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100考点千题精练第十八章物理学史专题18.3近代物理学史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练习题及答案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练习题及答案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练习题及答案1.以下说法符合物理史实的是A.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且用扭秤装置测出了引力常量B. 伽利略最先验证了轻重不同的物体在真空中下落快慢相同C. 奥斯特为了解释磁体产生的磁场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D. 贝克勒尔通过实验发现了中子,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电子电量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使用的科学方法是: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B. 牛顿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否定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用到的物理思想方法属于理想实验法C. 探究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中使用了控制变量法D.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2012x v t at =+是利用微元法推导出来的3.下列关于科学家对电磁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中,说法正确的是A. 安培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实后提出,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B.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并总结出安培定则C.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由纽曼、韦伯在对理论和实验资料进行严格分析后总结出的规律D. 楞次总结出了楞次定律并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4.在人类对微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实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德布罗意大胆的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了实物粒子,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的假设.B. 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C.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在原子核内存在质子D. 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在磁场中的偏转实验,发现了阴极射线就是高速氦核流5.下列关于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贡献,说法正确的是A. 麦克斯韦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B. 安培提出在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的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C. 奥斯特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D. 玻尔提出任何物体都有波动性,宏观物体表现不明显,微观物体则表现很明显6.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首次测出引力常量的科学家分别是( )A. 牛顿、卡文迪许B. 开普勒、卡文迪许C. 开普勒、伽利略D. 伽利略、卡文迪许7.在电磁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

2018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

2018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总结物理学史这部分内容在高考卷上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实验题中也会小概率出现),分值在6分以下,一般情况下不会出偏难怪得,毕竟这不就是考纲里得重点。

复习建议:以现有得生活经验常识为主,稍加了解就可以。

现总结如下:1、伽利略(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就是维持运动得原因”得观点(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得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得观点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3、牛顿(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5、爱因斯坦(1)提出得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与高速运动物体)(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提出质能方程2E ,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MC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得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焦耳与楞次先后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得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个很冷门!以教材为主!)8、奥斯特发现南北放置得通电直导线可以使周围得磁针偏转,称为电流得磁效应。

9、安培:研究电流在磁场中受力得规律(安培定则),分子电流假说,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与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得观点。

11、法拉第(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得条件与规律——电磁感应现象(教材上就是这样得,实际不就是有一定历史原因,以教材为主!)(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提出电磁场、磁感线、电场线得概念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得定律,愣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得方向,即感应电流得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得磁通量得变化。

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这个也比较冷门)。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得存在,指出光就是一种电磁波,为光得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5、赫兹:(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得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得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018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

2018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总结物理学史这部分内容在高考卷上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实验题中也会小概率出现),分值在6分以下,一般情况下不会出偏难怪的,毕竟这不就是考纲里的重点。

复习建议:以现有的生活经验常识为主,稍加了解就可以。

现总结如下:1、伽利略(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就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3、牛顿(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5、爱因斯坦(1)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与高速运动物体)(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提出质能方程2E ,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MC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焦耳与楞次先后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个很冷门!以教材为主!)8、奥斯特发现南北放置的通电直导线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安培:研究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安培定则),分子电流假说,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与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法拉第(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与规律——电磁感应现象(教材上就是这样的,实际不就是有一定历史原因,以教材为主!)(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提出电磁场、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愣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这个也比较冷门)。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就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5、赫兹:(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汇总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汇总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汇总1、伽利略(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3、牛顿(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5、爱因斯坦(1)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

(3)提出质能方程E=mC2,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8、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安培:研究了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法拉第(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5、赫兹:(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证实了电磁理的存在。

16、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假说”——解释物体热辐射(黑体辐射)规律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17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

18、德布罗意:预言了实物粒子的波动性;19、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葡萄干布丁模型)。

20、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15 m。

2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

2018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100考点千题精练第一章直线运动专题1.12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

2018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100考点千题精练第一章直线运动专题1.12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

专题1.12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选择题1. (2018浙江金丽衢12校联考)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科学实验和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

如图所示,可大致表示其实验和思维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实验中将自由落体运动改为在斜面上运动的设计思想是为了位移比较容易测量B. 其中的甲图是实验现象,丁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C. 运用丁图的实验,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D. 在该实验中,如果用质量更大的小球做实验,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参考答案】B【名师解析】该实验中将自由落体运动改为在斜面上运动的设计思憩罡対了放大”时间,便于测量,选项A错误』其中的甲、乙、丙團是实验现蒙』丁團是经过合理的外推簿到的结论,选项B正确」运用甲團的卖殓,可叫咸賜重力的作用‘放大时I司」运用丁團,只受重力』不圧“放大"重力的作用,选项C轄误;在该实峻中,实殓现象与小球质量无关,选项D 错误"2. (2018 -洛阳联考)一根轻质细线将2个薄铁垫片A B连接起来,一同学用手固定B,此时A B间距为3L, A距地面为L,如图所示。

