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俳体诗与日本俳句的比较
日本俳句与中国唐诗艺术表现之异同

日本俳句与中国唐诗艺术表现之异同
沈文凡;陈晓雷
【期刊名称】《日本研究》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唐诗对日本俳句的创作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作为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日本在文学创作,如俳句等方面借鉴了唐诗丰富多彩的词汇、巧妙奇特的构思以及表现形式等特质,同时二者的差异也较明显的:唐诗情感浓烈与澹然,壮美与柔美并存,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俳句则以纤丽和温婉见长,表现敏锐的季节感是日本俳句的特色.作为世界上最短小精炼的文学形式,就像唐诗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一样,俳句在日本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总页数】3页(P88-90)
【作者】沈文凡;陈晓雷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日本俳句与中国六朝美学 [J], 王建刚
2.从松尾芭蕉的俳句看中国文化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J], 马文波
3.日本俳句与中国小诗、汉俳 [J], 刘静;陈琬柠
4.论禅学思想对唐诗和日本俳句的影响 [J], 李占稳
5.唐诗宋词对日本俳句意境营造的研究 [J], 惠丹娜;杨秀云;陈安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俳谐体诗与日本俳句之比较

此松尾芭蕉被 尊为 “ 俳圣” ,他和其后 的与谢 芜村 、小林一茶 都是极具 代 表性 的俳人 ,深受大众喜爱 。 俳 句的真正独立要 到 明治时 期。此次 俳句 革新 的主导 者正 冈子规
( 87~10 )对传统的俳谐提 出严厉 的批评 ,他 认为俳谐连 歌缺少文 16 92 学价值 ,主张使发句独立成诗 ,定名为俳句 ,而过 去芭蕉 、芜村 、一茶
一
可能难 以登上所 谓的大雅 之堂 , 但在 民间却得 到了广泛地 流传 ,比如打
油诗 。这 是由俳谐体诗 的特 点决定 的 , 一般来说 ,俳谐体诗 具有 以下两
个特 点 :一是来 源于生 活,形象生动 ,虽然没有很高深 的意境 ,但是很
是在俳句 中一定会出现_个或者两个 表现季节 的词语 ,这样的词
中 国俳 谐 体 诗 与 日本俳 句 之 比较
徐 丽 丽
( 天津外 国语大学 日语学院 天津 300 ) 02 4
摘 要 :中国和 日 本在地理上 隔海相望 ,一直 以来相互 间在各个方面都有着 紧密的联 系, 日 的文化也深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本 文对 本 中国俳谐 体诗和 日本的俳 句进行 了比较 ,对 它们 的发展历 史及 关联性 、差异性等做 出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 :俳谐体诗 ;俳 句;滑稽 ;口语 ;差异性 中图分 类号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 ( 0 2 9 0 0 — 2 0 6— 2 X 2 1 )0 — 0 0 0
中国悠久长远 的历史文化 ,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邻 国有很 大的影
响 ,而 与 中 国一 水 之 隔 的 日本 更 是 汉 字 文 化 圈 里 极 为 重 要 的 成 员 之 一 。 有 讽 刺 意 味 ,喜 欢 使 用 富 有 生 活气 息 的 日常事 物 作 为 题 材 。
日本诗句俳句

日本诗句俳句
日本的俳句跟中国的古诗也很类似。
日本人喜欢用俳句来表达情感,下面来看看日本着名的俳句有哪些。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类似于中国的绝句,俳句大多有“禅”的意味,并与侘寂、幽玄等日式美学相通。
第一次读到日本俳句时,就被其隽永质朴的内容,温郁深沉的情感所吸引。
如若懂得日语,更能体会俳句的美好,也更能贴近作者的本心。
这儿不得不提到俳句名人: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小林一茶,正冈子规……
我知道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暂。
然而,然而。
——小林一茶
故乡啊,挨着碰着,
都是带刺的花。
——小林一茶
唯我在此,唯我在此,雪落下。
