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日本汉诗
日本汉诗集

日本汉诗集以日本人文化修养的传统为中心——日本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接受史井波律子(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怀风藻》与《万叶集》从奈良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日本文学文化的历史与其对中国文学文化的接受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是《怀风藻》,收录其中的汉诗反映了那些极力模仿当时发达的中国文学、并想将之转化为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学的先驱者们的艰苦努力。
《怀风藻》编定于天平胜宝三年(751年)。
那时相当于唐玄宗天宝十年,正是李白杜甫等大诗人辈出的“盛唐”时期。
但是,正如吉川幸次郎所论,《怀风藻》中的汉诗“与当时中国诗坛上的潮流相比晚了五十年到一百年”。
《怀风藻》中的汉诗大多是模仿盛唐之前的初唐时期,甚至再往前的六朝时代的诗歌。
这种时间上的错位,应该是由于与当时同时代的作品相比,《文选》和《玉台新咏》等六朝文学中已有定评的一些文集很早就传入日本并被接受所致吧。
六朝文学的理想就像《文选》的编者、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所述的那样,“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也就是说表现的内容和方式应该追求完美和谐。
但实际上,创作者往往偏重于表现方式,从而容易导致对辞采的过分重视。
而以六朝诗歌为圭臬的《怀风藻》继承了这种倾向,诗的内容暂且不论,那些一味追求华丽表达的诗就占据了主流。
《怀风藻》中的汉诗里,宴会诗和应诏诗等以宫廷为舞台、在公共场合创作的诗很多。
《怀风藻》中的诗人们就是在这样的场合下来展示自己掌握的异文化精髓以及比拼作汉诗的才华吧。
因为那时训读理论尚未确立,所以在这些诗人的汉诗中是看不到他们努力将六朝和初唐诗歌改造成日式诗歌的态度的。
反倒是他们运用学习来的表现技法,拼命模仿六朝和初唐的诗风的态度十分显眼。
因此,虽然“和习”较少,但被吟咏的场面和情景却由于“假想”法则的运用而呈现出中国风。
例如,收录在《怀风藻》中的大津皇子的五言诗《春苑言宴》如此写道——开衿临灵沼,游目步金苑。
澄彻苔水深,晻暧霞峰远。
惊波共弦响,哢鸟与风闻。
日本经典诗句中日对照

日本经典诗句中日对照1.日本古代情诗1待我君衣湿,君衣不可分,愿为山上雨,有幸得逢君。
2石上丛生树,繁开马醉花,赠君聊折取,君已去天涯。
3君行是长路,如席卷成团,愿有天来火,焚烧此席完。
4相见须臾别,暂时慰我情,后来愈想念,恋竟似潮生。
5今晚莺鸣否,单思太可怜,晚霞缭绕处,明月已经天。
6东风吹白浪,来打奈吴湾,好似千重迭,恋情永往还。
7人可恋而死,恋情则永生,相思相恋日,杜宇总来鸣。
8白日当空照,永恒不变形,天空无日照,我恋始能停。
9开出春花好,攀花手折持,花开千百遍,无已恋君时。
10与姝难相见,相思入梦魂,昼长春日永,相念到黄昏。
11横野成春野,蔓延紫草根,莺鸣长不断,念念是君恩。
12一瓣樱花里,千言万语难,赠君君记取,莫作等闲看。
13夏野繁开者,鲜红百合花,花开人不见,单恋芳堪嗟。
14山上徘徊月,出山犹有时,待君今夜久,更漏已嫌迟。
15我正恋君苦,待君门户开,秋风吹我户,帘动似人来。
16相思人不见,不见又常思,最是难堪处,心情展转时。
摘自《万叶集》——日本古代诗歌总集(在日本文化中相当于中国古代《诗经》地位)2.有什么比较优秀的日本徘句本著名俳句诗人松尾芭蕉(1644~1694)俳句的代表作。
