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大肠杆菌&猪沙门氏菌
猪大肠杆菌病症状和治疗 猪大肠杆菌病治疗方法

猪大肠杆菌病症状和治疗猪大肠杆菌病治疗方法猪大肠杆菌病主要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水肿病三种主要病症,三种猪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症状各不相同。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供养猪的朋友们参考。
一、猪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症状猪的大肠杆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肠道传染病。
常见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三种类型,以严重腹泻和毒血症为特征。
1、仔猪黄痢:潜伏期短,短的在出生后12小时以内即可发病,一般不超过1周。
个别猪只突然发病死亡,其他仔猪相继出现腹泻,排出黄色浆状稀粪,内含凝乳小片,在病猪和病死猪的肛门附近常粘有黄色粪便,圈舍内到处可见患病仔猪排出的黄色稀粪,最后仔猪因脱水、消瘦、昏迷而死亡。
感染仔猪发病率可达到90%以上,仔猪黄痢死亡率高,有的可达100%。
2、仔猪白痢:病猪表现为突然发生腹泻,体温正常,圈舍内随处可见有白色、灰白色并带有腥臭味的粪便。
病程2~3天,大多数能自然康复,死亡率较低。
3、仔猪水肿:本病最特殊的表现是在眼睑、面部水肿,有时波及到颈部和腹下。
站立行走时就像喝醉酒一样摇摆不定。
捕捉时病猪叫声撕哑,病猪先拉稀而后便秘。
二、猪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1、仔猪黄痢的治疗一般可以分2次给仔猪喂服由40~160mg三甲氧苄氨嘧啶、0.2~0.8g磺胺嘧啶、0.5g活性炭组成的均匀混合物,每天服用2次,直到仔猪痊愈。
硫酸新霉素,每千克体重口服15~25mg,每天2~4次。
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4~7mg,每天1次;或者每千克体重口服4~11mg,每天2次。
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5~10mg,每天2次。
2、仔猪白痢的治疗对病猪治疗前,最好将分离出的致病大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并据此选择抑菌效果较好的抗生素。
同时,可对哺乳母猪用药,使其体内的病原性大肠杆菌被抑制,避免母乳被大肠杆菌感染,同时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进入乳汁,仔猪在吸食乳汁的同时吸入药物。
3、猪水肿病的治疗在患病仔猪的饲料中加入适量的盐类泻剂,连续使用2天,再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硫酸新霉素或卡那霉素,每天2次,连续注射2~3天。
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方法

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方法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猪类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发热、厌食和消瘦等症状。
这种疾病对猪的生长和生产性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大肠杆菌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1.加强猪场卫生管理猪大肠杆菌病主要通过粪便、尿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因此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是预防猪大肠杆菌病的关键。
首先要保持猪场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和尿液,防止污水积聚。
其次要做好猪舍的消毒工作,定期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杀灭病原菌和减少疾病的传播。
要加强猪场的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降低细菌的传播和繁殖。
2.严格控制饲养环境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与饲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严格控制饲养环境,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
首先要提高饲料卫生质量,避免饲料受到污染。
其次要保持饮水卫生,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设施,提供清洁、新鲜的饮水。
要定期清洗和消毒饲料槽和饮水槽,避免细菌的滋生和传播。
3.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对预防和控制猪大肠杆菌病至关重要。
首先要合理配置饲料,保证猪的营养需求,增强猪的免疫力。
其次要遵循合理的饲喂规律,定时定量地为猪喂食,避免饲料过量或不足导致营养不良。
要保证猪的饮水量充足,预防腹泻发生。
