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比较诗学研究的重大收获——评冉毅教授新著《日本八景汉诗探

合集下载

简论中日诗歌的自然美意识

简论中日诗歌的自然美意识
的 喜 爱 , 正 是 它 能 用 极 少 的 词 汇 , 表 达 出 一 种 冼 炼 的 意 境 美 , 也 就 是 我 们 常 说 的 “日 本 趣 味 ” 。
小 泉 八 云 把 日本 诗 歌 比作 寺 钟 的 一 击 ,其 妙 处 在 于 缕 缕 的 幽 玄 的 余 韵 在 听 者 心 中 永 续 的 波 动 。 野 口米 次 郎 在 《日本 诗 歌 的 精 神 》 上 又 将 俳 句 比 作 一 口挂 着 的 钟 ,本 是 寂 寂 无 声 的 ,得 有 人 去 叩 它
( 作 人 译 :古 池 呀 ,— — 青 蛙 跳 入 水 呈 的 声 音 。 周 ) 乍 一 读 ,这 与 “ 蛙 跳 进 古 池 里 ” 没 什 么 两 样 。 然 而 当 你 试 着 闭 目冥 想 :这 样 一 个 寂 寥 的 午 青
收稿 日期 :20 — 7—0 01 0 6
作者简介 :摹宏 (96一) 17 ,女 ,福建泉州人,华侨 大学外语 学腕助教 ,主要从事 中 日文化 比较研 究。

下 ,这 才 发 出 幽 玄 的 响 声 来 ,所 以诗 的 一 半 要 全 凭 读 者 的 理 会 L j 俳 人 中 最 耳 熟 能 详 的 要 数 轮 尾 芭 蕉 ( 64— 1 9 ) 了 他 的 那 句 “ 池 青 蛙 ” 可 谓 妇 孺 皆 14 64 古
知 :
古 池 呻 蛙 采 迅 水 音
推王维 。试以 一首 《 夷坞 》 比较之 : 辛
术 末 荚 蓉 花 , 山 中发 红 萼 。 润 户 寂 无 人 ,纷 纷 开 且 落 . 3
我 们 面 前 出 现 了 这 样 一 幅 深 山 不 见 赏 花 人 , 唯 有 大 朵 太 朵 的 依 然 鲜 泽 的 花 朵 无 声 无 息 地 落 下 一 地 的 缤 纷 … 一美 到 了 极 至 , 也 寂 寞 到 了 极 至 , 一 仿佛 世 问 所 有 的 繁 华 与 悲 凉 都 集 于 一 身 。 “ 萼 ” 无 疑 是 全 诗 的 点 睛 之 笔 , 血 是 浓 艳 的 色 彩 ,愈 红

关于中日古典诗歌的意象比较研究

关于中日古典诗歌的意象比较研究

关于中日诗歌意象的比较研究摘要:以中日古典诗歌中梅花、月亮、钟声意象异趣为倒,导出中日诗歌意象的三个主要不同:广博豪放与小巧细腻;以诗言志与余情幽玄。

进而认为造成这种异趣的原因与中日两国历史地理、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有关。

日本古典诗歌开辟的小巧、细腻、言情、阴柔的路径,应当蕴有值得深入探讨的启迪。

关键词:中日古典诗歌;意象;比较所谓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中国传统诗词中的意象,主要是从意与象两个方面考虑的,“意”指意思、思想;“象”则是物象、实体。

从地缘角度看,中日两国是隔海相望的邻邦。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中日都是东亚文化圈的组成部分。

所以在诗歌意象追求上,两国诗人是一致的,但是在意蕴方面却各有特色。

中日两国各个时代的不同诗人,都对自然景物情有独钟,吟咏自然的诗篇比比皆是。

本文就拟取中日古典诗歌中“明月”、“落花”、“梅花”等意象来分析,考察两国诗人的意象选择和吟咏志趣,并对日本古典诗歌不可或缺的“物哀”、“幽玄”、“阴柔”等观念的形成及影响加以探讨。

