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端午节的习俗-
【刨根问底吉林市】满族节日那些事——别样“端午”!

【刨根问底吉林市】满族节日那些事——别样“端午”!素有“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美景的吉林市,是一座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散落各处的文化碎片,在城市的发展中不断的聚合,发展,放大,熠熠生辉。
我们的城市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些古老的文化印记您可都一一知晓?从2016年1月1号起,都市110《松江潮声》推出特别报道《刨根问底吉林市》,为您讲述家乡更多的精彩。
端午节,作为我国三大节之一,民间习俗众多。
现如今,端午节已经不仅仅是汉族的节日,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过端午节的风俗。
满族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是满族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端午节略有不同的是,汉族的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满族人过五月节是为了祈福禳灾。
今天的《刨根问底吉林市》,请您关注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施立学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满族节日那些事——别样“端午”》。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5:23 满族端午节来自都市110台清晨采艾、露水洗脸、五彩粽子、“五福临门”葫芦、斗草……这些透着浓浓满族风情的习俗让满族的端午节显得那么有特色。
究竟满族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施立学说:“端午节是华夏民族都在过的节日。
满族过端午节的风俗和大家都不太一样。
比方说,汉族人吃粽子是糯米粽子,还有其他的甚至是荤食的粽子,肉馅的粽子等等。
满族人过端午节的时候主要是吃黄米小枣的粽子,为什么用黄米呢?在五谷当中,稻粮麦黍稷,这个‘稷’字就是黄米,古称为‘稷’。
这个‘稷’就是涉及到我们今天所说的‘江山社稷’,所以有‘江山社稷’一词,首先是因为有了黄米,满族人在祭祀当中都是用黄米或者是黄米团、黄米面饼子来祭祀,所以和江山社稷就联系在一起了。
一年三个大的节日——春节、元宵、端午,所以要把这个黄米拿出来,不是焖成饭,而是用小枣跟它放到一起,做成了黄米小枣粽子。
据了解,在满族的端午节中,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习俗,也是大家小的时候也经常玩的——斗草。
【记叙文】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800字 满族

【记叙文】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800字满族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元旦。
这些节日在满族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家宅的安康。
清明节的时候,满族人会到祖坟前祭奠祖先,烧纸钱,扫墓,清理墓地。
端午节则有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中秋节时,满族人会举行盛大的祭月仪式,一起赏月,吃月饼,共度团圆时刻。
元旦则是庆祝新年到来的日子,满族人会举行祈福活动,迎接新的一年。
满族人对于婚姻也有一套独特的习俗。
在满族人的传统观念中,婚姻是一种神圣的事情,尤其是女子的婚事更加注重。
女子在满族结婚后,会在新婚当天给新郎系上一条象征新郎是金榜题名的红带子。
而在当地的许多地方,满族人结婚后还会举行一种叫做“十天连环喜”的婚礼。
这个婚礼从新娘和新郎喜结连理开始,持续十天,期间新娘会穿上华丽的婚纱,头戴花环,与新郎一起出游,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
满族人的饮食习惯也非常有特色。
满族的传统菜肴以山珍野味为主要食材,如猪肉、鱼肉、蘑菇和野生动物。
他们善于制作马家庄椒盐焖羊肉、清江白酱皮肉、胶山爆蛤、窝沙浸鸽蛋等美食。
满族人喜欢喝酸菜汤,这是他们饮食中的一道必备菜。
在冬天,满族人家家户户都会酿制自己的酸菜汤,这是满族家庭的特色食品之一。
满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服饰风俗。
满族人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多彩,男子喜欢穿长袍和长褂,女子则喜欢穿旗袍和长裙。
男女子的服饰上都会有红色的腰带,以象征吉祥和幸运。
在婚礼上,满族新娘会穿上一套十分华丽的婚服,头上戴着花环,身穿金色的绣花袄子和红裙子,非常漂亮而庄重。
这些都是满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满族人推崇尊重长辈、注重身体健康、团结友爱等价值观念,这些习俗体现了满族人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满族的风俗习惯独特而又丰富多彩,让人们更加了解和认识这个民族的文化。
历史上满族人过端午节,一过就是五天

历史上满族人过端午节,一过就是五天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陈凤军
今天是端午节,也赶上高考的最后一天。
昨天,沈阳民俗专家齐守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你知道包粽子时,里边为什么要放红枣吗?这叫枣粽,谐音为…早中‟,就是鼓励读书和高考的孩子吃了之后,可以早中状元。
”
那么,历史上沈阳的满族人怎么过端午节呢?齐守成说,满族过端午节的习俗与汉族有所不同。
满族将端午节又称为“五月五”。
过节时,要拜山祭祖、乘水临风、登高望远、祈祷解瘟、
骑马射箭等。
