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活动操作案
窦娥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窦娥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窦娥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窦娥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
2. 理解“冤狱”的概念,认识“冤狱”对司法制度的危害。
3. 掌握文章的组织结构和阅读策略,分析篇章脉络和表达手法。
4. 学会从细节、文化背景、字里行间等角度分析文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窦娥冤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
2. 表达手法。
三、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窦娥冤》,主要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介绍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
主要内容为介绍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包括官员、审判、律法和奖罚等。
可以运用多媒体工具,配上古代制度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解说让学生了解古代司法制度的重要构成和管理。
第二个板块:讲解“冤狱”的概念和对司法制度的危害。
主要内容为对“冤狱”的定义和由“冤狱”对司法制度中普遍存在的误解的产生而带来的危害进行阐述。
可配合各种案例进行讲解。
第三个板块:分析《窦娥冤》的篇章结构和表达手法。
主要内容为通过分析《窦娥冤》的篇章结构、文学表达手法、文化背景等方面,进一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并且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先人的遭遇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和图片等形式辅助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 问答法——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自由思考,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视频法——通过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冤案的情景,以便学生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建立深层次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标准1. 能够全面、准确地学习了解古代司法制度与法律制度。
2. 能够正确理解并定义“冤狱”的概念和危害。
3. 能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和分析,谈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能够能够结合细节、文化背景、字里行间等角度分析文本的方法,分析篇章脉络和表达手法的特点。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可以在学生过往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有趣、富含挑战的情境,在约束中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创造力。
《窦娥冤》教案教学

《窦娥冤》教案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窦娥冤》的背景和历史;(2)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运用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3)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窦娥冤的悲惨命运,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2)认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和压迫,激发学生的改革意识;(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代表作,讲述了窦娥被冤枉而死,其孝子为她昭雪的故事。
作品揭示了社会黑暗,歌颂了忠孝仁义,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
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手法等,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价值取向。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联系现实,从中汲取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窦娥冤》的背景和作者关汉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启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践环节表现: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作品价值观念的应用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窦娥冤》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2. 课件: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3. 视频资料:关于《窦娥冤》的戏剧表演、电影改编等;4. 网络资源:相关论文、报道、评论等。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窦娥冤》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窦娥冤教案3篇_1

窦娥冤教案3篇窦娥冤教案篇1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通过分析唱白理解人物形象。
2、揭示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主题。
3、戏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欣赏,引入学习本剧第二个场景。
教师:窦娥的冤屈,真能感天地,泣鬼神,如果说第一个场景刻画了一个满含悲愤之情,有着强烈反抗意识的窦娥,那么,第二个场景又跟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窦娥呢?二、赏析第二个场景:1、学生角色朗读《倘秀才》《叨叨令》和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男:刽子手,女:窦娥)思考:讲了什么内容?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征?学生明确:主要写了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
主要表现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2、教师:窦娥来到了法场,她婆婆也来到了法场,接下来,让我们来朗读一下窦娥和婆婆的对白,思考:这段对白,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们明确:这些话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没有丝毫加工的痕迹,而且与窦娥的身份、处境相吻合,刻画了她善良的心地。
3、这段对白,除了刻画窦娥善良的心地,还叙说了窦娥的冤屈,这在情节上起了什么作用?学生明确:这段对白,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的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誓愿作了铺垫。
4、女生齐读《鲍老儿》曲子的后面唱段,思考: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这样理解?学生明确: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5、思考: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性格,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学生明确: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章:课题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及其背景。
2. 了解《窦娥冤》的剧情梗概。
【教学内容】1. 介绍关汉卿及其在元曲领域的地位。
2. 简述《窦娥冤》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阅读《窦娥冤》剧情梗概,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说出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及地位。
2. 学生能简要描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窦娥冤》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了解人物形象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分析窦娥、张驴儿、蔡婆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探讨人物形象在剧情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描述窦娥、张驴儿、蔡婆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学生能分析人物形象在剧情中的作用。
第三章:剧情解析【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窦娥冤》的剧情内容。
2. 分析剧情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式。
【教学内容】1. 详细解读《窦娥冤》的剧情,分析矛盾冲突。
2. 探讨剧情中的正义与邪恶、善与恶的斗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剧情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矛盾冲突。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剧情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详细描述《窦娥冤》的剧情内容。
2. 学生能分析剧情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式。
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窦娥冤》的艺术特色。
2. 分析剧本中的语言、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内容】1. 分析《窦娥冤》的语言特色,如押韵、对仗等。
2. 探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艺术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本的语言特色。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说出《窦娥冤》的语言特色。
2. 学生能分析剧本中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艺术手法。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3)掌握元杂剧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窦娥冤》。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的热爱。
(2)树立正义感,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
(3)提高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3)感受元杂剧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性的压迫。
(2)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冤屈现象,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元杂剧的背景和特点。
(2)概述《窦娥冤》的故事梗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冤屈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冤屈现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剖析作品中的封建社会黑暗和对人性的压迫。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氛围。
(2)讨论作品中的正义与邪恶,树立正义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选择一部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窦娥冤》进行比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心得体会:评估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自我反思能力。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
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
第19课《窦娥冤》教案【优秀3篇】

