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部派佛教

合集下载

佛教(第二章)

佛教(第二章)

瑜伽行派的理论论述过于繁琐( 瑜伽行派的理论论述过于繁琐(尤其因明 ),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除唯识宗外( 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学 ), 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 除唯识宗外 ( 玄 奘法师创立),远不如大乘空宗. ),远不如大乘空宗 奘法师创立),远不如大乘空宗.
《中论》曰诸法实相即是涅槃. 中论》曰诸法实相即是涅槃. 后来禅宗的佛法在世间. 后来禅宗的佛法在世间. 青青翠竹皆是涅槃. 青青翠竹皆是涅槃.
(二)瑜伽行派(有宗) 瑜伽行派(有宗) 瑜伽行派的创立者据说是弥勒,而最著名者 瑜伽行派的创立者据说是弥勒, 则是无著和世亲(同胞兄弟) 则是无著和世亲(同胞兄弟)瑜伽行派的主要 理论有 万法唯识论 五位百法论 宇宙三 性论 五姓分别论等
2
两种真理,即胜义谛和世俗谛, 二谛论 两种真理,即胜义谛和世俗谛, 前者为绝对真理,后者为假设的真理. 前者为绝对真理,后者为假设的真理.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八不中道 中观派以中道观察世界. 中观派以中道观察世界.中道就是不偏不 不落两边. 倚,不落两边.两个极端的中间道路或观 点方法. 点方法. 八不即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不来亦不去.
即自己思考而觉悟的人, 2 独觉种姓 即自己思考而觉悟的人 , 可 修得辟支弗(独觉) 修得辟支弗(独觉)果. 3 如来种姓 具有证佛果的无漏种子, 可 具有证佛果的无漏种子 , 修成佛. 修成佛. 可修成罗汉. 辟支弗, 4 不定种姓 可修成罗汉 . 辟支弗 , 也可 修成菩萨. 修成菩萨. 无性有情.只有有漏种子, 5 无性有情.只有有漏种子,受业报轮回 的束缚.即使苦心修持,也不能修成正果. 的束缚.即使苦心修持,也不能修成正果.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章 佛教在印度的演化 部派(小乘) 第一节 部派(小乘)佛教时期 部派佛教时期(约前370---公元1世纪中叶) 部派佛教时期(约前370---公元1世纪中叶) 370---公元

佛学

佛学

三、慧能与禅宗
• “禅” ,天竺语为Dhyāna,音译为“禅那”,简称为“ 禅”,意译作“静虑”。静即定,虑即慧。是佛教的一 种修持方法(古印度就有禅法),通过禅定,静思摒 除妄念,集中观审以起智慧。
• 中国的禅宗,重悟而不重定,与以注重经典、教法和 修持仪轨的教派迥异其趣(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无数泡沫,刹那生灭不停,没有恒常稳定性 的。人生实质上也是无常变化的偶然存在 (从人的生命到人的生活中拥有的一切,只 不过是因缘和合的一种偶遇,缘尽之时也就 相互散去了)。
• 诸法无我:世间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空无自性。不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没有一 个独立不变、自作主宰的实体。
• 佛教认为人是由四大(地为骨肉、水为血 液、火为热气、风为呼吸)五蕴和合而成, 本身也无自性。
• 按照宗门相沿的传说,有六祖传承的法系:菩提 达摩——慧可——僧璨càn——道信——弘忍— —慧能(禅宗六祖,而神秀旁出创立了与禅宗南 派相对立的禅宗北派)——五家七宗。
“拈花微笑”
•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会 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 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 真正意义上的禅宗是从慧能创立南宗禅法开始的。
(一)禅宗概况
1、“传灯”谱系
• 《五灯会元》(禅宗史书)讲佛法有“教外别传 ”,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 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到菩提达摩据说已 经是第二十八代,迦叶为印度禅宗初祖。达摩于 梁武帝时自南天竺至建业,成为我国禅宗初祖。
• 重于精神的宁静不动,而不执著肉体的枯坐守寂。
《坛经》:“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 头,何为立功课。”

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

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

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佛教三大派别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发展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也有人说第一个阶段是原始佛教,第二个阶段是大乘佛教,第三个阶段是密教。

