七年级朝花夕拾读后感大全

合集下载

2024年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六篇)

2024年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六篇)

2024年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课本里经常出现鲁迅先生的文章, 它们都出自《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 所以这个周末我读了这本书。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就是作者追怀青年时代的往事的收录。

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怀念, 又真实地书写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所经历的种种生活。

也写了许多关于儿童时代的趣事。

鲁迅先生小时候的生活, 仿佛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些不同。

鲁迅在自家的百草园中与昆虫做伴, 上学后在书塾的后院里嬉戏, 这让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当时生活的快乐《朝花夕拾》中, 给我影响很深的是《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

阿长是鲁迅家给他请的保姆, 这个乡下人的要求很多, 生活很不检点: 总之在私底下对别人指指点点;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来吓唬他;还害死了鲁迅的隐鼠;睡觉摆人字形, 差不多要要霸占整张床铺……但就是这样的阿长却给鲁迅买了他最想要的《山海经》, 满足了他的愿望。

这本书她甚至不认得是什么名字, 却趁回家的时候买了。

这使鲁迅对她的不满全都消除了。

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 使作者忆起她, 追念她, 委实不易。

鲁迅写了这篇文章,表达出自己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

一个孩子因为一本书就满足了, 他的这份童心与天真在现在可能很少见了。

现在的孩子们不知什么时候变得很成熟, 成人的世界吞噬了他们。

父母的职位, 家庭的富裕程度成了他们炫耀的资本。

看到别人有好东西而自己没有, 就会向父母伸手要, 好与别人攀比。

每周的零花钱一个比一个多, 花起钱来绝不迟疑……这些孩子们却没有想过父母赚钱是多么的不容易, 每周的零花钱是父母在岗位上辛苦工作的来的。

我们要做的是关心父母, 而不是向他们索要东西。

当我们换位思考时, 会发现自己做了多么不该做的事啊。

所以我们还是保留一份童真, 不与别人攀比, 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我们童年的回忆将会是美好快乐的。

2024年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二)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朝花夕拾》是一本经典的散文集, 作者是鲁迅。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五篇)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五篇)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说到《朝花夕拾》人们便会想到鲁迅。

那我先来介绍一下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其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被后人称为民族魂。

郁达夫是这样形容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朝花夕拾》中那几篇描写人的文章,我是比较喜欢的。

首先,这些文章的内容比较吸引我,因为我喜欢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再加上鲁迅那种轻松而生动的语言,读着读着,你仿佛就看到那个人从书中走出来就站在你面前一样,向你展示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如《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

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

的确,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

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

而且我还发现,这个“长妈妈”跟我们读过的文章中的“孔已己”很相似,同是旧中国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们的名字,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

可悲的人啊!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

《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

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二)《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作品,是他的散文集,也是他所写的最早的散文之一。

这本书以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为基础,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了乡村的景色,揭示了人情世故的丑恶,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读完《朝花夕拾》这本书,我被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和真切的人性所感动,让我对这部作品产生了深深的敬佩和思考。

首先,在《朝花夕拾》中,鲁迅通过描绘乡村的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朝花夕拾》读后感(通用15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通用15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通用15篇)《朝花夕拾》读后感1旧事重提——读《朝花夕拾》有感想想在晨曦中的花朵,那该是何等的娇嫩,再想想夕阳下的花朵,或许没有了清晨的美丽,但也是别有一番意境。

《朝花夕拾》,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名字。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一篇__了。

七年级学习这篇课文时,我真可谓拿出了一百分的精神。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还有鸣蝉、黄蜂、叫天子,至今都记忆犹新。

