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诗吟诵

合集下载

精品01 徐健顺 什么是吟诵

精品01  徐健顺  什么是吟诵

精品01 徐健顺什么是吟诵什么是吟诵徐健顺什么是吟诵呢,吟诵是汉诗文的读法、固有的声音、本来的声音、传统的声音。

几千年来,我们的汉诗文就是这样的声音,它是汉诗文的活态。

汉诗文有读音,有读法。

我们现在是只知读音,不知读法。

什么是读音,比如“汉”字,读为hàn,它的声母是h,韵母是an,声调是四声,这就是它的读音。

什么是读法呢,就是长短高低、轻重缓急。

同样一个“汉”字,有多少种读法,细分起来,至少一百种。

因为读法在各个维度上都至少分三级:长度分长中短,高度分上中下,重度分轻中重,速度分快中慢,在此基础上,还有量的差异,比如同是长音,又有较长和非常长之分。

读法是有意义的。

比如我们说“妈妈”这两个字,写出来,永远就是这么两个字,可是叫出来,可有很多种叫法,而且每种叫法的意思都不一样,我们都明白,妈妈听着也明白。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我们要寻找的是汉诗文的涵义,只停留在字义上,隔了两层,怎么可能找到,况且,汉诗文的读法,自古以来是有规矩的。

这些规矩又是有意义的。

为什么要强调吟诵呢,因为现在汉诗文的声音,古诗文的声音,都是所谓朗诵、朗读、歌唱的声音,与吟诵大为不同。

不同在哪里呢,朗诵和唱歌,不遵守吟诵的规则。

吟诵的规则是哪些,我总结叫“一本九法”:声韵涵义为本,入短韵长、虚实重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对称、腔音唱法、文读语音为法。

您也可以自己总结,但总之,古诗文的声音是有规则的。

当然这些规则——一本九法——有的是所有的汉诗文共同遵守的,像入短韵长、依字行腔;有的是某些文体遵守的,如近体诗词要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比如入短韵长,入声字读短,韵字读长,这是所有古诗文,所有的声音形式——唱、吟、诵、读、念——都遵守的。

现在的朗诵和唱歌,不遵守了。

比如近体诗词要平长仄短,二四六平声字读长,现在的朗诵和唱歌,不遵守了。

比如依字行腔,以前所有的吟咏、歌唱都遵守的,现在唱歌不遵守了,倒字一大片,不上字幕谁也不知道他在唱什么。

04 徐健顺 吟诵传统与声韵分析系列:总序 静夜思

04  徐健顺  吟诵传统与声韵分析系列:总序 静夜思

总序徐健顺百年以来,我们一直把汉语的诗歌当西方的poetry讲,只从字面解释诗歌的涵义。

然而,汉语的诗歌原是吟诵出来的,先吟后录,所以我们叫“做诗”不叫“写诗”。

吟诵的时候,字音拉的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从而占据了诗歌意义的很重要的部分。

声韵的意义与字面的意义的结合,方是汉语诗歌涵义的全部。

当我们抛弃声韵意义的时候,诗歌的涵义不仅仅是不完整、不深刻的,而且我们对字面意义也往往会产生误解,因为当字面意义可以有不同解释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答案其实在声韵里。

好诗一定声韵优美而又意义深刻。

当我们说某诗好的时候,叫做“脍炙人口”,没有说“脍炙人目”的,因为诗歌实际上是流传于口头的。

声韵不美,不可能流传,不可能成为名作。

不要以为一首诗好,就是因为它写的这个意思好,古代的诗成亿成兆,因袭抄改,而主题又不外风花雪月、伤春悲秋、怀才不遇、人生苦短,难得哪首诗能写出很独特的意思来。

很多名作的意思,早就有别人说过,然而彼诗不传,声韵之故也。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给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注出了前人类似的诗句,如唐吴融:“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宋陆游:“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一枝红杏出墙头(来)”这样的句子呢?因为“一”、“出”是两个入声字,短音顿挫,前者表示一枝之少、之俏、之足够,后者表示伸出之动感、快速、鲜明。