俳句是日本传统诗歌形式中的一种短诗,也是世界上最短的格律诗之一。
它以极其短小的形式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受,多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语言含蓄、隽永、简练,便于记忆和流传。
俳句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形成于十五世纪。
原称“俳谐”,是一种以表现市民生活为主的诙谐诗。
俳圣松尾芭蕉把它从诙谐提升到真挚,并引向抒情诗的意境,奠定了它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
俳句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
第一,每首俳句都是三行十七个音节,第一行五个音节,第二行七个音节,第三行五个音节,即构成“五、七、五”的格式,而不押脚韵。
第二,每首俳句都必须有而且只能有一个“季题”。
所谓“季题”,又称“季语”,即与四季有关的自然现象或人事现象。
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现象,就是用与春夏秋冬四季有关的风花雪月、鸟兽虫鱼、花卉草木等为标志和暗示,使读者一看即知该俳句所吟咏的是四季中的那个特定季节的事物。
20首最美日本汉诗,在东瀛三岛遇见古中国之美

20首最美日本汉诗,在东瀛三岛遇见古中国之美《中国诗词大会》热播似乎掀起了中国古诗词的热潮,大家开始重新认识中国诗词之美。
其实,中国的汉诗在日本一直都是备受推崇的,像是《诗经》、唐诗宋词等被日本统称为‘汉诗’的文字不仅是中小学教材的一部分,更是日本文艺界的热门。
日本作为一个国土面积还不足中国云南省大的国家,这决定了他们的文学不会有什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却在幽静的生活中,以最细腻的眼光寻找到了最精致的美。
日本汉诗就体现这种特性。
(日本诗人阿倍仲麻吕)日本汉诗最早可以可追溯到天智天皇(626——672)时期。
此时的太政大臣大友皇子,是可考的最早的汉诗诗人。
自圣德太子改革和大化维新,日本向中国大量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彼时中国亦处于诗歌兴盛之时,可说是汉诗传入日本的一个重要契机。
日本汉诗起始几乎与我国诗歌极盛期的唐诗同时,千年积淀,不乏名家名作,比如与李白、王维交情深厚、最终埋骨长安的日本诗人阿倍仲麻吕(晁衡);比如我们熟知的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就曾写过很多汉诗;而短小精美的俳句也是受汉诗影响而来的产物。
●●●本文配图来自日本画家东山魁夷藤原肃山居青山高耸白云边,仄听樵歌忘世缘。
意足不求丝竹乐,幽禽睡熟碧岩前。
长啸子灵山亭看花戏赋君是护花花护君,有花此地久留君。
入门先问花无恙,莫道先花更后君。
林忠夜渡乘名扁舟乘霁即收篷,一夜乘名七里风。
天色相连波色上,人声犹唱橹声中。
众星闪闪如吹烛,孤月微微似挽弓。
渐到尾阳眠忽觉,卧看朝日早生东。
石川凹富士山仙客来游云外巅,神龙栖老洞中渊。
雪如纨素烟如柄,白扇倒悬东海天。
骤雨冥色分高汉,雷声过远山。
晚凉残雨外,月洁断云间。
白牡丹不是姚家不魏家,玉杯承露发光华。
谁将天上十分月,化作人间第一花。
溪行高岩浅水边,回眺弄吟鞭。
野径菅茅露,田村篁竹烟。
溪空莺韵缓,山尽马蹄前。
懒性与云出,又应先雨还。
题樱叶再为花寒林秀色夺红霞,片片随风飘水涯。
“俳句八忌”观照下的汉俳创作

古代文学“俳句八忌”观照下的汉俳创作文/王叶方摘要:汉俳诞生至今将近四十年,尚未产生能与日本俳句较高下的作品。