4.加强疫苗免疫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控制猪大肠杆菌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养殖户应该选择正规的疫苗生产厂家生产的猪大肠杆菌疫苗,并按照要求进行疫苗接种。
猪大肠杆菌病疫苗要求注射部位清洁、疫苗完整无损,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上的用法和用量进行接种。
要定期做好疫苗的应用和接种记录,确保猪群得到及时有效的疫苗接种。
5.定期监测猪群健康状况定期监测猪群的健康状况是预防和控制猪大肠杆菌病的重要措施。
养殖户要对猪群的生产性能、体温、食欲、粪便等指标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定期做好疾病的监测和检测工作,提前发现和控制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和传播。
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

新农村2024.5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侵害初生仔猪和断奶仔猪而引起的一组肠道感染性传染病。
大肠杆菌感染是导致出生后头几天的新生仔猪腹泻、出生后一周到断奶仔猪腹泻及断奶后腹泻最重要的病原之一。
常见的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
猪在感染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等病毒性疾病后,因影响其免疫力、损伤肠道黏膜,容易继发大肠杆菌感染,并严重影响仔猪成活率。
1.流行特点仔猪黄痢:也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多见于出生后数小时到1周龄内的仔猪,尤其是1~3日龄仔猪更多见。
梅雨季节新生12~24小时内有仔猪感染病例,1周龄以上仔猪少见发病;盛夏炎热、潮湿多雨季节发病严重,春秋季节较少发生;集约化猪场发病严重,分散养殖的仔猪发病少;新建猪场、头胎母猪所产的仔猪发病严重,以后胎次的仔猪发病逐渐减轻。
同窝仔猪发病率可高达100%,致死率90%以上。
仔猪白痢:多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以10~20日龄仔猪更多见,1周龄以内、30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气温骤变、暑热及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较多;气候骤变、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不良、哺乳母猪缺乳等可使发病率明显上升。
仔猪水肿病: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多发生于断奶前后,育肥猪或10日龄以下的乳仔猪少有发生;越是营养良好、体格肥胖,生长快而健壮的仔猪越容易发病;饲料营养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河北省盐山县农业农村局(061300)高健吕志鹏33单一,缺乏硒等矿物质、维生素E、维生素C等,以及饲养方式改变等,也容易诱发;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一般每年的4—5月和9—10月为高发期。
2.临床症状仔猪黄痢潜伏期很短,仔猪新生24小时左右就能发现首例病猪,之后24~48小时内传遍全窝仔猪。
最初,仔猪常突然腹泻,排出黄色、灰黄色、黄白色浆糊状稀粪,混杂小气泡并带腥臭,内含未被消化的凝乳块,拒绝吮乳,眼球下陷,无呕吐,终因严重脱水和自体中毒而昏迷致死。
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

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袭猪只的大肠,常见于各个年龄段的猪只。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猪只中,猪大肠杆菌病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因此在饲养管理中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
一、病原体及传播方式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其在猪只的肠道中普遍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害的。
当猪只受到环境、饲料或其他压力的影响时,大肠杆菌可能会引发感染,导致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猪大肠杆菌病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经口感染和经鼻感染两种途径。
通过饮水和食用受污染的饲料是猪只感染该病的主要途径。
猪只之间的接触和环境中的病原菌污染也是传播的重要途径。
加强对饲料饮水的管理,对猪只的隔离和生活环境的清洁是预防猪大肠杆菌病传播的关键。
二、临床症状猪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感染的猪只的年龄、免疫状态和感染的病原菌株。
一般来说,感染猪只会表现出以下临床症状:1. 腹泻:腹泻是猪大肠杆菌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患病猪只的粪便呈水样,有时夹杂黏液和血液,伴有恶臭味,严重影响了猪只的生长发育。