如果换两个不是入声的字,如“半枝红杏过墙头(来)”,少了顿挫,就没了意思。

又为什么“来”比“头”要好呢?“头”是“尤”韵,iou,“来”是“灰”韵,uei/uai,都是由闭口而开口再到闭口,但两者的发音顺序正好相反,“尤”韵i起u结,“灰”韵u起i结,i比u要开一些,而a比o又开一些,所以“灰”韵总体上比“尤”韵要开得多。

这句诗的前五个字有四个是闭口字,只有“红”是开口,但也开的不多。

而后两个字,“墙”是开口的,如果加上“来”,就是两个开口音,整句诗就是由闭口到开口,“一枝红杏出”是闭口,顿挫之后,两个长音的开口,一抑一扬,豁然开朗。

传承优秀传统 重构古典诗歌声情教学新模式

传承优秀传统  重构古典诗歌声情教学新模式
感, 增强学生 的诗歌 鉴赏能力 。
1 、 、 、 、 、 的缺 失 。读 、 、 、 、 、 . 诵 吟 唱 乐 舞 读 诵 吟 唱 乐 舞是我 国传 统作 诗 、 诗 、 读 学诗 的重 要方法 和手
段, 吟诵更是 我们东方 文明古 国的一 门绝 学 , 是 , 但 目前 语文课 堂上 已听不到美 妙 的吟诵声 了。
读诗 、 作诗 , 偏爱 吟诵 , 并且 , 一优 秀传 统 , 这 随着 中华传 统 文化 的远播 , 迹遍 及港 澳 台地 区 、 南亚 足 东
各 国乃至 世界华人 区 。 日本 、 国和越南 等邻 国至 今还保存 着 吟诵 汉诗 的传统 。 韩
吟诵 是一份 十分宝贵 的人类 口头与非 物质文化 遗产 。 是 , 但 吟诵 这一 优秀 的诗歌教学 传统 , 五 自“ 四” 新文化 运动 以来 逐渐 消歇 , 吟诵 的传 统濒 于 中断 。近年 来 , 教育界 的有 识之 士在 呼吁 、 导开 展古 倡
中国素有 “ 国 ” 诗 的美 誉, 歌是 中华 民族 优秀传 统文化 的重要组 成部分 。 诗 诗从 诞生之 日起 , 与歌 便
结合在 一起 。如 《 诗经》 中所 记 录的诗歌 , 都是 以歌 唱的方式 来 表达 的 口头 艺术 ,风 、 、 ” “ 雅 颂 的划分 也
依 据 了其音 乐属性 。后来词 乐分 离 , 文本 出现 , 便产 生 了吟诵 的读文方 式 。《 墨子 》 面提 到 :诵诗 三 里 “ 百, 弦诗 三百 , 歌诗 三百 , 诗三百 。 可 见《 舞 ” 诗三 百》 以 自由吟诵 、 可 配乐 而歌 、 曲而舞 。 按 中国传统诗 歌 读 诵吟唱 , 曾作为蒙 童教育 、 欣赏创 作和传 承 文化 的重 要工 具 , 为各个 年龄各 个 阶层普遍 喜爱 和接受 。 宋 代著名学 者朱熹 在《 朱子 童蒙须知 》 中说 :凡读 书… …只要 多诵数 遍 , “ 自然上 口, 远不忘 。古人 日 : 久 ‘ 书千遍 , 义 自见。’ 读熟则 不解说 自晓其义 也 。” 白说 :余亦 能高 咏。” 读 其 谓 李 “ 又说 :月 下沉吟久不 “ 归 。 杜甫说 :新诗 改罢 自长 吟 。 白居易 的《 ” “ ” 长恨 歌》 为歌女传 唱 , “ 既 又 童子解 吟” ……可见古人 学诗 、

吟诵技巧

吟诵技巧

吟诵百科名片吟诵的方法分两大类。

有格律者(近体诗词曲、律赋、骈文、时文等)为一类,依格律而吟诵;无格律者(古体诗、古文等)为一类,多有上中下几个调,吟诵时每句或做微调,组合使用,以求体现诗情文气。

