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展简史大事记汇总
化学大事记

化学大事记1648年,德国药剂师J·R格劳伯将食盐和矾油(硫酸)放人蒸馏釜中加热制取硫酸钠,并将逸出的刺激性气体用水吸收得到一种酸性溶液(盐酸)。
因为食盐来自海水,格劳伯就将盐酸称之为“海盐精”。
这是实验室制备盐酸最古老的方法。
1661年,英国化学家R·波义耳首先在木材干馏后的液体产物中发现甲醇,故甲醇俗称木精、木醇1669年,德国炼金术土布朗特在汉堡的“点石成金”的试验里,把白砂和小便放在曲颈甑中加热,偶然制得了性质特殊的白磷,布朗特把这种“怪物”取名磷(Phosphorus),意即发光体。
他将磷的秘密高价卖给了一富商。
1677年,该富商将磷带到英国,遇到著名科学家波义耳。
波义耳经过研究,掌握了制磷的技术,并开始了制造火柴的试验。
1680年,波义耳终于制出原始火柴 取火棒,即在木质细棒的一端涂上硫磺,在粗纸上涂有磷,取火时将细棒在纸上摩擦,就会点燃细棒。
但是当时制磷成本很高未能推广使用。
1683年,Anthony Van Leeuwenhoek第一个指出,口腔里有细菌存在1704年,英国科学家牛顿证明了金刚石具有可燃性1758年,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1709~1782)在一次实验中,将两种“碱”(苏打和锅灰碱)的粉末分别撤在酒精灯火焰上,结果他发现苏打(碳酸钠)把火焰染成黄色,而锅灰碱(碳酸钾)却把火焰染成紫色。
从而发现了“焰色反应”(事实上,“焰色反应”的最先发现者,并非德国的马格拉夫,而是中国的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华阳真人)1760年,美国的罗伊斯(E. Noyes)用蹄脚制造装饰梳,当时美国的莱解情况明斯特(Leominster)成为著名的“梳城”。
在莱明斯特集中了一批制梳工厂,导致许多塑料制造器械的发展,经过不断改进迄今仍在使用。
由于制梳工厂云集,英明斯特变成美国最早的塑料“首府”。
(至于“梳城”,实际上我国江苏的常州市及该市所属武进县陈渡桥。
(完整版)有机化学发展简史

有机化学发展简史i“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利乌斯提出。
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
19世纪初,许多化学家相信,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
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
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
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台成出来的。
“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
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
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
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
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
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
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
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发展简史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
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为您介绍化学发展的简史,从古代到现代,梳理出一系列重要的里程碑。
1. 古代化学古代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当时的人们通过试错的方式,探索了金属冶炼、染料制备等基本化学过程。
其中,古埃及人发明了制造玻璃的方法,而古巴比伦人则开发了肥料的制备技术。
2. 古希腊化学古希腊时期,化学开始以一种哲学的方式被研究。
众所周知的古希腊化学家包括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和伊壁鸠鲁。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元素理论,即地、水、火、气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
希波克拉底则提出了“四体液”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四种体液(血液、黄胆、黑胆和粘液)的平衡有关。
3. 化学革命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化学经历了一场革命。
安东尼·拉瓦锡、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和亨利·卡文迪什等化学家的工作开创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他们提出了反应质量守恒、氧化还原和酸碱理论等重要概念。
其中,拉瓦锡是第一个系统地分类元素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并编写了一本包含33种元素的化学元素表。
4. 原子理论19世纪初,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理论。
