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诗

合集下载

日本《文华秀丽集》“杂咏”类汉诗探究

日本《文华秀丽集》“杂咏”类汉诗探究

日本《文华秀丽集》“杂咏”类汉诗探究作者:王连旺邹燕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9期摘要:本文将《文华秀丽集》中的“杂咏”类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日本“杂咏”类汉诗与我国“杂诗”的渊源关系,并分析日本“杂咏”类汉诗在借鉴我国“杂诗”的同时进行了哪些取舍,并对这种取舍缘由进行论证。

关键词:文华秀丽集杂咏杂诗文体比较一《文华秀丽集》是日本平安朝初期的“勅撰三集”之一,也是日本第一部模仿我国昭明太子萧统所撰《文选》的分类方式进行分类编撰的汉诗集。

正如“灯下黑”这句俗语所言,国内学界往往将日本汉诗看做对中国汉诗的简单模仿,在细化研究方面论著不多。

本文将《文华秀丽集》中的“杂咏”类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日本“杂咏”类汉诗与我国“杂诗”的渊源关系,并分析日本“杂咏”类汉诗在借鉴我国“杂诗”的同时进行了哪些取舍,并对这种取舍缘由进行论证。

二平安朝初期,日本加快了派遣遣唐使的步伐,大力学习大陆文化及律令制度。

尤其是794年,桓武天皇从长冈京迁都平安京,着力构建律令制国家,建立大学寮,推广大陆文化。

至以嵯峨天皇为中心的宏仁、天长期,汉文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隆盛。

这一时期被日本文学史界称为“国风黑暗时期”。

“勅撰三集”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

《文华秀丽集》是日本平安朝初期的“勅撰三集”之一,由仲雄王、菅原清公、勇山文継、滋野貞主等奉敕编撰。

所谓“勅撰三集”是指依嵯峨天皇的敕令编撰的《凌云集》(814年)、《文华秀丽集》(818年),以及依淳和天皇的敕令编撰的《经国集》(827年)。

前二集只收汉诗。

《经国集》则是达二十卷规模的大型汉诗文集,但大部分已亡佚,今仅存六卷。

从“勅撰三集”的名称亦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唐风的盛行,以及文章经国的儒家思想的繁盛。

《文华秀丽集》是日本继《怀风藻》、《凌云集》之后的第三部汉诗集。

诗人模仿唐人姓氏,改复姓为单姓。

诗集共收入26位诗人的148首汉诗(今存143首),其中五言诗47首,七言诗96首,另外还收入了近似赋体的长诗及夹杂三言(七言为主)的杂诗。

日本歌谣

日本歌谣


日本的一种诗歌体。这种 日本诗是对汉诗而言的。日本 最初的诗使用汉字写成的,有 的用汉字的意,有的的用汉字 的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 日本特点的诗。因为日本叫大 和民族,加之写了诗要吟唱, 所以便称其为和歌。 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 连歌等。
和歌(わか) 短歌有五句三十一个音节,


是一种日本传统定型诗,格式 为五七五七七的排列顺序。它 始于六七世纪,根据日本最早 的诗集《万叶集》记载,第一 首和歌作于公元757年。 和歌是受中国五言绝句、七言 律诗的影响,因此出现短歌五 七五七七的形式,即使是长歌, 最后也是以五七五七七结尾。 日本除短歌外尚有更短的俳句, 它也是定型诗五七五的格式, 只有十七个字。
ががく
日本雅乐
雅乐(ががく)意指中文“雅正之 乐”,是日本兴盛于平安时代的一 种传统音乐,也是以大规模合奏 型态演奏的音乐。乐曲以器乐曲 为多,至今仍是日本的宫廷音乐, 是现存于世界最古老的音乐形式。 雅乐最初在奈良时代自中国及朝 鲜传入日本,随后经模仿及融合 而产生日本雅乐。 鲜的高丽乐(独乐)、百济乐、亚 洲其他古代音乐以及日本传统的本 土音乐结合而成,并以之为基础, 逐渐融入日本的文化中去。 乐曲依序分为“序”、“破”、 “急”三个乐章。序的主旋律最从 容,演奏的快慢自由,没有节拍的 限制。破的旋律也是从容不迫地流 动著,而拍子固定是一小节八拍。 急则是轻快的旋律,一小节四拍; 但是依演出曲目的不同,“急”的 节奏不一定快,因此也是一组乐曲 中第三首的意思。
The end
日本新音乐
日本的流行音乐 (英文:Japanese pop, 缩写J-pop)
歌谣曲,演歌(1920~1955) J-pop(或Jpop)起源於昭和年间 (1920年代),那时爵士乐开始流行起 来。爵士乐为早期只演奏古典乐及军乐 的酒吧(bar)和俱乐部(club)引进了 更多的乐器,更为日本乐坛新增了「愉 快」(fun)的元素,而「音楽吃茶」 (音乐咖啡厅)则成为现场演奏爵士乐 的热门地点。 现代化(1955~1970) 从1956年起吹起一股摇滚热潮,整 个摇滚运动在 1959年达到最高峰,其中 一些日本摇滚乐团曾经在电影中演 唱。然而,日本摇滚乐也随著美国 摇滚乐的败亡而相继衰退,部份的 演奏家开始将传统日本流行音乐和 摇滚乐融合起来 。

