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里老师说中药
关于中药养护与储存的作文

关于中药养护与储存的作文《中药养护与储存:一场与时间的奇妙博弈》中药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但是这宝贝可娇贵着呢,在养护与储存方面那可是大有学问。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接触中药养护这事。
我们家附近有个老中医馆,我挺喜欢往那儿跑的,觉得那充满了神秘气息。
有一次啊,我看到那负责抓药的老师傅,正对着那些草药发愁呢。
原来是新进的一批茯苓受潮了,茯苓这东西,就像个吸水小海绵,要是不小心啊,就变得软趴趴湿漉漉的,那药效可就大打折扣了。
老师傅拿着刷子小心翼翼地在除去表面的霉斑。
他一边弄一边唠叨,这茯苓啊,得好好储存。
首先储存的地方就很重要,不能在太潮湿的地儿。
他说他们以前试过把茯苓放在传统的木柜子里,结果后来发现柜子如果受潮也容易影响到茯苓。
后来呢,改成放在陶瓷罐子里头了,罐子里还要放些干燥的东西,像干净的沙子,把茯苓埋在里面,就像给茯苓盖了一层舒服又干燥的被子。
像人参这样比较贵重的中药就更讲究了。
那老中医馆里的人参都是放在特定的玻璃容器里,里面还放了干燥剂包。
老师傅说啊,人参本身是有香味的,要是闻到有霉味或者酸味那就不行了。
存放的温度还得适宜,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就像咱人一样,热了会中暑,冷了会冻着。
再说说那些叶子类的中药,像薄荷。
薄荷叶要是平时护理不好啊,就容易发黄变脆。
老师傅说,把薄荷晾干之后,要用纸包起来,包的时候也要轻轻的,像对待小婴儿一样,可不能把叶子弄碎了。
然后放在通风、避光的地方乖乖躺着就好。
我当时看着那些排得整整齐齐像小包裹一样的薄荷叶,感觉还挺有趣的。
中药的养护与储存,其实就是在和时间、环境作斗争呢。
要是想让这些中药一直保持它们的好药效,就得处处小心,给它们合适的环境,合适的照顾。
就跟咱们种花似的,好好呵护才能茁壮成长,这样可不能让这些老祖宗的智慧因为不好的养护和储存而消失。
总之呢,中药养护和储存这事儿,可真是一门充满乐趣与挑战的学问。
《养护中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保卫战”》我因为跟着一位老中医朋友帮过些忙,可真是狠狠见识了中药养护储存的复杂性。
中里巴人培训资料全

求医不如求己药油培训求医不如求己药油养生来源于:求医不如求己,作者:中里巴人,原名:幅中,北京中医协会理事。
所著《求医不如求己》系列书籍连续多周位居当当网图书销售排行榜第一名。
福中老师,家学渊源甚深,其父为八卦掌第四代传人。
自幼,中里巴人师承父亲练习道家导引养生功法,更从祖父的亲书秘笈中汲取中医之精髓,后又研读了中医各家经典和现代医学典籍,尽得医武同源之意趣。
根据自己对人体经络的切身理解和体会,中里巴人认为治病不如防病、关注...一、产品特点:来自元、明、清三代宫廷御医秘方。
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理论作为临床应用指导,结合现代中药的提炼技术,把一副副完整的中药配方提炼成皮肤易于吸收的油性小分子, 通过专业手法让皮肤直接吸收,直达病灶部位,达到全身治疗的效果。
同时减轻肝脏的吸收转化压力。
祛湿祛寒,补充气血,疏通经络,产品由无添加的纯植物,萃取精华液+13味名贵中草药,安全可靠,无任何的毒副作用▲相对精油而言:中药油是名副其实的医疗及产品,在技术和效果上都要高出一个层面;在专业养生美容市场,中药油已显取代精油之趋势。
▲求医不如求己养生四大特点•通:疏通人体“小周天”(任都二脉)及气血运行通路(经络)•排:排出人体邪气、浊水、淤毒及宿便・调:调理五脏六腑的各项机能・补:补充人体正气,以达气血能量平和;气血调和则五脏安和,气血失和则疾病发生。
