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教育活动》方案11页

合集下载

《应对自然灾害》教案

《应对自然灾害》教案

《应对自然灾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提高防范意识。

2. 培养学生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种类:地震、洪水、台风、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2. 自然灾害的特点:突发性、破坏性、不可预测性等。

3. 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预警、逃生、自救、互救等。

4. 团队合作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新闻报道或实例,引出自然灾害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应对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灾害防范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让学生了解应对灾害的实际操作步骤。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技巧。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应急逃生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6.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团队合作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自然灾害种类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应对自然灾害方法和技巧的了解与应用能力。

3. 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应变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自然灾害的图片、案例及应对方法等。

2. 视频资料:关于自然灾害应对的宣传教育视频。

3. 应急逃生器材:如警报器、安全标志等。

4. 小组讨论工具:如白板、彩色笔等。

六、教学活动1. 灾害模拟:通过模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警觉性。

2. 逃生演练: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逃生演练,确保在真实情况下能迅速、有序地撤离。

3. 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教授学生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

4. 知识竞赛:举办自然灾害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学习兴趣。

七、教学策略1.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案例教学:以真实案例为教材,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后果,增强防范意识。

(完整版)自然灾害预防主题班会教案

(完整版)自然灾害预防主题班会教案

(完整版)自然灾害预防主题班会教案简介该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以及个人在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方法。

通过班会活动的形式,使学生具备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活动一:认识自然灾害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并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并知道不同自然灾害对生命和财产的影响。

内容1. 准备一份包含常见自然灾害的图片展示或视频资料,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2. 让学生观看图片或视频,并与他们进行互动讨论,了解他们对这些自然灾害的了解程度。

3. 分组讨论,让学生研究不同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和财产的影响,并总结成报告。

活动二:自然灾害预防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并提出针对不同自然灾害的预防计划。

内容1. 针对不同自然灾害,介绍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地震时的避震技巧、洪水时的疏散方法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不同自然灾害设计相应的预防计划,并展示给全班。

活动三:灾害应对方法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方法,并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内容1. 介绍不同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方法,如地震时的躲避技巧、火灾时的逃生方法等。

2. 进行演练,让学生模拟不同自然灾害发生的情景,研究相应的应对方法和自救技巧。

总结通过本次班会活动,学生将了解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以及在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方法。

他们将增加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来应对灾害。

这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确保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完整版)预防自然灾害教案

(完整版)预防自然灾害教案

(完整版)预防自然灾害教案预防自然灾害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提供预防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和应对常见自然灾害,并加强他们的防灾意识和行动能力,以提高他们在灾害发生时的生存能力和应对能力。

目标- 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 学会识别自然灾害的迹象和预警信号。

- 掌握逃生和求助的基本技能。

- 增强防灾意识,能够制定并执行个人和集体的防灾计划。

- 学会合理利用资源,以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分类及特点- 地震- 特点:地壳震动引起破坏、地面震动等- 预防措施:室内避震、寻找安全地带等- 洪水- 特点:水位上升,导致地区被淹- 预防措施:远离危险区域、携带应急物品等- 台风- 特点:狂风暴雨,引发风灾、水灾等- 预防措施:加固建筑物、关窗避风等2. 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逃生- 研究地震预警信号和求助方法- 研究洪水预警信号和逃生路线- 研究台风预警信号和避风措施3. 制定防灾计划- 分析本地区的自然灾害风险- 制定个人和家庭的防灾计划,包括应急联系人、逃生路线等- 组织学生制定集体防灾计划,包括学校防灾演等4. 资源的合理利用- 研究如何合理利用水、食物等资源- 研究如何在灾害发生后自救和互救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图片展示和视频演示等多媒体形式进行知识传递。

- 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演和实地考察,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

- 设立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制定防灾计划和分享防灾经验。

教学评估- 设计测验,测试学生对自然灾害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

- 观察学生在模拟演和实地考察中的表现和应对能力。

- 鼓励学生制作展板或写作防灾心得体会,展示他们的理解和研究成果。

参考资源- 自然灾害防治知识手册- 预防自然灾害课件- 自然灾害实例分析书籍结束语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增加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正确识别和应对自然灾害,并具备制定和执行防灾计划的能力。

