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取义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舍生取义的意思

舍生取义的意思

舍生取義的意思
舍生取义(拼音:shěshēng qǔy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舍生取义(取:求取)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谓语、定语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晋国的义士豫让曾受到智伯的重用。

智伯后来被三晋打败身亡,因赵襄子是杀智伯的主谋,所以豫让要杀赵襄子替智伯报仇。

他乔装成一个残废的人,走到襄子的厕所去,假装成粉饰墙壁的人,想伺机刺死襄子。

襄子去小便,忽然觉得心里有点跳动,知道有人要刺杀他,便叫人捉住粉饰墙壁的人,一问原来是豫让。

襄子知道他是替智伯报仇,感念他是义士,所以把他释放了。

后来豫让又用漆涂在身上,剃去胡须和眉毛,毁了容貌,扮作一个乞丐,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来,但说话的声音还没有改变,于是他又吞炭改了声音。

一天,他预先躲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赵襄子将要走到桥上时,忽然他的坐骑惊叫起来,赵襄子知道一定又是豫让来行刺了,叫人搜查,果然不错。

赵襄子叹道:“豫让,你替知己报仇,大家都已知道你的义举了。

这次我不再释放你,成全你吧。

请你自己了断吧!”
豫让也被赵襄子的话感动,他请求赵襄子把袍子脱下来,自己在
赵襄子的袍子上刺了三刀,然后自杀了。

他舍弃了生命,只为报答朋友的恩义。

舍身取义的理解

舍身取义的理解

舍身取义的理解舍身取义,是指为了追求正义、公平或道义而毅然决然地舍弃自身利益甚至生命的行为。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舍身取义的英雄们涌现出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他们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类的善良与伟大。

舍身取义的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

《孟子》中有云:“君子以义舍生。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即正直的人应该舍弃自己的生命,去追求更高尚的价值。

这种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得舍身取义成为一种公认的道德规范。

一个著名的舍身取义的故事就是关公的壮烈。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为了保护刘备,义无反顾地单枪匹马赴死,展现了他对忠诚、正义的坚守。

关羽的舍身取义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后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除了关羽,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其他英雄人物以舍身取义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敬佩。

比如岳飞,他为了抵抗外敌侵略,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生命,坚决地投身到抗金战争中。

他的忠诚和勇气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的楷模。

舍身取义的精神不仅存在于中国古代,也在现代社会中有所体现。

英雄舍己救人的事迹屡见不鲜。

在一次火灾中,一位年轻的消防员冒着烟雾和烈火,将被困在楼上的居民一个个救出来,最终自己不幸遇难。

这位消防员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舍身取义的精神,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无数人。

舍身取义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行为中,也可以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看到。

许多人投身于慈善事业,不求回报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们舍弃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爱心温暖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舍身取义的精神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是人类道德进步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仅是个体行为,更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的传递和传承。

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通过一些小事来展现舍身取义的精神。

比如,我们可以帮助有困难的人,关心弱势群体,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舍身取义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人类道德的象征。

它不仅仅是一种英雄行为,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应该秉持舍身取义的精神,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正义、善良和勇气。

【成语故事】舍生取义

【成语故事】舍生取义

【成语故事】舍生取义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孟子的聪明孩子。

他的父亲是一位农民,生活十分艰辛。

虽然家境贫寒,但孟子的父母还是鼓励他好好读书,希望他将来能有更好的前途。

孟子非常聪明,他用功读书,每天晚上都会熬夜读书。

有一天晚上,他正在家中苦读,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声婴儿的哭声。

孟子好奇地跑出去看,只见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被遗弃在寒冷的地上。

孟子心生怜悯,立即将婴儿带回家中。

孟子很亲切地照顾婴儿,给他喂奶、换尿布,还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小善”。

他不仅照顾婴儿的生活起居,还教他认字、讲故事。

小善渐渐长大,孟子发现他聪明伶俐,学东西很快。

一天,孟子的父亲得了重病,孟子整天守在父亲的床前,担心父亲的病情。

这时,他突然想起小善,就对他说:“小善,你能帮我照顾好家里的农活吗?父亲的病情很严重,我不能离开他。

”小善听到后,立即答应了孟子的请求。

他努力学习农活,处理田地的事务,像个成年人一样照顾农田。

孟子很感动,知道他不仅聪明,而且懂得孝顺。

渐渐地,父亲的病情得到了缓解,孟子的家庭也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

一天,孟子听说国家征兵,需要年满十八岁的男子入伍,为国家出力。

孟子决定去报名入伍,为国家尽一份力量。

他告诉小善:“小善,我的国家需要我去为她效力,我将离开家,去为国家尽一份心力。

你要好好照顾家里,帮父亲料理好一切事务。

”小善知道孟子心系国家,就给他准备了一些食物和衣物,并祝福他能够安全回来。

孟子离家前,把家里的一些建议都交给了小善,希望他能在家中掌管大权。

孟子参军后,表现出色,迅速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他参加了多场战争,都取得了大胜利。