虽然中日两国在历史传统、民族背景等方面多有不同,在俳句的表现形式也非完全一致,但对日本俳句规律进行学习,无疑将对汉俳的创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俳句;汉俳;俳句八忌汉俳之得名,至今不到四十年。
1980年5月,中日友好协会接待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即席以中文拟作了三首俳句,其末章末句云:“和风起汉俳”。
次年,林林、袁鹰两位先生在日本《俳句》杂志上发表《架起俳句与汉俳的桥梁》一文,“汉俳”由是定名。
俳句是日本传统诗歌形式的一种,脱胎于“连歌”的“发句”,由五、七、五共三句十七个音组成。
汉俳,顾名思义,就是用汉字创作的俳句。
自其诞生以来,迅速拥有了众多爱好者,涌现出大量作品。
然而,公允地审视这些作品,就能发现其中大多数作品都缺少了日本俳句的意境美。
汉俳首先是俳,其次才是汉字创作的俳。
既然是俳,就需要遵循俳句的规律。
日本也有一种名为“汉诗”的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是日本人用汉字创作的诗歌,遵守中国诗歌格律,历代多有佳作,为中华诗歌在东瀛别开一生面。
同样,中国人创作的汉俳,如果不学习俳句的规律,就无法出现象日本汉诗那样的优秀作品。
日本女俳人水原秋子曾提出关于俳句创作的八条禁忌,可以用来观照当下的汉俳创作:一曰忌咏无季之句季语为俳句第一要素,季语是指用以表示季节的词。
虽然日本俳句里也有无季俳,但始终未成主流。
季语既能增加句的姿色美,又能表现作者对季节的纤细感受,深刻表达出日本文学的“幽寂”之美。
可以说,季语是欣赏传统俳句不可缺少的形式要素。
但在汉俳里,对季语的使用却不太重视。
如当代汉俳开山祖之一的林林先生的代表作《圣多美即景》“瀑布绿岩上/宛如白发三千丈/气魄真雄壮”。
这种现象在汉俳创作中十分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俳的美感。
二曰忌咏多季语之句季语用于透露季节,引发下面的句,多季语之句会令人感觉重复而生无趣感,破坏俳句本身的意境美。
日本俳句相比中国古诗有什么特点?

日本俳句相比中国古诗有什么特点?日本俳句,是一种有特定格式的古典短诗。
严格的俳句必须符合两个规则:第一,俳句由三行(5-7-5)共十七个音节组成,这里的音节以日文(假名)为标准。
第二,俳句中必须要包含有一个季节语。
可以是春、夏、秋、冬、新年、节日等季节用语。
也可以是众所周知能够表明季节的动植物或生活、自然用语。
俳句的由来日本中古的时候将中国乐府诗发展为和歌,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
俳句是三行十七音,相当于是截短的和歌。
这有点像绝句被看成是截短的律诗,按日本学术界的说法,俳句的原型是中国古诗中的绝句。
比如近代俳句的代表人物正冈子规就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源于汉诗绝句之故。
”俳句的具体发展脉络大致可以看作是:首先,受乐府诗影响发展来的“和歌”,主要采用汉字,用词追求典雅,主要在贵族中流行。
然后,以和歌的形式多人连唱,发展为“连歌”(也可看作是和歌的一种形式)。
接着,在连歌基础上,用词日本化、通俗化,句式更加简短,形成以滑稽诙谐内容为主的“俳谐连歌”。
最后,在俳谐连歌基础上,使发句独立成诗,形成追求瞬间情思感悟的“俳句”。
除了严格的俳句之外,俳句也发展出了,无季节语俳句,和抛弃一切格式的自由律俳句。
日本俳句早期代表人物及作品1. 山崎宗鉴(?—1553)当时日本流行和歌以及多人连唱的连歌,宗鉴自度不擅长连歌,另创俳谐与之争衡,被后世尊为“俳谐之祖”。
宗鉴提倡以口语俗语作讽刺揶揄,主张废除一切格律,但对季题却很尊重,后来成为俳句一大铁则。