一、广博豪放与小巧细腻中国地域广大,山川辽阔,赋予了中国是诗歌豪放、博大的气质。

而日本是狭小的岛国,反映到诗歌上,则形成了纤小,抒情,细腻的特征。

中国使臣曾把日本的濑户内海当成河流而望洋兴叹,美国人也认为日本河流好似瀑布。

岛国的寸土寸金,使日本人喜爱少而精的思维,对短小的文学样式情有独钟。

中国诗则不同,从从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无论汉赋、唐诗、宋词,都具有恢弘气质,表现了诗人博大襟怀、和祖国壮美风物。

以明月为例。

中国的月兼有婉约凄美,和豪放广博。

明月有时表达的情爱与哀愁意,比如“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的忧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愁苦。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相思。

日本汉诗鉴赏

日本汉诗鉴赏

日本汉诗鉴赏
马歌东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
【年(卷),期】1994(000)001
【摘要】何谓“日本汉诗”? 日本汉诗是历代日本汉诗人用汉字写成的中国古诗
式的诗。

日本汉诗是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影响并繁衍到海外的最大一脉分支。

日本汉诗是从对中国古诗的学习模仿开始的,后来也一直把中国历代古诗作为其楷
模和源头活水。

因此,日本汉诗与中国古诗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

日本汉诗在其一千三百余年发展史上,曾产生过数千名诗人和数十万首诗,成绩斐然可观,佳作不少。

爱好古诗的朋友们,您对日本汉诗有没有兴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马歌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13
【相关文献】
1.日本汉诗中转喻指称的识解研究 [J], 胡彦峰;
2.江芸阁评点日本汉诗《声应集》考述 [J], 刘亚楠
3.日本汉诗鉴赏(4) [J], 马歌东
4.论日本汉诗文的价值及意义 [J], 张彦萍
5.日本汉诗新生运命的契机——评马歌东《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附录《日本汉诗精选五百首》 [J], 黄大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日七夕诗歌比较研究

中日七夕诗歌比较研究

中日七夕诗歌比较研究七夕节,又称“牛郎织女节”,是东亚地区广受欢迎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表达情感、祈求幸福,各种庆祝活动和民间习俗也成为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比研究中日两国的七夕诗歌,探讨两国在七夕文化方面的异同之处。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日本的七夕诗歌与中国相比,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特色。

日本七夕诗歌多以短歌、现代诗和俳句等形式出现,强调自然美与情感表达,而中国的七夕诗歌则多以古体诗、词等形式流传,注重对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的描绘。

以日本的现代诗为例,我们发现诗人在描写七夕节时,常常将自然与人物融合在一起,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节日的氛围和人们的情感。

如一首名为《七夕》的现代诗中,诗人写道:“夜晚的天空,亮晶晶的星星/是心中的秘密,是爱的期盼/悄悄地许个愿,让它飞向远方/在这七夕的夜晚,我们望向同一个方向。

”这首诗将自然景象与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而中国的七夕诗歌则更注重对传统神话传说的描绘以及现实生活的反映。

以古体诗《七夕》为例,诗人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描绘了女子在七夕夜晚扑萤火虫、祈求幸福的场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们的心态。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中日七夕诗歌在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日本七夕诗歌注重自然与情感的融合,体现了日本文化中对自然美和内心世界的;而中国七夕诗歌则更传统神话和现实生活的描绘,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我们还发现两国的七夕诗歌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这体现了七夕节这一传统节日在不同文化中的普遍价值。

综上所述,中日七夕诗歌比较研究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两个国家在七夕文化方面的异同之处,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七夕节这一传统节日在不同文化中的魅力。

我们建议在今后的文化交流中,应更加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特点,以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20首最美日本汉诗,在东瀛三岛遇见古中国之美

