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诗对日本和歌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古诗在国外的影响(共5篇)

中国古诗在国外的影响(共5篇)

中国古诗在国外的影响(共5篇)第一篇:中国古诗在国外的影响昨天的博文刊出后共有12位来信索取Satterlee教授的文章,我都一一回复了。

也有读者问:不懂翻译的人就无法谈论诗意吗?其实,就算把中国古诗翻译成白话文(相当于interpretation),也和translation一样会把诗意弄丢的,诗意需读诗人自己去意会,难以言传。

我记起去年曾经接受过文汇报记者的采访。

当时的背景是在日本的一个华裔中学生发现在中国和日本流行的《静夜思》版本略有不同,曾经引起国内媒体关注。

以下是问答全文(文汇报相关报道“《静夜思》其实不仅仅是首'唐'诗"也附在后面,供参考):1.您的博客内容能否作为您的观点引用?欢迎引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静夜思和凉州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播最广泛的文学篇章了,却存在这么多的歧义和不确定,解释起来莫衷一是,让人感觉好像当代中国人和中国古代生活的脱节真的很厉害(玩笑了),您是如何看待这些纠纷和讨论的?当代语境下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是否仍有确证“床”是什么或者“春风”还是“春光”的机会?我觉得中国的确是诗人的国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每个人都对诗的意境形成了自己的理解,而不拘泥于诗词本身的字句。

在传抄、勘定的过程中可能加入了后人的理解,所以各个时期版本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是朝着通俗和平民化的方向走,如“床前明月光”、“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这是诗的生命力所在。

英国一位现代诗人安德利安•米切尔(Andrian Mitchell)对英国诗歌有过这样的评价:“大多数人漠视诗,因为大多数诗漠视人”。

而中国诗词历久弥新,就是因为每一代人都可以在唐诗中找到与自己处境、心境的共鸣。

例如我这样的海外游子,每当念起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这首诗是为自己所写的感觉,至于它是什么版本,每句话到底如何解释,甚至有的字都念了白字,倒是次要的了。

所以我认为考证、确认各个版本的是专家的事情,而老百姓只需要体会其意境。

从《和汉朗咏集》看白居易诗歌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受容

从《和汉朗咏集》看白居易诗歌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受容

100从《和汉朗咏集》看白居易诗歌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受容李光泽 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和汉朗咏集》共选取唐诗234首,内中白居易的作品多达139首,占压倒多数的优势。

从《和汉朗咏集》对白居易作品的收录情况,可以看出,平安时代的日本人追求的不是中国文人所热衷的“文以载道”,钟情的是“风花雪月”的风雅之心。

关键词:《和汉朗咏集》;白居易;平安时代《和汉朗咏集》是藤原公任于1001年编纂的,可以说它在培养日本人的诗情方面功不可没。

日本文学的抒情性是一种自然和人情的交融,《和汉朗咏集》把和歌和汉诗相提并论后才形成的这种风格。

《和汉朗咏集》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摘句”,即从汉诗中摘取对偶的一联,或从律诗的八行之中截取一联。

通过这种方法,从汉诗中摘取适当的诗句,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

我们现在有必要考察一下,《和汉朗咏集》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标准进行“摘句”的呢?《和汉朗咏集》共选取唐诗234首,内中“摘句”占39首。

在入选的作品中,白居易的作品多达139首,占压倒多数的优势。

但李白、杜甫的诗一首都没有收录,王维的诗仅有一首。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还要以具体的诗为例加以阐释。

究其原因,不在白居易,而在于日本人对其诗接受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日本人对白居易的绝句的处理方式。

在此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和汉朗咏集》中的第四句和第五句诗,这两句诗本来是合二为一的绝句,但《和汉朗咏集》却故意把它分为两句,以独立的句子进行编辑。