美女蛇的故事,让我不禁也想起小时候外婆所讲的野人婆婆,说是晚上不睡觉的小孩子会招来野人婆婆,要吃小孩子的手指。

如今再忆当时睡不着觉害怕的样子,甚是天真。

同先生一样,我在冬天也总是渴盼下雪,一眼望去,无边无际的白色总能让我感到欢喜。

与先生不一样的是,现在小伙伴多,拍雪人显得更为有趣,不过偶尔还是能看到有六七岁的小孩子拿着面包屑捕鸟。

鲁迅到了三味书屋,便不能乱问问题了,这与现在是不同的。

那时鲁迅的先生博学而又严厉,总是要求他们读书、对课,体现出封建教育对儿童思想的钳制。

至于描绣像,我小时候也干过,只是没有像鲁迅先生一样坚持描一大本罢了。

他们都说初中生有三怕,而里面最怕的就是周树人。

可是就我而言,对于这位伟大的先生,我有的都是尊敬。

他总是用最平淡的语言写出最真切的情感,我想这才叫会写__吧。

就算是讽刺正人君子的《狗·猫·鼠》,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对于弱小者,我们应该学会同情,而对于暴虐者,绝不能宽恕。

而《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则让我想到了奶奶。

在我的童年中,奶奶的形象几乎是与阿长一样的,善良、朴实,迷信得很,总是不放心我,唠唠叨叨,却又为我付出很多,愿意到处给我借西游记的小人书。

《二十四孝图》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脑海里不由浮现出小时候的晚上,妈妈把我抱在腿上,打开橙色的台灯,给我讲的那些孝敬长辈的故事。

尽管那时还不懂,却也知道了孝道的重要。

今天再回顾《二十四孝图》,发现有些行为确实太过残忍,封建孝道不懂得顾及晚辈的生死,让人倍感心寒。

朝花夕拾初一读后感(10篇)

朝花夕拾初一读后感(10篇)

朝花夕拾初一读后感(10篇)朝花夕拾初一读后感(10篇)《朝花夕拾》常插入与内容相关的典故传奇,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有说服力,这点值得我们在写作上运用。

以下是我整理的朝花夕拾初一读后感,盼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朝花夕拾初一读后感精选篇1成长的道路就像是一颗怪味豆,五味杂陈,但它总能让你回味无穷。

在这几天的国庆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名叫《朝花夕拾》的散文集。

这本书的是我国闻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主要记叙的是鲁迅先生从小到大遇到过的人,事,物,按书中的话说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回忆录。

在鲁迅先生的这本回忆录中,有美妙的记忆,也有对旧社会的打击和不满,写出了最真实的童年和青年生活。

《朝花夕拾》这本书是由数十篇文章组成的。

在这几篇文章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阿长与在这本书中,除了长妈妈,鲁迅还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封建的父亲、教学严谨的藤野先生……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真实的画面,盛大的五猖会、丰富的百草园等等。

鲁迅用最为生动的笔墨,让我们身临其境,似乎在和书中的人做一次心灵的沟通。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写了当时玩耍的无忧无虑和旧社会的黑暗。

拿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相比,我们现在真得算是很幸福了。

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向往美妙的将来,当然,也要回忆过去的酸甜苦辣。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同学,我们要奋勉图强,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争光!朝花夕拾初一读后感精选篇2腰束草绳,脚穿草鞋,项挂纸锭;手握破芭蕉扇,铁索,算盘;肩膀耸起,长长的头发直披下来,眉眼“八字”;二尺方帽,长舌头,这便是鲁迅所崇拜的无常了。

无常,地位平凡,身着朴实,装扮得吓人,却是鬼里最和善的了。

我小时候听人讲过无常这一说,光是相貌,脑海里便消失了一个妖魔鬼怪,长头发、长舌头,不吓人才怪。

而鲁迅笔下的无常,恰恰与我之前的想象相反,原来世界上真有像无常这类的人呢!妖魔鬼怪通常认为是没有心,恶毒,可偏偏千万别把无常跟他们混为一谈,如果把这个世界比作阴间,像无常的能有多少?传奇无常在勾魂时,要勾隔壁患伤寒快要一命呜呼的人,而那人的母亲因快要失子的哭声撕心裂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选择狠心,还是放弃?你错了,你会由于怕大王打你而必需狠心夺去生命。

七年级《朝花夕拾》读后感8篇

七年级《朝花夕拾》读后感8篇

七年级《朝花夕拾》读后感8篇《朝花夕拾》表现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

通过对青少年时期生活片断的回忆,记叙他所接触到的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迹,塑造一批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朝花夕拾》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七年级《朝花夕拾》读后感1《朝花夕拾》是我无意间读到的一本书,但是它却胜利地吸收了我,这本书不像是在“看”反而是在“听”。

