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语文九年级上下册文言文精读理解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精讲 阅 读 8专题十四 文言文阅读 九年级(上册)

中考语文精讲 阅 读 8专题十四 文言文阅读 九年级(上册)

考虑,想到 只是 等到 离开
B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仿 佛有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其中,原来是竹 子和松柏的影子。
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明朗,树林间 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 悠闲都包含其中。(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 闷,同时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龙井题 名记》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写内 心的欢愉。
给予,赠送 低下 确实,的确才能看到。
读书时先要将房间打扫干净,点上香,使精神 (注意力)不分散。
专心致志地 学习
要主动 立思考,解决独疑 难问题。 要排 界的各种诱惑除,外静 心学习。
专题十四 文言文阅读
意同字不同:“便要还家”中的“要”,和“各 复延至其家”中的“延”,都是“邀请”的意思。
(他们的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 世隔绝的地方。
示例: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 自由平等,丰衣足食。(意对即可)

减 少询 问
C
示例:①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 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做个好皇帝;② 表明自己的忠心,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中考语文(精读) 文言文阅读 课标文言文基础储备练 九年级(下册) 4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考语文(精读) 文言文阅读 课标文言文基础储备练 九年级(下册) 4邹忌讽齐王纳谏
4.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原文呈现】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
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 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 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 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 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见:拜拜见见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确确实实
(6)今齐地方.千里 (7)面刺.寡人之过.者 (8)能谤.讥.于市朝
方:方方圆圆 刺:指指责责
谤讥:指指责责讥刺讥 刺
过:过过错错
6.重点虚词
而.形貌昳丽 (1)而暮寝而.思之
连词连词,,表表并并列列 连连词词,,表表修修饰饰
时时而.间进 连连词词,,表表修修饰饰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状)当当面面
(4)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动)使使………听…到听到
3.一词多义 (1)朝朝入.服朝.衣见威冠王早早晨晨朝朝廷廷
皆朝.于齐 朝朝 见见
(2)孰吾孰.与视徐之公孰.美同同谁谁““,熟,熟哪”哪”一,,一个仔仔个细细
(3)若门徐庭公若不.市若.君好之好像美也像 如如,,比比得得上上 (4)上受上.上书.谏赏寡上上人等等者 呈呈上上,,进进献 献
蔽:蒙蒙蔽蔽,指,所指所受的受蒙的蔽蒙 时时:常常蔽常常,,不 不时时
间:间间或或,,偶 偶然然
【拓展】常.有高猿长啸/人恒.过 (8)期.年.之后 期年:满满一一年年Leabharlann 5.其他实词(非课下注释)

201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解

201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解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词语归纳一、初中常见错别字(精选)注:括号内是正确的用法。

莫明其妙 (名) 不加思索 (假) 费寝忘食 (废) 再接再励 (厉)变本加利 (厉) 掩旗息鼓 (偃) 别出新裁(心)谈笑风声 (生)流光溢采 (彩) 沤心沥血 (呕) 不言而谕 (喻) 大相经庭 (径)不醒人事(省)坚苦朴素 (艰) 锐不可挡 (当) 粗制烂造 (滥)神态安祥 (详) 清冽可鉴 (洌) 墨守陈规 (成) 张灯接彩 (结)仰扬顿挫(抑)甜言密语 (蜜) 绿树成阴 (荫) 反应情况 (映)两全齐美 (其) 打架斗欧 (殴) 不可思意 (议) 鬼鬼崇崇 (祟)抑扬钝挫 (顿) 不知所错(措)改斜归正 (邪) 错落有志 (致)无精打彩 (采) 沓无消息 (杳) 秉独夜谈 (烛) 痛心疾手 (首)白壁微瑕 (璧) 卑躬曲膝 (屈) 互相推委 (诿) 关怀倍至 (备)如法泡制 (炮) 英雄倍出 (辈) 隹宾满堂 (嘉) 巧装打扮 (乔)一张一驰 (弛) 病入膏盲 (肓) 黄梁美梦 (粱) 好高骛远 (鹜)迫不急待 (及) 陈词烂调 (滥) 趁心如意 (称) 语无论次 (伦)相形见拙 (绌) 直接了当 (截) 毛骨耸然 (悚) 名列前矛 (茅)手屈一指 (首) 丰功伟迹 (绩) 残无人道 (惨) 挺而走险 (铤)殉私舞弊 (徇) 心旷神移 (怡) 声色俱历 (厉) 天翻地复 (覆)声名狼籍(藉)穿流不息 (川) 一愁莫展 (筹) 一口同声 (异)批发另售 (零) 因地治宜 (制) 出类拔翠 (萃) 破爷沉舟 (釜)记忆尤新 (犹) 仗义直言 (执) 貌和神离 (合) 汗流夹背 (浃)鞠躬尽粹(瘁)悔人不倦(诲)珠连壁合(璧)原驰腊象(蜡)婉蜓游动(蜿)挑拔离间(拨)雍荣典雅(容)松驰 (弛) 凛洌 (冽) 娇阳 (骄) 骄健 (矫) 签定 (订)暑假 (暑) 浪废 (费) 帐蓬 (篷) 暑名 (署) 峰烟 (烽)愚味 (昧) 自毫 (豪) 通辑 (缉) 急燥 (躁) 蒸气 (汽)二、2011中考成语俗语相似词语总结1.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