他不仅勇猛善战,而且懂得军纪,严格要求自己。

在一次战斗中,孟子所在的部队遭到了强大的敌军的包围。

眼看局势危急,孟子决定舍生取义,为了部队的安全,他策马冲入敌军的包围圈中,殚精竭虑,为部队争取时间。

最终,孟子虽然不幸战死在战场上,但他的英勇事迹流传至今,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

孟子的牺牲不仅给家乡带来了荣誉,也给小善带来了一份重任。

历史典故:舍生取义的故事

历史典故:舍生取义的故事

历史典故:舍生取义的故事历史典故:舍生取义的故事【注音】shě shēng qǔ yì【典故】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释义】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近义词】以身报国、舍身求法【相反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成语示列】我们为了革命事业要舍生取义。

【成语故事】春秋时,晋国有个勇士名叫豫让,投靠在智伯门下,很受重用。

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

豫让躲了起来,下决心要为智伯报仇。

过了几个月,豫让装扮成仆役混进赵府,伺机刺杀赵襄子。

结果在茅厕里被发现,赵襄子见豫让为主人报仇就放了他。

豫让说:“你虽然放了我,但我还会刺杀你的!”豫让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热炭,把声音弄嘶哑,以便从形象到声音都不让人认出来。

朋友们对他说:“你如投靠赵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吗?”豫让回答说:“作为一个勇士,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这一天,豫让得知赵襄子外出办事,他就预先埋伏在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匹突然惊叫起来。

赵襄子命人到处搜查,在桥下把豫让抓了出来。

赵襄子说:“你舍生取义,确实令人尊敬。

但这次我不能饶恕你了!”豫让说:“多谢赵公厚义,但我临死前请求你能把外袍脱下来,让我刺三剑,偿我为主复仇的意愿。

我死而无怨了。

”赵襄子见他这样忠诚,大为感动,便脱下外袍。

豫让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

豫让甘愿舍弃生命,也要完成道义的行为,便成了“舍生取义”的成语。

【成语故事】舍生取义

【成语故事】舍生取义

【成语故事】舍生取义舍生取义,是指为了正义和道义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这个成语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桓公。

故事发生在齐桓公统治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贤臣,他有一位非常宠爱的儿子,叫做公孙尚宫。

公孙尚宫是个聪明而有才华的年轻人,他在朝中担任要职,深受大臣和百姓们的敬爱。

一天,齐国发生了一件大事。

齐桓公的弟弟管仲偷走了国家的金银财宝,私自逃亡到了晋国。

齐桓公非常愤怒,他派人追捕管仲,并宣布要对他进行严厉的处罚。

管仲被追捕得西山东岳,陷入了生死之间。

孟尝君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向齐桓公请求赦免管仲。

他向齐桓公说服千言万语,表示管仲虽然犯了错误,但他是齐国的功臣,贡献了许多,应该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齐桓公听了孟尝君的劝说,默不作声地看着他。

孟尝君见状,心生一丝希望,他继续劝说齐桓公道:“天下的人都知道陛下是英明的君主,您是一个懂得宽容和仁慈的人。

如果您现在杀了管仲,那将会让天下人都认为您是一个忍心杀害功臣的君主。

这样的声誉将会让陛下失去臣子和百姓的支持,对国家的统治将会造成极大的困难。

”齐桓公听了孟尝君的话后,终于被他的理论所打动,他倾听了孟尝君的劝告。

最终,齐桓公下令赦免了管仲,他给管仲设下了返回齐国的条件。

管仲得知齐桓公的决定后,十分感激孟尝君的努力和奉献,他决定回到齐国,为齐桓公继续服务。

管仲重担在肩,他兢兢业业,努力为齐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舍生取义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品质。

孟尝君因为他的聪明才智和忠诚,成功地说服了齐桓公,挽救了管仲的生命。

这种牺牲个人利益,维护正义和道义的行为,是人们应该效仿的榜样。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英明的君主应该懂得宽容和仁慈,不仅要善待臣子,还要关心百姓的利益,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

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百姓才能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行为准则。

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

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

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1[拼音]shě shēng qǔ yì[释义]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

舍弃生命以正义。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原文】鱼我所欲也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通“德〞感谢〕我与〔通"欤"语气助词〕?乡〔xiàng通:向"过去,从前。

下同〕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行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荀巨伯探友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翻译】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假如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舍身取义的故事

舍身取义的故事

舍身取义的故事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英勇无畏的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了别人的安全与幸福。

这些舍身取义的故事让我们感叹人间真情的伟大和无私奉献的力量。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个令人敬佩的舍身取义的故事。

