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三二轮复习高考40题概括、特点类资料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三篇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三篇好书有不朽的能力,它是人类活动最丰硕长久的果实。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①、标志:19___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②、性质:封建军阀统治(地主和买办联合专政的专制政权)。
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这个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动政府。
二、袁世凯专权——政治: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外交:袁世凯“善后”大借款是以盐税、海关税为抵押,金额是2500万英镑。
主要用于内战,镇压国民党人。
三、二次革命1、原因:(1)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同盟会改组国民党的目的一是通过改组,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
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障《临时约法》的实施,把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2)“宋教仁案”。
19___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
(3)袁世凯大量举借外债,用于扩大个人势力。
2、过程:袁世凯在19___年罢免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然后派兵南下,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
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
3、性质: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4、失败原因:国民党力量涣散,袁世凯力量强大。
三、袁世凯称帝1、袁世凯的复辟活动:19___年强迫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19___年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
成终身总统有世袭的权利,从此中华民国名存实亡;19___年接受21条,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2、护国运动——①、原因:袁世凯的志国和复辟帝制。
②、孙中山的讨袁活动: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维护共和制度。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9)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1、第一次鸦片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⑵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⑶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⑷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⑵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 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⑶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内容: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⑷影响:①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3、甲午中日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⑵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⑶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①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⑷影响:①《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高考历史特点类材料解析题做法突破

如何概括“特点”?
1、第一步正确审题:概括特点题做题过程中,第一步是审题,在试题的设问句中找 到归纳“特点”的定语或定语从句,即……的特点;并分析其中的限定限定语。 2、第二步:提取信息: (1)需要概括段落大意,搞清楚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2)准确找点对特点进行归纳; (3)高度概括信息、学科术语表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特点的定语从句;限定语是 “我国历史上”、“大豆种 植和利用”的特点
本题做法探究:
1、审题,找特点的定语;看清楚问的是什么的特点。读题后得出这道题问 的是“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 2、审材料,定时空; 材料第一段说的是我国古代,第二段说的是美国近现代 3、拆分材料找特点:划出材料层次大意;一句一句的拆开材料,一句一句 地分析概括每一句说的是“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什么样的特点。 (但要注意各层之间的联系;不要绝对孤立地主句分析)
从利用方面分析;各式各样豆制品; 答案为:“开发出各种豆制品”
加了一个动词; 动宾句型
逐句分析提炼特点
4、“《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 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 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逐句分析提炼特点
1、“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从时间上分析:时间最早;答案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
分析结论与试题标准答案的 差距:答案有主体——我国 人民;“最早培育、驯服” 加了两个动词,表述更到位!
空间变化整体分析提炼特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高三历史课程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学生需要回顾并巩固历史知识点,为高考做好准备。
下面将介绍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1. 战争爆发: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包括希特勒的侵略行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美国参战的导火索。
2. 主要战役:介绍波兰战役、法国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途岛海战和诺曼底登陆等主要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 战争结果:分析盟军最终获胜的原因和纳粹德国、日本的战败原因,并探讨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二、中国现代史1. 辛亥革命:回顾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重点关注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主要事件和取得的成果。
2. 抗日战争:介绍抗日战争的起因、发展和胜利,突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英勇精神和付出的巨大牺牲。
3. 解放战争:学习解放战争的战略部署、主要战役和取得的胜利,包括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等。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介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诞生和毛泽东的重要角色,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意义。
三、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解体: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挑战,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2. 东欧剧变和柏林墙倒塌:介绍东欧剧变的起因和过程,重点关注柏林墙倒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3.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探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和社会福利政策,了解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四、冷战和冷战后的世界格局1. 冷战的起因和特点:回顾冷战的起因,包括意识形态的对立、核武器的威胁和军备竞赛的加剧。
2. 联合国的建立和作用:学习联合国的成立背景和宗旨,了解其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促进全球合作发展方面的作用。
