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没落贵族的悲歌_解读张爱玲的_倾城之恋_
一曲女性婚姻的悲歌——张爱玲《倾城之恋》简析

一曲女性婚姻的悲歌——张爱玲《倾城之恋》简析
潘国华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张爱玲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走红的女作家,其特殊的身世和经历使她的文学创作独树一帜,她笔下的女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本文试从白流功追求与范柳原的爱情与婚姻的真正目的入手来分析女性在婚姻中的状态与地位.
【总页数】2页(P144-145)
【作者】潘国华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50014;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271100【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曲没落世家女性生存困境的苍凉之歌--解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J], 张健
2.一曲女性自我解放运动的悲歌——钱钟书与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J], 欧阳钦
3.一曲曲苍凉而寂寞的生命悲歌——浅论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 [J], 周海英
4.一曲女性自我解放运动的悲歌——钱钟书与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J], 欧阳钦
5.女性爱情婚姻心理的深度艺术表现——张爱玲《倾城之恋》和玛格丽特·米切尔《飘》的比较研究 [J], 彭彩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一个有阴谋,有胆识的女人对一个浪子的征服。
起初,我实在看不出白流苏有什么资本可以将范柳原收服。
首先,她是个离过婚的女人,现在还未再嫁,前夫又死了,也算半个寡妇;其次,她已年至二八,青春早已不是王牌;再者,她没有独立的谋生之职,最糟糕的是她的钱已被兄嫂花光了,可以说是穷人一个了;最后,她在娘家并不招人喜欢,加上她的娘家人尽是些势利小人,所以,她根本没有强大的后援力量来帮助她去拢获一个男人的心。
然而,或许正因如此,她才成功了。
当她的钱渐渐被兄嫂花光了的时候,他们对她态度就开始变得冷酷无情了。
而这种极端式的变化,如倾倒的一盆冷水正中流苏的脑门,使她在那一刻彻底地清醒过来,兀地意识到一阵危机感。
但是,她并未因此而惶惶不知所措。
而是在徐太太来给七小姐说媒的时候,果断抓住了这个机会,答应去和姓姜的相亲。
于是,一段人生的传奇转折就开始了。
其实准确地说,她真正地开始她的阴谋应该是从相亲回来那时起的。
当晚与范柳原跳舞,使范冷落了真正的相亲对象七小姐,原本倒真是她的无心之举。
但是,纵使她解释也没有用,因为没有人会相信她,相反在白公扪的人的眼里她身上又多了一条叫人可以光明正大地讨厌她的理由,那就是不检点。
或许,是娘家人的这种极其冷漠的态度,给予了她沉重的打击。
因此,她后面的举动,就像是一种报复。
那天晚上,她回到自己的房里,对着镜子,端详了一下自己的容貌,带着点自恋地觉得自己也不是那么老,样子保养得还不错。
接着,她点燃了一支蜡烛。
嘴角竟略向上扬,露出了一丝狡黠的笑。
我想,一个伟大的阴谋,应该就是此时在她心中诞生的。
她必定少不了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他们刮目相待,自取其辱,从此再不敢蔑视她。
当徐太太再次到白公扪来说要告辞到香港去的时候,她赌了一把,跟着徐太太一家到了香港。
其实,她哪里会不知道,范柳原在这件事上所扮演的角色。
他虽半点影子也没有出现,但是却在背后操纵了这一切。
假借去新加坡之名,掩人耳目,躲开七小姐那档事儿。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却成就了白流苏的婚姻,但结果仍是苍凉的,香港之战的洗礼不曾将白流苏改变成革命女性。
