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次函数的应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一次函数第四节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4.写一篇学习心得,总结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在本节课中学到的解题策略和技巧。要求不少于300字,重点突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5.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思考如何将一次函数的知识应用到更广泛的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那么,你们知道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的知识,并思考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总结反思,提升认识
课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提炼关键点,形成知识体系。同时,教师也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6.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对于优秀生,则要适当提高要求,激发他们的潜能。
3.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求出使总费用最低的小车数量。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一次函数来解决?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列出一次函数表达式?
3.如何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找到实际问题的最优解?
接着,我展示一个实例:“假设我们班要组织一次郊游活动,需要租车。租车公司给出了如下收费标准:每辆小车租金100元,每辆大车租金200元。我们班共有50人,请同学们思考,如何选择车辆才能使总费用最低?”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4.4一次函数的应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会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给出了丰富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材料。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对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模型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一次函数模型,并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模型,并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模型,并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一次函数应用相关的实例。
2.准备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内容,例如:某商店进行打折活动,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求打折后的价格。
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模型来表示这个问题。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手机话费套餐、出租车计费等。
让学生观察这些实例中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分析一次函数的构成和特点。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例,尝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模型,并求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请各组学生汇报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讨论。
通过这个环节,巩固学生对一次函数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如何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对函数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将函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一次函数进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
2.学会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一次函数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如何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实例。
2.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出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一家商店进行打折活动,打折力度与顾客购买的金额有关,可以设打折力度为一次函数,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个关系。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温度与海拔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引导学生认识到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一次函数解决。
例如,一家工厂的生产成本与生产数量有关,可以设生产成本为一次函数,让学生求解在某一生产数量下的成本。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1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实例,讨论以下问题:“这个实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用一次函数来表示这个关系?”“你能举出其他类似的生活实例吗?”