3. 冷战局势的演变:分析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和苏联入侵阿富汗等,理解冷战局势的动态变化。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提纲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政治史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2-17经济史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P2-22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2-18 古代史思想史必修3: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P24-37专题二商鞅变法P14-27改革史选修1: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P26-34专题四王安石变法P38-44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P22-35政治史必修1: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P44-54中经济史必修2: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P28-39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P46-57思想史必修3:国近代史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P64——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改革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P118-126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史——第三节近代中国对民主的理论探索P12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2:专题二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第四节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P34专题五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第四节发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P103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P62政治史必修1: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P82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P44-56 现代史经济史必修2: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60-72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P62-74思想史必修3: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P80-92政治史必修1: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P100-111 古代史思想史必修3: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P98-114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P116-128政治史必修1: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P134-146世经济史必修2: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P78-100专题七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的辉煌P118-135思想史必修3:界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P140-159近代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P50-58国改革史选修1:专题六默罕默德·阿里改革P66-72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P78-86专题八日本明治维新P94-111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思想渊源(除第三节)P2-12专题二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除第四节)P18-30 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2:专题三民主与专制势力的较量P42-66专题四民主潮流的发展壮大P72-82专题五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P86-98政治史必修1: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P 152-164 现代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P108-120经济史必修2: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P128-141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P148-158。
高三历史二轮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知识点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人们对过去事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和记录。
高三学生在历史学科中,需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掌握和理解。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和现代史三个方面,详细介绍高三历史二轮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五大发明:中国古代的纸张、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被称为五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古代朝代的兴衰:了解中国古代朝代的兴衰沉浮,包括夏、商、周等朝代的更迭,掌握每个朝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代表性人物。
3. 春秋战国时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名人和重要的政治、军事事件,了解各国的兴衰和争霸。
4. 秦汉时期: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掌握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汉武帝的开疆拓土等重要事件。
5. 隋唐宋辽金元明清:了解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掌握各个朝代的代表性人物和事件。
二、世界史知识点1.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衰落:掌握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印度等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衰落,了解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2. 欧洲中世纪:了解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十字军东征和文艺复兴等重要事件,了解欧洲国家的兴起和交往。
3. 近代科技革命:了解近代科技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包括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和信息革命等,掌握科学家和发明家的贡献。
4. 世界两次大战: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各方参战国家和重要战役。
5. 当代国际关系:了解冷战时期、联合国的成立和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包括超级大国的角逐、东南亚局势和恐怖主义等。
三、现代史知识点1. 新中国的成立: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历史进程和重要事件,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重要人物的贡献和思想。
2. 社会主义建设: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掌握重要事件和政策。
3. 文化大革命: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红卫兵、四人帮等的作用和相关事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总结专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一:早期的政治制度1. 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⑸宗法等级制: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3.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⑴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①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方式)。
②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2. 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专制主义逐步强化)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设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弱相权(4)宋——增设参知政事等副宰相,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明——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
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补充一: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历史高三二轮复习高考40题概括、特点类

高考材料题40 题考查方式及答题技巧之概括特点、变化、比拟类【考分布】一般集中在新卷40〔 1〕和修〔 1〕考【考向分析与知定位】概括特点度大、易失分。
