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明清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明清时期)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明清时期)名词解释

《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西厢记》,《琵琶记》(这几部重点掌握)名词解释就要:章回体、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临川四梦元曲四大家明代四大奇书名词解释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朝时期四大著名元杂剧作家。

他们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及郑光祖,前三人属于前期作家,后者属于后期作家。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他们的创作代表了中国元曲的巨大成就,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章回体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则。

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

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章回体是为方便读者的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纲目体”的叙事体式,并吸收诗词、戏曲的艺术营养,综合创制而成的。

因为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前七子/弘正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他们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自觉肩负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以复古求革新,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从而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明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以汉魏、盛唐的诗文创作为楷模,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

唐宋派明嘉靖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西游记》表现了高超的讽刺艺术,既诙谐有趣,又隽永有味,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7、《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结构艺术:虽云长篇,颇同短制。没有一个主要人物统领全文,没有一件主干事件贯穿全书。其特点是前一个人物引起后一个人物,前一事件连着后一事件,将涉及到的人和事按照逻辑意义作连缀展览,尊重客观再现,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将三教九流人物推上舞台,展示出一幅幅社会风俗画。
12、后七子:嘉靖中期,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文学复古流派。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主张,但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在格调说中重情色彩,其弊病也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于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中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唱片故事。而每种诸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
竟陵派:晚明文学领域中,继公安派之后,崛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在文坛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锺、谭均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该派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诗情”,重“性灵”,提倡学古要学习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
6、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中出现的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在创作主张上注重文以明道的做法。
(一)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情态,带有浓郁抒情意味。
(1)以景寓情,融情于景。如开头【端正好】描绘秋萧索景象和凄凉气氛,烘托了莺莺的浓重离愁,结尾的【一煞】和【尾】二曲,写莺莺目送张生远去,青山疏离远隔,淡烟暮霭遮蔽,眼望茫茫的残阳古道,耳听秋风马嘶,生动地展现了一幅“离愁渐远渐无穷。”的情景。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

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

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

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

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

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

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

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

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

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

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

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前后七子“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体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针对理学提出“真诗乃在民间”的“主情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元代名词解释1.关王关汉卿与王实甫的并称, 二人好比诗坛李杜、文苑韩柳, 都是元代前期杂剧作家, 又都是剧坛的领袖人物, 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语言艺术大师, 他们都来自社会下层, 对百姓的疾苦有真切的体会, 注重写社会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 同属于元杂剧作家群中的大都作家群。

二者又有所不同, 关汉卿是从元代现实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以一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战斗姿态出现去解决社会问题, 剧作题材广泛, 整体具有阳刚之美, 代表作《窦娥冤》;而王实甫却是从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 通过诗情画意的爱情喜剧来提出整个封建社会带普遍意义的问题的, 以爱情为主要题材, 风格尽显阴柔之美, 代表作《西厢记》。

2.话本宋元流行一种民间伎艺“说话”这种讲唱文学的兴盛, 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的发展影响极大。

话本小说就是由“说话”衍生而来的。

①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撰整理的小说话本, 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

今存的《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醒世恒言》等白话短篇小说集中。

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

②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有:“烟粉类”“灵怪类”“传奇类”“公案类”, 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 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

③宋元话本小说在体制形式、叙述方式、语文体(白话进行演讲)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特色。

3.元曲四大家指著名元杂剧作家, 包括前期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后期元杂剧作家郑光祖。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一书中将他们并列,称为"关、郑、白、马”后又称之为"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品: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4.拷红王实甫《西厢记》中的桥段, 讲述红娘送莺莺到张生的书房幽会, 被崔夫人发现, 唤来红娘进行拷问, 责怪她玷辱了相府的名声。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包括曲词、宾白、科介。

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

角色有旦、末、净。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2.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体制。

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有单片支曲或联章体。

套数又称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压同一部韵,结尾部分有“尾声”。

散曲句式灵活,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具有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

《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与江湖艺人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

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当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多少显示了杂剧对南戏的影响,比如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

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合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邯郸记》是政治问题戏。

前者寄寓作者对人生的期望和肯定,后者表现了对整个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

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5.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的争论。

汤显祖注重“意”、“趣”、“神”、“色”,要求格律要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文辞、内容要服从格律。

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是指明代和清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