三、求医不如求己项目套盒一)四大排寒套销售真言:①风从颈后入,寒从脚底生。
②病从寒来,根从湿中去。
中医原理:天地的寒气经常会从我们的手足进入我们的全身,人体背后的寒气会直接积存在膀胱经中;头顶的寒气会直接堆在头顶上;正面的寒气上半身会积存在肺经和其经别中(经络的分支);正面的寒气也会积存在胃经中;侧面的寒气则积存在胆经中。
寒气和垃圾累积多了就会使大腿外侧显得特别胖。
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会疼痛,引发关节炎,侵入脏腑会易长肿物,侵入经络会阻塞令血流不畅专业提示:1、风从颈后入,寒从脚底生;2、许多从来不感冒的人并不是身体真的很强健;3、传统中国民间利用喝姜汤来增强身体的热能,寒气真正被排了出去;4、通常西医的感冒药是抑制身体排寒气的;5、“探鼻取嚏法”,人为地诱发打喷嚏排寒气的妙招;6、不是鼻子敏感才打喷嚏,这是身体排除寒气的症状;7、风池穴:风指风邪,池是浅水塘,此穴为风邪窝积之外,只要我们经常刺激此穴,那么风邪也就没有藏身之所了;8、艾叶泡脚确实能明显地增加血液循环,驱寒湿;9、脸紫暗者,温灸中脘、足三里、外关效果极好;二)胆经养气血套销售真言:“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txt如果你同时爱几个人,说明你年轻;如果你只爱一个人,那么,你已经老了;如果你谁也不爱,你已获得重生。
积极的人一定有一个坚持的习惯。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半夏半夏半夏是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
野生的半夏,每年阴历5月份,半夏开花之后,根茎就长成了,就可以采挖了。
阴历5月份正当夏之半,半夏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主要是根据半夏长成的时间来说的。
半夏喜欢生长在比较潮湿阴暗的地方。
凡是生长半夏的地方,你去看一下,那地都是有点潮湿甚至板结,土都是非常得粘。
所以半夏很不好挖,挖出来后,半夏根茎上的泥土,粘在上面半天也弄不干净。
所以半夏还有一个名字叫守田,守在地里不想出来呀。
挖出来的半夏,把它洗净了,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刮去皮,白白的,圆圆的,有点晶莹剔透的感觉,大小就跟我们的指头肚那么大,就像一粒一粒的珠子。
所以《神农本草经》把半夏叫水玉,这个比喻是很形象的。
长在地里的半夏很好认,它的叶子是三出复叶,长长的叶柄上,长着三片卵圆形的绿油油的叶子,因此半夏的学名也叫三叶半夏。
半夏的花长得也很有特色,长得像细长的管子,外面是绿色的佛焰苞,里面的穗状花序长出来,最后演变成一条长长的绿尾巴,翘在上面。
所以民间也有把半夏叫做蝎子草的,就是因为它的花长了一条长长的尾巴。
新鲜的半夏切开后,会有一些滑滑的粘液,这些粘液的刺激性非常大,辛辣刺喉,可以引起咽喉部的水肿疼痛,严重的会导致呼吸窒息。
所以古人在用生半夏时,都要切开,用开水烫洗很多遍,洗去粘滑,直到洗得水清了才能用。
鲜半夏晒干之后,我们把它打碎,里面是白色的,粉性的,稍微尝一点,非常的麻辣而刺喉。
中医药走进校园作文

中医药走进校园作文《中医药走进校园:一场奇妙的邂逅》在我们的校园里,最近发生了一件超级有趣的事儿——中医药大摇大摆地走进来了。
这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客人突然闯入,然后开始了一场奇妙的表演。
以前,校园里都是数理化、语数外这些常规的学科霸占着我们的学习时光。
但现在,中医药就像一阵带着草木香气的春风吹了进来。
学校专门设置了中医药的课程,还整了个小小的中医药文化角。
