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
易中天读书笔记心得

易中天读书笔记心得易中天读书笔记心得1一部三国史,记载了无数英雄驰骋沙场的睿智与骁勇。
没有三国演义的传奇色彩,品三国以朴实的语调为读者掀开真实三国的帷幕。
易中天教授对三国人物的独到见解是最让人着迷的。
曹操、刘备、孙权如何从无到有经营自己的政权,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事实上,很多企业家以及领导者喜欢读三国,正是其中有许多难得的领导的智慧。
而正是这种智谋的交锋,才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领导的先决要素当然是领导人的素质,离开领导人谈领导是无稽之谈。
三国的领导人主要是谁,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董卓,袁绍都是三国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董卓野蛮跋扈,结果被下属吕布杀了;袁绍刚愎自用,后来惨遭背叛,兵败官渡之战。
这两个人后来都没有好下场。
反观曹操,他攻打张绣时轻敌,结果损兵折将,于是自罚,没有推卸责任;曹操北征乌桓险胜,他并没有得意忘形,反而嘉奖阻止他征站乌桓的谋士,明明白白赏罚,结果成为中原北方的霸主;再看刘备,以义证天下,与关羽、张飞坐则同席,寝则同塌,名为君臣,实为兄弟,于是雄踞于荆州;少主孙权,谨慎隐忍,招贤纳士,用鲁肃、纳吕蒙、收陆逊,使吴国人才没有断流过,最后临江而治,与魏国、蜀国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从中不难发现,领导人的素质是吸引人才的关键,董卓和袁绍是祸起萧墙,相比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有了领导人还不够,还必须有战略方针,才能建立企业的框架。
深谋远虑的曹操早已与他的谋士顾问制定了长远的路线:首先奉天子以令不臣,然后夺取北方政权,进而趁势沿江南下,统一全中国。
然而理想并不总是和现实完全一致,但这并不能否认曹操战略的正确性;与此同时,为了阻止曹操扩张的.野心,刘备和孙权分别在诸葛亮和鲁肃的建议下几乎同时确立了三分天下,联合抗曹的路线,刘备甚至早已在隆中与诸葛亮草拟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首取荆、益,联吴抗曹,三分天下,待天下有变,三路分兵,一统中原。
曹操、刘备、孙权有了自己的战略,于是每踏出一步都有根有据,风险降低了,心里自然踏实。
读《三国纪》观后感

读《三国纪》观后感读《三国纪》观后感看完一本文学名著后,你有什么样的理解呢?现在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纪录一下了。
那麼你能写读后感吗?下列是我为大伙儿搜集的读《三国纪》观后感,仅作参考,热烈欢迎大伙儿阅读文章。
读《三国纪》观后感1它是一段撼人心魄的历史时间,烽烟四起,三国争霸,是多少贤能志士仁人决胜千里,运筹帷幄,又有多少绝世武将一战成名,无坚不摧。
《三国纪》,带我进入了一个真正的三国,一个真真正正的抗战时期。
三国,是由公孙瓒打开而由孙皓结束的,在这期间,有成千上万不为人知的剧情,这本书要我看到了这一段历史时间真正的一面。
《三国演义》让每个人都坚信空城计,坚信刘禅是被气疯的,却非常少有些人研究事儿的实情,这本书,就要我进入了一个全新升级的三国,一个不为人知的三国。
最先要我诧异的是三国诸葛亮,早在刘皇叔三顾茅庐前就见过他,乃至和他谈过话!大部分人觉得刘皇叔爱才,实际上刘皇叔即便见过三国诸葛亮,了解他的才气,在刘皇叔眼中,也彻底没必要为一个小字辈亲自出发,要不是徐庶强烈推荐,也许这一段美谈就消失了。
并且,刘皇叔并并不是去招骋三国诸葛亮,只是去交谈的,谈好就协作,不当之处即使了。
即便三国诸葛亮来啦,抱歉,还不可以做官。
他真真正正有官,那就是赤壁大战之后。
殊不知,三国诸葛亮靠一张巧嘴,不但说动了刘皇叔,还说动了曹操,说动了刘禅。
在日常生活中,演讲口才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像小学升初中的招聘面试,演讲口才就具有了尤为重要的功效。
无论是学习中的演讲口才展现,或是将来的新员工入职招聘面试。
足智多谋的人一定会得到大量机遇,有着一张能言善辩的巧嘴是一生的財富。
它既能帮你转危为安,又能帮你祸福相依,还能帮你获得激励与自信心。
因此,有着一个好演讲口才又何尝不是一件快事?那时候,三国曹操仍在袭击刘皇叔。
表层上,曹操帮这一忙,是肯定沒有益处的,刘皇叔沒有分寸感土地资源,还会继续得罪三国曹操。
但,三国诸葛亮说,不帮,不便也是曹操的。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书笔记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书笔记新时代的揭幕人:袁绍东汉末年,乱世纷呈,军阀割据,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的时代,就是士族地主阶级时代。
为什么历史会选择袁绍作为新时代的揭幕人?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作为袁氏家族的代表,袁功子风流倜傥,一表人才,自小就含着金钥匙出身,在上流社会混得相当的好,身边聚集了一批粉丝团,而这批粉丝团大都是上流社会中各名门望族的继承人。
因此,有着天时地利与人和的袁绍成为了新时代的揭幕人,然而接过接力棒的袁绍最终还是兵败曹操,并没有完成时代赋予他的光荣使命。
袁绍为什么会失败,个人能力是一大因素,成长环境也息息相关。
袁绍缺少宽广的胸怀,不能够真正的容纳身边的能人志士,为人刚愎自用,不够理智。
最后,身边的人才一个个远去,留下一批勾心斗角的小人在身边,终究难成气候。
为什么统一北方的是曹操曹操一开始的奋斗目标确实是匡扶汉室,但随着权利的与日俱增,他的野心也在一天天的膨胀,他的理想也慢慢的改变。
于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架空汉献帝,最后成为了背负骂名的奸雄。
就个人能力而言,曹操确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杰出领袖人物。