2. 减食:患病猪只会出现食欲不振、减食的症状,导致生长速度减慢,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3. 发热:部分感染猪只会出现发热的表现,体温升高,精神不佳,甚至出现呼吸急促等症状。
4. 贫血:由于腹泻丧失了大量的蛋白质和血液,猪只会出现贫血的表现,表现为粘膜苍白,体态消瘦。
5. 细胞成分的丧失:由于大量的腹泻,使得猪只体内所需的细胞成分,例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失调,与常常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一系列的伴随现象。
以上临床症状可能会伴随着其他的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变化,但表现为整体性的典型临床表现的丧失。
三、治疗方法目前,对于猪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两种方法。
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

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对猪群健康和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在猪场养殖中,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频率较高,引起猪群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给生产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了解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对于猪场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一、流行特点猪大肠杆菌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包括喂食受污染饲料、水源、接触感染和粪便污染而引起。
在猪场养殖中,因为猪的密集养殖和环境污染严重,大肠杆菌易于滋生和传播。
如果猪场卫生条件不佳和养殖管理不当,也容易引起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
二、临床症状1. 急性型猪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急性型猪大肠杆菌病主要表现为猪群中的发热、呼吸急促、腹泻、无食欲、体重下降等表现。
病程短,病死率高,对猪群的危害严重。
三、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猪大肠杆菌病的药物治疗主要采用广谱抗生素,如氧氟沙星、头孢呋辛、氧氟沙星等药物,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的繁殖,减轻症状,达到治疗目的。
2. 支持疗法针对急性型猪大肠杆菌病的猪,应及时进行积极的支持疗法,包括输液、补充营养、调整饲喂管理等,帮助猪尽快康复。
四、预防措施1. 提高卫生水平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杀菌,减少大肠杆菌的滋生和传播。
2. 饲料水源安全严格控制猪饲料和饮水的质量,避免受到粪便的污染,减少大肠杆菌的传播途径。
3.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控制猪舍的温度、湿度和通风,在猪栏内合理设置猪食槽和饮水器,避免猪群因为饲养密度过高而造成的争斗、伤害等情况。
4. 疫苗预防猪大肠杆菌病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疫苗,但可以根据自身猪场的情况,结合免疫力低的时期进行适时的免疫补充,提高猪群的抵抗力。
了解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对于猪场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严格的疫病预防措施、合理的饲养管理以及积极的治疗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保障猪群的健康和养殖效益。
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方法

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方法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由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可影响猪的生长和生产性能。
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存在于环境中,并通过粪便、废水等途径传播。
猪大肠杆菌病不仅会对猪的健康造成影响,还会给养猪业带来经济损失。
预防和控制猪大肠杆菌病至关重要。
一、猪大肠杆菌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猪大肠杆菌病的症状包括发热、腹泻、厌食、呕吐等,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猪的死亡。
大肠杆菌主要通过粪便、粪尿污染的饮水、饲料以及直接接触传播。