2014年中考语文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

2014年中考语文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
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 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
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分)
A.前人之述备 矣/众妙毕备 . . B.南极 潇湘/初极 狭 . . C.薄 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 . . D.而或 长烟一空/一食或 尽粟一石 . .
)(3
D 解析:具体解析详见探究中答题思路的第(1)点。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 沉下的玉璧。 3.选文抒写了“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一是
因 己 而 悲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
文意思填写);二是“心 旷 神 怡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
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B 解析: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
小人”。
二、(2012 年广东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12 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 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
D
解析:A 项前一个“论”是“判定”的意思,后一个

部编版新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注解与汇总

部编版新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注解与汇总

部编版新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注解与汇总岳阳楼记(1)范仲淹(北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2)守巴陵郡。

越明年(3),政通人和(4),百废具(5)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7)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8),在洞庭一湖。

衔(9)远山,吞(10)长江,浩浩汤汤(11),横无际涯(12);朝晖夕阴(13),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14)也。

前人之述备(15)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16),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17)霏霏(18),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19),日星隐曜(20),山岳潜形(2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22);薄暮冥冥(23),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4),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25)明,波澜不惊(26),上下天光,一碧万顷(27);沙鸥翔集(28),锦鳞(29)游泳;岸芷汀兰(30),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31),静影沉璧(32),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33),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34)之心,或异二者之为(35),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6);居庙堂(37)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38)?【注释】(1)范仲淹(989—1052)。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文集》。

(2)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3)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越,及、到。

