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大肠杆菌病
猪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

猪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猪的大肠杆菌病是由一定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主要是感染仔猪。
由于大肠杆菌的类型和仔猪年龄的不同,所以发生不同的疾病。
(1)仔猪黄痢病的治疗:①痢特灵0.2克,每天服2次,连服3天。
②土霉素0.2—0.3克,每天服3次,连服3天。
③氯霉素注射液l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④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5甲氧嘧啶,或磺胺6甲氧嘧啶与增效剂以5:1配合,或用配合好的新诺明,对治疗黄痢都有良好效果。
(2)仔猪白痢病的治疗:①土霉素或氯霉素,按每公斤体重50—100毫克,每天内服2次,连服3天。
②呋哺西林或痢特灵,每天0.1-0.3克,每天内服2次,连服3天。
③磺胺脒15克,次硝酸铋15克,胃蛋白酶10克、龙胆末15克,加淀粉和水适量,调成糊状,供15头小猪,上下午各1次,抹在小猪口中.④敌菌净加磺胺二甲嘧啶,按1:5配合,混合后每公斤休重60毫克,首次加倍量,每天内服2次,连服3天为一疗程。
⑤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5毫升含l0万单位),按每公斤体重0.5毫升肌肉注射,配合同剂量口服,每天2次,连用2~3天。
⑥链霉素1克,蛋白酶3克,混匀,供5头小猪1次分服,每天2次,连用3天。
此外,尚有许多中草药,如黄连,黄柏、金银花及大蒜等对治疗白痢病都有一定疗效。
近年来,考虑到抗菌药在治疗中容易产生抗药性,人们注意到应用生态制剂防止肠道疾病。
如用乳酶生,每次5一l0片;促菌生或止痢灵,每公斤体重0.5克,混合内服,每天2次,连用5天。
本药无抗药性,无副作用,用药期间注意停用抗菌药。
(3)仔猪水肿病的治疗:仔猪水肿病由于发病急,往往来不及治疗病猪就死亡。
未死亡而出现明显症状的病猪,由于大肠杆菌所产生的毒素被机体吸收,侵害器官和神经系统,纵然抗菌药杀灭了大肠杆菌,因所用药物无解毒能力,往往治疗效果不佳。
对慢性病例,用磺胺加糖注射液静脉注射,配合内服硫酸镁15~30克、双氢克脲塞20—40毫克、维生素B.100毫克,加水1次内服。
猪大肠杆菌病预防措施

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
05
病情监测
观察猪只的临床症状,如腹泻、呕吐、脱水等
定期测量猪只的体温、呼吸、心跳等生理指标
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保持环境卫生
定期对猪只进行抽样检测,了解猪只的健康状况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接触传播:猪与猪之间的直接接触
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传播细菌
水源传播:通过污染的水源传播细菌
症状表现
1
腹泻:水样或粘液状,可能带血
2
脱水:皮肤干燥,眼窝凹陷
3
发热:体温升高,精神萎靡
6
神经症状:共济失调,抽搐,昏迷
5
关节肿胀: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4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呼吸音粗
2
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
演讲人
猪大肠杆菌病预防措施
01.
了解猪大肠杆菌病
02.
03.