即第四句“柳无气力条先动,池有波纹冰尽开。

”第五句“今日不知谁计会,春风春水一时来。

”这两句合起来,就是这首七言绝句。

这首绝句歌咏春天一下子来到人间的情境,但《和汉朗咏集》只摘取了前半部分,成为映衬风景之句。

接下来又取后半句,组成别的诗句。

换言之,就是把描写风景之句作为一个句子,使之独立存在,同时使长句化为短句,大句化为小句,我们从中能看到日本式的审美取向。

省略主题的展开,把所有一切都浓缩成一个场面,这种倾向是显而易见的。

汉诗对《古今和歌集》季节观的影响

汉诗对《古今和歌集》季节观的影响

汉诗对《古今和歌集》季节观的影响《古今和歌集》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和歌集之一,它收集了自笔者女大宰大臣安房親王以来至贞观18年(744年)间的和歌。

作为日本文学的珍贵遗产,这部和歌集在形式、内容及风格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而在这部和歌集的成就底下,有一部分的影响来自于汉诗对它季节观念的影响。

一、汉诗对《古今和歌集》季节观念的影响和歌是日本独有的传统诗歌,是日本文学史上最为悠久和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和歌的构成主要是表现季节和感情,因此《古今和歌集》中大部分的和歌都有着鲜明的季节特征。

这些季节特征的表现和传达受到了中国汉诗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一直以来是日本文化的一大重要来源。

尤其是汉诗对日本和歌发展的影响尤为巨大。

汉诗的诗境和意境予以和歌以直接的影响,为和歌的主题选取和表现方式提供了很好的样板。

汉诗中蕴含的季节观念也为和歌赋予了深厚的底蕴。

在季节观念方面,汉诗对和歌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强调季节的交替变化汉诗的季节观念强调季节的交替变化,将自然界的景象与季节联系起来,表现出季节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样的观念对和歌的季节表达起到了引领和推动的作用。

它使得和歌在表现季节变化的更加关注季节变化对人们心情和生活的影响。

2.注重季节的细微之处汉诗追求的是一种在季节景象中体现细腻情感的表达方式,在和歌中亦能找到这一影响。

这种细腻的季节观念使得和歌在描绘季节时更加关注细微之处,以达到更加生动深刻的表达效果。

3.季节与人情的结合在汉诗中,季节与人情是常常结合在一起的。

季节景象被用来象征人情百态,这种将季节与人情结合的表达方式对和歌亦有所影响。

《古今和歌集》中的很多和歌都是在季节景象的映衬下表现人情百态,通过季节来表达人们的情感,使得季节成为了和歌中极其重要的意象。

以上这些方面的影响,使得《古今和歌集》中的和歌在季节表达上更加生动深刻,在情感表达上更加贴近人生百态。

正是在汉诗的季节观念的影响下,使得《古今和歌集》成为了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之作。

日本平安时代和歌中“三月尽”意境研究——以白居易诗歌的受容为例

日本平安时代和歌中“三月尽”意境研究——以白居易诗歌的受容为例

061平安时期是日本民族文学崛起的时代。

794年,日本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今京都市),由此拉开了平安时代的序幕。

平安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承和年间(834—848),白居易诗《白氏文集》的传入对平安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影响不仅体现在对日本汉诗的影响上,还体现在对日本固有文化形式——和歌的影响上。

日本和歌产生于日本本土,是日本民族自身审美观念与中国文化不断融合的产物,具有民族性与高度的审美意识。

七世纪初,遣隋使、遣唐使的出现为日本能够大量学习吸收中国文化提供了可能。

受此影响,日本产生了文字记载的文艺,歌也发展成为第二抒情诗,和歌应运而生。

随着唐朝派遣使节制度的废除(894年)和平假名的诞生,唐风文化渐趋衰退,和歌也取代汉诗成为文学的主流。

诗歌的“意境”,即“诗境”,在中日两国均可见相关研究。

王国维明确地把“意境”作为诗歌的最高美学范畴,并进一步揭示“境界”的独特美学内涵,他认为“情”和“境”是境界的两个构成要素。

诗歌中“情”与“景”必须是真实的,当真正的“情”与“景”表现了之后,“境界”也就由此产生了。

朱光潜在《诗论》中将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他将情定义为情趣,将景定义为意象,认为“诗境”是情和景的统一体,是由人的直觉产生的,“意象”是诗人“情趣”的反映,即使客观景象相同,注入的情趣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诗境”,即“移情作用”。