(4)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5)具:通“俱”,全,皆。

(6)制:规模。

(7)属:通“嘱”,嘱咐,嘱托。

(8)胜状:胜景,好景色。

(9)衔:连接。

(10)吞:吞吐。

(11)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

2014年上海中考文言文(赏析)翻译对照

2014年上海中考文言文(赏析)翻译对照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水光潋滟晴方好,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浓妆淡抹总相宜。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走在西湖边。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九年级上下册)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九年级上下册)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九年级上、下册九年级上册10.岳阳楼记知识梳理1.重点词语解释(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越.明年(3)百废具.兴(4)属.予作文以记之(5)予观夫.巴陵胜.状(6)浩浩汤汤....(7)横无际涯..(8)朝晖.夕阴(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前人之述备.矣(11)然则..北通巫峡(12)南极.潇湘(13)迁.客骚人..(14)若夫淫雨霏霏....(15)连月不开.(16)浊浪排.空(17)日星隐曜..(18)山岳潜形..(19)樯倾.楫摧.(20)薄.暮冥冥..(21)则有去国..怀乡(22)忧谗畏讥....(23)至若春和景..明(24)波澜不惊.(25)沙鸥翔集.(26)锦鳞.游泳(27)郁郁..青青(28)而或.长烟一.空(29)此乐何极.(30)宠.辱偕.忘(31)把.酒临风(3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33)或.异二者之为.(3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6)先.天下之忧而忧(37)后.天下之乐而乐(38)微.斯人(39)吾谁与归.2.通假字(1)百废具兴,同,(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3.古今异义(1)越明年..,政通人和古义:;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今义:看(3)增其旧制.古义:;今义:制度(4)前人之述备.矣古义:;今义:具备,具有(5)则有去.国怀乡古义:;今义:前往(6)而或长烟一.空古义:;今义:数词(7)至若春和景.明古义:;今义:景色,景观(8)是.进亦忧,退亦忧古义:;今义:判断动词(9)微.斯人古义:;今义:细微4.一词多义予观夫巴陵胜状__________(1)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__政通人和__________(2)通北通巫峡__________南极潇湘__________(3)极此乐何极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__________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4)和政通人和__________浊浪排空__________(5)空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6)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5.词类活用(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作动词,(2)百废.具兴作名词,(3)北.通巫峡作状语,(4)南.极潇湘作状语,(5)日星隐曜.作名词,(6)先.天下之忧而忧作状语,(7)后.天下之乐而乐作状语,6.文言句式请指出下面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2014中考语文答案及考点解析

2014中考语文答案及考点解析

2014中考语文答案及考点分析A卷1、B 析:“栖”应为“qī”2、A 析:B“竟”为“竞”;C“急”为“激”,“至”为“致”;D“漩”为“旋”,“泄”为“泻”3、A 析:“忘乎所以”指因兴奋、得意等忘记了一切,含贬义,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4、C 析:A主宾搭配不当;B前后不一致,一面与两面不能同时呼应;C缺宾语5、D 析:本:本原,初始6、B 析:B项均为介词“从”,其它为:代词、语所词、表转折、表修饰、动词“到”7、C 析:“完全一致”不合文意8、(1)译: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魏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析:“或”、“代”必须要翻译出来。

(2)鯈鱼游得悠闲,这是鱼的快乐啊。

析:“从容”、“是”必须要翻译出来。

9、(1)己所不欲;濯清涟而不妖;了却君王天下事(2)《逢人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析:不能写错一个字,错、漏、添字,整句零分;找自己有把握的两句来写。

10、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成长的结果。

析:无视各种修饰,重点观察每一段开头和结尾,提炼出观点。

11、首先举例方仲永未能成长故未能持续成功的反而例子(1分)紧接着列举居里夫人重视成长持续成功的正面例子(1分)一反一正,形成鲜明对比(1分)最后得出“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不断成长的必然结果”这一观点。

析:最后一分白送,因为论证必然要得出结论。

前面两分很明显,一反一正。

第三点强调说故事的表达效果。

整个四分就全部拿下。

12、邓稼先在持续的成长中获得了巨大的。

他在科学的研究中不断丰富经验,磨练意志,增强能力,获得了成长;成为中国核武器实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获得了成功。

析:表明观点(1分)阐述合理(2分),共3分。

B卷1、自然景色,市井景象析:考查描绘并概括诗歌的意境和画面。

每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2、最后一句通过问句(内容0.5),写出了夜宿处所的难以选择,照应了上句的“多酒家”(结构作用0.5),侧面写出了市井的繁华(侧面作用0.5),表达了对成都太平生活的喜爱(诗人情感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中考语文九年级上下册文言文精读理解问答梳理九年上册《陈涉世家》文章内容: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按照起义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第一段介绍陈涉,写他年轻时期的抱负,以“鸿鹄之志”引出下文,为“举大计”设伏;第二段写起义的原因及筹划经过,从“死国”“死即举大名”的意念到起义策略口号的提出,再到“大楚兴、陈胜王”这一谶语的制作(舆论准备),都可以看出他胸中大有丘壑;第三段起义的过程及初步胜利,起义军入陈,陈胜被立为王,正是“鸿鹄之志”的实现。