宗鉴的作品大致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嘲世诙谐,例如:“良月若安柄,绝似佳团扇。
”“老朽轻抚地,蛙鸣似个长。
”另一种是安贫淡泊,例如:“入夜食毛栗,明月出山巅。
”“十月纸窗破,遂识金风寒。
”宗鉴临终时咏了一首“辞世”歌:“宗鉴,何处去?他界行。
”2. 荒木田守武(1472—1549)守武既擅长连歌,又热衷于俳谐,曾说:“俳谐连歌的格律当由我制定。
怎样认识汉俳

怎样认识汉俳转:明月清风花香飘的博客原文地址:怎样认识汉俳作者:幽梦逸韵怎样认识汉俳湖南·段乐三一、汉俳的由来汉俳,顾名思意,就是用汉字写成的俳诗。
俳诗又是什么呢?这得从日本的俳句说起。
日本诗歌品种,被他们的文化人常写不衰的有好几种,俳句、短歌尤为突出,最受宠爱。
十分之一的日本人会写俳句,俳句已经成为日本诗歌的主体。
在他们国家里,有很多全国性的俳句大团体和各地的俳句组织,还有专门从事培养学生的俳句协会。
他们经常主办全国性的和国际性的学生俳句大会与群众性的俳句大会,人们习惯称这种用“五、七、五”音形式写下的俳句叫俳诗。
中日文化交流,由来已久。
中国汉俳学会副秘长董振华先生撰文介绍:“唐诗随着日本的遣唐使和中国高僧渡海东去,到日本落户生根,开花结果。
日本文学史家认为,八世纪以后日本的和歌、俳句以至其它文学作品都能看到唐诗的影响,日本历代都有不少诗人、歌人、俳人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合乎规矩的汉诗,甚至有的造诣颇深。
”但是,中国知道俳句或留日学生能用日语写作俳句的人,虽有,却很少。
在1980年5月30日以前,从来还没有人想到过用汉字创造汉俳。
也就是说,这个日子之前,中国的文学史上,是没有汉俳诗歌品种和汉俳这个名词的。
1980年5月30日,中日友好协会首次接待以大野林火先生为团长的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两国诗人欢聚之时,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先生,借用日本俳句17音为模式,用汉语律句平仄规律即席吟诵诗歌三首。
其中有一首是:“绿阴今雨来/山花枝接海花开/和风起汉俳”。
于是,用汉字“五、七、五”句式创作的诗歌,就定名为汉俳了。
当天,在北海仿膳宴席上,时任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的林林先生,也借用日本俳句17音用汉语“五、七、五”句式即席吟诵了自己创作的《迎俳人》二首。
6月7日,访华团去上海,杜宣先生在欢迎会上也仿照这种样式诵读了自作的《君来自东岛》。
1981年,《诗刊》第六期公开发表了赵朴初、林林、袁鹰等人的汉俳。
精美的三行俳句诗怎么写

精美的三行俳句诗怎么写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
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
下面是分享的精美的三行俳句诗怎么写,一起来看看吧。
俳句是一种来自于日本的诗体,它的字面意思是“轻盈的韵文”。
俳句由三行诗句构成。
第一行有五个音节。
词可以分成一个或多个发音单位,这些发音单位叫做音节。
例如,cat(猫)这个词,有一个音节,但是croc-o-dile(鳄鱼)这个词,包含三个音节。
俳句的第一行通常会介绍整首诗的主体(这首俳句是关于什么的)。
第二行有七个音节,一般会描述俳句主体的具体动作。
最后一行有五个音节,通常是全诗的中心主题所在。
请看两首俳句:水上的阳光斑驳了青青河床那有鲑鱼藏黑白花喜鹊往来跳跃枝丛中只因腹中空真砂女小姐的俳句诗集(《铃木真砂女句集》),其中许多描写我童年时期住过的外房风景,令人回味。
碧海生波涛每到卯波[1]时而比船高冬风吹树梢天寒地冻无处逃方知市川好[2]野分[3]浪高又急惟沉底鱼鸢事无鱼[1]指阴历四月波浪,乃俳句中代表夏季的“季语”。