主要是由于其概括性并且思路不容易把握造成的。
特点,名思,就是“特之〞,但在答复史,它包括“突出之〞。
的来,分析史事物的特点从史事物的成元素入手;句,也就是分析史事物的成元素的特或突出之。
具体来,史事件的特点可以考其背景原因、,主力、斗争目、斗争方式、斗争、斗争果或影响、史地位等,如本太平天国运的特点的分析:所史代和革命任;民斗争的最顶峰;提出展本主的方案等;史文献的特点可从背景原因、属性、所反映的代特征、内容特点、史地位、史影响等方面行分析,例如? 政新篇? ;史代的特点〔特征〕可从政治、、事、民族关系、外关系、文化等方面行分析,例如明清期代特点⋯⋯某一史象依据材料信息其展程中所反映的特点,主要依据材料信息,划分材料主要信息,合分要点。
种型是在高考最常考的型。
其,所有些律都是知构的再次运用。
建立牢固的、完整的、具有宏与微双向性的知构是答好史的基,是以不万的良策。
当然,需要的是,只是一种常用和比有效的方法,也是在答的首思路。
根据的具体,以及所的分,有也需要我做一些灵活取舍。
答复特点各域考的要点:政治方面政治制度原因、内容性、立、果和影响等政治局面分裂与一、清明与黑暗、步与反等【分类做题思路】原因、、主力、性、斗争方式、斗争目、一、设问类型一:根据材料合所学知,概括⋯⋯〔特点〕?政治事件程、果和影响等相关真题:关系治与被治;治内部2021年新卷一40〔 2〕根据材料二并合所学知,概括近代学者解人口力的主;2021年新卷一40〔 2〕根据材料一、二并合所学知,指出16 世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政性属性,即代表哪些的利益2021年新卷二40〔 1〕根据材料并合所学知,概括孟子和格拉底的法制念;2021年新卷40〔1〕根据材料一、二并合所学知,分指出宋星、牛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材料题40题考查方式及答题技巧之概括特点、变化、比较类【考题分布】一般集中在新课标卷40(1)和选修题(1)考查【考向分析与知识定位】概括特点类试题难度大、易失分。
这主要是由于其概括性强并且思路不容易把握造成的。
特点,顾名思义,就是“特别之处”,但在回答历史问题时,它还应包括“突出之处”。
总的来讲,分析历史事物的特点还须从历史事物的组成元素入手;换句话说,也就是争方式、历史地位等,;……划分材料主要信息,结合分值归纳要点。
这种题型是现在高考最常考的类型。
其实,所有这些规律都是知识结构的再次运用。
建立牢固的、完整的、具有宏观与微观双向性的知识结构是答好历史问题的基础,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良策。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种常用和比较有效的方法,也是在答题时的首选思路。
根据试题的具体设问,以及所赋的分值,有时也需要我们做一些灵活取舍。
回答特点时各领域应考虑的要点:【分类做题思路】一、设问类型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特点)? 相关真题:2016年新课标卷一40(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2016年新课标卷一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 2015年新课标卷二40(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2014年新课标卷40(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
2013年新课标卷4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做题思路:答案80﹪来自材料,20﹪来自知识!要点言简意赅,学科术语!做题思路:1、迅速浏览本题大导语与设问要求,确定本题核心主题。
2、阅读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
首先要找出材料中心;并根据句号、冒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划分对材料进行分层,在卷面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圈划和批注。
3、将解读信息进行概括合并,尽量上升到历史事件的属性和角度,并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4、根据分值判断要答几个要点,组织答案,尽量用专业化、学科化语言,尽量简练。
【强化训练】1、(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
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
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
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同《中国城市发展史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12分)2、(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
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
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
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
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2、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
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
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
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
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二、设问类型二:概括变化、发展过程的特点或者趋势(此类问题材料有明显的时间分期或阶段性提示)相关真题:2016年新课标卷二4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2016年新课标卷40(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2016年新课标卷一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做题思路:注意在概括变化的时候要从历史事件的各个角度出发;概括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整体趋势,联系上下文。
其他同设问一思路。
三、设问类型三:比较异同类。
相关真题:2015年新课标卷一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同之处。
2016年新课标卷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做题思路:比较两者的异同,①先分别概括各自的特点,一定要关注角度,便于更好的进行比较(具体见设问一思路)②同一角度出发,可进行归类比较,找到相同与不同。
针对训练:1、(16年3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25分)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分)40.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起来。
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努力传布天主教方面。
耶稣会会士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相容的。
耶稣会对儒家学说的迁就,导致了它与天主教其他修会之间的争论及其最后的灾难。
1745年,罗马教皇最后判耶稣会败诉。
这时,中国皇帝早已因这种长期的争吵和偶尔来其朝廷的教皇使节的傲慢无礼而心怀敌意,所以,进行了报复,禁止基督教的一切传教活动。
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罗马教皇作出裁决后的那个世纪里,中国和西方之间无任何思想交流。
中国人在与欧洲发生第一次冲突之后,依然极度自信和独立。
他们只是对耶稣会关于科学和神学的教导表示过一时的兴趣,但这些教导最终还是为他们所抛弃和遗忘。
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如此缺乏根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
这时的“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
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
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
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
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
——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东渐的变化。
(13分)高考材料题考查方式及答题方法之概括类答案12、( 2 ) 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1、(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也可以写成政权巩固)。
(应该主要是从政府或者统治者角度出发,先直接目的再根本目的进行分析)(6分)相同:政府主导(救济力量或者主要承担者);设置救济机构(救济手段);立法保障(救济方式);因类而异(救济对象)。
(8分)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英两国国情和指导思想决定的)(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分)2.(1)特点: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交流具有双向性;传教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少数中国人参与;教会试图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传播内容限于科学和神学;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导致西学在中国传播受阻。
(2)变化:伴随列强侵略,西学东渐内容逐渐深入和广泛;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具有爱国救亡的时代特征;传播媒介更加多元,推动中国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