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

合集下载

食品中化学物的免疫毒性及评价课件 (一)

食品中化学物的免疫毒性及评价课件 (一)

食品中化学物的免疫毒性及评价课件 (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需求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

与此同时,食品中的化学物质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


食品中化学物的免疫毒性及评价课件中,我们将了解食品中的化学物
质的危害以及其评价方法。

一、食品中化学物的危害
1. 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为了增强食品的色、香、味、形、质和防腐
等特殊功能而添加的物质。

但是,过量或滥用添加剂可能会导致免疫
系统的异常反应、过敏等问题。

2. 农药、化肥:在种植过程中使用过量的农药、化肥会残留在食品中,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长期摄入过多的农药和化肥可能会引起癌症、生殖毒性、神经毒性等问题。

3. 其他化学物质:食品中的其他化学物质如重金属、防腐剂等都可能
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化学物质的评价方法
1. 急性毒性:急性毒性是指短时间内暴露于高剂量毒物后产生的反应。

常采用口服、皮肤接触、注射等方式进行评价。

2. 慢性毒性:慢性毒性是指长期接触低剂量毒物后产生的慢性影响。

常采用动物实验和人体流行病学研究进行评价。

3. 免疫毒性:免疫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常采
用细胞培养、动物实验、人体流行病学研究等方式进行评价。

三、结论
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食品中的品质安全进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光谱法、色谱法等新型评价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精准地评估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含量,为保障食品的品质安全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完整版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说明:1.需注明融入了哪些思政元素、如何融入;2.需注明包含了哪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如何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
四、课程考核
注:各类考核评价的具体评分标准见《附录:各类考核评分标准表》
(说明:1.评价依据主要有:平时表现、作业、案例分析、实验/实习/调研报告、上机、考试等,应根据该课程实际设置的考核方式填写,不够可以加列;2.各考核方式逐一填写评分标准表)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
《食品毒理学》张立实,李宁主编,科学出版社
2.主要参考书
《食品毒理学》李宁等,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

六、教学条件
多媒体教室
附录:各类考核评分标准表
XXXXX评分标准
注:评分标准的分数段划分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自行设计。

可在表格上下用文字或其他方式细化其他应明确的要求,比如报告、作业、考试之类的,细化考核要求,如一共需交几次作业,分别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提交。

与前面的教、学方式对应。

及格标准体现课程目标达成的“底线”。

评分方式可操作,标准明确,分数有区分性。

除了对专业知识点掌握的要求外,还应体现出对专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食品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

绪论第一章1、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1)体内试验;(2)体外实验;(3)人个体实验;(4)流行病学研究。

2、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起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3、除了剂量外,接触条件如接触途径、接触期限、速率和频率等因素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及性质也有影响。

4、在一定条件下,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种类的生物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选择毒性。

受到损害的生物或组织器官称为靶生物或靶器官,未受损害的即为非靶生物或非靶器官。

外源化学物在靶器官中的浓度并不一定是机体中的最高浓度部位。

例如,甲基汞由于亲脂性而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从而对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它的靶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但甲基汞在脑组织中的浓度却远低于肝脏和肾脏。

5、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称为速发性毒作用。

如氰化钾和硫化氢等引起的急性中毒。

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称为迟发性毒作用。

如某些有些有机磷类化合物具有迟发性神经毒病作用。

6、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并不一样,往往有选择性,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如脑是甲基汞的靶器官,肾脏是镉的靶器官。