[2]房总半岛(千叶县南部)有温暖洋流通过,终年不冻。
市川位于该半岛与东京市中心之间。
[3]秋末冬初吹起的大风。
籁寂村影老暮降灶喧炊烟袅饭香九霄缈好友指出:你所用到的艺术形象这是影+声+香三个层次上的运营。
俳句诗格式:5-7-5一首俳句的几个译法读檀可译的《日本古典俳句诗选》,有一首《古池塘》:古池幽且静,沉沉碧水深,青蛙忽跳入,激荡是清音。
觉得眼熟,想了很久,意识到李长声先生《东居闲话》里似乎谈到此俳句。
翻出《东居闲话》,113页,《几只蛤蟆跳水塘》一文中有,不过选用的是林林的译本,诗名为《古池》:寂静古潭边,不闻鸟雀喧,一蛙穿入水,划破静中天。
两译本选词、意境有很大不同,难怪要我回忆半天。
比较两种译法之前,我找到这首俳句的原文: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其字面翻译,网上有现成的,比如说:古池,青蛙跳入,传清响。
日本汉诗百首

日本汉诗百首日本汉诗百首侍宴大友皇子皇明光日月,帝德载天地。
三才并泰昌,万国表臣义。
山斋中臣大岛宴饮游山斋,遨游临野池。
云岸寒猿啸,雾浦杝声悲。
叶落山逾静,风凉琴益微。
各得朝野趣,莫论攀桂期。
山斋言志大神安麻吕欲知闲居趣,来寻山水幽。
浮沉烟云外,攀翫野花秋。
稻叶负霜落,蝉声逐吹流。
祇為仁智赏,何论朝市游。
和藤原大政游吉野川之作大津首地是幽居宅,山惟帝者仁。
潺湲浸石浪,杂沓应琴鳞。
灵怀对林野,陶性在风烟。
欲知懽宴曲,满酌自忘尘。
三月三日曲水宴山田三方锦岩飞瀑激,春岫晔桃开。
不惮流水急,唯恨盏迟来。
述怀越智直广江文藻我所难,庄老我所好。
行年已过半,今更為何劳。
秋日於长王宅宴新罗客一首赋得稀字刀利宣令玉烛调秋序,金风扇月帏。
新知未几日,送别何依依。
山际愁云断,人前乐绪稀。
相顾鸣鹿爵,相送使人归。
独坐山中民黑人烟雾辞尘俗,山川壮我居。
此时能草赋,风月自轻余。
江头春晓嵯峨天皇江头亭子人事睽,欹枕唯闻古戍鸡。
云气湿衣知近岫,泉声惊寝觉邻溪。
天边孤月乘流疾,山里飢猿到晓啼。
物候虽言阳和未,汀洲春草欲萋萋。
见老僧归山嵯峨天皇道性本来尘事遐,独将衣钵向烟霞。
定知行尽秋山路,白云深处是僧家。
高士吟贺阳丰年一室何堪扫,九州岂足涉。
寄言燕雀徒,宁知鸿鹄路。
九月九日侍宴神泉苑,各赋一物,得秋山菅原清公三山漂眇沧瀛外,五岳嵯峨赤县中。
防雪古松千载翠,待风花叶九秋红。
落泉曝布悬飞鹄,晴雨收丝闭薄虹。
仁者乐之何所寄,国家襟带在西东。
咏史坂上今继陶潜不狎世,州里倦尘埃。
始觉幽栖好,长歌归去来。
琴中唯得趣,物外已忘怀。
柳掩先生宅,花薰处士杯。
遥寻南岳径,高啸北窗隈。
嗟尔千年后,遗声一美哉。
春日别原掾赴任巨势识人良俦本自非易得,之子为别最情深。
水国天边千里远,暮山江上一猿吟。
白鸥狎人随去舳,青草连湖傍客心。
此日交颐无可赠,相思空有泪沾襟。
山亭听琴良岑安世山客琴声何处奏,松萝院里月明时。
一闻烧尾手下响,三峡流泉座上知。
奉和巫山高有智子巫山高且峻,瞻望几岧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闲话日本汉诗日本的古代文学有两大分支,一是日本人用日文创作的和文学,另一种就是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被称作日本的汉文学。
在日本的汉文学当中,汉诗是最重要的一种。
所谓日本汉诗,就是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并且遵从汉诗格律用韵的一种诗歌形式。
根据日本汉诗的发展情况,本文将其分为四个时代来逐一解说。
一、王朝时代王朝时代,大致可从日本的大和时代末期开始,包括了整个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
这个时代的汉诗受到中国的南朝及唐朝和影响,尤其以唐代的影响最为巨大。