这将帮助他们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保护自己和周围人的生命安全,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预防自然灾害教育教案

《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预防自然灾害教育教案

《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预防自然灾害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危害及预防措施。

2.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3.提高学生的紧急应变能力,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冷静应对与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自然灾害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通过播放自然灾害相关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灾害的威力。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危害。

2.新课学习(1)自然灾害类型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介绍地震、洪水、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

(2)自然灾害危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危害。

(3)预防自然灾害措施教师讲解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如:地震预警、洪水防范、台风应对等。

(4)自我保护与应急逃生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进行自我保护与应急逃生。

3.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4.实践操作(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然灾害应急演练,如:地震逃生、洪水转移等。

(2)学生参与演练,熟悉应急逃生路线与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感悟。

6.作业布置(2)要求学生与家人分享所学知识,提高家庭防灾减灾意识。

五、教学反思1.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真正掌握了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3.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程度。

2.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3.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积极、参与度高、思考深入等。

七、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自然灾害防治设施,如:防洪工程、地震预警系统等。

《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精选14篇)

《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精选14篇)

《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精选14篇)《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篇1一、设计思路:根据《纲要》的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一提法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灾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毫无防备。

因此教育孩子掌握地震小知识、避震小诀窍、如何保护自己等基本的防护措施十分重要。

让孩子们提高防震意识,在灾难到来的时候,能更好的保护自己,更好的掌握逃生技巧。

在大灾大难面前不惊惶!二、活动目标:1、让幼儿了解一些地震的基本知识。

2、教育幼儿发生地震时不慌张,到安全的地方躲避,知道必要的逃生技巧。

3、培养幼儿互相关心的情感,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活动准备:1、《地震现场》影像资料、《小蟾童》防震减灾科普动画片、《地震生存手册》漫画版图片6张。

2、一些小道具:枕头、书包、脸盆、毛巾等。

四、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入,引起幼儿的注意。

(一)引入课题小朋友们,我们的房屋,座椅等东西发生了抖动,你们猜猜谁来了?引入课题地震。

(二)播放视频:地震来了。

(三)围绕录像与幼儿展开讨论:1、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告诉幼儿这个就是地震。

)2、师小结:地震时,地面剧烈震动,房屋倒塌,地面裂开大缝。

公路扭弯了,汽车被砸扁了,房屋倒了后,家里的东西都被压坏了,有时我们的生命也受到威胁。

(四)播放《地震生存手册》(漫画版),教育幼儿在发生地震时,不慌张,及时躲藏。

师:“小朋友,地震虽然很厉害,但是小朋友不能慌张,在地震发生时,地面开始摇动后,有很短的时间可以用来躲避,如果在这短时间内躲到安全的地方,就不会被砸伤。

”引导幼儿逐一观察课件,并向幼儿说明地震来了,该如何应变才是安全的。

(五)地震情景演练:地震中的自救(一)室内自救放置房屋、墙角、卫生间等。

(二)室外自救:1、提问:如果地震发生时,我们在室外,又怎么办?(幼儿讨论)2、请看视频,学习室外自救知识。

安全教育日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日活动方案

安全教育日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日活动方案

安全教育日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日活动方案【前言】为了提高广大师生的自然灾害防范意识,有效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对校园安全的威胁,特制定安全教育日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日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加深师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提高自然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使师生能够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保护自己,减少伤害。

【活动内容】1. 理论宣讲在安全教育日当天,组织专家进行自然灾害防范理论宣讲。

宣讲内容包括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预警信号、应急逃生方法等。

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和形象的图片、视频展示,使师生对自然灾害有更直观深刻的理解。

2. 知识竞赛开展自然灾害防范知识竞赛,组织师生参与,以增加学习兴趣和记忆。

竞赛题目包括灾害防范的基本知识、预警信号的识别、紧急避险的方法等。

通过竞赛,检验并巩固师生对自然灾害防范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模拟演练组织自然灾害模拟演练,如地震避难演练、火灾逃生演练等,让师生亲身体验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行动。

演练环节应包括疏散逃生、相互救助、急救等内容,以提高师生的自救互救能力和心理素质。

4. 特色展览策划自然灾害防范特色展览,展示相关防灾器材、防灾宣传资料和成功案例。

同时,借助展板、海报等形式,向师生普及自然灾害防范知识,提醒大家随时保持警惕。

5. 实地考察组织师生参加自然灾害相关的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防洪堤、防护林场等。