——小林一茶
我们在世上,
边看繁华,边朝地狱走去。
——小林一茶。
简论中日诗歌的差异性

文 艺评 论
简论 中日诗歌的差异性
黄丽 ( 江西省南昌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3 00 ) 300
文 章 中, 小泉八 云把 日本 诗 歌 比作寺 钟 的一击 ,其 妙处 在 于缕缕 的幽 玄的余 韵在 听者 心 中永 续 的波动 。野 口米 次 郎在 《 日本 诗歌 的精神 》 中又将 俳句 比作 一 口挂 着 的钟 ,本是 寂寂 无声 的 ,得 有 人 去 叩它一 下 ,这才 发 出幽 玄的 响声 来 ,所 以诗 的一半 要全 凭读 者 的理会 。 来看两 首 同样著名 的诗—— 空 山不 见人 ,但 闻人 语 响。返 景入 深 林 ,复照 青苔 上 。 ( 王 语 言在 文 化 中 的重 要 性 不 容 低 估 。 语 言是 人 类 最 基 本 的大 鹿柴 》 ) 众媒 介 ,是其 他一 切媒 介 赖 以传情 达意 的 大众 媒介 。早在 唐代 维 《 古池 々蛙 达 水 0音 ( 松尾 芭蕉 ) 的 中 日文 化交 流中 ,诗人 们运 用诗 歌 语言 进入 人 际间 的传播 与交 可以说这首五言绝句和 日本俳句 的意境很接近,但 比较起 流 。诗 歌 以语 言文 字为 载体 ,能 非常 细腻 地表 情达 意 。相对 于其 他 的文 学 体裁 ,诗歌 更 能 以最 简洁 的 手段 抵达对 象 的核心 。从文 来 , 中国诗 歌显 得过 于完整 。在 中国 ,仅仅 几个 字绝对 算 不上 一 学 史 的角度 来看 ,那 些没 有磨 灭 的古典 诗歌 能够 集 中也更 深刻 地 首诗 ,它 意境 虽好 ,但 太短 促 ,无法 将 诗意 深深 印入人 的头 脑 , 反 映一 个 民族 。也正 是两 国问 的文 化交 流传 播 ,中 日诗歌 多有 相 所 以只能 作 为一首 诗 的一部 分 ,就像 一幅 全 景 山水画 里 的一角 小 景,作 为点缀 , 同时起 发展 的作用 。 似之 处 ,在 日本诗 歌中常 常能呈现 出 中国诗歌 的渗透痕 迹 。
日本俳句相比中国古诗有什么特点?

日本俳句相比中国古诗有什么特点?日本俳句,是一种有特定格式的古典短诗。
严格的俳句必须符合两个规则:第一,俳句由三行(5-7-5)共十七个音节组成,这里的音节以日文(假名)为标准。
第二,俳句中必须要包含有一个季节语。
可以是春、夏、秋、冬、新年、节日等季节用语。
也可以是众所周知能够表明季节的动植物或生活、自然用语。
俳句的由来日本中古的时候将中国乐府诗发展为和歌,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
俳句是三行十七音,相当于是截短的和歌。
这有点像绝句被看成是截短的律诗,按日本学术界的说法,俳句的原型是中国古诗中的绝句。
比如近代俳句的代表人物正冈子规就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源于汉诗绝句之故。
”俳句的具体发展脉络大致可以看作是:首先,受乐府诗影响发展来的“和歌”,主要采用汉字,用词追求典雅,主要在贵族中流行。
然后,以和歌的形式多人连唱,发展为“连歌”(也可看作是和歌的一种形式)。
接着,在连歌基础上,用词日本化、通俗化,句式更加简短,形成以滑稽诙谐内容为主的“俳谐连歌”。
最后,在俳谐连歌基础上,使发句独立成诗,形成追求瞬间情思感悟的“俳句”。
除了严格的俳句之外,俳句也发展出了,无季节语俳句,和抛弃一切格式的自由律俳句。
日本俳句早期代表人物及作品1. 山崎宗鉴(?—1553)当时日本流行和歌以及多人连唱的连歌,宗鉴自度不擅长连歌,另创俳谐与之争衡,被后世尊为“俳谐之祖”。
宗鉴提倡以口语俗语作讽刺揶揄,主张废除一切格律,但对季题却很尊重,后来成为俳句一大铁则。
宗鉴的作品大致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嘲世诙谐,例如:“良月若安柄,绝似佳团扇。
”“老朽轻抚地,蛙鸣似个长。
”另一种是安贫淡泊,例如:“入夜食毛栗,明月出山巅。
”“十月纸窗破,遂识金风寒。
”宗鉴临终时咏了一首“辞世”歌:“宗鉴,何处去?他界行。
”2. 荒木田守武(1472—1549)守武既擅长连歌,又热衷于俳谐,曾说:“俳谐连歌的格律当由我制定。
俳句简介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
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一、俳句的起源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
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连歌是开始于十五世纪日本的一种诗歌,同中国近体诗联句相仿,是由多个作家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
