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创业致富事例
农村创业例子简短总结范文

农村创业例子简短总结范文农村创业是近年来热门话题之一,浩繁村落青年看准了农村进步的机遇,纷纷投身创业潮,实现自己的梦想。
底下列举了一些农村创业的成功例子,以期给更多有志于农村创业的人士提供借鉴和启示。
例子一:王明(化肥厂创业)王明是某农村的一名高校生,他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一开始他选择了化肥厂这个行业。
他了解到农村农田的化肥需求量大,而且大部分农夫都要去城市选购,运输成本高,并且存在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于是他决定在农村开设一家化肥厂,满足农夫的需求。
他通过与当地的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依附着高质量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他的化肥厂逐渐取得了农夫的认可,业务迅速扩大,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例子二:李华(田舍乐创业)李华是某农村的一名年轻妇女,她的家庭条件不太好,但她一直梦想着能够在家乡创业,改变家庭的命运。
她发现家乡的自然环境秀丽,适合进步田舍乐。
于是她借助政府的扶持政策,开始了田舍乐的创业之路。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家乡的一片荒地打造成了一处独具特色的田舍乐。
她引进了丰富多样的农产品,提供农耕体验、田舍餐饮、农事教育等服务,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如今,她的田舍乐已经成为当地农村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例子三:张勇(农产品电商创业)张勇是某农村的一名年轻农夫,他意识到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大,但农村物流不发达,农夫的产品很难打开市场。
于是他决定利用互联网的力气,开展农产品的电商业务。
他创建了一个农产品电商平台,通过互联网和物流公司的合作,将农产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
他通过线上线下的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了解到了农村的优质农产品,同时也为农夫提供了一个新的销售渠道。
如今,他的农产品电商平台已经成为农村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带动了当地农夫的增收。
这些农村创业的成功例子告知我们,农村创业并非遥不行及,只要有梦想和勇气,每个人都有机缘在农村创设出。
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

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
《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
在中国的农村,有许多致富能手,他们凭借着勤劳和智慧,从贫困的生活中脱颖而出,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
下面就介绍几位农村致富能手的事迹材料。
1. 李大成
李大成是一位来自贫困家庭的农民。
在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到城市寻找工作,而是回到家乡,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农业技术,带领村民种植特色农产品。
他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不断创新种植模式,并成功打开了当地的市场。
如今,他的农场经营状况良好,成为当地致富的典范。
2. 王忠义
王忠义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因家境贫困,他从小就对致富充满渴望。
在外出务工期间,他学会了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回到家乡后,他着手发展了蔬菜种植和养殖业。
他懂得市场的需求,精心选择品种,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如今,他的农场成为当地的知名产地,带动了周边农民一起致富。
3. 张秀英
张秀英是一名寡妇,生活十分困难。
为了养家糊口,她毅然决定做起了养羊生意。
她学习了养羊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积极和当地的养殖合作社合作,共同发展养羊产业。
经过几年的努力,她的养羊生意越做越大,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户致富,还成为当
地的羊肉产品的主要供应商。