通过亲身感受自然灾害防范工作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加深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6. 经验交流开展自然灾害防范经验交流会,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和救援队伍代表,分享他们在自然灾害防范方面的经验和救援工作的实践。

同时,鼓励师生积极提问和互动,促进经验的共享和传递。

【活动预期效果】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日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日活动,预计能够达到以下效果:1. 提高师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了解程度;2. 增强师生的自然灾害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3. 培养师生的自救互救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4. 增加师生对公共安全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学会应对自然灾害,预防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学会应对自然灾害,预防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是无法控制的,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而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应对和预防灾害风险。

进行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地震安全教育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我们在进行地震安全教育时,应该重点教育以下内容:1. 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立即寻找避难场所,如果无法找到避难场所,应该趴在地上,用手保护头部,等待地震过去。

2. 家庭防震和避难措施建立和维护。

3. 灾后的急救和自救方法。

二、雷雨天气安全教育雷雨天气虽然不像地震那样具备致命灾害的威胁,但却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麻烦和不便。

在进行雷雨天气安全教育时,重点需教育以下内容:1. 在雷雨天气中要切勿站在露天场地,或是站在铁桥, 铁栏杆等上面。

2. 车辆驾驶注意安全,一旦遭遇暴雨和雷电暴可以驶入房屋或充足的大型建筑物内进行避雨和避雷。

3. 关注天气预报,避免远离民居和不利疫情防控的集中居住场所,减少户外活动时间。

三、洪水安全教育洪水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非常大。

在进行洪水安全教育时,我们应该重点教育以下内容:1. 在发生洪水时,要及时撤离,尽量远离洪水,避免被卷入洪水中。

2. 每个家庭应该建立好自己的避难所,并在平时维护好这些避难所,方便在灾难来临时,立即避险。

3. 灾后的急救救援和自救救援方法。

四、台风安全教育台风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威胁。

在进行台风安全教育时,我们应该重点教育以下内容:1. 注意收听气象预报,关注台风的走向和风力。

避免在台风来临前出门,做好室内的防台风准备。

2. 维护房屋建筑的防台风设施。

台风来临前,应该加强房屋的防台风措施,确保房屋的安全。

3. 灾后的急救救援和自救救援方法。

五、火灾安全教育火灾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非常大的威胁。

在进行火灾安全教育时,我们应该教育以下内容:1. 防范火灾的发生,注意消灭火源,维护好家中的电器和燃气设备。

防自然灾害活动方案

防自然灾害活动方案

防自然灾害活动方案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力量引起的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给社会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的安全,制定一套完善的防自然灾害活动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针对防自然灾害活动方案,提出一些建议。

一、灾前准备1.了解地区灾害特点和频率。

根据地区的自然灾害特点,制定相应的防灾措施,并建立预警机制。

2.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民众和相关部门的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教育和培训民众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并提供相关的防灾知识。

3.建立紧急通讯系统。

健全各级政府、救援机构和民众之间的通讯渠道,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沟通。

二、火灾防控1.加强火灾宣传。

提高公众对火灾危害的认识,推广火灾防控知识,提醒民众加强火灾预防意识和安全意识。

2.加强火灾监测和预警。

建立火灾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火灾隐患,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预警和预防。

3.完善火灾应急救援机制。

建立火灾应急救援队伍,加强消防设施建设,提高灭火、救援和疏散能力。

三、洪涝灾害防护1.加强洪涝灾害预警。

建立洪涝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布洪涝灾害预警信息,提醒民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改善排水系统。

加大对城市和农村排水系统的建设投入,确保排水系统畅通,减少洪水淹没的可能性。

3.加强防洪工程建设。

修建堤坝、蓄洪区等防洪设施,加强河道的疏浚和整治,提高抗洪能力。

四、地震灾害防范1.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

建立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供准确的地震信息和预警,帮助民众和相关部门进行及时应对。

2.加强地震安全措施。

对地震易发区的建筑物进行加固,加强防震设施的建设,提高抗震能力。

3.加强灾后救援。

建立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机制,做好抢险救援工作,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五、台风灾害防护1.加强台风监测和预警。