清代宫廷也很重视端午节,乾隆十八年(1753年)曾下谕旨,“以后每年五月
初一起挂五毒荷包。
”上行下效,因此端午节一过就是五天。
过节时,满族人要在房檐插艾蒿防瘟避灾、身上佩五彩粽子祈福禳灾。
吃的端午粽子多是用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粽子。
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只要吃上了粽子,就算过上了五月节。
粽子也是一种节日礼品,有钱者可包入多种果料,贫困者也可以包清水粽,既是节令食品,也可以当正餐。
端午节期间,宫中要开“粽席”。
用膳时,皇帝喝菖蒲酒,赏众人喝雄黄酒,皇帝使用的是带有“艾叶灵符”纹饰的餐具,膳后用的果茶是桑葚、樱桃、茯苓等适时的鲜果。
因为宫廷重视端午节,一般满族人也就重视。
满族人过端午节要从五月初一过到初五。
有历史记载说,这时朝廷会给官员们放假,要给祠堂上供。
过节时间长短由官员们自己掌握。
但在民间,五月节活动也可以拉得很长,在满族、蒙古族聚居的营房地区,一直可以热闹到五月十三,传说这一天是关公的生日。
到了五月十三这一天,各旗要彩旗开道,鼓乐喧天地列队到关帝庙去进香,可见重视程度。
满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满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
它与汉族一样,有许多传统节日和风俗。
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满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期间,满人要穿着新衣服去拜年,并相互赠送贺年礼物,表示祝愿来年幸福吉祥。
正月初一,满族人要到祖坟上去祭祀祖先,祭祀完后举行隆重的“打祖”仪式,表示纪念祖先,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此后的几天内,人们要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贺年礼品。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周礼·夏官》记载:“以仲夏之月观竞于虫兽”。
据《韩非子》载:“俗以五月五日竞舟于水为患”。
这两种记载反映了端午节在春秋之前就已形成了。
端午节在汉代以前称为“重午”、“浴兰节”等。
满族的传统节日还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满族的春节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正月初一早晨人们要到祖坟上祭祀祖先;其次是在祭祀的基础上进行沐浴、换新衣,然后才可以吃饺子和汤圆;第三是吃饺子,以取平安吉祥之意;第四是燃放鞭炮等。
—— 1 —1 —。
【记叙文】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800字 满族

【记叙文】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800字满族满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河北、山西和甘肃等地。
满族人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传统节日满族人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清明节和端午节。
清明节是一年中人们祭祖的时间,满族人会在这个节日里去扫墓、祭奠祖先。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满族人会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等,非常热闹。
二、婚礼习俗满族人的婚礼习俗非常独特,首先是“迎亲”环节,在新娘离家出门之前,男方要先派人去迎接新娘。
然后是“过门”仪式,在走进新房之前,新娘要踩着七层红布走进房间,象征着她要面对婚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最后是“扫房”仪式,新娘在新房里扫十个角落,象征着她要把房间打扫干净,为新家带来好运。
三、服饰文化满族人的服饰非常华丽,男女装都非常漂亮。
男子的传统服装是马褂和长裤,女子则穿着旗袍和彩裙等,外面还要裹上一件长长的花边披肩。
另外,满族人还有一个称为“夫妻脚”的习俗,就是新婚夫妇将一双鞋绑在一起挂在床头,表示两人要永远在一起。
四、饮食习惯满族人的饮食习惯也有很多特色,比如他们喜欢吃烤肉、涮羊肉等。
满族人还有一个独特的食品——奶茶,它是将牛奶、茶叶、盐、糖等混合而成的饮品,非常香浓可口。
五、舞蹈文化满族人的传统舞蹈非常具有特色,比如说“锣鼓舞”和“赛马舞”等。
锣鼓舞是一种锣鼓与舞蹈结合的艺术形式,通常在喜庆场合或年节庆典上演出。
赛马舞则是一种模仿马匹驰骋奔跑的舞蹈,动作矫健有力,非常精彩。
总之,满族人的风俗习惯非常独特,不仅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二人世界的婚礼习俗,还有美丽华丽的服饰、可口的奶茶和精彩的舞蹈文化,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满族人灿烂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端午节少数民族的风俗

端午节少数民族的风俗端午节被誉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我国古代汉族的传统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文化内涵已经逐渐扩展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位置信仰地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融合和而不同也为我国的文化底蕴不断增添新的色彩。
以下是对端午节少数民族风俗的一些介绍和探讨。
一、苗族的钓鱼竞赛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广泛,主要聚居在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