由静止释放A、B,不计空气阻力,且A B落地后均不再弹起。

从开始释放到A落地历时t1, A落地前的瞬时速率为w,从A落地到B落在A上历时t2, B落在A上前的瞬时速率为V2,则()A. t 1>t 2B. t 1 = t 2C. v i : V2= 1 : 2【名师解析】由瀬可知£=扣厶"虹=詢+洲故耳=如选项山错冕B正确;而vj=-3 -【窖师解析】将高樓坠物视対自由落体运动,则其加速農为愛力加速度其加速度图象应该対平 行横轴的直线,速度團象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位移團彖应该星抛物线,所以.團像f 能基本反映高樱坠物 下落时各物理量变化規律"5. (20174浙江选考题)拿一个长约 1.5m 的玻璃筒,一端封闭,另一端有开关,把金属片 和小羽毛放到玻 璃筒里。

2018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近代物理专题卷(全国通用)

2018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近代物理专题卷(全国通用)

一.选择题1.(2018洛阳一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玻尔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大胆提出假设,认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B.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是23592U→14156Ba+9236Kr+21nC.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不吸收光子也能实现D.根据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可知,光的波长越大,光子的能量越大【参考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核反应、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玻尔理论和能级及其相关的知识点。

2. (2018安徽黄山一模)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中A处能观察到大量的闪光点,B处能看到较多的闪光点,C处观察不到闪光点B.乙图中1为α射线,它的电离作用很强可消除静电C.丙图中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能吸收能量为10.4eV的光子而发生跃迁D.丁图中用弧光灯照射原来就带电的锌板时,发现验电器的张角变大,说明锌板原来带负电【参考答案】B【名师解析】甲图中A处能观察到大量的闪光点,B处能看到较多的闪光点,C处观察到很少的闪光点,选项A错误;根据左手定则,乙图中1为α射线,由于α粒子带两个正电荷,它的电离作用很强可消除静电,选项B正确;根据玻尔理论,丙图中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能吸收能量为10.2eV的光子而发生跃迁,选项C错误;丁图中用弧光灯照射原来就带电的锌板时,发现验电器的张角变大,说明锌板原来带正电,选项D错误。

3.(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德布罗意指出微观粒子的动量越大,其对应的波长就越小B. 射线是频率极高的电磁波,其在云室中穿过会留下清晰的径迹C.根据玻尔原子模型,氢原子辐射光子后,其绕核运动的电子动能将增大D.太阳辐射能量的主要来源与核电站发生的核反应一样都是重核裂变【参考答案】.AC4. (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下列四幅图涉及不同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a、b两种光通过玻璃砖的折射情况,可知a、b光通过同一双缝干涉实验装置时,a光相邻干涉条纹间距小于b光干涉条纹间距B. 图乙:各种电磁波都是横波,电磁波和机械波都能产生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现象以及多普勒效应C. 图丙: 一群氢原子跃迁时,发出波长为λ1,λ2,λ3,的三条谱线,它们的关系是λ1+λ2=λ3D. 图丁:图示中强黄光和弱黄光曲线交于u轴同一点,说明发生光电效应时最大初动能与光的强度无关【参考答案】ABD【解题思路】图甲:a、b两种光通过玻璃砖的折射情况,可知a光发生了全反射,而b光没有发生全反射,根据全反射临界角公式可知,a光的折射率较大,根据折射率较大的频率较高可知,a光的频率较高,波长较短。

2018届高考物理近代物理初步专题卷含答案解析(全国通用)

2018届高考物理近代物理初步专题卷含答案解析(全国通用)

2018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8 近代物理初步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9~12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不能用光的波动性进行解释的是()A. 光的衍射现象B. 光的偏振现象C. 泊松亮斑D. 光电效应【答案】D【解析】光的衍射、偏振都是波特有的性质,故能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偏振是横波特有的属性),AB不符合题意;泊松亮斑是由于光的衍射形成的,能用光的波动性进行解释,故C 不符合题意;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D符合题意.2.已知钙和钾的截止频率分别为7.73×1014Hz和5.44×1014Hz,在某种单色光的照射下两种金属均发生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钙的逸出功大于钾的逸出功B. 钙逸出的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于钾逸出的电子的最大初动能C. 比较它们表面逸出的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钾逸出的光电子具有较大的波长D. 比较它们表面逸出的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钙逸出的光电子具有较大的动量【答案】A3.我国科学家潘建伟院士预言十年左右量子通信将“飞”入千家万户。

