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污染源废气颗粒物的测定β射线法.doc
贝塔射线法测颗粒物原理

贝塔射线法测颗粒物原理
贝塔射线法测颗粒物是利用贝塔射线的衰减规律进行测量的方法。
贝塔射线是一种高速电子流,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贝塔射线法测颗粒物的原理如下:
1. 测量装置中通过一个放射源释放贝塔射线,贝塔射线在空气中会发生散射和吸收现象。
2. 当贝塔射线通过颗粒物时,会与颗粒物中的原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经历衰减。
3. 探测器接收到经过颗粒物后的贝塔射线,通过测量射线的衰减程度,可以推算出颗粒物的浓度或粒径大小。
根据贝塔射线的衰减规律,测量颗粒物的原理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表示:
I = I0 * e^(-μx)
其中,I是探测器接收到的射线强度,I0是初始射线强度,μ是贝塔射线在颗粒物中的吸收系数,x是贝塔射线通过颗粒物的路径长度。
通过测量射线强度的衰减程度,结合已知的吸收系数,可以计算得到颗粒物的浓度或粒径大小。
颗粒物越多或越大,贝塔射线经过时发生的散射和吸收越多,射线强度的衰减程度越大。
因此,测量射线强度的衰减程度可以间接反映颗粒物的浓度或粒径大小。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烟尘颗粒物的测定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烟尘(颗粒物)的测定1.概述1.1固定源的定义固定源是指: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通过排气筒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源。
如:燃煤、燃油、燃气锅炉和工业炉窑的废气排放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的废气收集和排放源等。
固定源中污染物的存在形式有两种: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
颗粒物:是指悬浮于排放气体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状物质,是燃料和其它物质在燃烧、合成、分解以及各种物料在机械处理中所产生的。
通俗的说就是可以用滤筒(刚玉滤筒或玻璃纤维滤筒)采集的物质。
颗粒物在化学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机颗粒物,另一类是无机颗粒物;按其形成的过程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烟尘flue dust),是煤、石油等燃料燃烧产生的固体颗粒气溶胶;第二类是粉尘(dust),是由机械过程(破碎、研磨、筛分、运输等)而产生的微细粒子;第三类是微细颗粒物,是指物料通过各种化学或物理化学过程产生的颗粒物等。
1.2评价固定源排放情况的指标评价指标有三项:废气排放量、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污染物排放速率(由前两项计算而来),单位分别是。
废气排放量:Ndm3/h(Nd表示标准状态下的干排气: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Pa条件下不含水分的排气);污染物排放浓度:mg/Ndm3;污染物排放速率:kg/h,通常也简称排放量。
1.3固定源颗粒物监测的规范、方法和相关标准1.3.1通用监测规范及方法(表1-1)表1-1固定源废气监测通用规范和方法2.固定污染源监测中颗粒物采样技术2.1 现场采样根据规范中的布点要求进入现场确定采样点的具体位置,并根据采样管径的大小搭建符合采样要求的平台。
1)采样孔的位置和数量采样孔位置:优先选择在垂直管段。
距变径位置下游方向不小于6倍直径和上游方向不小于3倍直径处,矩形管道以当量直径D=2AB/(A+B)计。
不能满足上述要求的,可选择比较适宜的管段,距弯头等的距离至少是管道直径的1.5倍。
对这一段的理解有两个重点:(1)优先选择垂直管段;(2)下六、上三。
主流PM2.5监测方法(重量法、微量振荡天平法和β射线法)的原理介绍及比较

体积。
环境空气监测中采样环境及采样频率要按照 HJ.T194 的要求执行。PM10 连续自动监测仪的采样切割
装置一般设计成旋风式,它在规定的流量下,对空气中 10um 粒径的颗粒物具有 50%的采集效率、以下为
其技术性能指标表。
PM10 连续自动监测仪的技术性能指标
项目
指标
测量范围
0-1 mg/m3 或 0-10 mg/m3
三、 Beta 射线法/β射线法 Beta 射线仪则是利用 Beta 射线衰减的原理,环境空气由采样泵吸入采样管,经过滤膜后排出,颗粒 物沉淀在滤膜上,当β射线通过沉积着颗粒物的滤膜时,Beta 射线的能量衰减,通过对衰减量的测定便 可计算出颗粒物的浓度。 Beta 射线法颗粒物监测仪由 PM10 采样头、PM2.5 切割器、样品动态加热系统、采样泵和仪器主机 组成。流量为 1m3/h 的环境空气样品经过 PM10 采样头和 PM2.5 切割器后成为符合技术要求的颗粒物样 品气体。在样品动态加热系统中,样品气体的相对湿度被调整到 35%以下,样品进入仪器主机后颗粒物
斜率
与参比方法比较
截距
相关系数
输出信号
工作电压
工作环境温度
≤5%设定流量/24h ≤7%或 5ug/m3 ≤±标准值 1±0.1 0±5ug/m3 ≥0.95
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 AC220V±10%50Hz
0-40℃
二、 微量振荡天平法 TEOM 微量振荡天平法是在质量传感器内使用一个振荡空心锥形管,在其振荡端安装可更换的滤膜, 振荡频率取决于锥形管特征和其质量。当采样气流通过滤膜,其中的颗粒物沉积在滤膜上,滤膜的质量 变化导致振荡频率的变化,通过振荡频率变化计算出沉积在滤膜上颗粒物的质量,再根据流量、现场环 境温度和气压计算出该时段颗粒物标志的质量浓度。 微量振荡天平法颗粒物监测仪由 PM10 采样头、PM2.5 切割器、滤膜动态测量系统、采样泵和仪器主 机组成。流量为 1m3/h 环境空气样品经过 PM10 采样头和 PM2.5 切割器后,成为符合技术要求的颗粒物 样品气体。样品随后进入配置有滤膜动态测量系统(FDMS)的微量振荡天平法监测仪主机,在主机中测 量样品质量的微量振荡天平传感器主要部件是一支一端固定,另一端装有滤膜的空心锥形管,样品气流 通过滤膜,颗粒物被收集在滤膜上。在工作时空心锥形管是处于往复振荡的状态,它的振荡频率会随着 滤膜上收集的颗粒物的质量变化发生变化,仪器通过准确测量频率的变化得到采集到的颗粒物质量,然 后根据收集这些颗粒物时采集的样品体积计算得出样品的浓度。