日本的“诗境”研究则表现在对和歌的审美意识研究上。

如日本“幽玄”“哀感”的审美意识,强调的是“心”的重要性,此处的“心”即中国“诗境”研究中的“情趣”。

综合上述观点,诗的“意境”可以总结为由景(意象)和情(情趣)两部分构成,诗人将自己亲眼看到的景物和自然感受到的情意完全吻合,诗的“意境”便由此产生。

而“三月尽”是一个特殊而典型的意象,更能带出春日将尽、春暮花辞的意境,有悲观、颓废的色彩,这一意象不仅成就了中国诗人“伤春”的诗性情怀,更在日本和歌中留下了鲜明而独特的烙印。

白居易对日本的影响

白居易对日本的影响

浅谈白居易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武田谦信中国文明早启,文化积淀深厚,博大精深,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更是巨大而深远。

在亚洲的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中国的邻邦中,日本受影响最深。

自奈良时代开始,随着大量遣唐使的派遣,文化的交流日益加深。

日本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史书《日本书纪》,从体例到语言都受《汉书》的影响,公元751年《怀风藻》的问世,标志着日本文人诗歌创作的肇始,这也是现存最早的汉诗集。

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万叶集》明显地受到《诗经》和《昭明文佚》的影响。

在日本文学史上,甚至还出现过汉诗文几乎压倒日本传统文学的时期(即从《万叶集》后期的759年到《古今和歌集》成立的905年的大约150年之间),人们称之为“国风黑暗时代”。

直到宽平皇朝接受菅原道直的建议,废止遣唐使,对外采取封闭策略,日本的传统文学才得以发展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但在影响后世文化深远的平安朝文学中,对日本汉文学乃至日本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无疑首推白居易。

据考,白居易的作品传入日本的时间最早见《日本文德天皇实录》上所记载,承和五年(838),由太宰少贰藤原岳守从唐商人带来的物品中挑出《元白诗笔》呈现给仁明天皇。

随后,遣唐使陆续带回了更多的作品。

其诗一经传入,立即刮起了一阵“白氏旋风”,深受当时日本文人的喜爱。

当时白居易还在世,并在他的《白氏文集》自记中称:“集有五本……其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不在此记”,说明白居易在世时已经知道了其作品传入日本的事实。

据《日本国见在书目》记载,当时传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长庆集》(29卷)。

在平安文士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中,共收汉诗1812首,白居易一人之作品即占了507首(其次为元稹,65首)。

该书在推广白诗方面影响深广,在稍后的诗集《和汉朗咏集》中,共收录589首诗,其中白居易的诗就达137首之多。

当时在日本凡谈及汉诗文者,言必称《文选》和《白氏长庆集》。

据《江谈抄》记述,当时和白居易同时代的日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对《白氏文集》最是钟爱,相传他在最先得到白氏文集时曾秘藏偷读,视为珍宝。

汉诗对《古今和歌集》季节观的影响

汉诗对《古今和歌集》季节观的影响

汉诗对《古今和歌集》季节观的影响《古今和歌集》是日本古代的一部著名的和歌集,收录了大量的和歌作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人情和风俗。

这些和歌作品在描绘季节景色和情感时,往往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其中包括了许多汉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汉诗对《古今和歌集》季节观的影响。

汉诗对《古今和歌集》季节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描写季节景色汉诗以其深刻的审美情感和精细的描写技巧,对日本和歌的季节景色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诗中有许多关于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冬雪皑皑的描写,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季节的变化,也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景色的感慨和情感。

日本和歌中的许多季节景色描写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通过细腻的笔墨塑造了丰富的季节美景,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二、表达情感与思想汉诗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日本和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渲染。

汉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其中包括了许多关于爱情、离别、思乡、忧国等主题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日本和歌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成为了和歌诗人表达情感与思想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三、借用与改编在《古今和歌集》中,可以看到许多汉诗的影子,有的直接借用了汉诗的句子或意境,有的则是汉诗的改编和模仿。

通过这种借鉴和改编,日本和歌得以吸收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精华,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源泉。

这种借鉴和改编也使得汉诗在日本和歌中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和传播。

汉诗对《古今和歌集》季节观的影响是深远的。

汉诗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为日本和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对象,使得日本和歌在描写季节景色和表达情感与思想方面有了更加丰富和成熟的表现。

