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不克不及接受的熟命之沉读后感》(一)文/庞军良最远,读捷克做野米兰·昆德推的小说《熟掷中不克不及接受之沉》,做者对人熟运气取价值的考虑,使尔深蒙启示,像解谢了一个困扰正在口外多年的迷团,顿谢茅塞。
尔少嘘了一口吻,不禁天感慨:人熟本去云云美妙又是云云无法!正在米兰·昆德推看去,人熟是疾苦的,那种疾苦源于咱们对糊口目的的谬误掌握。
世界上许多人皆正在按本人的方法勤奋逃供,而熟命邪是果为逃供而变失庸雅,人类成为了被“逃供”所役使的仆隶,无论是搁浪形骸,借是安分守纪,终极皆正在无戚行天反复着古人,因而,人类的汗青只剩高二个字——“媚雅”。
书模板外客人私托马斯不断正在执著天回绝着“媚雅”,对恋爱的逃供也是云云。
他不成遏造天爱上了特丽莎,但不肯作野庭义务的附庸,更不肯像他人同样甘于仄浓天糊口,来爱。
他用很没有卖力任的没有失未的方法背恋人表白:尔爱您,但尔没有属于您!他一直天取另外父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没有猛攻本人,能给本人自在。
否是,当他感触了自在,感触了落空义务的“沉”的时分,很快变无暇虚易忍,他领现,承当一份野庭义务的“重”对糊口自身何等重要!逃供恋爱云云,对物资对事业的逃供也异样云云。
萨宾娜是一名绘师,她坚定否决“媚雅”,以为对峙人的本性是最次要的,否决用没有择伎俩的方法来逃供款项战声誉。
否是,当国度动荡,她自愿流亡到同国异乡糊口出有下落时,也只孬承受别人的异情,用下价售没她的这些绘失其实不杰出的绘,赔与较下的利润。
她亲眼看到,人们聚首、游止,否决和平,支援强者,那是极度打消了本性的止为,那是“媚雅”,但那又是爱护国家维护主权、邪义之举,是易以调战的抵牾。
人要是地熟便具有了“沉”的所有前提,又会怎么呢?弗兰茨便是那样一名年青人。
他身世精良,才调没寡,有不变的事业取野庭,很有名气。
该有的皆有,并且去失很容难。
然而,他感觉糊口太“沉”,他异样不克不及忍耐,他弱烈天背往对抗,背往正在灾难外挣扎斗争呼吁的这份豪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心得书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心得书评1“非如此不可”是这本书中让我最受启发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坚定的信念,还有信仰,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力量。
我一直相信这种力量的存在。
再华丽的外表,再美丽的容颜,都没有这种力量更令人感动。
好的作品也是一次灵魂的倾诉,是心灵之作,它只向懂得它的人们敞开着心门。
书中很多文字对我来说就象一扇我无法打开的门,门的里面装满了宝藏,只是我摸不到它,形而上的思想深厚、广葇,无限。
从这一角度上看,我是被拒之门外了。
但我还是被故事中的情节所感染了。
本书无疑是向我们揭示了生活的另一个不同的层面,真实的,却很难被勇敢地坦白出来的。
它不是所有人的,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它是一朵悬崖之花,它是属于艺术的,却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接近疯癫。
托马斯,书中的男主人公,一个魔鬼与天使的结合体。
很多女人为之疯狂,而他却只像是在玩一种激情游戏一样,周旋于不同的女人之间,如鱼得水般地洒脱欢快。
他对待女人,就如对待自己的职业(他是一个外科医生),会从不同的女人身体上发现各自的美妙之处。
在他的眼里女人没有好坏、美丑之分,只有不同。
他以极大的热情呵护怀中的每一位女人,又以极冷酷的态度阻止任何一个女人靠近他所设定的界线。
他柔情似水,他冷漠如寒冰。
这样一个男人,特丽莎深爱着他,无法自拔。
特丽莎爱上了托马斯,拥有了无上的爱情幸福,同时也为痛苦所拥抱。
她太爱这个男人了,爱是唯一的,又怎能允许别人的介入。
可她根本就不可能改变托马斯,又离不开他。
托马斯自从十年前离婚以后,就一直自由自在的生活着,有很多情人,同时又时刻准备着拥有新的情人,他不会为谁改变。
以往的女人都被托马斯改造成了适合他的样子,他也希望特丽莎能成为她们其中之一。
当特丽莎感觉到托马斯与萨宾娜的情人关系时,她所承受的痛苦,什么样的文字、语言能够代替呢?她极盼望着能用肉体之苦来取代爱人的背叛给她带来的心灵之苦。
梦中,她用针刺入自己的片片指甲。
自己深爱着的人与别人有染的,谁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呢?离开!又一步也走不出。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通过深入剖析人生的多重维度,展现了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与“重”的主题。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性格和经历。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了每个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这些人物在面对个人选择和道德困境时,展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他们的经历和成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设置巧妙,引人入胜。
作者将现实与虚构相结合,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人物们面对的种种困境和选择,也看到了他们在面对生命之轻与重时的挣扎和抉择。
这些情节不仅让小说更加有趣,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最后,小说中传达的思想深刻而独特。
作者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与“重”的主题。
这种思想不仅对小说中的角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教会我们要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选择和决策,认