目录
预防措施
治疗方法
1
了解猪大肠杆菌病
病原体
01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猪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02
病原体:猪大肠杆菌
03
传播途径:通过食物、水、空气等途径传播
04
症状:腹泻、呕吐、脱水、发热等
传播途径
饲料传播:通过污染的饲料传播细菌
粪便传播:通过猪的粪便传播细菌
04
接种效果:预防猪大肠杆菌病,提高猪的健康水平
05
消毒与隔离
01
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保持环境卫生
02
隔离病猪,防止疾病传播
03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只抵抗力
04
严格执行防疫制度,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05
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

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袭猪只的大肠,常见于各个年龄段的猪只。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猪只中,猪大肠杆菌病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因此在饲养管理中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
一、病原体及传播方式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其在猪只的肠道中普遍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害的。
当猪只受到环境、饲料或其他压力的影响时,大肠杆菌可能会引发感染,导致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猪大肠杆菌病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经口感染和经鼻感染两种途径。
通过饮水和食用受污染的饲料是猪只感染该病的主要途径。
猪只之间的接触和环境中的病原菌污染也是传播的重要途径。
加强对饲料饮水的管理,对猪只的隔离和生活环境的清洁是预防猪大肠杆菌病传播的关键。
二、临床症状猪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感染的猪只的年龄、免疫状态和感染的病原菌株。
一般来说,感染猪只会表现出以下临床症状:1. 腹泻:腹泻是猪大肠杆菌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患病猪只的粪便呈水样,有时夹杂黏液和血液,伴有恶臭味,严重影响了猪只的生长发育。
2. 减食:患病猪只会出现食欲不振、减食的症状,导致生长速度减慢,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3. 发热:部分感染猪只会出现发热的表现,体温升高,精神不佳,甚至出现呼吸急促等症状。
4. 贫血:由于腹泻丧失了大量的蛋白质和血液,猪只会出现贫血的表现,表现为粘膜苍白,体态消瘦。
5. 细胞成分的丧失:由于大量的腹泻,使得猪只体内所需的细胞成分,例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失调,与常常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一系列的伴随现象。
以上临床症状可能会伴随着其他的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变化,但表现为整体性的典型临床表现的丧失。
三、治疗方法目前,对于猪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两种方法。
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

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对猪群健康和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在猪场养殖中,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频率较高,引起猪群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给生产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了解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对于猪场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一、流行特点猪大肠杆菌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包括喂食受污染饲料、水源、接触感染和粪便污染而引起。
在猪场养殖中,因为猪的密集养殖和环境污染严重,大肠杆菌易于滋生和传播。
如果猪场卫生条件不佳和养殖管理不当,也容易引起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
二、临床症状1. 急性型猪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急性型猪大肠杆菌病主要表现为猪群中的发热、呼吸急促、腹泻、无食欲、体重下降等表现。
病程短,病死率高,对猪群的危害严重。
三、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猪大肠杆菌病的药物治疗主要采用广谱抗生素,如氧氟沙星、头孢呋辛、氧氟沙星等药物,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的繁殖,减轻症状,达到治疗目的。
