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汉诗,日本]浅谈日本汉诗与《论语》
近世日本《论语》学述要

近世与上代、中古、中世、近代属同一序列,介于 中世纪与近代(现代)之间,通行程度颇高。学术、文 化并不如政权、幕府般断代分明,而是相因相续,依其 内在理路而因续演进。因此,这一表述似更适合于把握 学术史意义上的嬗变、演进。在拙著《学术思潮与日本 近代论语学》(2015)中,笔者将近世时期的《论语》 学粗略划归在“近代以前”,是比较保守的。王晓平先 生所著《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1987),书名虽然 用“近代”,内容实已涉及江户时期日本诗学与明代性 灵派的关系。就文学而言,这是具有高远格局的,因为 此时的日本诗学已然具有类似近代性的特质。就《论 语》学而言,此一时期与此前时代已然大不相同,而且 所开风气颇为近代《论语》诠释所承继、演化,但还并 非如近代《论语》学那样,深受西方学术思潮的刺激和 影响。基于这些考虑,将此一时期的日本《论语》学冠 之以“近世”是合适的。
《论语》在日本的传播,至少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 史。至近世时期,《论语》释读之风尚大盛,研究之业 绩良丰,如林罗山、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等大家辈出, 研究水准也远远超迈前代,至如朱学、古义学、古文辞 学、折中考证学等学术流派群起争鸣,蔚为大观。
把握此一时期“《论语》学”的风貌殊非易事,只 能撮其要而述之。其要之所在,以笔者管见大致可以依 据以下几组关键词,加以寻思、捉摸与把握。一是“江 户、德川与近世”,此以关于时期的不同表述入手,把 握历史文化语境,以益于解析时代特质;二是“官学、 藩学与私学”,是以接受主体为切入点,考察传播范 围,进而解析接受取向与选择;三是“写本、刻本与训 点”,是以传播介质及文本形态为视角,把握传播的物 质形态和阅读方式,进而解析《论语》学之兴隆的条 件;四是“旧注与新注”,是以流布注本为切入点,考
日本汉文学研究 论语

1「漢文学研究」(水曜日・三限)演習発表材料平成廿七年六月四日学部特別聴講生 T二〇一肆一伍李り鎮ちん君くん「論語」子罕篇十八【本文】「原文」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書き出し文」子曰はく、「吾未だ徳を好むこと、色を好む如くたる者を見ざるなり。
」「現代日本語訳」孔子が言う。
「いままで徳が色の様に好きな人を見たことはない。
」「語釈」成語招摇過市居衛月餘、霊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摇市過之。
「史記・孔子世家」事由とは、孔子と弟子らが衛にいった。
衛霊公が孔子の名を慕い、異姓兄弟を結ぼうとした。
たびたび衛霊公の夫人、国政を掌にした南子が孔子を惑わすこともあった。
霊公が孔子を連れ、みやこを回ろうとして、南子と有力者の宦官の雍渠と同乗し、孔子を後ろにつかせた。
仁政を施すことに問わないとした霊公に失望し、孔子は弟子を率いて衛国を出た。
【注】「本文」① 疾時人薄於德而厚於色。
故發此言。
「書き出し文」2時に人色に厚くして徳に薄きを疾む。
故に此の言を発す。
「現代日本語訳」当時の人が徳を軽んじて美色・権術など享楽を重んじることに心を痛めたから、こういうふうにいったのだ。
【疏】「本文」正義曰、「此章、孔子疾時人薄於徳、而厚於色也。
」「書き出し文」正義曰はく、この章、孔子は時に人は色に厚くして徳に薄きを疾むなり。
「現代日本語訳」正義というのは、この文は、当時の人が徳を軽んじて美色など享楽を重んじることに心を痛めることだ。
「論語」述而篇廿二【本文】「原文」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
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
拔其樹。
孔子去。
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学習②「論語」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書き出し文」孔子曹を去りて宋に適きて、弟子と大树の下に禮をならふ。
宋の司馬の桓魋は孔子を殺さんとす。
その樹を抜く。
孔子去る。
弟子曰はく、以て速やかにすべし。
子曰はく、「天徳を予に生ぜり、桓魋其れ予を如何せん」3「現代日本語訳」孔子は曹の国を去って宋の国に来た。
《论语》、川柳与凡俗孔子