明代文学特色是文风豪放,注重个性表达;清代文学特色是文风严谨,注重修辞技巧。

1. 明清文学:明代和清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的总称。

2. 总集:指收集某个作家的全部作品的文集,如明代冯梦龙的《唐伯虎点秋香总集》。

3. 诗词:指古代汉族文人用来抒发情感、描绘景物的诗歌形式。

明代和清代的诗词创作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家有杨基、杨慎、袁宏道等。

4. 骈文:指长度和格律上有一定规定的文体,以七绝骈文和对仗工整为特点。

明代骈文代表作家有杨基、杨慎、沈德潜等。

5. 戏曲:指戏剧性质的文学作品,有京剧、评剧、越剧等不同地方戏曲。

明代和清代戏曲得到迅速发展,代表作品有《西华山》、《京剧曲谱》等。

6. 小说: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体裁。

明清时期的小说产生了许多经典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7. 诗话:指关于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论述和评论。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撰写的诗话,如苏轼的《东坡志林》、袁宏道的《诗林广记》等。

8. 词曲:指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的短诗或歌曲。

明清时期的词曲成就显著,代表作家有杨基、纳兰性德、杨慎等。

明清名词解释

明清名词解释

1.台阁体:台阁主要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流行的原因跟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他们身居要职,处境优裕;还有当时政权稳定,国力逐趋强盛,另外当时全国实行整饬政策。

代表作品是杨士奇《东里诗集》,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2.茶陵派弘治年间,在台阁体造成文学萎靡不振的局面情况下,李东明等人发动了对台阁体文学的冲击以此来重振文坛而形成的诗歌流派,茶陵派以李东明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石珤、鲁铎等人;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代表作是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

3.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其他成员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作上重视市政题材,民间生活;他们扫除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但拟古形式为主,缺乏创造性,他们以复古自命,实质上时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代表作: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的《太华山记》。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 公安派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

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作“公安派”,他们文学主张提倡“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写作态度信手写成、随意而出。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代表作品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宗道《论文》,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

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考研复习

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考研复习

明代文学主要名词解释整理1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因四人都居吴中而得名,其中高启和杨基的成就较大。

2台阁体:明代前期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当时的台阁重臣“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诗歌创作内容主要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

诗风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但是内容较贫乏,显得矫作。

3章回小说: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

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4历史演义小说:古代小说的类型之一,“历史演义”就是运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兴衰等话题为历史基干题材,组织形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达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念。

历史演义小说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

特点:在以史实为依据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功,也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

例如《三国志章回演义》5拟话本:指文人模仿话本形式创作编写的小说。

明代文人对话本进行加工编辑,进而进行模仿话本的写作,出现了大量供案头阅读的文人创作的话本,称拟话本。

6三言二拍:三言:明代作家冯梦龙编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这三部小说集。

“二拍”:明代拟话本小说集,作者是凌濛初,是《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7前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创作群体,成员总共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相。

8後七子:明代中期继前七子之后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群体,其余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9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以李东阳为主的诗派,其余代表人物:谢铎,张泰等人。

主张:提倡“诗学汉唐”,反对台阁体委琐卑冗的文风。

在如何学古方面,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强调从文学本身去探讨文学的审美特征。

这对台阁体产生巨大冲击,对当时文坛起了重大作用,体现了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主张的过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七子:指明弘治、正德年间倡议复古运动的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其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

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秦汉以后无文,盛唐以后无诗,并认为古代诗文都有一种方法,今人要按这种法则模拟。

这种复古主张使人们知道除当时的台阁体和八股文之外,还有优秀的古代文学,以打击台阁体、八股文有一定的作用。

但他们盲目尊古,有其片面性;模拟剽窃,把文学创作引进了一条死胡同。

后来李梦阳、何景明都认识到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写了一些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后七子:指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复古派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其中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

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前七子相似,认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明史·李攀龙传》引),“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

(王世贞《世苑卮言》)在创作上以模拟剽窃为能,有的甚至篇篇模拟,字字模拟。

七子之间,互相标榜,声势很盛,影响也很大。

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之一。

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

他们主张作文应学习唐宋古文的法度,因而被称为“唐宋派”。

他们反对复古派的雕章琢句,模拟剽窃,要求真实自然,要有自己的面目。

在创作上,归有光把生活琐事引入到“载道”的古文中来,写出了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