他们的事迹让我们看到了在农村致富的希望。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农民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他们的经验和成功,对于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希望更多的农村人能够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致富梦想。
农民致富的4个真实案例

农民致富的4个真实案例
1. 陈老板的蔬菜种植:陈老板是一位农民,他在自家的土地上种植各种蔬菜。
他注重品种选择和种植技术,通过科学管理和精细种植,他的蔬菜产量高且品质优良。
他与周边的超市和餐馆建立了合作关系,直接销售自己的蔬菜,获得了更高的利润。
通过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和不断改进技术,陈老板成功地实现了农民致富。
2. 王老板的养殖业:王老板创办了一家养殖场,专门养殖猪和鸡。
他通过精心挑选优质种猪和肉鸡,并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提高了养殖效益。
他与当地的超市和餐馆合作,直接销售自己的猪肉和鸡肉,获得了更高的利润。
通过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和提高养殖技术,王老板成功地实现了农民致富。
3. 李老板的果树种植:李老板在自家的土地上种植各种果树,如苹果、梨子和葡萄等。
他通过科学管理和精细种植,提高了果树的产量和品质。
他与当地的果品加工厂和水果批发市场建立了合作关系,直接销售自己的水果,获得了更高的利润。
通过不断引进新品种和改进种植技术,李老板成功地实现了农民致富。
4. 张老板的生态农业:张老板将自家的土地转为生态农业,种植绿色有机农产品。
他注重土壤保护和植物保健,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并采用生物防治和有机肥料等方法。
他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销售自己的有机农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获得了更高的利润。
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和推广自己的经验,张老板成功地实
现了农民致富。
农民创业成功案例3个

农民创业成功案例3个农民创业是指农民依托农村、依靠家庭组织或者依靠新创建的组织,通过投入一定的生产资本以开展一项新的事业,或者扩大改变现有生产规模、生产类型来实现财富增加并谋求发展的过程。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农民创业成功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阅读!农民创业成功案例篇1:76岁农村老妇创业种茶3月23日,76岁程世莲老人在自己承包的荒山上开辟茶园,她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程世莲在茶园里锄草。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衡山镇牛角冲村的一处荒山坡上,76岁的程世莲老人常常起早贪晚,弯着腰身,和请来的村民们一起开荒劳作。
两年前还是满目荒芜的山坡,如今已经茶树满园,披上绿装。
程世莲老人当过基层妇干和民办教师,1993年,她退养回乡务农,在平静的岁月里,老人却命途多舛,屡受挫折坎坷。
1986年,程世莲的丈夫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丢下程世莲和儿子相依为命。
儿子娶妻生子后,虽然一家人日子过的清苦,也充满了天伦之乐。
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程世莲49岁的儿子患骨髓癌,为给儿子看病,程世莲欠下20多万元债务,还是没能挽救儿子的生命。
2014年,唯一的儿子病逝离她而去,这一年陈世莲已是74岁。
在遭遇了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之痛后,命运再次将老人逼向绝境,2015年,儿媳吴华清又查出患乳腺癌,程世莲又借债2万多元为儿媳手术。
面对巨额债务和儿媳后续的治疗费用,坚强、乐观的程世莲毅然决定创业增收还债,为儿媳撑起一片蓝天。
2013年,她承包山地培植茶苗,由于没有经验,眼睁睁地看着地里的茶苗一棵棵地枯萎。
程世莲是名老党员,在她心里,信义如天,为了早日还清债务,她不顾年事已高,到几十公里外的茶苗良种基地学习技术,总结失败的教训。
2014年,她又扩大种植规模,苦心人,天不负,当年种植的万株茶苗喜获成功。
2015年,她培植的3万余株茶苗被周边乡村的茶农抢购一空。
取得成功的程世莲看到了希望。
今年,她又承包了4亩多山地,建立茶苗培育基地,培植茶苗,栽种茶树。
农民致富的4个真实案例

农民致富的4个真实案例案例1:大龙虾养殖致富在湖北乡村中,农民王先生通过创办大龙虾养殖场致富。
王先生发现当地市场对于大龙虾的需求十分旺盛,而当地又有许多水塘和池塘,于是决定利用当地的资源养殖大龙虾。
王先生先从市场购买了一定数量的大龙虾苗种,然后挖掘了几个池塘,进行了水质净化和调整。
