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3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用)选修第37讲仿真预测
《优化方案》2013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用)专题七第15讲仿真预测

1.(2011·高考浙江文综卷)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解析:选A。
从材料信息看,新式婚姻的比例远远不及旧式婚姻,新式婚姻比旧式婚姻要简约且文明,故A项错误。
2.(2011·高考天津文综卷)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898~1900年B.1901~1911年C.1912~1927年D.1928~1937年解析:选C。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构成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巨变。
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行鞠躬握手礼等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
3.(2010·高考海南单科卷)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
这一现象说明()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解析:选D。
1925年前后,华商投资175家电影公司,上海占绝大多数,电影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体现,因此选D项。
1925年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内政局并不稳定,排除A项,材料所涉及内容是电影的发展,不是电影业的产生,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
4.(2010·高考天津文综卷)“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解析:选B。
《优化方案》2013年历史二轮复习专题针对训练专题十一创新预测高分跨栏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金山期末考试)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另一场战争的开始”是指()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美苏两大政治集团的全面对抗D.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另一场战争”是指美苏冷战。
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
C项符合题意。
2.(2012·石家庄质检)1984年尼克松在《真正的和平》中鼓动美国政府:“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人民、社会同我们相接触。
……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而是孤立东方,减少它同我们的联系,我们就丢掉了我们对付克里姆林宫领导人的一件最有效的武器。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其标志着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正式实施B.其实质与杜鲁门主义相同C.其表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攻势D.其目的在于推行自由、民主价值观解析:选B。
据题干材料,表明尼克松主张接触苏联的思想、人民和社会,加强联系,实质是通过联系,控制苏联,与杜鲁门主义遏制苏联的措施具有相似性,答案为B。
3.(2012·北京东城二模)右图为1952年苏联某报刊发表的一幅漫画,画中左下角的美国人在呼吁“和平、防卫、裁军”,而另一位美国将军正在地图上标注美国军事基地,右上角的CCCP是苏联国名的俄文缩写。
该漫画作者意在()A.揭示美国的冷战政策B.主张美苏由对抗走向对话C.呼吁世界和平D.表明两极格局已经正式形成解析:选A。
解答此题结合图文,可知美国一方面倡导“和平、防卫、裁军”,另一方面却在欧洲建立军事基地,包围苏联及东欧国家,说明是不诉诸战争的冷战政策,答案为A。
4.(2012·肇庆模拟)下表是关于捷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
【优化方案】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 第36讲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选修2

优化方案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人民版选修第36讲仿真预测知能闯关选修二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拿破仑征服失败后)国内群众……厌倦征服……在国外,各族人民辗转呻吟于军事枷锁下,屈辱顺从的王朝企图奋起反抗,人人心怀不满。
材料2:他的天才是一种破坏的天才,更非其他。
然而,破坏的天才是否定性的东西……拿破仑正是这种天才的力量,把他所接触的东西都毁掉了,败坏了。
——克莱芒、罗歇编《浦鲁东关于拿破仑一世的未发表的手稿》材料3:拿破仑的霸权完全是以武力为基础的。
当战争把他所有的军队在西班牙、俄国(1812年)、德国(1813年)先后吞噬之后……拿破仑的帝国崩溃了。
——瑟诺博斯《法国史》材料4:谁能预料到这位1800年的明智之士(拿破仑)会变成1812年和1813年的疯子呢?……随着拥有无限权力而来的,总是一种不可救药的狂乱。
——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请回答:(1)以上材料从哪几个方面指出了拿破仑失败的原因?(2)材料中对拿破仑失败原因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解析:本题以对拿破仑的评价为主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一要注意不要断章取义;二要尽可能搜集相关有效信息,避免遗漏。
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点论”,不要以偏概全。
答案:(1)材料从四方面进行了分析:①在国内,人民厌战;②在国外,被占领国人民和王朝起来反抗;③在军事上,拿破仑的军队基本垮台;④在个人因素上,拿破仑是破坏一切的天才,而且后来变得疯狂了。
(2)材料2用“破坏的天才”来全盘否定拿破仑,忽略了他的贡献,是错误的。
材料4只强调拿破仑个人的品德和性情,不从本质上看问题,也是错误的。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830年是一次在半山腰里停了下来的革命,半吊子进步、表面的人权。
逻辑可不懂得什么叫做差不离,绝对像太阳不承认蜡烛那样。
是谁使历次革命停留在半山腰呢?资产阶级。
【优化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 第37讲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选修2