他认为,所有物质都由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组成,这些粒子被称为原子。
道尔顿的原子理论为化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使得化学研究能够更加系统和准确。
5. 有机化学的诞生19世纪,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通过实验发现,有机化合物可以由无机物质合成。
这一发现颠覆了当时普遍认为有机化合物只能由生物体合成的观念。
维勒的工作奠定了有机化学的基础,为后来的有机合成化学奠定了基础。
6. 元素周期表1869年,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发表了一篇题为《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论文,提出了元素周期表的构想。
他将已知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使得相似性的元素出现在同一列中。
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发展简史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人类开始研究和利用化学现象。
本文将为您呈现化学发展的简史,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里程碑。
1. 古代化学古代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这些文明通过炼金术的实践,试图将金属转化为黄金,并探索药物和颜料的制备方法。
古埃及人还发明了用于保存尸体的防腐技术,即木乃伊制作。
2. 古希腊化学古希腊化学家开创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著名的化学家包括希波克拉底斯、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
希波克拉底斯提出了四种元素理论,认为万物由土、水、火和空气组成。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四种基本品质理论,即热、冷、湿和干。
伊壁鸠鲁则提出了原子理论,认为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弱小颗粒构成。
3. 中世纪化学中世纪的化学主要由阿拉伯化学家推动。
他们翻译了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科学文献,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阿拉伯化学家发明了许多实验装置,改进了蒸馏和萃取等技术。
他们还发现了许多化合物,如酒精、硫酸和硝酸。
4. 近代化学近代化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欧洲。
众多科学家的贡献推动了化学的进步。
其中最著名的是罗伯特·博义和安托万·拉瓦锡。
博义提出了氧气的概念,并发现了氧气对于燃烧的重要性。
拉瓦锡则发现了化学元素的概念,并提出了化学方程式的符号表示法。
5. 19世纪化学19世纪是化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重要的发现和理论在这个时期诞生。
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理论,认为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弱小颗粒组成。
亚历山大·冯·洪堡则研究了化学元素的分布和周期性,奠定了元素周期表的基础。
迈克尔·法拉第发现了电解现象,并提出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6. 现代化学20世纪是现代化学的黄金时代。
许多重要的发现和理论在这个时期诞生。
玛丽·居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和钋,并为此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亨利·莫塞里发现了化学键的概念,并提出了份子轨道理论。
化学发现年表

化学发现年表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性质、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自古至今,通过多个世纪的发展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发现。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回顾化学发现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以年表形式呈现,展示化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进展和突破。
1. 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希腊化学的起源在古希腊,化学的雏形开始形成。
早期的一些哲学家和学者,如巴比伦人、古埃及人、塔科斯等,通过实验和观察,逐渐认识到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奠定了化学研究的基础。
2. 1661年:罗伯特·博义兄弟发现气体英国化学家罗伯特·博义兄弟首次成功地制备并观察到了静电放电产生的气体,此后被称为“博义兄弟气体”。
这一发现为后来对气体性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气体化学的发展。