饲料、水源和猪舍环境的卫生状况不佳也是猪大肠杆菌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1. 猪舍的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场的卫生状况对预防猪大肠杆菌病非常重要。
定期清理猪舍,及时清除粪便和废料,保持猪舍内的干净整洁。
定期清理和消毒饮水设备、饲料槽和其他设施,减少细菌滋生的可能性。
2. 控制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助于减少细菌滋生和传播。
要保持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出现潮湿和通风不良的情况。
3. 饲料和饮水卫生管理猪场应该使用干净卫生的饲料和饮水,避免使用发霉或变质的饲料。
定期清洗和消毒饲料槽和饮水器,防止细菌在这些设施内的滋生和传播。
4. 饲料和饮水添加抗菌剂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抗菌剂,可以有效控制大肠杆菌的滋生和传播。
但是在使用抗菌剂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使用,避免滥用抗菌剂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5. 加强猪群的免疫力定期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增强猪的免疫力,提高其抵抗猪大肠杆菌病的能力。
6. 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养猪过程中,如果发生了猪大肠杆菌病的疫情,可以采取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方法来控制病情的发展。
但一定要在兽医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7. 定期监测猪群的健康状况定期监测猪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猪大肠杆菌病的病例,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病情的继续蔓延。
猪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特征及防治对策

防治对策2023-11-07CATALOGUE目录•猪大肠杆菌病概述•猪大肠杆菌病临床症状及诊断•猪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特征•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对策•猪大肠杆菌病防治案例分析•相关参考文献01猪大肠杆菌病概述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引起的猪肠道和全身性感染的疾病,是养猪业中较为常见的细菌性疾病。
疾病定义本病以腹泻、脱水、电解质失衡和死亡为主要特征,对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的危害尤为严重。
根据致病性不同,大肠埃希氏菌可分为产毒素型、肠道侵袭型和肠道致病型等多种类型,其中产毒素型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疾病特点疾病定义与特点流行病学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成年猪较少发生。
易感动物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点患病猪、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母猪的子宫和脐带垂直传播给仔猪。
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潮湿、寒冷的环境,特别是多雨、多变的春季和秋季。
病变部位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肠道,但也可引起全身性感染。
病理变化肠道出现卡他性炎症,肠黏膜充血、水肿,肠内容物稀薄,有时可见黏液和血液。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肠壁坏死、溃疡和穿孔等病变。
全身性感染时,可见多个器官发生炎症和坏死。
病理学特点02猪大肠杆菌病临床症状及诊断多见于流行初期,患病猪全身衰弱,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出现腹泻、呕吐症状,粪便呈黄色水样,有恶臭。
部分猪出现咳嗽、喘气。
病程短促,死亡率高。
剖检可见皮肤、皮下组织、浆膜和内脏有大量出血点。
临床症状多发生于2-4周龄的仔猪,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病猪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剧烈腹泻和呕吐,粪便呈灰黄色或黄色水样,含有凝乳块。
病猪迅速脱水、酸中毒,衰弱、昏迷,病程很短,死亡率高。
剖检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出血、肥厚,肠内容物呈黄绿色,有酸臭味。
以10日龄左右仔猪多发,病猪开始出现神经症状,如运动失调、步态蹒跚、弓背、颈部震颤、昏迷以及四肢划水样等。
猪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

