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俳句

合集下载

日本著名的俳句

日本著名的俳句

俳句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世界上最短的诗。

荒木田守武疑是落花返枝头,一看原来是蝴蝶。

荒木田守武(1473—1549),连歌作者,俳人。

天文九年(1540)完成《俳谐之连歌独吟千句》(又称《守武千句》),把俳谐从连歌中分离出来,制定俳谐格式,发句由五七五共三句十七音组成,句中须含季语。

这意味着俳谐形式的确立,从而为俳谐以与连歌同等价值的观念上获得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来俳谐的真正独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俳谐摇篮时代真正的开拓者。

守武与宗鉴被尊为“俳谐的鼻祖”,但守武的俳谐风格远比宗鉴文雅。

季语 蝴蝶松永贞德行尽江南雪已融,满眼春光好旖旎。

松永贞德(1571—1653),京都人,年轻时曾任丰臣秀吉的录事。

庆长五年(1600)后,在京都创办私塾,大力倡导、开展和歌与俳谐活动,网罗人才,创立贞门派,成为贞门之主。

宽永十年(1633),其门下松江重赖出版《犬子集》,从此声名远播,贞门派的势力也从京都发展到全国,执俳坛之牛耳。

贞德的历史功绩在于运用连歌形式制定俳谐的格律,把俳谐提高到与和歌、连歌同样的文学地位,从而使他成为俳谐的中兴之祖。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使用与连歌的雅言相对应的俳言,以此从连歌中独立出俳谐。

三十多年间,他直接、间接地培养数千名门生,贞门派一统全国俳坛几乎达半个世纪,把俳谐普及、推广到民众中。

季语 春《东京十二景之上野清水堂试折》川濑巴水西山宗因此处谈林木,梅花开烂漫。

西山宗因(1605—1682),先学连歌,曾任大阪天满宫连歌所宗师。

同时又涉足俳坛,创立谈林派。

谈林派俳人以大阪的町人为主,主张创作即兴诙谐的俳谐,不避讳使用俗语和民间谣曲,废除传统俳谐的清规戒律,推动俳谐的革新。

季语 梅花安原贞室此番进京去,嵯峨香鱼请君尝。

蛎鹬何时来?安原贞室(1610—1673),江户时代前期俳谐师。

师事松永贞德,后自称贞德二世。

其编撰的《玉海集》为贞门的代表性句集之一。

季语 香鱼山口素堂青山绿叶杜鹃啼,更有鲣鱼初上市。

日本古典俳句选

日本古典俳句选

日本古典俳句选那么短的句子,那么长的意境。

三五个字,便勾勒出一幅挥之不去的画面,如此精髓,便是日本俳句了。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日本古典俳句选,一起来看看吧。

俳句选译渔线秋风水一泓(与谢芜村)かなしさや釣の糸吹く秋の風(与謝蕪村)山是夕阳野是黄昏的菅芒(与谢芜村)山は暮れて野は黄昏の薄かな(与謝蕪村)愁不断步上山冈花草也是荆棘(与谢芜村)愁ひつつ岡にのぼれば花いばら(与謝蕪村)拾落穗漫步向向阳的方向(与谢芜村)落穂拾ひ日あたる方へあゆみ行く(与謝蕪村)旅中患疾梦犹在枯野游弋(松尾芭蕉)旅に病んで夢は枯野をかけめぐる(松尾芭蕉)古池蛙跃入水的涟漪(松尾芭蕉)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松尾芭蕉)菊花香奈良古寺众佛光(松尾芭蕉)菊の香奈良には古き仏たち(松尾芭蕉)唇齿含北风萧萧(松尾芭蕉)物言へば唇寒し北の風(松尾芭蕉)秋已深四下竟是无措人(松尾芭蕉)秋深き隣は何をする人ぞ(松尾芭蕉)瓜的土壤受朝露污的滴落散开而寒(松尾芭蕉)朝露によごれて涼し瓜の土(松尾芭蕉)静听蝉声磨入岩心(松尾芭蕉)しずかさや岩にしみ入る蝉の声(松尾芭蕉)如何如何哑然花间吉野山(小林一茶)これはこれはとばかり花の吉野山(小林一茶)几人阵雨中跑过濑田桥(内藤丈草)幾人か時雨かけぬく瀬田の橋(内藤丈草)白露残梦现世虚幻喻之皆太长——和泉式部(郎君来会,才逢又别,譬如朝露,因赋此歌。