目录拼音词义吟诵概况简介吟诵规则吟诵的界定吟诵的体系吟诵的价值吟诵与国学教育吟诵在古代吟诵在近现代吟诵的现状吟诵在学校吟诵在海外拼音词义吟诵概况简介吟诵规则吟诵的界定吟诵的体系吟诵的价值吟诵与国学教育吟诵在古代吟诵在近现代吟诵的现状吟诵在学校吟诵在海外展开编辑本段拼音yín sòng编辑本段词义1.泛指读书。

《晋书·儒林传·徐苗》:“苗少家贫,昼执鉏耒,夜则吟诵。

”2.谓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隋书·薛道衡传》:“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唐李白《游太山》诗之四:“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高宗亲书此联於幅纸,黏之殿壁……吟诵此联,凄然出涕。

”清梅曾亮《欧氏又一村读书图记》:“岳庵虽家居,亦囊箧鳞杂,不能吟诵无事如曩时。

”冯牧《<郭小川诗选>代序》:“﹝它们﹞值得我们吟诵……首先是因为它们时时响彻着的那种可贵的主旅律。

” 3. 释义: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近义词:朗诵编辑本段吟诵概况简介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因而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

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吟诵汉诗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不仅在华人中间,而且在日本、韩国等很多汉文化圈国家中,也一直流传,比如日本的吟诗社社员就有百万人以上,他们经常来中国交流访问。

《渔歌子》诗词讲解大赛

《渔歌子》诗词讲解大赛

2019年诗词讲解大赛脚本《渔歌子》诗词讲解文稿(场景一:忠山公园水边的凉亭或者其他地方)一、正确朗读古诗1.教师普通话朗读《渔歌子》。

(教师手持“古书”,身着“汉服”,面对“古书”诵读。

先闻其声,从周围景物逐渐过渡到老师处)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诗人张志和写的一首词《渔歌子》。

“子”是曲子,“渔歌子”指的是渔夫钓鱼的曲子。

请大家打开书,我们一起试着“读一读”。

(学生着“汉服”,手捧印着《渔歌子》的古书,齐读)(1)学生普通话朗读。

(2)教师相机指导“赛”和“鳜”“蓑”的读音。

(出示生字卡片)(3)按照常规“节奏”,把《渔歌子》读正确。

(4)词与诗有什么不同?(词又叫作“长短句”。

)(切换场景)(场景二:摆有古色古香的书桌教室)二、读出古诗韵味1.师:同学们,请再听老师读,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按照“吟诵规则”朗读: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声归仄,韵字拖长。

)2.学生交流体会。

3.出示“吟诵谱”,学生根据“吟诵谱”诵读。

三、读出古诗意象1.师:颜真卿是张志和的朋友,他很欣赏张志和的才华。

颜真卿到张志和居住的湖州去做官。

于是,张志和驾舟前往拜见,想请颜真卿帮他换船。

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肥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渔歌子》五首。

颜真卿称张志和的《渔歌子》“词中有画”。

请同学们默读《渔歌子》,找一找《渔歌子》中“画”了哪些事物?2.学生分别汇报。

(教师事先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样的什么)(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3.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在黑板上板画相关事物。

4.引导学生借助老师的板画,把《渔歌子》所有的画面连起来说说,即理解词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

)5.学生一边想着画面,一边诵读。

四、读出古诗情感1.师:古人总是寄情于山水,张志和也不例外。

画里棹轻舟夏目漱石晚期画与汉诗

画里棹轻舟夏目漱石晚期画与汉诗

042 画里棹轻舟:夏目漱石晚期画与汉诗画里棹轻舟:夏目漱石晚期画与汉诗崔 璨(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摘 要]夏目漱石晚年喜好文人画创作,创作过程中以“诗书画一律”作为准则,在画上题赞。