毒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该物质在靶器官中的浓度。

但靶器官不一定是该物质浓度最高的场所。

例如。

铅浓集在骨中但其毒性则由于铅对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其它组织的作用所致。

同样DDT在脂肪中的浓度最高,但并不对脂肪组织产生毒作用。

在全身毒作用中常见的靶器官有神经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肝、肾、肺等。

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的器官称为效应器官。

11第10章 免疫毒性

11第10章 免疫毒性

适应性免疫应答
它是T、B
淋巴细胞识别病原体后被活化,经 4-5天后生成效应细胞,对已被识别的病原体 施加杀伤清除作用的免疫应答。 其是继固有免疫应答后发挥效应的,在最终 清除病原体、促进疾病愈合及防止再感染中 起主导作用。包括: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1.3 免疫细胞
1.2 免疫应答的类型及作用
免疫应答是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
细胞活化、分化和免疫效应的过程。其类型 包括: 固有性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
固有性免疫应答
是机体遇到病原体后,首先并迅速(96小时内)起 防御作用的免疫应答。包括: 皮肤粘膜的物理阻挡作用及局部细胞分泌的抑杀病 原生物物质的化学作用; 吞噬细胞的吞噬病原体作用;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对病毒感染靶细胞、肿瘤 细胞的识别及杀伤作用; 血液和体液中存在的抗菌分子的细胞溶解作用。

肿瘤相关抗原
是指非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正常细胞和其它

G蛋白和腺苷酸环化酶



鸟苷酸结合蛋白(G蛋白)通过其偶联受体传递免疫信号,从 而促进NF-κB等免疫因子的合成。 腺苷酸环化酶(AC)可促进三磷酸腺苷(ATP)转化为环磷 酸腺苷(cAMP)。在生理水平下, cAMP可激活cAMP依赖的 蛋白激酶(PKA),PKA参与免疫反应和磷酸化反应。 外源化学物可通过抑制G蛋白和AC的作用而抑制免疫功能。 如大麻素可与G蛋白偶联受体-大麻素受体(CBR)结合成复 合物而抑制G蛋白偶联反应,也可与AC结合而抑制AC促进 cAMP合噬细胞
NK细胞
B细胞


B细胞是骨髓依赖的淋巴细胞的简称。
B细胞在鸟类法氏囊和哺乳类骨髓中发育成熟。 成熟B细胞分布于淋巴结、脾脏的淋巴小结和外周血液。 B细胞在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 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反应的物质)刺激下分化成浆细胞(生存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供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使用)济宁医学院预防医学系二OO六年 6 月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主任: 张 强 开课单位: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教研室课程编码: 课程中文名称:毒理学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 toxicology 《毒理学基础》课程是预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毒理学基础》以毒物作用机制研究工作为逻辑起点,以毒物与人群及动物的相互关系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毒理学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毒理学工作的理论、方法、技术,具备在毒物研究方面实际技能,从而胜任毒物检测,化学品、药物、化妆品等新物品开发,新开发产品的上市工作。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1、 基本理论 理论课教学要注重质量,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精炼,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

对难点、重点问题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给予详细解释,有意识地引进本学科的新方法,以便扩展学生知识、开拓科研思路。

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基本技能 实习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先修课程要求:生物化学、生理学、 本课程计划60学时,3学分。

选用教材:毒理学基础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 考核方法:闭卷考试 教学进程安排表:章节教学内容学时理论实践合计一绪论、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4二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56三 毒作用机制3四 影响毒作用因素2五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49六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49七化学致癌作用4八化学物的发育、生殖毒性作用3九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作用2十化学毒物危险度评价5合计362460 课内实验安排(实验课教学大纲另行制订,此处只简要标注下列内容)序号实验项目学时类型每组人数基本教学要求1一般操作及生殖毒性实验(电视录象3252毒理学的一般操作3253急性毒性实验6254皮肤致敏实验325小鼠精子畸形实验3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6第一章 绪论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毒理学研究对象,理解毒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毒理学研究意义和方法,了解毒理学未来发展方向。