他精心照顾着这些幼龙虾,注重饲料的选择和投喂,同时定期检测水质,确保龙虾生长适应环境。
当龙虾长到一定大小时,王先生就开始将其出售到市场。
得益于大龙虾肉质鲜美,市场需求量大,且价格较高,王先生年收入不断增加。
他逐渐扩大了养殖规模,增加了养殖池塘的数量。
如今,他的养殖场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企业,并且每年都能获得可观的收益。
案例2:绿色果蔬种植成功在山东农村,农民李先生通过种植绿色果蔬致富。
李先生发现周边城市对于无污染、绿色果蔬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他家乡的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决定选择这一领域发展。
李先生采用科学种植技术和有机肥料,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确保果蔬的品质和安全。
他还积极与当地超市、农贸市场进行合作,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由于他的果蔬品质优良,色泽诱人,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李先生的果蔬被认为是绿色健康的代表,享有较高的口碑和市场竞争力。
他的果蔬销售渠道扩大,收入也相应增加。
案例3:农家乐发展壮大在安徽乡村,农民张先生通过开设农家乐致富。
张先生的家乡环境优美,传统的农家生活方式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张先生看到了商机。
他利用自家的土地和房屋,修建了一座有特色的农家乐。
他在农家乐中提供当地特色的农耕体验、农产品销售和农家美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农村生活。
随着农家乐的口碑逐渐提升,张先生的客源也越来越广。
他的农家乐逐渐扩大规模,新增了更多的座位和娱乐设施。
如今,他的农家乐已经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旅游项目之一,每年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案例4:中草药种植创业在陕西农村,农民刘先生通过种植中草药致富。
刘先生自小对中草药有所了解,他发现在市场上中草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且价格较高,于是决定种植中草药。
农业创业致富故事经历

用了全部积蓄买了6只龟回来的做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但莫枢伟依然在前院打造一个临时养龟池。1年后,该6只龟产下18只蛋,但是由于自己没有掌握孵化技术最终没有成功孵出小龟。
在大二、大三两年里,莫枢伟依然每天浏览大量的养龟帖,学习养龟知识,当时龟苗的市场价格又上升了。“曾有人联系我想用3万元,购买我那6只龟。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养龟能有出路。”莫枢伟说。
养好的天鹅往哪里卖?眼前这个朴素的汉子,除了给省内各餐饮酒店和农牧场供货外,最主要的销售渠道是网络,他办理了灰天鹅养殖和经营许可证,通过网络平台,将成鹅、鹅苗和鹅蛋卖到全国。
早在几年前,刘明国还成立了襄阳灰天鹅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创建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社员从合作社购买鹅苗,免费享受合作社提供的技术服务,灰天鹅养大后如卖不出去,由合作社按300元/只的保底价回收。
莫枢伟说:“家里对我有信心,接下来我将正式从家庭式仿野生养殖转变为池塘养殖。租了30亩地,打造了3个鱼塘作为养殖的地方。”
回想自己的创业道路,莫枢伟说现在只是成功了3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希望大学生能提前定好创业目标,一旦选择了就要坚定和坚持。大学生首先做到的就是“少去想,多去做”,才能为成功创业铺垫基础。
能不能创业成功跟学位没关系,但跟好不好学肯定有关系。好学才能有成长的空间。看看那些农业创业致富故事经历,学习他们的方法,从他们的故事经历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
农业创业致富故事经历一:
要养天鹅养殖前先养鸭,一年赚了70万
刘明国一直有个天鹅梦,就算是遭遇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质疑,仍难以放弃,几年间,他先通过养鸭子掌握养殖技术的方式,成功曲线圆了自己养天鹅的创业梦。
大学毕业了,家人一致认为莫枢伟要找一份正当职业,不少邻里认为莫枢伟留在家里对着乌龟玩物丧志、不懂事。当时莫枢伟下定决心,无论家人如何反对,自己都要去创业。
乡村振兴的人物事例简短

乡村振兴的人物事例简短
以下是一些乡村振兴的人物事例简短:
1、某村村民王某,通过种植、养殖和加工等产业,带领全村走上了致富之路。
他的成功经验不仅为村里带来了经济收益,还带动了其他村民的就业和增收。