所提汉诗与画以意象出发,创造作者心中的意境,共同构筑其向往的“非人情”世界。

尽管诗人从意象出发,但有时诗意与画稍有出入,如以单一的竹来代替整片竹林。

不仅如此,他的同一首诗或题于不同的画作中,这是夏目情感的反复。

尽管同样题写古诗,他的画与《唐诗画谱》中展现诗意是不同的,在创作中他的精神得到了驰骋,从现实中隐遁出来。

此外,他的“F+f”理论运用于读图中更易于读者将图之意象与情感连接,与画家产生共鸣。

[关键词]夏目漱石;文人画;汉诗;非人情[ 中图分类号 ] J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0)04-0042-07收稿日期:2020-03-12作者简介:崔 璨(1991-),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域外汉籍。

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大正时期的文坛巨擘,其小说、散文至今风靡世界,不断被重译、再版。

众所周知,他的造诣远不止于文学创作,在文学理论、绘画艺术领域上均有建树。

1903年,夏目漱石自英国留学回国后,在东京大学接替小泉八云担任英国文学讲师。

期间所讲内容后即我们所见之《文学论》,其中提出“F+f”理论。

不仅如此,夏目漱石提倡艺术上触类旁通,将文学写作方法融汇于绘画书法创作中。

自小接受汉学教育的夏目,有着较高的汉学素养,自少年时期便于汉诗创作饶有兴趣,其汉诗相当可观。

程千帆先生品评他早年作品《山路观枫》时曾说:“漱石诗风流蕴藉,殆不让其说部。

能者自不可测。

可喜可爱也。

”[1]400和田利男《漱石汉诗研究》根据松冈让的观点、结合不同时期的特点,将漱石的汉诗分为四期:(1)出洋以前:明治二十二年(1887)至明治三十三年(1900)夏目早年汉诗慷慨激昂,在远渡重洋留学过程中心境发生转变,意味深远起来;(2)修善寺大患时代:明治四十三(1910)年七月至十月,夏目因胃溃疡入院治疗,退院后在修善寺疗养,这一时期汉诗以五言绝句为主,多病中感怀,却最富于情感的流露;(3)南画趣味时代:明治四十五年(1912)五月至大正五年(1916)春,这一时期夏目不满足于对南画的鉴赏,自己开始创作并题诗;(4)明暗时代:大正五年(1916)八月十四日至病逝前,这一时期在他执笔《明暗》的同时,创作大量汉诗,数量多达75首,最为体现他“则天去私”的观念,有“诗禅一味”之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作者:刘贺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88期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课程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教师要力求在课堂上弘扬并传播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课堂弘扬培育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其自身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并传承下来的各种文化因素(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准则、人格修养、人生价值、审美方式、民族精神)的有机组合。

这些人类活动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巨大精神财富,然而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些传统文化却渐渐被淡化,特别是在教学质量逐渐提高,各种常规管理初见成效时,我们却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远离孩子,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传统伦理道德面临严峻的挑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广大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课堂就成为传承文化的主要阵地。

一、在吟唱中弘扬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是精华之一。

诗词吟诵,自古以来是诗词飞遍华夏大地以至海外赢洲的神翼。

至今在受中华文化影响较大的韩国和日本,仍保留着对汉诗吟诵的传统,我们有必要有理由把继承吟诵的担子挑起来,把中华文化的遗产加以发扬光大。

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有了自己的理解,有学生在吟唱后说,我最喜欢唐朝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明快的曲调将音乐和诗词融为一体,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江南水乡春讯时节,悠游自在的渔翁垂钓的优美画卷,甚至还看到渔翁怀里抱着大鱼,乐得合不拢嘴的样子。

有机会我一定到江南看一看。

由此可见,一首诗,一幅画,一支曲,动静相宜,以美的旋律唤起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让我们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钻研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利用现代课堂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解读古诗文如《论语》、《孟子》等书,了解社会行为规范,能议论、衡量、评定、辨析、分析和说明事理,这是对人类社会行为准则的说理,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灵魂,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九讲 中古日本文学