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间,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
连歌是格调高雅、古典式的诗。
连歌中承袭了中世的审美意识,其写作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来创作出诗句。
其后,连歌渐渐被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而代替。
俳谐和连歌一样,也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诗行组合展开的诗。
但是,俳谐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时髦的笑话。
俳谐较多地使用谐音的俏皮话,而且喜欢使用连歌中没有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来作为题材。
在俳谐中,开始有人将发句作为独立的作品来发表。
这就是“俳句”的起源。
二、俳句的格式俳句是一种有特定格式的诗歌。
俳句的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字母组成,当然了,这是以日文为标准的。
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
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
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象“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
另外,如“压岁钱”、“阳春面”这样的风俗习惯也多有应用。
这些“季语”通常带着现代日本人民对于幼小时代或故乡的一种怀念眷恋之情。
三、“俳圣”松尾芭蕉提到俳句,就不得不提到松尾芭蕉。
芭蕉被日本人称为“俳圣”,他对日本俳句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松尾芭蕉(1644—1694)日本江户时候俳谐诗人。
本名松尾宗房,别号桃青、泊船堂、钧月庵、风罗坊等。
生于伊贺上野。
他十岁开始做大将藤堂家的嗣子良忠的侍童。
良忠师从北村季吟学习贞门俳谐,因此芭蕉也对贞门很亲近了。
后来在江户,芭蕉写出了《谈林十百韵》,已经具有很明显的谈林俳谐风格。
日本的俳句

日本的俳句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
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
俳句是中国古代汉诗的绝句这种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
同时在日本以每日小诗的形式发展。
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中国古代汉诗的绝句体诗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
我国作家郑振铎《蝴蝶的文学》:“在日本的俳句里,蝴蝶也成了他们所喜咏的东西。
”艾芜《地貌的青春》:“脑海中涌起了诗意画意的涟漪,也就自然地记起日本诗人的俳句和短歌。
”无季俳句无季俳句,顾名思议,就是不要俳句中的季语。
一茶有一首俳句便没有季语:“施米亦为过,群雉皆相争。
”自由律俳句则彻底地连俳句的格式也放弃,虽然它一直未成为俳句的主导,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要写一写汉俳的话,还是写这种自由律的俳句要来的好一些。
自由律俳句在日本,最受欢迎的自由律俳句作家当属种田山头火。
山头火是一位来自于防府城的俳句诗人,一八八二年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他对文学非常感兴趣并显露出很高的才华。
因为患病,他中途退学回到了家里。
在这以后,他父亲破产,之后他又失去了妻子和孩子。
失去了所有的东西之后,他出家了,开始了他在日本流浪的僧侣生活。
他走到任何地方,总是要写俳句,来思考自然和人生。
因此,他被称作流浪诗人。
下面是一些山头火的俳句:“怀静心眠于花间”、“晨空何等清,云飘碧空间”、“ 夕阳无限好,吾辈须慎行,切莫误年华”。
俳句是一种有特定格式的诗歌。
俳句的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字母组成,当然了,这是以日文(假名)为标准的。
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
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
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像“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