)春风无情吹落樱梦醒依然意难平——西行法师:梦中落花愿在花下死如月望日时——西行法师(杂歌。

如月望日,指阴历二月十五日,满月,正是樱花盛开时。

) 红茶花白茶花纷纷落花——忘了作者老者皆贤明为国杀身尽青年——与谢野宽蝴蝶啮物声悄静——高滨虚子当我心灵充实的时候天空向我靠拢我伸手可及——窪田空穗(一身一命,生息在,广袤寂寞的天地间。

)有工作心情舒畅干完活便想死去——石川啄木干活、干活、拼命干活,日子依然穷苦,无言独对双手。

——石川啄木流萤断续光一明一灭一尺间寂寞何以堪——立花北枝又大又亮萤火虫晃晃悠悠飘过去——小林一茶心中遇见未知世界堪喜亦堪悲——竹久梦二你回归你的村子去吧你祝福故乡的悬崖吧那赤裸的泥土是你的黎明——忘了是谁写的人到中年时夜间远望蜜桃熟——西东三鬼秋月渐生远山衔晴空慢消一抹云——永福门院光风霁月今犹在唯欠胸中洒落人——山崎闇斋告诉他谁也不在家告诉他都已出门去五亿年后才回家——高桥新吉独坐轮椅上欲成月里人——角川源义除了黄菊白菊外无需其他名字菊——服部岚雪流水书数最虚幻思念不思我之人——佚名。

日本惊艳俳句十首

日本惊艳俳句十首

日本惊艳俳句十首日本俳句给人的感受尤其特别,那种日系的惊艳无可比拟。

如此精致的句子,能给生���增添更多的乐趣,激起一瞬間出乎意料之外的兴奋。

此刻就来赏识日本信句十首,开启一场让灵魂飞升的文化之旅!首先,有“芒令空飞紫蝴蝶”,利用紫色的蝴蝶翩然飞舞的姿态,表达出生活中的激情和热情,它象征了一气呵成地把自己真正投入任何某样事物中去的秉性。