第二种说法的大乘佛教阶段应当是显宗阶段,密教也属于大乘佛教,但与显宗有很大差别。

佛教形成以后,不断向外传。

大乘佛教阶段传到中国内陆,后来发展成汉传佛教,所以汉传佛教的教义基本上是大乘佛教显宗的教义。

印度佛教往西藏传,有一个路线是从印度传过来,从印度传的时候,印度佛教已经到了第三阶段,是密教阶段。

密教传入了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特点就是显宗和密宗结合。

在部派佛教阶段或原始佛教阶段后期,佛教内部发生了辩论。

辩论的时候,主张大乘佛教的这一派僧人座位比较低,人多,所以叫“大众部”,主张原始佛教的这一部分僧人坐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叫上座部,上座部得名就是座位高。

上座部从南边往外国传,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区,从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和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也叫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是佛教的三大派别。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佛教三大派别都齐全的国家。

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修法是显密结合,属于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其教义和修法更多地保留着佛教的原始面貌。

藏传佛教中也包含者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南传佛教还是有共同的基础的。

佛教的传入现在一般认为,佛教是在大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时由印度从西域传入的。

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

到了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四十二章经》。

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

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

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

《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消亡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消亡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消亡印度的佛教兴盛之后又逐渐败亡。

下面是分享的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消亡,一起来看看吧。

一、佛教的初期传扬1) 佛陀的十大弟子,又称为释迦十大弟子,释迦十圣。

1、“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其带领目犍连归顺佛陀,目犍连率领几百人同时归顺,壮大了佛教的势力。

他曾经用智慧说服500比丘,让他们返回归依佛陀。

他死在佛陀涅磐前3个月。

2、“神通第一”的目犍Jian连。

因能听任何声音,不分远近;眼能看所有的事物,不分内外,所以称为神通第一。

又一次,他去传播佛法,结果被人用乱石打死,他是佛教史上第一个为了传播佛法流血殉教的人。

3、“天眼第一”的阿那律。

是释迦牟尼的又一个堂弟,甘露饭王的儿子。

他是盲人,却称为天眼第一。

能够把大千世界看的清楚明白。

4、“多闻第一”的阿难。

阿难汉译“庆喜”,因其在佛陀成道之日诞生,所以取这个名字。

其父为白饭王,是释迦牟尼生父净饭王的弟弟。

他是释迦牟尼的堂弟。

因其平时听佛陀讲法,能铭记在心,终生不忘。

因他的博闻强记,所以称他多闻第一。

据说他一人就诵出了佛陀所讲的全部经藏。

5、“密行第一”的罗喉罗。

他是释迦牟尼未出家之前所生的儿子,后来也跟随佛陀出家,做了小沙弥,从此佛教有了沙弥(小和尚)之称呼。

他是十八罗汉之一。

6、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

其在佛陀成道后第三年出家为佛陀弟子,八天后就证得阿罗汉果,深受佛陀得信赖。

头陀是苦修僧的一种。

佛陀涅磐后,大迦叶成为教团的统率者。

结集出了经、律、论三藏,对佛典的流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他对佛教做了重大贡献。

当时佛陀的言论都没有文字记录,都是弟子们在佛陀涅磐后,口诵出来,再记录下来成为经典。

7、“议论第一”的迦旃延。

善于分别诸经,分析法义,擅长说法,所以称为“议论第一”他主张姓氏平等,还主张老年和青年平等。

8、“说法第一”的富楼那。

他向听众宣讲佛法,有说有唱,抑扬顿挫,还穿插民间故事和传说,讲的生动有趣,使听众信服归依佛门。

据说听他说法归依的有90000人。

印度佛教史

印度佛教史

印度佛教史闽南佛学院本科一年(2)班印度佛教史•时间:公元前531—1208•直接发展:南传佛教(公元前3世纪—当代);•北传佛教可分为汉传佛教(公元前后—当代)•与藏传佛教(7世纪—当代),•北传佛教又影响到了日本、朝鲜半岛东亚佛教的形成与发展。

