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合集下载

固定污染源采样频次

固定污染源采样频次

氯气
串联,O.2L/min 到吸收液 明显褪色或 60min
HJ 688-2013 HJ 688-2013 HJ 549-2016 HJ 549-2016 HJ/T30-1999
采样方法
1 小时 采样 次数
样品总 数量
2.0L/min*45min/次*3 次
3
6个
2.0L/min*60 min
1
2
0.5L/min*45min/次*3 次
串联,O.3L/min 采集 5~30min
HJ 543-2009
0.3L/min*45min/ 次*3 次
3
6个
焚烧
炉)
汞(其 他)
串联,O.3L/min 采集 5~30min
HJ 543-2009
0.3L/min*60 min
1
2个
欢迎共阅


标准要求
分析方法
采样方法
1 小时 采样 次数
样品总 数量
1
1个
染 VOC、三 1h 内等时间间隔采集 3 个 DB44/814\815\
源 甲苯
样品
816\817-2010
0.3L/min*15 min/次*3 次/h
3
3个
油烟 类型
危险废物焚 烧炉
生活垃圾焚 烧炉
连续采样 5 次,每次至少 采集 10min
GB 18483-2001
等速*10 min/次*5 次/h

HJ/T 29-1999
每个滤筒根据截面积布点移 动采样,每个点采集至少
3min,采集 3 个滤筒
3
3个

污染物中尘氟和气氟共存

时,用烟尘采样方法进行

定电位电解法测定固定源氮氧化物的探讨

定电位电解法测定固定源氮氧化物的探讨
ar s u s d, c r vd e e e e o r ci a r s e dic s e whih p o ie rf rnc sf rp a tc wo k . l
Ke o d : xdsucsnt gnoief e yw rs fe re ;ioe x ;xd—pt tl lc o t r esN( 一np t 1 i o r d i o ni et l i po s; 1 a h )一e yee i n i e ae r y c c y t l a ed— h n d mi
hy r e o i e s e to hoo ty d o h rd p cr p t me r
继 烟 ( ) 、 氧化 硫 等 重 点控 制 大 气 污 染物 粉 尘 二
之后 , 氮氧 化物 的污 染 及 控 制 问 题 越 来 越 受 到公 众
和环保 界关 注 。 目前 国内对 固定污 染 Fra bibliotek 中氮氧 化物
王 丽 华 , 绍 军 娄
( 内蒙古 包钢 钢联 股份 有 限公 司技 术 中心 , 内蒙古 包 头 04 1 ) 10 0

要: 文章对定 电位 电解 法和盐酸萘 乙二胺分光光度法进行 了对 比实验 , 证实两种方法测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
探讨定 电位 电解法 在固定源氮氧化物监测 中的具体应用 , 对实际工作具有较好 的参考价值 。
关 键 词 : 定 污 染 源 ; 氧化 物 ; 电位 电 解 法 ; 酸 萘 乙二 胺 分 光 光 度 法 固 氮 定 盐 中图 分 类 号 : 5 0 2 X 1 .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9—53 ( 0 1 0 —0 8 0 10 4 8 2 1 ) 1 0 3— 2

HJ 693-2014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HJ 693-2014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在测定前后,仪器对相同零气的测定结果的偏差与校准量程的百分比。
3.4 量程漂移 span drift 在测定前后,仪器对相同标准气体的测定结果的偏差与校准量程的百分比。
3.5 系统偏差 system bias 标准气体直接导入仪器主机进气口(直接测定模式)得到的测定结果与标准气体由采样管端导入仪
器(系统测定模式)得到的测定结果的偏差与校准量程的百分比。
8 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采样位置和采样点的设置符合GB/T 16157、HJ/T 373和HJ/T 76的规定。仪器的采样管前端尽量靠近
2
排气筒中心位置。
9 分析步骤
9.1 量程校准 仪器按本标准 9.2 条的步骤测定标准气体,若示值误差符合 7.1.2 条(2)的要求,仪器可用。否则,
需校准。 校准方法: (1) 气袋法:先用气体流量计校准仪器的采样流量。用标准气体将洁净的集气袋充满后排空,反复
4 方法原理
抽取废气样品进入主要由电解槽、电解液和电极(包括三个电极,分别称为敏感电极、参比电极和 对电极)组成的传感器。NO或NO2通过渗透膜扩散到敏感电极表面,在敏感电极上发生氧化或还原反 应,在对电极上发生还原或氧化反应。反应式如下:
NO 2H O HNO 3H 3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NO 2H 2e NO H O
(1) 按仪器使用说明书,正确连接仪器的主机、采样管(含滤尘装置和加热装置)、导气管、除湿 冷却装置,以及其它装置。
(2) 将加热装置、除湿冷却装置及其它装置等接通电源,达到仪器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条件。 (3) 打开主机电源,以清洁的环境空气或氮气为零气,进行仪器零点校准。 9.2.2 样品测定 零点校准完毕后,将仪器的采样管前端置于排气筒中,堵严采样孔,使之不漏气。待仪器示值稳定 后,记录示值,每分钟至少记录一次监测结果。取5min~15min平均值作为一次测定值。测定期间内, 为保护传感器,应每测定一段时间后,依照仪器使用说明书用清洁的环境空气或氮气清洗传感器。