20首最美日本汉诗,在东瀛三岛遇见古中国之美

20首最美日本汉诗,在东瀛三岛遇见古中国之美《中国诗词大会》热播似乎掀起了中国古诗词的热潮,大家开始重新认识中国诗词之美。

其实,中国的汉诗在日本一直都是备受推崇的,像是《诗经》、唐诗宋词等被日本统称为‘汉诗’的文字不仅是中小学教材的一部分,更是日本文艺界的热门。

日本作为一个国土面积还不足中国云南省大的国家,这决定了他们的文学不会有什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却在幽静的生活中,以最细腻的眼光寻找到了最精致的美。

日本汉诗就体现这种特性。

(日本诗人阿倍仲麻吕)日本汉诗最早可以可追溯到天智天皇(626——672)时期。

此时的太政大臣大友皇子,是可考的最早的汉诗诗人。

自圣德太子改革和大化维新,日本向中国大量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彼时中国亦处于诗歌兴盛之时,可说是汉诗传入日本的一个重要契机。

日本汉诗起始几乎与我国诗歌极盛期的唐诗同时,千年积淀,不乏名家名作,比如与李白、王维交情深厚、最终埋骨长安的日本诗人阿倍仲麻吕(晁衡);比如我们熟知的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就曾写过很多汉诗;而短小精美的俳句也是受汉诗影响而来的产物。

●●●本文配图来自日本画家东山魁夷藤原肃山居青山高耸白云边,仄听樵歌忘世缘。

意足不求丝竹乐,幽禽睡熟碧岩前。

长啸子灵山亭看花戏赋君是护花花护君,有花此地久留君。

入门先问花无恙,莫道先花更后君。

林忠夜渡乘名扁舟乘霁即收篷,一夜乘名七里风。

天色相连波色上,人声犹唱橹声中。

众星闪闪如吹烛,孤月微微似挽弓。

渐到尾阳眠忽觉,卧看朝日早生东。

石川凹富士山仙客来游云外巅,神龙栖老洞中渊。

雪如纨素烟如柄,白扇倒悬东海天。

骤雨冥色分高汉,雷声过远山。

晚凉残雨外,月洁断云间。

白牡丹不是姚家不魏家,玉杯承露发光华。

谁将天上十分月,化作人间第一花。

溪行高岩浅水边,回眺弄吟鞭。

野径菅茅露,田村篁竹烟。

溪空莺韵缓,山尽马蹄前。

懒性与云出,又应先雨还。

题樱叶再为花寒林秀色夺红霞,片片随风飘水涯。

影摇江海,思结潇湘--第二届潇湘八景论坛在永州召开

影摇江海,思结潇湘--第二届潇湘八景论坛在永州召开

饴,悉詰殯冰I一一第二届潇湘八景论坛在永州召开2020年1月8日至11日,第二届潇湘八景论坛在永州召开。

西北大学高兵兵教授,浙江工商大学陈小法教授,台州学院高平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冉毅教授、呂双伟教授、吴雅莉博士,湖南科技学院张京华教授、周欣副编审、张能泉副教授、彭敏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唐宇翔,以及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教师周平尚、侯永慧、敖炼等参加论坛。

1月8日,与会学者在岳阳君山实地考察“洞庭秋月”景观,在湘潭昭山实地考察“山市晴岚”景观。

9曰,在永州祁阳实地考察 “浯溪碑林”。

10日,在永州零陵实地考察“朝阳岩”摩崖石刻,愚溪与柳子庙,白蘋洲、蘋洲书院与 潇湘合□,潇湘庙与“潇湘夜雨”景观标志点。

考察期间,与会学者一行还参观了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博物馆、永州潇湘意美术馆,并在潇湘意美术 馆和零陵节孝亭举行了书法笔会,在戴斯酒店品鉴了新近开发的“永州八景宴”。