•印度佛教之分期:•初期佛教(公元前531年—前380年);•部派佛教(前380—1208);•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1208);•密教(7世纪—1208年)•太虚法师对印度佛教史三期划分:•1、印度佛教第一个五百年的第一期佛教,为小行大隐时期。

•2、印度佛教第二个五百年的第二期佛教,为大主小从时期。

•3、印度佛教第三个五百年的第三期佛教,为密主显从时期。

佛陀以前的印度•据各种文献和考古资料,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印度出现了以哈拉帕为中心的印度河文明,出土的物品中,有不少与后世的印度教关系很深,然而,这个文明似乎在此之后突然消失。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越过兴都库什山进入印度,他们在印度河上游定居,成立了以《梨俱吠陀》为中心的宗教(公元前1200年左右),主要是以天空、雨、风、雷、及其它自然界力量为神而崇拜的多神教。

之后向东推进,与印度土著文荼人以及达罗毗荼人融合。

接着《梨俱吠陀》,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成立了《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吠陀文献主要为祭祀服务。

继而完成了《梵书》(公元前800年),主要为对祭祀方法加以说明。

《奥义书》(公元前500年)在吠陀文献中出现最晚,也称为“吠檀多”,意为“吠陀的终结”,它所阐述的哲学道理为吠陀思想的顶峰。

总体来讲,奥义书中的哲学思想最高命题是“梵我一如”,这才成为后世印度吠檀多学派的中心命题。

•这一时代确立了四种性的差别。

即主持祭神的婆罗门阶级;统率军队的刹帝利;从事农耕、畜牧、商业、手工业的吠舍;作为奴隶的首陀罗。

在不同阶级之间,不能结婚及一起饮食。

这成为种姓制度的根源。

佛陀时代的思想界•当时占主要地位的是婆罗门阶级,他们信奉吠陀,执行祭典,同时钻研梵我一如的哲学。

第一章 佛教文化

第一章 佛教文化
阿育王时:华氏城第三次结集
部派佛教
从上座、大众分派开始,又经三百多年的发展,到大月氏贵霜王朝建立(1世纪中 叶),形成了很多独立的派别,佛史一般称为部派时期
提婆的分裂
提婆其人 教义上的不同见解:提出行头陀法的异说 提婆达多要求要严格戒律,例如不许比丘们住有屋顶的房子、 有遮盖的房子;只住在树下、林中、或露处。只准乞食, 禁止吃任何种类动物的肉;只能着粪扫衣,假使那个比

跋耆比丘以此十事为合法净。对这十件事,保守的长
老比丘认为违法而加以反对,遂于教团内举行诤论。
吠 舍 离 城 第 二 次 结 集
吠舍离,佛陀教授维摩诘经、药师经、楞严经的说法圣地, 也是耶舍召集700贤集第二次佛经结集会议的地方,使佛 教分裂为上座和大众两部。
华氏城第三次结集
到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约公元前273— 236年),佛教在印度有了重大发展。阿育 王本人成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国内极力 推崇佛教,并把佛教定为国教。当时的寺院
丘不依照严格实行,就逐出僧团。
提婆对释迦牟尼的三次谋害
三次结集
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
形式,后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
聚集起来整理、编定佛典,是为结集。
佛灭后一年:王舍城外毗婆罗山七叶窟第一次结集
佛灭后一百年:吠舍离城第二次结集 佛灭二三六年,阿育王华氏城第三次结集
第二次结集所见十事提倡,视为采取宽大立场的持
法者与采取严格立场的持律者之两集团的抗争。
依南传文献所载,上述事件也是造成印度
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的根本原因。 因为会议结束,主张‘十事合法’的跋耆 族比丘一万人也举行集会,制定自己的经 律,形成大众部,而与主张‘十事非法’ 的上座部分庭抗礼。 受畜金银,为引起结集之根本因,

佛教历史

佛教历史

佛教历史
佛教经典包括经、律、论,统称“三藏”,内容浩繁而庞杂。

目前,“三藏”有巴利语、汉语、藏语三大体系。

历史上,佛教经典曾经先后经历过四次大集结。

所谓大集结,是指佛教徒们为了继承佛陀的教法,经过集会诵读、讨论而集结成佛典。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举行第二次大集结前后,佛教徒发生了第一次大分裂,出现了尊崇传统,保守旧规的上座部和倾向进取、主张改革的大众部两大派。