3. 1777年:卡尔·威尔斯巴赫提出氧概念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尔斯巴赫提出了氧气的概念,将其称为“火气”。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燃烧和氧化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后来的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4. 1803年:约翰·道尔顿提出原子理论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理论,认为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小颗粒组成,每种元素具有独特的原子。
这一理论成为后来化学研究的基石,为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和化学反应机理的解释提供了理论依据。
5. 1828年:弗里德里希·魏勒发现无机化合物的等价比例定律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魏勒总结了大量无机化合物的实验数据,提出了等价比例定律,即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比例是固定的。
这一定律对于化学计算和元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6. 1828年:弗里德里希·瓦勒克发现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瑞典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瓦勒克发现了有机化合物中的同分异构现象,即相同化学式但结构不同的分子。
这一现象挑战了当时对于化合物结构的认识,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7. 1869年: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成功地构建了元素周期表。
化学史大事记与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史大事记约50万年前“北京人”已知用火。
公元前8000至前6000年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人已开始制作陶器。
公元前2000多年在我国齐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红铜器表明,当时已会铸铜。
公元前17世纪前后中国人已开始冶铸青铜。
公元前1400年左右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已掌握冶铁技术。
公元前16至11世纪中国的黄金加工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中国人发明了石灰釉,出现釉陶,随后又有了原始青瓷。
公元前10世纪埃及人已会制作玻璃器具。
公元前7至6世纪古希腊的泰勒斯提出:万物之源是水。
公元前6世纪前后中国人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
公元前6至5世纪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之源是火”的主张。
公元前5世纪春秋末年的《墨子》中提出物质最小单位是“端”的观点。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水、火、土、气的四元素说,并认为万物主要有干、冷、湿、热四性,元素是四性结合之表现。
公元前140—87年西汉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
公元1世纪初罗马人普里尼提出了分离金银的“烤钵法”。
105年东汉蔡伦监造出良纸,经推广于各地通行造纸,这时还发明用树皮纤维造纸。
533—544年贾思勰《齐民要术》问世,书中有许多关于染色、酿酒、造纸、制作漆器等技术知识。
659年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行的药典《唐本草》问世,并颁行于全国。
8世纪阿拉伯炼金家贾伯提出金属可相互转变的见解及四元素相克的理论。
751年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这是造纸术西传的开始。
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编著了《医典》。
1092年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成书,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有不少化学史料。
13世纪英国炼金家罗哲·培根著《炼金术原理》一书。
16世纪初瑞典医生帕拉塞斯提出万物是由“盐、硫、汞”三元素以不同比例构成的“三元素说”。
1556年阿格里柯拉的《论金属出版》,这是16世纪欧洲有关采矿、冶金的重要著作。
1596年明代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是一部药物学巨著。
化学发展史大全