汉诗的借鉴与改编也丰富了日本和歌的文学内涵,使得两种诗歌在表现方式和理念上形成了一定的联系和互动。

汉诗对《古今和歌集》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为日本和歌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论汉译本《小仓百人一首》的中国古典诗风

论汉译本《小仓百人一首》的中国古典诗风

论汉译本《小仓百人一首》的中国古典诗风王米娜【摘要】在日本古典文学中,和歌占据着重要地位.日本和歌诗风清新,意境简隽优美.若将日本和歌与中国唐诗宋词相比较的话,可以看出日本和歌既有唐诗的意境,也有宋词清丽的文风.《小仓百人一首》是和歌的精粹,善于用具有简洁意象的平淡语言表现出细微的视觉、听觉等微观空间.刘德润先生的译文巧妙使用了中国古诗中的常见词汇,将其翻译为五言四句的古体诗形式,给具体的客观物象赋予了浓浓的诗意,并将日本和歌与中国诗歌之美有效融合在了一起.译文赋予其中国古典诗风,更易使读者达到符合原作的审美体验.【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4)005【总页数】4页(P145-148)【关键词】日本古典文学;和歌;小仓百人一首;诗歌翻译【作者】王米娜【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313《小仓百人一首》是日本广为流传的和歌诗集,汇集了100位和歌作家的作品,从7世纪到13世纪,时间跨度600余年。

日本民族极少经历内乱,因此,文学作品也极少描写战争,和歌中所咏唱的大多是男女相思之情、四季交替之美,与中国古诗题材有一定不同。

然而,就诗歌技巧与风格而言,日本和歌与汉诗有诸多相通之处,如和歌与汉诗相同,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善于借助自然风物来表达个人情绪。

《小仓百人一首》中恋歌居多,共43首,其次为描写四季景色的作品。

隋唐时期,中日两国往来密切,汉唐诗风对日本和歌也有深远影响。

刘德润先生将《小仓百人一首》以五言四句的唐诗形式译出,使日本和歌与中国古典诗风融为一体。

本文选取了部分译诗,通过分析译文中的意象词语探讨译文所蕴含的中国古典诗风。

诗歌将作者的所见所思所闻以生动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具有丰富的艺术美感。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美学概念。

关于意象的定义,古今中外都有相应的阐述。

黑格尔认为:“诗人必须把他的意象(腹稿)体现于文字而且用语言表达出来。

和歌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和歌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和歌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摘要:一、和歌简介二、和歌的特点三、和歌的发展历程四、和歌在我国的影响五、外国文学史中的和歌正文:一、和歌简介和歌(Waka)是日本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起源于公元五世纪,流传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它起初是宫廷贵族的文学艺术,后来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日本民族诗歌的代表。

和歌是一种短诗,以抒情为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宫廷雅歌,也有民间俚曲。

二、和歌的特点和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和歌的结构较为固定,一般分为五、七、五三个部分,即五言、七言和五言。

这种结构称为“三句式”。

2.音韵:和歌的音韵富有节奏感,采用日本独有的音韵体系,即“五音”、“十二音”等。

3.抒情:和歌以抒情为主,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哲理和审美观念。

4.对仗:和歌中的诗句往往具有对仗之美,如平仄、长短、意境等。

三、和歌的发展历程和歌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古代和歌:公元五世纪至九世纪,以《万叶集》为代表,这一时期的和歌多以描述自然风光、表达爱情为主。

2.中古和歌:九世纪至十五世纪,以《古今和歌集》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和歌开始呈现出对仗工整、意蕴丰富的特点,题材也更加广泛。

3.近现代和歌:十五世纪至今,和歌逐渐走向民间,成为日本人民喜爱的文学形式。

近现代和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如夏目漱石、岛崎藤村等作家的作品。

四、和歌在我国的影响和歌对我国古代诗歌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在唐宋时期。

许多日本诗人来到我国学习汉诗,并将和歌与汉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诗歌形式。

同时,和歌也对我国诗歌理论产生了一定影响。

五、外国文学史中的和歌和歌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影响了朝鲜半岛的诗歌发展,也影响了越南等东亚国家的文学。

