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

合集下载

清代青花瓷的特征

清代青花瓷的特征

清代青花瓷的特征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

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

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

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

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

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

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

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

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

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

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

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

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

祭器多干支纪年款。

如“顺治丁酉”净水碗。

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

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

《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

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

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

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

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

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

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

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

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

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

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

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

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象针鼻眼。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清乾隆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瓷器制作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器形、纹饰、釉色和胎质等方面。

鉴别清乾隆瓷器的方法主要有考证实物、观察工艺、辨别款识、鉴别胎质等。

一、清乾隆瓷器的特征:1.器形:清乾隆瓷器器形丰富多样,精致而优雅。

常见的器形有瓶、盘、碗、杯、壶、罐等。

瓶类作品通常造型秀丽典雅,器身流线流畅;盘碗类作品形制端庄简洁,口沿平直圆润,底足内收。

2.纹饰:清乾隆瓷器的纹饰着重于线条勾勒和色彩运用。

纹饰主要有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绘画、刻花和鎏金等工艺。

青花多用于绘制山水人物、花草鸟兽等图案,线条流畅而精细;釉里红则以“大红袍”为典型,红彩浓艳饱满,图案绘制精细;粉彩作品清新淡雅,常用于绘制花卉、仕女图等;斗彩则沿用明代的传统,在五彩斗缝始创了一系列新纹饰。

3.釉色:清乾隆瓷器釉色以青白釉和五彩釉居多。

青白釉晶莹剔透,给人一种冷静、清新的感觉。

五彩釉用色明艳丰富,运用绘画技法表现出立体感和层次感,增加了瓷器的艺术价值。

4.胎质:清乾隆瓷器的胎质细腻均匀,晶莹剔透。

其中青花瓷器的胎质较墨瓷细腻,与中国古代瓷器的特点相呼应;粉彩瓷器胎体较薄,质地轻盈。

二、鉴别清乾隆瓷器的方法:1.考证实物:通过对清乾隆时期的考古文献、图书、文物和瓷器鉴赏集进行研究,了解清乾隆瓷器的特点。

实地考察博物馆、古董市场或私人收藏品时,认真观察、比较、研究清乾隆瓷器的器形、纹饰、釉色、胎质等特点。

2.观察工艺:清乾隆瓷器的制作工艺精湛,需要仔细观察瓷器的釉面、器形和胎质等。

瓷器的釉面应光洁细腻,不应有磕碰、裂纹和烧杂点等缺陷;器形应符合清乾隆时期的风格特点,反映了制作水平和审美趣味;胎质应均匀细腻,如有明显的燥态窑变或发泡状胎质,可能为假冒作品。

3.辨别款识:清乾隆时期的瓷器往往有“大清乾隆年制”等款识,可以通过辨别款识的字体、笔画、笔划形态、排列规律等进行鉴别。

虽然款识可以被伪造,但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来说,仍然能够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大清乾隆年制的瓷器有什么特点

大清乾隆年制的瓷器有什么特点

大清乾隆年制的瓷器有什么特点大清乾隆年制的瓷器有什么特点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大清乾隆年制的瓷器有什么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清乾隆年制的瓷器有什么特点1大清乾隆年制瓷器的特点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

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

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

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画凤严谨而细腻、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

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

楷书款比较少。

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大清乾隆年制的特征乾隆官窑款总的特征是:大字上方一点居中且很小,四竖基本平行,最后一笔稍有弧度;"清"字左边三点水写成"米"字形;右下边的"月"字多为长四框,中间加一小竖;"乾"字下部为硬直的"S"形,"S"上部开口多向右;"隆"字的右下部左右对称;"年"字的顶上方通常有一小缺口;"衣"字常见有三种写法。

鉴别清代各朝瓷器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整理

鉴别清代各朝瓷器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整理

鉴别清代各朝瓷器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整理清朝瓷器在中国陶瓷的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过元明两代的积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特别是其对于清花和斗彩的继承和发展,独创的粉彩和珐琅彩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