接着是“藤影暗簇碧丝锦”,将新的一年的祈祷用诗意的笔法来描写出来,囊括在此句话中的,是对节庆里宁静而又洒脱的碧空,尽情表达出幸福期待。

另外,还有“海水明月写清风”,它言简意赅,可以有层次地描述一晚的夜景,无关高深,却如此梦幻,让人沉浸其中,只想使用自己宁静的心来欣赏著属于自己的精彩之处。

此外,还有“数多葵旗一斩风”,将风的行为比喻为它的刀剑般的飘动,以此宣用的是普天同庆的祝福,里面的祥和和微笑,满溢在了句子迭里中。

其次,还有“落花古石思正茂”,把落花比喻为过去的可回味的往事,落入古石的沉被,依旧是思索不已。

让我们在宁静的夜晚,寻寻觅觅总有满足的答案,引发自我发现的旅程。

另外,还有“蛙声涟漪物言多”,采用一句反覆的俳句,来表达出一种缠绵不绝的爱意,当整句唏哩唏哩的蛙声渗透在句子里,将言语的物态完美的地呈现出来。

接下来说到“苍松古树百花争”,做出的是一种有序的对比,藉由苍松老香和新鲜鲜的花朵来表明,美好的事物总是不会丢失,一定要努力地去追求,才能得到美丽的回报。

再来,“衣袂流星彩结约”,表达的是一种时空的流淌,让自己变成那流星那么的潇洒,缤纷多彩的缕上了梦想,它们正在将未来展开到山水之间,带给我们无限的憧憬。

最后,“伤狂落日。

清雅的日本俳句,这6句经典,被称为传播微光与颤栗的诗

清雅的日本俳句,这6句经典,被称为传播微光与颤栗的诗

清雅的⽇本俳句,这6句经典,被称为传播微光与颤栗的诗⼀句⼀世界,三百见⼤千。

俳句并⾮名⾔警句,⽽是短诗,产⽣于⽇本室町时代( 1336—1573)。

当时有⼀种来源于古典短歌的“俳谐连歌”很盛⾏,诗⼈们在⼀起吟歌,你吟上句我吟下句,渐渐地诞⽣了⼀种新的⽂学形式——徘句。

俳句被誉为“是传播微光与颤栗的诗。

”⽇本俳句作为⼀种只有⼗七个字⾳的⽇语经典短诗,⽐中国的绝句还要短,但这种⽂学裁体在⼩⼩的世界⾥却四时花不谢,万物皆包罗,它的格律韵味、意境情节都不⽐诗歌差。

风花雪⽉,世间冷暖,俳句把季语与叙事融合起来,构成某种意境,表现作者的新感觉和微妙⼼情。

有⼈能感受到禅的境界,也有⼈能感受到⼈间烟⽕⽓。

这便是⽂学的魅⼒吧玲珑俳句,谐趣风雅,若能得半⽇闲暇,不妨放下⼼来,泡⼀壶⾹茶,品三五俳句,游⽬岛国风情,静听⾍鸣鸟啭,细赏雪⽉风花,不也是⼀种⽂学带来的快乐吗?今天就给⼤家介绍⼏个⽇本俳句⼤师以及他们的作品,⼀起来看看吧。

夜空⽉⼉圆,如果给它安个柄,⼀把好团扇——⼭崎宗鉴⽇本⼭崎宗鉴被认为是诙谐派俳句诗⼈的⿐祖,⿍盛时期是16世纪,室町时代的俳句诗⼈。

对于⼗五的圆⽉,任何诗⼈都会⼤动诗⼼,但是为什么这⾸能被⼈津津乐道呢?原因就在于安柄,孩⼦⽓⼀样的表述,诙谐幽默天真⽆邪,与端庄典雅的汉诗和短歌⼤为不同,所以⼈们喜欢这样的描述,也就是诙谐派⽂学的“俳味⼉”天也醉樱花,云脚乱蹒跚——野野⼝⽴圃哪怕只是在⼀条樱花树下的⼩径晒晒太阳散散步,也是⽇本独有的快乐和幸福。

傍晚时分的樱花道上,拎⼀瓶清酒,从河堤下到河边,⼀边喝酒⼀边在⼣阳下赏樱,笑闹着,⽤⼿⾥的杯⼦追赶着被风吹落的花瓣,再和酒⼀饮⽽尽,趁着醉意,恍惚间以为晚霞和云朵也被樱花醉红了脸。

狐狸化作公⼦⾝,乐游春夜灯。

——与谢芜村满⾝银⽑的狐狸,在⼀个春天的夜晚摇⾝⼀变成了俊俏公⼦。

公⼦眉眼间尽是温柔,嘴⾓微扬,⼀把折扇在⼿,⼤步跑到⼈间,要去看看这流光溢彩的灯。

⽇本古往今来也有灯会、烟⽕⼤会的盛典。

日本诗句俳句

日本诗句俳句

日本诗句俳句
日本的俳句跟中国的古诗也很类似。

日本人喜欢用俳句来表达情感,下面来看看日本着名的俳句有哪些。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类似于中国的绝句,俳句大多有“禅”的意味,并与侘寂、幽玄等日式美学相通。

第一次读到日本俳句时,就被其隽永质朴的内容,温郁深沉的情感所吸引。

如若懂得日语,更能体会俳句的美好,也更能贴近作者的本心。

这儿不得不提到俳句名人: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小林一茶,正冈子规……
我知道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暂。

然而,然而。

——小林一茶
故乡啊,挨着碰着,
都是带刺的花。

——小林一茶
唯我在此,唯我在此,雪落下。

——小林一茶
我们在世上,
边看繁华,边朝地狱走去。

——小林一茶。

日本俳句集锦(4)

日本俳句集锦(4)

日本俳句集锦(4)王辽(中国人)自由律俳句一、深秋,倦鸟阵阵鸣叫,夕阳的红光染遍山林。

二、月下,风如情人的抚摸,杨柳的影子在扭动。

三、倦了、躺上草地上,天上的云飘进我的梦里。

四、镜子里的人不是我,那只是一张、陌生的脸。

种田山头火(在日本,最受欢迎的自由律俳句作家)五、怀着平静的心情长眠于新生的绿草丛中六、晨空如此清澈,轻云流动在蓝天七、夕阳之光如此美丽,我正慎行,不虚度光阴小津安二郎(整整六十岁的早上起来的时候,他似乎兴致很高,作俳句一首,当天,他果真与世长辞。