在欧洲,和歌被视为东方诗的代表,受到浪漫主义诗人的喜爱。

如雪莱、拜伦等诗人曾借鉴和歌的形式创作诗歌。

总之,和歌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诗歌形式,既展现了日本民族的独特文化风貌,又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二个时期,壬申之乱(673)至迁都平城京的和铜三 年(710)。这一时期,从上古歌谣的土壤中吸取养分 的同时,歌人受到中国文化的刺激,效仿中国宫廷兴 起侍宴从驾、集宴游览的风尚,在新辟的贵族教养抒 情场吟诗作歌,开始树立具有自我个性的抒情新风。 这一时期最杰出的宫廷歌人是柿本人麿,他既是继承 上古歌谣要素的最后一个歌人,又是开辟万叶长歌的 最先一个歌人,他受到汉诗的启迪,整合五七反复音 数律,固定末尾五七七句法,并附反歌的新的表现形 式,为长歌的定型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长歌形式在 第二时期处在全盛状态同时期稍后的代表歌人高市黑 人、长意吉麻吕与柿本人麻吕不同,他们没有创作长 歌,而在短歌方面创造了咏自然歌和思乡歌,他们的 叙景歌充满了大自然的生命律动,思乡歌则飘溢出一 股淡淡的哀愁感,丰富和发展了文武天皇、持统天皇 时代以来的从驾歌,使这些歌更具独特的个性和歌人 的自我意识。可以说,以柿本人麿等一批中下层宫廷 歌人的创作歌群为标志,日本文学进入了确立日本民 族诗歌的典型形式——和歌的关键时期。
• 其次,在《万叶集》中从事和歌创作的人中,有 不少又同时活跃于汉诗诗坛,其作品也见于《怀 风藻》等汉诗集,如河岛皇子、大津皇子、文武 天皇、大伴旅人等既是《万叶集》歌人,同时也 是《怀风藻》汉诗的作者。此外,还有一些诗人 诗歌兼作,但其汉诗没有列入《怀风藻》,如著 名歌人山上亿良,就有汉诗《挽歌》一首。这样 一支日本汉诗人的写作队伍,同时进入和歌创作 领域,对于万叶和歌从内容到形式都产生了巨大 影响。
• 和歌按风格和形式的特点,有“万叶调”、“古 今调”和“新古今调”三种不同风格。“万叶调” 指的是《万叶集》中的短歌,其风格以质朴、直 率、情浓而著称,现实性和直观性较强,不太拘 泥于形式;“古今调”是指《古今和歌集》中的 短歌,风格是贵族化的纤细、优美、流畅,注重 表现技巧;“新古今调”主要是指《新古今和歌 集》中的短歌,其特点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感 官性、音乐性和象征性都较强,反映的多是贵族 的没落情趣。
• 概括地说,《万叶集》各个时期的歌的变化,有 其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是在集团性的与个性的、 神界的和人间的、叙事性的和抒情性的两者相克 相融中展开的。从持统天皇时代至奈良时代中期 的歌最多也最成熟,成为《万叶集》的主体。 《万叶集》也确立了自身在民族抒情歌方面的至 高无上的地位,与稍早面世的汉诗集《怀风藻》 一起成为奈良时代抒情诗的双壁,在日本文学发 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第一个时期,通称为“初期万叶”,又分前期和 后期。前期包括最早的仁德天皇时代(313— 399)的盘姬皇后《思天皇御作歌》,雄略天皇 时代(457—479)的《天皇御制歌》等,古风 古调,保持了口诵时代歌谣的浓重痕迹,尚属 《记· 纪》歌谣阶段的歌,至舒明天皇即位以前, 通称《万叶集》的歌谣时代或传承时代。后期, 从舒明元年(629)至壬申之乱(672),日本 以中国制度为参照系进行大化革新,此间诞生了 万叶歌。这一时期是《万叶集》的孕育和诞生期。
《万叶集》