β射线法测量颗粒物浓度的可靠性分析

聚焦大气污染防治Focus on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β射线法测量颗粒物浓度的可靠性分析张 蓓1,刘文凯2,肖 军1,刘兵兵1,郝盼盼1,相海恩1(1.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石家庄 050091;2.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石家庄 050091)摘 要:简介了β射线法测定颗粒物浓度的原理,通过对该方法空白试验、方法精密度、方法准确度及方法适用性测试的研究,认为β射线法测量固定污染源废气中颗粒物浓度较为可靠,与传统滤膜法相比具有现场出数据,效率高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应针对颗粒物浓度设计不同量程的测量设备,在烟气流速较低且波动较大时应增加平行检测次数,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β射线;颗粒物浓度;空白试验;精密度;准确度;适用性;可靠性中图分类号:X8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377(2017)08-0055-04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检测设备也向着智能化和简便化发展,β射线法烟尘测定仪可现场出数据,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如用于环境执法,可现场解决质疑,提高执法效率和公信力。
近期,国家颁布实施了严格的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排放限值标准,固定污染源颗粒物排放浓度是我国节能减排重点控制的污染物指标,河北省的部分地区执行特别地区排放标准限值,颗粒物特别排放限值为20mg/m3。
另外,根据河北省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升级改造专项行动方案要求,燃煤机组在2015年底前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即颗粒物排放浓度降至10mg/m3以下。
目前,我国对颗粒物的监测方法采用《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 16157-1996),严格意义而言,该方法仅适用于颗粒物质量浓度高于50mg/m3情况的监测,在测定低于50mg/m3的颗粒物浓度时的误差较大。
该方法规定颗粒物捕集介质为滤筒,滤筒为柔性外表,在烟道内颗粒物浓度低、温度低、湿度高的“二低一高”环境下,采样过程较复杂,容易造成系统误差,对测定结果影响较大。
固定污染源废气-颗粒物的测定-β射线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颗粒物的测定β射线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编制组2016年2月1项目背景 (3)1.1 任务来源 (3)1.2 工作过程 (3)2 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分析 (4)2.1 颗粒物的环境危害 (4)2.2 相关环保标准和环保工作的需要 (5)3 国内外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5)3.1 国外相关标准分析方法的应用情况 (5)3.2 国内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6)3.3 国内外标准与本方法关系 (7)4 标准制修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7)4.1 标准制修订的基本原则 (7)4.2 标准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7)4.3 标准制修订的技术路线 (8)5 方法研究报告 (8)5.2 方法原理 (9)5.3 干扰和消除 (10)5.4仪器和设备 (11)5.4.1β射线法颗粒物测定仪 (11)5.4.2要求 (12)5.5监测位置和监测点 (12)5.5.1测定位置 (12)5.5.2测定孔、测定点位置和数目 (12)5.6样品测定 (12)5.6.1测定位置和测定点 (12)5.6.2仪器准备 (12)5.6.3 定点测定 (12)5.6.4 多点测定 (12)5.6.5测定结束 (13)5.7颗粒物浓度计算和表示 (13)5.7.1 颗粒物浓度 (13)5.7.2 标准状态下干废气排放量 (13)5.7.3 颗粒物排放速率 (14)5.7.4 颗粒物排放浓度 (14)5.8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4)6 方法验证 (14)6.1 方法验证方案的制订 (14)6.2 方法验证方案内容 (15)6.3 方法验证过程 (16)6.4 方法验证报告 (17)参考文献: (17)附件:方法验证报告 (18)1项目背景1.1 任务来源2015年8月,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向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下达了起草《固定污染源颗粒物的测定β射线法》方法标准的任务。
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廊坊市环境监测站、秦皇岛市环境保护监测站、霸州市环境监测站、迁安市环境监测站、河北浦安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协作;霸州市京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环境空气颗粒物的测定便携式β射线法

环境空气颗粒物的测定便携式B射线法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便携式B射线法。
本文件适用于环境空气中颗粒物(TSP、PAR、PM.)的测定,也适用于无组织排放中颗粒物的测定。