婚姻也没有让范柳原放弃纸醉金迷的放荡生活,只是范柳原的俏皮话再也不对白流苏说了,而是省下来留给别的女人,在范柳原的心里至少把白流苏当成了自己人,但要说他真正的爱上白流苏,仍然是谈不上的,他们之间为对方付出的一点真心只停留在战争中,当他们认为金钱、地位、名誉等等都靠不住时,他们才愿意坦然的抛弃一切重负,毫无“私心”的爱对方。
各怀心思的两个人居然在战争中有了契合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白流苏只把谈恋爱当做她的救命稻草,范柳原只把谈恋爱作为他征服女人的一种手段。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白流苏虽在物质上成为了赢家,在精神上却仍然是输家,但这种婚姻至少让她摆脱了经济上的困顿,家人的冷眼、讽刺。
这不正是她选择和范柳原谈恋爱想要的结果吗?但白流苏仍然是惆怅的,在她的内心是渴望范柳原只爱她一人的,但她知道这种愿望一辈子也不会实现,就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是爱范柳原的钱呢?还是爱上她这个人才用恋爱作为赌博换取婚姻。
因此她也就不奢望范柳原对她忠诚,不见其他女人,只爱她一人了。
范柳原和白流苏都是不相信爱情的人,白流苏在经历了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后,对有钱的男人已产生了不信任。
更不会相信一个有情的花花公子和她谈恋爱是因为爱她。
范柳原也是不相信女人的人,他喜欢自由,更不愿一个不爱他的人整日的管束着他,他知道身边的女人嘴里说喜欢他,身体上屈服于他都是为了他的钱罢了。
又怎会对这些女人付出真心呢?白流苏也是奔着他的钱的,范柳原又怎么会看不明白呢?但在轰炸中范柳原感受到白流苏的一点真心,这是她在其她女人身上从来没有得到过的。
他明白白流苏这种受到封建礼教思想教育的女人,因为自己离过婚内心肯定是自卑的,跟她结婚,她也不会像其她女人那样咄咄逼人,要求他只爱她一个。
范柳原也就放开自己凭着这点真心便答应同白流苏结婚。
白流苏因此而得救。
《倾城之恋》解读

《倾城之恋》解读《倾城之恋》解读一、小说内容的解读张爱玲对女性命运是很敏感的,家庭的不幸和在家庭里享受不到应有的爱怜,使她对女性的依附和寄居的命运感受刻骨铭心。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小说中最能体现她那种命运飘零感的小说。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关于“调情”的故事,但是张爱玲却把自己对女性命运的悲凉之情倾注在作品中,使整个作品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情调,这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不知道大家看懂这个故事了没有。
小说的大体是这样的——在上海的一个体面而腐朽的大家庭里,六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被迫回到娘家来寄居,一住就是七八年,在她的钱被哥哥嫂嫂们挥霍殆尽后,她的寄居者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受尽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眼看在这个家待不下去了,事情出现了转机。
有人给七小姐介绍婚事,被介绍的人叫范柳原,是南洋的著名华侨,从小在英国长大,32岁,父母双亡,继承了不少财产。
白家轰轰烈烈陪七小姐去相亲,结果范柳原却对白流2苏有了意思。
一家人发现让这个残花败柳占了先,非常恼火。
以下便是这两个人的“倾城之恋”了。
先是范柳原假借徐太太之意邀请白流苏去了香港。
白流苏决定用自己残剩的青春赌一把,逃离这吞噬青春和生命的白公馆。
当然她知道她是在跟一个饱经世故的情场老手在“谈恋爱”。
小说费尽心机描写的重点就是范柳原与白流苏的调情表演。
介绍人曾说,范柳原“年纪青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的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白流苏看范柳原极尽殷勤、挑逗之能,就是不提婚姻之事,当然不愿自动投入到他的怀里,让他占便宜。
她下定决心只要婚姻,不做情妇。