• 诞生于759年的日本第一部和歌总集《万叶 集》,收集了从日本大和时代仁德天皇二 十国八年(340)至奈良时代末期淳仁天皇 天平宝字三年(759)四百多年期间内的和 歌四千五百多首,集上古诗歌之大成,成 为日本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对后世 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万叶集》的编纂目的,至今尚未有定论, 但由于成书时期是热心于大陆文化输入的 时期,所以说《万叶集》的诞生与中国文 化有密切关系。
万叶短歌的形成与中国的汉诗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 的表现:
• • • •
一、《万叶集》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称由来 二、创作歌人 三、内容及分类 四、汉字对《万叶集》的产生所起的影响 与作用 • 五、《万叶集》中的诗歌创作形式和内容 以及表现手法等
• 首先,《万叶集》是和歌总集,他的得名却与中国文学 关系密切。“万叶”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但大致有三 种解释:1)“叶”指时代。《昭明文选》中颜延年 《曲水诗序》曰:“神明其位,拓世贻统,固万叶而为 量者”。据《六臣注》,此“万叶”为“万代”之意,, 著名的日本文学史研究专家市古贞次就说过,《万叶集》 是编纂者“怀着要把行将逝去的美好时代的歌声传至万 世的心愿”而编成的;2)“万叶”喻诗歌之多如林中 之叶。晋人陆云之《祖考颂》曰:“灵魂既茂,万叶垂 林”,意指诗文众多茂盛,,日本《古今和歌集· 假名 序》中的“倭歌以人心为种,具备万言之叶”,就是陆 云文的意思;3)“叶”是“言葉”的意思,日文“言 葉”是汉语“言语”的意思,所以“万叶集”就是《万 言集》,同样以示数量之多。其中第三种没有被普遍采 纳,日本的歌人们在取“万叶”为名时,显然采用了中 国汉魏六朝诗文的含义,而且是兼采二意,合二为一的。
《万叶集》收入的歌可划分为四个 时期:
• 第一个时期,通称为“初期万叶” • 第二个时期,壬申之乱(673)至迁都平城 京的和铜三年(710) • 第三个时期,自和铜三年(710)迁都奈良 平城京至天平五年(733) • 第四个时期,自圣武天皇天平六年(734) 至淳仁天皇天平宝字三年(759)。
• 第三,万叶和歌卷帙浩繁,从内容上大致分为杂 歌、相闻歌、挽歌等,这种分类取自山上亿良的 《类聚歌林》。山上亿良于702年作为日本第八 次遣唐使团成员来中国,见到刘孝孙撰的《古今 类聚诗苑》及郭瑜撰的《古今诗类聚》等著作, 便仿照之对和歌进行分类。其中“相闻”取自三 国时魏曹植《送吴季重书》中之“适对嘉宾,口 授不悉,往来数相闻”语;杂歌和挽歌等则取自 《昭明文选》的类目。由此可见,《万叶集》的 分类留下了中国六朝初唐总集编次类目的明显痕 迹。
• 第三个时期,自和铜三年(710)迁都奈良平 城京至天平五年(733),万叶歌的新时代是从 这里开始的。神龟三年(726)出现了新的变革, 日本和歌史上新旧交替,歌人辈出,著名歌人 有笠金村、山部赤人、大伴旅人、山上忆良、 大伴家持等。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和歌虽然仍 继承前期宫廷赞歌的传统,但是更多地注入主 观的色彩,而且关注最富人性的生活,更趋向 主观的感受性,强化了歌的抒情性格。更值得 注目的是万叶歌走向多样化。这一时期还有一 特点,就是许多贵族知识分子接受汉学的熏陶, 对汉诗文造诣颇深,受中国典籍的影响,以此 作为创作歌的基础,个性更向多样化发展,创 造了许多在和歌史上不朽的作品。可以说,这 一时期歌人的文学意识觉醒,他们的短歌完成 艺术化、个性化,进入了多彩的时代,也是万 叶歌的全盛期。
• 第四个时期,自圣武天皇天平六年(734)至淳 仁天皇天平宝字三年(759)。继山上忆良、大 伴旅人之后创作歌的数量最丰的是大伴家持,他 的歌日记,他与笠女郎、板上大娘等女性的相闻 赠答歌,表达了纤细的感受,创造了非现实的心 象风景,技艺达到了烂熟的程度。。以笠女郎、 坂上大娘为代表,女歌人辈出,她们以恋歌为中 心,留下了许多秀歌,吟咏人生的哀与乐。其中 尤以场上郎女最为活跃,她的歌以相闻歌、宴歌、 祭歌居多,还创作了不少与大伴家族的赠答歌等。 这时歌作者的范围不再局限于皇族和宫廷歌人, 而是扩大到庶民,比如东国地方歌、戍边歌,这 些歌大多是无名氏创作的,在这一时期占有重要 位置。
