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医医学理论体系
世界传统医学简述

世界传统医学简述一、总述世界三大传统医学体系为——中医学、印度医学、希腊—阿拉伯医学,其它成规模的传统医学都是在这三大传统医学体系的分支和本土化发展。
1、印度医学历史源流印度医学又称阿育吠陀医学(Ayurveda Medi-cine),形成于公元初期的古代印度,以被称为“古印度医学百科全书”的《啫罗迦本集》的问世为标志。
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600年),主宰印度的雅利安人开创了以婆罗门教为核心的吠陀文化,也开启了印度古代哲学和自然哲学的源头。
作为四种副吠陀(对吠陀的补充和演绎)之一的阿育吠陀是关于植物和医药的知识。
在梵文中“阿育”意为生命,“吠陀”意为知识、学问。
阿育吠陀意指生命之学,是印度医学理论的源头。
阿育吠陀涉及人体的四个部分,即肉体、思想、智慧和灵魂,它主张人通过饮食、医疗和养生手段来祛病、健身和延寿,强调整体思想及天人相应的理念。
理论基础印度医学的基本理论是五元素学说和三体液学说。
五元素学说是吠陀文化中的一种自然哲学学说,用于医学中以阐释人的生理。
五元素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土、水、火、气和空五种基本元素组成,人的组织器官也是由这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它们在被摄入人体后可补充人体中的相应元素。
三体液学说认为,人有三种体液———气、胆汁、粘液,三体液是否平衡决定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情况,疾病是因为内外因素导致三体液失衡所致,而治疗则是通过药物、食疗等手段恢复三体液的平衡。
特色诊疗优势印度医药学体系涵盖了生理(含解剖)学、病因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药物学、床各科和养生学等各个方面,内容完备而丰富。
印度药物学中涉及的药物(植物、动物、矿物)达2000多种,药物的剂型包括汤剂、散剂、丸剂、油剂等多种形式。
值得强调的是,古代印度医学的眼科和外科很发达,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医学体系。
瑜伽使其重要名片。
辐射和影响古代印度文化有很强的放射力,影响了周边许多国家和地区。
印度医学不仅盛行于整个南亚次大陆,也传播到中国、斯里兰卡、东南亚、蒙古、中亚和西亚。
维吾尔医学基本理论体系与微生态学的关系

维吾 尔医学的基本 理论 体系是运用 了天 人相应 , 整体 观念 , 四行 四气论 , 气质论等 古代哲 学理论体 系而建立 的 。 这些 理论 的核心思想是人体与外界 ( 自然界 ) 万物 之间 , 人
体内部结 构与功能之间存在着的相互依存 、 相互制约关 系 ,
即对 立统一关 系。它追 求的最后 目的是达到平衡 生态。 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人 体属于 天地万物 的一部 分 , 自 然界的一切变化可 以影 响人体 , 引起 相应 的变 化。人只 有
质失调 , 可影响黏液质的正常功能等等。
临床 上维吾尔 医治疗就是采取根据 四大物质 的生克乘 侮规 律确立治疗原 则 的, 如壮水 制火法 等等。微生态 学也
强调人 体不仅 要与外环境统 一 , 而且要取得 内环境的统一。 微生态学 的研 究发现 , 人体的皮肤 、 鼻腔、 口腔 、 肺、 肠道 、 阴
( 水) 与黏液 质 ( 水) 相生 , 是 全 生关 系 ; 黏液质( 水) 之 湿 寒, 制约胆液质( 火) 的干热 , 这是全克的关 系 ; 黏 液质 ( 水) 的湿 , 制约黑胆 质 ( 土) 的干 , 是半克; 资生 黑胆 质 ( 土) 的 寒, 是半生关 系等。由于每个 4大物质 的属性 由两个不 同 性质混合 而组成 , 故它们之间存 在着与众 不同的全 生 、 全克 和半生 、 半克的关系。如干热与干热是全生 , 干热与湿寒是
对立统一关系是人 体正常生命活 动的前提或基础之一 。一 旦这种统一被破坏 , 则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维吾尔 医
学, 是古代宏观生态学 的微观 运用 。 进 一步研究 维吾 尔 医
学 基 础 理 论 的 生 态 学 观 念具 有 重 要 的科 学 意 义 。 参 考 文 献
维吾尔医学(内科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
36 26 10
2
3
36 28 8
2
3
72 36 36
4
4
54 28 26