猪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引言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感染性疾病,由大肠杆菌引起。
这种疾病对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猪养殖业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猪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帮助养殖户有效地控制和治疗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1. 确诊猪大肠杆菌病在选择治疗方法前,首先需要对猪是否感染了大肠杆菌进行确诊。
常用的方法有:•症状观察:观察猪的精神状态、食欲、体温等,病猪通常出现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
•病理学检查:通过解剖病死猪,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发现黏膜的充血、水肿、坏死等病变,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感染了大肠杆菌。
•病原学检查:采集猪粪样品,通过细菌培养和鉴定方法检测是否存在大肠杆菌感染。
2.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治疗是常用的治疗猪大肠杆菌病的方法之一。
常见的抗生素有:•氟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这类抗生素可抑制大肠杆菌的DNA合成,对大肠杆菌感染疗效显著。
•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青霉素类抗生素可破坏大肠杆菌的细胞壁合成,对感染的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磺胺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可以竞争性地结合于大肠杆菌细胞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从而干扰大肠杆菌的代谢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使用需要遵循兽药使用规范,按照兽医的指导合理使用,以避免产生药物抗性。
3. 改善饲养管理除了药物治疗,改善饲养管理对于预防和控制猪大肠杆菌病同样重要。
•清洁环境: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猪舍的粪便,并进行消毒,减少大肠杆菌的繁殖和传播。
•营养平衡:合理搭配饲料,保证猪的营养需求,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消毒水源:给猪提供清洁卫生的饮用水,定期消毒水源,预防水源污染引起的感染。
•隔离患病猪:一旦发现疑似感染猪,应及时隔离,防止病原菌传播给其他猪。
4. 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帮助猪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对于猪大肠杆菌病,常用的疫苗有:•活菌苗:通过给猪注射活菌疫苗,帮助猪建立免疫防线,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大肠杆菌&猪沙门氏菌猪大肠杆菌: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性疾病,主要侵害仔猪和断奶后的小猪,常引起严重腹泻、脑水肿、生长缓慢和死亡。
由于病原菌的类型不同以及猪的日龄、个体差异、发病率和症状不同该病主要分为三种:即仔猪黄痢、白痢和猪水肿病。
1仔猪黄痢1.1流行病学该病常发生于一周龄以内仔猪,以1-3日龄的仔猪多发。
带菌母猪是主要传染源,由粪便排出病原体,仔猪由于吸乳和到处乱舔,经消化道感染。
该病的发生无季节性,死亡率可达90%以上。
1.2临床症状仔猪出生后12小时内突然有1-2头出现衰弱、昏迷症状,并很快死亡。
接着有的仔猪排黄色稀粪,很快变成水样,具腥臭味。
每小时排粪数次,严重时肛门松弛,排粪失禁,清瘦,脱水,眼球下陷,昏迷死亡。
1.3病理变化皮肤苍白,肠道黏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显著。
1.4诊断与防治⑴诊断根据发病以3日龄以内初生仔猪为主,排出黄色水样稀便,明显脱水,消瘦,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可诊断为该病。
⑵防治①科学免疫:临产前用大肠杆菌疫苗注射母猪,15天、30天各免疫1次。
仔猪出生后及早让其吃上初乳,仔猪可通过吸食母乳获得母源抗体得到保护。
②产房严格消毒,保持干燥、洁净、温暖、通风良好,防止有害气体产生。
③一旦有病猪出现,应立即全窝给予庆大霉素、痢特灵、黄连素、磺胺脒等药物治疗。
2仔猪白痢2.1流行病学常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以20日龄以内仔猪多见,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该病的发病与外界环境相关,如气候突变、多雨潮湿、饲料变质或突然变换饲料,以及母乳缺乏或过浓,都可促进该病的发生。
2.2临床症状仔猪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稀粪,呈糨糊状,具腥臭味。
病情加重则表现结膜和皮肤苍白,机体脱水消瘦,最后衰竭而死亡。
2.3病理变化胃肠内容物呈浆状白色或灰白色,常含有气泡。
无其他明显变化。