知人善任的曹操可以为了理想而忘却个人的恩怨情仇,最典型的莫过于接受了张绣的投降。
建安二年,曹昂随曹操出征张绣,曹昂为救曹操负责断后,与大将典韦一同战死于宛城。
哪怕张绣杀了曹操十分喜爱的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但为了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的曹操最终还是接受了张绣的投降。
曹操具有领袖的恢弘气度,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缴获一堆信函,很多是自己属下和袁绍私下的通信,有人建议按着信函抓人。
曹操说,袁绍强大时,我曹操都感觉难以自保,何况是那些下属,于是一把火把信函烧毁,既往不咎。
大气的曹操换来的是人心和忠诚,这也是为什么曹操身边能人辈出的原因吧。
孙权作为外来户应该如何生存孙家的江山辛苦打下来后,靠着孙权艰苦守业,虽然吴国不是三国中最强大的政权,但他们把重心放在了守业,最后吴国反而成为了三国政权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国家。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1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
寒假里,我随着易中天先生的文字,重温了那段几乎家喻户晓的辉煌历史。
书中分别介绍了曹操、孙权、刘备等人鲜为人知的成才史,让我能“跳出演义看历史,还原名人品三国。
”回顾那段群雄逐鹿的岁月,我最欣赏的人物莫过于曹操,虽然他饱受后人的鄙视,乃至痛恨。
错杀吕伯奢后,他的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实在是将自私自利发挥到了极致,可谓“小人名言”中的经典,可他拥有的疆土几乎是东吴、西蜀两国的总和,实在是一等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能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也会翻脸无情,如早年杀的陈宫,中年杀了许攸,晚年杀了杨修。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流传至今的《观沧海》、《龟虽寿》等作品,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是《诗经》之后为数不多的精品四言诗,而孙权和刘备二人留下的名句貌似只有一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我看来,曹操实在是天使与魔鬼的完美结合。
像他这样的奇人,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恐怕也不为过呢。
我敬重他,也曾想过向他学习:学他的文韬武略,学他的'领袖才能,学他的英雄本色。
但我又不想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众人避而远之的人。
那是多么悲剧啊!我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当今之能人”,不做“乱世之奸雄”。
将来要能创出一番事业,曹操的经历告诉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面对养祖父是宦官的现实,恐怕他会面临不少闲言碎语,但曹操似乎没有受到任何消极影响。
平凡如我,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若能坚守合适的理想,也必能走向成功。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再次哼起这首《曹操》,我心中不禁有了更多的感慨和期待。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2易中天教授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能力,同时,也在于他对历史知识的深厚功底。
他能用通俗的语言,幽默风趣地解说严肃的历史事件。
他善用形象的比喻。
他还能进入各自的角色,表现各种不同人物不同的语言风格。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篇1】今天读了《三国演义》第四回目,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这一章节使我认识了曹操,故事是这样的。
袁绍听说董卓横行霸道,非常气愤,就写信给责备王允。
王允就请大臣到家里商议,大家因无能为力而抱头痛哭。
这是晓骑校尉曹操来了,说道:“哭能将董卓哭死吗?”他愿借王允的七星宝刀去杀死董卓。
董卓视曹操为心腹,曹操趁四周无人就要下手,此时董卓突然翻身看到曹操举刀。
曹操连忙跪下,诈称要献七星宝刀。
曹操趁董卓分神之时逃跑了。
董卓悬赏捉拿曹操。
曹操逃到成皋时在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借宿,疑心吕伯奢要杀自己请功,便杀了他一家八口人,路上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也一刀杀了他,并说到:“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个故事使我印象深刻。
曹操本可以是一代枭雄,一统三国,但只因他的多疑和凶狠,使的身边的心腹纷纷离开。
所以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心存善念,心怀感恩。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篇2】前两天看报纸,称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火得不得了,大有超过先前的韩寒、刘心武辈的作品热度。
韩寒不去说他,因为其所谓的作品,属于“超女”一类文化;而刘心武的“红学”研究,大抵是玄学一派的变种,比周汝昌先生近年的“红学”研究走得更远,因为他“研究”出来的东西,都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没有写过的,他已“超越”了《红楼梦》,所以炒作得十分热火。