化学发展史大全1、化学发展简史(1)分析空气成分的第一位科学家——拉瓦锡;(2)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3)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4)候氏制碱法——候德榜(1926年所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5)国博览会金奖);(6)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7)C l2的发现者——舍(8)勒(瑞典);(9)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10)元素周期律的发现,(11)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12)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13)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14)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健相间的六边形结构;(15)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
(16)人类使用和制造第一种材料是——陶2、俗名3无机部分: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熟石膏:2CaSO4?.H2O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食盐:NaCl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绿矾:FaSO4?7H2O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漂白粉:Ca (ClO)2 、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化学大事年表

世界化学大事记约50万年前:“北京人”已知用火公元前5000~前3000年:中国已开始制作陶器公元前4000年:中国已知酿酒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采集金、银制饰物公元前2000年:中国齐家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有铸红铜器公元前1400年: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已知炼铁公元前10世纪:埃及人已开始制作玻璃器皿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中国提出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公元前4世纪: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元素(火、气、土、水)说公元前2世纪:中国《神农本草经》成书;中国炼丹术兴起;中国西汉时已有利用胆水炼铜的记载公元60年左右:罗马老普林尼提出分离金银的火试金法公元105年:中国蔡伦监造出良纸公元2世纪:中国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约公元360年:中国葛洪著《抱朴子内篇》公元656~666年:中国颁布药典《新修本草》公元808年:中国唐代出版的《太上圣祖金丹秘诀》所载“伏火矾法”乃原始火药的配方公元10世纪:阿拉伯阿维森纳著《医典》公元1163年:中国吴悞著《丹房须知》中有较完整的蒸馏器图公元1450年:德意志B.瓦伦丁发现铋公元16世纪:瑞士帕拉采尔苏斯提出三要素说公元1556年:德意志G.阿格里科拉的《坤舆格致》出版公元1596年:中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书;比利时J.B.van海尔蒙特作“柳树试验”公元1637年:中国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出版,记载了用炉甘石制“倭铅”(金属锌)方法公元1661年:英国R.玻意耳的《怀疑派化学家》出版,提出化学元素的科学定义公元1663年:英国R.玻意耳用植物色素作指示公元1679年:德意志L.J.von孔克尔发明吹管分析公元1703年:德意志G.E.施塔尔提出燃素说公元1729年:法国C.J.日夫鲁瓦最早使用容量分析法公元1750年:法国V.G.弗朗索瓦用指示剂进行酸碱滴定公元1751年:瑞典A.F.克龙斯泰德发现镍公元1755年:英国J.布莱克发现“固定空气”(即二氧化碳)公元1766年:英国H.卡文迪什发现氢公元1769~1785年:瑞典C.W.舍勒离析了多种有机酸公元1772年:英国D.卢瑟福发现氮公元1773年:瑞典C.W.舍勒发现氧;法国G.F.鲁伊勒发现脲公元1774年:瑞典C.W.舍勒发现锰,制得氯公元1775年:瑞典T.O.贝格曼提出化学亲合力论公元1777年:法国A.-L.拉瓦锡证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公元1780年:瑞典T.O.贝格曼的《矿物的湿法分析》出版,提出重量分析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发展简史(1)化学发展简史(2)道尔顿的原子论用原子整数比解释了定组成定律和倍比定律,这属于原子间量的关系。
但为什么原子会互相结合和分解?它们结合时遵循什么规律?这些问题似乎应该是无机化学来解决,但处于统治地位的贝采里乌斯的电化二元论过于笼统、不及实质而又十分强大,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在有机化学的研究中,许多现象使人们突破了电化二元论,勇敢地探索有机物的分子结构。
这一讲我们将认识维勒、李比希、凯库勒和范霍夫,这些先行者用他们的无畏和智慧,开辟了一条光明之路——通过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建立、发展了原子间相互结合的价键理论,并使人们看清了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情况。