本文件检出限为1μg∕m3,测定下限为4ug∕m3o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J/T55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93环境空气颗粒物(PMlo和PM-)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194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1100环境空气中颗粒物(PMlo和PM-)B射线法自动监测技术指南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总悬浮颗粒物totaIsuspendedparticle(TSP)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0Hill的颗粒物。
3.2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IOHm)particulatematter(PMIO)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UnI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
3.3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IIrn)particulatematter(PM25)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 的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
3.4B射线beta-ray放射性元素核衰变过程中发出的电子流。
注:B射线源可以使用“C等放射源。
4方法原理样品空气通过切割器以恒定的流量经过进样管,颗粒物截留在滤膜上。
用B射线照射滤膜,根据采样前后单位面积的滤膜上B射线衰减量得出滤膜上捕集的颗粒物质量和同时抽取的气体体积,计算出颗粒物的浓度。
B射线衰减量与颗粒物的质量遵循以下吸收定律:N=N fl∙e-fan (1)式中:N一一单位时间内通过滤膜的β射线量;NO--- 单位时间内发射的B射线量;k---- 单位质量吸收系数,cmVmg;m---- 颗粒物单位面积质量,mg∕cm2o5干扰和消除空气相对湿度过大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当相对湿度大于40%时,可通过动态加热的方式消除影响,同时需要控制加热功率和加热温度以减少挥发性有机物的损失。
固定污染源废气 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 β射线法辽宁地方标准2020版

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β射线法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低浓度颗粒物的β射线法。
本标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低浓度颗粒物(≤50 mg/m3)的测定。
当采样体积为1 m3(标干体积)时,方法检出限为0.1 mg/m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HJ/T 48 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HJ/T 39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 836 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3 术语和定义3.1 β射线 beta-ray放射性元素核衰变过程中发出的电子流。
注:β射线源可以使用147Pm、14C 或85Kr 等放射源。
3.2 烟道外过滤 out-stack filtration在烟道内对颗粒物进行等速采样,并将颗粒物截留在位于烟道外的过滤介质上的方法。
4 方法原理将具有加热/制冷功能的颗粒物采样管由采样孔插入烟道中,利用等速采样方法抽取一定量的含颗粒物的废气,采用烟道外过滤的方式,颗粒物被截留在捕集材料上。
β射线通过滤膜时,能量发生衰减,通过对衰减量的测定计算出颗粒物的质量。
β射线衰减量与颗粒物的质量遵循以下吸收定律:N = N0·e-km (1)式中:N——单位时间内通过滤膜的β射线量;N0——单位时间内发射的β射线量;k——单位质量吸收系数,cm2/mg;m——单位面积颗粒物质量,mg/cm2。
颗粒物质量经如下方法测得:步骤1:空白滤膜的测定N1=N0·e-km0 (2)步骤2:颗粒物截留后滤膜的测定N2=N0·e-k(m0+Δm) (3)合并式(2)和(3)得:N1=N2·e kΔm (4)或Δm=1k ln N1N2(5)式中:N1——单位时间内通过空白滤膜的β射线量;N2——单位时间内通过颗粒物截留后滤膜的β射线量;m0——单位面积空白滤膜的本底颗粒物质量,mg/cm2;△m——单位面积滤膜上截留的颗粒物质量,mg/cm2。
固定污染源废气颗粒物的测定β射线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颗粒物的测定β射线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编制组2016年2月1项目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任务来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工作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颗粒物的环境危害...........................................................................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相关环保标准和环保工作的需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国内外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国外相关标准分析方法的应用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定污染源废气颗粒物的测定β射线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标准编制组二〇一九年十二月目录1 项目背景 (3)1.1任务来源 (3)1.2工作过程 (3)2 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分析 (4)2.1颗粒物的环境危害 (4)2.2颗粒物的治理技术 (4)2.3颗粒物的监测方法 (5)2.4现行颗粒物监测标准的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 (5)3 国内外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6)3.1国外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6)3.2国内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7)3.3相关仪器方法原理研究 (8)4 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9)4.1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 (9)4.2标准制定的技术路线 (9)5 方法研究报告 (10)5.1方法研究目标 (10)5.2适应范围 (10)5.3规范性引用文件 (10)5.4术语和定义 (11)5.5方法原理 (11)5.6试剂和材料 (12)5.7仪器和设备 (13)5.8样品 (16)5.9结果计算与表示 (17)5.10精密度和准确度 (18)5.11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0)5.12注意事项 (21)6 方法验证 (21)6.1验证方案的制定工作 (21)6.2方法验证方案内容 (21)6.3方法验证过程 (22)6.4方法验证报告 (24)7 仪器性能测试 (24)8 Β射线源取得管理机构的豁免权 (25)附件:方法验证报告 (28)《固定污染源废气颗粒物的测定β射线法》编制说明1 项目背景1.1 任务来源(1)《固定污染源废气颗粒物的测定β射线法》标准制订项目列入2017年第一批辽宁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项目编号为2017019。
(2)《固定污染源废气颗粒物的测定β射线法》标准制订项目承担单位为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1.2 工作过程(1)成立编制小组、编写有关文件2019年3月,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作为本标准的承担单位与有关专家进行了联系,成立了由环境监测和仪器设计人员组成的标准制订小组。
在调研文献资料、国内外颗粒物的测定β射线法及应用,充分考虑国内现有类似标准的基础上,形成标准初稿、制定实验室和现场验证方案。
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xx:第1起草人,负责调查研究、标准内容设计、标准草案起草和修改等全部工作;xx:主要起草人,参与标准技术路线的设计、草案的起草和修改工作;xx:主要起草人,参与方法应用过程中的采样及分析工作;xx:主要起草人,参与方法应用过程中的采样及分析工作;xx:主要起草人,参与方法应用过程中样品分析处理工作;xx:主要起草人,参与方法应用过程中的采样及分析工作;(2)召开专家论证会、修改有关文件2019年10月,组织专家对标准初稿、实验室和现场验证方案设计进行开题论证,并根据专家的论证意见、建议对标准初稿以及验证方案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完善。
(3)完成实验室和现场验证测试2019年10月-2019年12月,组织验证单位进行实验室测试和现场验证,综合评价测试结果,调整分析方法的关键特性指标。
(4)编写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2019年10月-2019年12月综合调研的资料、根据测试验证的结果、比照国内现有类似标准起草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公开征集意见,进行归纳、汇总、提炼、提出处理意见并作修改。
2 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分析2.1 颗粒物的环境危害颗粒物是指燃料和其他物质在燃烧、合成、分解以及各种物质在机械处理中所产生的悬浮于排放气体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状物质。
颗粒物的产生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人为源主要来自煤的燃烧、机动车排放和一些工业生产过程。
由于可吸入颗粒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因而其吸附性很强,容易成为空气中各种有毒物质的载体,特别是容易吸附多环芳烃、多环苯类和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等,使得致癌、致畸、致变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自上世纪80年代,随着对大气颗粒物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粒径在10 µm以下的颗粒物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污染物,并且细颗粒的危害性比粗颗粒更加严重,因此,各个国家对其制定的排放标准日趋严格。
可吸入颗粒物除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以外,还会对能见度、酸沉降、云和降水、大气的辐射平衡、平流层和对流层的化学反应等造成重要影响。
2.2颗粒物的治理技术烟气除尘技术主要采用电除尘、电袋复合除尘和袋式除尘技术。
电除尘技术依据电极表面灰的清除是否用水,分为干式电除尘和湿式电除尘。
电除尘技术具有除尘效率高、使用范围广、运行费用低、使用维护方便、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其除尘效率受煤、灰成分等影响较大,且占地面积较大。
除尘效率为99.20%~99.85%,出口烟尘浓度可达到20mg/m3以下。
目前,颗粒物实现特排达标排放,主要的方式是采用湿式电除尘技术,可以实现颗粒物排放限值在10mg/m3以下,甚至达到5mg/m3以下。
袋式除尘技术是利用纤维织物的拦截、惯性、扩散、重力、静电等协同作用对含尘气体进行过滤的技术。
袋式除尘技术除尘效率基本不受燃烧煤种、烟尘比电阻和烟气工况变化等影响,占地面积小,控制系统简单,可实现较为稳定的低排放。
除尘效率为99.50%~99.99%,出口烟尘浓度可控制在20mg/m3以下,当采用高精过滤滤料时,出口烟尘浓度可以实现10mg/m3以下。
电袋复合除尘技术是电除尘与袋式除尘有机结合的一种复合除尘技术。