2.4诊断与防治⑴诊断根据多发生于10-30日龄哺乳仔猪、体温不高、排灰白色粪便、病死率不高等症状做出诊断。
⑵预防主要是适度掌握母猪配种季节,避免过热和过冷季节产仔。
同时加强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搞好猪舍环境卫生工作。
2.5治疗治疗仔猪黄痢病的原则是早预防、早发现、早投药(治疗)和早补液,只有这样才会取得很好的医疗效果。
⑴仔猪喂奶前应将母猪体躯两侧和奶头用高锰酸钾水清洗1遍,并对排黄痢的仔猪颈部一侧用维生素C、维生素B2和维生素B12按3:2:1的比例混合,肌注3-5mL。
⑵对仔猪颈部的另一侧用中药制剂“三九克痢”或“372”或“克泻王”肌注3-5mL,也可用上述药物的一种掺痢菌净2-2.5mL,肌注效果较好。
⑶对于仔猪排水泻样的严重黄痢病,可用"重泻康"与氧氟沙星或恩诺沙星混合肌注5mL,并立即给静脉补液或喂服葡萄糖(添加少量食盐)液剂。
⑷对脱水严重的仔猪除采取上述治疗措施外还应用痢菌净3mL、庆大霉素8万单位稀释于5%的糖盐水中20mL腹腔注射,连续注射2天,每天注射2次。
3猪水肿病3.1流行病学该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释放毒素所致,多发生于断奶后健壮的仔猪。
该病经接触饲养用具传播,经消化道感染,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寒冷、气候突变和阴雨季节。
3.2临床症状特征性症状是眼睑、头、颈和前肢皮下水肿,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共济失调,运动强拘,转圈,全身发抖,叫声嘶哑,最后身躯麻痹,昏迷死亡,病程1-2天。
3.3病理变化该病的主要病变是水肿,多见于眼睑、头、颈部、胃大弯、贲门及胃底部水肿,在胃黏膜及肌层间有一层透明或茶色、淡红色胶胨样物,水肿有时也见于结肠系膜、肠系膜淋巴结、胆囊与喉头等部。
3.4诊断与防治⑴诊断根据该病多发生于断奶后肥胖健壮的仔猪,病猪有神经症状,眼睑、头部水肿,剖检见胃壁和结肠系膜水肿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分离细菌作血清学鉴定。
⑵防治①预防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仔猪断奶时不要突然改变饲养条件和饲料,饲料中及时补给硒与维生素E。
②规模化养猪场可于母猪产前4-6周用大肠杆菌双价基因工程苗接种。
③当猪发病后应立即调整饲料,降低能量和蛋白质饲料,适当添加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同时应用抗生素治疗,如阿莫西林、先锋霉素、土霉素等。
机体脱水和虚弱时应及时补液、强心。
附:猪大肠杆菌病外观及病理图片猪沙门氏菌: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频频暴发的食物中毒事件让很多人对沙门氏菌耳熟能详。
在养猪生产中,沙门氏菌造成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视。
猪沙门氏菌病,又名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坏死性肠炎,有时发生脑炎、脑膜炎、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
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1病原学引起本病的细菌主要有猪霍乱沙门氏菌孔清道夫变种、鼠伤寒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此外还有都柏林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它们是一群血清学相关的革兰氏阴性、可运动、有周鞭毛的兼性厌氧杆菌,没有荚膜,不形成芽孢,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菌落无色。
本属细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以存活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2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4个月龄以内的断乳仔猪。
成年猪和哺乳猪很少发病。
细菌可通过病猪或带菌猪的粪便、污染的水源和饲料等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猪。
鼠类也可传播本病。
沙门氏菌分布广,能从各种途径传入猪群。
许多猪可借本身的抵抗力将其消灭或免疫,有些则成为带菌猪。
但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突变或长途运输等,猪的抵抗力普遍下降时,或病菌几经通过猪体毒力增高,也可造成本病的暴发。
1~4月龄仔猪易感性较高。
半岁以上猪的免疫系统已逐步完善,感染后很少发病,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带有本菌。
在应激因素作用下,尤其是在发生猪瘟时,往往发生本病的并发和继发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潮湿季节更易发,在猪群中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流行。
环境污秽、潮湿、棚舍拥挤、粪便堆积、饲料和饮水供应不及时等应激因素易促进本病的发生。
3临床症状根据猪机体的抵抗力、感染菌的数量和毒力不同,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也不同,一般为2d至数周不等。