维勒初涉“莽林”1800年7月31日维勒出生于德国梅因河畔法兰克福附近的埃希海姆村。
他的祖父是黑森选帝侯的马舍长,他的父亲在马尔堡大学学习兽医和农业,毕业后也曾在选帝侯的王子处任马舍长,1806年在法兰克福附近经营起自己的庄园,1812年迁入法兰克福担任宫廷职务,由于学识渊博能力突出,又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不久成了当地名流。
他的母亲是哈瑙一位中学校长的女儿,对幼年维勒施以良好的教育。
维勒七八岁时由父亲启蒙教他读写、绘画,不久入普通小学,又自学了拉丁文、法文、音乐。
1814年入法兰克福的中学受到良师的教导。
农学家的父亲影响他自幼热爱自然,特别是从事理化研究的布赫医生指引这位热心化学试验与采集矿物标本的中学生跟踪前人的工作进行科学的探索:例如他们曾查知一种制硫酸用的矿石中含有硒(这项工作1821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是维勒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从锌中制得少量镉,以伏打电堆进行电化学试验,以碳还原法制得金属钾,等等,显示出少年维勒对化学的偏爱与才华。
1819年,维勒入马尔堡大学学医,次年转入海得尔堡大学在格曼林教授指导下学习,1823年9月获医学(外科学及产科学)博士学位。
格曼林教授发现维勒的化学实验技能很强,就建议他赴瑞典化学大事贝采里乌斯处进修,专攻化学。
1823年11月,维勒赴瑞典贝采里乌斯处进修,按贝采里乌斯制定的方法从事沸石、黑柱石的分析,制备当时还较为少见的硒、锂、氧化铈、钨,研究氰酸及氰的反应,还担当贝采里乌斯的助手,很快接触到近代化学的前沿。
在实验室,每当维勒操作得过快时,贝采里乌斯就对他说:“快是快,但工作可不大好!”真是高徒严师。
实验室工作结束后,维勒随贝采里乌斯穿越瑞典和挪威做野外地质考察:参观著名的矿山胜迹,考察典型的地质现象,会晤知名学者,采集岩矿标本。
1824年9月17日,维勒辞别恩师贝采里乌斯,经丹麦做短期访问后,于1824年10月回到法兰克福。
在瑞典的学习,不但奠定了维勒与贝采里乌斯的终生友谊,也确定了维勒一生的学术方向。
1825年3月维勒应柏林工业学校之聘,任化学与矿物学教职。
1828年维勒晋升为教授。
1830年6月维勒教授与他的一个族妹结婚。
1831年柏林霍乱流行,维勒教授偕眷至卡塞尔岳父处避疫,同年9月受新建的卡塞尔工业技术学校的聘任而离开柏林。
维勒(前排右二)和他的家人在化学史上,维勒的名字总是与尿素的合成同留青史。
从学生时代起,维勒就研究氰及其相关反应,以及氰酸及其盐类的制备和性质(1821~1823),在研究氰与硫化钾、硫化氢或氨的反应时,注意到后者的生成物中除草酸铵外,还有一种不显示盐的性质的白色晶体物。
差不多同时,李比希在法国研究雷酸盐,他发现维勒对氰酸银(AgCNO)组分定量分析结果与他得自雷酸银(AgONC)的分析数据十分一致,但二者性质却全然不同。
这在人们还不理解同分异构现象的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他怀疑维勒分析的可靠性。
1824年冬,他们在法兰克福举行的科学家集会上会晤,讨论了各自的工作。
二人从此相识结交,多次合作,“成为终生忠诚相处、在共同的研究工作中有争有辩而又无怨无妒的最好的朋友”。
针对李比希的怀疑,维勒再次研究了氰酸的组成。
他经研究证明:不论是在氰与氨的反应中,或在氰酸与氨的反应中,或是在氰酸银与氯化铵或氰酸铅与氨水的反应中,所生成的那种中性白色晶体物质与得自动物尿液中的尿素性质相同,氰酸铵在实验室里变成了尿素。
以氯化氨与氰酸银合成尿素为例:NH4Cl + AgCNO = AgCl + NH4CNONH4CNO = CO(NH2)2氰酸铅与氨水的反应是:2NH3·H2O + Pb(CNO)2 = Pb(OH)2 + 2NH4CNONH4CNO = CO(NH2)2在这之前,“生命力论”认为动植物体内存在着一种生命力,只有依靠这种生命力,才能产生出有机化合物,即有机物最初只能在动植物体内产生。
化学家在实验室只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新的有机物,而不能用无机物制造出有机物。
自然界的矿物等无机物千年万年,亘古不变,是没有生命的;而有机物不同,是有生命的。
它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维勒的两位老师格曼林和贝采里乌斯都是“生命力论”的维护者和宣扬者。
现在,维勒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在这条鸿沟间架起了桥梁。
这对“生命力论”的根基是极大的冲击。
维勒认真谨慎地研究了近四年。
到了1828年2月22日,维勒写信给他的老师贝采里乌斯:“我告诉您,我已经能够制造出尿素,而且是不求助于动物(无论是人或是狗)的肾。
也许您还记得,我和您在一起工作时完成的那些实验,当我尝试将氰酸与氨发生反应时,产生了一种白色结晶状物质,它不像氰酸氨,不具有氰酸氨的性质。
当这种晶体用酸处理时,不会产生氰氢酸,它与碱作用时也未发现氨的痕迹。
”在1828年发表的《论尿素的人工合成》论文里,维勒明确指出:“这是一项以人力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即所谓动物性物质的范例”,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生命力论”发起了第一次冲击,动摇了“生命力论”的根基。
维勒和他的这篇文章当时就受到科学界普遍的批评和关注,并且永载史册。
其实,维勒教授(右下图)在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领域有更多的成就。
1828年,他因病未能将褐铅矿的分析进行到底,以致与“钒”的发现(1830)失之交臂。
1831年,维勒写信给贝采里乌斯,倾诉他的苦闷——让他的同学臾夫司昌抢先发现了钒,而他早在1828年就将获得的钒样品寄给了老师。
住在斯德哥尔摩的贝采里乌斯,接到维勒的信,不由想起维勒怎样辉煌地合成尿素这一惊世壮举。
