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季建清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建波

地理学报,11(5):581-592.
9.Ezaki,Y.,Liu,Jianbo,Nagano,T.andAdachi
,
N.,2008.GeobiologicalaspectsofearliestTriassicmicrobialitesalongthesouthernperipheryofthetropic
较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4(4):565-578.(通讯作者)
13.Zhen,YongYi,Liu,Jianbo,andPercival,IanG.,2007.RevisionoftheconodontErraticodonhexianensi
sfromtheupperMeitanFormation(MiddleOrdovician)ofGuizhou,SouthChina,PaleontologicalResear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学过程”
2006~2010973 项目子课题“古生代海洋动物群的形成与早期演变”的环境背景研究方面
2005~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前与二叠纪生物大绝灭后微生物
岩的对比研究”
科研成果与主要论著
国内外学刊物:
1.Liu,JianboandZhan,Renbin,2009.TemporaldistributionofdiagnosticbiofabricsintheLowerandMid
dleOrdovicianinNorthChina:CluestothegeobiologyoftheGreatOrdovicianBiodiversificationEvent.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人名

光、电磁微波、物理王明新,1957年3月1日数学物理方程刘继军1965-01-19缪国庆. 1945年8月刘南生1946年10江风益1963年10月底赵凯华,祖籍浙江杭州,1930年5月26日刘文江1935-10-16李人厚1935-5-1刘纯亮1959-11-13黄伯云1945.11.24贾瑞皋1948年2季家镕1946年11庄钊文,1958年6俞宽新1946.10赵峥1943年8宋文淼1938年5丁祖荣1944年11陈维桓1940年3马礼敦1935年5耿信笃1941年4朱自强先生(1934-1995),物理学家,1934年10月23日出生于上海朱自强1936年9月1日力学朱自强1930年10月董曾南1932年11章梓雄1944 年11董湘怀1955年11范维澄(1943.1.28-)陈秉乾1937年11月chen bq@王稼军1947-09-12吴有庭1968年11月高锟(Charles Kao 1933-11-4)李新洲1946年3月17何济洲1962年10月31日出生赖珍荃1963-6-19徐旭明1964年9吴思诚1938-01-09陈熙谋1934年8马伯强1962-7-13李定平1965-4-9高春媛1972-3-7邓卫真1963-8-3刘林华,男,1966年1月生,江西省瑞金市人戴锅生男,1939年12月生吕英华男,1944年7月徐善驾1939年7月9日周文斌,1960年10月20陸衛博士,1962年5月10日阮双琛,1963年10陆学善1905年9月21日-1981年5月20日张贤科1944年3(农历2月)张光寅1932年10成平1932年6月17陈懋章1936.2.10胡刚复1892年3月24日-1966年2月19日洪嘉振1944年7朱克勤1946年10刘延柱1936-7-6包光伟59-10-31余其铮1933年10月18日彭惠民1949年6郑春开1936年3赵连城(1938.2.18-)。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吴朝东

