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切口分类

外科手术分类规则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虽然做了规定但临床中有一定偏差,通常易发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眼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颅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
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
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3、易将Ⅲ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瘘、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扁桃体、唇、腭裂手术也属于Ⅲ类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手术切口分类及分类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及分类标准手术切口是指外科手术中切开皮肤和组织的部位。
手术切口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性质、手术目的等不同因素进行分类。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手术切口分类及其分类标准。
一、根据手术部位分类1.头颈部切口:包括颈部、面部、头部等部位的切口。
2.胸部切口:包括胸骨旁、胸骨中线、腋窝等部位的切口。
3.腹部切口:包括上腹部、中腹部、下腹部等部位的切口。
4.骨盆切口:包括髂骨、耻骨、骶骨等部位的切口。
5.四肢切口:包括上肢、下肢等部位的切口。
二、根据手术性质分类1.开放性切口:指手术切口完全暴露,手术区域完全暴露,手术器械可以直接接触到手术部位。
2.半开放性切口:指手术切口部分暴露,手术区域部分暴露,手术器械可以间接接触到手术部位。
3.闭合性切口:指手术切口完全封闭,手术区域完全封闭,手术器械不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手术部位。
三、根据手术目的分类1.探查性切口:指为了探查病变部位而进行的手术切口。
2.切除性切口:指为了切除病变组织而进行的手术切口。
3.修复性切口:指为了修复组织缺损而进行的手术切口。
四、根据手术创伤程度分类1.小切口:指切口长度小于3cm,手术创伤较小。
2.中切口:指切口长度在3cm-10cm之间,手术创伤适中。
3.大切口:指切口长度大于10cm,手术创伤较大。
以上是常见的手术切口分类及其分类标准,不同的手术切口分类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手术情况。
手术切口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目的、手术部位、手术性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
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手术切口的卫生、消毒等问题,以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分类标准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虽然做了规定但临床中有一定偏差,通常易发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
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
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外科手术切口是指在外科手术中为了治疗或诊断而进行的从组织形成穿孔或切开的切口,分为三大类:1、经皮切口:也称皮下切口,是指在操作时只切开皮肤层而不切开其他软组织的切口。
如剖宫产或剖腹产等。
2、穿刺切口:也称刺穿切口,是指在操作时只通过皮肤层,不切开皮肤而直接切开组织或血管的切口,如胆总管穿刺等。
3、游离切口:游离切口也称为完全切口,是指在操作时切开皮肤层,切开底层软组织,扩大切口以便取出或整理病变组织或关节的切口,如腹部游离切口术,也就是肠道切除英国术,肩关节镜下切口等。
4、圆形切口:由于皮肤的特性,大多数切口会发生变形或裂开,圆形切口可以避免这些情况发生。
这种切口由一个圆形的缝合面组成,不会造成过多的拮抗,并且它们可以被精心缝合,使组织重新归位,从而创造出平整、完整的切口口型。
5、间断切口:由于皮肤的厚度不一,因此,大的切口往往要比小的切口更容易扩张。
为了减少皮肤的拉伸和切口的大小,医生会采取间断切口的技术,即将切口拆分成若干较小的横向切口,然后在间隔一定距离的地方做一次直向切口,既可以减少皮肤的拉伸,又可以减少切口的大小。
6、U型切口:U型切口具有优良的造型及修复性能,因此常用于眼外科手术。
U型切口在操作时,从眼睑外部一侧上到眼睑内部一侧,接着从眼睑内部一侧下到眼睑外部一侧,形成一个U型的切口。
7、注射切口:注射切口是指在操作时,不切开皮肤,而是通过皮肤层注射液体,使其穿透膛壁,再用手术刀切开膛壁的切口。
这种切口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科手术的创伤,尤其适用于分娩等操作,增加了母亲恢复容易和术后美观度。
手术切口具体分类分类标准

手术切口具体分类标准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
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虽然做了规定但临床中有一定偏差,通常易发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
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
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的位置和型号,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可以大致
分为三类:1、皮肤切口;2、腹壁切口;3、其他切口。
1、皮肤切口:这种切口属表面切口,也是一种常见的手术切口。
在手术中,医生一般采用双手方法切开皮肤,尤其在做胃肠外科、整
形美容等需要解剖到皮肤层的手术时,这种切口便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这种切口的穿刺针的数量较少,不需要用金属材料护体,因此术
后康复较快,受伤程度较轻。
2、腹壁切口:它是一种比较专业的手术切口,主要用于做心脏、
大肠外科、肾脏外科等较为复杂的手术。
这种切口会切开腹部肌肉层,并直接暴露出内脏,以实现穿刺并动手术。
而且由于这种切口需要直
接暴露脏器,因此在切口完成后,医生需要用金属材料护体,以减少
患者感染的风险,术后康复时间长。
3、其他切口: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切口,比如动脉性切口和淋
巴性切口。
动脉性切口是在行动脉周围切开皮肤层,以有效控制血流,在一些危重的患者治疗中将大量使用。
淋巴性切口主要通过切开淋巴
管来减少淋巴液的渗漏,以防止术后发生出血,尤其是在取石、手术
引流等操作中,淋巴切口的作用尤为重要。
外科切口等级分类