我记得第一节中医药课的时候,那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各种中药材。
老师就像个魔术师一样,介绍着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有一个同学大胆地问老师手里那根像树枝一样的东西是啥。
老师笑着说:“这可是好东西,是桂枝。
”然后就开始讲桂枝的功效,什么能够发汗解肌、温通经脉之类的。
老师讲得眉飞色舞,我们听得云里雾里但又觉得特别有趣。
老师还发给我们每人一小包中药材,让我们用眼观察,用鼻子闻。
我拿到的那包里面有枸杞。
那红红的小果子,在灯光下还亮晶晶的。
我凑近鼻子一闻,有一股淡淡的甜香。
我旁边的同学拿着那包陈皮,满脸嫌弃地说这味道像他爷爷喝的陈年老茶。
我们都笑了起来。
从那以后,校园里有些角落就变得不一样了。
很多同学没事就跑到文化角去观摩那些中药材标本。
我发现有个长得像飞蛾似的东西,后来才知道那叫僵蚕。
那模样真的是奇特,扁平的身子,脑袋还有点弯曲,就像真的在飞的时候突然被定住了一样。
因为中医药走进了校园,我们的课间话题也变了。
以前都是讨论哪个游戏好玩,现在都是在说哪种中药的名字最好听。
有的同学甚至还想尝试自己根据所学的知识配个小药方,当然只是想想,可不敢真的去尝试。
中医药走进校园,就像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而神秘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在校园里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和乐趣。
《中医药在校园:意想不到的乐趣》中医药就这么不经意间占领了校园的一角,这真的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新鲜事儿,就像一股清流冲进了满是知识沟渠的校园。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早早来到了中医药工作室(这可是学校为中医药课程专门开辟的小天地)。
中医作文800字(精选22篇)

中医作文中医作文800字(精选22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医作文800字(精选2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作文篇1周六下午,我和小记者们去了允和国医馆的中医系列课堂,去探寻中医药的奥妙。
来到国医馆,两旁的一个个小抽屉首先吸引了我的注意,原来里面装着各种不同的中草药,而中间长长的桌子上已经摆上了好多我完全不认识的药材。
穿白大褂的医生开始给我们介绍起来,他说中医中药文化博大精深,中药材既有神奇性又具有普遍性,深山老林,公园小区比比皆是,随处可见。
在我们身旁的中药也有很多,就像薏米、山楂,陈皮、山药等,它们都是中药。
对于面前摆着的很多药材,老师让我们转着圈来拿一种药材尝一尝它的味道。
我尝的第一种药材,黑溜溜的,像一个梅子,我拿了一个塞到嘴里,酸得我牙齿直打颤。
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叫乌梅,具有收敛、安蛔的作用。
第二种药材,它细细的,黄黄的,小小的,老师只给我们掰了一点点,我舔了一口,舌头都感觉到苦得发麻,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叫黄连,它是用来泻热泻火的。
第三种是甘草,就像一个个迷你版的小树桩,一口咬下去,干干的甜甜的,它是用来补气、和中缓急的。
第四种长得细细的像草根,尝起来却是辣辣的,它叫细辛,它可以散寒行温。
还有牡蛎,味道咸咸的,它的作用是可以软坚安神入肾。