而范柳原觉得,白流苏似乎只看重婚姻,而不讲感情,心说,你越这样,我越不会结婚,只想让你当情妇。
第一次在香港期间,连他们自己都很难相信,他们都没怎么拉过手,但在外人面前范柳原又表现地很亲昵,让大家都觉得他们已经有关系了,这样就可以让白流苏就范,无路可退。
白流苏看透了范柳原的伎俩,表明上热络地敷衍,半推3半就,暗地里决定要回上海。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倾城之恋》,它讲的是在一个动乱的年代里,人受到种种的影响,什么都倾覆了,唯一剩下来的,可以依靠的,便只有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与关系。
我很喜欢这个主题,一个动荡的年代,一段唯美的感情。
即便有一天一切都成了废墟,但人心中的东西却能让人们紧紧依偎着,相依为命。
1、解读这部作品,首先要解读与作者的某些关系提起张爱玲,心头总会涌起一种别样的滋味。
她有着灵动飘逸的气韵,有着旷世难寻的才华,有着高贵典雅的气质。
她的一生充满传奇的色彩:有着缺少父爱的凄凉的童年,有与胡兰成相遇相知的浪漫,有赖雅余生陪伴的温馨;但是偏巧,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她,却一点也不幸福,胡兰成风流成性、不负责任,偏巧她人生最初最重要的时期都处于那些刻薄、没落、自私的人群之中。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便是在爬满蚤子的生命中苦苦挣扎着,但终不免一个悲剧性的命运。
张爱玲自己的爱情也是,她爱上了一个民族汉奸,这样的结局终究不能完美。
因此,她的文章风格也始终笼罩在郁郁寡欢息的笔调下,他的作品如《金锁记》、《花雕》都有着不能完美的结局。
但她却慷慨地赋予《倾城之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或许是她对自己爱情的一种真心的寄托,抑或是对心中那份渴望爱与完美的情怀的眷恋与不舍吧。
2、对作品内容的解读相遇就是一种缘分,这缘分似乎是天注定,没有回旋的余地,正如张爱玲所说:“这缘分是于千千万万人中遇见你所遇见的那一个人,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正好遇见了。
是的,就是这样一种唯美的感觉。
流苏,一个充满高贵典雅气质的没落的白家小姐,一个旧式大家庭中的新式女人。
她离了婚,想投奔娘家寻找一个栖身之所,但是亲情冷漠人言可畏,她的无辜的灵魂经受着世俗与势力的拷打,她实在没想到上天会再赐予这样的自己一份真实的爱情。
范柳原,一个无根漂浮、四处漂泊的海归浪子,一个现代风月场偶露真情的调情高手,他不相信女人,不相信会有真正的爱情,因此贯穿于社会的红尘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解读

、
张爱玲 和小 说 《 倾城 之恋》
两个人最终 又在一起 。
二 、女性观点概述
张爱玲 ( 1 9 2 0 -1 9 9 5 ) ,中国著 名的现 当代 作家 ,是 一
文坛变得不再寂 寞 ,或 者说 使 中国 的文坛 变得更 加津 津有 味 。张爱玲显赫 的 出身背 景 ,不 幸的童 年经 历 和备受 争议 的爱情生活似乎 都成 为 了她文 学创 作 的不竭 动力 ,并 没有
因为外界 的干扰 而让 文学 受到 玷污 。纵 观 张爱玲 一 生创作 的众多经典作 品,其 中都流 露 出张 氏那 细腻 的文 学抒 情手 法 ,男女主人公 的爱情在 作者的笔下变得 让读 者撕心裂 肺 ,
对于女性爱情的那种悲欢离合和爱恨交织做到 了淋漓尽致 的刻 画,深深刺痛 了读者的 内心深处 ,这种入木 三分 的刻画在很大程度
上也是作者 自己生活的一种真实经历和感受 ,一个伟大女性作家不平凡的一生。《 倾城之 恋》 是 张爱玲的呕血 巨著,也是其小说 作品中为数不多的以大团圆为结局的一部 ,在小说 中作者 的爱情 观也得到 了淋漓尽致 的传 达 ,本文将 以小说 《 倾城 之恋》 为基
本的载体 ,对小说中的爱情观点进行解读 。
[ 关键 词】 《 倾城之恋》 ;张爱玲 ;爱情观
“ 死 生 契 阔— — 与 子 相 悦 。执 子 之 手 ,与 子
情故事一直是一个 具有 争议性 的 问题 ,也许 正是 这一段 备
偕 老是一首最 悲哀 的诗 …… 生 与死 与 离别 ,都 是 大事 ,不 由我们 支配的 。比起 外界 的 力量 ,我 们
一曲没落贵族的悲歌_解读张爱玲的_倾城之恋_

现代回眸
!