环境空气和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环境空气和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0.6L/min采至褪色。
有组织:串联2个10ml甲基橙吸收液的多孔玻板
0.2L/min采至褪色。
若采样过程中未褪色则
采集60min。样品常温
下保存15天
hj 547-2009固定污染源废气
氯气的测定 碘量法(暂行)
串联2个(30~40)mlNaOH吸收液,(0.5~1)L/min
采集(10~30)mi n
0〜4C保存,5天内测定
氰化氢
污染源
hj/t 28-1999固定污染源排
有组织:串联2个20ml吸收液多孔玻板瓶,
2~5C密封避光保存,
项目
性质
分析标准
样品采集方式
备注
废气
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HJ
仪器直读
3mg/m(以NO计)二
693-2014
氧化氮3mg/m
污染源
按顺序串联一个空多孔玻板吸收瓶,一支双球形氧化:
/ [//Mn
废气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
氮氧化物
管,两支各装75ml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瓶,放于
避光、密圭寸3~5C保
物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
冰浴中,0.05~0.2L/min流量米气至第二个吸收瓶呈
688-2013)
等速米样:用滤筒过滤,后串联3个75ml冲击式吸 收瓶,第3个为空瓶,采集时间不少于20min
恒流米样,串联2个30ml多孔玻板瓶,2L/min米
集20~60min
常温下保存一周
氯气
污染源
废气
HJ/T 30-1999固定污染源排
气中氯气的测定甲基橙分光
光度法
无组织:串联2个10ml甲基橙吸收液的多孔玻板
右不能立即分析,
环境空

定电位电解法测定SO2时NO和CO的干扰分析

定电位电解法测定SO2时NO和CO的干扰分析

定电位电解法测定SO2时NO和CO的干扰分析摘要:SO2是废气中主要的污染因素,是酸雨的主要成因,因此对环境有很大的破坏,所以需要加强对其的检测。

定电位电解法是比较成熟的便携式的测量SO2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的问题,本文对定电位电解法测定SO2时NO和CO的干扰进行分析。

关键词:SO2;定电位电解法;NO;CO;干扰引言在一般的锅炉废气监测中,SO2是必测项目,但由于锅炉废气组分复杂,因此准确测定废气中SO2的含量有一定难度。

国家标准方法采用定电位电解法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的SO2。

定电位电解法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缺陷。

现场测试过程中发现,不仅是氟化氢和硫化氢会对SO2测定产生干扰,湿度、抽气速率和烟道负压等也会对测定过程产生干扰,这些都可以在现场发现并消除。

但废气中的CO和氮氧化物对SO2测定过程中产生的干扰较难消除,用定电位电解法测定含低浓度的SO2和较高浓度的CO和氮氧化物的废气样品时,所得SO2的测定值会偏高。

一、定电位电解法的优点定电位电解法是现在较先进的SO2测定方法,对废气中的共存物质有较强的干扰能力,还能免除吸收效率,采样剂量、试剂质量及分析操作等带来的误差,特别是现场采样分析时具有准确性好、分析速度快,且携带方便的优点。