优化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人民版选修第37讲仿真预测知能闯关选修二1.人民群众是民主化进程中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民主权利不是靠恩赐获得的,必须通过斗争来争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本协会成立的目的,是要成为追求共同目标即追求工人阶级的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
——《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材料2: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
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依据材料1,19世纪6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出现了什么趋势?(2)巴黎公社是19世纪伟大的工人运动,它“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的表现有哪些?(3)综上所述,你得出什么认识?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第一国际、巴黎公社革命等重大事件,综合性较强。
第(1)题要结合材料1和教材基础知识回答;第(2)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第(3)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工人阶级的斗争趋向国际联合。
(2)公社内部实行民主,公社以及一切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公社废除了官员的高薪制;维护劳动者权益。
(3)国际工人运动是民主化进程中的强大推动力量;工人阶级在斗争中走向联合是必要的;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具有艰巨性、曲折性。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宣言》材料2:……本协会设立的目的,是要成为各国追求共同目标的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材料3:在确定的日期内,同时组织大规模的国际性的示威游行,这样,在世界各国和各个城市,在规定的同一天,劳动者都能向执政当局提出要求:用法律限制工作日不得超过八小时……五月一日这一天就规定为国际示威游行日。
《优化方案》2013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用)专题十第21讲仿真预测

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选D。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由于脱离了苏俄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而失败。
故本题选D。
2.(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解析:选A。
1964~1982年间“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使计划经济体制更加僵化,活力衰退,故应选A项。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涉及政治领域,由此排除B项;C项是南斯拉夫改革的内容;D项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3. (2010·高考重庆文综卷)右图是一幅苏联宣传画。
当时的苏联()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D.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解析:选D。
本题属于漫画型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二战时期苏联工业发展的情况。
由“保卫莫斯科!”可推知它属于莫斯科保卫战时的宣传画。
苏联成立后,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大大减少,排除A;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因二战而中断,排除B;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联系较少,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冲击甚微,排除C;二战期间,苏联由于受到德国法西斯入侵,严重影响了工业发展,故选D。
4.(2010·高考福建文综卷)《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判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解析:选C。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题 选修第32讲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优化方案》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训练题:选修第32讲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已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除这种困扰。
”材料2:公元前7世纪,雅典氏族贵族利用自己垄断的政权残酷地剥削、压迫平民。
农民的处境日益恶化,他们或将土地抵押给贵族沦为“六一汉”(因为他们为富人耕田,按此比率纳租),或变为债务奴隶,或流亡国外。
这种情况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极度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公元前631年,贵族青年基伦企图利用平民对贵族的不满夺取政权,建立僭主政治,但因未得到平民支持而遭挫败,基伦被杀。
公元前621年,司法执政官德法拉古编定成文法,对贵族任意解释习惯法有所限制。
但该法旨在加强贵族统治,用刑严苛,允许债务奴役,反而使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更趋激烈。
请回答:(1)材料1中的“高压力量”在材料2中是如何体现的?(2)两则材料反映了雅典哪种矛盾的尖锐状况?有何具体表现?为此,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对策?效果如何?解析:本题实际是考查公元前7世纪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的表现及影响。
回答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对两则材料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判断,然后进行回答。
答案:(1)公元前631年,贵族青年基伦企图利用平民对贵族的不满夺取政权,建立僭主政治。
(2)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具体表现:贵族残酷地剥削、压迫平民,贫富差距日益严重;平民处境恶化,有的沦为“六一汉”,或沦为债务奴隶,或流亡国外。
对策及效果:公元前621年,司法执政官德拉古编定成文法,虽对贵族任意解释习惯法有所限制,但由于该法旨在加强贵族统治,没有保护平民的利益,反而使贵族与平民百姓的斗争更加激烈。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梭伦诗句: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材料2: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选修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时提升训练 选修1