此后,上座部又经过七次分裂而成为十二派,大众部经过四次分裂而成为八派。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佛教为部派佛教。

至公元1世纪前后,又有所谓的大乘佛教的兴起。

“乘”是“道”、“业”的意思。

部派佛教以后的佛教自认为是“大道”、“大业”而称作大乘,贬部派佛教为小乘,是所谓“小道”、“小业”。

大乘佛教后来又有中观学派和瑜伽学派之分。

7世纪以后,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相混合而发展成密宗。

大约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开始自古印度向四方传播,其中,沿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傣族地区一线而传播的,。

佛教是什么?

佛教是什么?

【佛法兴盛的时代,人们一定在用最易理解并最易传播的方式谈佛。

】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创建,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

当谈及佛教时,讲述者大多由此开篇。

但这段看似简单话中所涉及到的几个核心概念却易被忽略:佛:全称佛陀。

梵语buddha的音译,巴利语同。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

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自觉”的意思其实就是自己觉悟。

觉悟就是认识真相、知道了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类似于所谓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觉他”就是帮助他人觉悟。

“觉行”将觉悟到的思想付诸于行动。

说的更通俗一些,佛其实是一个称号,获得这种称号的必要条件有三点:1.认识真相,知道宇宙万物的实质。

2.将自己的认知分享他人,帮助他人觉悟。

也就是常说的“普度众生”。

3.将所知所学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教:就是教育,意为佛陀对大众的一种普遍而传承的教育。

但现在很多真正开悟的人更愿意称之为“佛学”。

因为“宗教”在我们这个时代包含了许多“教育”之外特性,这与最初的通过“引导、启迪”等方式帮助他人觉悟的本意是不符的。

称之为“佛学”在我们这个时代造成的误读会较少一些。

释迦牟尼: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

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

他是佛学的创始人。

也是第一个获得“佛”称号的人。

以至于许许多多对佛学不甚了解的人,认为“佛”或“佛陀”就“是”且“仅是”释迦牟尼。

这是不正确的。

在佛学中,只要是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便能获得“佛”的称号。

后人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意思为“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族<Sakya>,即乔达摩·悉达多所在的部族。

位于古印度东部,他们以迦毗罗卫为中心建立了一个小国。

)
我总结一下上面的内容:公元前6世纪,在古印度东部的迦毗罗卫国,一位叫做“乔达摩·悉达多”的太子,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后终于认识到了宇宙万物的真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期部派佛教(佛灭后116年至佛灭后150年;
B.C.271~237)
选自Ven. Bhikkhu Vūpasama 随佛尊者着
《原始佛教与法教之流变》部分内容
佛灭后约116年时阿育王即位称王,毘舍离僧团有僧号大天,提出阿罗汉「有漏、不圆满」等五事,造成阿难系与优波离系毘舍离僧团的对立,此时优波离系毘优禅尼一带主张「分别说」的僧团,受到阿育王的要求,采取折衷、妥协两者的立场,使得僧团分裂为三派。

此后,佛教僧团分裂成两大师承、三大部派,各为阿难系上座部僧团(分化于恒河北方摩偷罗一带),优波离系大众部(分化于恒河东方毘舍离一带),优波离系分别说部(分化于恒河西南优禅尼一带),这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部派佛教时代。

此时,优波离系提出「菩萨」信仰,贬谪阿罗汉为不圆满,不仅将原本「一乘菩提」的修证道次第,分别为「声闻解脱道」及「菩萨道」等两种不同的修行次第,并且改变了「十二因缘法」的教说结构,而阿难系则坚持古说。

由于优波离系分别说部受到阿育王的支持,分别说部的宣教长老被阿育王派往印度周边各地,此时分别说部的声势达到顶盛,日后遂分化成化地部(优禅尼之本部)、饮光部(北印)、法藏部(西南印)等三个支派。

此时佛教从阿难系上座部、优波离系大众部、优波离系分别说部,成为上座部、大众部、分别说系饮光部、分别说系化地部、分别说系法藏部,共为五部僧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