3
4
54 42 12
3
5
36 30 6
2
5
54 27 27
3
3-4 180 108 72
4
6
5
54 48 6
3
5
54 48 6
3
6
36 30 6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详见课程标准 详见课程标准 详见课程标准 详见课程标准 详见课程标准 详见课程标准 详见课程标准 详见课程标准 详见课程标准 详见课程标准 详见课程标准 详见课程标准 详见课程标准
七、教学进程安排
维医学(内科方向)专业指导性教学进程计划(民语言)
紧扣服务面向,维医学专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为主要面向, 培养全科助理执业医师为目标。
5
(三)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类型
基 本 技 能 训 练
教
专 学项
技 实能
训 练 训 临 床 综 合 技 能 实 训
序号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1
2
3
4
实践及训练项目内容 项目数
人体解剖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交往沟通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
人文 ◆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
◆有一定的社团、宣传和文化活动组织能力;
素质
◆人品修养好,有服从服务意识和社会公德;
五、就业岗位与资格/等级证书
沟通、形势与政策、文化活 动等。
维医(上)

家庭医药 2017.0153传统医学补益五脏、化痰止咳的功效。
本方对感冒日久不愈,或慢支炎等起的咳喘、胸闷、痰多,有一定缓解效果。
长期咳喘易致人体虚、淤阻,即中医有“久病多虚、多病多淤”之说,而本方能补虚、活血,各类慢性咳喘患者体质偏虚者,选服上方有一定辅治效果。
香附30克(成人1剂量),加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1剂煎2次,两煎药液和匀,1次顿服。
每天如上法煎服3剂。
服药期间要多饮水,以保证白天每2~3小时排尿1次,夜间排尿1~2次。
使用本方一般不宜超过3天,服药3天效果不佳则改换他法。
有效病例停药2周后,应作尿液细菌培养,以了解有无复发。
复发者,重复使用本方仍有效。
山西大同 冯晓雷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王豪点评: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归肝、脾、三焦经。
功能行气解郁,调经止痛。
临床常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胸、胁、脘、腹胀痛,以及乳房胀痛、月经不调及经闭痛经等病症。
现代引伸应用于跌打损伤、丝虫病、扁平疣、鸡眼等。
急性膀胱炎与中医的热淋类同,多为下焦感受湿热之邪,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香附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其降气、调气、散结、理滞的功能,有利于湿热之邪外泄及膀胱气化功能复常,故而临证当以尿频、尿急、尿痛,伴有小腹胀痛为主证的急性膀胱炎最为适宜。
本人在观察中发现,上方对复杂性急性膀胱炎(有尿路梗阻、结石、肿瘤,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前列腺肥大和炎症等易感染因素者)的疗效欠佳,使用时必须注意这一点。
民族医药小板报过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体验,认识到自然界的四大基本物质——火、气、水、土,影响和制约着万物的生、长盛衰。
火(太阳)位在高处,量为最轻,稀而无色,能发热。
火以升为特点,在一年四季、一日昼夜中,调节天地寒热,能给万物热量,使万物分解、成熟,能熔解或改变坚硬物质,能调节水、土之寒,使万物成色。
属性为乾热。
气(空气、风) 位于水火之间,量比火重,比水轻,因此在火之下,水之上。
维医与中医治疗寒湿型腰肌劳损理论浅论

8 0% [ 3 , 4 J。
物学说。其 中四大物质论是维吾尔医药的理论基础。维吾
尔医体液论 是以四大物质 、 属性 和气质论为基础而产生 的 ,
是维 吾尔医重要学说之一 。
腰肌劳损在维医学名为外 吉欧力再 合 日 , 其 发病 因 素多为外感受寒产生单纯性 寒凉性 体液质 ; 未成 熟黏液 质