第九讲  中古日本文学

二,紫式部与《源氏物语》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
(一)生平与创作 1,《源氏物语》的作者是谁? , 源氏物语》的作者是谁? 2,"紫式部"的由来(978—1015年) , 紫式部"的由来( 年 3,文学世家,"才女" ,文学世家, 才女" 4,青年丧夫,入宫为官 青年丧夫, 5,主要作品:《源氏物语》, ,主要作品: 源氏物语》 紫式部日记》 紫式部家集》 《紫式部日记》,《紫式部家集》
理解情色描写
1,町人阶级的享受人生观 具有反理性,反道德的倾向. 2,具有反理性,反道德的倾向. 世之介是个超现实的人物, 是情欲的化身, 世之介是个超现实的人物, 是情欲的化身, 他的身上没有道德,伦理,宗教的束缚, 他的身上没有道德,伦理,宗教的束缚, 整日沉 浸于无穷无尽的情欲追求之中, 世之介的一生, 浸于无穷无尽的情欲追求之中, 世之介的一生, 充满了传奇色彩, 恣情放纵,善恶并存. 充满了传奇色彩, 恣情放纵,善恶并存.不受任 何理性束缚的放纵生活体现了肉体快乐至善的原 传奇般的一生揭示了人生的偶然性. 则; 传奇般的一生揭示了人生的偶然性.
(四)室町,江户时期(1333—1867) 室町,江户时期( ) 文学庶民化, 文学庶民化,大众化 俳句: 俳句:松尾芭蕉 狂歌: 狂歌:松永贞德 浮世草子: 浮世草子:井原西鹤 滑稽本: 滑稽本: 净琉璃, 净琉璃,歌舞伎 俳句 五山文学
1,松尾芭蕉(1644—1694) ,松尾芭蕉 沿承杜甫等唐宋大家,学禅, 沿承杜甫等唐宋大家,学禅, 庄子》 开日本一代诗风, 读《庄子》,开日本一代诗风, 蕉风俳偕" 其"蕉风俳偕"成为日本诗歌史 上的里程碑,被称为"俳圣" 上的里程碑,被称为"俳圣". 古池》 《古池》 闲寂古池旁 青蛙跃进池中央 普通一声响 蝉声》 《蝉声》 一片静寂中/蝉鸣声声透岩石 一片静寂中 蝉鸣声声透岩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汉诗吟诵
/playlist/p/l12091344.html
•豆单:日本汉诗吟诵