二、试验部分2.1仪器与试剂3012H型自动烟尘气测试仪,GasmetDX4020型便携式傅里叶红外气体测试仪,PQ-2型静态配气装置,10L塑料配气袋。

CO标准气体,NO标准气体。

2.2试验方法1)CO对SO2示值干扰试验用静态配气装置,配制CO系列气体、CO和SO2混合系列气体,用自动烟尘测试仪依次测定SO2的质量浓度。

2)NO对SO2示值干扰试验用静态配气装置,配制NO系列气体,用自动烟尘测试仪依次测定SO2的质量浓度。

3)CO和NO对SO2示值干扰试验配制NO和CO混合系列气体,用自动烟尘测试仪依次测定SO2的质量浓度。

三、结果与讨论3.1CO的干扰拟合按试验方法测定已配制的CO系列气体,测得SO2的质量浓度见表1。

氮氧化物的测定

氮氧化物的测定

氮氧化物的测定(依据HJ 693-2014)1含义1.1氮氧化物指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以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形式存在的氮氧化物。

分析方法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氮氧化物的定电位电解法。

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本标准的方法检出限为一氧化氮3mg/m3(以NO2计),二氧化氮3mg/m3;测定下限为一氧化氮12mg/m3(以NO2计),二氧化氮12mg/m3。

3 术语和定义3.1校准量程仪器的校准上限,为校准用标准气体浓度值(若多点校准则为校准用最高标准气体浓度值)。

校准量程(以下用C.S.表示)的选择要适当,所测气态污染物平均浓度应在C.S.的20%~100%之间,不得超过C.S.。

当测定低浓度的氮氧化物(NOx)时,为实现数据质量目标,不要选择过高的C.S.。

C.S.应小于或等于仪器的满量程。

3.2 零点漂移在测定前后,仪器对相同零气的测定结果的偏差与校准量程的百分比。

3.3量程漂移在测定前后,仪器对相同标准气体的测定结果的偏差与校准量程的百分比。

3.4系统偏差标准气体直接导入仪器主机进气口(直接测定模式)得到的测定结果与标准气体由采样管端导入仪器(系统测定模式)得到的测定结果的偏差与校准量程的百分比。

4 方法原理抽取废气样品进入主要由电解槽、电解液和电极(包括三个电极,分别称为敏感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组成的传感器。

NO或NO2通过渗透膜扩散到敏感电极表面,在敏感电极上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在对电极上发生还原或氧化反应。

反应式如下:NO + 2H2O→ HNO3 + 3H+ + 3e (1)NO2 + 2H+ + 2e →NO + H2O (2)或NO2 + 2e →NO + O2–(3)1与此同时产生极限扩散电流i。

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电子转移数Z、法拉常数F、气体扩散面积S、扩散常数D和扩散层厚度ð均为常数,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极限扩散电流i的大小与NO或NO2的浓度(ρ)成正比。

常见的监测项目的规范采样方法

常见的监测项目的规范采样方法

硫化碳解吸气
相色谱法(B)
排气筒温度较高时,应对
采样管予以水冷或空气冷
空气质量 恶臭
的测定 三点比
13 臭气浓度 较式臭袋法
GB/T 14675-
1993
却,使进入采样袋气体温 度接近常温。采样时应根 据排气状况的调查结果, 确定采样的时机和充气速 度,保证采集的气体样品 具有代表性。正式采样
前,用被测气体充洗采样
烟气黑度
染源排放烟气 的测定林格曼
烟气黑度图法
适用于固定污染源排 放的灰色或者黑色烟 气在排放口处黑度的 监测,不适用于其他 颜色烟气的监测
每分钟观测4次,观察者 不宜一直盯着烟气观测, 而应看几秒钟后停几秒 钟,每次观测(包括观看 和间歇时间)约15S,联 系观测烟气黑度的时间不
少于30min,
HJ 973-2018
却至室温,用感量0.1㎎
1996固定污染
天平称量,两次重量之差
3
烟尘
源排气中颗粒 物测定与气态
测定固定污染废气中
应不超过0.5㎎。检查系 统是否漏气,原则上每个
污染物采样方
点采样时间应不少于

3min,或采满1m³,各点
采样时间应相等,每次采
样,至少采取三个样品,
取其平均值。
4
HJ/T 398-
2007 固定污
适用于固定污染源
统,并放置于冰浴中,以 0.05-0.2L/min的流量,
度法 HJ/T
采气至第二个吸收瓶呈微
43-1999
红色,停止采样。记录采
样流量、时间、温度、气
压,密封吸收瓶进、出
口,避光运回实验室
2 氮氧化物
取两支内装 10.0ml 吸收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的氮氧化物环境监测实验报告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的氮氧化物环境监测实验报告