外科切口等级分类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切口。
切口是一种外科操作,通过切开皮肤和其他组织,使医生可以访问需要治疗的部位。
切口的等级分类是外科医生在开展手术之前确定的重要一步,不同等级的切口需要不同的感染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外科切口等级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1. 切口等级分类的基本要素外科切口等级分类分为I、II、III和IV四个等级。
这些等级标志了这些切口对患者的风险和预防感染的措施。
外科医生在选取手术切口时,需要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的状态来确定切口的等级,并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减少感染风险。
2. I级切口I级切口是最简单的切口类型,指的是手术中无感染风险的切口。
手术过程中,神经血管组织和皮肤组织通常完好,没有出血和感染的风险。
这种类型的切口不需要特殊的预防感染措施和手术后的治疗,这种切口的样本包括常见的皮肤手术、小的软组织修复和按摩等。
3. II级切口II级切口是中等切口类型,指的是手术过程中有一定的感染风险的切口,但预防感染措施容易控制。
手术过程中,这种类型的切口有一定的出血风险,但手术部位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皮肤组织可以帮助预防感染。
治疗期间,外科医生需要将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治疗预防感染。
例如,一些中型软组织修复、胆囊切除(腹式、腹腔镜下)和皮肤植入等都属于II级切口。
4. III级切口III级切口是高风险切口类型之一,意味着手术过程中具有感染风险。
手术时,这种切口经常会涉及到劈开器官,例如开胸、切腹、开颅等等,其中存在着器官感染的风险。
因此,患者需要严格的预防感染措施,例如正确使用抗生素、消毒和清洗操作。
此外,外科医生需要规定外科手术切口的清洁和修剪规范,同时加强对感染的预防措施。
5. IV级切口IV级切口是极高风险切口类型之一,指的是发生感染风险最高的切口类型。
这种类型的切口通常包括器官移植、、肠道重建和大型骨骼修复。
这种类型的切口涉及到人体内部组织的切割和组合,可能会导致巨大的感染和血管破裂。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ppt课件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浅部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粘膜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 术后30天内 诊断标准:
1.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深部切口感染:术后30天内(有人工植入物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 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诊断标准:
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给药途径(怎么给药):静脉输注(快速提高血药浓度)
❖给药时机(什么时候给药):在皮肤、粘膜切开前0.5~1 小时内,万古霉 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 小时开始给药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术中追加药物原则(给药够不够):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 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 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 倍以上,术中应追加一次
1.该院自制眼用灌注液中检出绿脓杆菌,灌注瓶消毒过期 2.医院手术室布局、流程、环境、设施等不符合开展无菌手术的基本要求 3.手术器械未清洗干净,手术包灭菌时间、温度、压力不够,有湿包 4.人工晶体等耗材包装袋有破口而上台前未发现 5.进口的人工晶体未经注册使用
❖处罚:
1.取消二甲医院资格 2.市卫生局局长杨立瑾行政记大过处分 3.撤消院长郝朝春党内外一切职务 4.上海徐庆医师被上海市卫生局吊销执业医师资格 5.没收非法所得318601.70元,罚款3万元
切口分类 Ⅰ类切口 Ⅱ类切口 Ⅲ类切口
切口类别/愈合等级
Ⅰ/甲 Ⅰ/乙 Ⅰ/丙 Ⅱ/甲 Ⅱ/乙 Ⅱ/丙 Ⅲ/甲 Ⅲ/乙 Ⅲ/丙
解释
无菌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无菌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无菌切口/切口化脓 沾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沾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沾染切口/切口化脓 污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污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污染切口/切口化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愈合的分级也有三: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记录方法:
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愈合优良,则记以“Ⅰ——甲”,胃大部切除术后切口发生血肿,则记以“Ⅱ——乙”,余类推。
内镜的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方法: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
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
第五章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第三十三条消毒剂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效果。
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期限。
第三十四条消毒后的内镜应当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灭菌后的内镜应当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第三十五条内镜的消毒效果监测采用以下方法:
(一)采样方法: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
(二)菌落计数: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0.5ml,加入2只直径90mm无菌平皿,每个平皿分别加入已经熔化的45℃-48℃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于35℃培养48小时后计数。
结果判断:菌落数/镜=2个平皿菌落数平均值×20。
(三)致病菌检测: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0.2ml分别接种90mm血平皿、中国兰平皿和SS平皿,均匀涂布,35℃培养48小时,观察有无致病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