• 受此影响,日本汉文学兴盛起来,汉文 学的主要形式是日本汉诗。成书于751 年的《怀风藻》是由天皇直接下令编纂 的汉诗集,它收集了皇族贵族以及各级 官吏的汉诗约120首。主要受受汉魏六 朝及初唐诗风的影响,大多是五言诗。 • 随后和歌的创作也出现了繁荣局面。日 语中的“和歌”一词,古时是指唱和之 歌,最早见于《古今和歌集· 序》中, 当时称为“やまとうた”,即“倭歌”, 近代称“わか”。“倭歌”当时是与汉 诗相对的,指的是汉诗以外的日本歌它 从原始部落的各种生产和祭祀等活动中 产生的古代歌谣演变而来。和歌汉诗是 同属于日本民族古代文学遗产的两大诗 歌体系。
• 《万叶集》中的诗歌创作形式和内容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也都 与中国文学有很深的关联。 • 《万叶集》中短歌的基本节律是“五七、五七七”,这也是日 本短歌诗型形成之初的形式,但在汉文学的歌骚体和乐府体诗 歌中,早就以“五七调”为节律了。 • 内容上万叶和歌不仅直接大量运用汉语词汇,还借用中国文学 的题材进行新的创作,如牵牛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是中国的优 美传说,这个神话在唐初便随七夕乞巧的风俗传入日本,《万 叶集》中的长短七夕歌共有一百多首。 • 从具体表现手法上来看,重视并大量运用比喻,是《万叶集》 受中国是个影响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中国诗歌从《诗经》开始 运用比兴手法,汉代已经比较普遍的运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诗经》为例,对比兴的要求和 作用做了全面论述。赋比兴手法也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并运 用到和歌创作中。《万叶集》中的相闻歌就有一种借用他物以 言志的“譬喻歌”,另一种歌体“寄物陈思歌”也使用了比喻 手法。
• 日本最早的正史《日本书纪》也记载“十 六年春二月,王仁来之,则太子菟道稚郎 子师之,习诸典籍于王仁,莫不通达” • 到了七世纪初,中国的文献典籍在大量日 本流传。 • 汉文化一经传入日本,便吸引了日本贵族 和知识界,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学习汉文化。 仅通过朝鲜半岛间接的学习,已经不能满 足他们迅速崛起的愿望。于是从600年至 614年的15年间,日本飞鸟时代摄政的圣德 太子,4次派遣使节朝贡隨帝。以后的300 多年间,日本向中国派十八次遣唐使,形 成了中日友好交往使上的第一个高潮。
• 学界普遍认同看法: • 中国典籍最晚于4世纪,以百济国(古代朝鲜) 为桥梁,随同百济博士王仁传入日本。 • 据朝鲜《海东绎史》 记载:“应神十五年秋 十月丁卯,百济王遣使阿直岐贡《易经》《孝 经》《论语》《山海经》良马二匹”给日本天 皇。 • 日本最早的书面文献《古事记》记载:“按 照命令贡上来的人,名叫和迩吉师,随同这个 人一起贡上《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共十一 卷。” • “和迩吉师”在《日本书纪》中就写作“王 仁”,他于应神天皇十六年到了日本,太子菟
汉诗对日本和歌的影响
2010级日语2班
张富美
汉文学传入日本
中日文学悠久而深刻的历 史因缘,是从中国典籍传 入日本开始的。中国传统 的汉文化正是形成于秦汉 时期(公元前221—公元 200),当时的日本处于金 石并用的弥生时代,汉文 学的先进性对日本产生了 很强的吸引力。 最早的汉文是如何传入日 本的,民间有不同传说, 学界的看法也不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