)一、大雪纷飞白茫茫,但愿把它披身上,倘若今宵我死亡。

二、夏目漱石在无人岛上为天子,定觉清凉罢。

三、亿兆子蝙蝠呀,屋顶草长--圆觉寺。

四、水乃家蝙蝠呀,人贩子的船,靠近了岸。

五、芋村上牢呀,卫士所烧的火上阶,食蚊鸟。

六、池塘映照着苍白月色,青蛙噗通跳入了水底另类俳句一、鸟春山的鸟啊,格外懂得阳光的恩惠,还有幼草二、春风在捉弄蝴蝶的翅膀,谁叫它只懂得向花献媚。

三、夏请云带走凉爽,让阳光刺的眼睛明亮。

四、秋凋零的季节,在没有离别的日子里,也不算悲哀。

五、冬雪的碗里,盛的是月光。

六、诤和尚夜里的饱嗝,和厨子的梦话,仿佛是在吵架哩! 七、良人送洗刀月光水,盛饰黑漆盒,骊歌劝再杯,驿道欲忘车八、孕菩提的情怀,犹如秋乌,为天地哀鸣。

九、塘青蛙,惊了荷的梦,招来了微风。

十、倾城清澄的露珠,胜过,倾城的璐珠十一、落石榴要挣脱树枝,说,“拜托,看那虫子快要上来了!”十二、春踏一行无语的人,几滴默契的雨,和着呢喃的踏歌十三、旷踏依靠自己,就像孤独的路人十四、剑之一剑的无语,丝毫不在意,有无这个沉思的人十五、剑之二奋力拔剑的时刻,永胜那致命的一劈!十六、解脱一个禅僧,数千颗心,听那雨点。

十七、起树的姿势,让人惊叹,这家伙!十八、得意之一得意的鱼篓,是因为渔人的眼睛,让你格外饱满? 十九、得意之二瓶子被打扮一新,窈窕舒展的不是它,却也格外骄傲。

日本的俳句鉴赏赏析

日本的俳句鉴赏赏析

日本的俳句鉴赏赏析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

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

下面是分享的日本的俳句鉴赏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俳句是传播微光与颤栗的诗。

”安德烈;贝勒沙尔的评价大概描绘出了这种体裁轻快优雅的特点。

松尾芭蕉:雪間より薄紫の芽独活哉雪融艳一点,当归淡紫芽。

蛸壶やはかなき梦を夏の月章鱼壶中梦黄粱,天边夏月。

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一声响。

ゆくほたる流萤断续光,一明一灭一尺间,寂寞何以堪。

小林一茶:ふるさとや寄るもさはるも茨(ばら)の花故乡呀,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

鳴くな雁今日から我も旅人ぞ雁别叫了,从今天起,我也是漂泊者啊!日本俳句的来源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同时在中国以每日小诗的形式发展。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

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

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同时在中国以每日小诗的形式发展。

我国作家艾芜就曾在《地貌的青春》中写道:"脑海中涌起了诗意画意的涟漪,也就自然地记起日本诗人的俳句和短歌。

"日本俳句的格式俳句是一种有特定格式的诗歌。

俳句的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字母组成,当然了,这是以日文为标准的。

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

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

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像"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

日本俳句十六首(情诗欣赏)

日本俳句十六首(情诗欣赏)