浯溪碑林是江南最大的摩崖石刻景观。

唐道州刺史元结晚年致仕,结庐落籍,子孙遂为祁阳人。

《浯溪铭序》云:“浯溪在湘水之南,北汇于湘。

爱其胜异,遂家溪畔。

溪世无名称者也,为自爱之,故命浯溪。

”浯溪现有唐代元结、颜真卿撰书《大唐中兴颂》以下历代石刻近500幅。

元结“三吾 铭”、渡香桥及浯溪崖顶的“笟尊”等诸多胜迹迄今犹存,旧有“浯溪十六景”。

零陵朝阳岩是元结开辟的三处摩崖石刻景观“阳华岩”“朝阳岩”“浯溪”之一。

唐代宗永泰二年 (766),元结为道州刺史,经水路过永州,始来游之,维舟岩下,用《诗经•大雅》之意取名“朝阳 岩”,作《朝阳岩铭》《朝阳岩下歌》。

当朝暾初升,烟光石气,激射成采,郁为奇观。

历代名贤题咏 不绝,成为著名的摩崖石刻景观,迄今已历1240余年之现有摩崖石刻150余幅。

蘋洲书院清代又称白蘋洲书院、白蘋书院,因建于蘋洲之上而名。

“蘋洲”因生长白蘋而得名。

“白蘋洲”“蘋洲”名称源于《楚辞》。

蘋洲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由零陵人江苏桃源(今 泗阳)县令父子创建。

中日园林美学比较

中日园林美学比较

中日园林美学比较1 审美主体与一般主体不同的审美主体,既是作为生物机能的自然人、也是作为具有历史传统积淀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人。

前者表明生理基础,后者表明社会基础。

这也是朱潜光先生的审美观中主客体统一的“四因素”的内容。

“人生产艺术,艺术也生产人”。

美的体验必须有审视形式的眼睛和能欣赏音乐的耳朵。

形式美和艺术取向不同,所生产(塑造)出来的审美主体也不同。

所以,应从生理、心理、自然、社会、历史、空间、民族等各个纬度,去分析审美主体。

否则,就像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的爱情美,而中国人也难以理解裴多菲的“命成可贵,爱情价更高”的悲壮美。

作为艺术产品的园林的审美主体——中国人和日本人,也是有异同的。

其共同点是:首先,空间上同在世界东方。

其次,在文化背景上同属于东方文化类群。

第三是生理上同属于一个人类来源。

这是审美主体的生理比较。

洪积世时中日存在陆桥,此时产生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和广西柳江人,与日本港川人相近。

种种迹象表明,中日两国人有共同的祖先。

其不同点,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从形体特征上看,虽有共同的祖先,但是路桥的消失使中国人与日本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生长繁衍,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生理特征。

如中国人比日本人高大,就影响到他们对审美客体的形式美在尺度大小的认定。

中国人手长脚长身高眼高视点高,于是营造园林的规模大,景点的高度高,建筑的高度高。

以较大的单体景点来适应更高的视点需求、来象征更高大的形体特征。

第二,从空间特征上看,中国人在大陆,以山为伴,故园林内容以山景再现为主。

日本人在海岛,以水为伴,故园林内容以海景再现为主。

这也是山型与水型园林的根源。

第三,从心里结构来看,中日两国人分属于山型和水型心理。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中国人偏于仁义,日本人偏于智慧。

水主柔,善变,故日本园林史上类型变化较多,有山水式苑园和枯山水,有寝殿造园林和书院造园林,有石庭和茶亭,而且皇家、私家、寺院园林差异也不大。

唐诗选本的日本化阐释及其对中晚期日本汉诗创作的影响

唐诗选本的日本化阐释及其对中晚期日本汉诗创作的影响

唐诗选本的日本化阐释及其对中晚期日本汉诗创作的影响吴雨平内容提要《三体唐诗》、《唐宋千家联珠诗格》和《唐诗选》等中国的唐诗选本传入日本后,日本的知识阶层和出版界人士根据日本人学习汉诗以及商业的需要,对它们进行了日本化的种种阐释和重新建构,使日本汉诗演变成为一种既符合中国诗歌的既定规范,又与日本人审美情趣逐渐接近的特殊文体,为汉诗的普及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唐诗选本日本化阐释日本汉诗文体文学的发展命运往往是由历史决定的。