作者思想或主题: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不虚美、不隐恶”。

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

陈涉是一个不仅有着强烈反抗精神和远大政治抱负的人,而且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超乎常人的胆略智慧,还有着一个优秀的领导才干和良好的军事指挥才能。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体现了他年轻时就有着宽广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死国”显示了他较高的思想境界,对形势的分析又说明他有着敏锐的洞察时局的能力,“称公子扶苏、项燕”口号的提出,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智和才略胆识;为起义做舆论准备、推动起义顺利进行以及起义军长驱直入、所向披靡有充分显示了他优秀的领导才干和良好的军事指挥才能。

写作特点:1、本文选材有祥有略,详略得当。

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

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写的是陈胜的谋划,其余的乳大泽乡遇雨、为坛而盟等都写的比较简略。

这样有祥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表现陈胜非凡才略。

无相忘”表明陈胜有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欲望,有有福同享的思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明陈涉怀有远大的志向、非凡的抱负;“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充分体现了陈涉有清醒的头脑、宽阔的胸襟、朴素的爱国情怀和置生死于不顾而为天下的可贵品质;特别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句道出了千百万贫苦人民的心声,彻底否定了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谣言,砸粹了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枷锁,激励天下人立下雄心壮志,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体现了陈涉勇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

《唐雎不辱使命》文章内容: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

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

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

他一面状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

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

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

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

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跑而谢之”,表示屈服。

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

这是斗争的结局。

作者思想或主题: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写作特点:(1)通过对话,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本文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跃然纸上。

(2)运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

文中的秦王和唐雎本身就是两个相对而存在的人物,他们的身份、地位、目的,乃至性格、思想、语言、行为等都截然不同,在尖锐、矛盾冲突及多方面的对比衬托中突显人物,奇妙无比。

唐雎的性格: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的性格: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的形象。

九年级下册《公输》文章内容: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

第1段交代事情的起因。

“造云梯之械”,表明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宋国形势很危急;“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

课文主体部分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下面作具体分析。

第一步:墨子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

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来做文章。

“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接着,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无法为自己的行为作任何辩解,等于是断了公输盘的退路。

“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公输盘服”,一个“服”字,表明了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

可是侵略者不会轻易罢手的,当墨子进一步追问他为什么不停止造云梯时,公输盘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然后在墨子的进一步逼问下,只好答应引墨子去见楚王。

文章极自然地过渡到下文。

第二步:对楚王,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

不过,在楚王面前,墨子更注意劝说的婉转和艺术性。

他先用一个假设,说有这样一个人,自己有华丽的车子不坐,而去偷邻居的破车;自己有丝绸衣服不穿,而去偷邻居的粗布衣服;自己有好饭好菜不吃,而去偷邻居的粗劣食物。

接着问:“此为何若人?”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这正是墨子要楚王说出的话。

墨子随即一连用了颇有夸张意味的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的物产丰富和宋国的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

此时,楚王像公输盘一样,陷入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而无话可说,只得说“善哉”。

但是,他仗着楚国的实力,仍不放弃攻宋的打算。

第三步:写墨子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

先简要记述墨子与公输盘演练的攻守战。

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攻械尽”“守有余”交代激战结果,用“诎(屈)”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

在意识到墨子将是攻宋的一个极大障碍时,公输盘陡起杀机。

墨子敏锐地加以揭穿,并明白告诉公输盘与楚王,宋国已做好了充分准备,“虽杀臣,不能绝也”,这才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楚王不得不取消攻宋的打算。

这一段记述,说明要制止侵略,单靠说理是不够的,还得有足够的实力做后盾。

作者思想或主题: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写作特点:课文里人物的语言很富于表现力,能从中见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特征,墨子的语言尤其如此。

墨子的劝说艺术可着重从这些方面来把握:他所使用的逻辑方法(比较法、归类法),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境地的机智,或强悍有力或形象夸饰或尖锐直截的语言。

如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而在和楚王的对话中,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的乃至愚蠢的举动。

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内容: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作者思想或主题: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

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写作特点: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

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内容: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思想或主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主要强调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