公安派和三袁:明代的一个文学流派。

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为首,号称“三袁”。

因三袁是公安(在今湖北)人,故名。

他们猛烈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反对贵古贱今和模拟古人。

袁宏道还提出了“性灵说”,强调自然天真,重视妇人孺子的真声和赤子婴儿的自然之趣。

这种理论对清代郑燮的散文和袁枚的诗论都有影响。

他们的散文创作打破了传统古文的陈规定局,多能流露个性,语言洁净,不事雕琢。

但题材狭窄,多数作品只是写风景名胜和闲情逸致,思想比较贫弱。

竟陵派:明代的一个文学流派。

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

因两人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名。

他们反对拟古,主张抒写性灵,其主张与公安派基本相同。

但因公安派的作品有浮浅之弊,他们企图以幽深孤峭的风格矫之,以至流于艰涩,内容上也比较脱离现实。

神韵说:清代王士祯的论诗主张。

他吸取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的理论,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

反对专学盛唐的“空壳子”、“大帽子”以为“高华”、“壮丽”,也反对艳丽的诗风,追求清淡闲远的风格,倾向王孟韦柳一派,有脱离现实的倾向。

肌理说:清代翁方纲的论诗主张。

他提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肌理即肌肉的文理。

翁方纲对诗歌的要求,取譬于肌理,即要细密。

肌理包括文理和义理。

艺术上从条理到用字辨声都要缜密,内容上学习材料要丰富。

他认为宋诗刻画剔得深,是从读书学古中来,故要学宋诗,尊苏、黄。

要求作诗以学问为根底。

显然是受了考据党派的影响。

他又主张言“理”当“根极于六经”,实际上是为了在诗歌创作中进一步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宣传,以弥补“神韵”、“格调”等说的不足。

格调说:明清时期的一种诗论。

明代前后七子论诗推崇盛唐,主张从格律声调上学习古人,提倡格调。

清代沈德潜又加上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诗人立言,在态度上要“温柔敦厚”、“怨而不怒”,方法上讲求比兴、蕴蓄。

实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他所选的《唐诗别裁》、《古诗源》等体现了他的论诗主张。

桐城派:清代散文流派,由康熙时方苞开创,其后刘大櫆,姚鼐又进一步加以
发展。

因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名。

他们主张学习《史记》、《左传》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

方苞继承“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的主张。

“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要“言有物”;“法”即表达中心思想的形式技巧,要“言有序”,章法不乱,语言雅洁。

姚鼐主张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并重,内容上讲求“神、理、气、味”,形式上讲求“格、律、声、色”对方苞、刘大櫆的理论作了补充和发展。

桐城派散文简洁平淡,生动性不足。

他们的散文理论实质上是为了使传统古文更有效地为封建统治服务。

性灵说:清代袁枚的论诗主张。

他吸取明代袁宏道等人之说加以发展,主张作诗应抒写胸臆,辞贵自然,强调独创,反对以程朱理学来束缚诗歌创作。

所谓“性灵”,其含意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构成完整体系的诗歌理论,冲破了传统与时代风尚,对格调模拟复古、肌理考据学问、神韵纤巧修饰、浙派琐屑饾饤给予有力的冲击,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但由于其思想、生活的限制,他所讲的性灵,多属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故其作品很少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浙西词派:清词流派之一。

浙西词人朱彝尊所开创,重要作家有厉鹗、项鸿祚等。

他们作词以姜夔、张炎为宗,讲究字句声律,精工隽永。

主张“词则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

”(朱彝尊《紫云词序》)故其作品多写琐事,记宴游,并有不少无聊的咏物之作。

阳羡派:清词流派之一。

为陈维崧所开创。

因陈维崧系江苏宜兴(古属阳羡)人,故名。

此派学习苏、辛,有些词作反映了民生疾苦,风格粗犷豪壮,但沉厚含蓄不足,往往流于粗率。

陈维崧在唐宋之后异军突起,成为清词的一面旗帜,集结万树、蒋景祁、史唯园、陈维岳等大批阳羡派词人,为词的振兴作出重要贡献。

常州词派:清词流派之一。

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周济又进一步中以发展,他们反对浙西词派的寄兴不高,提出要依据儒家“诗教”,尊崇词体,强调比兴寄托,既避免了阳羡末流浅率叫嚣,又纠正浙派浅滑甜熟的倾向。

但是,这一派词又有晦涩难懂的毛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