一体式电袋复合除尘器技术最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
电袋复合除尘技术具有长期稳定低排放、运行阻力低、滤袋使用寿命长、运行维护费用低、占地面积小、使用范围广的特点。
除尘效率为99.50%~99.99%,出口烟尘浓度在20mg/m3以下。
超净电袋复合除尘技术可实现出口烟尘浓度长期稳定小于10mg/m3。
耦合增强电袋复合除尘技术可实现除尘器出口烟尘浓度小于5mg/m3。
综上,颗粒物治理技术的实施,颗粒物排放浓度较低,因此,标准《固定污染源废气颗粒物的测定β射线法》的制订极其重要。
2.3颗粒物的监测方法我省沈阳市现已执行特别地区排放限值,省生态环境厅正在草拟我省其他地市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公告;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完成后,颗粒物排放浓度限值要求为10 mg/m3。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 16157-1996)修改单已明确,颗粒物浓度小于20 mg/m3不适用于《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 16157-1996),原环保部2017年发布实施了《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HJ 836-2017)用于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此方法在采样前、后准备工作繁琐,对现场采样要求较高,不可避免的引入了人为误差。
因此,急需制订误差较小、准确度较高的监测方法。
2.4 现行颗粒物监测标准的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2.4.1现行监测标准的实施情况目前,颗粒物监测分析方法有《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1996)、《锅炉烟尘测试方法》(GB5468-1991)和《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HJ 836-2017),这些方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监测分析方法。
2.4.2现行监测标准存在的问题现行标准方法均是基于重量法,由于现场采样时间较长,且还要进行实验室分析,手工操作环节较多,受人为操作因素的干扰,颗粒物数据的时效性、平行性较差,不适于现场快速测定。
特别是自“十三五”以来,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任务越来越重,各级环境监测站普遍面临任务重、人员少的形势。
在这种条件下,急需操作简便、仪器便携、测试快速的现场直读式方法来开展污染源颗粒物监测工作。
3 国内外相关分析方法研究3.1国外相关分析方法研究3.1.1国外低浓度颗粒物监测——手工重量法,所涉及的主要标准方法如下:⑴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mass concentra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from stationary sources at low concentrations(Manual gravimetric method)(ANSI/ASTM D 6331-98 (Re-approvered 2005))。
译文:低浓度测定固定污染源排放的颗粒物浓度的试验方法(手工重量分析法)⑵Stationary source emissions—Manual determination of mass concentra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ISO9096-2003)。
译文:固定污染源排放——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手工测定⑶Stationary source emissions—Determination of mass concentra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dust) at low concentrations—Manual gravimetric method. (ISO12141-2002)。
译文:固定污染源排放——低浓度时颗粒物(尘)的质量浓度测量——手工重量方法⑷Determination of low range mass concentration of dust-Part1: Manual gravimetric method (BS EN 13284-1:2002)译文: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第一部分:手工称重法。
⑸Methods of measuring dust concentration in flue gas(JIS Z 8808-1995 ) 。
译文:废气中尘浓度的测量方法。
ANSI方法规定了采集颗粒物到滤膜上质量最小比值,整个测试过程尽可能只使用1个滤膜累积采样,从而提高测量准确度。
ANSI、ISO以及BS EN发布了大体积采样技术在低浓度颗粒物测定中的应用。
取样嘴特性按照标准要求,为获得较高的等速动态取样速率,允许取样嘴的直径范围1.25-3.43 cm。
ISO和BS EN为使测试结果有效,取样时收集的颗粒物质量必须大于滤膜总体空白值的5倍,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使用大体积采样技术或延长采样时间。
以上标准都详细描述了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过程和分析方法,从采样前准备、检漏、采样、清洗、称重、校准等详细过程。
3.1.2应用于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监测的仪器法,所涉及的主要标准方法如下:⑴Air quality-Certification of automated measuring systems-Part 3: Performance criteria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automated measuring systems for monitoring emissions from stationary sources (BS EN 15267-3: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