早于奈良时代的白凤文化时期的大友皇子、大津皇子等人应该是最早写作汉诗的诗人了。
到了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汉诗写作更是蔚然成风。
无论是贵族宴饮,还是迎接外国使节,都要赋诗。
这时的汉诗文创作受中国齐梁体及唐初诗风影响较深,大多为五言诗,内容多属于侍宴、应召、从驾之类的应景之作。
比方说下面这首《咏月》,便是文武天皇在夜宴时所作:“月舟移雾渚,枫楫泛霞滨。
台上澄流耀,酒中沉去轮。
水下斜阴碎,树落秋光新。
独以星问镜,还浮云汉津。
”此诗在早期的日本汉诗中,是最富诗情画意的一首。
将月比作舟,将月下云霞比作舟楫,想象自然,诗中“酒中沉去轮”一句,优雅而有余韵。
下面这首吉田连宜的《秋日于长王宅宴新罗客》则是为了欢送新罗大使所作:“西使言归日,南登饯送秋。
人随蜀星远,骖带断去浮。
一去殊乡国,万城绝风牛。
未尽新知趣,还作飞乖愁。
”说起这个时代的日本汉诗,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此人便是汉名晁衡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侣。
他于公元717年同第七次遣唐使一行入唐,受业于太学,后留唐任官职,并继续钻研学问。
公元753年向玄宗请命归国,但船在东海遇风暴,漂泊至安南。
此时,长安误传也已遇难。
李白在悲痛之中写了有名的《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幸存的促麻吕以后辗转反回长安。
终生仕唐,埋骨中原。
他与李白、王维等人的关系都很密切。
晁衡在753年请命归国获准之后,曾写过一首五言排律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衔命将辞国,菲才忝侍臣。
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
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邻。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此诗后被收于中国宋初成书的《文苑英华》。
奈良之后,即是日本的平安时代。
同奈良时代一样,平安时代依旧是以都城的名字的命名的。
平安京,就是今天日本的京都,它是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都城。
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拉开了长达四百余年的日本的平安时代。
在平安时代,日本统治者崇尚儒家学说,进一步吸收中国文化,促使汉诗文创作继续向前发展,以至出现了汉诗文占据文坛的局面。
平安时代的诸多汉诗作者中,最为出名的有名僧空海、嵯峨天皇、菅原道真、兼明亲王等人。
而此时的诗开始以七言为主。
空海,平安时代名僧,曾到长安西明寺、青龙寺学习佛法。
他精通汉诗的格律声韵理论,著有《文镜秘府论》,专论中国骈俪文学,不仅给日本汉学和汉诗以极大影响,而且也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
下面这首诗是他在离开中国时给他在青龙寺的同门义操所写的赠别诗:“同法同门喜遇深,游空白雾忽归岑。
一生一别难再见,非梦思中数数寻。
”离别的依依之意在诗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嵯峨天皇,桓武天皇的次子,公元804年接受平城天皇禅让即位,在位十四年。
他精通经史,擅长诗文。
曾□令编选《凌云集》,《文华秀丽集》来收录日本汉诗。
在同时代诗人中,他的汉诗诗作流传下来的最多。
下面看一首他的七律:“三春出猎重城外,四望江山势围雄。
逐兔马蹄承落日,追禽鹰翮拂轻风。