环境监测实验报告监测项目: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的氮氧化物监测人员:复核人:审核人:报告日期: 2013 年 8 月日**********************一、监测项目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的氮氧化物二、监测人员****三、监测日期2013.8.四、监测方法及方法来源监测方法: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方法来源:《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国家环保总局(2003)五、方法原理传感器的工作过程为:被测气体由进气孔通过渗透膜扩散到敏感电极表面,在敏感电极、电解液、对电极之间进行氧化反应,参比电极在传感器中不暴露在被分析气体之中,用以为电解液中的工作电极提供恒定的电化学电位。

被测气体通过渗透膜进入电解槽,传感器电解液中扩散吸收的一氧化氮发生如下的氧化反应:NO+2H2O→HNO3+3H’+3e与此同时产生对应的极限扩散电流i,在一定范围内其大小与一氧化氮浓度成正比,即:在一定工作条件下,电子转移数Z、法拉第常数F、气体扩散面积S、扩散常数D和扩散层厚度δ均为常数。

因此,电化学反应中流向工作电极的极限扩散电流i与被测的一氧化氮浓度C成正比。

被测气体中化学活性强的物质对定电位电解传感器的定量测定有干扰,干扰情况参考表5-4-4:表5-4-4定电位电解传感器交叉反应参考数据(%)干扰气CO H2S SO2NO2Cl2HCl HCNNO传感器00<5<100<50被测气体中的尘和水分容易在渗透膜表面凝结,影响其透气性。

在使用本方法时应对被测气体中的尘和水分进行预处理。

本方法测定分辨下限:l.34mg/m3;测定范围:l.34-5360mg/m3。

六、样品来源模拟样品七、主要试剂一氧化氮标准气体,由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校准气体标准物质GBW(E)061325,样品编号411394,生产日期2013.1,有效期至2014.1。

八、主要仪器设备序号仪器型号校准证书号检定有效期YQ3000—C型全自动校准字第2013070097022014.7.19烟尘(气)测试仪九、实验步骤1、工作前准备(1)在干燥瓶中加入约3/4体积的变色硅胶,盖紧瓶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定污染源废气氮氧化物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1. 适用范围本方法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氮氧化物的定电位电解法。

本方法适用于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本方法的方法检出限为一氧化氮3mg/m3(以NO2计),二氧化氮3mg/m3;测定下限为一氧化氮12mg/m3(以NO2计),二氧化氮12mg/m3。

2. 术语和定义2.1 氮氧化物:指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以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形式存在的氮氧化物。

2.2 校准量程:仪器的校准上限,为校准用标准气体浓度值(若多点校准则为校准用最高标准气体浓度值)。

校准量程(以下用C.S.表示)的选择要适当,所测气态污染物平均浓度应在C.S.的20%~100%之间,不得超过C.S.。

当测定低浓度的氮氧化物(NOx)时,为实现数据质量目标,不要选择过高的C.S.。

C.S.应小于或等于仪器的满量程。

2.3 零点漂移:在测定前后,仪器对相同零气的测定结果的偏差与校准量程的百分比。

2.4 量程漂移:在测定前后,仪器对相同标准气体的测定结果的偏差与校准量程的百分比。

2.5 系统偏差:标准气体直接导入仪器主机进气口(直接测定模式)得到的测定结果与标准气体由采样管端导入仪器(系统测定模式)得到的测定结果的偏差与校准量程的百分比。

3. 方法原理抽取废气样品进入主要由电解槽、电解液和电极(包括三个电极,分别称为敏感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组成的传感器。

NO或NO2通过渗透膜扩散到敏感电极表面,在敏感电极上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在对电极上发生还原或氧化反应。

反应式如下:NO+2H2O→HNO3+3H++3eNO2+2H+2e→NO+H2O或NO2+2e→NO+O2-与此同时产生极限扩散电流i。

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电子转移数Z、法拉常数F、气体扩积S、扩散常数D和扩厚度均为常数,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极限扩散电流i的大小与NO或NO2的浓度(ρ)成正比。

i=Z·F·S·D/δ×ρ4. 干扰和消除测定废气中的颗粒物和水分易在传感器渗透膜表面凝结,影响NO和NO2的测定。

因而,本方法采用滤尘装置、除湿冷却装置等对废气中的颗粒物和水分进行预处理,去除影响。

CO2、NH3、CO、SO2、H2、HCl、CH4、C2H4等气体会对NO和NO2的测定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NO和NO2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干扰,干扰显著的,应在仪器的计算程序中修正5. 试剂和材料5.1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标准气体有证环境标准气体,不确定度不大于2%,或目前所能达到的不度。