《论语》、川柳与凡俗孔子导读:不论什么时候走进日本的书店,你都不难发现几种与《论语》有点关系的书,什么《论语的世界》、《我的论语》啦,《论语与孔子研究》啦,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而且随笔散文作家们也总能拿古老的《论语》作出新文章来。
其实,远在日本江户时代,《论语》就是识文断字的人熟悉的一本书,熟悉到连川柳也有不少咏唱《论语》的句子。
川柳中的《论语》,或许也算得上是“他者”接受中国经典留下的一点痕迹。
川柳是日本的讽刺诗,是一种小诗。
也称为风狂句,是一种杂俳样式,表现的是江户町人的日常生活。
它和普通俳句一样,都只有十七个音,只是不像普通俳句那样必有季语、切字。
周作人说日本的诗歌在普遍的意义上统可以称作小诗,但是在和歌、俳句、连句等诸多日本诗歌样式中,俳句是小中有小,小得不能再小,它就只有十七个音。
就诗意而言,不论是拿西方诗歌的尺子来量,还是拿中国诗歌尺子来量,那它都算不上诗,顶多可以说是“句”,是名副其实的“有句无篇”。
至于俳句的近亲川柳,既小又俗,就更难上文学史的排场,所以翻遍各种名家撰写的日本文学史,舍得提它一提的,终究是少数。
然而或许正是它的俗和小,使得谁都不会产生大雅之堂前的畏缩。
专业主妇、退休工薪族、甚至小学生,都可随口来上一句。
滑稽、道破、轻妙被视为川柳的三大要素。
道破,就是要点到微妙处,要说透细微的人情。
滑稽、轻妙就是微温而不火的黑色幽默。
其中不论是以历史政治为内容的“高番句”,捕捉生活小事的“中番句”,还是专写情色的“下番句”,无不以想法和表达的新奇为务。
川柳对于人,拒不正视,反而袖手旁观,嘲弄玩笑,逮住弱点,夸大讽刺,旁敲侧击,不予放过。
也正因为如此,有时反而能折射出生活的多面性,具有些微缓解冲突、慰藉人心的阅读效果。
德川幕府的尊拜儒术,喜欢儒教的将军在那里听讲经书,每年都要在汤岛圣堂举行名曰“释奠”的祭孔活动,这种崇儒之风也一直刮到市民当中,刮进町人的家庭生活。
有一句川柳写“阿姊三味线,阿弟《论语》第一卷,琴声书声伴”,写姐弟两人,一个在练习着弹奏着三味线这种乐器,一个在念《论语》,它的作者很可能就是一个在一旁得意地监督他们的父亲。
历久弥新:《论语》在日本

作者: 赵坚
作者机构: 日本常磐会学园大学
出版物刊名: 国际汉学
页码: 156-17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论语 儒学 日本民族精神 新保守主义
摘要:�论语》是最早传入日本的中国古代典籍之一,一直被日本的知识精英奉为"圣书",孔子的教诲逐渐契入社会意识形态,成为日本民族精神生活的底蕴,以及传统道德意识和价值判断的重要渊源。
就像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把《圣经》视为自身精神信仰的指南一样,《论语》在日本被视为德行和智慧的宝鉴。
江户时代的儒学者伊藤仁斋将《论语》称颂为"宇宙间第一书",反映出其在日本古代享有的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现代国家,《论语》以其不可思议的适时更新能力,继续对现代国民的精神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
昭和年间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号称"昭和哲人"的安冈正笃,称颂《论语》为日本"最古同时也是最新的典籍",为孔子作为"圣之时者"做了最好的脚注。
从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以来,《论语》以及有关《论语》的书籍,常年列于畅销书榜,成为"永久的畅销书",足见其历久弥新的永恒魅力。
这种魅力,在日本进入"后工业社会"之后,依然不曾稍衰。
当代《论语》研究者井上宏生甚至断定《论语》的教诲业已排列于日本精神构造的遗传组合,可见《论语》精神已经超出信仰层面,而进入行为模式的领域,代代传递赓续,从正面或者负面,在积极意义或者消极意义上,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影响、规范着日本人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
日本相关

《对日汉语学习型词典的编纂 ——从日本学生典型词汇偏误产生的原因谈起》
——徐桂梅,辞可概括为5 类: ( 1) 误解词义。 ( 2) 误作搭配。 ( 3) 误判色彩( 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 4) 颠倒字序。 ( 5) 误写字形( 包括繁体字和日制汉字)。 尽管这五类偏误的产生主要是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的结果, 不能归咎 于词典, 但学习型词典应该担负起帮助学习者避免偏误的使命, 如果学 习者( 词典使用者) 没能通过使用词典纠正或避免偏误, 那么词典就难 辞其咎了。对于日语母语背景的学习者来说, 日汉同形词辨析是非常 必要的, 因为日汉同形词是他们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最易混淆的一类词, 而且几乎所有日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 都受到此类问题的困扰。究其 原因, 除了学习者自身的问题以外, 他们所使用的双语词典也有改进和 完善的必要。
• 偏误分析
• 1,总括性研究。韩越(1999) 将日本人学汉语时的词汇偏误分为两 类:因误解词义而形成的;因不理解词汇结构而造成的。第二类偏误 是因为中日两种语言存在着同形同义词而用法不同, 故造成负迁移。 • 2, 复合词学习负迁移。陈绂(1998) 讨论了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复 合词时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指出日语与汉语之间存在的同形词现象 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障碍,即造成了一系列 母语负迁移现象,特别是在使用汉语双音节词时所出现的语法错误 尤多。 • 3,汉日异形同义词学习偏误。鲁宝元(1999) 指出,日汉两种语言中 存在着异形同义词,因此,日本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对某些与日语 相对应的异形同义词在理解上往往会觉得陌生,可能会套用同形的 日语词,出现理解上和表达上的偏误。 • 4, 其他。1) 动词偏误。这方面的研究有戴国华(2000) 和翟艳 (2003) 。此外,韩越(1999)对离合词的阐述颇有新意,认为离合词对 日本学生来说极为难懂。2) 时间词偏误。辛永芬(2005) 预测了日 本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间词时的五种偏误倾向。
日本“中国学”视角的《论语》批判比较研究