犹如有一位伴侣在与你侃侃而谈。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于1926年的回忆性散文集,它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朝花夕拾》共收录了十篇作品,有描写对猫的仇恨的《狗·猫·鼠》;追忆保姆阿长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老道的《二十四孝图》;揭露封建家长制阴暗面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奇中的勾魂全都的《无常》;回忆自己童年趣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鞭笞旧时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刻画心术不正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缅怀日本老师的《藤野先生》;怀念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范爱农》。

最让我宠爱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小小的百草园。

百草园虽然只有小小的一块地方,但却充满了情趣。

幼时的鲁迅时常到泥墙根去抓蟋蟀,经常拔起何首乌那接连不断的根,为贪嘴而去摘那带刺却又酸的覆盆子。

童心总是充满无穷无尽的好奇与深究的渴望,小小的百草园带给他无尽的欢乐,幼嫩的心灵也因此而透亮。

而《狗·猫·鼠》中那只小小的却十分迷人的隐鼠是鲁迅小时的“墨猴”,时常陪伴在他左右,带给了他无穷的乐趣,家里人也十分宠爱它。

面长妈妈却“误”将它踩死,还骗他说被猫给捉去了。

《父亲的病》写了旧时的庸医治人,因此医死了鲁迅的父亲。

鲁迅用《父亲的病》来表达他对庸医的痛恨与厌恶。

我认为《朝花夕拾》较为适合在社会中拦的青年们,因为它写出了鲁迅当时内心的感受,令人可以释放内心中的感受。

七年级《朝花夕拾》读后感2《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中学生必读书目。

我在今日读完了这本书,鲁迅的作品是很独特的。

初一朝花夕拾读后感5篇

初一朝花夕拾读后感5篇

初一朝花夕拾读后感5篇初一朝花夕拾读后感篇1夕阳灌醉天空,天空红着脸,如同秋天灼灼的枫叶。

想要用手触碰红得发热的天空,可是无论手伸多长,天空仍离我有千里之外。

以为伸手可触的天空让我的思绪在脉络中慢慢延伸……手捧绿茶,品味茶香;细品好书,感受文学。

手上的《朝花夕拾》让我难以自拔,使我深深陷入了文学的沼泽。

满屋散发的文学气息比绿茶的茶香更浓郁,以至于人都在此中陶醉不已。

书中每个短暂的故事都使我有万千感慨,其中最惹人深思的还是《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主要记叙了鲁迅在仙台的日子。

最引我深思的是鲁迅在回忆学习霉菌学时看电影的回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这段文字令我十分感慨,不禁想起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鲁迅则是在日本留学的过程中了解到祖国的情况,弃医写作,他说,要回祖国。

他是中国人。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人,我们不允许我们的国人或祖国受到侮辱。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一个国家的强大需要人才,一个国家的繁荣需要人才。

如果我们不努力读书,我们的国家还怎么强大?还怎么繁荣?所以,我们要守护我们的祖国就要努力读书,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

1937年12月13日,这一天。

日本军队在南京进行大屠杀,30多万人在以后的数天就丧失了。

30多万条生命啊!就这样没有了。

日本军人在那时侵略我国,并且在南京进行“杀人游戏”,以杀中国人们为游戏。

我们国民的生命给人如此玩弄,作为中国人,我倍感痛心。

而且,他们还将中国人推入坑内进行活埋,多少中国人到其中撕心裂肺地喊叫,希望他们能够放自己一条生路。

可是谁能帮他们呢?最令我痛心的还是一张照片所描述的场面,一位日本军人把一个中国婴儿扔高,然后伸出军刀刺死的场景。

《朝花夕拾》初一读后感7篇

《朝花夕拾》初一读后感7篇

《朝花夕拾》初一读后感7篇《朝花夕拾》初一读后感精选篇1“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那本“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鲁迅曾在《莽原》上陆续发表过十篇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散文,总题为《旧事重提》。