检查示值误差和系统偏差标准气体的浓度为40%~60%C.S.或等于C.S.。

5.2 氮气纯度大于99.99%。

6. 仪器和设备6.1 定电位电解法氮氧化物测定仪6.1.1 组成定电位电解法氮氧化物测定仪(以下简称:仪器)的组成有:主机(含流量控制装置、抽气泵、NO和NO2传感器等)、采样管(含滤尘装置和加热装置)、导气管、除湿冷却装置、便携式打印机等。

6.1.2 要求具有显示采样流量的功能;示值误差绝对值:≤5%(浓度<100μmol/mol时,≤5μmol/mol);系统偏差绝对值:≤5%C.S.;具有消除干扰的功能。

6.2 气体流量计用于测定仪器的采样流量,测定范围和精度满足仪器采样流量要求。

6.3 标准气体钢瓶配可调式减压阀、可调式转子流量计及导气管。

6.4 集气袋用于气袋法校准仪器。

容积4 L~8 L,内衬材料应选用对被测成分影响小的惰性材料。

7. 采样位置和采样点采样位置和采样点的设置符合GB/T 16157、HJ/T 373和HJ/T 76的规定。

仪器的采样管前端尽量靠近排气筒中心位置。

8. 分析步骤8.1 量程校准仪器按本标准8.2 步骤测定标准气体,若示值误差符合 6.1.2 条(2)的要求,仪器可用。

否则,需校准。

校准方法:气袋法:先用气体流量计校准仪器的采样流量。

用标准气体将洁净的集气袋充满后排空,反复三次,再充满后备用。

按仪器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校准步骤进行校准。

钢瓶法:先用气体流量计校准仪器的采样流量。

将配有减压阀、可调式转子流量计及导标准气体钢瓶与采样管连接,打开钢瓶气阀门,调节转子流量计,以仪器规定的流量,通入仪器的进气仪器采样流量示值与规定值应保持一致。

注意各连接处不得漏气。

按仪器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校准步骤进行校准。

8.2 测定8.2.1 零点校准8.2.1.1按仪器使用说明书,正确连接仪器的主机、采样管(含滤尘装置和加热装置)、导气管、除湿冷却装置,以及其它装置。

8.2.1.2将加热装置、除湿冷却装置及其它装置等接通电源,达到仪器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条件。

8.2.1.3打开主机电源,以清洁的环境空气或氮气为零气,进行仪器零点校准。

8.2.2 样品测定零点校准完毕后,将仪器的采样管前端置于排气筒中,堵严采样孔,使之不漏气。

待仪器示值稳定后,记录示值,每分钟至少记录一测结果。

取5min~15min 平均值作为一次测定值。

测定期间内,为保护传感器,应每测定一段时间后,依照仪器使用说明书用清洁的环境空气或氮气清洗传感器。

8.3 测定结束8.3.1 取得测定结果后,将采样管置于清洁的环境空气或氮气中,使仪器示值回到零点附近。

8.3.2 关机,切断电源,拆卸仪器的各部分连接,测定结束。

9. 结果与表示9.1 结果NOx浓度等于NO浓度与NO2浓度之和,按下式以NO2标准状态(273K,101.325kPa)下的质量浓度。

仪器示值以质量浓度表示时:ρNOx=46/30×ρNO+ρNO2式中:ρNOx--标准状态下干废气中NOx质量浓度,mg/m3;ρNO--标准状态下干废气中NO质量浓度,mg/m3;ρNO2--标准状态下干废气中NO2质量浓度,mg/m3。

仪器示值以体积浓度表示时:9.2 结果表示氮氧化物的浓度计算结果只保留整数位。

当浓度结果较高时,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0. 精密度和准精密度和准确度测定中NO浓度均以NO2计。