最后我还品尝了一种五味杂陈的中药,它长得跟乌梅很像,可是外面味道酸酸的,甜甜的,咬开它里面的籽以后,却又辣又苦又咸,这种具有“丰富”味道的药材就是五味子。
其实中药一直都有“五味”之说,也就是“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最早的概括。
接着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中医的针灸,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我知道针灸是把毫针刺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或者把燃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通过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
求医不如求已库2(山药社区经验集)

编号案例1中风急救2筑宾穴-人体排毒要穴3神门-治失眠4神奇的风池穴-消汗/落枕/祛寒5天枢穴6大陵穴-治失眠,消化不良,急性胃痛,足跟痛7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8大敦穴有通便之效9两个非常灵验的消痘穴10通便捷径——手三里11迎香通便12掐隐白治好大脚指灰指甲13治疗胃胀的奇穴14治疗长期打嗝的特效穴位15命门穴-改变“先天之本”的要穴16快速止鼻血简易法17脾经大都穴-补钙要穴18灸必关元----灸法的首选要穴19治偏桃腺火20专治关节炎的奇效秘方21单方治疗糖尿病神奇疗效见分明为了父母,你需要知道患了中风,脑部的微血管,会慢慢的破裂,遇到这种情形,千万别慌,患者无论在在筑宾穴的主要功效是清热利湿、化痰安神、理气止痛。
筑宾穴在内裸上5寸,是补肾不可或缺的穴位。
女儿很少有睡不着觉的时候。
昨天晚上9:40女儿就钻进了被窝。
可10:10分的时候她跑进了我的房间说风池可以说到落枕,大部分人都会深有感触。
脖子不能转动的痛苦,扭头带来的疼痛,尽在不言中呀。
大肠的功能失常(外邪+内邪)就会引起腹泻,六腑之病取其合,因此取大肠募穴天枢来治能取到非常好大陵穴治疗失眠效果最佳,还可以治吃完饭消化不良.因为大陵穴是心包经的原穴,穴性属土,所以有健脾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称“漏阴”,属足少阴肾经,是八脉要穴之一,通阴跷脉:“大敦穴有通便之效,三间便秘可通。
”于是蹲在便池上就用双手大拇指和食指掐大敦穴,不到一个是太冲,一个是曲池。
曲池。
曲池是大肠经上的,是一个排毒大穴,其中机理也不详细叙述(此处近两日大便不正常。
主要是早上起来没有想大便的意思,前两天坐到马桶上还勉强能排一些,但明显“其实他还有一个另类用法就是“通便”,呵“迎香”大家知道常用来治疗鼻炎或者嗅觉之类的问题的,前年我的大脚指得了灰甲,后来吃花粉好了。
去年又长出来了,又吃花粉好了,可今年又长出来了,真以前曾阅读一本医学类书籍,上边有关于人体的第二掌骨的学说,因为家人身体一直不错所以一直没太用取嚏法可治疗打嗝,梁丘和伏兔也可治疗打嗝命门是通往先天之本-肾的门户,是人体补肾大穴。
胃火大如何调理

胃火多由邪热犯胃;或因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厚味,助火生热;或因气滞、血瘀、痰,湿、食积等郁结化热、化火,均能导致胃热(胃火);肝胆之火,横逆犯胃,亦可引起胃热(胃火)。
其病理表现是,胃热炽盛,则腐熟功能过于亢进,可出现胃中嘈杂,消谷善饥等症,热盛火炽,多消烁津液,而致燥热内结,胃失和降,可见口苦、口渴引饮、大便秘结等症。
甚则耗伤阴液而致胃阴虚。
胃火上炎,可致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酸苦黄水等症。
