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
《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精选3篇)

《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精选3篇)《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精选3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1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
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
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
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
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
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着,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着作当中。
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
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
《理想国》读后感(精选5篇)

《理想国》读后感(精选5篇) 细细品味⼀本名著后,⼤家⼀定对⽣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呢?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家分享。
《理想国》读后感1 正义,我们应该怎么做? 柏拉图在讨论正义的时候,⼤概不会想到两千多年后的桑德尔也在研究关于正义的问题。
据说,桑德尔教授在公正课,是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之⼀,说明很多青年才俊也对正义充满疑惑。
这就更让柏拉图想不通了,⾄少在他看来,《理想国》⾥,关于正义的问题已经⼀劳永逸的解决。
从什么是正义的讨论,到如何建⽴⼀个正义的城邦,让所有公民各司其责的⽣活在理想的国度中,柏拉图差不多给了世⼈⼀份理想国建设指南,在这份指南⾥,他⼏乎讨论了⾃⼰能想到的⼀切细节,从不同公民的位置,到领导⼈的培养,从妇⼥的地位,到孩⼦的教育……简⽽⾔之,后世的⼀切政治意识形态,都能在他这⾥找到源头,匪夷所思的是,他还把这⼀切建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贯穿于整个关于正义的讨论中。
完美吗?很完美。
柏拉图对⾃⼰的这套理论⾃信吗?不见得。
因为所有的讨论完成后,他不得不讲⼀个灵魂转世的故事,威逼利诱,劝⼈做正义的事。
那么,什么是正义的⾏为?⼆⼗⼀世纪的我们显然不会完全同意柏拉图的答案。
这个被⼀代⼜⼀代思想家,反复思考的⼤问题,⾄今也没有⼀个标准答案。
⾄于该怎么做,就更是见仁见智了。
好在,⼈们在⼤多数时候并不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只⽤谋⽣就够了。
《理想国》读后感2 在《理想国》这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对话引出:理想国是由卫国者、⼠兵、普通公民组成的;三类⼈各司其职,为了城邦的利益⽽努⼒。
这句话还可以说得更加通俗:每个⼈的价值就是做好⾃⼰的⼯作,为国家、为整个⼈类的发展做贡献。
这真的是⼀种伟⼤的思想!但是,或许是这句话太过宏⼤,或许是我的思想境界不够,也或许是在这个社会分⼯⾼度发达的时代⾥⼈们已经很难从⾃⼰的职业中找到满⾜,我总是感到⾃⼰⽆法像柏拉图说的那样,⼀直怀有这样⾼尚的信念,不动摇地度过⾃⼰的⼈⽣;也总是感到困惑,感到痛苦,总是在想什么才是⼀个⼈真正的意义。
《理想国》的读后感(精彩5篇)

《理想国》的读后感(精彩5篇)《理想国》读后感篇一在《理想国》这本书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卷,即关于节制贫富善德。
《理想国》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对话的形式阐述观点,提问作答,其中不乏通俗易懂的比喻,将一个真善美的国家展现出来。
在第四卷中,对话主体是阿得曼托斯和苏格拉底,通过智者间的交流,我看到了文章中蕴含的能量:一、在文章中始终强调正义的重要性。
“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因为,我们认为在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在一个建立得最糟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不正义。
”唯有正义,可以让每个人的需要最真实地体现出来,才能构建最稳定的社会秩序,正义永远最具有魅力,也是自有人类社会来,人们一直追求和渴望缔造的美好社会标准。
以正义之尺,量你我心声。
二、作者关于“贫富”的看法是:富则奢侈、懒散和要求变革,贫则粗野、低劣,也要求变革。
其指出解决贫富差距给国家造成问题的方法是:全体公民无例外地,每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派给他什么任务,以便大家各就各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于是整个城邦成为统一的一个而不是分裂的多个。
即社会各角色之间应当做到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不让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社会纷扰。
贫富差距向来是一个社会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难消灭,难弱化,现阶段的中国亦饱受其扰,故借理想国之言,望社会贫富差距减小,以期一个公正国家的长期存在和稳定发展。
三、在本章节中,作者关于教育培养的观点值得一提。
原文中提到:只要当政者注意一件大家常说的所谓大事就行了。
其中这里的“大事”就是指教育和培养。
作者认为原因在于“如果人们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为事理通达的人,那么他们就很容易明白,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有我此刻没有谈及的别的一些事情”,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良好的培养和教育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的进步”以及“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共3篇)_读后感_