每一种文体都在写作的实践中流转,呈现出某种演进的节律,生长出年轮似的肌质。

日本汉诗亦是如此。

由于它的相对于中国诗歌的继发性,它的风尚流转往往不是诗人各自为阵的探索的“竞合”,而是通过选本的集结和提倡,进而群起模仿的蜜蜂效应来实现的。

中国的文学选本传入日本、跟日本的文学传统结合后,对日本汉诗创作形成的影响,就是对这种文学规律的极好开示。

中晚期的日本汉诗坛对《三体唐诗》、《唐诗选》等唐诗选本的接纳、阐释和重新建构,体现了外来影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资源的存在,并且反映了日本汉文学对中国诗风的追随和抵抗,以及日本文学主体意识的逐步崛起。

一、《三体唐诗》、《唐宋千家联珠诗格》和《唐诗选》日本汉诗发展到五山时期,寺院的禅僧取代皇族及宫廷文人成为汉文化在日本传承和传播的主导力量,这必然导致诗风的改变——汉诗创作开始追求一种新的范式,效仿的对象从白居易一人扩展到杜甫、李白、刘禹锡、中晚唐诗人和宋代诗人以及多种风格的诗,其中宋代的苏轼和黄庭坚受到了特别的尊崇,因为他们不仅是当时的一流诗人,而且还与佛教特别是禅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二人都跟当时的名僧交游甚广。

因此,作为早期日本汉诗模仿对象的《文选》和《白氏文集》的地位必然要被新的诗文选本取代,《三体唐诗》和《古文真宝》以及先后出现的《诗人玉屑》、《瀛奎律髓》、《唐宋千家联珠诗格》等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其中尤以《三体唐诗》和《唐宋千家联珠诗格》最为流行。

《三体唐诗》(约成书于1250年)原名《唐贤三体诗法》,又称《三体诗》,由南宋周弼选编,选167位唐代诗人的七言绝句173首、七言律诗150首、五言律诗201首,每体各成一卷,共三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0卷第4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40 No.4 2019年4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pr.2019
中日比较诗学研究的重大收获
——评冉毅教授新著
《日本八景汉诗探源及其与潇湘八景诗之比较研究》
蔡熙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冉毅教授新著《日本八景汉诗探源及其与潇湘八景诗之比较研究》通过史料耙梳,探赜潇湘八景传播到日本的文史脉络,在比较中日八景诗意象、意境、诗语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盈于潇湘文学中的八景诗造景抒情的深邃意蕴、厚重的文化张力及其感召力,研究潇湘八景在中日禅宗交流史中的作用。

毫无疑问,该著的出版是中日比较诗学研究的重大收获。

关键词:潇湘八景诗;日本八景汉诗;潇湘文学;中日比较诗学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9)04-0034-02
冉毅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日本八景汉诗探源及其与潇湘八景诗之比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年版)是中日比较诗学研究的重大收获。

一该著选题独特,学术价值重大
众所周知,“潇湘八景”肇端于中国,大约在13世纪中晚期乘中日禅宗文化交流之风远播日本。

由于意蕴丰富的八景意象“晴岚、烟寺、夜雨、晚钟、归帆、秋月、落雁、暮雪”契合了日本人寻觅幽玄空灵、平远淡泊的审美意趣,因而在异域东瀛获得了广阔的造境和重生的空间。

在日本诞生了“和”化八景,以致于日本的文化重镇几乎都选有八景。

日本的潇湘八景研究专家铃木广之氏指出:“从南宋末至元代初,潇湘八景作为水墨山水画的主题,已逐步式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潇湘八景在日本却非常盛行起来,且非一次性流行,而是弥久历新地传播与展开,成为日本绘画、诗歌、连歌、工艺等文化艺术领域最经典的素材和创作源泉而发挥作用,并一直备受瞩目。