第19课《窦娥冤》教案【优秀3篇】《窦娥冤》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及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杂剧内容。
3、赏析窦娥人物形象,概括杂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鉴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把握杂剧内容,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戏剧冲突,归纳概括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窦娥冤》戏剧视频片断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示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二、简介戏剧与作者: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中有文文中有戏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音里藏调调里藏音懂调者听调不懂调者听音戏剧本属虚,虚内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弹唱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观离合,喜怒哀乐,现出万代人情,须从戏里传真(多媒体投影)哪位同学结合戏剧知识谈谈其含义?先请同学自己介绍,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对联明确地告诉我们:戏剧虽说是一门表演艺术,但它却来源于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展示生活,它在使我们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戏剧的概念: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其中元代杂剧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杂剧创作十分繁荣,创作体制亦较严格。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演一完整的故事,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
窦娥冤优秀教案

窦娥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把握窦娥的人物形象。
3、品味戏曲语言,赏析悲剧艺术,理解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其反抗精神。
(2)赏析戏曲语言,体会其抒情性和个性化。
2、难点(1)理解窦娥冤屈产生的社会根源。
(2)探究作品的悲剧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窦娥冤》的戏曲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作品中的情节吗?”从而引出课题《窦娥冤》。
(二)知识介绍1、介绍元杂剧的相关知识,包括结构、角色、音乐等方面。
2、了解作者关汉卿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情节,明确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人物分析1、窦娥形象(1)让学生找出描写窦娥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2)通过窦娥的言行,探讨她的善良、刚强和反抗精神。
2、其他人物形象分析蔡婆婆、张驴儿父子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在剧中的作用。
(五)语言赏析1、选取剧中的精彩唱词,让学生诵读品味。
2、引导学生体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个性化和动作性。
(六)主题探究1、小组讨论:窦娥的冤屈是如何造成的?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教师总结,点明作品的主题,即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七)悲剧艺术1、分析作品的悲剧冲突,如窦娥与黑暗社会的冲突。
2、探讨作品的悲剧结局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八)课堂拓展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窦娥冤屈的看法。
2、推荐学生阅读关汉卿的其他作品,如《救风尘》《单刀会》等。
(九)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窦娥的形象和作品的意义。
(十)布置作业1、写一篇关于窦娥冤的读后感。
2、排演一段《窦娥冤》的小短剧。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元杂剧和《窦娥冤》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分析窦娥的形象和作品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搜集与窦娥临刑前发三桩誓愿写法相似的相关资料,谈谈谈你对浪漫主义手法的看法和理解。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现实生活中,人们蒙受冤屈时会说:“我比窦娥还冤啊!”,窦娥的冤屈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跟随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一起走近窦娥,了解她的冤情。(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
1.窦娥的冤屈究竟是什么?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窦娥的冤情。
2.屈打成招的窦娥此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悲愤、悲痛、愤怒、痛恨、委屈、冤屈、无奈。
2、师点评、小结,
这一曲作者运用了呼告、对比、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窦娥满腹冤屈的极端悲愤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3、生齐读【滚绣球】部分,再次把握窦娥的情感。
四、鉴赏三桩誓愿: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桩誓愿的内容。
明确,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分角色扮演刽子手、监斩官、窦娥三人,演绎三桩誓愿。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熟读重要词曲,赏析《窦娥冤》尖锐的戏剧冲突和窦娥冤性格的典型意义,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2、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重点: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读讲结合,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其思想内容。
提示,请学生注意监斩官话语的变化及刽子手态度的变化。
①监斩官话语的变化:有什么事你说→这个就依你,打什么不紧→你便有冲天的怨气……→打嘴……(一个将死之人,一个愿望可以满足,所以开始显得很随意,随便提吧。但窦娥的要求越来越多,并且不合理,所以后来显得很不耐烦。)
②刽子手态度的变化:吓唬→怀疑→见证
3、学生质疑、解疑。
3.第三折中哪些曲子体现出她的怨愤心情?
明确:【滚绣球】【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
三、鉴赏【滚绣球】:
1、播放此曲视频,让学生观赏后讨论、交流感想。
提示:
①从诵读的角度把握:此段窦娥以紧张急促的语速、高亢激越的语调、悲愤的情感指斥天地(请学生试演绎)
②从表达情感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来把握:
对比:“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形成鲜明对比,控制社会的,
5、窦娥的三桩誓愿是想让老天来帮助自己显冤,此处对待苍天的态度与【滚绣球】中怒骂天地的度矛盾不矛盾?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关汉卿运用丰富多彩的戏剧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相结合的浪漫主义手法,展示了尖锐的戏剧冲突,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黑暗、吏治腐败的深刻的社会问题。
愿望二: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人为制造黑暗,希望自己的冤屈在上天得到反应。
愿望三: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惩治邪恶,将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更加强化了他的斗争性和反抗精桩比一桩更长久,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矛头指向更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已经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她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以已经引起上天的震怒。第三桩誓愿的实现是她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富有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
对偶:“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表达悲愤的效果更明显)
拟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把天地比作人,直接指骂)
呼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呼告,即对着不在自己面前的人或者事物直接呼唤并和他说话。)
4、对窦娥的这三桩誓愿,你有什么看法?分组讨论。
明确: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所以提出三桩誓愿。
愿望一:通过这种方式,她以自身的奇迹,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