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共3篇)高中暑假:《理想国》读后感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
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
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
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
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
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
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
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大全(8篇)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大全(8篇)【篇一:《理想国》读后感】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
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
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
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
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
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
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
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
《理想国》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理想国》的读后感《理想国》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想国》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国》的读后感1《理想国》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在这本流传千古的名著中,柏拉图通过自己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或许在天上建有它的原型”的理想城邦的全貌。
书中涉及政治、教育、哲学、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极其崇高和重要的地位。
但同时18 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谈到《理想国》的时候也说:“这本书根本就不是一部政治著作,而是前所未有的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最伟大作品。
”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阅读这本震古烁今的伟大作品时,我的关注点更多的就集中在了书中表现出的教育思想上。
在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以讨论“正义”与“不正义”为起点展开了自己构建理想国家的宏大蓝图,在柏拉图的笔下,个人的“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而一个国家的正义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以此使城邦及城邦中的个人成为节制、勇敢和智慧的“善”的存在。
要想实现构建这样一个理想国家的目的,柏拉图认为这个国家就必须由一个哲学家来治理,因为他们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把国家交付于这样的人手中,才能维持这个理想国度最本真的善的品质。
然而这个万能的近乎神圣的“哲学王”究竟从何而来呢?虽然柏拉图承认这个理想城邦和这种哲学家式的统治者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他依然尽自己所能的把塑造这种理想城邦和哲学王的最大可能展现给了读者,一方面他求诸“神迹”——在书中让苏格拉底把自己从民众中超脱出来的现实解释为神的帮助;另一方面则很现实的把解决难题的途径指向了教育——在书中他对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和培养哲学王的教育方法都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且提出了“哲学教育” 这一重要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读后感(通用6篇)