建立台风监测系统,及时发布台风预警信息,提醒民众采取避灾措施。

2.加强建筑物抗台风能力。

对易受台风袭击的建筑物进行加固,提高其抗台风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教育活动活动目标:1、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2、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

重点难点: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活动安排:3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1、启发谈话:什么是自然灾害?(引导归纳)自然灾害是指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的灾害。

以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人们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无法完全抵御自然灾害的破坏。

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地减少损失。

地震,群灾之首。

强烈的破坏性地震瞬间将房屋、桥梁、水坝等建筑物摧毁,直接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还会诱发水灾、火灾、海啸、有毒物质及放射性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

2、地震有哪些前兆?强烈地震发生前,人们常可观察到一些自然界的反常现象,这就是地震前兆。

比如,地声、地光、井水异常(水突然变浑或突升突降),一些动物比人类敏感,如猫狗发疯般的乱咬狂叫,老鼠成群结队的搬家,鸡到处飞,猪、羊等大牲畜乱跑乱窜等等。

3、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讨论:强烈的地震,常会造成房屋倒塌、大堤决口、大地陷裂等情况,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

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大约只有12秒钟,为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

应当掌握以下应急的求生方法。

①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进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②如果住在楼房中,发生了地震,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

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

也可以躲在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

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

③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了地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

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可以尽快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靠墙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

④如果己经离开房间,千万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取东西。

因为第一次地震后,接着会发生余震,余震对人的威胁会更大。

⑤如果在公共场所发生地震,不能惊慌乱跑。

可以随机应变躲到就近比较安全的地方。

⑥如果正在街上,绝对不能跑进建筑物中避险。

也不要在高楼下、广告牌下、狭窄的胡同、桥头等危险地方停留。

⑦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要往意保存体力、设法找到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4、震后卫生防疫:不喝不洁的水,对居住和生活区域及时消毒,发现疫情及时上报。

第二课时1、启发谈话:雷电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实质上是天空中雷暴云中的火花放电,放电时产生的光是闪电,闪电使空气受热迅速膨胀而发出的巨大声响是雷声,雷雨天容易遭受雷击,致人受伤甚至死亡。

雷电时在露天场地运动、游戏十分危险。

雷雨中在室外游泳,在操场踢球,扛着锄头行走更容易被雷电击中。

所以,不等雷雨来临,应赶快回家。

外出时如何避免遭受雷击?讨论发言:避免雷击应当做到:①在外出时遇到雷雨天气,要及时躲避,不要在空旷的野外狂奔、停留。

手中的通讯工具要关闭。

②雷电交加时,如果在空旷的野外无处躲避,应该尽量寻找低凹地(如土坑)藏身,或者立即下蹲、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降低身体的高度。

如果手中有导电的物体(如铁锹、金属杆雨伞),要迅速抛到远处,千万不能拿着这些物品在旷野中奔跑,否则会成为雷击的目标。

③特别要小心的是,遇到雷电时,一定不能到高耸的物体(如旗杆、大树、烟囱、电杆)下站立;也不要在铁栅栏、金属晒衣绳、架空金属物体以及铁路轨道附近停留;还要远离输配电线、架空电话线缆等。

这些地方最容易遭遇雷击危险。

2、一个地区短期内连降暴雨,河水会猛烈上涨,漫过堤坝,淹没农田、村庄,冲毁道路、桥梁、房屋,这就是洪水灾害。

发生了洪水,洪水暴发时如何自救?①洪水到来之前,当地一般会发出预警。

我们要做的第一件准备工作是收听、收看大雨和洪水预报;第二准备好食品、药品、手电筒等,并选好转移的路线和地点。

洪水来时要听从街道、乡村政府干部的指挥,全家带上食品和衣服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

第三收集口哨、镜子、色彩艳丽的衣服或旗子,准备用作求救信号。

②洪水来时,如正在教室上课,要听从老师的指挥,有秩序地转移,紧急时要抓牢课桌、椅子等漂浮物,尽可能与老师、同学在一起,等待营救,千万不要独自游泳回家。

如果留守在家中,要关闭电源总开关、煤气阀和上下水阀门等;关闭门窗并用沙袋加固。

③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

但不要攀爬电线杆、高压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④如果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经危险,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材料逃生。