一曲没落贵族的悲歌
—— — 解读张爱玲的 《 倾城之恋》
"蔡 枫 ( 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 深圳 !"#$%$)
“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 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读 不尽的悲凉的意味。四年前读 《 倾城之恋》是 一种心情,四年后再读 《 倾城之恋》又是一种 心情。尽管 “ 张爱玲热”后浪推前浪,取材于 张已无任何新意可言,可我执著于此,并且, 乐此不疲,为的是那份淡淡的充满紫色忧伤的 没落贵族的味道儿。 如果说张爱玲世界的主旋律是悲哀和苍凉 的话,那么,这一旋律在 《 倾城之恋》奏响的 是一曲没落贵族的悲歌。掀开白公馆的一角, 没落贵族的文化霉味迎面扑来:白公馆的时间 近乎是停滞不前,他们用的是老钟,慢慢悠悠 转动着, 总是比外头慢一拍。 外头历史的车轮已 轰轰烈烈辗入新时代, 里头的遗老遗少们仍恪 守着陈旧的尊严与道德规范。 女孩子们不准出 去做事, 只能待字闺中,等待着家长典当残剩 的家产把她打扮得花团锦簇明媒正娶嫁出去。 白公馆的空间拥挤得几乎令人窒息,它容 不下一个离婚寄篱娘家的二十八岁女人的青春 梦想。流苏相信,如果再不走,终有一天,她 也会 “ 被吸入到朱红洒金的辉煌里”,成为他 人青春的背景,湮没了,消逝了。然而, “ 无 才便是德”的流苏有何出路呢?流苏已近三十 岁了,幸好还不怎么显老。她 “ 纤瘦的腰,孩 子似的萌芽的乳。她的脸,从前是白得像瓷, 现在由瓷变为玉—— — 半透明的轻青的玉。下颔 起初是圆的,近年来渐渐尖了,越显得那小小 的脸,小得可爱。……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 清水眼。” 中国古代故事里倾城倾国的美女 也不外乎二八佳人,二九年华。流苏多少还能 擒住青春的尾巴,对婚姻虽不敢奢望,但也不 至于失望。她决定用最后的青春做一次赌注,
浮华背后的苍凉——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

浮华背后的苍凉——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倾城之恋》是民国著名⼥作家张爱玲发表于1943年的⼀篇短篇⼩说,可以说是张爱玲最脍炙⼈⼝的⼩说之⼀。
《倾城之恋》描述了⼀段略带传奇性的爱情故事,没落的贵族⼩姐⽩流苏曾有过⼀段失败的婚姻,离婚归家后⼀直遭受哥嫂的冷⾔与讥笑,⽩流苏以青春美貌为筹码,和富商范柳原进⾏了⼀场爱情的博弈战,两⼈⽃智⽃勇,在⾹港与上海之间游⾛,最终因为战事突发、⾹港沦陷成全了⽩流苏这段倾城之恋。
张爱玲的⼩说深受《红楼梦》的影响,'陋室空床,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这种繁华背后的苍凉深深地影响着张⽒的⼩说。
再加之张爱玲的家世背景以及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张爱玲的⼩说总是以荒凉为底⾊,正如她⾃⼰所说:'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胜的,⽽主题永远悲观。
⼀切对于⼈⽣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
'张爱玲讲这种浮华背后的苍凉也带到了《倾城之恋》之中,故事的结局看似是完美和谐的,但实际上聪明的⼥主⼈公⽩流苏⾃⼰也有点怅惘——'⾹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
这看似皆⼤欢喜的结局背后,悲剧意蕴不⾔⽽喻,流动于全⽂之中。
⼀、亲情——冷眼、势⼒与凉薄⽩流苏在第⼀段婚姻中遭遇丈夫的毒打,因此她毅然决然离婚归家。
起初她带着些离婚分得的财产,⼏个哥哥还愿意庇护她,但这点钱被⼏个哥哥盘算来,盘算去早花了个精光,于是哥嫂就开始各种挖苦讽刺她。
当她前夫去世让她上门去戴丧守寡时,⽩流苏死活不从,但她的哥嫂们却恨不得她⽴马离开⽩家。
三爷讽刺她'住在我们家,吃我们的,喝我们的'。
四奶奶⽤光了她的钱却反过头来讥笑她晦⽓,说她'⼀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
回到娘家来,眼见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的扫帚星!'她母亲听到了却也只是叫她别跟他们⼀般见识,⼀味地避重就轻。
流苏⾃⼰也知道'她所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的是一段千疮百孔然而却貌似完美的爱情故 事,这是第四层悲哀……
4 责任编辑:赵红玉 5
%&’$ " ’()$ * +
作者简介:蔡枫,女,广东省深圳大学文艺学硕 士研究生。
+,,& ’((- "4; #$ %&’$ " ’()$ * + +,,& ’((- " (’./
0123
- * !((#
!!