2、某村支书李某,通过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改善了村庄基础设施,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他还积极推动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乡村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某农业科技公司研发了一种新型农产品加工技术,并成功推广到多个地区。
该公司不仅帮助农民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还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4、某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市场洞察力,开发了一个数字农业平台,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信息服务。
他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5、某退休教师自愿来到偏远山区支教,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带去了知识和希望。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公平的理念,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这些人物事例表明,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个人和企业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的事迹展现了人们为实现乡村振兴所付出的努力和实践成果。
农业创业人物代表故事

农业创业人物代表故事很多年轻人对自主创业很神往,那意味着挑战、智慧、财富、价值。
看看那些农业创业人物代表的故事,学习他们,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农业创业人物代表故事一:湖南湘乡90后大学生的农村养猪致富最初的梦想——回乡创业,带乡亲们致富开大奔2009年高考后,李锡武第一次坐火车去到了上海打工。
餐厅服务生、销售员、搬运工……这些他都做过,他说:那时的他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看不到一丝成功突围的希望,是的,水泥钢铁筑成的大墙,却无法融入他的梦想。
而一次中国大事件却让他困扰的心豁然开朗——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李锡武说:在上海世博会上,让他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想想这个发达繁华的大都市,再想想自己贫困的家乡,也许通过自己的力量也能改变家乡的风貌呢?就这样,李锡武足足思考了一个星期后,踏上了返乡路。
回到家乡后,问题来了:他该选择什么创业呢?李锡武告诉我:回到家乡后,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跟爸爸去锰矿开矿,要么跟妈妈一样在家养猪,权衡了一下,最后李锡武选择了养猪来发家致富,发展绿色农业,带动家乡人。
他更跟乡亲们说:“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能让家乡的面貌有所改变。
”从城里人变身猪倌,村里人能不笑话吗?村里一下炸开了锅。
乡亲们纷纷质疑:他疯了吗?在城里干啥不好,非得回农村养猪,这让家人的脸往哪搁?更有人说:要是赔了钱,你李锡武以后讨米都没人给。
一句句风凉话让李锡武有点心寒,可是梦想的温度足以温暖自己的心,他选择无视这些闲言碎语,而是开始筹集资金,设计图纸,规划猪场,资金不够,他就自己建猪场。
那年夏天,他与父亲上山砍树,运砖瓦、砂石,父亲当泥工,他当副工,汗流浃背,身上也晒得黝黑。
3个月的时间,一砖一瓦砌成了1200多平方米的猪舍,也砌好了他生态养殖的蓝图,让他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要做就要认真做,李锡武成为了一个好猪倌李锡武从2011年3月开始养猪,白天他和小伙伴们一起扫粪,喂料,观察猪的饮食起居,向有经验的饲养员请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创业致富事例创业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在世界各国,创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在这个创业时代里,很多人在农业找到了致富道路,看看他们的事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退休司机养泥鳅年入百万获6项发明专利创业、创客是时下最火热的词汇。
湖南省桂阳县李经武从机关司机岗位退休后,根据自己的爱好转行养起了泥鳅,凭着一股钻劲儿,攻克了养殖泥鳅的一个个技术难题,而今不仅年收入过百万还获得6项国家实用型发明专利。