2.汇报交流:每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教师适时给予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四)课堂练习
1.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一次函数与现实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针对学生对一次函数图像和性质的理解差异,设计差异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对函数图像的认识。
3.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和建模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纠正错误观念。同时,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如介绍一次函数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3.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继续关注生活中的一次函数实例,提高数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次作业布置如下:
1.设计梯度性练习题:针对一次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等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小组合作解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答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请学生谈谈对本节课一次函数的学习体会,包括一次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像特点,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一次函数的应用》说课稿3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一次函数的应用》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一次函数的应用》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4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如何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数学的前置知识,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教学难点:如何将一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规律。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次函数的图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一次函数的应用。
4.分组讨论与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新课导入:介绍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
3.实例讲解:通过生活实例,讲解一次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一次函数的应用。
5.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实际问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
6.总结提升:总结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强化学生对一次函数的认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一次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4.4 一次函数的应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 一次函数的应用(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提问:(1)什么是一次函数?(2)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3)一次函数的相关性质.2.做一做.(1)直线y=3x+1经过点(1, ),与y轴的交点是( , ),与x轴的交点是( , ).(2)点(-2,7)是否在直线y=-5x-3上?3.引入.在前面学习一次函数时,我们根据函数关系式知道它的图象,知道图象上相应的点的坐标满足关系式,那么反过来,我们是否能根据图象、点的坐标等信息确定函数关系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待定系数法求函数关系式.二、讲授新课师: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题.【例1】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y(cm)是所挂物体质量x(kg)的一次函数.某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4.5 cm,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 kg时,弹簧长16 cm.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并求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 kg时弹簧的长度.【解】设y=kx+b,根据题意,得14.5=b,①16=3k+b.②将①代入②,得k=0.5,所以在弹性限度内,y=0.5x+14.5.当x=4时,y=0.5×4+14.5=16.5(cm).即物体的质量为4 kg时,弹簧长度为16.5 cm.师:在这个例题中,我们首先根据题意设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再利用待定系数法将已知数据代入表达式中,求得了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从而进一步解决了实际问题.【例2】某种摩托车的油箱加满油后,油箱中的剩余油量y(L)与摩托车行驶路程x(km)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油箱最多可储油多少升?(2)一箱汽油可供摩托车行驶多少千米?(3)摩托车每行驶100 km消耗多少升汽油?(4)油箱中的剩余油量小于1 L时,摩托车将自动报警.行驶多少千米后,摩托车将自动报警?【解】观察图象,得(1)当x=0时,y=10.因此,油箱最多可储油10 L.(2)当y=0时,x=500.因此,一箱汽油可供摩托车行驶500 km.(3)x从0增加到100时,y从10减少到8,减少了2,因此摩托车每行驶100 km消耗2 L汽油.(4)当y=1时,x=450.