虽是回忆的文章,但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无硝烟斗争的痕迹。

有人说鲁迅是仇猫的,而且狗也是仇猫的,这不是证明鲁迅先生是狗了么。

但鲁迅承认自己是仇猫的,说起原因他觉得理由是挺充足,并且光明正大。

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它颇与人们幸灾乐祸,慢慢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其二是猫与狮虎同族却有一副媚态。

这一点我觉得猫和那些叛国叛民的汉奸颇有相似之处,虽是中国人的种,却对侵略者殷勤献媚,点头哈腰,一副令人厌恶的嘴脸。

而后又因为可爱的小隐鼠的死让我对猫的仇恨更深了,即使后来知道隐鼠是被长妈妈不留神踩死的,但这种怨恨从来都没有消散过。

鲁迅年幼时有一个“保姆”——阿长,大家叫她长妈妈,鲁迅平时叫她阿妈。

她懂得许多规矩,而这些规矩也是让鲁迅所不耐烦的,其实那些规矩说白了就是旧时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素称迷信。

但是她又有传统妇女的优秀品质:淳朴,厚道。

幼时的鲁迅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无意中向她说起,也没放在心上,后来她告假回家回来时给鲁迅买来了,这使鲁迅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

于是对她最后一点误解也烟消云散了。

长大后的鲁迅到日本去留学,在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学习。

解剖学有两位教授,其中有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大家叫他藤野先生。

那时,中国是弱国,所以在别人看来,中国留学生是低能儿,被人瞧不起。

但是藤野先生一点也没有“种族歧视”,他待人都是一视同仁,先生教学严谨,一丝不苟。

一次他让鲁迅抄讲义,然后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用红笔从头至尾添改过了,还增加了脱漏的地方,文法错误也一一订正,而且这样一直教完所有他担任的功课。

正因为藤野先生端正的教学态度,所以鲁迅把他的肖像摆在书桌对面,以此来鞭策自己。

关于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13篇)

关于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13篇)

关于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13篇)关于初中朝花夕拾篇1阳光充斥了整个屋子,让人不禁变得懒洋洋的,金色光芒在地上洒下点点斑痕,景象是如此惬意、温馨。

我顿时觉得睡意绵绵,刚想起身回房睡去之时,手无意碰到已经摆在红木茶几上一个多月的《朝花夕拾》。

睡意早已赶去,我拿起书细细品味起来……《朝花夕拾》中的其中一篇《狗猫鼠》吸引了我的注意,这篇文章大大的讽刺了当时的一种人:给顶高帽戴就敢端范的没皮没脸的大众小丑。

但从中我们也可以就看出鲁迅先生小时候并不枯燥无味,他充满了童心,甚至还神往“老鼠成亲”……作者通过对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回忆及对恩师和故友的深切怀念真实的反应了作者自身的心路历程。

其实即使是旧社会,就连现代社会的某些人也让我们这些老百姓无法接受。

老奶奶跌倒没人扶,这是为什么?很简单,只要你扶了,你就会从好心人一下子变成罪魁祸首,甚至引来杀生之祸,所以说好心没好报。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不讲理,也为了能从中捞点现金。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变成了这个样子!难道大家就不感到羞愧吗?如果让外国人看见,人家肯定会说:“中国真的是文明古国吗?”大家和和气气,团结一心就这么难吗?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伟大的中国人,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这是最基本的,大家赶紧从金钱的噩梦中苏醒过来吧!《朝花夕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深有感触!你呢?为了中国的未来,也为了祖国的花朵的未来,大家做个榜样,让中国成为真正的文明古国,中国人的骄傲,好吗?我希望我的话能救活生活在“钱堆”里的人们,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创造更美的明天,更美的未来!关于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篇2静静阅读封面业已泛黄的《朝花夕拾》一书,读着鲁迅先生这些回忆童年的,正如读着发自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与草花为伍,捉蟋蟀、采摘野花野果。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朝花夕拾读后感大全
导语:《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包含《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共计10篇。

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
这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

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当时,中国在日本人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他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鲁迅在此则中更着重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