世界文学之日本文学

世界文学之日本文学

春 冬付三付立 紅月若春 藤梅尽菜 早 柳閏三春 三月 花月三春 興 落鶯日 花 付春 霞桃夜 躑 花 躅雨 子 暮日 款梅春
世 界 文 学 ・ 日 本 文 学
秋兴
……
荻 の 上 風 萩 の 下 露
秋 は な ほ 夕 ま ぐ れ こ ぜ た ゞ な ら ね 思 ふ 人 と も み つ る け ふ か な 鶉 鳴 く い は れ の 野 辺 の 秋 萩 を
晩 天 今 夜 宿 在 誰 家
黄 泉 無 旅 店 家
元 雑 劇 「 薛 四 仁 折 貴 「 豆衣 葉錦 黄還 」 郷 曲」
1 5 世 紀 初
『 永 楽 大 典 』 巻 1 3 9 9 1
今 夜 宿 誰 家
黄 泉 無 旅 店
宋 代 南 戯 「 小 孫 屠 第 」 1 9 齣
黄 泉 無 『 一 稗 官 店
世 界 文 学 ・ 日 本 文 学
《今昔物语集》和说话文学
世 界 文 学 ・ 日 本 文 学
日本的“一千零一夜”
说话集。日本说话文学的代表性杰 作。大约成书于1120~1140年间。 共31卷。收载一千余则说话故事。 分为天竺(印度)、震旦(中国) 和本朝(日本)三部分。各部分又 按内容大致分为佛法部和世俗部。 因其每篇均以“今昔”开篇而得名。
战后
戏作文学 翻译小说 政治小说 自然主义 私小说 无产阶级文学 新 现 实 主 义 奇迹派 新思潮派 第三新人 内向的一代 新感觉派 新心理主义 无赖派 新兴艺术派 转向文学 新日本文学派 战后派
写实主义 拟古主义 浪漫主义
反 自 然 主 义 潮 流
高踏派 白桦派 耽美派
世 界 文 学 ・ 日 本 文 学
世 界 文 学 ・ 日 本 文 学

日本俳句(写月亮的俳句)

日本俳句(写月亮的俳句)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你所不知道的日本俳句之美!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

俳句的意境与汉诗更多有相通之处。

俳句的妙处,是在擎住大自然的微光绮景,与诗人的玄思梦幻对应起来,建成一种幽情单绪,一种独在的禅味,从刹那间而额定永久。

而日本俳句诗人,有很多能写汉诗。

也有很多,把中国的汉诗俳句化。

比如芭蕉的一句:"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便是引杜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正冈子规写春之将至:我院子里的小草萌萌哒,无尽的天地,一如既往的生活。

我庭小草复萌发,无限天地行将绿。

正冈子规写春雨:春雨和伞高低摆渡船。

译文:渡船春雨至船上伞高低。

松尾芭蕉写初春:比雪间淡紫色的芽独活哉。

雪融艳一点,当归淡紫芽。

松尾芭蕉写夏天:梦寐以求的夏月。

章鱼壶中梦黄粱,天边夏月。

松尾芭蕉的千古名句:古池、青蛙跳水、水声。

译文:古池塘,青蛙跳水中央,一声响。

日本的俳句用唐宋诗词翻译过来也真是别有一番韵味,意境太美,你心动了吗?【素材积累】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