”[1]在日本,有关“潇湘八景”以及东传的研究课题早、调研数据统计全面,研究成果汗牛充栋。

但在我国却恰恰相反:1.没有翔实的全国规模的八景调查;2.各地方志中记载的实地八景很多,却没有以3000多地方自治体为主导作排查;3.在我国,八景研究不多,
收稿日期:2019-02-08
作者简介:蔡熙(1968-),男,湖南永州人,博士,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

完全没有作八景的诗、画、戏曲的调查。

该著依据史迹调研所猎获的大量文献,首次披露了中国禅僧最早在日本留下的潇湘八景诗,寻索和化八景的渊源,探讨潇湘八景在日本的传播、接受和认知历程,深掘东瀛对潇湘八景的深度认知及湖湘文化在世界舞台的广泛影响,因而,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与意义。

二该著是比较诗学视域的重大成果该著从比较诗学的视域,对潇湘八景在日本的传播、接受、影响作了深入的考察,彰显了潇湘八景在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作用及其美学价值。

所谓比较诗学,简而言之,就是从跨文化的视角对文学及其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朱光潜认为,“研究我们以往的诗创作与理论两方面的长短空间何在,西方人的成就空间可否借鉴的原因在于,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不比较无由见长短优劣”[2]37。

该著通过解读中日的潇湘八景诗,以八景诗画代表作、出版量及种类、鉴赏评价、日本新八景选定活动、多彩多样的八景工艺品、八景诗画汇展实例,从审美理想、心性意趣,论析潇湘八景从诗画母题至生活八景之达成,论证了“和”化八景的文化渊源及近现代日本社会对潇湘八景文化的深度认知和传播广度。

梳理、描述潇湘八景诗作为独特的诗画题材在日本的传播轨迹,试就中日八景诗画所表现的不同意象、意境、层次、艺术风格之异同与特质进行比较分析,追索潇湘八景远播日本,融于“和”文化而激发生机,衍生成“和”风八景。

比较不仅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沟通,更重要的一面在于,
DOI:10.16336/43-1459/z.2019.04.010
34
可以突破学科的界限,昭示二者之间共同的诗学规律。

作者不仅分析了中日潇湘八景诗之异,“中国的潇湘八景赋诗吟歌和题诗,常引用的故事、典故,描写、叙述各景,使单调的作品富于变化,使其更富八景主题的诗韵意象。

日本的潇湘八景诗,故事、典故偏少,词语模式化、范式化日趋偏多”。

进而总结了中日潇湘八景诗共同的诗学特质:“水波、清浪、涟漪,映湖月光如镜;月影、月光、月亮之光影;云朵、云衣飘飘等,日本八景的物象、地貌、风景、意境、意象特征,与潇湘“日影、月影、云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渔影、鸥影、雁影,虽天各一方,却十分相似。

”[3]261“异”是因为中国潇湘八景远播日本在异域所发生的文化变异,“同”则是因为二者出于同一文脉。

早在南宋晚期或明代初期,“潇湘八景诗画”就已脱离潇湘本土传播到日本,在适宜的自然山水地,在八景主题下,即可吟“潇湘八景诗”,成为诗画文学的永恒题旨。

作者通过比较洞庭湖与琵琶湖风情景致、湘江和近江的地域文化,通过“琵琶湖八景图景德镇瓷瓦”铭文考订,通过总结“和化”八景的样式特征,还原了潇湘八景远播异域的经典形象,生动地呈现了湖湘文化的国际化意义,彰显了潇湘八景在中日交流史中的学术价值,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可靠的历史镜鉴和现实典例。

该著对中日潇湘八景诗的解读纳入了中日禅宗文化交流史的整体框架。

在横向的问题层面,立论“潇湘八景东渐,禅宗交流是缘、禅僧交流是缘,跨文化交际、多元文化融合”;在纵向的历史层面,就宋迪其人及其八景图创意源泉作了考订,列出了宋迪活跃年代表,归纳、描述了潇湘八景诗歌文学发展的事实和轨迹,为潇湘八景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梳理探源、阐发贯通”
是该著的另一显著特色
所谓“梳理探源”即是说打通脉络,追根溯源。