贝采里乌斯给维勒回了封信:“亲爱的维勒,今天我寄给您一份样品,这是新发现的钒元素。
顺便,我给您讲个故事吧。
从前,在北方住着一位女神,她很美,又非常勤劳,她叫凡娜迪斯(Vanads)。
一天,有个小伙子向她求爱,只敲了一阵门,就不再敲了。
凡娜迪斯未起来开门,想试试小伙子有无耐心,过了许久,女神来到窗口,望着匆匆而去的小伙子,惊奇地发现他就是维勒。
不免小声埋怨:“啊,是淘气包维勒呀!好呀,让他白跑一趟也应该,谁叫他缺乏耐心呢?”又过了几天,另一位小伙子来敲门,不但敲得坚决,还干脆有力,有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
女神感动了,站起来为他开门,热情地邀他进屋。
小伙子长得真帅,很有礼貌,和凡娜迪斯一见钟情。
相识不久,两人结婚了,生下个活泼的小男孩,起名叫元素钒(Vanadium)。
您知道小伙子是谁,他就是您的同学臾夫司昌。
亲爱的维勒,顺便告诉您,上次带来的样品,不是钒,实际上是氧化钒。
”贝采里乌斯又安慰维勒:“您合成尿素,比发现10种新元素还要高超得多。
”李比希开创“吉森学派”1835年,维勒给贝采里乌斯写信说:“有机化学当前足够使人发狂。
它给我的印象就好像是一片充满了最神奇事物的原始热带森林;它是一片狰狞的、无边无际的、使人没法逃得出来的丛莽,也使人非常害怕走进去。
”维勒初涉有机化学的“莽林”就退缩了,他放弃了有机化学的研究,转向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这片无边的“莽林”不会吓退所有的人。
德国化学大师李比希和他众多出色的学生,就是在这“莽林”中开辟道路的英雄。
1803年5月12日,李比希出生于德国的达姆施塔特。
父亲是一位经营药物、油脂、染料的商人,家中有许多化学药品。
小小的李比希经常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他对实验和观察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把父亲店铺后边的厨房改造成自己的实验室,在阁楼上,自己偷偷做雷酸盐的实验。
有一次他在做雷酸汞的实验时,引起了爆炸,震动了整个楼房,屋顶的一角也被炸毁了,但他本人没有受伤。
对于这件事,李比希的父亲并没有责备他,反而说他有胆量、有追求精神。
每当李比希回忆往事时,他都会深有感触地说:童年的化学实验,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和对化学的热爱。
青年时代的李比希,不远千里到波恩求学,他的第一个老师是卡斯特内。
后来,李比希又随他的老师转学到埃朗根大学,并于1822年获博士学位。
后来,他又到法国巴黎继续求学,因为这里曾经是化学大师拉瓦锡的所在地。
经人推荐,他进入了盖·吕萨克的私人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
在1822一1824两年的研究中,在探索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同时,他系统地研究了雷酸盐,找到了防止雷酸盐爆炸的填充剂。
他发现用烘焙过的苦土(MgO)与雷酸盐相混和,可以非常有效地防止雷酸盐爆炸。
李比希在1823年6月23日向科学院报告了他的研究成果。
当时,会议主持人对李比希说:“您的研究不仅本身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一成果使人们感到,您是一位有杰出才干的人。
”年轻的李比希(上图)1824年回到德国,担任了吉森大学编外教授,两年后升为正式教授,当时年仅23岁。
他在盖·吕萨克的私人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就感到实验室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尤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而当时的实验室又很少,大多是一些私人实验室,只能容纳一、两位学生或助手学习和研究。
回国后,他发现德国的化学教育落后于法国,化学实验教学的条件就更差了。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李比希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化学教学法的研究,使化学教学真正具备了实验科学的特色。
他在校方和政府的支持下,经过两年努力,在吉森大学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实验教学系统,他的实验室(下图)可以同时容纳22名学生做实验,教室可以供120人听讲,讲台的两侧有各种实验设备和仪器,可以方便地为听讲人做各种演示实验。
他要求他的学生既会定性分析,又会定量分析,然后自行制备各种有机化合物。
这样就可以培养出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李比希建立的实验室后来被称为“李比希实验室”,由于这一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第一流的化学人才,所以当时成了全世界化学化工工作者注目和向往的地方。
李比希实验室科研和教学的风格,很快传遍了全世界。
很多大学都效仿吉森大学,建立了公共的化学实验室。
李比希还制造和改进了许多化学仪器,如有机分析燃烧仪、李比希冷凝球、玻璃冷凝管等等。
这些仪器(下图)方便耐用,所以德国的仪器制造商纷纷大量仿制,向国外输出。
为了发展化学教学,李比希还用新的体系编制了化学教学大纲。
他认为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实验科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
他曾谈到:“学习化学的真正中心,不在于讲课,而在于实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