《理想国》读后感《理想国》读后感(通用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理想国》读后感1《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
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
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
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或者让政治家去学习哲学。
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
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
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
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的政体。
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
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
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
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
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相关推荐《理想国》读后感(通用32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理想国》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理想国》读后感篇1《理想国》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在这本流传千古的名著中,柏拉图通过自己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或许在天上建有它的原型”的理想城邦的全貌。
书中涉及政治、教育、哲学、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极其崇高和重要的地位。
但同时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谈到《理想国》的时候也说:“这本书根本就不是一部政治著作,而是前所未有的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最伟大作品。
”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阅读这本震古烁今的伟大作品时,我的关注点更多的就集中在了书中表现出的教育思想上。
在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以讨论“正义”与“不正义”为起点展开了自己构建理想国家的宏大蓝图,在柏拉图的笔下,个人的“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而一个国家的正义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以此使城邦及城邦中的个人成为节制、勇敢和智慧的“善”的存在。
要想实现构建这样一个理想国家的目的,柏拉图认为这个国家就必须由一个哲学家来治理,因为他们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把国家交付于这样的人手中,才能维持这个理想国度最本真的善的品质。
然而这个万能的近乎神圣的“哲学王”究竟从何而来呢?虽然柏拉图承认这个理想城邦和这种哲学家式的统治者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他依然尽自己所能的把塑造这种理想城邦和哲学王的最大可能展现给了读者,一方面他求诸“神迹”——在书中让苏格拉底把自己从民众中超脱出来的现实解释为神的帮助;另一方面则很现实的把解决难题的途径指向了教育——在书中他对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和培养哲学王的教育方法都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且提出了“哲学教育”这一重要的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
想看理想国这本书很是机缘巧合,有人问我你微信里面好友有多少人,我看了看400多,后来我好奇微信上线多少人,此时劳烦度娘,答案是:5040人。
我和所有人一样好奇为什么微信设定这个数字呢?再百度得知,这是源于《理想国》这本书中,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这本书中说过,理想国城邦的人数是5040人。
微信之父张小龙也正是想要通过微信,建立自己的理想,所以设定了5040人的上限。
就这样机缘巧合,我默默的打开了理想国这本书,想看看这里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秘密。
整本书都是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学者们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比如:什么是正义?到底什么样子就是正义?强者、弱者哪一方是正义的?等等。
最后讨论问题的答案有很多是给与人们启示,而不是直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让看书的人进入深思的状态,很多讨论都是相互之间给出线索,有很强的逻辑在问题中循序渐进的呈现出来,说实话这本书我看的时候基本都是在反复看的过程,在思考的部分占大多数。
什么是正义?强者是正义的,还是弱者是正义的?
比如什么是正义?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极
端的不正义比极端的正义有利?正义者比不正义者生活得更好更快乐?正义的人比不正义的人过得好?
等等这样讨论的问题,激烈的讨论并且各位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
还比如人老了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人老了还需要谈情说爱么?这个问题其实很现实,张小龙开创微信,在采访他的视频中我有看到他说,现在的人活得越来越孤独,不是没有家人,不是没有朋友,不是没有生活圈子,但是就是越来越孤独。
我想这可能也是因为看到这本书后给与了微信之父很大的启示。
讨论的各种话题中包括: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妇女与儿童如何公有,如何教育儿童的问题
老人清心寡欲、年强人朝气蓬勃、而有的人年轻时也清心寡欲很少见。
人老了还需不需要感情等等比较真实的问题。
而这些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也深深的在思考,人老了到底会不会更快乐,没有了谈情说爱没有了性欲是不是就会更快乐,是不是就是所谓了一切事物都看开了导致心中宽广,所以快乐呢。
没想明白但值得深思,而现今孤独老人日益增长,大部分人对于养老问题其实是被动的,人老了到底会不会快乐,我觉得这是一个超级大的问题,本书并不能全部涵盖解释,还是在探讨正义与非正义等问题上以点概全的逻辑去推敲的。
很多提出的问题需要自己深度的思考,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比如:问题1:老年是痛苦还是不痛苦、正义是快乐的么?正义是有好处的么?
老年不是那么痛苦,因为拜托了欲望、尤其是性欲。
有人提出反驳,因为老人老了会有钱,有钱了就不会痛苦。
讨论从欲望转到了财富的讨论。
把话题从色欲引导了财富差。
问题2:钱对你的好处是什么?
问题3:说真话和正义是否有冲突?
正义就是分配善恶,大家时时刻刻都在分配善恶,到底什么是在分配善恶呢?是记忆。
那么是不是说会医术的人有记忆是不是会变成好人,也可能是个大恶人。
问题4:谈修改法律,一定不能让年轻人在场,年轻人太莽撞,正义是法的基础;
问题5:欠债还债就是正义?
问题6:“说实话“和正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7:诗和哲学的斗争(圣经里面的诗,而不是现在的诗歌)问题8:希腊人认为万物都有它特定的德行,事物健全状态能够发挥它本身的作用,就是它的德行,眼睛的德行就是看,马的德行就是跑,刀的德行就是砍等等
问题9:在第八章和第九章中会用开篇正义要比不正义活得快乐,把分又分为几种类别。
提问10:妇女儿童的教育问题
提问11:批判画家和诗人都是模仿者罢了,诗歌通过情绪的抒发是在控制人的情感等等这些带有批判主义的色彩的争论。
等等这些问题苏格拉底在探讨中每次都不会给出答案,本书给与
我很大的思考空间,这本书我看的蜻蜓点水没有很透彻,我想继续再看它,里面很多问题是会牵扯现在生活的,所以微信之夫看了这本书得到了那么大的启发,我想我需要把这本书再看4-5遍。
锻炼自己更多的思维,让问题出现后能够深入思考并让这样的行动变为习惯,会对我大有帮助。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