⑤山区山洪暴发,山沟、河滩中水深齐膝,水流又急时,学生不能单身过河。

如学校未停课,上学、放学必须通过时,可在家长、老师护送下,几个同学手拉手,与水流方向斜叉过河,当水深齐腰时,几个学生一起也不能过河,放学路上遇桥梁、道路坍塌,不能冒险通过,可返回学校留宿或请老师想别的办法。

第三课时1、启发谈话:我国大陆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西踞高原,东濒大洋,天气气候复杂,加之大陆区地势起伏多变以及地下放热放气、生物繁衍、人类活动等的影响,决定了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灾害损失最大的少数国家之一。

我国灾害种类多、频度大、强度高、损失重、影响面广。

根据不完全统计,近40多年来所发生的灾害平均每年造成近2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国家财政收入的1/4-1/6,如此规模巨大的灾害及其由此而造成的社会后果,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

2、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分为哪几类?讨论归纳:(1)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大家族,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滑坡、地面沉降、泥石流和地裂缝等。

地震是地质灾害的祸首。

我国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地震频繁的国家。

我国因震灾死亡人数,占世界震灾死亡总人数的半数以上,比例之高,令人震惊。

(2)气候、水文灾害。

主要包括水灾、旱灾、风灾、寒潮、热浪、厄尔尼诺现象等。

我国自古以来就饱受旱涝之苦,素有“治国先治水”之说。

据史载,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两千多年间,我国共发生了1029次较大的水灾,平均每2年发生一次。

其中,死亡在万人以上的特大水灾,仅在20世纪内就有20次之多。

1950年以来,全国所有的大江大河几乎都发生过大洪水。

90年代,我国的水灾频发。

2019年夏季,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全国受灾面积达2578万公顷,成灾面积1585万公顷,受灾人口2.3亿,死亡36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为2484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仅湖北、黑龙江两省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560多亿。

洪涝和干旱往往是同时异地或者同地异时,不是“非涝则旱”,就是“非旱则涝”,危害着人类。

20世纪的前50年中,我国曾发生过11次死亡超过万人的特大旱灾。

其中30年代末和40年初在陕西省、河南省发生的两次干旱灾害,成为20世纪内世界上最重大的两次自然灾害。

根据气象资料表明,我国干旱化趋势正在日益扩大。

此外,我国是世界上遭受热带风暴(台风)影响最多、最广、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影响我国的热带风暴平均每年约有20次左右,其中登陆的约占40%,是日本的2倍、美国的4倍。

1989年第23号热带风暴袭击浙江省,风、雨、潮三管齐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2亿元。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受热带风暴(台风)的影响,平均每年损失达30多亿元。

(3)环境灾害。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灾害叫环境灾害,如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酸雨、噪声、全球性气候异常等。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被认为是当代世界的三大环境灾害。

从我国的环境质量来看,主要是城市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大气中二氧化硫和尘埃的浓度一直居高不下。

在全国500多座大中城市中,约有1% 的城市符合国家一级卫生标准,属于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水污染同样严重,对全国500多条河流的调查表明,有80%的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全国各个城市范围内河段的污染就更为严重了。

虽然噪声污染一般不会致命,但对人体的伤害却十分严重。

据估计,我国有20-30%的工人处在强噪声之下,上亿人受到噪声的严重干扰,是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公害之一。

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

许多自然灾害的形成,打上了人类的“记号”:有的纯粹是人为原因,人们对环境、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掠夺性开发而引起的。

如水土流失、洪水灾害、滑坡、泥石流、酸雨等;有的是人类活动触发的,如过量地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特别是沿海地区,还发生海水倒灌的现象,使地下水咸化,重庆井喷事件给了我们沉重的教训;有的则是人们对灾害防范不足或处理不当,致使灾情加重,而酿成诱发性的灾害。

如对台风、地震的预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防治,成为隐患。

由此看来,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同人类活动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有关,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3、现实和大自然的惩罚使得人类变得理智起来,痛定思痛,人类开始意识到,过度开发土地和放牧,过量砍伐森林,大量排放废弃物,导致环境被破坏,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频发。

我们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自觉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