而相映成趣的倒是《红楼梦》原著反不及刘心武的“品红学”叫得热火了,这就叫人看不懂。
现在,易中天的《品三国》,由于先是电视台讲解,接着又是出版社炒作,其书、其人已经被炒作得十分热火了,又正逢伏天,所以让人觉得易中天这三个字分外火热,像伏天的太阳,让人吃不消了。
据《新闻晨报》报道:易氏的《品三国》已“未卖先火”,45万册被征订一空,易中天肯定将净赚140多万元。
而出版社还称:易氏这一品牌,将“几乎是老少通吃”。
但我以为,易氏畅销是可能的,但“老少通吃”却未必,例如我就未被他“吃”掉。
关于易中天《三国纪》读后感

关于易中天《三国纪》读后感《三国纪》是易中天先生关于三国时期历史的著作,是一本长篇纪实性历史作品。
易中天以他深厚的历史素养,将历史的真相还原给读者。
在读完《三国纪》后,我深受感动,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易中天在《三国纪》中对于历史的细致挖掘令人敬佩。
他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的描述异常详尽,对于不同角度和层面的历史事实都进行了精细的剖析。
他引用了大量的史书、文献和史料,将历史真实呈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他的描述,读者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更好地了解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
同时,他对于历史人物的描绘也非常丰富生动,将他们的思想、行动和个性特征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更加容易理解他们的动机和心态。
易中天的细致挖掘和真实呈现是《三国纪》的一大特点,也是我读后感受最深的地方。
其次,易中天在《三国纪》中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比较客观公正。
他不拘泥于常规的历史解读,而是以独立、中立的态度来审视历史。
他分析了各种不同的历史观点和争议,没有盲目跟风,也没有偏袒某个人物或派别。
他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比较客观,既准确地指出了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也客观地揭示了他们的缺点和错误。
他对于曹操、刘备、孙权等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
易中天的客观公正是他的学者精神的体现,也是《三国纪》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另外,易中天在《三国纪》中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思考。
他对于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进行了深度剖析,找出了其中的规律性和共性。
他指出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因素对于三国时期的影响,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他也通过对于历史人物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评价。
例如,他对于曹操的评价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奸雄”,而是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和战略眼光的领导者。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二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相信大家都听过有关三国的故事吧,那些故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关羽,求贤若渴的刘备,……我也是一个小三国迷,但不是对它特别了解。
我只知道一些人的小故事,而真正的历史并不知道多少。
然而,一本书解决了我的苦恼,那就是易中天教授写的品三国,它让我了解了那段诸侯割据﹑战火纷飞﹑尔虞我诈﹑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历史。
也许人们早就已经对三国中的某些人物有了定义或评论,像诸葛亮,一提起这个名字,人们脑海里就一定会浮现出“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料事如神”“忠贞不渝”这类词语,而一提到“曹操”这两个字,人们就会说这个人老奸巨猾,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为什么人们的脑海里都会有这样的定义呢?我想,这是因为一本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但它始终是一本小说,不是史书,有许多情节都是为了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而编出来的,所以并不可信,但人们往往都会把这些虚构的故事当真,从而使一些人蒙受了不白之冤。
而品三国这本书使易中天教授翻阅各种史书,经过百般推敲,站在政治角度,仔细琢磨才写成的,很值得我们信任。
从书中我知道了人们说的诸葛亮并不使那样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大部分重大的战役都不是他指挥的,但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打的战争都是有政治目的的,目他光远大,是一个治国奇才,只有他的“政府”最像政府,没有贪官污吏。
可同时他是一个非常重权利的人,心胸并不宽广,在有些的地方表现的很虚伪。