日本“中国学”视角的《论语》批判比较研究1. 内容描述本研究旨在从日本“中国学”对《论语》进行批判性比较研究。
日本“中国学”是指在日本兴起的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文学等为主要课题的学术流派。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关注逐渐加强,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中国学家”,如林德韧、池田大作等,他们将日本的中国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通过对日本“中国学”视角下的《论语》批判性比较研究,本研究旨在揭示日本“中国学”界在研究中国古代经典文献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为我国的古代文献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1.1 日本“中国学”研究概况在日本的文化与学术领域,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经典如《论语》历来受到重视。
日本“中国学”的研究概况,反映了日本学术界对中国文化的深度探索与独特理解。
自江户时代开始,日本就对中国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引进和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学”研究体系。
进入现代以来,尽管“中国学”的称呼有所变化,但对中华文化的探索与研究并未中断。
在《论语》的研究方面,日本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不仅关注《论语》的文本解读,还从哲学、历史、文学、比较文化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批判与比较研究。
日本学者在研究中,注重文献考据与义理阐释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
日本学者在研究中也不乏创新观点,对《论语》中的某些思想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评价。
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日本“中国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现代日本学界对《论语》更加关注其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从现代视角重新审视《论语》的思想与价值。
在此背景下,日本学界对《论语》的批判与比较研究,呈现出更加多元、开放的特点。
日本“中国学”视角下的《论语》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
这为中日文化交流、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1.2 《论语》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其思想深邃、语言精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对日语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诗歌和文言文。
在日语文学的早期阶段,日本诗歌在形式和题材上都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万叶集》中的许多作品直接模仿了《诗经》和《楚辞》等中国古代诗歌的风格,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学的学习和借鉴。
在文言文方面,中国古代文言的经典著作如《孟子》、《论语》等被日本学者翻译成日文,成为日本文学界的重要学术资源。
这些文学作品的传入不仅丰富了日本人的文学修养,也为日语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中国哲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中国哲学在日本的传播始于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对日本的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日本的国学与儒学传统,就是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在日本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佛家的超脱世俗的影子。
而在近现代,随着西方哲学的传入,中国哲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有所减弱,但是在日本文学中仍然能够看到中国传统哲学的痕迹。
中国历史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和人物在日本文学中被广泛地加以描述和赞颂。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日本流传甚广,被改编成日本的传统文学作品。
在日本传统戏剧和小说中,也常出现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和历史事件的题材。
中国历史对日本文学的丰富多彩贡献着。
中国艺术对日本文学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尤其是中国的绘画和书法,对日本文学创作的影响尤为显著。
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中国绘画和书法意境的表现,这些都是中国艺术对日本文学的重要影响。
中国文化在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和艺术等方面都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日本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也将继续发展和壮大。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文化对日语语言文学的影响将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刻,为两国文化的交流和友谊添上新的篇章。
日本汉诗文简议