名作 欣赏
现代回眸
她因与柳原不欢而散回到白公馆,处境相当恶 劣时,她也始终放不下贵族淑女的身份,去寻 找职业获得自由的空间。婚姻是她最后的出 路,也是她求得安稳的前提,而贵族淑女身份 无疑是她与柳原建立婚姻的较有分量的筹码。 张爱玲作为没落贵族女性亲眼目睹了家庭 的衰败,体会尤深。她笔下的没落贵族女子多 对安稳有一种天然的追求。白流苏也不例外。 她把婚姻看得如此重要,因为婚姻是她获得安 稳的惟一途径。 “ 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 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 是不可能的。”她再一次从白公馆逃离出来, 走向范柳原,企图抓住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 草。然而,范柳原浪子本性难改,他虽经济优 裕,却 “ 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诚如上述, 他接近流苏更多的是为了弥补被剥夺的贵族情 怀,为了恋爱,而不是为了婚姻。流苏破釜沉 舟,回头太难,最终只能埋葬贵族淑女的身 份,依附于柳原成为他的情妇,以取得暂时性 的经济保障。这是令人悲哀的选择!没落贵族 淑女的结局不外乎此!流苏得到的是婚姻的影 子。她所祈求的 “ 有经济保障和法律保障的名 正言顺的妻”只是水中月,镜中花。想想,总 是说不尽的苍凉!她正重复着千百年贵族落 魄、美人迟暮所走的路子,重复着多少相类似 的倾城之恋的故事。那种 “ 生死契阔—— — 与子 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典婚姻,对 流苏而言,太遥远,太渺茫了,她平凡的空间 似乎不会有“ 生死契阔” 的可能。 除非, 奇迹。 一场战争倾覆了香港,成全了流苏以追求 安稳为目的的婚姻梦想, “ 生死契阔”成为活 生生的现实。兵荒马乱的年代,炮声四起,生 离死别,近在咫尺;太平时代里理想的浪漫不 羁或现实的斤斤计较都在战火中 “ 夷为平
名作 欣赏
现代回眸
!
一曲没落贵族的悲歌
—— — 解读张爱玲的 《 倾城之恋》
"蔡 枫 ( 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 深圳 !"#$%$)
“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 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读 不尽的悲凉的意味。四年前读 《 倾城之恋》是 一种心情,四年后再读 《 倾城之恋》又是一种 心情。尽管 “ 张爱玲热”后浪推前浪,取材于 张已无任何新意可言,可我执著于此,并且, 乐此不疲,为的是那份淡淡的充满紫色忧伤的 没落贵族的味道儿。 如果说张爱玲世界的主旋律是悲哀和苍凉 的话,那么,这一旋律在 《 倾城之恋》奏响的 是一曲没落贵族的悲歌。掀开白公馆的一角, 没落贵族的文化霉味迎面扑来:白公馆的时间 近乎是停滞不前,他们用的是老钟,慢慢悠悠 转动着, 总是比外头慢一拍。 外头历史的车轮已 轰轰烈烈辗入新时代, 里头的遗老遗少们仍恪 守着陈旧的尊严与道德规范。 女孩子们不准出 去做事, 只能待字闺中,等待着家长典当残剩 的家产把她打扮得花团锦簇明媒正娶嫁出去。 白公馆的空间拥挤得几乎令人窒息,它容 不下一个离婚寄篱娘家的二十八岁女人的青春 梦想。流苏相信,如果再不走,终有一天,她 也会 “ 被吸入到朱红洒金的辉煌里”,成为他 人青春的背景,湮没了,消逝了。然而, “ 无 才便是德”的流苏有何出路呢?流苏已近三十 岁了,幸好还不怎么显老。她 “ 纤瘦的腰,孩 子似的萌芽的乳。她的脸,从前是白得像瓷, 现在由瓷变为玉—— — 半透明的轻青的玉。下颔 起初是圆的,近年来渐渐尖了,越显得那小小 的脸,小得可爱。……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 清水眼。” 中国古代故事里倾城倾国的美女 也不外乎二八佳人,二九年华。流苏多少还能 擒住青春的尾巴,对婚姻虽不敢奢望,但也不 至于失望。她决定用最后的青春做一次赌注,
!"