日本俳句十六首(情诗欣赏)1待我君衣湿,君衣不可分,愿为山上雨,有幸得逢君。

2石上丛生树,繁开马醉花,赠君聊折取,君已去天涯。

3君行是长路,如席卷成团,愿有天来火,焚烧此席完。

4相见须臾别,暂时慰我情,后来愈想念,恋竟似潮生。

5今晚莺鸣否,单思太可怜,晚霞缭绕处,明月已经天。

6东风吹白浪,来打奈吴湾,好似千重迭,恋情永往还。

7人可恋而死,恋情则永生,相思相恋日,杜宇总来鸣。

8白日当空照,永恒不变形,天空无日照,我恋始能停。

9开出春花好,攀花手折持,花开千百遍,无已恋君时。

10
与姝难相见,相思入梦魂,
昼xx日xx,相念到黄昏。

11
xxxx野,蔓延紫草根,
莺鸣长不断,念念是君xx。

12
一瓣樱花里,千言万语难,
赠君君记取,xx等闲看。

13
xx繁开者,鲜红百合花,
xx不见,xxxx堪嗟。

14
山上徘徊月,出山犹有时,
待君今夜久,更漏已嫌迟。

15
我正恋君苦,待君门户开,
xx吹我户,帘动似人来。

16
相思人不见,不见又常思,
最是难堪处,心情展转时。

摘自《万叶集》——日本古代诗歌总集(在日本文化中相当于中国古代《诗经》地位)
堀川院百歌之一
[日]xx兼好
旧地情深我又来,
伊人不见此心哀。

墙边芳草xx处,
唯见堇花数朵开。

摘自《徒然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俳句、和歌对小诗派的影响小诗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是上世纪初叶中国诗人对汉语诗歌形式多样化探索的结果。

中国小诗运动在1921年至1925年曾盛行一时,1922年前后小诗盛行,主要作者除了冰心之外,还有宗白华、刘大白、刘半农、俞平伯、康白情、朱自清、沈尹默、郑振铎、王统照及湖畔派诗人,他们都写过小诗,但影响最大的是冰心,成为小诗派的代表诗人。

代表作品有冰心的《繁星》、《春水》,宗白华的《流云》。

由于小诗派不少作者脱离时代,诗作没有反映现实生活,艺术上直白浅露,1925年后,小诗逐渐衰落。

小诗的定义可以界定为: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个诗节,五行以内,讲究韵味,注意意象刻画和意境营造,表现刹那间的情感,寄寓人生的哲思,言简意赅,韵味悠长,生动形象,细腻有味,诗意隽永。

小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一个诗节,五行以内,言简意赅。

小诗是一种短诗,从规模上讲,它限制在一个诗节,五行以内。

它要用尽可能少的语句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

但是,并不是说只要符合这个规模要求的短诗就是小诗了,小诗还有其它更重要的特征要求。

第二、讲究音律,韵味悠长。

小诗要讲究音律。

只有讲究音律,才能使小诗产生音乐美,才能韵味悠长。

这个要求,不仅表现在韵脚上,还表现在小诗内部的节奏感上,这就要求小诗创作者要充分运用好排比、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

第三、注意意象刻画和意境营造,生动形象。

注意意象刻画和意境营造,是小诗的重要特点。

小诗拒绝空洞的呼喊,拒绝单纯的词语的堆砌。

如果连一个深刻刻画的意象都没有,这样的诗不是小诗。

小诗用意象构造优美的意境,生动形象,呈现给读者诗情画意。

第四、心灵外化,细腻有味,诗意隽永。

小诗通过意象刻画、意境营造以具有音乐美感的三五诗行表现诗人刹那间的情感,寄寓诗人人生的哲思,心灵外化,细腻有味,诗意隽永。

读一首小诗,就是一程情感共鸣的心灵感动之旅,就是一程心智触动的心灵感化之旅。

季羡林先生在1986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日本,“为什么独独新诗不发达呢?介绍到中国来的文学作品,绝大部分都是长篇、短篇小说,戏剧和散文有一点,古代俳句数量颇多,但是几乎一首日本新诗都没有。

在日本本国新诗歌也不受到重视,没有听说有什么重要的新诗人,这个问题不是也同样有趣而值得探讨吗?”在中日文学比较研究中,这确实是一个“有趣而值得探讨”的问题。

其实,在日本现代文学中,新诗(白话自由诗)不是不发达,重要的著名的新诗人很多(如北村透谷、岛崎藤村、北原白秋等),译介过来的日本新诗也不少,特别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坛曾大量地翻译过日本新诗。

仅在1920年,周作人、郑伯奇、郭绍虞等人就分别翻译并发表了贺川丰彦、生田春月、崛口大学、石川啄木、武者小路实笃等人的白话新诗。

然而,这些日本新诗对中国诗坛的影响的确远不能与日本的和歌(亦称“短歌”)、俳句相比。

大量事实表明,日本的和歌俳句对1921年至1923年间中国“小诗”(四行以内的无韵自由诗)的生成和流行起了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日本的白话自由诗对中国新诗的影响则不是那么明显。