大凡学术上的超绝流俗,极富生命力的学术创新,探本求源是唯一捷径。

哲学家贺麟指出:“旧的里面发现新的,这叫做推陈出新,必定要旧中之新,直奔历史渊源的新,才是真正的新。

那种表面上五花八门、欺世盗名、竞奇斗艳的新,只是一时的时髦,并不是真正的新。

”[4]51日本近六个世纪历久弥新的八景文化现象,其源头在中国的潇湘八景。

该著直击学术源头,立足潇湘八景传去日本的依据。

例如,日本禅宗界高僧、名僧受命朝廷,以中国“潇湘八景”赋诗,一次多达百首。

最早在日本留下潇湘八景诗的是日本五山文学缔造者、中国禅僧大休正念和一山一宁。

大休于1269年、一山于镰仓后期作为元朝使节于1299年赴日弘法。

大休赋《潇湘八景诗》载于《大日本佛教全书》中《念大休禅师语录》。

日本最初赋潇湘八景诗的禅僧是大休正念的高弟秋涧道泉(1263-1323),收录于《秋涧泉和尚语录》。

日本最早的实地八景乃“博多八景”,在日本的八景中,滋贺县琵琶湖畔的“近江八景”最著名。

所谓“阐发贯通”即是从具体事实或史料中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解释,从而起到“点铁成金”的功效。

该著从“中国的潇湘八景诗缘起”、“日禅僧赋最早的八景汉诗、日本最初的实地八景及赋诗”、“中日潇湘八景诗艺术风格及范式比较”等方面,佐以日本紫金贵族何以激赏潇湘八景的背景陈述,分析中日潇湘八景诗的特征,为中日潇湘八景诗研究的概括描述提供了宽阔的时代背景和详实内容,彰显潇湘文学蕴含着深邃的张力及其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中的学术价值。

四该著的方法论特色在于
将文字文本材料与实地考证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作者潜心于求索潇湘八景远播东瀛之文史理路的拳拳之心,二十多年锲而不舍,不仅登衡岳,下洞庭,跋涉湘山,渡过潇水,多次亲临永州的摩崖石刻,体悟古潇湘的神秘。

据《湖南通志》载,卫樵题诗石刻确凿地印证他亲睹过宋迪绘八景。

2019年2月23日作者冒雨去永州淡山岩考察,第一次发现了卫樵题诗,“印证了宋迪八景图确然有”
[5]。

不仅如此,作者还多次远赴东瀛,考察了博多八景的“志贺独钓”(志贺岛是建武中元二年东汉光武帝印绶“汉倭奴国王”金印出土地)以及“野古归帆”(今能古岛),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从而增添了该著的学术价值。

例如,作者查找到中国大清册封使绘“球阳八景图”。

徐葆光于康熙五十八年六月一日,受命朝廷,随册封使海宝,率649名(史上最大阵容)随员赴琉球行册封典。

当年六月二十六日,行先王尚贞谕祭,七月二十六日行尚敬册封礼。

徐滞留至翌年二月十六日,计252天,史上滞琉时间最长册封使。

其间,受到中山王府隆重接待,王府大臣程顺则、蔡文漙、宰相蔡温陪徐遍游琉球山南、中山、山北,留下“中山八景诗”,诗中琉球民俗记录详实,这对于历史研究有重要的史料学术价值。

另外该著的附录集锦了156幅图片,中日潇湘八景诗500多首,这些珍贵的文献对于潇湘诗文的世界性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
[1]鈴木廣之.瀟湘八景の受容と再生産——十五世紀を中心とした絵画の場[J].美術研究,1993,(12).
[2]朱光潜.诗论: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4.
[3]冉毅.日本八景汉诗探源及其与潇湘八景诗之比较研究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4]贺麟.五伦观念的新检讨[A].文化与人生[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聂湖,周平尚.学者眼中的淡岩石刻[N].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2019-03-08.
(责任编校:张京华)
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