识到生命之轻与重的意义,以及个人选择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和平衡。
总的来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感悟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不仅对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陪伴我成长并给予我启示。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二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由米兰·昆德拉创作的小说,通过讲述一系列人物的故事,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对生命、爱情和自由产生了深思。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可以说是生活在不同背景下的普通人,他们的一生被自由、欲望和人际关系所牵引。
通过他们的遭遇和选择,昆德拉揭示了人生的脆弱和矛盾。
他试图探索人类的本质,挑战传统的观念和道德准则。
书中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两对情侣展开。
弗朗茨与塔蕾莎,圣西门与西蒙娜。
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欺骗、背叛和疑问。
作者通过刻画这些角色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人们在追求自由和满足欲望时所面临的道德困境。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生命之轻”和“生命的价值”的对立观点。
他认为,人们倾向于将生命看作是廉价的,对待生命的态度漠不关心,这导致了人际关系的脆弱和缺乏意义。
他质疑了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传统观念和道德准则,认为人们应该拥有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我被书中的思想触动到了。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享受和忙碌的生活,很少有时间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然而,通过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意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
书中的人物描写精彩细腻,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
作者通过他们的遭遇和抉择,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深刻洞察力,他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情。
此外,书中的插图和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描述了情感和意境,使我仿佛置身其中。
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出色,通过细微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情绪和内心变化。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远远超出了普通小说的范畴,它是一部思想性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生命、爱情和自由有了新的认识。
它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鼓励我勇敢地面对现实和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
总的来说,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次心灵之旅,它给我带来了诸多启发和思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我们知道,黑暗终究会过去,黎明即将到来;我们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了。
但是,当下的痛苦是这样的令人窒息,现实的重负压得人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很多人往往等不到黎明,等不到春天,就永远沉寂在黑夜与冬季了!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1看似重大的、命中注定的、必然的事情,往往缘于不可思议的偶然。
这些微不足道的偶然构成的结局有时会让人感觉很不靠谱。
按佛教解释,这些偶然其实都是前世因果的必然,这么解释似乎又很靠谱。
关于轮回与直线但人生却是一条直线,不可能彩排不可能回头不可能试验,一种选择面临一种结局,《罗拉快跑》的电影不过是一种假设。
佛家说,这一切偶然其实是冥冥中的注定。
尼采说“相信轮回会使人备感沉重”。
的确,因为它假设生命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循环往复的回环,每一个决定你都将要为之负责。
正因为要为每一个决定每一件事的后果负责,人因此才在六道中轮回不止。
不过我想不明白的是,如果生命真的是轮回,那为何不让人记得前世,用前世的经验来度过今生,如此一来众生不就不那么执迷不悟吗?关于无知俄狄浦斯最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因为他无知所范下的罪孽,自己处罚自己。