胃火循经上炎,或为齿痛龈肿,或为衄血,火热灼伤胃之脉络,则血上溢而为呕血。
胃热证的临床表现及宜忌食物临床表现:以胃热为主者,胃脘灼热疼痛明显,并伴有能食易饥。
有面红身热、口干、口苦、口臭、喜欢冷饮食、心烦、小便少而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宜食食物:性质寒凉,具有清胃火、泻肠热作用的食物,如小米、小麦、豆腐、绿豆、绿豆芽、苦瓜、冬瓜、黄瓜、苋莱、白菜、芹菜、茭白、西瓜、香蕉、枇杷、梨、桃子、兔肉等。
忌食食物:1、性质温热,具有补阳助热作用的食物,如籼米、核桃仁、狗肉、羊肉、鸡肉、河虾、海虾、龙眼肉、荔枝、链鱼、草鱼、薤白、芥菜、刀豆、红糖、红枣等。
2、味辛辣性温热的食物,如辣椒、韭菜、茴香莱、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茴香菜、大蒜、白蔻等。
2. 食疗参考方a. 西瓜饮:以榨汁机榨取西瓜汁150毫升、梨汁80毫升、白菜汁50毫升,混合后凉饮。
b. 小米绿豆粥:绿豆20克,清水煮50分钟后,加入小米50克,待小米煮烂后即好,凉饮。
c. 凉拌芹菜:芹菜300克,切段,过沸水后,晾凉、加盐、味精、香油,拌匀。
1、小柴胡颗粒冲剂。
四元一大塑料包装的。
里面有不少小袋冲剂。
它对去身体各种火能达到降火。
消炎的作用。
而且这个药非常方便。
也能治口臭。
胃病。
肝火旺盛的。
便秘。
口苦咽干。
这个药你喝了一小包就知道我说的效果了。
对阴虚火旺引起的胃火有消火的作用的。
2、食补最好。
麻烦你吃藕炖猪蹄(排骨,牛骨。
鸡肉也行看你个人喜好)。
关于中药,10个最重要的疑问,一次性全部讲明白。

第1讲:了解中药化痰药:将痰化开。
⽌咳药:⽌住咳嗽。
补虚药:⼜分为补⽓药,补⾎药,补阴药,补阳药。
平肝息风药:把肝阳平下来,把肝风熄灭。
收涩药:把正⽓收住。
消⾷药:多不消化的⾷物消导出去。
这些是最基本的,我们需要理解它们。
03中药的四⽓五味中药为什么能治病,为什么能调理⾝体?在于中药具有“ 四⽓五味”这个性能,⽽这些性能,是我们⽬前的科学⼿段检测不到的。
四⽓是什么?中医认为,⽓是功能,⽓是能量,中药的能量就体现在它是热的,还是温的,还是凉的,还是寒的。
关于这点,我们现代搞中药提取,去分析中药⾥的药性成分,然后把认为有效的提取出来,我个⼈认为这条路是⾛不通的。
因为它没有认识到中药的寒热温凉,⼀个中药的药性,是这些⽆形的⽓,⽆形的能量在起作⽤,⽽我们把它提取之后,这些东西没有了,⾃然也不是中药了。
所以,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中药可以调理⼈的⾝体,是借助⼤⾃然外物的能量来让我们⾝体的内在恢复平衡。
中药的五味是什么?是⾟,⽢,酸,苦,咸。
要理解这个五味,需要有点中医基础,指的不仅仅是味道,⽽是⽓机。
五味对应的是五⾏,五⾏是⽓机运⾏的状态。
⽐如说,⾟味是发散的,所以⾟味的中药常⽤来解表,就是把邪⽓从体内发散出去。
⽢味的是属⼟的,能量是稳定的,所以常常⽤来守住我们的中焦,给我们的脾胃补⽓,提⾼脾胃功能的。
酸味的属⽊,能量是内收的,常常⽤来把⽓机收回来。
苦味的属⽕,在我们⾝体⾥,我们的⼼⽕是向下⾛的,苦的能量状态向下的,常常⽤来清⽕清热。
咸味的属⽔的,在我们⾝体⾥我们的肾⽔是往上⾛的,咸的能量状态是向上的,常常⽤来补肾提肾⽓。
中药的四⽓五味,是中药的精华精髓,是我们⽼祖宗传给我们真正的智慧。
04中药的升降沉浮中药到了⾝体⾥,要产⽣作⽤,要改善症状,还有⼀个重要因素:中药的升降沉浮。
中药,我们看着它好像是死的,不动的。
但是到了我们的⾝体⾥之后,它就活了。
它会让我们⾝体的⽓⾎能量动起来。
举个很简单的例⼦,⽣姜看似平常之物,可我们喝⼀碗姜汤下去,就会感觉到全⾝暖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草木无情,无情树怎会栖息有情鸟。