另外,如“压岁钱”、“阳春面”这样的风俗习惯也多有应用。
日本俳句是什么

日本俳句是什么俳句是中国古代汉诗的绝句这种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
同时在日本以每日小诗的形式发展。
下面是分享的日本俳句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
俳句的意境与汉诗更多有相通之处。
俳句的妙处,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绮景,与诗人的玄思梦幻对应起来,造成一种幽情单绪,一种独在的禅味,从刹那间而定格永久。
而这种禅寂,在中国的诗歌里也屡有体现。
比如王维的诗句:“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
”(《偶然作》)、“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反复釜山僧》)等。
而日本俳句诗人,有很多能写汉诗。
也有很多,把中国的汉诗俳句化。
比如芭蕉的一句:“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便是引杜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日本俳句欣赏与赏析正冈子规写春之将至:我庭の小草萌えいでぬ限りなき天地今やよみがへるらし.译文:我庭小草复萌发,无限天地行将绿。
正冈子规写春雨:春雨や傘高低に渡し舟译文:渡船春雨至船上伞高低。
网友唐棣:“俳句是传播微光与颤栗的诗。
”安德烈;贝勒沙尔的评价大概描绘出了这种体裁轻快优雅的特点。
我认为相比其它诗歌,俳句的特长在于用短小的语言带出悠远的意境,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上。
正冈子规写春之将至不过寥寥十余字,天地间的蓬勃生机竟欲透纸而出,写春雨如在眼前。
松尾芭蕉写初春:雪間より薄紫の芽独活哉译文:雪融艳一点,当归淡紫芽。
松尾芭蕉写夏天:蛸壶やはかなき梦を夏の月译文:章鱼壶中梦黄粱,天边夏月。
网友唐棣:“融雪”,“紫芽”,选取意象色彩素雅清冷干净,教科书一般的日式美学。
日本人惯用陶罐捕章鱼,称为章鱼壶。
以上几句都可成绝妙的电影镜头。
松尾芭蕉的千古名句: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译文: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声响。
网友唐棣:与古诗中“鸟鸣山更幽”相似又不同。
“鸟鸣山更幽”写的是鸟鸣衬的山林愈发幽静,而蛙跃句,则描绘的是亘古的沉寂被倏然打破之后又回归于更深的寂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5月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OCIAL SCIENCES收稿日期:2011-05-25作者简介:罗孟冬,男,湖南宁乡人,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副教授。
研究方向:文章学、文体学、文学评论。
中国俳体诗与日本俳句的比较研究罗孟冬(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益阳413049)[摘要]日本诗歌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刻影响,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诗歌形式———俳句。
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它都与中国的俳体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文学评论;俳体诗;俳句;比较[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019-02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着世界,特别是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犹如巨大的磁场一般。
以文学为例,日本的诗歌就是在吸收中国古典诗词营养的基础上,创立自己的民族诗歌形式———俳句。
俳句与中国俳体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俳体诗什么叫俳?《辞源》有两种解释。
其一曰:“杂戏,滑稽剧”。
其二曰:“谈谐·滑稽。
”在我国古代,杂剧演员称之为俳优。
俳,又有“戏”的意思。