2. 支持疗法针对急性型猪大肠杆菌病的猪,应及时进行积极的支持疗法,包括输液、补充营养、调整饲喂管理等,帮助猪尽快康复。
四、预防措施1. 提高卫生水平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杀菌,减少大肠杆菌的滋生和传播。
2. 饲料水源安全严格控制猪饲料和饮水的质量,避免受到粪便的污染,减少大肠杆菌的传播途径。
3.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控制猪舍的温度、湿度和通风,在猪栏内合理设置猪食槽和饮水器,避免猪群因为饲养密度过高而造成的争斗、伤害等情况。
4. 疫苗预防猪大肠杆菌病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疫苗,但可以根据自身猪场的情况,结合免疫力低的时期进行适时的免疫补充,提高猪群的抵抗力。
了解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对于猪场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严格的疫病预防措施、合理的饲养管理以及积极的治疗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保障猪群的健康和养殖效益。
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方法

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方法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由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可影响猪的生长和生产性能。
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存在于环境中,并通过粪便、废水等途径传播。
猪大肠杆菌病不仅会对猪的健康造成影响,还会给养猪业带来经济损失。
预防和控制猪大肠杆菌病至关重要。
一、猪大肠杆菌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猪大肠杆菌病的症状包括发热、腹泻、厌食、呕吐等,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猪的死亡。
大肠杆菌主要通过粪便、粪尿污染的饮水、饲料以及直接接触传播。
饲料、水源和猪舍环境的卫生状况不佳也是猪大肠杆菌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1. 猪舍的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场的卫生状况对预防猪大肠杆菌病非常重要。
定期清理猪舍,及时清除粪便和废料,保持猪舍内的干净整洁。
定期清理和消毒饮水设备、饲料槽和其他设施,减少细菌滋生的可能性。
2. 控制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助于减少细菌滋生和传播。
要保持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出现潮湿和通风不良的情况。
3. 饲料和饮水卫生管理猪场应该使用干净卫生的饲料和饮水,避免使用发霉或变质的饲料。
定期清洗和消毒饲料槽和饮水器,防止细菌在这些设施内的滋生和传播。
4. 饲料和饮水添加抗菌剂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抗菌剂,可以有效控制大肠杆菌的滋生和传播。
但是在使用抗菌剂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使用,避免滥用抗菌剂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5. 加强猪群的免疫力定期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增强猪的免疫力,提高其抵抗猪大肠杆菌病的能力。
6. 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养猪过程中,如果发生了猪大肠杆菌病的疫情,可以采取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方法来控制病情的发展。
但一定要在兽医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7. 定期监测猪群的健康状况定期监测猪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猪大肠杆菌病的病例,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病情的继续蔓延。
猪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特征及防治对策

防治对策2023-11-07CATALOGUE目录•猪大肠杆菌病概述•猪大肠杆菌病临床症状及诊断•猪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特征•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对策•猪大肠杆菌病防治案例分析•相关参考文献01猪大肠杆菌病概述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引起的猪肠道和全身性感染的疾病,是养猪业中较为常见的细菌性疾病。
疾病定义本病以腹泻、脱水、电解质失衡和死亡为主要特征,对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的危害尤为严重。
根据致病性不同,大肠埃希氏菌可分为产毒素型、肠道侵袭型和肠道致病型等多种类型,其中产毒素型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疾病特点疾病定义与特点流行病学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成年猪较少发生。