在临床上,分为败血症型沙门氏菌病和小肠结肠炎型沙门氏菌病。
3.1败血症型沙门氏菌病通常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起,主要发生在5月龄以下的断奶猪,偶尔在大猪和成年种猪也有发生,表现单个猪或呈流行性的突然死亡和流产。
急性败血症幸免的活猪出现的临床症状与病原菌侵害的部位有关,如肺炎、肝炎、肠炎、偶尔发生脑膜炎。
首先感染猪出现食欲不振,不愿运动,体温升高40.5一41.6℃,通常有浅表性的湿咳。
少数猪只挤在猪栏的一角,有几头猪突然死亡,肢体的末稍部位及腹部发紫。
到发病第三、四天才出现腹泻,排黄色水样便。
通常情况下,本病的发病率不超过10%,而死亡率高。
本病可经粪便一口腔途径传播,潜伏期在24一48 ho康复猪可以成为带菌者和排菌者。
3.2小肠结肠炎型沙门氏菌病最常发生在断奶后至大约4个月龄的猪,有急性或慢性的。
通常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其次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起。
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暴发多发生于种猪群,这些敏感猪死亡率很高。
初期症状为排黄色水样便,不带血色和茹液,几天内就可传染给同圈的大多数猪。
个别猪发生的最初腹泻通常持续3一7d,但典型的小肠结肠炎型病例在几周内复发腹泻2一3次,排白色蜂蜡样粪便。
有时粪便带血,但很少见到像猪痢疾那样大量的典型血便。
感染猪发热,采食减少,并出现与发病程度和发病期对应的脱水。
病猪的死亡率通常很低,只发生在腹泻的几天后,是由于脱水和低钾血症所致。
多数猪在临床上完全康复,成为带菌猪,能间歇性排菌达5个月。
排菌期长短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
少数猪可能成为僵猪,有些猪可发生直肠狭窄。
4病理学诊断4.1病理剖检变化急性病例往往由于病程短、发病急、死亡快、病尸一般体况良好,耳、蹄、尾和下腹部皮肤发绀。
胃基底膜发生由充血到梗死的变化,脾肿大,呈深蓝色,被膜上可见出血点。
肝肿大不太严重,呈淤血变化。
全身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出血,除病程长的猪外,多不显著肿大,但肠系膜淋巴结湿润肿大。
肺脏变硬并有弥漫性充血,经常见到间叶水肿出血。
常见黄疸,在肝脏常见有粟粒大小的白色坏死灶。
发病头几天没有死亡的猪,有严重的或坏死性的小肠结肠炎病变,特征性病变与小肠结肠炎型沙门氏菌病变相同。
在肾皮质和心包上有出血斑。
小肠结肠炎型沙门氏菌病,一般病程较长,尸体消瘦,皮肤粗糙,被毛粗乱无光。
在胸、腹下部、腿内侧等较薄的皮肤上,可见豆粒大小的痂样湿疹,近似圆形,呈暗红色或黑褐色。
由于腹泻死亡的猪主要病变为局灶性或弥漫性坏死性结肠炎、盲肠炎,有时罹患小肠。
局灶性病变是在肠壁淋巴滤泡病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为淋巴滤泡发生髓样肿胀,隆起于黏膜面上呈堤状(淋巴集结)或半球状(孤立淋巴滤泡),随后肿胀的中心发生坏死,逐渐向深层和周围扩展,病变部黏膜随之发生坏死并结痂。
痂的颜色由于肠内容物与胆色素含量不同而呈污灰、黄绿或暗褐色。
新鲜痂表面平滑柔软边缘隆起,陈旧痂干涸龟裂,表面被覆软化脱落的坏死物。
在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发生分界性炎,其炎症细胞崩解使组织化脓,致使结痂从分界处脱落,在黏膜上留下圆形或近似圆形的溃疡。
溃疡底部平整,表面被覆坏死组织,周围呈堤状隆起,溃疡可相互融合成片或形成更大的溃疡。
以后溃疡愈合成疤痕组织,或向深部发展至肌层和浆膜层,引起局部性的纤维素腹膜炎,并与邻近的肠绊发生粘连,甚至发生肠穿孔。
发生固膜性炎的同时,还可见到弥漫性的卡他性炎。
发生固膜性炎时,黏膜表面变得粗糙,被覆污灰色或灰黄色的糠麸样物。
糠麸样物是由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和坏死的黏膜组织结合而成。
较新鲜的固膜柔软,撕落后显露出红色的肉芽组织创面。
肠壁显著增厚,质硬缺乏弹性,厚度可达正常的2~4倍。
肠系膜淋巴管由于淋巴淤滞或淋巴栓的形成,显著变粗,而呈浑浊灰白的条索状。
肠系膜淋巴结髓样肿胀,在切面上可见灰白色浑浊的坏死灶,或者成为干酪物质与脓肿。
有的淋巴结由于纤维性结缔组织增生而变硬。
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淤血和变性,被膜增厚,小叶间的结缔组织增生变宽。
部分病例,肝被膜下及肝切面有针尖大到粟粒大的红黄色和灰白色的病灶,即为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和副伤寒结节。
部分病例在肺脏有点状出血,或有浆液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和化脓性肺炎灶。
4.2病理组织学变化在急性败血病型沙门氏菌病病例,最具诊断学意义的病变就是副伤寒结节,在整个肝脏都能用肉眼看到白色的坏死灶,与之对应的组织学变化就是在急性凝固性肝细胞坏死灶中有组织细胞大量集聚。
另外的典型病变是在胃黏膜的小静脉、发绀的皮肤、肾小球毛细管中见到纤维素样的血栓,而在肺血管中少见。
肝脏和淋巴结的网状细胞增生,以及组织细胞和内皮细胞全部肿胀。
类似的增生变化也发生于肺脏,即弥漫性间质性肺炎。
典型的肠病变为肠隐窝和表面肠细胞发生局灶性至弥漫性坏死,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和中等量的淋巴细胞,只有在早期病变才有多量的嗜中性粒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