说 它 是 理应受 青 年文 艺爱好 者 们
,
也赞 扬 过高 尔基 所 写 的 评 论 托尔 斯泰 的 书 前 者是学 究式 的
, , ,
认 为 同 是 写 托 尔斯 泰 的 书
、
,
梅
列 杰科 夫斯 基 与 高尔 基 相比 鸟的 这 些 评 语 晚年
,
后者是 巩 实的
天 才的
。
但是
,
正宗 白 在 他的
。
,
对社
以 及 在文学 评 论 方面 的 求实 精神
这 使得 正宗 白 鸟成 为 日 本 现
,
、
代 文学 史上 著 名 的 文 学家 和 评 论 家 之一
正 宗 白 鸟 有 很高 的 文学 造 诣
,
青少 年 时 期 起即 酷 爱 文学
受 到本 国的
,
西 欧 的 文学
,
名著 以 及 中 国 的 唐 代 名家 诗歌 产 阶级个 性解 放 的 思 想 会观
《
或 悄世 嫉俗
,
,
或述 怀 状物
,
写 下 不少 珍 品
《
十
本 朝文粹
。
》
( 十 四卷 )
以 及 十 二世 纪 中叶 成书 的
本 朝续 文
,
粹
》
( 十三 卷 ) 集录 了磋 峨天 皇 以来三 百 余年 的 代 表 作 品
,
基本 反映 了平 安时 代
,
特别
、
是 中期 的 汉诗文 创 作的风貌
平 安 末 期 汉 诗文 创 作 随 着 王 朝 的 衰 落亦 渐渐衰 落 到 了十三 世 纪
,
日 本 汉 诗文 兴 起 于公 元 七 世 纪 中 叶 的 近 江 时 代 约 有一千 二百 年 的 悠 久历 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日本汉诗与《论语》
《论语》对日本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据《日本书纪》、《古事记》记载,应神天皇五十八年,百济国派王仁博士赴日时曾携带了大量汉文献,并为皇太子冤道稚郎子传授《论嘟》《怀风藻》曰:王仁始导蒙于轻岛,辰尔终敷教于译田,遂使俗渐沫泅之风,人趋齐鲁之学。
七世纪初,圣德太子倾慕中国文化,精通《论语》等经典,他在位期间制定的《宪法十七条》中的以和为贵,:其治民之本,要在于礼。
上不礼而下非齐,下无礼以必有罪。
是以君臣有礼,位次不乱:百姓有礼,则国家自乡留:言是义本,每事必信:使民以时便是分别援引《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学而》信近于义,言可复 ,《论语学而》使民以时等。
据藤原宫出土木简可知,藤原京时代的官员已把《论语》作为习字的范本。
八世纪初,文武天皇颁布《大宝令》,创设大学,传授《论语》等儒家经典,并举行释奠仪式,开始祭奠孔子。
九世纪末,藤原佐世奉救编纂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收录《论语》类269卷,包括郑玄《论语注》10卷、何晏《论语集解》10卷、皇侃《论语义疏》10卷等。
平安朝时期《论语》成为学校公共必修课,全国范围祭拜孔子的活动更加兴盛祭文内容极力颂扬孔子的功德,并表达对孔子极端崇敬的心情。
一、日本汉诗对轮语》典故的引用
简野道明《论语讲义》认为:自古以来《论语》被尊为至高无上的圣典,上自历代的天皇,下至市井的庶人,始终讲究不倦。
日本汉诗常常把《论语》典故作为意象符号融会到其诗歌创作之中,使得其诗作更加典雅含蓄。
颜渊典故是日本汉诗作家常常引用的对象,典出《论语雍也》:革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描绘颜渊在陋巷不改其乐的高贵品质。
岛田忠臣《独坐怀古》巷居傍若颜渊在,坐啸前应阮籍临。
日下闲游任意得,免于迎送古人心,引用颜渊典故,表明渴望得到人生中真正的知音:山崎篙斋《读轮语》革瓢未味巷颜乐,掩卷吟叹灯火前,通过对颜渊的颂扬,表达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藤田彪《瓢兮歌》陋巷追随不改乐,盒将美禄延天年,则是诗人借颜渊以言志,表明自己豁达的人生观。
二、日本汉诗对轮语》章句的受容
《论语》中的章句多为典雅之词,山崎篙斋《读论语》读尽鲁论二十篇,德音如玉自温然,表达了他对《论语》美好言辞的强烈共鸣。
管原道真更是把《论语》提升到君政万机此一经的崇高地位。
日本汉诗作家常以《论语》的章句作为拟仿的范本,不断摄取同化,移植、运用于汉诗作品之中。
日本汉诗受容《论语》章句具有多种形式,主要有借用《论语》名句入诗、略变《论语》词句入诗、化用《论语》句式与句意入诗、以整首诗作化用《论语》章句等。
三、日本汉诗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传入日本后,日本上下均尊孔子为师。
伊藤仁斋《论语古义总论》盛赞孔子曰:夫子之德实为超迈群圣,夫子之道高于天地。
管原道真《仲春释奠听讲论语》亦称圣教非唯一,孤源引万流。
珠从沫水出,辖自孔门投。
问道谁为远,趋庭莫暂留。
此间钻仰事,遥望鲁尼山。
表达了对孔子道德学问的无尚尊崇。
日本汉诗中孔子形象的描绘,主要集中于对其
高尚道德和厄于陈蔡的具体记述之中。
总之,通过对日本汉诗与《论语》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学者积极移植、输入《论语》元素《论语》成了日本重要的文化文本和思想文本。
日本汉诗作家引述、化用《论语》,重在阐明其中的道德原则与伦理思想,藉以增强诗作的说服力与可信度,涵养个人德性和人格修养,成为其宣扬儒学精神、弘扬政治伦理教化之用的重要载体,甚至成为日本汉诗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日本本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