10.1 精密度10.1.1 六个实验室对浓度水平为100mg/m3、395 mg/m3、1.02×103 mg/m3的NO 标准气体进行测定: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1.7%,0.3%~1.4%,0.1%~0.7%;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2%、2.0%、1.3%;重复性限分别为:2.7 mg/m3、9.2 mg/m3、11.9 mg/m3;再现性限分别为:8.4 mg/m3、20.5 mg/m3、35.1 mg/m3。

10.1.2 六个实验室对浓度水平为99 mg/m3、201 mg/m3、419 mg/m3的NO2标准气体进行测定: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 ~1.6%,0~2.0%,0.2%~1.1%;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5%、2.6%、1.8%;重复性限分别为:2.7 mg/m3、6.4 mg/m3、8.2 mg/m3;再现性限分别为:8.4mg/m3、13.8 mg/m3、19.7 mg/m3。

10.1.3 六个实验室对某发电厂4#、6#机组排放废气中的NO浓度进行了同步测定。

4#机组废气中NO浓度为611 mg/m3~646 mg/m3,平均值631 mg/m3;6#机组废气中为168 mg/m3~193 mg/m3,平均值178 mg/m3。

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8%~2.4%,1.6%~4.3%;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1%、4.9%;重复性限分别为:35.5mg/m3、16.2mg/m3;再现性限分别为:33.3 mg/m33、22.2 mg/m3。

10.1.4六个实验室对某玻璃窑排放废气中的NO2浓度进行了同步测定。

废气中NO2为170 mg/m3~199 mg/m3,平均值183 mg/m3。

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为:3.6%~12.8%;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为:6.5%;重复性限为:33.3 mg/m3;再现性限为:30.4 mg/m3。

10.2准确度10.2.1六家实验室分别对浓度水平为100 mg/m3、395 mg/m3、1.02×103 mg/m3的NO标准气体进行了测定:相对误差分别为:-4.1%~4.8%、-1.1%~3.2%、-1.4%~2.1%;相对误差最终值分别为:2.5%±3.5%、1.6%±2.0%、1.1%±1.3%。

10.2.2六家实验室分别对浓度水平为99 mg/m3、201 mg/m3、419 mg/m3的NO2标准气体进行了测定:相对误差分别为:-4.1%~0、-1.5%~3.7%、-2.6%~2.0%;相对误差最终值分别为:2.7%±3.1%、2.2%±2.3%、1.5%±1.8%。

11.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1.1 仪器应按期送国家授权的计量部门进行检定。

11.2 仪器的各组成部分应连接牢固,测定前后应检查气密性,可堵紧进气口,若仪器的采样流量示值2min 内降至零,表明气密性合格。

11.3 测定前按本标准8.2 步骤测定零气和NO/NO2 标准气体,计算测定的示值误差,并检查仪器的系统偏差,若示值误差和/或系统偏差不符合 6.1.2 条(2)和(3)的要求,应查找原因,并进行相应的修复维护,直至满足要求后方可开展监测。

11.4 测定后按本标准8.2 步骤测定零气和NO 标准气体,计算测定的示值误差,并检查仪器的系统偏差。

若示值误差和系统偏差符合 6.1.2 条(2)和(3)的要求,判定本次样品的测定结果有效;否则,判定本次样品的测定结果无效。

11.5 每个月至少进行一次测定前后的零点漂移、量程漂移检查。

零点漂移、量程漂移均应处于±3%C.S. 之内(当校准量程≤200μmol/mol 时,应处于±5.0%C.S.之内)。

否则,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校准维护。

11.6 进入定电位电传感器的气体温度不高于40℃。

11.7 应选择抗负压能力大于排气筒负压的仪器,避免仪器采样流量减少,导致测试结果偏低或无法测出。

11.8 定电位电感器的使用寿命一般为1~2 年,到期后应及时更换。

在校准传感器时,若发现其动态范围变小,测定上限达不到满度值,或在复检仪器校准量程时,示值误差超过 6.1.2 条(2)的指标,表明传感器已失效,应及时更换,重新检定后方可使用。

12. 注意事项12.1 被测废气温度应不高于仪器说明书的规定或加热冷却装置的温度上限。

12.2 测定结果应处于仪器校准量程的20%~100%之间。

12.3 测定过程中,当仪器采样流量低于仪器规定值时,可采用外加抽气泵的方式。

12.4 及时排空除湿冷却装置的冷凝水,防止影响测定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