因此,行驶450 km后,摩托车将自动报警.师:请同学们思考教材P92的“做一做”.学生观察并思考.生:(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y=0时,x=-2;(2)这个函数的表达式为y=x+2.师:很好!那么你们知道方程0.5x+1=0与一次函数y=0.5x+1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总结:一般地,当一次函数y=kx+b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就是方程kx+b=0的解.从图象上看,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kx+b=0的解.三、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学生发言,教师予以点评.第2课时 一次函数的应用(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应用一次函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过程与方法】经历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形结合的作用和一次函数模型的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一次函数知识来建立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它们感受到数学的用途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获取一次函数图象中的信息,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过程一、共同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某公司每月付给销售人员的工资有两种方案.方案一:没有底薪,只拿销售提成;方案二:底薪加销售提成.(注:销售提成是销售每件商品得到的销售额中提取一定数量的费用).设销售商品的数量x(件),销售人员的月工资y(元),如图所示,y1为方案一的函数图象,y2为方案二的函数图象.从图中信息解答如下问题:(1)求y1的函数关系式;(2)求点A的坐标,并说出A点的实际意义;(3)请问方案二中每月付给销售人员的底薪是多少元?分析:(1)因为该函数图象过点(0,0),(30,720),所以该函数是正比例函数,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解.(2)利用(1)中表达式,即可得出A 点坐标.(3)把图象上点的坐标代入,即可求出b 的值,从而求出答案.【解】(1)设y 1的函数表达式为y =kx(x≥0).∵y 1经过点(30,720),∴30k =720.∴k =24.∴y 1的函数表达式为y 1=24x(x≥0).(2)根据图象可知x =50,把x =50代入y 1=24x 得:y 1=24×50=1 200,∴A(50,1 200)当销售量为50件时两种方案工资相同,都是1 200元.(3)设y 2的函数表达式为y 2=ax +b(x≥0),经过点(30,960),(50,1 200)∴{960=30a +b 1 200=50a +b ,解得:{a =12b =600,∴b =600,即方案二中每月付给销售人员的底薪为600元.问题2:一家公司招聘销售员,给出以下两种薪金方案供求职人员选择,方案甲:每月的底薪为1500元,再加每月销售额的10%;方案乙:每月的底薪为750元,再加每月销售额的20%,如果你是应聘人员,你认为应该选择怎样的薪金方案?【解】设月薪y(元),月销售额为x(元).方案甲:y =1 500+110x(x≥0)方案乙:y =750+15x(x≥0)当y 甲=y 乙时,1 500+110x =750+15x ,解得x =7 500.求得y 甲=y 乙=2 250即销售额为7 500元时,这两种方案所定的月薪相同.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种方案中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由图象可知:当0≤x<7 500,y甲>y乙,x>7 500时,y甲<y乙.提问:说一说用图象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哪些优点?二、例题讲解【例】 我边防局接到情报,近海外有一可疑船只A正向公海方向行驶.边防局迅速派出快艇B追赶(图①).图②中l1,l2分别表示两船相对于海岸的距离s(n mile)与追赶时间t(min)之间的关系.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哪条线表示B到海岸的距离与追赶时间之间的关系?(2)A,B哪个速度快?(3)15 min内B能否追上A?(4)如果一直追下去,那么B能否追上A?(5)当A逃到离海岸12n mile的公海时,B将无法对其进行检查.照此速度,B能否在A逃入公海前将其拦截?(6)l1与l2对应的两个一次函数y=k1x+b1与y=k2x+b2中,k1,k2的实际意义各是什么?可疑船只A与快艇B的速度各是多少?【解】(1)当t=0时,B距海岸0 n mile,即s=0,故l1表示B到海岸的距离与追赶时间之间的关系.(2)t从0增加到10时,l2的纵坐标增加了2,而l1的纵坐标增加了5,即10 min,A行驶了2n mile,B行驶了5n mile,所以B的速度快.(3)延长l1,l2(图③),可以看出,当t=15时,l1上的对应点在l2上对应点的下方,这表明,15 min时B尚未追上A.(4)如图③,l1,l2相交于点P.因此,如果一直追下去,那么B一定能追上A.(5)图③中,l1与l2交点P的纵坐标小于12,这说明,在A逃入公海前,B能够追上A.(6)k1表示快艇B的速度,k2表示可疑船只A的速度.可疑船只A的速度是0.2nmile/min,快艇B的速度是0.5n mile/min.三、练习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课件:小明步行离开家去上学,开始的速度是0.6 m/s,10分钟后发现快迟到了,加快了速度,以1.2m/s的速度用5分钟走完了剩余的路程到达学校.1.求小明家离学校的大致距离和小明走路的平均速度.2.请用函数图象描述小明走路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然后找一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订正得到:距离应为0.6×10×60+1.2×5×60=360+360=720(m),平均速度为720÷[(10+5)×60]=720÷900=0.8(m/s).教师多媒体出示图象:其中x表示小明离开家的时间,y表示小明离开家的距离.四、课堂小结师:本节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生:对于实际问题,初步了解如何根据函数表达式和图象描出它的现实意义.。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一次函数的应用》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数学的前期内容,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