他的发明专利包括泥鳅捕捞装置、泥鳅种苗孵化池、泥鳅催产注射固定套、泥鳅产卵床、泥鳅种苗亲鳅催产注射器和泥鳅专用饲料发明专利。
谈起创业8年路上的酸甜苦辣,李经武说:“创业选择有很多,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才能苦中作乐,开心充实。
”2021年,时年52岁的李经武在桂阳一机关单位当驾驶员,当年该县下了一个鼓励机关单位人员从事农业的文件。
从农村出来的李经偶然从江苏连云港工作的战友那里得知连云港很多农户从事泥鳅养殖,收入不错。
李经武通过调查本地市场发现,桂阳当地每天需要消耗泥鳅600余斤,价格在22元一斤,而本地没有一家养殖泥鳅的,市场前景广阔。
李经武说干就干,筹资71万元租赁了33亩抛荒地,在桂阳县鹿峰街道新澄村开始了创业。
第一次前往连云港进了100万尾苗,坐汽车、乘飞机、再坐汽车,回到养殖基地后李经武发现只有20万尾苗子存活。
损耗太大,要长期做下去必须自己学会催产自己育苗。
有了这个想法后,李经武整个人就像着了“魔怔”。
“买资料、做实验,那时做梦都是催产育苗,几个月的时间里足足瘦了18斤。
”但试验的结果不是泥鳅不排卵,就是卵孵化不出来,或者是催产药量多了,亲本被打死了;经过10多次的失败,李经武终于掌握了泥鳅催产技术,在产床上泥鳅亲本终于产出了合格的泥鳅卵。
可是,来不及高兴的李经武很快就发现卵虽然产出来了,但由于泥鳅有吃卵的习性,如何避免卵不被吃掉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
善于学习喜欢琢磨的个性又一次发挥了作用,通过反复观察和实践,李经武发明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发明专利:泥鳅双层产床,把传统泥鳅产床由单层变为双层,并改变了产床的材质,让产出的泥鳅卵能通过产床掉到第二层,从而避免了产出的卵被泥鳅吃掉。
围绕着泥鳅生产中“催产、育苗、捕捞”等过程,李经武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创新,先后发明了催产针用固定套、泥鳅幼苗捕捞器等6个实用型发明专利。
目前,李经武的泥鳅育苗基地水面面积达100余亩,实现年收入100多万元,带动周边及江西省等240多户农户养殖泥鳅。
养鹅致富不走寻常路养鹅效益高年售8000万“我是搞鹅养殖的,目前合作社拥有12万只种鹅,鹅饲料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每天就需要20多吨玉米,所以我现在需要与一些粮食种植大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大会上,河北省迁安市正农鹅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印明的这个问题让全场静了下来。
马印明精心呵护尚未出壳的小鹅马印明的创业故事:马印明今年39岁,杨团堡村人,是位淳朴的农民。
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干事好琢磨,肯付苦,有股子泥腿劲。
闯荡马印明初中没毕业,就开始学做买卖。
家里有台解放车,他就跟着跑车,当时主要是拉矿粉。
19岁,他到附近一家矿上上班。
他干得很卖力,手掌、大腿都磨出了茧子。
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
他有着自己的目标。
1996年,年仅23岁的他大胆承包了矿上的一个干选车间,干得风生水起。
27岁时,他便晋升采矿主任。
之后,他去了青龙县开铁矿,为他的人生赚得第一桶金。
创业这时他有了更大胆的想法——自己创业!2021年,他在当地开了自己的一个小铁矿。
经过多年商海的磨爬滚打,他开始思考将来:开矿是能够赚钱,可矿石资源终有枯竭的那一天,什么产业才有发展后劲,才会永不枯竭呢?“当时国家正号召退耕还林,我仔细捉摸了一下,觉得搞养殖业,再结合退耕还林,应该大有前途。
”想到做到,他开始筹办自己的养殖场。
2021年9月,养殖场正式开张。
挫折“要干就要往大了干,不能小打小闹。
”在经过到外地的一番考察后,马印明笃定主意,首先承包了村里的180多亩荒地,甩手大干。
之后他又陆续承包了村里的300多亩荒地,经营面积达到了约500亩。
马印明将养殖场养殖与退耕林下养殖想结合,规模迅速扩大。
到了2021年时,马印明的养殖场饲养了10多万只鹅,仅雇佣的工人就有40多人。
一位客商看后惊呆了:“我跑了10多年的鹅场,从没见过这么多的鹅。
”马印明当时雄心勃勃,心想每只鹅少赚点,光数量就能取胜。
他没有意识到风险正一步步向他逼近。
市场如战场,行情瞬息万变。
2021年的金融危机开始考验马印明的意志。
当年成鹅的出栏价降到了雏鹅进价以下。
卖了吧,赔钱;不卖,光饲料钱每天就得几万。
马印明将养殖数量一降再降,到了2021年底,仅剩下了1000只种鹅。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这1000只种鹅成了马印明东山再起的根基。
经过2021年到2021年残酷的市场洗礼,马印明接受了血的教训,一下子赔了400多万元。
“算了吧,开矿闭着眼就能赚钱,你何必担这份惊受这份怕呢。
”亲戚朋友们苦口婆心劝他。
然而马印明初衷不改——认准了的事就必须要干下去。
苦心人,天不负。
他终于顽强地挺了过来。
奋斗马印明再次去外地学习取经,并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思考,尽管市场起起落落,但雏鹅的价格一直看好,搞孵化一定能赚钱;同时经营过程中应搞合作经营,要风险共担,有钱大家一起赚,赔钱平均到一个人也不会受到多大的损失。