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

清朝瓷器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陶瓷外销,尤其西风渐进,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清朝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较好的吸收了前几个朝代先进精湛的技艺,跟明代相比,清代的瓷器主要还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使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

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瓷器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

从道光时起,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

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但是,也可以显现出古代人的那种大方,做事果断。

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

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

清代瓷器断代小技巧

清代瓷器断代小技巧

清代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艺术价值、工艺水平都非常高。

但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许多清代瓷器的真伪和年代都难以确定,需要一些技巧来进行断代。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小技巧,帮助大家鉴定清代瓷器的年代。

首先,从胎质上看。

清早期的胎质相对来说比较粗,透光度较好;而清晚期的胎质相对比较细腻,但含铁量高,显得泛红。

观察时需要注意胎质的薄厚、光泽以及杂质的情况。

此外,观察器形也是一个重要手段。

不同时期的器形有不同的特征,如康熙早期的器形比较矮胖,而康熙晚期的器形则比较修长。

同时,纹饰也是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清早期的纹饰比较古拙,多为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而清晚期的纹饰则比较繁复,多以金彩、银彩等贵重金属为装饰材料,显得非常奢华。

其次,从款识上看。

清代瓷器的款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康熙早期的款识比较简单,多为双圈款;康熙中期的款识多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康熙晚期的款识则出现了楷书、宋体、篆书等多种形式。

而乾隆时期的款识则比较复杂,多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也有一些为六字双行或一行楷书款。

观察款识的位置、字体和形式也可以帮助我们鉴定清代瓷器的年代。

此外,声音也是鉴定清代瓷器的一个有效手段。

通过敲击瓷器,可以听到其发出的声音,从而判断其年代和真伪。

一般来说,新瓷器由于含水量较高,敲击时会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而老瓷器由于经过长时间的氧化和风化,声音会比较沉闷。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初学者可以多加练习和尝试。

最后,从釉面上看也是一个重要的断代手段。

不同时期的釉面有不同的特征,如康熙早期的釉面比较细密,釉质较薄;康熙中期的釉面则比较肥厚,釉质更加细腻;康熙晚期的釉面则出现了开片的现象。

观察釉面的光泽、气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也可以帮助我们鉴定清代瓷器的年代。

总之,鉴定清代瓷器的年代需要综合考虑胎质、器形、纹饰、款识、声音和釉面等多个方面。

初学者可以通过多观察、多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建议。

清代瓷器断代技巧

清代瓷器断代技巧

清代瓷器断代技巧清代瓷器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其制作工艺精湛,品种繁多,色彩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对于瓷器爱好者来说,掌握清代瓷器的断代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清代瓷器的断代技巧。

一、看胎质清代瓷器的胎质有其特定的特点,通过观察胎质可以初步判断瓷器的年代。

清代早期瓷器胎质细腻、坚硬,颜色白中泛青;中期瓷器胎质略显粗糙,颜色偏黄;晚期瓷器胎质厚重,颜色泛白。

此外,清代瓷器的底足修整较为规整,足墙较薄。

二、看釉面清代瓷器的釉面特点明显,可以通过观察釉面来判断瓷器年代。

早期瓷器釉面肥厚,釉色白中闪青,光泽度较高;中期瓷器釉面较薄,釉色偏白,光泽度适中;晚期瓷器釉面更薄,釉色泛黄,光泽度较差。

此外,清代瓷器的釉面常见开片现象,尤其是晚期瓷器。

三、看器型清代瓷器的器型较为丰富,不同年代的瓷器器型有所差异。

早期瓷器器型规整,线条流畅,造型古朴;中期瓷器器型略显丰满,线条较为柔和;晚期瓷器器型较为笨拙,线条生硬。

此外,清代瓷器的底足造型也有特点,如早期多为平底,中期为圈足,晚期为矮圈足。

四、看纹饰清代瓷器的纹饰丰富多彩,通过观察纹饰可以辅助判断瓷器年代。

早期瓷器纹饰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画工精细,线条流畅;中期瓷器纹饰以花卉、虫鱼、山水等为主,画工较为简练;晚期瓷器纹饰较为粗糙,常见寓意吉祥的图案。