但是对于一次函数的应用,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抽象难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一次函数的实际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2.能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一次函数的应用。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如购物、出行等问题。
2.准备一次函数的图片或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一次函数。
3.准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购物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一件商品原价80元,降价20%,求降价后的价格。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图片或模型,让学生直观理解一次函数。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线性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加深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一组选择出行问题,一组选择购物问题。
北师版初二上册第四章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北师版初二上册第四章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艺:了解两个条件确定一个一次函数,一个条件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进程与方法:能由两个条件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由一个条件求出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并处置有关实践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育先生的协作看法和自主探求的精神,体会在处置效果的进程中与他人协作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依据所给的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难点】用一次函数处置有关实践效果.教学预备【教员预备】教材图4 - 6投影图片.【先生预备】温习一次函数图象及其性质.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小红同窗受«乌鸦喝水»故事的启示,应用量筒和体积相反的小球停止了如下操作.你能依据以上信息求出放入小球后量筒中水面的高度与小球个数之间的关系吗?学了本节内容后,你就能明白其中的秘密.导入二:什么叫一次函数?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中,k,b对函数图象有什么影响?一次函数在理想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怎样树立一次函数关系式,并用来处置实践效果呢?明天我们来学习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二、新知构建[过渡语]一次函数的关系式y=kx+b(k≠0)中,假设知道k与b的值,函数表达式就确定了,那么由怎样的条件才干求出k和b的值,从而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呢?〔1〕、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出示教材图4 - 6及效果.某物体沿一个斜坡下滑,它的速度v(m/s)与其下滑时间t(s)的关系如下图.(1)写出v与t之间的关系式;(2)下滑3 s时物体的速度是多少?【剖析】要求v与t之间的关系式,首先应观察图象,确定它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还是一次函数图象,然后设出函数关系式,再把的坐标代入关系式,求出待定系数即可.〔2〕、例题解说(教材例1)在弹性限制内,弹簧的长度y(cm)是所挂物体质量x(kg)的一次函数.某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4.5 cm;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 kg时,弹簧长16 cm.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并求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 kg时弹簧的长度.〔解析〕由于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需求两个条件,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所以只需求确定另外一点坐标就可以确定这条直线的关系式.解:设y=kx+b(k≠0),依据题意,得14.5=b,①16=3k+b.②将①代入②,得k=0.5.所以在弹性限制内,y=0.5x+14.5.当x=4时,y=0.5×4+14.5=16.5.即物体的质量为4 kg时,弹簧长度为16.5 cm.[知识拓展]应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关系式,其步骤为:一设:依据题意,先设出函数关系式为y=kx+b(k≠0);二代:确定两对对应值或图象上两个点的坐标,区分代入函数关系式,失掉关于k,b 的两个方程;三解:求出k,b的值(暂时可以经过等量代换的方式去求两个未知数);四定:最后确定函数关系式.三、课堂总结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方法:由效果的实践意义直接确定出函数表达式的普通方式:假定为正比例函数,那么设其表达式为y=kx(k≠0),代入一个除原点以外的点的坐标,求出k的值,即可确定函数表达式;假定为普通的一次函数,那么设其表达式为y=kx+b(k≠0),代入两个点的坐标,求出k,b的值,从而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四、课堂练习1.一次函数y=kx-4的图象经过点P(2,-1),那么函数的解析式为.答案:y=x-42.一次函数y=x+b的图象经过点A(1,2),那么函数的表达式为.答案:y=x+13.要确定正比例函数y=kx的解析式,只需除原点外个点的坐标,而确定y=kx+b的解析式,那么至少需求个点的坐标.答案:1 24.如下图,直线l是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1)图象经过点 (0,)和点(4,);(2)函数的解析式是;(3)当x=10时,y=.答案:(1)30(2)y=-x+3(3)-4五、板书设计4.4.1一次函数的运用1.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例题解说.