停 留在腰部 ; 房事过 度引起腰痛 ; 一些腰部周围器官病变导 致弓腰受 阻而引起 腰部发凉困重 。其 中寒性气质失调腰 痛 最为常见。维吾尔医学也常使用 内服药 、 药物贴服 、 推拿按
摩、 熏蒸疗法 、 孜玛特土盐热敷疗法治疗 。
腰肌劳损所 致腰 痛在 劳 累后 易加 重 , 常影 响 睡
眠, 不 论坐 、 卧均难 以持久 , 成为患者就诊的 主要原 因, 在不 同程度上影 响了患 者 的生 活 、 工作质 量。随着人们 生活 方 式 的改变 , 本病 发病 率逐 年 攀升 。尤 其新 疆 地 区, 深 居 内
陆, 高山环列 , 形成 了极 端干燥 的大陆性气 候 , 昼夜温差大 ;
物 阳气伤 , 是 以腰痛 。二日风痹 , 风寒 著腰 , 是 以痛。三 日 。 肾虚 , 役用伤肾 , 是 以痛 。四日暨腰 , 坠堕伤腰 归纳 了其病 因为少 阴阳气 伤 、 风寒 著腰 、 肾虚劳损 、 。 外力 伤腰 、 久居 湿地 。少 阴阳气伤 则阴气 内盛 阻滞经 脉 , 风寒著腰则使筋脉挛 紧, 肾虚劳损 则筋 脉失
的中医学著作《 黄帝 内经 ・ 素问 ・ 异 法方宜 论》 记载: “ 西 方者 , 金玉之域 , 沙石之 处 , 天地之所 收引也 。其 民陵居而 多风 , 水土 刚强 , 其 民不衣而褐荐 , 其民华食 而肥脂 , 故邪不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1.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
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
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尤为如此。
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气、阴阳、五行、形神、天人关系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学说,去阐明医学中的问题,使之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把哲学理论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出中国古代东方的特殊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哲学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而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
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
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
但是阴阻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一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
五行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生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而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即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
民族医药·维吾尔医药PPT课件

1.野生类有:雪莲、贝母、麻黄等约70种。 2.栽培的种类有:孜然、芹菜、黑种草等30多种。
牛黄、鹿角、熊胆、雪鸡等30多种。
大青盐,水银,石膏等约20种,合计150 多种,约占其常用药材的30%。
23
维吾尔药物学说
1
药物性级
2
矫正药
3
代用药
4
药物剂型
24
药物性级
是说明药物属性(气质)的强弱程度、分类等级 和应用的学说。 •维医认为,药物的性不但分为热、湿、寒、 干4大类,而且大多数为混合性,即:干热、 湿热、湿寒、干寒。 •性属(气质)强弱程度也有不同,根据药性的强 弱,将它分为1,2,3,4四级。1级为性质最 弱,4级为性质最强,并且4级性属药大多数 为具有毒性。
以“天、人、 性、命整体观” 为理论指导, 以“四维之四 象”结构为主
要形式
朝鲜 医药
朝鲜族医学实在朝鲜族固有的文化基础上, 吸收中医药学的理论,结合本民族防治疾病 的实践经验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体系
12
维吾尔医药学 • 首先说到维吾尔族,新疆,
你们都想到什么?