第一篇:忠诚的骑士在中世纪的欧洲,有一位臣子骑士叫做亚瑟。

亚瑟深爱着国王,并宣誓要保卫国家、保护国王的安全。

某一天,国王受到了来自叛乱分子的威胁,他们决定刺杀国王。

得知此事后,亚瑟明白只有他能够阻止这场阴谋。

他毫不犹豫地冲向了刺客,在搏斗中,亚瑟受了致命的伤,但他成功地保护了国王,阻止了刺杀。

亚瑟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取了国王的平安。

他的忠诚和勇敢让人们铭记于心。

第二篇:善良的母亲在一个贫困的农村,有一对年迈的夫妇,他们唯一的儿子患上了一种顽固的疾病,需要进行昂贵的手术治疗。

夫妻俩几乎倾尽了所有的积蓄,但仍然无法负担得起手术费用。

无奈之下,他们决定将自己唯一的房子卖掉,以换取儿子的生命。

当地的农民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集资资助儿子的手术费用。

然而,这对夫妇决定不接受任何人的捐助,他们坚信这是他们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最终,他们将唯一的房子卖了,为儿子支付了手术费用。

这个善良而无私的母亲用自己的舍身取义,换取了儿子的健康。

第三篇:自愿替代的士兵在一场战争中,一名士兵叫做亨利。

一天,他听说他的战友乔治即将被处决,原因是乔治临阵脱逃。

亨利知道乔治并没有逃走,而是受伤后无法继续战斗。

亨利决定自愿替代乔治,接受处决。

他相信自己的死可以换取乔治的生命和自由。

在幽暗的刑场上,亨利面对死亡时坚定而平静,他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真正的勇敢与牺牲。

这些舍身取义的故事充满了勇气、奉献和卓越的品质。

他们是人们心中的英雄和榜样,在人们的记忆中永垂不朽。

我们应该向这些伟大的人们致以敬意,并从他们的故事中获得力量和启示,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舍身取义的故事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是人类道德底线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历史典故:舍生取义的故事

历史典故:舍生取义的故事

历史典故:舍生取义的故事历史典故:舍生取义的故事导语:在中国文明五千年和汉语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成语故事璀璨夺目,蔚为壮观,它是文明的积淀,汉语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舍生取义,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历史典故:舍生取义的.故事【注音】shě shēng qǔ yì【典故】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释义】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近义词】以身报国、舍身求法【相反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成语示列】我们为了革命事业要舍生取义。

【成语故事】春秋时,晋国有个勇士名叫豫让,投靠在智伯门下,很受重用。

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

豫让躲了起来,下决心要为智伯报仇。

过了几个月,豫让装扮成仆役混进赵府,伺机刺杀赵襄子。

结果在茅厕里被发现,赵襄子见豫让为主人报仇就放了他。

豫让说:“你虽然放了我,但我还会刺杀你的!”豫让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热炭,把声音弄嘶哑,以便从形象到声音都不让人认出来。

朋友们对他说:“你如投靠赵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吗?”豫让回答说:“作为一个勇士,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这一天,豫让得知赵襄子外出办事,他就预先埋伏在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匹突然惊叫起来。

赵襄子命人到处搜查,在桥下把豫让抓了出来。

赵襄子说:“你舍生取义,确实令人尊敬。

但这次我不能饶恕你了!”豫让说:“多谢赵公厚义,但我临死前请求你能把外袍脱下来,让我刺三剑,偿我为主复仇的意愿。

我死而无怨了。

”赵襄子见他这样忠诚,大为感动,便脱下外袍。

豫让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

豫让甘愿舍弃生命,也要完成道义的行为,便成了“舍生取义”的成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舍身取义成语故事
舍身取义成语故事
舍身取义成语故事1
【注音】shě shēn qǔ yì
【典故】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释义】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用法】作主语、谓语、定语;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反义词】贪生怕死
【同韵词】萍踪浪迹、束手就毙、绝世独立、回肠荡气、一射之地、熏天赫地、行峻言厉、刀笔之吏、功成名立、烛照数计、......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

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
内行刺未遂。

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

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示例】我们为了革命事业要舍身取义
舍身取义成语故事2
【释义】身:生命。

取:求取。

舍弃生命以求得正义。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

豫让是春秋时晋国的.义士,曾受到智伯的重用。

智伯后来被三晋打败身亡,因赵襄子是杀智伯的主谋,所以豫让要杀赵襄子替智伯报仇。

他扮成一个残废的人,走到襄子的厕所去,假装粉饰墙壁,想伺机刺死襄子。

襄子去小便,忽然觉得心里有点跳动,知道有人要刺杀他,便叫人捉住粉饰墙壁的人,一问原来就是豫让。

襄子知道他是替智伯报仇,感念他是义士,所以把他释放。

豫让后来又把漆涂在身上,剃去胡须和眉毛,毁了容貌,扮做一个乞丐,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来,但说话的声音还没有改变,于是他又吞炭改了声音。

一天,他预先躲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赵襄子将要走到桥上时,忽然他的坐骑惊叫起来,赵襄子知道一定又是豫让
来行刺了,叫人搜查,果然不错。

赵襄子叹道:“豫让,你替知己报仇,人家都已知道你的义举了,这次我不再放过你,成全你吧,请你自己了断吧!”豫让也被襄子的话所感动,请求襄子把袍子脱下来,他在襄子的袍子上刺了三刀,然后自杀。

【舍身取义成语故事】
1.关于舍身取义的7则事例
2.舍身取义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3.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
4.龙的成语故事
5.成语故事的成语
6.罄竹难书的成语故事
7.免费的成语故事
8.情投意合的成语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