征船暮入连天水,明月孤悬欲晓空。
不学夏王荒此事,为思周卜遇非熊。
”诗的尾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夏桀亡国的典故,一个是周文王出猎遇吕尚的故事。
诗人对中国历史的熟识由此可见一斑。
说到嵯峨天皇,顺便提一下他的女儿有智子。
有智子,嵯峨天皇之女。
自幼能写一首好汉诗。
深得父皇钟爱。
诗作较多,收于《经国集》、《雅言奉和》中。
被后人誉为平安朝第一女诗人。
我们来看一首她的《春日山庄》:“寂寂幽庄水树里,仙舆一降一池塘。
栖林孤鸟识春泽,隐涧寒花见日光。
泉声近报初雷响,山色高晴暮雨行。
从此更知恩顾渥,生涯何以答旻苍?”此诗为有智子在嵯峨天皇驾临她居住的山庄时应命而作,借咏山庄景色表达了她对父皇垂顾的感激之情。
用一句中国话来说,菅原道真乃是书香世家出生,其祖上代代为大学头、文章博士,而道真更是平安朝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诗人。
他于公元899年当上了右大臣。
公元900年,他在出席醍醐天皇的祝宴时,接受天皇命题写了下面的诗:“丞相度年几乐思,今宵触物自然悲。
声寒络纬风吹处,叶落梧桐雨打时。
君富春秋臣渐老,恩无涯崖报犹迟。
不知此意何安慰,饮酒听琴又咏诗。
”次年,道真被左大臣藤原时平的排斥,被贬为驻九州的大宰帅。
被贬后的道真在回忆起一年前的待宴作诗的情景,曾写下一首《九月十日》:“去年今夜待清凉,秋思诗篇独断肠。
恩赐御衣今在此,捧持每日拜余香。
”诗中诗人的念君、怨君的凄凉之情跃然纸上。
若说平安朝日本的诗人受中国唐代那个诗人的影响最大,那毫无疑问是白居易。
上面列举的菅原道真的第一首诗中的“叶落梧桐雨打时”便是出自白诗《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叶落时”。
而醍醐天皇的儿子兼明亲王更是仿造白居易的忆江南写过二首《忆龟山》:“忆龟山,龟山久往还。
南溪夜雨花开后,西岭秋风叶落间。
岂不忆龟山!忆龟山,龟山日月闲。
冲山清景玫关远,要路红尘毁誉班。
岂不忆龟山。
”平安末期,日本“国风运动”大盛,代替了此前的“唐风运动”,汉诗开始逐渐衰落。
其后武家草创天下,镰仓幕府成立,幕府奖励武艺,汉诗文愈加衰落。
直到14世纪的五山时代,汉诗才再次兴起。
二、五山时代五山时代在日本的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时的日本禅宗盛行,禅宗受到了将军和当时统治阶级的保护。
禅宗采取了五山十刹的体制,并根据这个体制指定五座寺院为头等寺院,十座寺院为二等寺院。
这五寺的僧人,成了幕府的政治顾问,非但参与政治外交和贸易方面事务,而且在艺主和学问方面也起了主导作用。
禅家把汉诗文修养作为禅僧的必备条件,于是汉诗文复兴,以京都为中心形成了五山文学。
三百年内五山文学家辈出,虎关师练以博学为世人所知,雪村友梅长于古诗,绝海中津善骈文,义堂周信以巧致著称。
他们摈弃坐禅修道、静心养性的传统主题,着眼俗世,并十分注意艺术性,创作了大量作品。
其中文以《空华集》为代表,诗以《蕉坚稿》为历史所传颂。
虎关师练,镰仓后期南北朝时的禅僧。
师事访日元僧一山一宁,他对汉诗的间韵颇有研究,著有《聚分韵略》。
在五山诗人中,他居于先驱者的地位。
有汉诗文集《济北集》。
“江村漠漠水溶溶,沙篆纵横鸟印踪。
独钓皤翁竿在手,双游绿鸭浪冲胸。
断头水艇任风漾,曲角瘦牛有犊从。
苇渚芦湾茅屋上,团团初日爨烟浓。
”这首《江村》诗是一幅细腻的江村写生画,反映了诗人的闲逸诗情。
文字清新、洗练。
下面是他的另一首《秋日野游》:“浅水柔沙一径斜,机鸣林响有人家。
黄云堆里白波起,香稻熟边乔麦花。
”此诗描写了河滩岸边的田园风光,同杜牧的名诗《山行》同韵,后两句“黄去堆里”、“香稻熟边”,采取了对仗形式与杜诗不同。
同是描写秋天,意境也不同。
雪村友梅,镰仓末期、南北朝时的禅僧。