13
新疆美景
14
维吾尔歌舞·服饰
L/O/G/O
民族医药·维吾尔医药
1
我要讲的内容
民族医药 概况
M1
M4
维吾尔医 药的现状
我国各民 族医药
M2
M3
维吾尔 医药概况
2
什么是民族医药
• 民族医药学是指中医学以外的 中国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 医学成果的总成。
• 我们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 和实践为指导的药物,称为民族药。
32
维吾尔药的开发与现状
维医学专业简介

维医学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30284K
专业名称维医学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维吾尔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运用维吾尔医学诊疗疾病及保健康复的能力,从事维医医疗、预防、保健等工作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各级各类维吾尔医医院相关科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从事维医临床诊疗、预防、保健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运用维医及医学诊断方法,对常见病进行诊断、治疗的能力;
2.具备运用维医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以及运用维医药理论传授指导养生保健的能力;
3.具备对危重急诊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转院前预处理的能力;
4.具备医患沟通能力;
5.具备书写规范医学文件的能力;
6.具备医疗、预防、康复及养生保健的技术应用能力;
7.掌握维医基础理论和维药方剂知识,具备运用理论和方法进行医学逻辑思维的能力。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维吾尔医基础理论、维吾尔医诊断学、维吾尔医治疗技术、维吾尔医骨伤科
学、维吾尔医皮肤病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维吾尔医内科学、维吾尔医妇科学、维吾尔医儿科学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维医基础、维医临床等实训。
在符合条件的维吾尔医医院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维医执业医师维医执业助理医师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维医医疗与维药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维医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吾尔族医学理论体系维吾尔医药,是维吾尔族祖先长期同疾病不断做斗争而积累和创造的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理论。
维吾尔医药,是维吾尔族祖先长期同疾病不断做斗争而积累和创造的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理论。
其理论分为“艾尔康”学说、“米扎吉”学说、“合力提”学说、“艾扎”学说、“库外提”学说、“太比艾提”学说,“艾非阿勒”和“艾尔瓦”学说、“赛艾提”学说、“买热致”学说等。
“艾尔康”学说即四大物质学说。
“艾尔康”系指自然界的火(太阳)、气(空气,风)、水、土四种基本物质。
艾尔康又称托提塔都、阿那斯日艾尔巴,汉译为四大物质、四要素。
托提塔都一词,在公元前4世纪维医古籍《哈孜巴义药书》(载于《Adikat-ulAhalim》汉译为《各国传》,印度勒克瑙,公元1300年出版)中就已出现;阿那斯日艾尔巴即艾尔康一词,出现在公元11世纪维医古籍《XarhiAl一Kanun》(汉译为《注伊本·西拿大医典》)中。
“艾尔康”学说是古代维吾尔人的朴素唯物论、自发辩证法的思想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即古代维吾尔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及体验,认识到自然界的四大基本物质,即火、气、水、土,世界上万物的生、长、盛、衰均受四大物质的影响和作用。
从而自从公元4世纪就创立了四大物质学说,并将这一哲学论理,不但广泛用于天文、地理、气象、农业等各学术领域,而且把它用于医学。