传统上,苗族民间会在端午节举行多项竞赛活动,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钓鱼竞赛。
在端午节当天,苗族男女老少会沿溪边折柴取柴肴,一边走一边钓鱼,并且根据自己钓到的鱼的数量来评出优胜者。
胜者会被授予苗族的“勇士”头衔,而且往往受到各方面的尊重和崇敬。
二、维吾尔族的上山拜神维吾尔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着重于上山拜神。
在端午节前夕,维吾尔族男女老少会整装披挂,分成几个小组,然后登上当地的山峰,拜祷祖宗,祈求平安和幸福。
为维吾尔族的孩子们,端午节也是一个非常喜庆和充满乐趣的节日,他们会玩耍和绘画,或者去赛车和青少年运动比赛现场观看比赛和观看音乐和艺术表演。
三、藏族的赛马藏族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和边缘地区。
在藏族地区,端午节是赛马日。
香烛和鲜花点缀在香炉周围,赛马现场庄严而热闹。
嘉宾们会赴赛马的场地,欣赏这项独特的藏族传统体育运动。
赛马开始前,香火祭司首先用香他们会为赛马祝福,如愿赛马大赛将开幕。
参赛者会到场,以自己的马和其他的选手竞逐。
备受各族人民喜爱的赛马比赛也是藏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四、彝族的抬香山彝族是我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等省份。
端午节时,彝族有一个著名的传统风俗叫做“抬香山”。
自古以来,彝族就相信香能祈福、驱灾解难,为此在端午节这一天,彝族男女老少会聚在一起,将香柱用绳索绑好,然后一起抬上山顶。
在抬香过程中,大家还会高唱彝族传统歌曲,感恩祖先,祈求良福。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其积淀了不同的文化符号和广泛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彼此文化交流和经营的机会。
满族节日风俗介绍

满族节日风俗介绍
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以下是满族几个重要节日和风俗的介绍:
清明节:满族人在清明节期间会扫墓祭祖,为已故的亲人烧纸、献花、祭拜,表达对逝者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端午节:满族人也会庆祝端午节,他们会制作粽子、插艾草、挂菖蒲,同时还会舞狮、打太极等传统表演活动。
中秋节:满族人在中秋节期间也会庆祝,他们会吃月饼、赏月、祭拜月神等活动。
婚礼习俗:满族人的婚礼十分庄重,婚礼前会进行过门仪式、请亲等传统仪式,同时还会有饮酒、舞狮、表演歌舞等活动。
藏经阁:藏经阁是满族传统建筑,用于存放藏书、书籍等文物,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以上是满族的一些重要节日和传统风俗习惯的介绍。
满族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视,这些节日和风俗也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的民风民俗

满族的民风民俗满族是中国的一支民族,分布在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满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他们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习俗。
本文将介绍满族的一些典型民风民俗,包括传统节日、婚礼习俗、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
一、传统节日1. 清明节:满族人在清明节期间会祭扫祖先墓地,烧纸、供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
此外,还有踏青、赏花等活动,用来迎接春天的到来。
2. 端午节:满族人在端午节会包粽子、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每年端午节,满族人会欢聚一堂,品尝美食、参与民间传统竞技活动,弘扬民族传统。
3. 重阳节:满族人在重阳节会登高、饮菊花酒、佩花杏叶,以求健康长寿和祈福。
此外,也会载歌载舞,展示传统技艺。
二、婚礼习俗满族的婚礼习俗独具特色,以下为一些典型的习俗:1. 婚庆活动:满族人通常会邀请亲友参与婚礼庆典,举办盛大的婚礼宴会。
2. 婚车队伍:新郎的家族会派遣庞大的车队接新娘,车队由一辆鸣锣开道的花轿引领。
3. 迎亲仪式:新娘到达新郎的家时,新郎会放鞭炮、敬茶,以示欢迎。
4. 喜宴:新婚夫妇会主持一场盛大的喜宴,邀请亲友分享他们的幸福。
三、传统服饰满族的传统服饰以马褂、袍子、长裙为主,色彩鲜艳、图案独特。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满族传统服饰:1. 女士服饰:传统的满族女士服饰通常包括上衣、裙子和披肩。
上衣常为交领长袖的短装,裙子则为长裙,常用鲜艳的红色为主色调。
2. 男士服饰:满族男士常穿马褂,马褂通常是长袖、立领的,可使用丝绸等材料。
四、饮食文化满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满族食品:1. 豆瓣酱炒兔肉:满族传统美食之一,以酱香味浓,肉质鲜嫩而闻名。
2. 锅包肉:锅包肉是满族的传统名菜,以糖醋味道独特,口感酥脆为特点。
3. 包子:满族包子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特色小吃,口感软糯,馅料种类丰富。
总结:满族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反映着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通过了解满族的传统节日、婚礼习俗、传统服饰和饮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民族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端午节的习俗?