六、布置作业〔1〕、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习题4.5第1,2题.【选做题】教材习题4.5第4题.〔2〕、课后作业【基础稳固】1.一根蜡烛长20厘米,扑灭后每小时熄灭5厘米,熄灭剩下的长度y厘米与熄灭时间x小时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为以下图中的()2.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下图,那么k,b的值区分是()A.k=-,b=1B.k=-2,b=1C.k=,b=1D.k=2 ,b=13.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3),那么其表达式是()A.y=-xB.y=xC.y=2xD.y=-3x4.直线l经过点(0,3)和点(3,0),求直线l的解析式.【才干提升】5.如下图,直线y=kx+b交坐标轴于A (-3,0),B(0,5)两点,那么不等式-kx-b<0的解集为()A.x>-3B.x<-3C.x>3D.x<36.直线y=kx+b经过点(k,3)和(1,k),那么k的值为 ()A. B.± C. D.±7.直线y=kx+b与直线y=2x平行,且它与直线y=5x+4的交点在y轴上,那么其函数表达式是()A.y=4x+2B.y=2x+5C.y=2x+4D.y=5x+28.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0, 2),(1,3)两点,假定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为A(a,0),那么a=.9.一次函数y=kx-4,当x=2时,y=-3.(1)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将该函数图象向上平移6个单位长度,求平移后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拓展探求】10.一个正比例函数和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交于点P(-2,2),且一次函数的图象与y轴相交于点Q(0,4).(1)求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2)在同一坐标系内区分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3)求出ΔPOQ的面积.【答案与解析】1.B(解析:蜡烛剩下的长度随时间增大而延长,依据实践意义可知选B.)2.B(解析:由于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y轴上纵坐标为1的点,所以b=1,即y=kx+1.又由于图象经过点,所以k+1=0,解得k=-2.所以k=-2,b=1.)3.A4.解:直线l的解析式为y=-x+3.5.A6.B(解析:先将(1,k)代入y=kx+b,得b=0,再将(k,3)代入y=kx+b,可得k的值.)7.C(解析:由于直线y=kx+b与直线y=2x平行,所以k=2,又由于与y 轴的交点坐标为(0,4),所以b=4,所以这条直线的函数表达式为y=2x+4.应选C.)8.-2(解析:由题意得b=2,k+b=3,解得b=2,k=1,那么y=x+2,当y=0时,x=-2,即a=-2.)9.解:(1)将x=2,y=-3代人y=kx-4,得-3=2k-4,∴k=,∴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4. (2)将y=x-4的图象向上平移6个单位长度得y=x+2的图象,当y=0时,x=-4.∴平移后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4,0).10.解:(1)设正比例函数表达式为y=k1x,一次函数表达式为y=k2x+4,将(-2,2)区分代入可得2=-2k1,2=-2k2+4,解得k1=-1,k2=1,∴函数表达式区分为y=-x及y=x+4. (2)依据过点(-2,2),(0,4)可画出一次函数图象,依据过点(0,0),(-2,2)可画出正比例函数图象,画图略.(3)ΔPOQ的面积=×2×4=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一次函数的第四节一次函数的应用。
主要是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目的在于:一方面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突出函数这种数学模型应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发展形象思维。
2、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2、根据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教学应用能力。
3、通过方程与函数关系的研究,建立良好的知识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一、知识回顾内容:提问:(1)什么是一次函数?(2)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3)一次函数具有什么性质?目的: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相关知识,温故而知新.二、探索新知内容1:展示实际情境提供两个问题情境,供老师选用.实际情境一:某物体沿一个斜坡下滑,它的速度v (米/秒)与其下滑时间t (秒 )的关系如图所示.(1)写出v 与t 之间的关系式;(2)下滑3秒时物体的速度是多少?分析:要求v 与t 之间的关系式,首先应观察图象,确定函数的类型,然后根据函数的类型设它对应的解析式,再把已知点的坐标代入解析式求出待定系数即可.实际情境二:假定甲、乙二人在一项赛跑中路程y 与时间x的关系如图所示.(1)这是一次多少米的赛跑?(2)甲、乙二人谁先到达终点?(3)甲、乙二人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教学过程◆ 教学重难点◆(4)求甲、乙二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目的:利用函数图象提供的信息可以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掌握确定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即待定系数法,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确定正比例函数只需一个条件.情景一、二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选取,情景二几个问题有一定的梯度,学生可能更易写出函数关系式.教学注意事项:学生可能会用图象所反映的实际意义来求函数表达式,如先求出速度,再写表达式,教师应给予肯定,但要注意比较两种方法异同,并突出待定系数法.内容2:想一想: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几个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呢?目的:在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加以归纳总结。