而曹操,他也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奸诈狡猾,卑鄙无耻,难不成就因为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断定他是一各奸诈狡猾的卑鄙的人骂,况且他有没有说这句话都是个问题。
相反,曹操是一个当时少有的枭雄。
他为人心胸宽广,海纳百川,主张唯才是举,所以许多能人智士都来投靠他。
有些时候他的举动却确实很过分,但在那个年代,那个尔虞我诈的年代算的了什么呢?至今中外有多少像他们这样的人啊,有的被白白冤枉,遗臭万年,有的并不是那么伟大,却永垂不朽(不指诸葛亮)。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彩6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彩6篇《易中天品三国》观后感篇一观看了央视的《百家讲坛》,我认识了易中天先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我又拜读了他的《品三国》上下卷,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
虽然我没有真正细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也没有看全,只能说对三国有一个肤浅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欢易老师在《品三国》这本书对三国的讲解风格和历史态度。
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的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也对魏、蜀、吴三国兴衰的原因大概了解了一些。
《易中天品三国》中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
例如:讲到空城记时,司马懿不敢上城,因为诸葛亮在上面唱"卡拉OK,司马懿想:我上去卡拉,你还不把我"OK"了呢!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这样,才更真实。
读过《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啊神啊的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
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
易老师的讲解非常幽默,对历史的态度非常认真,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力求全面真实。
读完易老师的书后给我很大启发,而我们应该从他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中反思我们教学的态度:怎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抓好常规教学,创新教法,突出重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进步。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动力!是激发小学生各项能力的直接动力!我们应当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
拿什么留住你,人才
久闻易中天对《三国演义》见解独到,并偶尔也会在电视中观看《易中天:品三国》节目,这次借管委会第二期读书学习活动的机会,将《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阅之。
易中天用现代的眼光解读讲述三国严肃正史,前半段,是曹操与袁绍的路线斗争;后半段,则是曹魏、和孙吴的权利斗争;最后三分归一统,回到了历史的本来走向。
通过这次阅读让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也有了新的了解,最为深刻的应当属曹操。
在阅读之前曹操给我的历史形象应该是冷酷奸诈的,当然也是受了儿时看的电视《三国演义》的倾向”尊刘贬曹”造成的,阅读之后使我对曹操产生了敬佩之情,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等用人之道。
曹操之所以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我觉得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
那个硝烟四起的时代与如今企业竞争的时代不无两样,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亦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是人才。
那么一个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不只是单靠工资的,而是必须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来,首先就是要让员工信服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信服企业文化,通过好的管理制度,来做到人为我所用,这也是为什么当今企业都那么重视人力资源的原因。
我曾在电视上看过一次阿里巴巴马云的演讲,期间有个记者问马云:”你认为这世上缺乏人才吗?”,马云就十分肯定地说:”不!”当时我就认为马云的意思可能是:这世上并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眼睛,以及怎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后来马云的讲话也验证了我的想法,他说:”阿里巴巴最大的财富之一是员工,始终把”员工、客户”看作公司最不能忘的两件事,与其把钱存在银行,不如把钱投在员工身上,我们坚信员工不成长,公司不会成长”.
诚然,曹操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等用人之道可以给现代管理带来很多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