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

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

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

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4、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菅家文草》与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

《菅家文草》与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

《菅家文草》与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菅家文草》是日本平安时代以才学著称的诗臣菅原道真的作品,收录了468首诗歌。

菅原道真时代,正是唐文化对日本产生重要影响的时代。

唐代的诗歌语言在菅原道真诗中,留下了广泛而深刻的痕迹,白居易诗歌的影响尤为显著。

标签:《菅家文草》白居易词汇双音化中日文化交流史源远流长,而唐朝是中日交流的发展时期。

唐朝时的中日文化交流以唐诗影响最为深远,模仿和创作汉诗深深吸引着日本的贵族们。

日本汉文诗在天智天皇时期开始兴起,最早的汉文诗是《怀风藻》。

王朝时期是汉文诗的萌芽期,是模仿和吸收阶段。

平安时代的菅原道真首次提出了“和魂汉才”的说法,强调了汉文诗“本土化”的重要性。

此后,日本汉诗更加贴近日本的生活和习惯,本土化倾向加强。

菅原道真将自己所作的诗和散文结集成《菅家文草》全12卷(900年),在太宰府时的作品结集成《菅家后集》(903年左右)。

这两部文集是日本汉文诗的集大成之作。

《菅家文草》是菅原道真汉文诗的精华所在,它对后世的汉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菅原道真的诗歌(以下简称“菅诗”)是以模仿白居易诗歌(以下简称“白诗”)为主,但是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融入了日本的本土文化。

《菅家文草》是结合了唐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产物,是一部中日文化交流的代表之作。

菅原道真师从岛田忠臣(828~892),而岛田忠臣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风影响最大,白居易的诗文在平安时代曾一度受到贵族们的顶礼膜拜。

据日本学者川口久雄统计,日本诗文集锦《和汉朗咏集》(1013)中刊载白居易的诗多达135首。

白居易作品是由日本遣唐使传入日本,白居易的诗歌一经传入,迅速流传开来,深受当时日本文人的喜爱。

醍醐天皇都对《白氏文集》爱不释手,而菅原道真的诗作更是得到醍醐天皇的好评“更有菅家胜白样,从兹抛却匣尘深。

”[1]白居易深深影响了王朝时期日本汉文诗,对日本汉文诗界的影响之大,无法估量。

《菅家文草》中出现的词语与白居易诗歌中的词语有大量重合是不可避免的。

毕竟流水不西归

毕竟流水不西归

毕竟流水不西归作者:王叶方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1期摘要:日本汉诗到江户幕府后期,已经进入衰落期。

赖山阳起振诗风,虽为日本汉诗放一异彩,但无法挽回汉诗整体衰落的趋势。

至明治、大正间,夏目漱石为日本汉诗文学贡献了最后的辉煌。

关键词:汉诗;赖山阳;夏目漱石应神天皇时,百济献博士王仁入日讲学,汉学始入日本。

至飞鸟时代,经历圣德太子改革与大化革新,日本全面吸收汉文化,作为当时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诗道也在日本发展、兴盛起来。

天平胜宝三年①,日本第一部汉诗集《怀风藻》问世,所录诗中,最早的是天智天皇时大友皇子的作品,其《侍宴》诗云:“皇明光日月,帝德载天地。

三才并泰昌,万国表臣义。

”其气魄与同时代唐太宗的《帝京篇十首》相较也不遑多让。

自镰仓开幕后,进入五山文学时代,诗风大体宗宋范明,虎关师炼、义堂周信等大家异彩纷呈,甚至上杉谦信等战国大名也多有佳作。

然自元和偃武后,“诗风淳朴未开,率学宋而鄙粗……其流弊模拟缘饰,神骨消亡,而诗乃衰矣。

”②正是在这“论密而艺疏,说高而词卑,萎靡不振”③的背景下,赖山阳的出现,以雄健刚劲的骨力,振衰起弊,为日本汉诗别开一生面。

山阳是宽政、文政间人,其时距德川氏开幕已近二百年,幕府已进入后期,而民间尊皇思想也已向上层发展。

山阳所作《日本外史》,即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自强思想。

当时其西邻的清国处于乾、嘉、道时期,虽然已在走下坡路,但还没有被列强轰开国门,对于东亚,还是“天朝上国”。

因此,山阳的日本民族自强精神,反映在诗作中,就表现为痛感于“自别东都未十年,诗家纤巧未成篇,不看沧海鲸鱼走,独见兰苕翡翠鲜”④的浮糜诗风而立志要与汉诗的母国一争高下。