这个问题涉及到数学对象的一个本质概念——基本量.由于一次函数有两个基本量k 、b ,所以需要两个条件来确定.深入探究内容1:例1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y (厘米)是所挂物体的质量x (千克)的一次函数,一根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4.5cm ;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kg 时,弹簧长16cm 。
写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并求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kg 时弹簧的长度.解:设b kx y +=,根据题意,得14.5=b , ①16=3k +b ,②将5.14=b 代入②,得5.0=k .所以在弹性限度内,5.145.0+=x y .当4=x 时,5.165.1445.0=+⨯=y (厘米).即物体的质量为4千克时,弹簧长度为5.16厘米.目的:引例中设置的是利用函数图象求函数表达式,这个例子选取的是弹簧的一个物理现象,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不同的情景中获取信息求一次函数表达式,进一步体会函数表达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很好的数学模型.这道例题关键在于求一次函数表达式,在求出一般情况后,第二个问题就是求函数值的问题可迎刃而解.教学注意事项:学生除了从函数的观点来考虑这个问题之外,还有学生是用推理的方式:挂3千克伸长了1.5厘米,则每千克伸长了0.5厘米,同样可以得到y与x间的关系式.对此,教师应给予肯定,并指出两种方法考虑的角度和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内容2:想一想:大家思考一下,在上面的两个题中,有哪些步骤是相同的,你能否总结出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步骤.求函数表达式的步骤有:1.设一次函数表达式.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有关方程.3.解方程.4.把求出的k,b值代回到表达式中即可.目的:对求一次函数表达式方法的归纳和提升。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出这种先将表达式中未知系数用字母表示出来,再根据条件求出这个未知系数,这种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单个一次函数的应用内容:一农民带上若干千克自产的土豆进城出售,为了方便,他带了一些零钱备用,按市场价售出一些后,又降价出售,售出的土豆千克数与他手中持有的钱数(含备用零钱)的关系,如图所示,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农民自带的零钱是多少?(2)试求降价前y与x之间的关系(3)由表达式你能求出降价前每千克的土豆价格是多少?(4)降价后他按每千克0.4元将剩余土豆售完,这时他手中的钱(含备用零钱)是26元,试问他一共带了多少千克土豆?意图:通过与上一课时相似的问题,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学习。
效果:由于问题与上一课时问题相近,学生很快明确并解决了问题。
问题解决内容1:例1小聪和小慧去某风景区游览,约好在“飞瀑”见面,上午7:00小聪乘电动汽车从“古刹”出发,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36km/h,小慧也于上午7:00从“塔林”出发,骑电动自行车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26km/h.(1)当小聪追上小慧时,他们是否已经过了“草甸”?(2)当小聪到达“飞瀑”时,小慧离“飞瀑”还有多少km?分析:当小聪追上小慧时,说明他们两个人的什么量是相同的?是否已经过了“草甸”该用什么量来表示?你会选择用哪种方式来解决?图象法?还是解析法?解:设经过t时,小聪与小慧离“古刹”的路程分别为S1、S2,由题意得:S1=36t,S2=26t+10将这两个函数解析式画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上,观察图象,得⑴两条直线S1=36t,S2=26t+10的交点坐标为(1,36)这说明当小聪追上小慧时,S1=S2=36 km,即离“古刹”36km,已超过35km,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过了“草甸”⑵当小聪到达“飞瀑”时,即S1=45km,此时S2=42.5km.所以小慧离“飞瀑”还有45-42.5=2.5(km)思考:用解析法如何求得这两个问题的结果?小聪、小慧运行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式分别是什么(小聪的解析式为S1=36t,小慧的解析式为S2=26t+10)?意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探究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通过问题串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适当的函数模型,利用该函数图象的特征解决这个问题.在此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说明:在这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入手感到困难,可用以下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⑴两个人是否同时起步?⑵在两个人到达之前所用时间是否相同?所行驶的路程是否相同?出发地点是否相同?两个人的速度各是多少?⑶这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函数关系?⑷如果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那么他们的函数解析式是一样?他们各自的解析式分别是什么?内容2:深入探究例 2 我边防局接到情报,近海处有一可疑船只A正向公海方向行驶.边防局迅速派出快艇B追赶(如图),下图中l1,l2分别表示两船相对于海岸的距离s(海里)与追赶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海岸公海AB(1)哪条线表示B到海岸的距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解:观察图象,得当t=0时,B距海岸0海里,即S=0,故l1表示B到海岸的距离与追赶时间之间的关系;(2)A,B哪个速度快?解:从0增加到10时,l2的纵坐标增加了2,而l1的纵坐标增加了5,即10分内,A行驶了2海里,B行驶了5海里,所以B的速度快.(3)15分钟内B能否追上A?解:可以看出,当t=15时,l1上对应点在l2上对应点的下方,(4)如果一直追下去,那么B能否追上A?解:如图l1,l2相交于点P.因此,如果一直追下去,那么B一定能追上A.(5)当A逃到离海岸12海里的公海时,B将无法对其进行检查.照此速度,B能否在A逃到公海前将其拦截?