原因很简单,日本的白话自由诗和中国的新诗一样是西方的舶来品,中日两国新诗的同来源都是西方,即使日本新诗对中国有影响,那也是次要的间接的;和日本新诗不同,和歌、俳句则是日本独特的诗体,它们对中国小诗的直接和重大的影响在中日文学交流中就特别引人注目。

当时或稍后的许多诗人、学者对和歌俳句如何影响中国都有过描述。

如余冠英曾说过:“五四”时期,“模仿…俳句‟的小诗极多”。

成仿吾说过:“周作人介绍了他的所谓日本的小诗,居然有数不清的人去模仿。

”“五四”时期著名的小诗作者,就有郭沫若、康白情,俞平伯,徐玉诺、沈尹默、冰心、宗白华、应修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谢旦如、谢采江、钟敬文等。

当然,这些诗人并非都受到了日本的和歌俳句的影响,和歌俳句也并不是中国小诗形成的唯一条件。

对此,周作人曾经指出:“中国的新诗在各方面都受欧洲的影响,独有小诗仿佛是在例外,因为它的来源是在东方的;这里边又有两种潮流,便是印度和日本,……”这种看法已为后人所广泛接受。

如冯文炳认为:“那时写小诗,一方面是翻译过来的日本的短歌和俳句的影响,一方面是印度泰谷尔诗的影响。

”后来又有人进一步发挥周作人的观点,认为小诗的“来源有三:一是日本的俳句与和歌,二是印度泰戈尔的《飞鸟集》,三是中国古代的小诗”。

由于所受影响的不同,中国小诗大体形成了三派。

一派较多地受日本和歌俳句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具体的、写实的、感受的、天真自然的,代表作是湖畔诗社的《湖畔》和“海音社”的《短歌丛书》;一派较多地受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抽象的、冥想的、理智的、老成持重的,其代表诗作是冰心的《繁星》和《春水》;还有一派主要受中国古诗的影响,如宗白华的《流云》和俞平伯的《冬夜》等,宗白华就曾说过:“我爱写小诗,短诗,可以说是承受唐人绝句的影响,和日本的俳句毫不相干,泰戈尔的影响也不大。

”当然,这三源只是大体的划分,事实上,对绝大多数诗人来说,日本的和歌俳句、泰戈尔的《飞鸟集》和中国古诗的影响是兼而有之,互相渗透,而不是截然无涉的。

有一个事实被人们忽略了,那就是,泰戈尔的《飞鸟集》本身就是在日本俳句的影响下写成的。

1916年泰戈尔访问日本时接触并了解了日本的古典俳句,尤其对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名句《古池》赞叹不已。

泰戈尔的传记作者克里希纳·克里巴拉尼写道:“这些罕见的短诗可能在他(泰戈尔)身上产生了影响。

他应(日本)男女青年的要求,在他们的扇子或签名簿上写上一些东西,……这些零星的词句和短文,后来收集成册,以题为《迷途之鸟》(现通译《飞鸟集》——引者)和《习作》出版。

”所以说,受了泰戈尔的影响,实际上也就是间接地受了日本俳句的影响。

日本的和歌、俳句在“五四”时期之所以广泛地影响中国,具有某些必然的内在原因。

首先,“五四”时期新文学家们对日本和歌俳句的兴趣和关注,是直接承续着清末民初黄遵宪等“诗界革命”的先驱者的。

黄遵宪早在《日本国志》和《日本杂事诗》两部著作中就介绍了日本的和歌。

《日本杂事诗》有诗云:“弦弦掩抑奈人何,假字哀吟…伊吕波‟,三十一声都枪绝,莫披万叶读和歌。

”并注解说:“(日本)国俗好为歌,……今通行5句31言之体,……初5字,次7字,又5字,又7字,又7字,以31字为节。

声哀以怨,使人辄唤奈何。

”他还根据自己对和歌及日本民间歌谣、中国地方歌谣的了解,提出创作“杂歌谣”,以实现诗歌创作通俗化。

这种“杂歌谣”的主张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大大地促进了近代“新体诗”的形成。

后来,他还写信给梁启超,打听日本“新体诗”的情况,询问它同“旧和歌”有什么关系。

看来,黄遵宪、梁启超等人是自觉地以日本和歌的发展变迁情况为外部参照的。

由于黄遵宪等人的介绍,当时的中国文坛对日本和歌并不陌生。

同样地,那时留学日本的许多中国人对日本俳句也都比较熟悉,甚至有人还成了在日本知名的“俳人”。

如一位名叫罗朝斌的人就以俳句闻名于日本,日本俳句大师河东碧梧桐曾称赞说:“清人罗朝斌,亦号苏山人,精俳句,(正冈)子规、(高滨)虚子屡为之惊叹不已。

”可见,和歌、俳句是清末民初中日两国的文学、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的津梁,它为“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学家们对和歌俳句的接受和借鉴奠定了基础。