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

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

2. 外源性化学物引起超敏反应的机制
(二)外源性化学物引起超敏反应的机制
1. I型超敏反应:发生速度快,数分钟或数
小时就能发生反应,也称速发型超敏反应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或变态反应。
③ T细胞产生的免疫应答是细胞免疫,细 胞免疫的效应形式主要有两种:与靶细 胞特异性结合,破坏靶细胞膜,直接杀 伤靶细胞;另一种是释放淋巴因子,最 终使免疫效应扩大和增强。
区别与联系
• T细胞不产生抗体,而是直接起作用。所以T 细胞的免疫作用叫作“细胞免疫”。淋巴细胞 受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免疫分子——细胞因子 和补体。通过这些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发挥 效应。
二嗯英


ND

ND

ND
ND
ND

ND
多卤代烃类对啮齿类动物免疫功能及宿主抵抗力的影响
细胞免疫
DTH

ND


淋巴细胞增殖 ↓



体液免疫
PFC



ND
抗体滴度



ND
巨噬细胞功能 ND


ND
一.凡具有免疫抑制的化学物均能降低机体对 细菌、病毒、肿瘤及寄生虫的抵抗力。
1. 人群中由于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某些自身免疫病、 结缔组织病、慢性炎症性疾患及防止移植器官 的排斥等,可引起由细菌、病毒、霉菌及寄生 虫感染导致的合并症。接受器官移植病人的另 一个合并症是继发癌症的发生率增高,如果治 疗停止后,继发癌症可部分或完全消失。
3. 单核吞噬细胞:有吞噬功能的细胞有 单核吞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

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

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
第十章 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
第二节 化学毒 物对机体免疫 功能影响 及其作用机制
第一节 机体免疫系统及免疫功能
2009-6-30
化学毒物可通过干扰神经内分泌网络等,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即免疫抑制,导致个体易受感染因素或肿瘤等的攻击;
也可影响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能力或敏感性,引起病理性免疫 应答,表现为过敏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2009-6-30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作用 对象
作用 方式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抗原多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T细胞的呈递
产生高效而短 命的效应B细 胞(几小时~ 几天) 产生寿命长的 记忆细胞,如 遇同样抗原再 度入侵,立即 发生免疫反应 以消灭之
产生效应T细胞(可存活数月至数年) 产生记忆细胞
• (2)多环芳烃类
• (3)农药类 DDT、敌百虫、甲基对硫磷等。
• (4)金属 铅、镉、砷、汞、镍、锌、铜、甲基汞等。
• (5)大气污染物 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等。
• (6)工业污染物 氯乙烯、苯、苯乙烯、联苯胺、三硝基甲苯、石 棉等。
• (7)治疗用药物 环磷酰胺、氨甲蝶呤、6-巯基嘌呤、5-氟尿嘧啶、 环孢菌素A、雌二醇、白消安等。
之,自发肿瘤及X射线照射引起的肿瘤抗原性最弱。 二.化学致癌物诱发肿瘤抗原的特异性 化学致癌剂或物理因素等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特异性高,每个
肿瘤的抗原间很少出现交叉反应。
三.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机制 当肿瘤发生后,机体可通过体液免疫效应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方面,
第二节 化学毒物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
及其作用机制
I型超敏反应

食品毒理学名词解释

食品毒理学名词解释

食品毒理学名词解释一、基础毒理学1.外源性化合物 (Xenobiotics):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与机体接触后进入体内,并且有生物活性,导致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2.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3.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毒性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

*速发性毒作用: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称为速发性毒作用。

*迟发性毒作用: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称为迟发性毒作用。

*局部毒性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接触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全身毒性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至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4.*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接触后可逐渐消失的毒性作用。

*不可逆作用:是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加深。

5.*外源化学物对形态的作用:是指机体组织形态发生的肉眼或镜下可见的病理变化。

6.*外源化学物对功能性的作用:通常是指外源化学物引起靶器官功能的可逆性变化。

7.过敏性反应:也称为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8.*特异体质反应: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