吴朝东,郭召杰,方世虎,张志诚,2006,准噶尔盆地南缘中生代充填层序及其控制因素,中国
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郭召杰等著, ,80-93
吴朝东,全书进,郭召杰,邱荣华,李永林,王琪琪,冯雪,2004,新疆侏罗纪原型盆地类型,
新疆地质,22(1),56-63
吴朝东,李忠,刘建民,王军,2003,河流沉积构成单元分析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地质科学,38
展,11(5),507-513
吴朝东,2000,湘西震旦-寒武纪交替时期古海洋环境的恢复,地学前缘,7,45-57
吴朝东,陈其英,1999,湘西磷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地质科学,34(2),213-222
吴朝东,陈其英,雷家锦,1999,湘西震旦-寒武纪黑色岩系的有机岩石学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学,18(6),813-818 申延平,吴朝东,岳来群,谢小建,2005,库车坳陷侏罗系砂岩碎屑组分及物源分析,地球学 报,26(3),235-240 王琪琪,吴朝东,2005,新疆库车坳陷侏罗系碎屑岩中粘土矿物粒径研究,岩石矿物学杂志,24 (6),648-652 李传新,郭召杰,孟自芳,李海燕,张志诚,吴朝东,2006,天山北缘新近系沉积物岩石磁学 研究,中国科学:D 辑,36(11),988-997 郭召杰,方世虎,张锐,张志诚,吴朝东,邵奎政,2006,生长地层及其在判断天山北缘前陆 冲断褶皱带形成时间上的应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7(4),475-481 郭召杰,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方世虎,2006,乌鲁木齐后峡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剥露 过程及中新生代盆山关系讨论,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 成矿作用,郭召杰等著, ,136-145 郭召杰,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方世虎,2005,乌鲁木齐后峡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剥露 过程及中新生代盆山关系讨论,高校地质学报,11(4),558-567 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方世虎,张锐,2006,中、新生代天山隆升过程及其与准噶尔、阿 尔泰山比较研究,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郭 召杰等著, ,146-162 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方世虎,2005,天山北缘新生代冲断构造定量分析与天山陆内造山作用, 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 李双应;李忠;王忠诚;刘建民;吴朝东;李翔,2001,胜利油区孤岛油田馆上段沉积模式研究,沉积 学报,19(3),386-393 李阳;李双应;岳书仓;王忠诚;李忠;吴朝东;李翔,2002,胜利油田孤岛油区馆陶组上段沉积结构 单元,地质科学,37(2),219-230 方世虎,郭召杰,宋岩,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范瑞东,2005,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纪沉 积相演化与盆地格局,古地理学报,7(3),347-356 方世虎,郭召杰,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2006,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纪沉积相演化与盆地 格局,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郭召杰等 著, ,94-105 方世虎,郭召杰,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袁庆东,2006,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碎屑成分 特征及其对构造属性、盆山格局的指示意义,地质学报,80(2),196-209 方世虎,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王美娜,袁庆东,张锐,2004,天山北缘前陆冲断带形成 时间的地层学证据,新疆地质,22(1),24-28 杨承运;卢晓东;刘雨;吴朝东,2000,国外地学教育概况和一些启示,中国地质教育,33,68-76 杨建国,黄清华,吴朝东,吴河勇,2004,黑龙江汤原断陷第三纪地层层序及时代,地层学杂 志,28(2),168-172 袁庆东,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方世虎,2006,天山北缘河流阶地形成及构造变形定量分 析,地质学报,80(2),210-216 袁庆东,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张锐,方世虎,王美娜,2004,天山北麓塔西河河流阶地 的变形特征及成因探讨,新疆地质,22(1),83-86 袁庆东,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方世虎,2006,天山北缘河流阶地形成及构造变形定量分 析,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郭召杰等 著, ,185-193 曾凡刚;王铁冠;吴朝东,2000,广西钦州稔子坪矿褐煤地球化学特征──芳烃馏分的生物标志
计算思维与实践编程能力培养并重的算法设计与分析教学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思维与实践编程能力培养并重的算法设计与分析教学季晓慧,姚国清,张玉清,夏军宝,郑春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摘要:讨论了算法设计与分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及将在线评测系统引入编程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等。
关键词: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思维;在线评测;考试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0)04-0070-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Cultivating th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nd Practical Programming Abilities in 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 Teaching JI Xiao-hui,YAO Guo-qing,ZHANG Yu-qing,XIA Jun-bao,ZHENG Chun-mei(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ct:This paper gave out the methods on cultivating th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bility in 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 teaching.Methods that uses online judge system in cultivating practical programming ability in 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 were also discussed.Key words: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Computational Thinking;Online Judge;Examination算法被誉为计算机学科的灵魂,是支撑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和基石,是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1]。
森林碳蓄积量估算方法及其应用分析

第9卷第4期2007年8月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ONSCIENCEVol.9,No.4Aug.,2007收稿日期:2007-04-15;修回日期:2007-05-23.作者简介:杨海军(1975-),男,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GIS。
E-mail:yanghj@lreis.ac.cn森林碳蓄积量估算方法及其应用分析杨海军,邵全琴,陈卓奇,张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数据中心,北京100101)摘要:近些年来,森林锐减、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特别是人类活动产生的C02浓度急剧上升和由此导致的温室效应等是目前人类面临最严峻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所以全球碳循环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又是全球碳循环中最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
而森林生物量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90%,因此,为了正确评估森林在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森林的碳动态研究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本文总结了估算森林固碳量的几种方法———样地清查法、模型模拟法和遥感估算法,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及应用等有关问题。
关键词:森林;碳汇;生物量;估算方法1引言森林生物量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90%,生产量约占陆地生态系统的70%,它不仅在维护区域生态环境上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全球碳平衡中也起着巨大的贡献,这是由于森林本身维持着大量的碳库(约占全球植被碳库的86%以上)。
同时森林也维持着巨大的土壤碳库(约占全球土壤碳库的73%)。
此外,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每年固定的碳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分之二,因此,森林生态系统在调节全球碳平衡、减缓大气中C02等温室气体浓度上升以及维护全球气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因此,估算森林的碳储量,评价森林的碳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和研究手段,可以大体将森林碳蓄积研究方法分为3类:样地清查法、模型模拟法和遥感估算法。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导师介绍-新祥旭考研辅导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导师介绍
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陈斌程承
旗
杜世
宏
高勇李琦刘瑜
刘岳
峰
毛善
君
秦其
明
孙敏
邬伦
固体地球物
理学
陈永顺陈运泰盖增喜胡天跃黄清华雷军宁杰远沈正康王彦宾赵永红周仕勇
空间物理学
陈鸿飞傅绥燕涂传诒谢伦张东和宗秋刚邹鸿
矿物学,岩石学,
矿床学
陈斌陈衍景邓军关平赖勇李文博莫宣
学
宋述光田伟王河锦
魏春景吴朝东张立飞地球化学
郝瑞霞刘琼刘曦刘树文刘玉琳孙樯郑海飞朱永峰李秋根
古生物学与地层
学
白志强高克勤黄宝琦江大勇刘建波马学平孙元林王德明
构造地
质学
郭召杰韩宝福侯贵廷侯建军季建清李江海梁海华马宗晋潘懋吴淦国
吴泰然徐备张进江张志诚郑文涛周辉
地质学(材料及环境
矿物学)
传秀云鲁安怀秦善王长秋
摄影测量与
遥感
曾琪明陈秀万范闻捷郭仕
德
焦健李培军濮国梁童庆禧晏磊张飞舟
张显峰张雪虎赵红颖吴才聪田原。
东西方国家在科学普及上的差异_季国清