易感动物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点患病猪、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母猪的子宫和脐带垂直传播给仔猪。
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潮湿、寒冷的环境,特别是多雨、多变的春季和秋季。
病变部位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肠道,但也可引起全身性感染。
病理变化肠道出现卡他性炎症,肠黏膜充血、水肿,肠内容物稀薄,有时可见黏液和血液。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肠壁坏死、溃疡和穿孔等病变。
全身性感染时,可见多个器官发生炎症和坏死。
病理学特点02猪大肠杆菌病临床症状及诊断多见于流行初期,患病猪全身衰弱,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出现腹泻、呕吐症状,粪便呈黄色水样,有恶臭。
部分猪出现咳嗽、喘气。
病程短促,死亡率高。
剖检可见皮肤、皮下组织、浆膜和内脏有大量出血点。
临床症状多发生于2-4周龄的仔猪,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病猪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剧烈腹泻和呕吐,粪便呈灰黄色或黄色水样,含有凝乳块。
病猪迅速脱水、酸中毒,衰弱、昏迷,病程很短,死亡率高。
剖检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出血、肥厚,肠内容物呈黄绿色,有酸臭味。
以10日龄左右仔猪多发,病猪开始出现神经症状,如运动失调、步态蹒跚、弓背、颈部震颤、昏迷以及四肢划水样等。
猪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

猪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引言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感染性疾病,由大肠杆菌引起。
这种疾病对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猪养殖业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猪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帮助养殖户有效地控制和治疗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1. 确诊猪大肠杆菌病在选择治疗方法前,首先需要对猪是否感染了大肠杆菌进行确诊。
常用的方法有:•症状观察:观察猪的精神状态、食欲、体温等,病猪通常出现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
•病理学检查:通过解剖病死猪,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发现黏膜的充血、水肿、坏死等病变,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感染了大肠杆菌。
•病原学检查:采集猪粪样品,通过细菌培养和鉴定方法检测是否存在大肠杆菌感染。
2.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治疗是常用的治疗猪大肠杆菌病的方法之一。
常见的抗生素有:•氟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这类抗生素可抑制大肠杆菌的DNA合成,对大肠杆菌感染疗效显著。
•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青霉素类抗生素可破坏大肠杆菌的细胞壁合成,对感染的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磺胺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可以竞争性地结合于大肠杆菌细胞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从而干扰大肠杆菌的代谢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使用需要遵循兽药使用规范,按照兽医的指导合理使用,以避免产生药物抗性。
3. 改善饲养管理除了药物治疗,改善饲养管理对于预防和控制猪大肠杆菌病同样重要。
•清洁环境: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猪舍的粪便,并进行消毒,减少大肠杆菌的繁殖和传播。
•营养平衡:合理搭配饲料,保证猪的营养需求,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消毒水源:给猪提供清洁卫生的饮用水,定期消毒水源,预防水源污染引起的感染。
•隔离患病猪:一旦发现疑似感染猪,应及时隔离,防止病原菌传播给其他猪。
4. 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帮助猪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对于猪大肠杆菌病,常用的疫苗有:•活菌苗:通过给猪注射活菌疫苗,帮助猪建立免疫防线,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
浅谈猪大肠杆菌病防治措施

浅谈猪大肠杆菌病防治措施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病,由猪大肠杆菌引起。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饮水、食物和接触传播。