9.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10.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标准,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杀伤能力的淋巴细胞,他们不经抗原刺激,也不需抗 体参与,就能杀伤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及移植的组 织细胞,但对正常组织细胞无杀伤作用 • 来源:骨髓干细胞 • 分布:外周血及周围免疫器官
8
Food Toxicology
• 三、免疫组织与器官 • (一)淋巴器官 • 1. 骨髓:造血器官 • 2. 胸腺:是胸腺细胞分化成熟的地方 • 3. 淋巴结:淋巴结的外周部分为皮质,富含B细胞核滤
抑制、超敏反应、自身免疫、外源化学 物对免疫系统作用特点、外源化学物免 疫抑制机制。
3.食品中化学物对免疫功能影响及其作 用机制。化学致癌物引起的肿瘤免疫、 免疫毒理学试验方法、免疫毒性检测方 案、免疫抑制的检测方法。
3
Food Toxicology
第一节 机体免疫系统及免疫功能
• 免疫毒理学(immunotoxico1ogy)是毒理学与免疫学 间的边缘学科,也是毒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它主要研究 外源化学物和物理因素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有害作用及其 机制。免疫毒理学是在免疫学和毒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十通过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进行有规律的歉意,这种规 律性的迁移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recirculation of lymphocytes) • 意义: • 1. 增加了与抗原、侵入物接触的机会,被火化的淋巴 细胞变为效应细胞参与免疫应答 • 2. 能使B、T细胞核记忆细胞很快的分不到全身的组织 器官
12
Food Toxicology
• 二、超敏反应
• (一)外源性化学物引起的超敏反应 • 1. 接触性皮炎 • 2. 过敏性肺病 • (二)根据过敏反应出现的快慢和抗体是否存在,可将变态反应
分为四型:一型是抗原进入机体后,反应即刻出现,称为速发型 变态反应;另一型是抗原进入机体后1~2天反应才出现,称为 迟发型变态反应,此种类型反应与致敏的淋巴细胞有关。另外还 有两个中间型。 • 1.第Ⅰ型:速发型或反应素型 • 2.第Ⅱ 型:细胞毒型或溶细胞型 • 3.第Ⅲ型:免疫复合物型 1•3 4.第Ⅳ型:迟发型或细胞免疫型
4
Food Toxicology
•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及作用 •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IR):抗原性物质进入
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是机体 对外来物质侵入机体的自身防御反应 • 类型及作用: • 固有性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response):具有皮 肤,粘膜的物理阻挡作用及局部细胞分泌的抑菌,杀菌 物质的化学作用;吞噬病原体作用;自然杀伤作用; • 适应性免疫应答:以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以T细胞 介导的细胞免疫对病原体施加杀伤清除作用
Immune toxicity of chemical poisons
Food Toxicology Instructor: GU BING, Ph.D.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of University
Learning Objectives
Food Toxicology
Food Toxicology
• 三、自身免疫应答 • 自身免疫:机体对自身组织或细胞抗原性市区免疫耐受
性,导致自身免疫效应细胞核自身抗体产生 • 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达到一定强度以致破坏正常
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自身免疫病 • 自身免疫的表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很复杂,
可分为器官特异性和器官非特异性两大类。自身免疫性 疾病以女性为多见,女性的发病率大约是男性的2.7倍。
11
Food Toxicology
• 二、外源化学物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的主要表现 • 1. 核因子与免疫抑制 • (1)核转录因子KappaB与免疫抑制 • (2)T细胞活化核因子与免疫抑制 • 2. 第二信使与免疫抑制 • (1)酪氨酸蛋白激酶与淋巴细胞氧化应激 • (2)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与免疫抑制 • (3)Ca2+与免疫抑制
Food Toxicology
• 3. 单核吞噬细胞 • 具吞噬功能的细胞有单核吞噬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单