谁说花瓣无语,空心蕊岂能招蜂引蝶。
草木有情,人亦有情,有情人才能真懂中草药。
心如顽石,情如槁木,学到死也是一枝枯藤。
学的东西,一定是你喜欢的东西。
尤其是中医中药,学之前,已经心驰神往,好象是要去游历名山大川,探索世外桃源,寻访乡野人家。
而不是去少林寺面壁苦修,到冰峰荒漠去超越极限。
很多网友想学习中医中药,问我能不能给讲一讲。
没有问题,我乐意效劳,只要您想听,咱们就开讲。
只是很久没怎么看书了,得复习复习,现学现讲。
我讲的只能算是戏说。
大家一起学,也就当作自娱自乐吧,虽不敢妄用中医本草,不辨虚实,滥施虎狼之药。
倒可以用歧黄之道,祛寒顺气,常备陈皮姜汤。
准备先讲中药,说到中药,你得和中药有点缘分,如数家珍。
象是你首饰盒里精心收藏的玉石、翡翠一样。
看着它们就喜欢,闻着它们的气味就亲切。
象是你的一群孩子,乖的,淘的;俊的,丑的;聪明的,笨拙的;都是自家孩子,都一古脑的当作宝贝,爱不够。
有了这种感情,就不是在用你的大脑去学习中药,你的心就成了一味通心草,无师自通了。
大家因山药社区结缘,与山药一见如故。
山药既是迎门童子,也是福官喜神。
今天先说说它的功效。
作为开篇向导。
我只是头前带路,作个路标。
要想曲径通幽,采摘果实,你必得亲自探寻。
好,我先说,然后大家补充修正。
“ 山药温平治虚劳,久服无伤上品方。
益肾健脾补肺弱,涩精固肠润皮毛。
内服和中定喘嗽,外洗煎汁止痛痒。
鲜药同煮白萝卜,推陈出新顺气汤。
今天说的这味草药叫“大腹皮”。
药名让我想起了“将军肚”。
觉得生动有趣,感性十足。
所以先来讲它。
“大腹便便用腹皮,降气除湿两相宜。
水肿气肿二便闭,皆因三浊腹中聚。
味辛泄肺通大肠,气顺痰消除满痞。
性温和中去湿寒,归经专走胃肠脾。
药效虽佳皆助力,长治久安靠自己。
太极拳的要点在于“肚子转动”。
四肢如何运动,都无关紧要,不过是在点缀和装饰,就象旋涡四周一圈圈的波浪,它们不是发力点,也没有自主性。
今天说一味中药:酸枣仁。
主治虚劳之症。
虚劳者,诸脏不足。
‘心主明则五脏安,心血虚则神浮动’。
山药能补五脏之气虚,枣仁专补五脏之神弱。
神弱者,魂不守舍,多恐善惊,虚烦不寐,自汗盗汗。
酸枣仁,味甘酸平,归肝胆心脾经。
生用或微炒皆可。
为何一药可兼补五脏之虚,所依者《黄帝内经》:“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
”只有心安神定,才是健康的基础。
中药葛根,是外感发热的常用药。
‘少用则浮而外散发汗,宣内火以解肌表之寒郁,多用则沉而内降生津,辛甘凉以清胃脘之热结。
’“凡热而兼渴者,此为最良”。
止渴,解酒,发散表邪,发散小儿疮疹难出。
煨用升阳止泻。
因此药不可单独久服,恐损胃气,故《神农本草经》将它列为中品。
葛根还能滋润筋脉,舒缓强急,调和表里,活血化瘀。
此药雪白多粉少筋者为佳。
今天,再说说利水良药:薏苡仁。
性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利水药多耗气伤阴,唯薏仁米,消水肿而不耗气,利湿浊而不伤阴。
性善走下,导肺热以下行,开食欲以健脾。
善除下焦之湿。
主筋急拘挛,除风湿热痛。
佐山药最健脾胃,合绿豆专清湿热。
但津枯便秘,阴寒转筋者不宜。
《本草汇言》极赞:“寒而不泻,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利而不克,至和至美之品也。
”黄芪可以多说几天。
黄芪甘温归肺脾,‘脾胃一虚,肺气先绝’。
肺主一身之气。
黄芪补气最为第一。
芪者,长老也。
‘黄芪为御外风邪之墙垣。
白术是培补中气的地基。
’两者相合。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再配‘防风’,防一切寒邪贼风。
三药合力,为身体构筑了一个无形的屏障。
‘玉屏风散’因此得名。