/logs/34671278.html
日本汉诗3
2009-02-06
藤原肃(惺窝)
山居
青山高耸白云边,仄听樵歌忘世缘。

意足不求丝竹乐,幽禽睡熟碧岩前。

长啸子灵山亭看花戏赋
君是护花花护君,有花此地久留君。

入门先问花无恙,莫道先花更后君。

伊达政宗
醉余口号
马上少年过,世平白发多。

残躯天所赦,不乐是如何。

醉余口号
四十年前少壮时,功名聊復自私期。

老来不识干戈事,只把春风桃李巵。

林忠(罗山)
夜渡乘名
扁舟乘霁即收篷,一夜乘名七里风。

天色相连波色上,人声犹唱橹声中。

众星闪闪如吹烛,孤月微微似挽弓。

渐到尾阳眠忽觉,卧看朝日早生东。

石川凹(丈山)
富士山
仙客来游云外巅,神龙栖老洞中渊。

雪如纨素烟如柄,白扇倒悬东海天。

骤雨
冥色分高汉,雷声过远山。

晚凉残雨外,月洁断云间。

白牡丹
不是姚家不魏家,玉杯承露发光华。

谁将天上十分月,化作人间第一花。

溪行
高岩浅水边,回眺弄吟鞭。

野径菅茅露,田村篁竹烟。

溪空莺韵缓,山尽马蹄前。

懒性与云出,又应先雨还。

题樱叶再为花
寒林秀色夺红霞,片片随风飘水涯。

春缀素纨秋锦绣,一株枝叶两回花。

松永遐年(尺五)
途中
稻畦千顷若铺毡,白鹭双飞斜日边。

远村幽树晚烟里,豆人寸马画屏前。

学寮开馆述怀
尔后不图天日好,缙绅武弁入贫家。

檐间才设吾侪席,门外幸留长者车。

荆棘误生蓬阙侧,杨园谩作亩久加。

疏才缘底待秋实,斯会欢然先着花。

赋上苑红白牡丹
风尘樱谢惜春残,多少余情属牡丹。

湘浦灵妃翻绛袂,蓬山仙侣峙琼冠。

雨收阶砌云霞起,日永园边冰雪寒。

红白魏姚看不厌,瑶池宴罢倚栏干。

那波觚(活所)
雪后眺望
千树著花俄遇春,万蹊铺玉净无尘。

青天白日一时雨,浑似人间薄幸人。

那波守之(木庵)
读汉高帝纪
汉业乃公三尺剑,昭陵无骨一杯羹。

元勋尽供菹醢肉,史册虚传带砺盟。

久见中原争逐鹿,谁教四海始休兵。

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

林恕(鹅峰)
读老杜秋兴诗
蔼然忠义杜陵翁,秋兴八首发深省。

渔阳鼙鼓宗庙倾,夔州城廓夜月冷。

边功怀昔感慨多,时政悲今讽谕永。

泪痕露滴枫树林,默祷旻天有所请。

木下贞干(顺庵)
陶渊明
三径秋风五柳春,陶家活计不依人。

卯金虐焰如秦火,欲向桃源重问津。

稚松
稚松三四尺,直立影森森。

昂壑虽无势,凌云自有心。

相期霜干老,不受岁寒侵。

嘉树勤封植,会成君子林。

春雨
细细连朝雨,欲晴不肯晴。

柳边看有色,花上听无声。

湿翼归鸿重,衔泥乳燕轻。

薰炉春昼静,相对畅幽情。


今日即重阳,东篱一夜霜。

叶犹存故绿,花始发新黄。

岂与众芳伍,独于晚节香。

徙移三径里,白露滴幽光。

/f?kz=1091029146
日本人爱好汉诗,那他们是怎么解决格律问题的?
1楼
日语是纯主宾谓,搞定汉文还得使用汉文训读法,可是这
种方法就是改变了原文语序(等于半翻译成日语),并且
只能在文言上搞搞,根本无法应用在近体诗的平仄和押韵
上面。

看到日本人做的的汉诗还不少,基本也都符合格律的,他
们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
/beijingjiajiao/zixun_info-id-3040.htm
日本人写的读书汉诗
【点击数:2828 更新时间:2008-05-26】
公元五世纪,汉文传入了日本。

自那时起至今,日本人用汉文写过成千上万首汉诗。

在这些日本人写的汉诗中,也包括不少关于读书的诗,大都短小隽永、耐人品味。

十八世纪的学者菅波晋帅,写过一首《冬夜读书》:“雪拥山堂树影深,檐铃不动夜沉沉。

闲收乱帙思疑义,一穗青灯万古心。

”另一位生于十八世纪的历史学家赖山阳,则写有一首《岁暮》:“一出乡园岁再除,慈亲消息定何如?京城风雪无人伴,独剔寒灯夜读书。

”这两首诗描叙的都是雪夜孤灯潜心读书的情形,与中国古人“雪夜闭门读禁书”的旨趣极相近似。

十九世纪的诗人菊池三溪所作《新凉读书》,表现的是秋夜读书:“秋动梧桐叶落初,新凉早已到郊墟。

半帘斜月清于水,络纬声中夜读书。

”诗人在诗中营造的秋凉夜读的意境,毫不亚于冬雪夜读。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画家花村弘,在自己的画作《梅花书屋图》上题写了一首诗:“门径清涧隔,梅拥好村庄,人影迷花影,书声细细香。

”此诗的妙处是:溪声、书声、书香、花香、花影、人影交织叠映,飘逸而幽雅。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两首现代日本人所写在中国逛古旧书店的诗。