所谓“我国风气人物,何必减西土。

恨余词鄙俚率薄,不足齿汉儿。

”⑤山阳诗作,肖宋而有唐风,以中华文字,发东瀛意气,是“和魂汉才”精神在诗歌领域的代表,其创新精神与艺术特点,诸大家多有论列,兹不赘述。

笔者想说的是,在日本汉诗诞生一千余年后,已经步入了它的没落期。

中日文化交流的辉煌和中日政治文化的异同——论菅茶山的史诗式汉诗《开元琴歌》

中日文化交流的辉煌和中日政治文化的异同——论菅茶山的史诗式汉诗《开元琴歌》
收 稿 日期 :0 10 —1 2 1-32
维 昔李 唐全 盛 日, 修邻好 通 使船 。 岁 沧 波浩 荡如 衽席 , 徒 留学动 百千 。 生
基金项 目: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 地重大项 目( 8J 7 2 8 ) 教 0 JD 5 0 0
作者简介 : 李均洋 , , 男 陕西华县人 ,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诗歌研究 中心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 , 从事 中 1语言文化 比较研 究。 3

《 开元琴歌》 日文化交流的 时空观 中
江户 中期 僧 人 、 诗 人 六 如 ( 74 10 ) 汉 13— 8 1 评 《 开元 琴 歌》 :大 篇 大议 论 , 括千 年 , 历 叙 出 , 道 “ 包 历
不费力 , 非才豪学博 , 则何臻于此。 [ ( g ”2P ) ]l z
次遣 唐 使 团 成 行 的 中 日文 化 交 流 写 起 , 直 写 到 一
“ 松声 断 续 冬夜 阑” 1 8 即 7 6年冬 夜 , 就是 说 , 间 也 时
樾 (8 1 96 编辑 的 4 12 —10 ) 4卷本 1本汉诗集 《 3 东瀛 诗选》 明治十六年 即 18 ( 83年刊行 ) 共收录 1 , 3 本江 户时代 ( 63 87 至明治时代 (8 8 11 ) 10—16 ) 16 - 9 2 初 期 50位 日本汉 诗人 的汉诗 50 3 30余首 , 中卷 十一 其
中图分 类号 : 1 5 G 1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02 3 ( 0 2 0 -170 10 -7 1 2 1 ) 中 日政 治文 化 的异 同。
菅茶 山 (7 8 12 ) 备后 国 ( 广 岛县 福 山 14 — 8 7 是 今
是指 日本 , “ 乃 灵 物 寻 灵 地 , 桴遥 向 日东 天 ” 但 无 乘