!"#$
% & ’(()
名作 欣赏
现代回眸
!
倦行者封闭的追怀
—— — 《 寻梦者》与 《 乐园鸟》心理美学鉴赏
" 孙飞龙 !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石家庄 在现代主题学意义上,孤独的精神自助主 题一直追随着现代诗人,戴望舒不同年代创作 的作品,始终保持着诗人一生反复吟咏的意 念,即对自我精神苛刻的责难和无法抑制的倦 行者的梦,从对寂寞的唤起到品味寂寞的存 在,再到审视寂寞给人生带来的失落与慌乱, 诗人把这个过程以凝重的方式集结在诗中,由 追怀带来的对全封闭状态的思索使诗人感悟到 生命的价值,感到寻梦的艰辛和失乐园的意 义,投身新的精神园区, 《 寻梦者》 《 乐园 鸟》就是在封闭的状态下心灵反躬自问,进而 试图解脱并改变生活方式的精神诠释。 在戴望舒的诗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寂 寞的 “ 园子”和悠长的 “ 雨巷”两个意象实 深闭的园子》 5 和缠 体,这两个意象是凝重 4 《 绵的 4 《 雨巷》 5 ,寂寞是诗人的一种常态,园 子是诗人的精神家园 ! ,两者时常偎依左右, 不管风吹雨打,不论世事沧桑,一种独享的空 间和一份独有的氛围始终包围着诗人的心灵。 但那空漠忧伤而又悠长的雨巷在寂寞和精神家 园之间是一条漫长而又辽远的路途,诗人必须 经过这条充满困苦的生命旅程才能到达精神的 最后乐园。这就是寻梦者和乐园鸟的关系。但 诗人对乐园的憧憬与对封闭的园子的探询一样 也是一种臆测,是在全封闭状态下对生命的憧 憬,虽然是封闭状态下的苦闷探询,但它是生 个没落贵族女子想凭借最后的韶华得到依附男 人的通行证,从而求得生存,找到摆脱没落的 出路,这是第一层悲哀;这种愿望在和平时代 求之不得,只有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在外力的 支配下才勉强得到,这是第二层悲哀;得到了 婚姻却失却了爱情,有的只是一个空空的婚姻 城堡,这是第三层悲哀;一座城市倾覆了,成
地”。人生的虚无感越强烈,对现时安稳的追 求就越猛烈。流苏如此,柳原亦然。得不到中 国旧式贵族身份的柳原,如无根的浮萍,如飘 零的落叶常年漂泊在外头,他的心是虚飘飘 的,他的精神世界始终没有着落,没有归宿。 与流苏追求物质的安稳不一样,他对安稳的追 求更多的是表现在文化的叶落归根上,若隐若
*)+,!
!--./0123145 46 "27489 #13/.2.: $4.;9
现在中国文化情结里。流苏这样一个 “ 地道的 中国人”,在柳原的灵魂深处是一个归根的文 化符号,是情感的寄托。正是这种文化无意 识,使得柳原千方百计想跟流苏在一起,以求 得心灵的慰藉。对流苏而言,生存第一,婚姻 第一,柳原只不过是她的结婚对象,她无法像 柳原懂得她一样地去懂得他,因为没落贵族的 遭遇早使她丧失了爱的能力,丧失了对自己感 情的主宰,她只剩下爱自己的能力。柳原的情 感再一次漂泊,他曾对流苏感叹道: “ 有一 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 —— — 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 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 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 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她是 “ 自私的女 人”,他是 “ 自私的男人”,她要得到的是他 的经济保障,他要得到的是她的真爱, “ 双方 都是精刮的人”,在相互计较相互盘算中如何 能达到真心的契合呢? 香港之战使他们亲眼目睹了文明的毁灭, 所有的浮华在炮火中成为灰烬。失去了身外之 物的人们,只是剩下纯粹的自己,没有物质的 束缚,没有情感的纠缠,人与人在 “ 生死契 阔”之际终于能够坦诚相对,平等相处。刹那 间, “ 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这一刹那 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终于, 他们结婚了,转向了平实安稳的生活。但是, 安稳和幸福是两码事。结婚除了给流苏带来经 济和法律的保障,得到一个 “ 名正言顺的妻” 的身份外,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 “ 她 还是有点怅惘”。