满族的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是满族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端午节略有不同。
端午节的来源,有屈原说、介子推说、伍子胥说、纪念汉代苍梧太守陈临说和曹娥说。
满族人比较重视曹娥说。
曹娥之父在汉文帝初二年(公元1XX年)五月五日迎波神时被溺死。
当时曹娥年方14岁,沿江寻找父亲尸体,昼夜哭嚎不已,后投江。
数日后,曹娥抱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曹娥的孝行与朝廷提倡的风尚吻合,收入旗表,加入烈女行列,并列为传统道德典故二十四孝”,人人皆知。
八旗营房中特别提倡忠孝,曹娥的故事对清代满族人的影响较大。
满族人过五月节主要是祈福禳灾。
相传很久以前。
天神下凡体察民情。
有一年五月初五,天神妆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
”大家争相购买,只有一个老头自己不买,还告诉老翁账算错
了。
等油卖完,老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到家,说:你是好人,今夜瘟神降灾,若在房檐插上艾蒿,就可躲过灾疫。
”老头儿听后,挨家挨户告诉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无法降灾,人们都得救了。
从此,端午节插艾蒿的习俗便传了下来。
清晨采艾端午节的清晨,大人们把香包放在枕边,让香气唤醒沉睡的孩子,在太阳出来之前,去野外采摘带着露水的艾蒿。
不仅能用来熏蚊子,熬成水泡脚还有消肿、化瘀的功效。
艾蒿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具有驱赶蚊虫的功效。
据说艾蒿是不能见光的,见了光的艾蒿就没有神力了。
平时积攒多了,过完了端午节,人们便把余下的艾蒿放在背阴坡晾干,编成绳子捆好储藏起来,待日后有中风或腹痛时薰用有奇效。
晚上人们围坐在外面乘凉、谈天说地,难免有蚊虫叮咬,有人借故用吸旱烟来驱逐蚊虫,但无济于事,于是便点着艾蒿熏蚊子,果真奏效,蚊虫闻到艾蒿的气味,便纷纷飞离人群,人们相安无事。
过去满族人大多居住土屋,夏日土屋里闷热,满族人睡觉时总要把窗子敞开,蚊子常进到屋里骚扰,点燃一根艾蒿绳足以将其熏跑。
露水洗脸五月节,满族人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
这天要采的草药主要有三种,一是艾蒿,一是防风,一是年息
香。
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那水就是圣水。
这天人们起大早,到河边去洗眼睛、洗脸。
有的妇女到河边洗脸、梳头后,还端回满满一铜盆水,给公婆洗头、洗脸。
孩童们起来晚的,听从母亲的话,用煮过艾蒿的水洗脸,传说可以避免生疮疖、闹眼病,且有耳聪目明之意。
黄米小枣粽子与五彩粽满族端午粽子是用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粽子。
许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和黄米与小枣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
食品店里出售的粽子以南味为主,农民推车进城卖的以黄米粽子为主。
系粽子用马兰草,乡下遍地都是。
黄米小枣粽子所以受欢迎,因为价格比江米便宜,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甭管黄米白米,反正都是粽子,都是用叶子裹着的,外表都一样,只要吃上了粽子,就算过上了五月节。
粽子作为节日礼品,有钱者可包入多种果料,钱少者也可以包清水粽,既是节令食品,也可以当正餐。
五彩粽子是用来佩戴的,以为祈福禳灾。
五彩粽子的内壳是用硬纸叠成的,一般在2厘米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
形制有圆有方,是天圆地方的象征。
除了五彩粽子以外,有的巧手媳妇或姑娘,用绫罗制成五毒”图,即小老虎、蝎子、蜈蚣、蛇与马蜂,或缝制成樱桃,桑椹、茄子、豆角、芹椒、梨、柿、桔……等各种果蔬造型,串起来,精致可爱。
有立体的,有平面的,争奇斗胜。