中国传统道德与日本汉诗

中国传统道德与日本汉诗
师。
6l
维普资讯
所减 弱 。
夷于安政五年(88 被捕 , 15 ) 次年被处以极刑。他曾 写下两首在 日本脍炙人 口的汉诗 :
过 函岭
由于 日 本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 以及 中国传统
文化 道德 的潜 移 默 化 的影 响 和 作 用 , 六 世 纪 之 十
后,t E 本汉诗中表现中国传统道德内容的逐渐多 了
当年 意 气凌 过 云 。 马 东驰 不 见 山 。 快
起来。在 日 民众和诗人的眼里 , 本 中国传统道德的
内容 已经超越 了国界 的 限制 , 为 中 日两 国人 民共 成
今 日危途春 雨冷 , 槛车摇梦 过函关。
辞 世
同的宝贵精神财 富 ,日 本汉诗 的创作和流行反映 了中国传统道德影响的深远和巨大。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 中, 正统的儒家传统道
十七条》 , 里 就引用了不少 中国古典成语和中国诗
歌 。这一时期 , 中国文学对 日 本文学影响最大的莫 过 于 诗歌 。 九世 纪 中叶 以后 , 于假 名 的普 及 , 由 和
所渭 的日本汉诗 , 顾名思义就是 日本人用古代 汉语和中国旧体 诗的形式创 作出来 的文学 作品。
汉诗是 日本文学尤其是 日本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 的有机组成部分 , 它在 日 本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 的地位 。中 日两 国, 语言虽异 , 但文字部分却是相 同的, 因而中国古典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在 日本 得以风行 , 不仅文人官吏广为传颂 , 而且连普通百 姓 也群起 应 和 , 成世 界文 学史 上鲜 有 的奇 观 。这 构 是 国际文化交流史上少见的现象 , 也是两个 国家在
理, 学制九年, 。在中国两千多年
的封建社会中, 传统的儒家学说对 国人思想的影响 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 同时 , 传统的儒学对 日本 的影 响也是较为久远的。而儒家传统的诗教思想 , 远溯 到三世纪就随着《 论语》 传到了 日本 。五世纪 的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日本的汉诗
摘要:日本汉诗是日本文化的重要体现方面。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文化特色。

从形式上看,他和中国古诗有着血缘关系;从内容上看,它反映了日本的美景和日本人广阔的生活风貌。

关键词:日本汉诗;历史;特色
所谓日本汉诗,并不是指流传到日本的中国古诗,而是指日本人用古代汉语仿照中国旧体诗的形式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

日本汉诗是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千余年来,有专集问世的作家不下数千人,其诗作更有数十万首。

本文着重从日本汉诗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两个方面着手,希望能为今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日本汉诗的历史
日本汉诗产生于天智天皇在位的时期(668年-671年)。

现存最早的一首汉诗是大友皇子(即此后的弘文天皇)于其二十一岁时创作的《侍宴诗》:
皇明光日月,帝德载天地。

三才并泰昌,万国表臣仪。

大友皇子可以说是日本汉诗的始祖。

此后,日本汉语文学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日本汉诗的历史大致分为四个时代,即王朝时代、五山时代、江户时代、维新以后。

公元751年,日本的第一部汉诗集《怀风藻》问世,这部诗集共收录诗作一百二十首,其中大部分多为描写宫廷生活的平庸之作,较为优秀的作品当属释辩正写的《遇
朝主人》:
钟鼓沸城闉,戎藩遇国亲。

神明今汉主,柔远静胡尘。

琴歌马上怨,杨柳曲中春。

唯有关山月,偏迎北塞人。

到了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日本人创作汉诗的热情蔚然成风,《凌云集》、《经国集》的诗集先后问世。

而当时的诗人菅原道真,受到中国诗人白居易的影响写出了不少的优秀诗篇,成为平安时代最杰出的诗人。

从镰仓时代(1192年-1333年)以来,武士阶层崛起,日本的社会也出现了混乱局面,宫廷贵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相继失利,也失去了文化上的主导地位。

而此时隐居于山林的僧人们,凭借其特殊地位,得以继续从事文化方面的研究和汉诗的创作。

因其主要集中于镰仓和京都的无所寺院,所以历史上称其为”五山文学时代”,而此时日本的汉诗创作也进入了成熟时期。

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各地学者纷纷办起了学塾,汉诗也借此机会在武士阶级和商人地主阶级中得以推广。

各地的诗社应运而生,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汉诗在日本的社会影响。

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能否作汉诗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高上教养的标志。

因此这个时代日本的汉诗名家辈出,汉诗也进入日本汉文学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在创作题材上,汉诗从”五山时代”以描写山林生活为主要内容扩展到以描写日本的自然景色和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

例如,
高野兰亭(1704年--1757年)创作的《月夜三叉江泛舟》:
三叉中断大江秋,明月新悬万里流。

欲向碧天吹玉笛,浮云一片落扁舟。

又如宫岛诚一郎(1838年--1911年)所作的《晓发白河城》:悲歌一曲夜看刀,风雨灯前鸡乱号。

宿酒才醒驱马去,白河秋色晓云高。

维新以后,明治政府实行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大力提倡西学,而汉学随之衰落。

但维新运动的许多领导人已成为国家栋梁,他们大都在之前的江户时代打下了坚实的汉学基础,所以维新以后的汉诗水平不亚于之前的江户时代,而题材的范围又进一步扩大了。

明智初年,中日两国来往较多,旅游者也不少,这在当时的汉诗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如当时的驻华外交官竹添井井(1842年-1917年)所作的《送人归长崎》:
懒云如梦雨如尘,陌路花飞欲暮春。