“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们对日本和歌俳句的借鉴比黄遵宪他们更适其时,更有条件。

因为那时,作为“古诗”的和歌俳句的革新已经完成,正冈子规提出了“写生”理论,以近代的写实主义精神批判并改造了耽于“空想”的传统的旧俳句;与谢野宽、与谢野晶子等人以慷慨有力的“虎剑”精神矫正了旧和歌的“无丈夫气”的绵软无力;石川啄木的短歌“不但内容上注重生活的表现,脱去旧例的束缚,便在形式上也起了革命,运用俗语,改变行款,都是平常的歌人所不敢做的”。

也就是说,到了20世纪初,和歌俳句已经完成了由“古诗”向“现代诗”的转变,它们既是“古”的,因为保留了原有的诗形,又是“新”的,因为它们寄寓着现代精神,在日本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和歌俳句没有被淘汰,反而获得了新生。

“五四”时期的中国诗人们一方面看到了日本和歌俳句的这种复兴和现代化,另一方面,他们又处在20世纪初欧美“意象派”的庞德等人所掀起的“俳句热”中,不能不对和歌俳句给予更多的关注。

他们显然比晚清时期的同行们更了解、更理解日本俳句,像周作人那样的对和歌俳句颇有研究的专家,以前是没有的。

周作人为中国文坛理解和借鉴日本和歌俳句起了重要的作用。

1921年他就在《小说月报》12卷5号上发表《日本的诗歌》一文,详细介绍了流行至今的日本的短歌、俳句和川柳三种形式。

认为“短诗形的兴盛,在日本文学史上,是极有意义的事”,日本诗歌的特点是“诗思的深广”和“诗体的简易”,而且,“感觉锐敏,情思丰富,表现真挚,具有现代的特性”。

他在这篇文章里还列举并译述了20多首著名诗人的和歌俳句。

同年底,周作人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日本诗人一茶的诗》,其中译述了小林一茶的名句49首。

1922年,周作人在《觉悟》杂志发表《论小诗》一文,首次对小诗的概念、小诗的来源、特征,尤其是小诗与俳句的关系做了系统的分析阐述。

周作人的这些介绍和翻译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许多文学青年群起仿效,直接促成了中国的“小诗运动”在1921年间的形成。

日本的和歌俳句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于其短小的诗型,在于它的简洁含蓄的抒情方式。

“五四”时期的中国诗人们从西方学来了长诗型,以用来叙事和抒发较为复杂的情感。

但是,一时的激动,刹那间的感受则需要更短小、更简洁的诗体加以表达。

中国古诗本来大都属于这种短诗型,但却束缚在文言和格律之中。

这样,日本的诗歌以及受日本诗歌影响的泰戈尔的《飞鸟集》就成了小诗的最好的蓝本。

早在1920年,郭沫若就提出不同的感情需要不同形式的诗来表达:“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的绝诗、日本古诗人西行上人与芭蕉的俳句、泰戈尔的《飞鸟集》。

”周作人也是基于日本和歌俳句的抒情特点来介绍和歌俳句的。

他在《论小诗》中认为:“短歌大抵是长于抒情,俳句是即景寄情,小呗(一种民间小曲——引者)也以写情为主而更为质朴;至于简洁含蓄则为一切的共同点。

从这里看来,日本的歌实在可以说是理想的小诗了”。

这里把和歌俳句看成是“小诗”,突出表明了中国诗人们对和歌俳句这种短小诗体的关注。

其实,日本不像印度那样有“大诗”(叙事诗)和“小诗”(抒情诗)的概念之分,日本人自己也不把和歌俳句说成是“小诗”。

中国新文学家显然是站在世界文学的大视野上看待日本诗歌的,而且只看重其诗体的短小,而对它们本有的格律就略而不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