一旦养猪场出现猪大肠杆菌病,将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养猪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的传播。
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是预防猪大肠杆菌病的关键。
猪舍的清洁度直接影响猪只的健康。
养猪场需要做好猪舍的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包括清理排泄物、更换饲料桶、清洗水槽等。
要定期对猪舍内部和外部进行消毒,采取有效的杀菌措施,如使用消毒水、漂白水等。
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可以有效减少猪大肠杆菌的传播和感染。
饲料和饮水的卫生也是预防猪大肠杆菌病的重要措施。
猪只的饲料和饮水来源直接影响它们的健康状况。
养猪场需要做好饲料和饮水的卫生管理工作。
饲料的存放要干燥通风,避免受潮发霉,饲料桶要保持清洁,避免污染。
饮水槽要定期清洗消毒,确保水质清洁卫生。
饲料和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抗菌剂和益生菌,可以有效抑制猪大肠杆菌的生长,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控制猪只的密度和流动也是防治猪大肠杆菌病的重要措施。
过高的密度会导致猪只之间的接触过密,增加猪大肠杆菌的传播风险。
养猪场需要合理控制猪只的密度,确保猪只之间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避免相互接触过密。
要控制猪只的流动,避免不同来源的猪只混养和交叉感染。
疫苗接种也是防治猪大肠杆菌病的重要手段。
疫苗可以有效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猪大肠杆菌的感染率和发病率。
养猪场应根据疫情情况和养殖规模,定期对猪只进行猪大肠杆菌病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加强养猪场的管理和监控是防治猪大肠杆菌病不可或缺的措施。
养猪场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定期对猪只的健康状况和环境卫生进行检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养猪场的卫生和防疫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要防治猪大肠杆菌病,养猪场需要从猪舍的清洁卫生、饲料和饮水的卫生、猪只的密度和流动、疫苗接种以及管理和监控等多个方面着手,做好全面的防治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环境和管理预防
预防措施:过好三关 一、母猪关
1、母猪产前按时接种疫苗。母猪产前和产后2d内要适当限饲, 控制蛋白质水平,要保持饲料的相对稳定性,严禁饲喂发霉变 质饲料,适当加喂青饲料。 2、母猪产仔后,把仔猪放在已消毒好的保温箱里,暂不接触母 猪。待把母猪的乳头、乳房、胸腹部皮肤,用0.1%高锰酸钾 水溶液,擦洗干净后(消毒),逐个乳头挤掉几滴奶水后,再让 仔猪哺乳。
由于猪大肠杆菌血清型多,变异大,抗原复杂,
加上耐药性菌株的产生,给大肠杆菌病的防制带来
一定困难。
①加强猪场饲养管理综合措施
②采用三价灭活苗免疫(或采用本地优势菌株灭活 苗免疫) ③配合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整仔猪胃肠道菌群平衡 ④结合使用少量敏感抗生素
1、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1-7日龄 左右的仔猪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疾病。 临床上以剧烈腹泻、排黄色水样稀便、迅速死亡 为特征。剖检常有肠炎和败血症,有的无明显病 理变化。
新生仔猪从脱离母猪子宫到吸奶的期间,接 触严重污染的环境,导致吞入来自于母猪肠 道菌群的细菌,致使新生仔猪大肠杆菌性腹 泻的暴发。 炎夏和寒冬潮湿多雨季节发病严重,春、秋 温暖季节发病少。猪场发病严重,分散饲养 的发病少。
潜伏期很短,最短的出生后12h内发病,最迟的1-3日
龄发病。
发病后可见1-2头突然表现全身衰弱呈昏睡状态,很快
死亡,其它猪相继腹泻,粪便呈黄色浆糊状,有时含
有消化不良的凝乳块。严重的极度衰弱,脱水而死亡。
初产母猪所产的仔猪常比经产母猪所产的仔猪更易感。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
2、仔猪白痢
10-30日龄哺乳仔猪易发生,病猪突然发生腹泻, 排出乳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泥浆状腥臭或粘糊状 的稀粪。
(二)实验室诊断
大肠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1、病料采集; 2、分离培养; 3、生化鉴定; 4、动物试验; 5、血清型鉴定; 6、PCR确定。
七、综合防制
当前,养猪业的发展逐步规模化,一旦 发病,损失是以群体计。因此我们考虑问题应 考虑到群体。疾病不是孤立的发生,病原体的 侵入往往受猪场整体管理水平的影响,饲养管 理和卫生条件很好的猪场,疾病就是少。由此 可见,综合防制措施非常重要。
病猪背部拱起,行动缓慢,逐渐消瘦,被毛粗糙无 光泽,畏寒脱水,呼吸次数增加,食欲不振,发育 迟缓。 病程长短不一,约3-7天不等,超过15日龄症状较 轻,可自愈康复。 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
仔猪排出灰白色糊状粪便.
3、水肿病
突然发病,精神沉抑,食欲减少或停止,体温一般正常或
偏低。 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症状,步态蹒跚, 兴奋不安,反应敏感,共济失调,有时不能站立,爬行, 呈昏睡状态。