它对研究和整理古代维吾尔人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维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把气质、体液、内脏、器官、组织、生理、病理现象,按照事物的不同形状、特点、作用、性质分别归属为火、气、水、土,借以阐述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复杂关系和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进行辨证沦治,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
生理方面:“艾尔康”学说以四大物质全生、全克、半生、半克规律来解释气质、体液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如:粘液质(水)与粘液质(水)相生,是全生关系;粘液质(水)之湿寒,制约胆液质(火)的干热,这是全克的关系;粘液质(水)的湿,制约黑胆质(土)的干,是半克;资生黑胆质(土)的寒,是半生关系等。
由于每个四大物质的属性由两个不同性质混合而组成,故它们之间存在着与众不同的全生、全克和半生、半克的关系。
如:干热与于热是全生,干热与湿寒是全克,于热与湿热虽然是热生热,但是干克湿,故又克、又是生,即半生、半克关系等等。
病理方面:维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当某一种体液失调时(偏盛或偏衰)会影响其他体液而发生疾病。
其变化规律,以四大物质乘侮关系来解释。
如:胆液质失调,可影响粘液质的正常功能等等。
诊断方面:维医通过七诊所得材料,并根据四大物质的乘侮规律来诊断疾病,如:粘液质(湿寒)偏盛,水患为病,等等。
治疗方面:在维医的治疗方法中,绝大多数是根据四大物质的生克乘侮规律确立治疗原则的,如:壮水制火法,等等。
“米扎吉”学说即气质学说。
“米扎吉”(汉译为气质或属性)学说,是说明气质由来,划分类型及其应用的学说。
气质,系指火、气、水、土四大物质最小分段属性的相互影响下产生的新的属性。
所谓的某一种气质,由某一种四大物质的属性偏盛所决定。
它不但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的特征属性,而且指世上万物(植物、动物、矿物)特点属性的总称。
它分为寒、热、湿、干性四大单纯类;干热、湿热、湿寒、干寒性四大复杂类;根据其偏盛或偏衰分为正常和异常两大种。
对人体来讲,以正常气质来说明人的生理状态,以异常气质来说明病理变化。
正常气质:分为8种,即平和的热、寒、湿、干性及干热、湿热、湿寒、干寒性。
对人体来讲,性情急躁而脆弱者,为干性气质;性情快乐而稳定者,为湿性气质;动作迅猛而灵利者,为热性气质;动作沉重而粗躁者,为寒性气质,面黑偏红、目黄、舌干、口苦、多渴、体热、身瘦、喜待凉出、喜欢冷食、脉强带数、舌质偏红、苔薄而黄、小便微赤偏黄、性情急躁、易怒、动作迅猛、思维敏捷、感情强烈、克己力较低、少寐等者,为干热性气质的人;面色红润、目红、口甜、肌肉发达、脂肪层较厚、体壮、身体热量略高、脉大有力带数、小便微红、舌质较红、苔厚微黄、性情快乐、动作灵利、思维能力较强、感情丰富、克己力较好、睡眠较好等者,为湿热性气质的人;面色较白、嘴唇较厚、目白、口淡、口不渴、体凉、身胖、肌肉松软、脉细沉迟、小便清长、舌质淡、边有齿印、苔厚白润、性情稳定、动作沉重、无忧无虑、思维迟钝、感情淡漠、克己力较强、嗜睡、不爱活动、喜热处、喜热食等者,为湿热性气质的人;面色较暗、目清、舌微干、口淡苦、体凉、身瘦、喜待湿处、喜欢湿性食物、脉浮迟、小便白少、舌质暗红、苔薄白、性情脆弱、忧郁、空想胆小、动作粗躁、感情激动、智谋超群、善于反面性思维、想象力往往远离实际、少寐、不愿与人交往等者,为干寒性气质的人。
异常气质:分为8种,即非平和的热、寒、湿、干性及干热、湿热、湿寒、干寒性。
异常热性,系指热性比湿、干、寒性偏盛的状态;异常湿性,系指湿性比热、干、寒性偏盛的状态;异常寒性,系指寒性比热、湿、干偏盛的状态;异常干性系指比热、湿、寒性偏盛的状态。
异常干热性,系指干性和热性比湿性和寒性处于偏盛的状态;异常湿热性,系指湿性和热性比干性和寒性处于偏盛的状态;异常湿寒性,系指湿性和寒性比干性和热性处于偏盛的状态;异常干寒性,系指干性和寒性比湿性和热性处于偏盛的状态。
“合力提”学说即体液学说。
“合力提”(汉译为体液)学说,是说明人体四种体液的由来、种类及其应用的学说。
体液系指在自然界火、气、水、土四大物质和人体气质的影响下,以各种营养物质为料,通过肝脏的正常功能产生的四种体液,即胆液质、血液质、粘液质和黑胆质。
它们在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中,不断地消耗和补充,保持一定比例的平衡状态,从而维持身体的正常状况。
它们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对抗是绝对的。
四种体液在各自的数量和质量上保持一定的平衡,是表明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反之为处于病理状态。
体液分为正常体液和异常体液两大类。