轮回是一个回环,而此生则是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中,因为自己无知所范下的罪孽,有多少人自愿受罚,改过自新。
大伙做的无非用这样那样的理由为自己辩护,或者说不知者无罪。
不知者真的无罪吗?严厉惩罚因为无知范罪的人是不是太残酷呢?从这点来说,俄狄浦斯让我深深钦佩。
关于媚俗这是一个媚俗的世界,包括我自己,亦在媚俗的滚滚洪流中裹挟前进。
媚俗的定义可窄可泛,名利追求是媚俗。
那么,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是不是另一种媚俗呢?人类将自己定义为高级动物,具有剥夺任何动物生命、自由的权利,多么的自以为是啊!当尼采抱着被鞭打的马痛哭的那一刻,他便选择与人类决裂,与媚俗决裂,从此他成为人类眼中的精神病人。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篇生,所以重,所以轻,所以有了轻重的抉择。
当你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可是气的时候,也许你想拥有的只可是是片刻的安宁,一份能让生命重拾简便自在的安宁,而当你能够没有任何牵挂任何束缚地活着的时候,此时的你大概最想拥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靠着的存在感和负重感了吧!所以,生命,孰重孰轻,实难掂量。
然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被迫地理解命运给我们的一切吗?诚然,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我手里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作者米兰·昆德拉主要从男女性爱这一另类新奇的角度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进行“浅入深出”的哲学性思考。
虽然作者在这本书里始终是围绕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去叙述,去牵引情节的发展,但直至书的最终,作者都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该择轻或择重,相反地,作者极力经过书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领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每一个读者自我心中的答案。
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它们压到地上。
但在历史的感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这几句话,是被人们奉为经典看待的,同时,它也是整本书唯一一处对“轻与重”这一对立面进行的直观的两者关联性的阐述。
生命,往往轻重相伴,然而,很多时候,人往往是在生命的负担下更真切而有意义的活着。
相反地。
生命之轻,因为太轻,轻得不能承受,而总让我们感觉到无处不在的缺失感和空虚感,这反而让我们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毁灭。
读完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合上书,看着透过洁净的玻璃窗飞跃在书本封面的光斑,我似乎听到里特蕾莎懒懒的笑声和步入老年的托马斯对特蕾莎说话时的温柔语气,书的最终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在我脑海一向盘旋,久久未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后感心得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后感心得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后感心得5篇,希望大家喜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后感心得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面看是一部爱情故事,骨子里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
它里面交织着政治与哲思、肉欲和灵魂、趣味和深度……对于性爱与政治之间巧妙的交互作用进行娴熟的叙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深刻的哲理开头,结束于悲怆的诗意氛围中,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不可避免的误解所产生的深刻原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达的是一个人在四种状态下的“非如此不可”:爱---特丽莎,同情----托马斯,反叛----萨宾娜,梦想----弗兰茨。
文章围绕主人公托马斯展开,他与前妻离异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并决定一直保持单身。
特丽莎走进托马斯的生活,这个在托马斯看来是由六个偶然给他带来的女人,与托马斯纠缠、相伴了一生。
然而,托马斯仍然醉心于与众多女人的“性友谊”,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寻找、开拓和征服每一个女人与其他女人的百万分之一的差异。
但特丽莎的身影反反复复出现在托马斯医生临窗犹豫与沉思中,严厉地拷问着托马斯对自我,对命运,对情爱,对沉重与价值的决断。
这就是轻与重的对立,对婚姻的忠诚是重;与情人的幽会是轻。
托马斯在轻和重之间徘徊不定。
在情人面前想着特丽莎;在特丽莎面前又坦然承认与情妇在一起。
千里追妻,放弃国外安稳的生活跟着特丽莎回到布拉格,却依旧不忠特丽莎。
为了给妻子一个平静的生活拒绝在请愿书上签字,又在第二天忘记拒签的目的......终于他在被布拉格统治者逼迫的情况下同意了特丽莎的提议去了乡下。
还有两位主角,萨宾娜和弗兰茨。