核图示细胞是除淋巴细胞外免疫系统中第二大的细胞群 • 来源及发育部位:来源于骨髓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 分布:在肝脏和肺脏等组织中均有分布 • 4。 自然杀伤细胞 •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是一群具有自
1.理解机体的免疫系统及免疫功能。
2.了解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免疫抑制、 超敏反应、自身免疫、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作 用特点、外源化学物免疫抑制机制。
3.了解食品中化学物对免疫功能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2
Learning Contents
Food Toxicology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机体的免疫系统及免疫功能。 2.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免疫
10
第二节 化学毒物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极Fo其od T作oxicology 用机制
• 一、免疫抑制 • (一)具有免疫抑制的外源性化学物 • 1. 多卤代芳香烃类:多氯联苯,六氯苯等 • 2. 多环芳烃类:三甲基胆蒽,苯蒽等 • 3. 农药类:DDT,敌百虫,甲基对硫磷 • 4. 金属:铅,镉,汞等 • 5. 大气污染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等 • 6. 工业污染物:苯,苯乙烯,石棉等 • 7. 治疗用药物:环磷酰胺,氨甲喋呤,雌二醇等
抗原,知识在正常人细胞含量很少,难以检测到,但在 细胞癌变时,其含量明显增加,可用免疫学方法检测出 来,因此称它为肿瘤相关抗原 • 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肿 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二不存在于相应 15 的正常细胞的新抗原
Food Toxicology
5
Food Toxicology
• 二、免疫细胞 • 在免疫系统中有许多类型的细胞,大多数淋巴细胞,包
括B细胞核T细胞及NK细胞,此外还有各种粒细胞,肥 大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以及各种辅助细胞 • 1. B淋巴细胞 • B淋巴细胞为骨髓依赖的淋巴细胞的简称,其具有一个 重要特征是细胞膜带有自己合成的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Ig) • B细胞发育部位:鸟类在法氏囊中发育成熟,哺乳类和 人类则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 成熟B细胞定居部位:淋巴结的皮质区和脾脏的红髓及 6 白髓的淋巴小结
14
Food Toxicology
• 四、化学致癌物质诱发的肿瘤免疫 • (一)肿瘤抗原及其特点 • 肿瘤抗原: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及过度表达的
抗原物质的总称 • 肿瘤相关抗原(tumor ofassociated antigen,TAA): • 非肿瘤细胞所持有的、正常细胞核其他组织上也存在的
Food Toxicology
• 2. T淋巴细胞 • T淋巴细胞是胸腺依赖的淋巴细胞简称, • 来源:骨髓淋巴肝细胞 • 发育:胸腺部位 • 分布:周围淋巴器官,如胸导管,外周血,淋巴结等 • 按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及功能分 • (1)细胞毒性T细胞 • (2)调节T细胞 • 按调节功能分 • (1)辅助性T细胞 7• (2)异质性T细胞
泡树突状细胞,皮质深层和滤泡间隙处富含T细胞,髓 质区为滤过淋巴液的场所 • 4. 脾脏:体内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 • 5. 粘膜淋巴样组织:广发分布于呼吸及消化系统的粘 膜等组织,富含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等,具有执 行固有免疫和局部特异免疫的作用
9
Food Toxicology
• (二)淋巴细胞的循环 • 各种免疫器官中的淋巴细胞并不是定居不懂的群体,二
Food Toxicology
• (四)免疫毒性与致癌作用 • 很多外源性化学物可引起免疫功能降低,特别是细胞免
疫功能减低,如佛波酯是一种肿瘤促长剂,具有很强抑 制NK细胞功能的作用,使其对抑制肿瘤的抵抗力下降
17
• (二)特点: • 1. 化学致癌物诱发肿瘤抗原性的强度 • 2. 化学致癌物诱发肿瘤抗原的特异性 • (三)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机制 • 1. 细胞免疫机制 • (1)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 (2)NK细胞的杀伤作用 • (3)巨噬细胞的抗瘤作用 • (4)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 (5)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 2. 体液免疫机制 1•6 与瘤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而溶解瘤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