思路明晰,马印明的泥腿劲又上来了。
当时自己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了,马印明用起了土方儿,在大炕上孵小鹅,人工控制温度和湿度。
他成功了。
之后他和亲戚又买来孵化机的零件,自己“攒”了两台孵化机,再后来手头稍稍宽裕一些,他们购买价格便宜的孵化机。
合作社规模也稳步扩大,农户数达到了52户。
马印明慢慢走出了困境。
到了2021年,养殖场实现了盈利,2021年更是打了一个翻身仗。
现在养殖场的雏鹅已销往山东、江苏、四川、浙江等地,最远的通过空运飞往海南。
合作社带领着农民们走上了致富路。
马印明养鹅成功经验:马印明是个实在人,提出“加强合作社间合作交流”这个建议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他在经营过程中日益强烈的感觉。
马印明自2021年开始养鹅以来,经历过不少挫折失败,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养鹅专家,但真正促进他快速发展的正是他这种在吃透市场的基础上得来的“奇思妙想”。
变废为宝,水葫芦养鹅42岁的马印明是迁安市杨团堡村人,本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矿老板,2021年9月,在迁安市转型发展的带动下,他办起了正农养鹅专业合作社,他决定利用自己承包的500亩沙滩林场发展养鹅业,由矿老板转身变成了养鹅哥。
自此,马印明开始专心钻研与鹅有关的一切事物。
谈及水葫芦,人们对它的印象可不是很好,它繁殖速度极快,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危害水下生物,还会堵塞河道,是世界十大害草之一。
可在马印明的眼里,水葫芦却是宝贝。
“我自己有近2万只鹅,一天要吃两吨半的饲料,花费8000多元,一年下来花费近300万,怎样才能降低饲养费用呢?思来想去,我想到了水葫芦,水葫芦含有丰富的粗脂肪、蛋白、氨基酸、胡萝卜素,而且是无性繁殖,种起来比较省事,我先在池塘里试种了几株,没过多久,就长满了整个池塘。
“水葫芦种出来了,鹅爱吃吗?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把数百只鹅放进了池塘,结果奇迹出现了,我的鹅非常喜欢吃水葫芦,不大一会工夫,几百只鹅就将整个池塘的水葫芦哄抢而光。
从此,这水葫芦就成了我养鹅的一大‘法宝’了。
”舌尖革命,为鹅打造营养餐在马印明的认知里,喂鹅与人吃饭是一个道理,只有营养均衡了,鹅才能茁壮成长。
为此,马印明给鹅搞起了舌尖上的革命。
他种植了长势快、鹅爱吃的皇竹草,以及汁多、纤维少、再生能力强的菊苣。
此外,他还利用50亩地种植杂草和玉米,杂草喂鹅,鹅粪肥田,50亩地可年产五万斤玉米和五十吨秸秆,玉米可以加工成鹅饲料,冬天秸秆可作青饲料,一点不浪费。
“用多种牧草来喂鹅,可以使鹅的营养达到均衡,这样鹅的产蛋率、受精率才会提高。
”马印明说。
“但是光喂牧草也不行,因为牧草中含量最大的还是水分,就像人吃饭一样,有稀的还要有干的,所以还必须给鹅补充一部分粮食。
”而马印明口中的粮食是他自创的发酵饲料。
“用这发酵饲料喂鹅有两大好处:一是营养成分高,鹅更爱吃。
经专家检测,发酵后的饲料所含的蛋白、有益菌等成分都有所提高,而且味香,易于消化。
二是延长饲料的保质期,降低成本。
普通饲料保质期只有两三天,买多了就有可能浪费掉,买少了就得多次买,增加运输成本。
这发酵饲料,节约空间,易储存,只要不开封、不漏气,就可保存三到五年,没有浪费和多次买的问题。
”马印明告诉记者。
循环养殖,让鱼给鹅打工鹅在池塘中嬉戏时会将30%的粪便排到水里,这会促进水中浮游生物迅速繁殖,造成水质变坏。
怎么解决这些粪便和浮游生物呢?经过一番思考,马印明找来了帮手——鱼苗,原来他是要让鱼来给鹅打工。
那么多的鱼,到底要买哪种呢?经过翻阅书籍、上网查资料,最终马印明将专吃浮游生物的鲢鱼请进了他的池塘。
水中的浮游生物解决了,可马印明看着水面上漂着的鹅吃剩下的草渣、草屑以及鹅槽里残留的饲料碎末,觉得非常可惜,他又开始琢磨怎样才能把这些“剩菜剩饭”充分利用起来。
看着池塘中一天天长大起来的鲢鱼,马印明灵机一动又买来了专吃草的草鱼和吃杂食的鲤鱼,这样既净化水质,又不浪费草料和饲料,还可养鱼形成新的财源,一举多得。
现在马印明的养鹅场里呈现出了一副“水上是鹅,水下是鱼,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局面。
“现在我的30亩水面,每年至少可产5万斤鱼,又是一笔不少的利润啊!”让鹅给鱼打工,这让马印明更加喜出望外。
“以前我们是卖鹅苗,而现在,我们用以鹅苗同样的价格卖起了珠蛋”,在马印明的孵化场里,正在选蛋的工人告诉记者,“珠蛋就是经过光照被检测出已是受精,孵化十二天左右的鹅蛋,这样就解决了运输鹅苗途中鹅苗损耗的问题,既降低成本,又方便客户运输,一次顶以前运鹅苗的2倍,还提高鹅苗成活率,这是个双赢的好事儿!仅半年我们就卖出了100多万枚珠蛋,营业额达七八千万呢。
”“我们这里的气候适中,比较适合鹅产蛋、孵化,以前,我们的鹅苗主要销往山东、安徽、江苏等地,今后我要让它畅销全国,我要成为咱全国最大的养鹅哥!”手里拿着一枚珠蛋,马印明信心满怀地告诉记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