3、猪水肿病: 胃粘膜下的水肿具有特征性,常位于近胃大 弯及贲门的区域, 水肿液一般为浆液性,有时在粘膜附近 有血染。
仔猪黄痢:小肠出血,肠壁变薄,内有黄色稀粪
仔猪黄痢:肠粘膜血液充盈明显
仔猪白痢:胃见有食滞
猪水肿:大肠肠系膜水肿,淋巴结水肿和出血。
猪水肿:胃大弯水肿、胃粘膜下水肿
猪水肿:胃大弯粘膜下水肿
六、诊断 (一)临床诊断
1、仔猪黄痢:1-3日龄新生仔猪突然发病,排黄色稀粪, 同窝仔猪几乎均患病,死亡率高,而母猪健康,无异 常。 2、仔猪白痢:2-3周龄哺乳仔猪成窝发病,体温不变, 排白色浆糊样稀粪,剖检仅见有胃肠卡他性炎症。 3、猪水肿病:断奶前后的仔猪,常突然发病,病程短, 死亡率高,病猪眼睑水肿,出现神经症状,胃贲门、 胃大弯及结肠肠系膜胶样水肿、淋巴结肿胀。
(二)免疫接种
1、母猪产前40d和15d分别接种大肠杆菌K88、K99、987P 三价灭活疫苗。 2、自家疫苗:采用本场分离的菌株制成灭活疫苗。 在产 前40d和15d分别给母猪注射,仔猪14-20日龄注射,能 起到较好的新霉素、多粘菌素、土霉素、全霉素、磺胺甲 基嘧啶、第三代头孢等对本菌都有抑制作用。 治疗做到5个用药
微生态制剂-酪酸菌
抑制大肠杆菌 4个数量级 抑制沙门氏菌 5个数量级 抑制志贺氏菌 3个数量级 促进嗜酸乳杆菌 2倍 促进双歧杆菌 提高93.3% 促进粪肠球菌 提高81.3% -摘自陈秋红等《益生菌酪酸菌CB-7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朱晓慧等《酪酸菌对肠道有益菌的增殖作用和共生关系研究》 薛胜平等《三种益生菌混合培养及共生机理研究》
二、仔猪关
1、注意保温:气温低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采暖措
施,确保仔猪生长环境温度适宜。
2、仔猪出生后应尽早哺足初乳,以提高仔猪的
抗病能力。
3、给仔猪补充微生态制剂,调整胃肠道内菌群
平衡,预防和治疗仔猪大肠杆菌病。
微生态制剂
调节宿主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机体健康水平、避 免服用抗生素带来的耐药性和二重感染。 抗腐败性很强的非致病性肠道有益菌,可抑制肠 内腐败菌、毒素病原菌的增殖,并能产生多种酶 类及氨基酸。 促进动物营养的消化吸收、增强动物免疫力、防 治疾病。
联合用药、全窝用药、及时用药、连续用药、母仔用药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加上大肠
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很容易出现多重耐药菌
株。因此,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必须使用时
筛选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更显得重要 。
小结
控制本病重在预防。怀孕母猪应加强产前产后的饲 养和护理,仔猪应及时哺足初乳,饲料配比适当, 勿使饥饿或过饱,断乳期饲料不要突然改变。
三、环境关
1、产房应保持清洁干燥、不蓄积污水和粪尿,注意通风换气 的同时,也要做好保暖工作。母猪临产前,要对产房进行彻 底清扫、冲洗、消毒。垫上干净的垫草。 2、猪舍应保持干净、干燥、温度适宜、通风换气。 3、对猪舍及附近地带应经常消毒。 4、员工的衣物、手臂一定要消毒彻底,出入生产区必须洗澡 消毒,更换衣服、鞋子,进猪舍门口必须踏消毒盆。
特征性的症状是头部眼睑、结膜、齿龈有时波及到颈部或
腹部皮下水肿。 病程长短不一,死亡率高。
四肢无力、共济失调
五、病理变化
1、仔猪黄痢:皮肤干燥、皱缩,口腔粘膜苍白、干燥脱水。 最为显著的病变为肠道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以十二指肠 最为严重。 2、仔猪白痢:剖检尸体外表苍白消瘦,肠粘膜有卡他性炎症 变化,有少量粘液性分泌液,胃见有食滞。
2、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10日龄左 右仔猪发生的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排灰 白色粥样稀便为主要特征,发病率高而致死 率低。猪肠道菌群失调、大肠杆菌过量繁殖 是本病的重要病因。气候变化、饲养管理不 当是本病发生的诱因。
本病一般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7日龄以 内及30日龄以上的猪很少发病。 发病有先后,症状有轻重,数量或多或少。 一窝仔猪有一头发病后,其余的往往同时或 相继发病。 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低。 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及猪舍卫生有很大关系, 在冬、春两季气温剧变、阴雨连绵或保暖不 良及母猪乳汁缺乏时发病较多。
3、猪水肿病
常见于断奶不久的仔猪,该病的发生与饲料和饲
养方式的突然改变,如饲喂单一或喂给大量精饲 料、气候变化等有关。 体况健壮,膘度较好的容易发病,育肥猪和10天 以下的猪很少见。 在某些猪群中有时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性,发 病率一般在10%-30%以下,但病死率很高,约90%。
四、发病特点
1、仔猪黄痢
猪 大 肠 杆 菌 病
一、疾病种类
1、仔猪黄痢:出生后一周内发生,以3日龄
左右最为常见。 2、仔猪白痢: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以 10-20日龄最常见。 3、水肿病:常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育肥 猪很少发病。
二、病 原
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在麦 康凯培养基上长成红色菌落。
三、流行病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