一首的作者是中国文学研究家吉川幸次郎,题为《夫子庙书肆》:“雪后江山剧可怜,恰逢废历入新年。

笙歌寂寞秦淮岸,好向书坊问蠹编。

”此诗作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抒发的是在南京夫子庙旧书摊买书的心情,作者对中国古书的爱好是执著的。

正是因为有这份执著,他才能够终成中国文学研究的大家。

另一首是奥田鱼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的《琉璃厂》:“古董铺连古书肆,文房之店亦森森。

琉璃厂里人频说,毕竟斯区翰墨林。

”奥田鱼钱是日本汉诗雅友会会员,多年醉心于汉诗的写作,亦爱读中国书籍,从此诗中即可看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仰。

/question/14113226.html
一个日本人做的汉诗,希望大家评论一下:)
浏览次数:1679次悬赏分:10 |解决时间:2006-10-30 23:05 |提问者:文华晓渊
午钟草径到君门
春遍坐看丽日暄
睨睆騒人浮云変
一庭昼永百花繁
で顺番に平仄を记します。

●○●●●●○起句
○●●○●●○承句
●●○○○○●転句
●○●●●○○结句
もしかしたら三原则に反しているかもしれません。

次に韵ですが、ちゃんとできてます。

门と暄と繁です。

「十三元」です。

睨睆はちょっと字が违いますが许してください。

意味は莺の鸣く声です。

睨睆(けんかん)と読みます
其实也怪小弟妄自菲薄,在日本论坛上看到这首诗以后随口说了句“这个似乎没有押韵”....结果那个日本人一下就喷了这么多……说实在的,小弟对诗歌只是略知皮毛而已
对于这首汉诗的意境他是这么解释的
自分の子供が学校のお昼休みに草のある路を通って门のところへ
行きました。

春なんだなとベンチに腰挂けて阳が温かいと感じます。

云行きが変わったと人が騒いでおりまする。

とはいえ昼の日长に校庭には花がたくさん咲いているではありませんか。

大意是说我“自己的孩子午休的时候沿着通往学校大门的有草的小路走去。

可以感受到春天的阳光在长椅上留下的温暖。

云朵变化着,人们喧闹着。

虽然昼间变长了,校园里的花还没有盛开吗?
汗~~~他很恳切地询问我,希望我给他提提意见……晕~~~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要不是因为这事,我真不知道什么是“十三元”……大家说说看,然后我翻成日文回复他。

多谢了:)
问题补充:
大家说说,不看我的翻译,按照中国人自己的理解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啊?
最佳答案
首先,应该肯定一个外国人,能把汉语的精华---诗歌写成这个样子,韵脚也合乎十三元,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但就诗歌的艺术而言,实在没什么可取之处!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生造词语:
睨睆:睨--是斜着眼睛看;睆---是明亮。

这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是斜着眼睛看明亮,很是费解。

2、望字生意
騒人:是指文人。

而作者望字生意,理解成“人们喧闹着”,实在是大大的笑话,应该死啦死啦的(不能这样用)。

3、语序错乱
这是本诗致命的缺陷,也许受他本国语言的影响,所有诗句的语序都非常别扭,颠三倒四,不知就里,实在看不出他想要表达和翻译的意思。

随便举例说明:
“午钟草径到君门”:午钟,应是午时的钟声,那么,接下来应描述钟声怎样才对。

可诗句突然又说到草径去了,草径并无下落,又讲到进了君门。

四句诗都是这样,把想要说的意思,进行简单的删减,凑成所谓的诗。

啊啊,实在是仅仅品尝了一点汉诗的皮毛而已,朋友尚需努力!
/question/53377231.html
用日语读中国诗时的规则是怎样的?
最佳答案
汉文训读法的基本规则之一是尽量给中国汉字配上日语和音,即日本古来就有的读音,同时尽量避免汉字读音。

换言之,就是能够训读的汉字尽量训读,能够不音读的汉字尽量不音读。

日语中没有的汉字也要根据词义配上意义相近的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