端午节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显示工艺精巧,又给节日增添祈福禳灾的气象,还可以将此饰品送给意中人,当作爱恋的情物。
儿童肚皮上滚鸡蛋家庭主妇们从一个月之前就开始攒鸡鸭鹅蛋,并把五月初一至十五这几天下的蛋单独作出记号,连同另外一些鸡蛋放进艾蒿水里煮好,专门留着给孩子们吃,年长者根据多年的生活总结出一条经验,认为鸡蛋有健身之功效,也与人的诞生神话有关。
据说端午节吃了煮鸡蛋不苦夏”,身上不长疙瘩。
清晨小孩子们懒在被窝里不出来时,长者要将煮熟透了的鸡蛋放在小孩肚皮上来回不断地滚动,然后去壳让小孩吃,据说这样可以补肚子,传说吃了初一、十五的蛋,小孩子一年不闹肚子疼病。
乘水临风我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南方端午节赛龙舟,北方,金代有骑马射柳的习俗。
清代宫廷很重视端午节,皇帝以真龙天子”自称,衣食住行都标
上龙”的特征和形象,对这样一个有关龙的节日自然特别重视。
满族人重视端午节早在金朝就有记载。
到了清朝,乾隆十八年曾有谕旨:以后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毒荷包。
”上行下效,端午节一过就是五天。
端午节这天,宫中要开粽席”,用膳食,皇帝要喝菖蒲酒,赏众人喝雄黄酒,皇帝使用的是带有艾叶灵符”纹饰的餐具,膳后用的果茶是桑椹、樱桃、茯苓等适时的鲜果斗百草”辨识花草满族起源于渔猎,利用节日普及自然与生活常识是满族民俗的一个特点。
端午节满族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参加游戏的两人相对站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
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然后用打赢家”的顺序赛下去,直至选出最后胜利者。
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韧的作为自己的选手”,在斗百草中识别花草形态、性能。
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
悬蒲挂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蒿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
艾蒿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香囊祈福禳灾在满族聚集的村落中,端午节普遍把桃枝插在大门上。
或用桃核雕刻成小花筐挂在房门上或挂在孩子手腕上、脖子上,巧手的妇女们还要亲手缝制香荷包,里面装上香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外面绣上各种彩色图案和古代戏剧人物画,如刘海戏金蟾”、孔雀东南飞”等,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据说妇女身上有香草味,虫蛇不敢接近。
另以细麻绑成一寸来长的小笤帚,用染料染上红、蓝、绿、黄各种颜色,连同五彩布条一起,缝在孩子们身穿的衣服肩头,再用各色花绳交织搓成五彩线,系在小孩的脖颈和手腕、脚腕上,以防五毒上身。
等到农历五月末,在一个雨后彩虹之时,把五彩线从孩子们的颈腕上取下,放在窗前的水泡里,传说可以化做飞龙上天,带给人类幸福和吉祥。
五福临门挂葫芦满族人过端午节最先想到的是挂葫芦。
大都用五彩纸叠葫芦。
有大的、小的;有两耳的、四耳的;有正方体、也有八面体的,形式多样。
剪下来的边缘部分做成五彩缤纷的纸穗用线系在葫芦的下摆。
没有桃树的,就折些杨柳树枝,拴上各种各样的彩色葫芦悬挂在自家的房檐下,微风一吹,树枝哗哗作响,葫芦下面的穗儿左右摆动,以此来驱灾辟邪、驱逐害虫,祈求婴幼儿健康成长。
满族人崇尚葫芦,是因为葫芦与福禄谐音,葫芦亦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吉祥物,人类把它做成容器,用来装水、盛酒、珍藏灵丹妙药,加之葫芦‘蔓’与‘万’字谐音,且每个成熟的葫芦里结籽众多,让人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
用红绳线串绑五个葫芦,为五福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