解:从图中可以看出,l1与l1交点P的纵坐标小于12,这说明在A逃入公海前,我边防快艇B能够追上A.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图能力,进一步体会数与形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知识联系.说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识图能力.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在一次蜡烛燃烧实验中,甲、乙两根蜡烛燃烧时剩余部分的高度y(厘米)与燃烧时间x(小时)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你根据图象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甲、乙两根蜡烛燃烧前的高度分别是厘米、厘米,从点燃到燃尽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小时、小时.你会解答上面的问题吗?学完本解知识,相信你能很快得出答案。
一、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两个一次函数的应用(2015•日照模拟)自来水公司有甲、乙两个蓄水池,现将甲池的中水匀速注入乙池,甲、乙两个蓄水池中水的深度y(米)与注水时间x(时)之间的函数图象如下所示,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求出甲、乙两个蓄水池中水的深度y与注水时间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2)求注入多长时间甲、乙两个蓄水池水的深度相同;(3)求注入多长时间甲、乙两个蓄水的池蓄水量相同;(4)3小时后,若将乙蓄水池中的水按原速全部注入甲蓄水池,又需多长时间?分析:(1)先设函数关系式,然后看甲乙两图分别取两组x、y的值得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此方程组得出常数项,将常数项代入即可得出解析式;(2)根据甲、乙两个蓄水池水的深度相同,可以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解此方程组可得注水时间;(3)从函数图象判断当甲水池的水全部注入乙水池后,甲水深度下降2米,而乙水池深度升高3米,所以甲乙两水池的底面积比是3:2,再根据容积公式求水量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解此方程得甲、乙两个蓄水池的蓄水量相同时的注水时间;(4)由图可知乙蓄水池的水深为4米,乙蓄水池上升的速度为1米/小时,由此求得答案即可解:(1)设它们的函数关系式为y=kx+b ,根据甲的函数图象可知,当x=0时,y=2;当x=3时,y=0,将它们分别代入所设函数关系式y=kx+b 中得,k=-32,b=2代入函数关系式y=kx+b 中得, 甲蓄水池中水的深度y 与注水时间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y=-32 y= x+2根据乙的函数图象可知,当x=0时,y=1;当x=3时,y=4,将它们分别代入所设函数关系式y=kx+b 中得,k=1,b=1代入函数关系式y=kx+b 中得,乙蓄水池中水的深度y 与注水时间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x+1;(2)根据题意,得解得x=53. 故当注水53小时后,甲、乙两个蓄水池水的深度相同; (3)从函数图象判断当甲水池的水全部注入乙水池后,甲水池深度下降2米,而乙水池深度升高3米,所以甲乙水池底面积之比S l :S 2=3:2S 1(-32x+2)=S 2(x+1), 解得x=1.故注水1小时后,甲、乙两个蓄水池的蓄水量相同.(4)4÷(3÷3)=4小时.所以若将乙蓄水池中的水按原速全部注入甲蓄水池,又需要4小时.探究点二利用两个一次函数解决方案问题(2015•江西模拟)某文具店为了了解2015年3月份计算器的销售情况,对该月各种型号计算器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将统计的结果绘制成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1)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将条形图补充完整.(2)该店4月份只购进了A,B,C三种型号的计算器,其数量和与3份计算器销量的总数量相同,结果恰好用完进化款共8200元,设购进A型计算器x只,B型计算器y只,三种计算器的进价和售价如下表:∙∙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在(2)中的条件下,根据实际情况,预计B型计算器销售超过40只后,这种型号的计算器就会产生滞销.①假设所购进的A,B,C三种型号计算器能全部售出,求出预估利润P(元)与x(只)的函数关系式;②求出预估利润的最大值.分析:(1)先根据统计图计算出计算器的总量,再根据A型计算器所占的百分比计算A型计算器的数量,即可补充条形图;(2)根据设购进A型计算器x只,B型计算器y只,则C型计算器为(300-x-y)只,根据其数量和与3份计算器销量的总数量相同,结果恰好用完进化款共8200元,得到50x+30y+20(300-x-y)=8200,整理得:y=220-3x.(3)①先算出A,B,C型计算器一只的利润,再计算出总利润即可解答;②根据实际情况,预计B型计算器销售超过40只后,这种型号的计算器就会产生滞销,得到不等式220-3x≤40,解得:x≥60,在P是x的一次函数,P=3700-15x,k=-15<0,P随x 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当x去最小值60时,P有最大值,最大值为3700-15×60=2800(元).解答:(1)计算器的总量为:60÷20%=300(只),则A型计算器为:300×40%=120(只),如图:(2)∵设购进A型计算器x只,B型计算器y只,∴C型计算器为(300-x-y)只,根据其数量和与3份计算器销量的总数量相同,结果恰好用完进化款共8200元,∴50x+30y+20(300-x-y)=8200,整理得:y=220-3x.(3)A型计算器一只的利润为:70-50=20(元),B型计算器一只的利润为:45-30=15(元),C型计算器一只的利润为:25-20=5(元),根据题意得:P=20x+15y+5(300-x-y),整理得:P=3700-15x.②∵根据实际情况,预计B型计算器销售超过40只后,这种型号的计算器就会产生滞销.∴220-3x≤40,解得:x≥60,∴x的取值范围为x≥60,且x为整数,∵P是x的一次函数,P=3700-15x,k=-15<0,∴P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去最小值60时,P有最大值,最大值为3700-15×60=2800(元).三、归纳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在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直接从函数图象上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当然也可以设法得出各自对应的函数关系式,然后借助关系式完全通过计算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