折尽春申江上柳,他乡又送故乡人。

再如桂湖村(1868年-1938年)所写的《送田边碧堂游禹域》:幽朔平原散马群,行人记此覆明军。

榆关日暮风沙起,飞入卢龙作塞云。

因此可以说,反映日本社会的重大变动和日益广泛的国际交往,是维新以后日本汉诗的显著特点。

二、日本汉诗的特色
以中国诗的形式表现日本风貌,这可以说是日本汉诗的最大特色
了吧。

描写日本自然风光的汉诗,首推石川大山(1583年-1672年)创作的《富士山》:
仙客来游云外巅,神龙栖老洞中渊。

雪如纨素烟如柄,白扇倒悬东海天。

这首诗中的”仙客”是指役小角(634年-?),他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在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中曾经提起过役小角,说他”居岩穴三十年,结萝为衣,拾果为食。

”“凡国中名山大岳,足迹殆遍。

”而后两句诗文想象奇特,气势非凡,把整个富士山比作一把巨大的扇子倒悬在东海的上空。

在我国的唐诗之中虽然也有描写雪山的名句,如李白的《塞下曲》中有”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描述,但写的是大陆上的雪山,而非富士山这样的海岛上的雪山。

因此,”白扇倒悬东海天”这样的佳句已经成为富士山的代称,又增添了它的魅力和意味。

日本四周是海,人们享受着大海的恩泽,因此日本人对大海是有感情的。

从平野金华(1688年-1732年)写的《早发深川》一诗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当时东京湾的美景:
月落人烟曙色分,长桥一半限星文。

连天忽下深川水,直向总州为白云。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从永代桥附近向东遥望时所看到的东京湾
的海景。

可说是文笔雄健,意境壮阔。

日本汉诗的第二大特色,可以说是反映了日本人的坚强性格和进
取精神。

例如释月性(1817年-1858年)所写的《将东游题壁》: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这首诗作为立志的诗作流传很广,对后世的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又如反映日本人过去的学习生活的诗作,广濑淡窗(1782年-1856年)的《村居杂诗》:
村塾宁嫌陋,朋来足俊英。

齐言间楚语,墨行杂儒名。

洗砚晴渠暗,繙书夜火明。

田夫停不去,似爱诵絃声。

坚强与好学,这并非日本人所独有的品格,只不过对日本人来说尤为突出吧。

日本汉诗的第三个特色,是反映了日本人的婉转含蓄的性格特点。

如森槐南(1863年-1911年)的《夜过镇江》:
他日扁舟归莫迟,扬州风物最相思。

好赊京口斜阳酒,流水寒鸦万柳丝。

在这首诗中,诗人不直接描写夜过镇江所看到的景色,而是侧面的说下次一定不要来的太晚,在看完扬州的美景后还要在镇江喝杯老酒,饱览江边的暮霭风光。

此外,梁川星岩(1789年-1858年)所写的《舟夜梦归》也是诗意婉转、韵味悠长:
一瓮村醪三径秋,分明兄劝弟相酬。

蓬窗梦破潇潇雨,人在东宁万里舟。

这首诗里诗人先从梦中的虚景落笔,后写梦醒后的实景,前后对照,更增添了一份离乡后的思乡之苦。

总之,日本汉诗历史悠久、特色鲜明。

它源于中国古诗,又有别于中国诗词;它反映了日本当时的风土人情又不同于和歌、俳句。

可以说,它是用中国的诗体、语言和作法来表现日本的风物和日本人的生活及情感的。

因此,日本的汉诗是一种高级的语言艺术,它是光辉灿烂的日本文化的重要体现方面。

参考文献:
【1】黄新铭,《日本汉诗研究》,中国展望出版社
【2】渡部英喜,《日本汉诗纪行》,东方书店
【3】安藤英男,《日本汉诗百选》,苍土舍
作者简介:郑海峰(1982.6.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就读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