俳体诗文,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漂亮之作,这一传统也一直淬下来。
此外,如“打油诗”也是俳体诗。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覆窠俳体·打油饤饺》就曾载唐代张打油、胡饤饺皆能诗。
这类诗,浅陋俚俗,诙谐滑稽,所以称之为“打油诗”。
二、俳句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庶民诗”。
因为它为5、7、5、17音的短句,所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中国的诗词是日本诗歌的源头。
俳句,产生于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76年),距今仅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吸取汉诗营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民族诗歌形式的。
日本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善于学习与借鉴的民族。
这缘于它的地域与世隔绝。
《汉书·地事志》云:“东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注引《魏略》:“倭在东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渡海千里”。
倭,古称日本。
《新唐书·东夷传》:“日本,古倭奴也……使者自言国近日而出,以为名。
”几百年前日本的室町时代(1439-1553年),日本人在学习中国汉诗的基础上,终于创造出了属于日本民族自己的诗歌形式———连歌。
连歌的内容是以滑稽、诙谐为主。
形式是由长句(5、7、5的17音)和短句(7、7的14音)构成。
江户时代(1603-1876年),由松尾芭蕉(1644-1694年)提倡与改革把发句(即长句)5、7、5,17音独立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来表现,称之为俳句。
所以后世称他为“俳圣”。
三、俳体诗与俳句的异同日本俳句的产生与中国的俳谐体诗无论从内容到形成都有理不清的关系。
日本文人所作之诗,大多以即景、抒情、诙谐、幽默为主,所谓重大题材不多见。
我们比较一下我国俳体诗与日本的俳句。
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首先,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
中国的俳谐体诗,历来不为正统看重,难登诗史大雅之堂。
而日本的俳句则不然,俳句是日本的主要民族诗歌形式。
在中国的文学和诗史上,俳谐体诗是没有地位的,虽然有些诗人们作过俳谐体诗,但流传于世的不多。
历代各种诗文选材,几乎难觅踪影。
可以说,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正因为俳体之诗文“愈卑”,为人瞧不起,加之,倡优地位低下,更被人轻蔑,史之地位,可见一斑。
虽然俳谐体为众人喜爱,但因其以上原因,所以,俳谐体一直以来不为人重视,仅作茶余饭后消遣游戏而为也不足为怪了。
《古今笑史》是现今所见较为完整的一部俳谐体著作。
它不同于民间笑话,也有别于冯梦龙自己所辑过的《笑府》、《广笑府》。
书中人物、史事诗词等多为真人真事。
含蓄蕴藉,咀嚼有味。
外国曾有人说过,中国是没有幽默的。
鬼话!中国从古至今,无论人或文,从不缺少幽默者,俳体之集大成者———《古今笑史》,便是例证。
我们不妨从中摘录几则。
其一则《金鼓诗》:“至正间,风纪之司脏污狼藉。
是时金鼓音节迎送廉访使,例用二声鼓,一声锣。
起解强盗,则用一声鼓,一声锣。
有轻薄子为诗嘲曰:“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
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
”91海寇郑广既受招安,使主福之延祥兵。
每朔望,谒帅(帅即主帅,笔者注),群僚鄙之,不与言。
一日,群僚才坐论诗,广忽起曰:“某亦有拙句,白之可乎?”众属身(倾耳侧听),乃吟曰:郑广有诗上众官,文武看来都一般。
众官做官都做贼,郑广做贼却做官。
“然则官贼之混,自宋已然矣。
”其二则《洗儿诗》:“东坡频年谪居,尝作‘洗儿诗’曰:‘人家养子爱聪明,我为聪明误一生。
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害到公卿。
’国初,瞿存斋宗吉一诗云: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
笔端花语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
近时,杨宗伯月湖又反其意作诗曰:‘东坡但愿生儿愚,只为聪明自占多。