黄芪虽为补药长老,但禁忌也多。
得先看看黄芪的进补须知。
补不好,补在了火上。
岂不是‘无疾添病,藉寇兵而赍盗粮’。
黄芪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
所以仲景《伤寒》,不用黄芪。
能助气,气实者勿用。
补中虚,胃肠胀满者勿用。
能助阳,火燥阴虚者勿用。
升举陷,上热下寒者勿用。
肝气不和,多怒者勿用。
是药三分毒,无毒岂是药。
毒来病受之,身体自无恙。
”药之毒即药之性。
或寒或热,或补或泻。
以纠身体之偏,偏阴偏阳,偏实偏虚。
“阴阳相合,虚实相济。
中病即止,以平为期”。
无病而服药,无虚而进补,无偏而纠正,才会拔正反乱,中毒三分。
浅谈中药:知母。
其味苦降寒滑,恐伤胃肾阳气,不可独用。
但药尚配伍,配黄芪则寒性顿减,同甘草则苦味全消。
柔其刚而顺其性。
草莽摇身可成侍卫。
去火而不凉脾,滋阴而不泻肾。
唯其寒滑通便,脾虚溏泻者当忌,肾阳不足者慎服。
配石膏成白虎汤,去胃火首选。
佐麦冬天花粉,除肺热当先。
“清医锡纯善黄芪,常配知母除顽疾。
深谙补泻合医道,衷中参西两相宜。
”不要期望别人是什么样子,别人就是他现在的样子,并总是这个样子。
就象挡在你面前的一棵树,别指望它因你的光临会自行移开,长在你希望它长的地方。
大自然的禀性就是:‘我就这样’。
你得适应它,它却不会适应你。
虽然偶尔有人会脱下帽子,迎合你一下,但衣服后面的身体还是原来的姿态。
脸会是顺从的微笑,心里却依然撇着大嘴。
花香不必浓郁,若隐若现,悠然半缕,足令心荡神游;庭院何须幽深,古筝古乐,飘忽一线,早以情动两人。
’周杰伦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词曲调,歌人合一。
古人诗词的美,在于意境委婉,依山水而流转,随微风而拂面,从尘世回归桃园。
当代人多工于雕饰,抛光剪彩,修叶插花,虽精制却少天然。
‘人欲声嘶狂吼,却无山谷回响。
情逐小鸟伊人,反令枝雀仓皇’。
知母’长于除热去火。
实火虚火,湿热燥热,配伍得当,俱能显功。
去胃火则心阴得保,心静则躁怒顿消。
除肺热则肾水使生,肾强则喘嗽可平。
性寒滑专通利两便,味辛润善止渴除烦。
吐血衄血,自汗盗汗,头痛咽痛,湿痹热痹,惟火皆平。
火除则阴得保,火散则阴始生。
非知母善滋阴,是善护阴也。
“坐在屋顶,则条条街巷,错落分明。
走在其中,却九转八弯,全是迷宫。
”登高则尽收眼底,远行将走入云层。
用药讲求配伍:君臣佐使。
举寒症为例。
君为主,寒病当以热药为君。
臣为辅,恐君独力难为,温热协同。
佐为制,防过热伤阴,或以凉药调和。
使为引,引诸药直达病所,使药与病相遇。
今天讲中药‘熟地黄’。
“精血形质中第一纯厚之药”。
这是明代大医张景岳,对熟地的评价。
宋朝之前,地黄皆用生品。
《本草图经》首将地黄蒸熟,故称熟地。
‘长骨中脑中之髓,真阴非此不生,虚火非此不降。
熟地系君药。
必须多用方效。
’人参气中之帅,熟地血中之母。
当归能补不足之血,熟地可救将绝之精。
熟地性滞,砂仁香窜,合用则不碍脾胃。
地黄也叫“地髓”,让我联想到另一味中药“黄精”。
这两位可真是一对。
都是补益药中的佳品。
而黄精甘美易食,可当寻常饭菜。
曾属仙家服食之品,不作药用。
《神农本草经》中,也未收录。
“黄精益气五脏调,发白更黑齿不摇,肌肉充盛坚髓骨,脾肺肾阴虚火消。
体倦乏力饮食少,肌肤干燥唇舌焦,虚烦不寐颜色暗,泡酒研粉煲粥汤”。
今天讲中药当归。
当归,引气血归经之意。
善走心肝脾经。
“味甘辛温散寒邪,气血双调功效捷。
润燥滑肠通大便,疏肝健脾生新血。
化瘀驱毒诸痛灭,产后虚损不可缺。
血行活络定风散,妇科常备第一丹。
”当归血家圣药,“血滞能通,血虚能补,血枯能润,血乱能抚,散内寒,补不足,去瘀生新。
”当归其名亦有深意: 不虚此生有远志,功成名就自当归。
今天讲中草药‘远志’。
可散气郁之痰。
可行补药之滞。
可摄梦遗之精。
交通心肾,安神定志。
味苦辛温,归心肺肾经。