【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时提升训练选修11.(2015·山东淄博高三5月复习阶段性诊断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商鞅之法,良法也。
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
举国疲劳,不堪言状。
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节选)(1)列举商鞅“惩奸宄”“务耕织”“尚军功”“孥贫怠”的具体措施(各举一例即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毛泽东对“商鞅之法”的评价。
解析:(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即可,惩奸宄,即什伍连坐,轻罪重刑;务耕织,即奖励耕织;尚军功,即废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度;孥贫怠,即重农抑商。
(2)依据材料“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可知,毛泽东肯定了商鞅之法是利国富民的良策。
结合所学可知,商鞅之法也有重农抑商、严刑峻法、思想专制等特点,产生了消极的历史影响等。
答案:(1)措施:惩奸宄——什伍连坐,轻罪重刑;务耕织——奖励耕织;尚军功——废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度;孥贫怠——重农抑商。
(2)评述:毛泽东肯定了商鞅之法是利国富民的良策。
商鞅的各项新法令适应了秦国争霸战争的需要,实现了富国强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的评价看到了商鞅之法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中肯的。
另一方面,商鞅之法也有重农抑商、严刑峻法、思想专制等特点,产生了消极的历史影响,这也是应该看到和指出的。
2.(2015·江苏淮安高三年级高考模拟)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
“封建学者把他看作‘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
[精品]江苏省南京市2013届高三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二次模拟检测卷新人教版及答案
![[精品]江苏省南京市2013届高三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二次模拟检测卷新人教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1f40040722192e4536f629.png)
南京、淮安市2013届高三模拟考试(南京二模、淮安三模)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
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校、姓名、班级、号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
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赖以存在的强化训练强化训练……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是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2.解读下图信息,解正确的有①印刷业中使用活字技术②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③市署严格管市场交易④邸店兼营旅店、货栈A.①②③ B.②③④.③④ D.④3.中国古代某位书法家的创,乍风格是‚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道劲而气概凛然,更有其人格魅力凝聚于其中‛。
该书法家的代表作是A BD4.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 B.实行民族分政策.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5.‚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
……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香港《明报》10月2日报道:19世纪唯物社会主义思想家马克思,以凌厉后劲压倒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英国广播公司(BBC) 的千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中胜出。
材料2:英国广播公司(BBC)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揭晓(1999.9)
英国广播公司(BBC)评出的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1999.9)
1.马克思(德国思想家)
2.爱因斯坦(犹太裔科学家)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4.达尔文(英国科学家)
5.阿奎那(意大利经院哲学家)
6.霍金(英国科学家)
7.康德(德国哲学家) 8.笛卡尔(法国数学家、哲学家)
9.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 10.尼采(德国哲学家)
材料3:
请回答:
(1)马克思最后跃居排名的榜首,主要是因为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哪些贡献?
(2)真理是不断发展的,继马克思之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是如何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
(3)作为青年学生,应该从上述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科学家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质和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第(1)题注意从大的方面归纳概括。
第(2)题结合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活动去分析。
第(3)题从他们的活动和贡献中体会他们的精神和品质。
答案:(1)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2)列宁为无产阶级和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
毛泽东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和建设道路。
邓小平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实事求是(求真);创新;科学。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材料2:
(1)材料1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2)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解析:本题以毛泽东、邓小平的伟大贡献为主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阐述问题的能力。
第(1)题结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回答;第(2)题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被称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
答案:(1)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情怀:百折不挠,对革命充满信心。
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
(2)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核心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材料2: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请回答:
(1)据材料1归纳马克思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
(2)材料2中恩格斯是如何评价马克思的?你对此如何理解?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第(1)题需要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加以概括总结;第(2)题需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分析理解;第(3)题需要从马克思理论、实践及贡献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1)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发现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特殊运动规律;提出剩余价值学说。
(2)评价:马克思受到千百万革命战友的尊敬和爱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理解:马克思的一生是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为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3)学习马克思的实践精神、理论探索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关注人类命运,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1:中国明朝有一本书自1606年传入日本后,日本的科学界、教育界、医学界将它奉为至宝。
传抄、改编、译刻、研究,历久不衰。
仅1637~1714年间,就至少被翻刻9
次,他们称这部书“汇揽百学”。
材料2:中国近代有位工程方面的科学家曾说过:“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
‘大概’、‘差不多’这一类的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
”他被称为“中国铁路工程之父”。
材料3: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
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我还没有发现呢。
——牛顿
(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判断这是哪本书?作者是谁?
(2)材料2中的他指的是谁?他被称为“中国铁路工程之父”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3)材料3中“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请列举两位对牛顿有重大影响的“巨人”。
(4)根据材料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牛顿曾有哪些重大“发现”?
(5)从上述3位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中,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解析:本题以杰出科学家及其贡献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第(1)题回答李时珍及其著作即可;第(2)题回答出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即可;第(3)题结合教材回答;第(4)题只要举出牛顿的几项科学贡献即可;第(5)题主要从将科学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祖国、人民,以及严谨、刻苦等角度回答,突出科学家崇高理想和科学的态度等方面。
答案:(1)《本草纲目》。
李时珍。
(2)詹天佑。
主持建成京张铁路。
(3)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
(4)提出二项式定理;微积分初步算法;制作反射望远镜;提出物体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
(5)崇高理想;勤奋好学;科学严谨;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等。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那个时候,给我安了一个名字叫“枪杆子主义”,因为我说了一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他们说,政权哪里是枪杆子里头出来的呢?马克思没有讲过……的确,马克思没有这么讲过,但是马克思讲过武装夺取政权,我那个意思也就是武装夺取政权,并不是讲步枪、机关枪那里头就跑出一个政权来。
——毛泽东材料2: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
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
……此外,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实力。
——《井冈山的斗争》材料3: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它主要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
……因此,这种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
材料4:1956年,毛泽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了
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毛泽东的主要革命思想。
(2)材料2提出了怎样的思想?根据材料指出其存在的可能性条件是什么?有何影响?
(3)材料1、2在思想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4)据材料3分析毛泽东的开创性贡献是什么?
(5)据材料4指出该报告发表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武装夺取政权。
(2)工农武装割据。
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分裂和战争。
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3)开展武装斗争。
(4)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国家资本主义。
(5)为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