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其次,《二十四孝图》,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本培养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图》,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阴影,使其觉得白发的祖母和我是不两立的,封建礼教毒害少年,害得他们深了
《二十四孝图》,和《风筝》所想表达的实际大同小异,这可以说是旧中国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弱点所在吗!
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但丝毫没有改变它的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触目惊心,庆幸我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我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

我也不记得,是先知道“鲁迅”这个名字,还是先知道“朝花夕拾”这个名字的了。

不过,无论先知道哪个词,那时对我来说也只是两个普普通通,十分陌生又十分奇怪的字组成的二字短语。

后来,我对于“鲁迅”这个词多了一分认
识--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更是一个令人敬佩的革命斗士。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一句,算是我对于鲁迅先生的第一份深刻认识。

就是这一句,让我每每读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都会带着一种肃然起敬的、十分奇特的感觉。

我认为,这样一个伟大的斗士,他所有的作品都应该有这种大义凛然之感。

于是,我带着这种感觉翻开了《朝花夕拾》。

于是,我发现我错了。

我发现带着斗士的思想去品读这个作品时,心中这些刻意充斥着的愤慨渐渐地被磨平了,磨出了一个真实的面--自己内心中最真实的一面,最温柔的一面。

虽然,这个作品里,也有不少批判和讽刺,虽然有些语言也充斥着辛辣、尖锐的感觉,但是这却一点儿也影响不到这整部作品的基调。

捧着它,品着它,似乎就坐在午后的阳光里,暖暖的,很惬意。

于是,我对“斗士”这一词,又有了新的认识……
有人说,这本散文集笔触细腻,但我却不这样觉得。

就拿我最先读到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说吧,初读,我觉得这篇文章又长又繁琐,唠唠叨叨像一个老人叙述往事一样没完没了。

再读,我有觉得这些文字没有一个可用“细腻”来形容,更不要说“精致”了。

没有诗一般的语言不说,且结构也很混乱。

只是奇怪的是,对于这样一篇我很不喜欢又很长的文章,我竟能耐下性子好好地读它,并且还不厌其烦。

于是,我又读了一遍,发现这口语化的文字里不仅乐趣横生,
也十分吸引人,发现这看似混乱的结构,竟用得十分巧妙……我只好感叹一句:“这样的文章,真是越读越有味啊!”
《朝花夕拾》--每当读到这个名字,浮现的总是这样一个画面:夕阳下,早开的花已有些微微合拢,但却仍掩盖不了它的美。

这姿态,在柔和的金色下,令人陶醉……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集,使人们走进这伟大文学家儿童时代,青年生活,看着伟人的生活,我们好似也勾起了我们的童年,那些平凡的故事却述说着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道理。

这是鲁迅先生晚年之作,却是这样一本富有童趣天真而烂漫的,其中的意思“朝花,夕拾”人老了,或许什么也不想了,目标也没有了实现的时间了,坐在家中小院的藤椅上,看一番落日的渲染,也许此刻脑海中却有无数交织的画面,或许是为了一件事与家人争吵,或许是为了一件小事竭尽全力,想着想着,也许泪水就不经意间滑落,也许是绽放一个由心而生的笑容,也许……也许,可那一定是以后的事了。

读完这本书后,然而我第一想到却不是书中的内容多么多么的精神,却想到了一个孤独的老人是怎样伴着黄昏写下这一本书的,是缅怀?是不舍?还是留恋?从书中那样轻快,稚趣的文字中却看到一丝丝的忧,忧从何来,这并不难发觉。

忧愁虽在,章文中的故事情节丝毫不受此影响,反而别有一番趣味。

《狗,猫,鼠》完全是一个孩子的调皮,稚气的心理,那该是鲁迅先生在怀恋了,《阿长与山海经》一个鲁迅与他保姆的故事,是儿时的不懂,孩子总是容易感动的,儿时很难忘却吧?又是怀恋着呢,……共十篇短文,每篇都带着鲁迅的向往,向往那时的生活,苦,辣,酸,甜,总要尝一遍才知道滋味的,待到尝过之后才发觉所有的尽都是美味的,还想再尝罢。

一个老人,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年少风华,想必,是该怀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