在通往量子论的道路上,一大批物理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玻尔在1900年把能量子引入物理学,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B. 爱因斯坦最早认识到了能量子的意义,提出光子说,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C. 德布罗意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D. 普朗克大胆地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预言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答案】B【解析】普朗克在1900年把能量子引入物理学,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故A错误;爱因斯坦最早认识到了能量子的意义,为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故B正确;玻尔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故C错误;德布罗意大胆地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预言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故D错误;故选B.4.入射光照射到某金属表面上发生光电效应,若入射光的强度减弱,而频率保持不变,那么A. 从光照射金属表面到发射出光电子之间的时间间隔将明显增加B. 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减小C. 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将减少D. 有可能不发生光电效应【答案】C5.用如图的装置研究光电效应现象,当用光子能量为3.0 eV的光照射到光电管上时,电流表G的读数为0.2 mA,移动变阻器的触点c,当电压表的示数大于或等于0.7 V时,电流表读数为0,则A. 电键K断开后,没有电流流过电流表GB. 所有光电子的初动能为0.7 eVC. 光电管阴极的逸出功为2.3 eVD. 改用能量为1.5 eV的光子照射,电流表G也有电流,但电流较小【答案】C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B. 一群处于n=3能级激发态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能发出最多6种不同频率的光C. 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β衰变,原子序数增加1D. 235U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随着地球环境的不断变化,半衰期可能变短92【答案】C【解析】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故A错误;一群处于n=3能级激发态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分别是从n=3到n=2,从n=3到n=1,从n=2到n=1,故B错误;根据质量数与质子数守恒,则有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β衰变,原子序数增加1,故C正确;半衰期不随着地球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故D错误;故选C.7.氢原子的能级如图所示,已知可见光的光子能量范围约为1.62eV-3.11eV。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考点第十八章物理学史专题力学物理学史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考点第十八章物理学史专题力学物理学史

专题18.1 力学物理学史1.(2020湖北八校联考)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做科学贡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伽利略巧妙的利用斜面实验来冲淡重力影响使得时间更容易测量,最后逻辑推理证明了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B.牛顿应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并归纳总结了牛顿第一定律C.卡文迪许将行星与太阳、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地面物体之间的引力规律推广到宇宙中的一切物体,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引力常量G的数值D.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电荷量【参考答案】A2.(2020石家庄二模)如图所示为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设计的斜面实验,他让铜球沿阻力很小的斜面从静止滚下,利用滴水计时记录铜球运动的时间。

关于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伽利略测定了铜球运动的位移与时间,进而得出了速度随位移均匀增加的结论B.铜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比自由落体下落的加速度小,所用时间长得多,时间容易测量C.若斜面长度一定,铜球从顶端滚动到底端所需时间随倾角的增大而增大D.若斜面倾角一定,铜球沿斜面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成正比【参考答案】B3.(2020湖南四县(市)联考)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物理学》中说:一切物体都具有某种“自然本性”,物体由其“自然本性”决定的运动称之为“自然运动”,而物体受到推、拉、提、举等作用后的非“自然运动”称之为“受迫运动”.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人批判的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说法,建立了新物理学;新物理学认为一切物体都具有的“自然本性”是“惯性”.下列关于“惯性”和“运动”的说法中不符合新物理学的是A.一切物体的“自然运动”都是速度不变的运动——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B.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是使物体做“受迫运动”即变速运动的原因C.竖直向上抛出的物体,受到了重力,却没有立即反向运动,而是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才反向运动,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D.可绕竖直轴转动的水平圆桌转得太快时,放在桌面上的盘子会向桌子边缘滑去,这是由于“盘子受到的向外的力”超过了“桌面给盘子的摩擦力”导致的【参考答案】D【名师解析】可绕竖直轴转动的水平圆桌转得太快时,放在桌面上的盘子会向桌子边缘滑去,这是由于盘子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大于桌子对盘子的最大静摩擦力导致的,选项A的说法不符合新物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8.3 近代物理学史
1.(2016山东济南模拟)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学合作组织宣布他们利用高级LIGO探测器,首次探测到了来自宇宙中双黑洞合并所产生的引力波。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最先预言了引力波的科学家是
A. 伽利略
B.牛顿
C.法拉第
D.爱因斯坦
【参考答案】D
【名师解析】本题考查了物理学史、物理常识及其相关的知识点。