萨宾娜的宣言是:“我的敌人是媚俗”。
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兰茨崇拜的但又是与他貌合神离的情妇。
萨宾娜是个轻极了的角色,她放荡不羁,特立独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悟(二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悟假期在家看完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想到看这本书是缘于该书译者许钧教授撰写的:理解与翻译——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篇文章前前后后读了三四遍:第一遍看到时就一心想着要把书找来看看;第二遍看是为了帮助自己理解书中的人物、情节和蕴含哲理;第三、四遍看时,则是为了让自己领悟深刻些并能写下点什么。
先说说自己对小说的直观感受。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让我“看到的是一个美丽的,最后变成了凄婉的,进而再变成绝望的爱情悲剧。
”书中两条线四个主人公,一条线为特蕾莎与托马斯,一条线为萨比娜与弗兰茨。
两条线相互间看似分离但又有些交叉缠绕。
四个主人公个性不一:特蕾莎始终渴望爱情灵与肉的统一;托马斯认为做爱与睡觉是两回事,他爱特蕾莎,但不影响他追逐享受他的“性趣”;萨比娜一直都在追求自由,她不断地背叛,母亲、祖国、情人,特别是当弗兰茨全身心投向她时,她为作出彻底离开的决定而狂欢,这也使她最终在“俗”当中走向了反面,成为四个主人公中唯一的幸存者;弗兰茨本欲坚守爱情承诺,但在妻子与情人的雅俗小碰撞中选择了背离,一先的内疚愧怍也因妻女俗气市侩的言行举止最终荡然无存,彻底奔向了情人。
小说中有几个部分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关于俄狄浦斯的意义。
心理学上有“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弑父。
感觉书中的“俄狄浦斯”更像是一个“扣”,许多改变由此而起。
第四部“灵与肉”中,特蕾莎试图让自己的身体自由。
她在一个工程师家看到了占据了整个墙壁放满了书的书架,这让她欣喜,消除了来时一路上的不安。
走近书架,攫住了她的就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的一个译本。
这本书托马斯曾经送给她过,请她认真读一读,还和她讲了很多。
此时此刻她以为在陌生人房间的危险之境,通过这本书的话题可以进入到爱人思想的熟悉天地,可悲的是她陷入的是一个政治陷阱。
到了第五部“轻与重”里,一开始就讲了托马斯因深信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飘来送与他的,所以特别珍惜被遗弃的孩子的形象,常常想到同样出现这一形象的古老传说《俄狄浦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这部作品无疑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之一,语言简洁又不失绚丽,形式单纯又富有条理,主题却含混、多义又极为尖锐。
正如文艺批评家弗朗索瓦·里卡尔在《撒坦的视角》中所写:“读他的作品,对于我们的精神来说是一种万劫不复的挑战。
它的颠覆是简单、柔和隐伏、却又彻底、毫无余地。
”对于这一作品,只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轻与重一向是一组神秘而模糊的对立,巴门尼德认为轻者为正,重者为负。
抛开这一认识的正误不说,轻与重的确值得我们探讨。
沙子附着在大地上,它是土壤,漂浮在空中就是尘埃。
人之所以能够在地球上繁衍,重力功不可没。
我们离大地越近,越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如果完全没有负担,我们是否就如同作者所想,只是半真的飘着,毫无意义?主人公托马斯周旋于情人与爱人之间,他既想要爱情,又不想要责任。
他试图完全自由地飘荡,又最终不得不接受现实,坠落地面与爱人特蕾莎了此余生。
人不可能没有任何负担,想要达到庄子那般无所恃的境界,岂非痴人说梦?为功名,为善念,为情义,为信仰。
入世忍得了负担,出世方了无遗憾。
然而这部作品的核心并不止于此,作者通过论证轻与重,进一步反思人性。
二战的背景下,苏联入侵捷克,托马斯、萨比娜等人竭力抵抗着其影响。
他们反对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带来的“媚俗”。
这也体现了作者的态度,他无意反对哪种政治,他反对的是政治中对人性的捆绑,反对有政治带来的在大众中的高度符号化、模式
化的情感反应。
疾苦不是觉得痛苦,而是觉得应该哭;笑不是因为觉得幸福,而是觉得应该笑。
这种遮蔽扭曲了人的真实情感,压抑了人性。
而托马斯最终返回乡下,他的情人萨比娜迷茫离开,都与反对媚俗有一定关联,都对大众忽视人性产生深深的怀疑与失望。
在全书的最后一节《卡列宁的微笑》中,托马斯与爱人特蕾莎来到乡下生活,从表面看这是一种牧歌生活,即田园生活,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生活。
但我觉得这种生活背后却隐含着毁灭。
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就如媚俗,尽管作者蔑视它,但作者同样承认媚俗总是人类社会境况中的组成部分。
特蕾莎虽然追求着牧歌式的生活,但作为爱情中弱势的一方,她往往无能为力,只能一步步地对托马斯诱导,使他变弱,方式便是自我堕落,通过自我毁灭来控制托马斯。
在乡下的幸福生活中,忧虑却挥之不去,而他们的狗卡列宁的死亡使最后一张节笼罩上一层愁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托马斯与特蕾莎的退隐与卡列宁的死去,便是毁灭降临的开始。
这部作品的晦涩与深奥,令人难以捉摸清楚。
绚丽与死寂并存,彻底的讽刺贯穿全文。
弗兰索瓦·里卡尔曾评价昆德拉“是毁灭的作者也是牧歌的作者”。
而我想说,这位伟大的捷克作家,是生活诗人也是侩子手。
他以枪炮与玫瑰,这部不朽的作品,巡逻于文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