正常体液,系指保持原有的自然正常状态及功能,对人体生命活动给予活力,并于该人气质相应的体液。
正常人体体液根据自己的位置或分布、色、味、属性及功能等分为正常胆液质、正常血液质、正常粘液质和正常黑胆质四种。
正常胆液质:位于胆囊,色黄味苦、性烈,性属干热,具有热身、分解脂肪、帮助消化、增强肠道蠕动、促进排出粪便以及防毒解毒的功能。
它渗入血液的部分,以本身的热和烈性促进血液中同行的其他三种体液的活动,并将它们推送到全身的各个细小部,从而保持人体精力和体力的旺盛,它的属性作用与“火”相似,故被认为它是“火”在人体的象征物。
正常血液质:位于肝脏,色红、味微甜、性属为湿热,依靠心脏的推动,通过血管的作用循环于全身,具有营养全身,补充消耗,通过肺及肾进行新陈代谢的功能。
它以本身的热,温热全身,以本身的湿,调节全身的湿度和热度,从而保持全身正常和有秩序的活动,起重要作用。
它的属性和作用与“空气”相似,故被认为它是“气”在人体的象征物。
正常粘液质:位于全身,色白、味淡,性属湿寒,它除了具有以本身的湿及成份中的营养物质,在自己的作用范围内营养全身外,以本身的寒防止过多的胆液质破坏其他体液正常功能的作用。
它还有湿润和软化全身,当人体营养不足或大量失血和脱水时,渗入血液中起补充作用。
故古代维医学家认为,它是未成熟,而必要时能变成血液的体液。
它还有将与自己同行的其他体液输送到细小部位营养全身,并将产生的废物以本身的流动排出体外的作用。
它的属性和作用与“水”相似,故被认为它是“水”在人体的象征物。
正常黑胆质:位于脾脏,色黑、味酸、性属于寒,它具有保持各个器官形状和质量,控制血液质及制约胆液质热性和粘液质湿性的偏盛,防止体液失调浸延,储存营养物质,为干寒性器官及部位提供相应营养物质的作用。
它还参与思维、感觉和记忆活动,并以本身的刺激和兴奋作用增强感觉器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敏感性。
它由于对脾胃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故被认为也有增强胃的吸收力的作用。
它的属性和作用与“土”相似,故被认为它是“土”在人体的象征物。
异常体液,系指超出肝脏产生的正常状态,并且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变化,对人体无益或有害的体液。
根据其变化的程度和所起的反作用及产生的症状,导致的疾病类型,将它分为异常胆液质、异常血液质、异常粘液质和异常黑胆质四种(略)。
“艾扎”学说即器官学说。
“艾扎”(汉译为器官)学说,是说明器官定义、种类和功能的学说。
维医把体内的脑、心、肝、肺、脾、肾、胆、胃、食道、十二指肠、大肠、小肠、膀胱、子宫、血脉、管道、腺体、皮下脂肪、内脏脂肪、骨骼、脊髓、肌肉、筋肌、软骨、韧带、腱膜、腹膜、胸膜等,体外的皮肤、毛发、指甲、眼、耳、口、牙、舌、前阴、睾丸、后阴等都统称为器官。
维医解剖学与现代医学解剖基本相同,但是对其生理学的论述有所不同,主要区别是,维医认为各器官均有与自己功能相应的特有气质。
维医根据器官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分为支配器官和被支配器官两大类。
支配器官,系指脑、心、肝三个主要器官。
它们不但是保存人体三大力,即生命力、精神力和自然力的部位,而且是这三大力的始发点。
它们在保持人的生存、繁殖及管理智力、体力活动中,不但起重要的作用,而且指挥被支配器官,并且通过它们的间接作用,在总体上调整、充实和控制全身的一切生命活动,从而维持全身的整体性。
如:脑,产生思维、感觉和运动即精神力的中心。
对脑的各部位讲,脑皮层支配主脑、长脑、间脑和后脑。
心,产生生命力,是生命力的中心和起源点。
它支配肺和血脉来完成本身的作用。
肝,是自然力的中心,它产生四种体液,并通过心脏将它们输送到全身完成本身的作用。
被支配器官,系指在支配器官的指挥下,对其他有关器官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通过它们的作用继续完成本身功能的器官。
被支配器官根据各自分布的位置和性质,按照本身所起作用的主次又分为主要被支配器官和次要被支配器官二种。
主要被支配器官:系指不但受支配器官的支配,而且本身也能支配其他有关器官,才能完成自己作用的器官。
它包括肺、脾、胆、胃、肾、肠、膀胱、子宫、眼、耳、睾丸等。
如:肺,受脑和心的支配,又支配血脉。
脾,受肝的支配,又支配肝门静脉。
胆囊,受肝的支配,又支配肠。
胃,受肝的支配,又支配食道。
肾,受脑的支配,又支配膀胱和尿道,等等。
次要被支配器官:系指不能支配其他器官,只能作为主要被支配器官间接支配的器官。
它们虽然从生命力得到营养完成自己的作用,但是在本质和质量上不能成为独立的器官。
它们是联接人体各个机构,维持其形状,为生命的各种活动起间接性服务作用的有机整体。
它们包括:骨骼、软骨、脊髓、肌肉、筋肌、韧带、膜、血脉、管道、脂肪、皮肤、毛发、指甲等。
器官的气质,是维医气质学说与器官学说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特殊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