公元1320年流元,一时被元政府怀疑为日谍,在湖州入狱三年,后放逐西蜀约十年,获赦后返长安。
公元1329年归国。
后世认为,他的诗“放在盛唐诗中,也不逊色。
”在他被放逐西蜀过秦岭时,曾写过一首《偶作》:“函谷关西放逐僧,同行唯有一枝藤。
终南翠色连嵩华,庆快平生此一登。
”他在中国生活多年,其间亦有不少怀念故国的诗篇,下面这首《萱》,便是其中之一:“泽国春风入草根,谁有庭院不生萱。
远怀未有忘忧日,白发垂垂独倚门。
”萱即萱草,古人认为萱草可以令人忘忧,古时母亲的后室庭中习惯种萱。
因此萱堂又指母亲或母亲的居室。
此诗为诗人思念故国老母所作。
绝海中津,南北朝和室町时代著名禅僧。
公元1368年渡明,寓杭州中竺寺,拜全室和尚为师。
和他的前辈雪村友梅一样,他也受到了杜牧的极大影响,他曾写过一首《读杜牧集》:“赤壁英雄遗折戟,阿房宫殿后人悲。
风流独爱樊川子,禅榻茶因吹鬓丝。
”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杜牧的语句,第一句出自杜牧《赤壁》诗,第二句应杜牧作有《阿房宫赋》,尾句则出自杜牧《题禅院》诗:“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颺落花风。
”中津渡明后,曾见过皇太祖朱元璋,他在回答太祖关于日本情况的询问时曾应命作过一首《应制赋三山》:“熊野峰前徐福祠,满山药草雨余肥。
只今海上波涛稳,万城好风须早归。
”“三山”之典出自史记关于徐福东渡的故事,在这里指的便是日本。
熊野即熊野山新馆,传说徐福在此登陆日本。
明太祖赞佩他的才学,当场步韵和诗一首:“熊野峰高血食祠,松根琥珀也应肥。
当年徐福求仙药,直到如今更不归。
”此事被传为中日友好的历史佳话。
义堂周信,南北朝著名诗僧,号空华道人,与绝海中津并称“五山文学的双璧”,在公元1386年作了京都五山中最高的南禅寺的住持。
其诗素以巧致著称。
像下面这首《小景》:“酒旆翩翩弄晚风,招人避暑绿荫中。
谁将钓艇来投宿,典却蓑衣醉一蓬。
此诗描写了夏日河畔小景,显得甚为别致。
“典却蓑衣醉一蓬”一句,颇有生活气息。
说到五山时代的禅僧,有一个人是须要特别提一下的。
这个人叫作一休宗纯,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聪明的一休》当中的一休哥。
他是室町前期的禅僧,相传是后小松天皇的儿子。
自号狂云子,一生放荡涤不羁,多奇行。
著有《狂云集》、《自戒集》等。
他有一首代表作《蛙》:“惯钓鲸鲵笑一场,泥沙碾步太忙忙。
可怜井底称尊大,天下衲僧皆子阳。
”诗中借用了中国东汉时公孙述的典故,嘲骂了那些狂妄自大的僧人。
一休不只是批判那些假正经、真贪邪的僧人,毫不妥协地维护禅宗的精神纯洁,他对自己的生活和写作的批评,也是很严厉的,在《自戒》诗中就这样说:“罪过弥天纯藏主,世许宗门宾中主。
说禅逼人诗格工,无量劫来恶道主。
”一休一生行事狂荡,纵情诗酒,饮酒吃鱼,留连妓馆。
在《狂云集》中他极其坦白地公开宣扬自己投身欲海的欢乐。
如《题淫坊》:“美人云雨爱河深,楼子老禅楼上吟;我有抱持睫吻兴,意无火聚舍身心。
”淫坊便是妓院。
不仅如此,一休更公然带女子进寺。
他还写了一首《大灯忌宿忌以前对美人》以表态:“开山宿忌听讽经,经咒逆耳众僧声,云雨风流事终后,梦闺私语笑慈明。
”“梦闺”是一休的另一个自号。
他之所以这样,其实是故作狂人,以此来批判腐败的僧界和俗世。
“落魄江湖暗结愁,孤舟一夜思悠悠。
天公亦怜吾生否,月白芦花浅水秋。
”这首《避乱泛舟江洲湖上》乃是室町墓府的未代将军足利义昭所写,他少时在奈良为僧,法号觉庆。
他曾得助于织田信长而当上将军,后又被除信长赶下台。
此诗是他于公元1565年逃难近江时所作。
那时正是日本战国时代,各地的大名为了争天下,又重新重视起儒家的治国平天下之术,其后儒家兴盛而禅宗的影响渐渐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