文章编号:1000-8934(2006)12-0092-04东西方国家在科学普及上的差异季 国 清(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全民科学素质提高要靠科普先行。
借鉴发达国家科普工作的先进经验,是提高我国科普水平,迅速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途径。
研究结果证明,科普工作的差距表现在观念、定义、对象、主体、功能、作用、地位等方方面面;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
这些差距的形成,则由历史、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乃至传统习俗等更多的因素决定的。
关键词:科学;普及;差异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表示码:A收稿日期:2006-10-10作者简介:季国清(1944—),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逻辑实证主义以后的科学哲学。
1 中外科普著作的一般差异中国和发达国家在科普著作上确实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文化模式、社会制度、精神风貌、教育水平、学术目标上的差异。
(1)在“科学普及”的理念上外国没有科普这一说法,与中国科普大致对应的主要是科学传播。
关于这方面的比较,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介绍。
这种差别在很大意义上也影响了西方科普著作的写作和出版。
由于中国的科普主要是为扫除科学文盲服务的,这使其对象不自觉地就与文盲连在了一起,把公众变成了接受者,从而成为扫盲。
这里不仅明显地存在着话语权的倾斜和科学知识传递的单向性,而且其主要内容不过是一般的科学知识,有的甚至相当陈旧。
而国外的科学传播主要是向非科学家群体介绍当前科学的进展,让公众理解科学,这是科学家的职业义务,它所介绍的不仅都是科学的前沿,而且介绍者的姿态也非常谦卑与平和,也就是说与公众是平等的,没有任何强制语言和优越感。
体现在科学作品上,则力求对最新最尖端的科学做最通俗、生动和丰富的描绘,乃至千方百计地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方便读者把握书中内容。
这里的差距之大,是国内根本不可攀比的。
(2)发达国家的专业著作和普及著作泾渭分明,而中国的专业著作和普及著作却有时鱼目混珠。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雷 军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雷军雷军Email:leij(at)联系电话:62765850个人主页:/itag/staff/homepage.php?name=%C0%D7%BE%FC办公室:职称职务:副教授/副高职称个人简历出生时间、出生地:1960西藏拉萨市教育背景:1995-199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地质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三分量地震矢量波场的分离与重建》;1978-198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地球物理专业,理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2000-2002北京大学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后1992-地震各向异性理论研究和天然地震横波的观测解释;1997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颁发《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个人甲级上岗证书;1997-1998为完成相关的国家基金项目组织对京西北延庆怀来地区地震活动的野外监测;1998.1.11组织自愿工作组在零下36℃条件下对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余震的野外地震观测;1987-1992重大工程地震地震安全性研究。
主要参加四川雅砻江锦屏水电站、秦山核电站、辽河石油勘探局、山西大同铁路分局等国家重大工程及城市的抗震减灾工作,合作完成理论和工程专著3部;1992.4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四川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组一起徒步翻越海拔4500米的锦屏山;1983-1987从事水库诱发地震研究。
主要参加浙江湖南镇、贵州乌江渡、湖南东江水库的诱发地震研究及近场地震监测。
科研项目:2004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日本东北部岛弧不同深度横波偏振各向异性与板块俯冲的关系》(40374008);2001-2002主持完成博士后基金项目《地震波震相矢量的分离》;1999-2001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京西北地区横波分裂特征及其与构造环境的关系》(49874011);1997-1998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类工程与断裂活动的对比研究》(49604053);1995-1996主持完成地震联合基金项目《云南剑川地震横波分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