倾出了感情的空空的婚姻城 堡,又怎能令人幸福呢?对于柳原,香港之战 也没有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 惯与作风,只不过是 “ 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给 旁的女人听”罢了。 傅雷先生将 《 倾城之恋》比喻成 “ 六朝的 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里却空空洞洞,既没 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 《 倾城 之恋》之 “ 倾城”要表达的也就是这种淘空了 感情的男女之间的情感关系,这种虚有其表的 华丽。它虚空得悲凉,却悲凉得意味深长:一
0123 - * !((#
"#""$% &
命状态中积极调整、试图转变的要求,在这种 要求的背后是潜隐的对未来无限的遐想,遐想 之间透露出行为的声音。在 《 乐园鸟》和 《 寻 梦者》中,对梦的追寻是对未来无限美好生活 的渴盼, “ 在深色的大海里,深藏着金色的贝 一枚”,但这个里程十分漫长,需要 “ 攀九年 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象征人需要经受长 久的磨炼和心灵的考验,像鸟儿在辽远的天空 无尽地飞翔,历尽风雨, “ 飞着,飞着,春, 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但诗人对这 样的追寻表达了更加深重的困惑, “ 这是幸福 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 6 ”经过了雨巷的 历练,风雨的冲刷,人在这一过程中成长,丰 富着自我心灵,而这样的困惑比 “ 在迢遥的太 阳 下 , 也 有 璀 璨 的 园 林 吗 6” 4 《 深闭的园 子》 5 具有更加深重的情感色彩,诗人一直关 注着怎样在精神领域完成生命美学的构建,而 对现实生活却始终保持着远距离的思考和审 视,因此虽然情感更加外溢却依然是一个封闭 的精神路程, “ 在茫茫的青空中也觉得你的路 从 途寂寞吗 6 ”又一次回到那印象的边缘, “ 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迢遥的,寂寞的呜 咽,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当追 求理想由美的享受变成痛苦的折磨的时候,沉 重的心理困惑就会成为难以抑制的精神孤寂, 很多评论者认为乐园鸟和寻梦者是一种对梦
朝着众人虎视眈眈的范柳原走去。 流苏的赌注与其说是为着寻求婚姻,毋宁 说是为着摆脱行将就木的没落贵族文化,为着 寻求一份人生的安稳。文化对于人来说,更多 的是表现为一种心理结构,它固存在主体灵魂 的深处,剪不断,挥不去,并物化为人的行为 举止。与流苏逃离没落贵族的文化行为相悖反 的文化事实是她在对新的文化空间的追求过程 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没落贵族的文化 气息。身份与财产是贵族文化的主要特征。贵 族既然已经没落,高贵的身份和丰厚的财产已 是明日黄花,然而,从精神的层面上看,流苏 对贵族特征的维持却与日俱增。流苏在舞场上 第一次遭遇印度没落女子萨黑荑妮公主,竟然 “ 不觉肃然起敬”,且自卑地感叹自己是穷遗 老的女儿,身份不及她高;她对太自由的行动 总 “ 不免略有戒心”,惟恐失却 “ 冰清玉洁” 的贵族淑女身份。即使是在走投无路之下当了 范柳原的情妇,这种身份的意识依然存在。在 她简单的逻辑里,贵族淑女的文化身份有着某 种特定对应的文化行动,情妇的文化身份也应 当有与 “ 情妇”之名相副合的文化行为,她觉 得 “ 她现在不过是范柳原的情妇,不露面的, 她应该躲着人,人也应该躲着她”。 死死揪住贵族淑女的身份地位对流苏而 言,不只是为了维持表面的虚荣与华贵,对 她,还有着更深层次更实在的意义。她私地里 权衡着与柳原的关系: “ 她家里穷虽穷,也还 是个望族,大家都是场面上的人,他担当不起 这诱奸的罪名。”一开始,她拒绝做柳原的情 妇,想着 “ 或许有一天他会回来到她这里来, 带来了较优的议和条件”,让她做他的名正言 顺的妻,有经济保障和法律保障的妻。即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