五、看款识清代瓷器的款识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通过款识来判断瓷器年代。

清代瓷器的款识主要有官窑款、民窑款和寄托款。

官窑款字体规整,笔画有力;民窑款字体较为随意,笔画略显粗犷;寄托款则多用于仿古瓷器。

此外,清代瓷器的款识位置也有规律,如早期多在器物底部,中期多在器物口沿或底部,晚期多在器物底部。

总结:清代瓷器断代技巧主要包括观察胎质、釉面、器型、纹饰和款识等方面。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技巧,结合瓷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等知识,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瓷器的年代。

清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

清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

清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清代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它的特点主要包括制作工艺日臻完善、突出时代特色、豪华且精细的装饰等方面。

鉴定清代瓷器的方法主要有观察外观、辨别胎质和器形、辨别图案、以及考证。

1.制作工艺日臻完善:清代的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工艺精湛,成就了许多著名的瓷器名家。

清代的瓷器胎体坚韧,釉面洁白细腻,器型规整,釉面的温润光泽,整体品质上乘。

2.突出时代特色:清代瓷器的装饰和造型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特点。

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时期,瓷器的造型融合了明代和唐宋的传统特色,装饰富丽堂皇,题材以神话传说和文人雅趣为主。

清代中期的乾隆时期,成为瓷器发展的高峰,瓷器装饰风格承袭明代朱缨花和四季花样,创新出了丰富多彩的新图案,如釉下彩、细描金、素青花等。

清代后期的光绪、宣统时期,瓷器制作大量采用外销风格和西方的影响,瓷器造型多变,装饰精美。

3.豪华且精细的装饰:清代瓷器的装饰非常考究,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被精心描绘在瓷器上,釉下彩、细描金的工艺成为当时特有的烧制技术,装饰品种丰富多样,图案细致华丽,色彩鲜艳豪华,体现出清代瓷器豪华的风格。

1.观察外观:观察瓷器的外观特点,包括器形、胎质、釉面、图案等。

器形要注意是否规整,胎质要观察是否均匀致密,釉面的光泽是否纯净均匀,图案是否精细细腻。

2.辨别胎质和器形:胎质是衡量瓷器品质的重要标准,清代的瓷器胎体坚韧,质地均匀细腻。

器形也是鉴定清代瓷器的一个重要方面,清代瓷器的器形较为规整,各个部位的比例协调。

3.辨别图案:清代瓷器的图案精美多样,常见的有花卉、山水、人物、动物等题材,要观察图案的绘制技法是否精细,图案的装饰密度和整体布局是否协调。

综上所述,清代瓷器具有制作工艺精湛、突出时代特色、豪华且精细的装饰等特点。

鉴定清代瓷器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外观、辨别胎质和器形、辨别图案、以及考证。

通过系统的鉴定方法,可以准确判断清代瓷器的真伪和价值。

清代瓷器的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

清代瓷器的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

清代瓷器的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清代瓷器的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清朝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较好的吸收了前几个朝代先进精湛的技艺,跟明代相比,清代的瓷器主要还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使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

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瓷器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

从道光时起,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

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但是,也可以显现出古代人的那种大方,做事果断。

康熙早期的瓷器,很少写款。

原因是康熙认为瓷器上不能写款,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不让写。

但康熙的很多瓷器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写大量的寄托款。

比如写"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这三个朝代写得最多。

这在我们的想象中是犯大忌的。

读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非常厉害,尤其在康熙一朝,大量汉人提出"反清复明",电视剧里常能看到。