远志功在通心豁痰开窍,并无补益之功。
养心当所必用,补肾却非所长。
只可为佐使。
引诸补药交济于心肾,少用即效。
因其辛散之性,除气郁咳痰不爽者,不可多用独用,纯虚无滞者忌之。
今天讲中药大黄。
大黄又名将军。
其性迅猛,长驱直下。
消胃肠之积滞,滚热结之痰涎,破妇人之症瘕,散无名之火毒。
凉血以止血,破瘀而生新。
专能通便利水,尤擅破瘀退黄。
大黄苦寒峻烈,多用于热证实证。
虚寒阴枯血少者,皆非所宜。
常配人参,当归,以防不测之乱。
邻家阿婆85岁,接一打错电话,男子言:喂,大黄在吗?阿婆道:到药铺找去!阿婆之率性,正如大黄。
窗外新雨凉风,寝内湿热如蒸。
一纱之隔,冰火两重。
想世间随处如此,喜也如梦,悲也朦胧。
这两日行无定踪,居无定所,与各路能人聊天交流。
见识大长,收获颇丰。
不过,静坐观心。
始觉安然为贵,独处是尊。
几日闲游,倒不如写微博,与诸位网友聊天,谈中药更为真切有趣。
中药价格风涨,又质量难保,唉,说说‘三七’。
三七既能止新伤之血,又能化陈旧之瘀。
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妄行。
可行可止。
一肩两担。
‘人参补气又能行气,三七止血亦能活血。
’气不可滞,血不可瘀。
故人参常配行气之药以全其补气之力。
三七随加补血之药以滋生血之源。
补不可呆补,通不可独通。
呆补则浊气未出反成积滞,独通则后继无力徒耗气血。
今天说山楂。
补不可呆补。
凡欲补气血者,常需有‘消导通行’之品相佐。
山楂正是行气活血消食之佳品。
一药三用。
上平胃脘气阻呃逆。
中调小肠积食不化。
下导大肠宿便不通。
消食化水,消肉食油腻,化湿浊酒毒。
亦是妇科良方。
大医张锡纯常配伍红糖,治血瘀经闭。
但也有禁忌:“气虚便溏,脾虚不食,空腹及羸弱人或虚病后忌之。
”因善活血,早期孕妇不吃为妥。
今天讲中药白术。
身体的致病源是腹中三浊(浊气、浊水、宿便)。
其中浊水最难去除。
浊水因何而成?主要是因为胃肠虚寒,脾不健运。
胃虚则食不化精而化痰,脾虚则血不畅行而成湿。
白术温燥,温能去寒,燥能除湿。
又善补中益气,通便利水。
真是中焦(脾胃)第一要药。
如果把身体比作房子,黄芪就像坚固的墙垣,而白术更如夯实的地基。
二者相配,中气十足。
已病则霍香正气丸。
未病则玉屏风散这周没抽出空来讲药,让大家久等了。
看到大家对中药的讨论,感觉已经入门了。
这东西一通百通,讲到最后,就无需我再讲了,大家一看便知了。
但这里讲的主要是药的文化,增加一下对药的感觉。
如果想拿来治病,还是看历代医家的案例吧。
我这里不过是“孙子兵法,纸上谈兵”。
下周准备讲‘桂枝’和‘生姜’。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先预习一下。
祝各位周末愉快!今天讲桂枝,味辛,甘,温。
入膀胱、心、肺、肝经。
肝郁得桂枝则条达,脾虚得桂枝则健运。
有一种“温煦阳和”的力量,贯穿全身。
散四肢寒邪则使肩背舒展;行血中阴浊而令水道通利。
桂枝最具“肝性木气”。
正如一股春风,温暖而不炎热;强劲而不燥烈。
通百脉而力达毛孔,行六腑而直走膀胱。
但阴虚燥烦者不宜,血热妄行者忌用。
“阳盛之人,或夹暑热,下咽生灾”。
今天讲生姜,俗语道:‘晚吃萝卜早吃姜’。
因为姜具升发之力,萝卜有降气之功。
与早晚的天时相应。
“生姜辛窜善宣散,发汗解表驱风寒,呕家圣药除湿阻,通阳利窍豁痰涎。
与醋相合调美味,引阳入阴最养肝,怒气燥火均不宜,血热阴虚两勿沾,药性如人情相投,无须犯相强合欢。
”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
‘庭前芍药妖无格’,芍药的风度高雅柔美,故有‘婥约’的别名。
大家先欣赏一下芍药花吧,有了感情,再来说药。
聊到‘白芍’,真是一味好药。
一言难尽。
我也先好好琢磨琢磨,然后大家一起来分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