在相对论研究中,爱因斯坦最先预言了引力波,所以最先预言了引力波的科学家是爱因斯坦,选项D正确。

2.(2014·全国新课标理综II)在人类对微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实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得了基本电荷的数值
B.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
C..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钋(Po)和镭(Ra)两种新元素
D..卢瑟福通过а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在原子核内存在质子
E..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在磁场中的偏转实验,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并测出了该粒子的比荷
【参考答案】ACE
3.(2003·上海)爱因斯坦由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猜测光具有粒子性,从而提出光子说,从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说,这属于()
A.等效替代 B.控制变量
C.科学假说 D.数学归纳
【参考答案】C
4.(2014·安徽理综)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常将未知现象同已知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其共同点,进一步推测未知现象的特性和规律。

法国物理学家库伦在研究异种电荷的吸引力问题时,曾将扭秤的振动周期与电荷间距离的关系类比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摆球到地心距离的关系。

已知单摆摆长为l,引力常量为G,地球质量为M,摆球到地心的距离为r,则单摆振动周期T与距离r的关系式为()
A. B.
C. D.
【参考答案】B
【名师解析】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而g=GM/r2,联立解得:T=2πr,选项B正确。

5.(2016浙江宁波十校联考)在物理学中某物理量A的变化量ΔA与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这个物理量A的变化率,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A表示某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则是恒定不变的
B.若A表示某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则是均匀变化的
C.若A表示某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则是恒定不变的
D.若A表示穿过某线圈的磁通量,则越大,则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就越大
【参考答案】AD
【名师解析】若A表示某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则=v,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 是恒定不变的,选项A正确..。

若A表示某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则=a,匀
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是恒定不变的,选项B错误。

若A表示某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
速度,则没有意义,其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在变化,选项C错误。

若A表示穿过某
线圈的磁通量,则=E,越大,则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就越大,选项D正确。

6.(2016山东平度模拟)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运动定律) B.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C.英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准确的测得了万有引力常量
D.英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转的电子流
【参考答案】B
7..(2016贵州黔南州三校联考)以下关于天然放射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

(填正确答案标号。

选对1个得3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6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
C.紫外线照射到金属锌板表面时能够发生光电效应,则当增大紫外线的照射强度时,从锌板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随之增大
D.玻尔在研究原子结构中引进了量子化的观念
E.大量的氢原子从n=3的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只会辐射两种不同频率的光
【参考答案】ABD
【名师解析】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分析,α粒子大多数方向不变,少数发生
了偏转,极少数发生了大角度偏转,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选项A正确。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选项B正确。

紫外线照射到金属锌板表面时能够发生光电效应,则当增大紫外线的照射强度时,从锌板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光电流增大,选项C错误。

玻尔在研究原子结构中引进了量子化的观念,提出了轨道量子化和能级等,选项D正确。

大量的氢原子从n=3的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可以辐射三种不同频率的光,选项E错误。

8..(2016北京海淀区模拟)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理论,他假设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大胆地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如电子、质子等),他认为粒子的动量
p与波的波长之间遵从关系:(h为普朗克常量),这一假说后来在一系列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如图甲所示,在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将电子垂直射向两个紧靠的平行狭缝(电子发射端到两狭缝距离相等),在缝后放上一个安装有电子侦测器的屏幕(屏幕上的O点位于两狭缝中心对称轴的正后方,图中未画出),电子打到探测器上会在屏幕上出现亮点。

在实验中,以速率v0发射电子,开始时,屏幕上出现没有规律的亮点,但是当大量的电子到达屏幕之后,发现屏幕上不同位置出现亮点的概率并不相同,且沿垂直双缝方向呈现出间隔分布,如图乙所示。

这种间隔分布类似于光的干涉中出现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速率2v0发射电子,重复实验,O点可能处在暗条纹上
B.以速率2v0发射电子,重复实验,所形成的条纹间距会变小
C.若将两个狭缝沿垂直缝的方向移动一段很小的距离(不改变狭缝和屏幕间的距离),重复实验,如果屏幕上仍有间隔的条纹分布,则O点一定处在暗条纹上
D.若将两个狭缝沿垂直缝的方向移动一段很小的距离(不改变狭缝和屏幕间的距离),重复实验,如果屏幕上仍有间隔的条纹分布,则O点一定处在明条纹上
【参考答案】B
9、(2016高考天津理综物理)物理学家通过对实验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获得正确的科学认知,推动物理学的发展,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赫兹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理论
B、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获得反冲核,发现了中子
C、贝克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性向下,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
D、卢瑟福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参考答案】A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物理学史及其相关的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对近代物理学重大事件的了解和知道情况。

【易错剖析】解答此题易错处主要有二:一是查徳威克发现中子,但是选项中给出的核反应是错误的。

二是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但不是研究阴极射线得出的。

这就警示我们,对一些物理学史上重大事件,一定要准确了解,不能是是而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