愧我生平愚且蠢,生儿何怕过东坡。
”第一则《金鼓诗》,冯梦龙将其放在“口碑部”。
在这首诗里,作者用诙谐之笔,揶谕那些个所谓的“官”员们。
因为,古往今来之不肖之人,即使皇帝的威灵也不能让他们有所顾忌,上天的责罚也不能让他们感到震惊,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害怕老百姓的嘴巴。
因为:“人之多口,信口畏夫!而犹有甘心遗臭,由人笑骂者,彼何人哉!”第二则《洗儿诗》,冯梦龙将其放在“微词部”。
“微词部”则开宗明义说:“人之口,含阴而吐阳。
阳也而阴用之,则违之而非规,抑之而非谤,刺之而非怨,嫉之而非仇。
上可以代《虞人之箴》,而下亦可以当舆人之诵,夫是非与利害之心交明,其术不得不出乎此。
”苏东坡为官曾被贬,感叹人生不易,任途多阻,故而以幽默,诙谐的口气作《洗儿诗》。
瞿宗吉也是路途块坷,虽博学多才,但命运多桀。
于是仿东坡之作而作。
杨宗的反其意而作诗,充满俳味。
我们看以上两则俳体诗。
语言浅显,并不是尊经征圣,谈不上诗教,显然是难登诗史大雅之堂的。
日本的俳句则不同。
日本人最古老的诗,是学习中国人的诗歌而写的汉诗,并多以写景状物抒情为主。
及至后来俳句从连歌中分离出来,成为5、7、5、17音的独立诗体———俳句。
就一直为日本文人所推崇。
并与其它文学体裁一道受人拥护。
其次,我们从表现内容上看,我国俳体与日本俳句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
我国俳体诗,一般不外乎两大类内容。
一类是浅俗无聊而缺乏思想内容的俳体,故而有人称之为“俗词”或“俗诗”。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打油诗。
打油诗,是一种诙谐诗体。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就将那种诗句浅陋俚俗的诗收入“覆窠俳体”类中,并且收入了唐代张打油、胡饤饺的部分诗作。
这类诗滑稽通俗,以民间口语入诗,有生活情趣,但意义不大。
中国俳体诗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常常是令人一笑。
又如嘲错别字诗:“高唐不是这高堂,主考原来两眼盲。
若使高堂登讲席,也应愁煞楚襄王。
”这首诗写的是明代有位主考官,出题时将《高唐赋》错写为《高堂赋》。
时人作此诗讥讽。
“高唐”,战国时楚国宋玉曾作《高唐赋》。
其序云:“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
”“高堂”,指在家年事已高的父母。
此考官也真是错昏了头。
中国的俳体诗,以博人笑为主,是真正意义上的俳谐之作。
并且,中国的俳体诗,以写社会物事为主。
俳句则不然,他们的俳句,以写自然现象为主,,就如日本俳人正冈子规的“写生法”创作诗歌。
它特别强调季语在俳中作用,有无季不成俳的要求。
在日本,出现“俳谐”这个名词是在公元十五世纪。
此前日本的诗歌主要是学习中国的唐诗,并形成了如下几种体式:长歌(即5音与7音句的反复,最后以7、7音结束。
句式为5、7、5、7、5、7……5、7、7),短歌(即由31音组成,5、7、5、7、7),旋头歌(即由38音组成,5、7、7、5、7、7)。
这几种诗的体式,构成了日本自己的诗歌体式(和歌)。
第三,仅表现形式上来看,中国俳体诗与俳句也有其不同之处。
中国的俳谐体,有文、诗、词、曲、联等表现形式。
从诗这种体裁的表现形式这一角度来讲,我国的各种诗体,都有成为俳体的可能。
上面我们举了许多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汉诗的诗体很多,所以只要是以诙谐、滑稽、幽默的表现手法来体现,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俳体诗。
它无论是“律”、“绝”、“古风”、“词”、“曲”(又称之为“诗余”),莫不如此。
中国的各种诗体,种类繁多,从二言诗到七言诗,到杂诗;从二句诗到八句诗,到若干行的排律、乐府、古风、自由诗等,虽然它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淫浸,以及历代诗人的发展、创新,但诗的表现形式也万变不离其宗。
虽然日本学习中国汉俳的营养,创造了自己民族诗歌形式———俳句,但它与中国俳谐诗还是有着十分显眼的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1]《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修订第一版。
[2](汉)司马迁:《史记·黥布传》,中华书局。
[3](东汉)司马光:《汉书·藿夫传》,中华书局。
[4](宋)洪迈:《容斋随笔,前言》,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宋绪芬)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