当时你要有一丝反清复明的倾向,就被杀头了。

可瓷器上写的款,却都是前朝的款。

如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宣德年制。

雍正正官窑瓷器底款的篆书年号,《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分三行,每行两字。

此种篆体六字款有青花、刻印和金彩三种,字体皆方整,外无双框。

那时官窑瓷器另有四字款《雍正年制》,除了青花,还有刻画与模印两种,分两行,每行两字。

少数为四字篆书竖式款,分有框和无框。

有少量四字篆书款乃分上下左右,如古钱文排列方式。

其实,雍正官窑用篆书款不多,主要乃用楷书,中后期为宋体小楷。

真款平整秀雅,亦圆润有力。

至于行书、草书与隶书则绝少见。

另有一些书《雍正御制》,也有官窑器乃依御令不书写年款。

乾隆官窑瓷器款识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种,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
1、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硬朗挺拔,雍正时的造型秀气柔和,乾隆时则显规整,工艺复杂。

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例如康熙时期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如双鹿尊等,是康熙时期独有的。

总体来看,雍正、乾隆时期造型创新达几十种,乾隆之后造型就没有大的创新了,基本延续前期的造型特点和风格。

2、胎体,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胎土的淘炼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胎骨结构更紧、更细密、有重量感、可塑性好,为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呈现多样化提供了保证。

清中晚期的胎土则又向粗糙发展,器物的胎质多有颗粒和杂质,也显得疏松,整个瓷器的质量下降明显。

例如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

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

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

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

明代瓷器露底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除。

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

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底,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3、釉面,不及明代肥厚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

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

雍正时釉面细白莹,多有桔皮皱纹。

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

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清代青花呈色最好的是康熙中晚期,用云南明珠料,呈色是所有青花瓷器中最好的,俗称“五彩青花”。

雍正、乾隆青花有呈色浓郁深沉的特点。

4、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御用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缛。

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皴,并加皴点,古装仕女高髻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

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

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体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清代常常以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另外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

如在珐琅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

5、款识,清官窑多署皇帝年号款,多六字、四字的,如“大清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等。

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

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

例如康熙楷多篆少,前期字体宽大,笔画粗重而挺拔,顿捺明显;后期字体渐趋清秀。

雍正时期楷,篆并用,款识己定为专人书写,故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基本一致。

楷书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体式,是早期流行的款识,款的书法一般写得柔弱略草,也有少数款写得工整有力。

六字两行围有双圈或方框竖写的,时间略晚,字体工整秀丽。

乾隆以后篆多楷少,大多书写规整,笔道严谨,根平竖直,书法生动。

嘉庆瓷器款识基本承袭乾隆款识特点:以篆书六字三行为主。

官窑款字体工整,结构严谨。

多用青花书写,也有红彩、金彩及刻款。

还有少量楷书款。

道光时期多篆书,少有楷书。

篆款书体为铁线篆,行笔圆润流畅;楷书款,圆润工整,篆书款,六字三行横排的,无圈栏;六字一行横排的,多数落于器外口沿下或中腰。

楷书款,多六字三行横式排列,围以双圈环,有青花、金彩、红彩款及刻款。

白釉器青花款与刻款兼有,刻款为六字楷书两行竖式。

窑变釉、茶叶末釉及炉钧釉器是刻款,为篆书六字三行横式。

咸丰以后又开始重视楷书,咸丰官窑楷书款,字体工整秀丽,但显板滞,不及康熙、雍正款字秀丽中藏刚劲。

晚期同治官款以楷书六字两行为主。

楷书字体工整,布局严谨,但运笔拘束,缺少生气。

光绪时的款识,官窑款楷篆并用,以楷为主。

楷书字体修长,工整中略显清秀。

款式多为六字二行。

青花写款的色泽有深有浅,深者略多。

宣统官窑款仅见楷书,六字双行,以青花书写,字体工整秀丽,青花色泽明快,无圈栏。

民窑款识,大多随意乱写,字
体草率。

总之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挺丰富的,不同时期有着共同风格,但又各有不同的特点。

要从造型胎体釉面纹饰款识等方面鉴定。

感谢下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