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倾城之恋》简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笔记

张爱玲《倾城之恋》笔记《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经典之作,以其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洞察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展现了爱情与婚姻在动荡时代中的复杂与无奈。
故事的主人公白流苏,是一个离了婚回到娘家的女子。
在那个时代,离婚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耻辱,她在娘家备受冷遇和排挤。
然而,白流苏是一个不甘心就此沉沦的女人,她有着自己的心思和盘算。
范柳原,一个从海外归来的花花公子,风流倜傥却又玩世不恭。
他与白流苏之间展开了一场爱情的博弈。
一开始,范柳原对白流苏或许只是出于一时的兴趣,而白流苏对范柳原也并非纯粹的爱情,更多的是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摆脱自己在娘家的困境。
他们在香港相遇,彼此试探、周旋。
范柳原用他的甜言蜜语和浪漫手段,试图攻破白流苏的心防;而白流苏则小心翼翼地应对,既不想轻易交付真心,又怕失去这个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在这场爱情的较量中,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
张爱玲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白流苏的敏感、自卑、精明,范柳原的洒脱、世故、孤独,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战争的爆发,成为了故事的转折点。
这座城市的倾覆,打破了他们之间的僵持。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突然发现彼此的依靠是如此重要。
曾经的算计和防备,在这一刻都显得微不足道。
“倾城之恋”,倾的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两颗心。
因为这场战争,白流苏和范柳原终于走到了一起。
然而,这真的是纯粹的爱情吗?或许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和相互的依赖。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爱情与婚姻中的现实与残酷。
在她的笔下,爱情并非总是美好的童话,而是充满了利益的权衡和人性的弱点。
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虽然在战争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动人,但细细品味,却又充满了悲哀。
从白流苏的角度来看,她一直生活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中。
娘家的冷漠和无情,让她渴望摆脱。
范柳原的出现,给了她一线希望。
她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去争取自己的未来。
她的每一步选择,都充满了无奈和心酸。
范柳原呢,他看似潇洒自由,实则内心孤独。
张爱玲《倾城之恋》笔记

张爱玲《倾城之恋》笔记《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段在动荡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
她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在娘家备受冷落和歧视。
白流苏是一个聪明、敏感且有着强烈自尊心的女子,她不甘心在这个家中忍气吞声地度过余生,渴望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男主人公范柳原,是一个饱经世故、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他从英国归来,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却在感情上一直游戏人间。
白流苏和范柳原在香港相遇,起初,他们之间的交往充满了试探和算计。
范柳原对白流苏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但他并不想承担婚姻的责任,只是想把白流苏当作情人。
而白流苏则清楚地知道,在那个时代,做情人是没有出路的,她必须要争取到婚姻的保障。
在两人的周旋中,张爱玲将人性的复杂和爱情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白流苏一方面被范柳原的魅力所吸引,另一方面又时刻保持着警惕,生怕自己陷入感情的陷阱。
范柳原看似洒脱不羁,实则内心也有着孤独和迷茫。
然而,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一切。
香港的沦陷让他们在动荡中相依为命,共同经历了生死的考验。
这场战争打破了他们之间的隔阂,让他们意识到彼此的重要性。
最终,范柳原选择了和白流苏结婚,给了她一个名分。
张爱玲以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入刻画了白流苏和范柳原在爱情中的挣扎和矛盾。
白流苏在面对范柳原的追求时,内心充满了纠结和不安。
她既渴望爱情,又害怕再次受到伤害。
而范柳原的心思则更加难以捉摸,他的言行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氛围。
香港的繁华与喧嚣,战争的残酷与破坏,都构成了故事的背景,映衬出人物命运的无常。
从《倾城之恋》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独特见解。
她认为爱情在现实面前往往是脆弱的,婚姻也并非完全基于爱情,而是包含了许多现实的考量。
这部小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封建家庭的腐朽和冷漠,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都在书中有所体现。
倾城之恋赏析

倾城之恋》赏析《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不仅仅描写了两个人在战乱背景下相爱的故事,还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白流苏俨然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义矛盾斗争的载体。
故事发生在香港,讲述了出身没落之家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一次机会她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想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赌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香港陷落的一刹那,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先是范柳原假借徐太太之意邀请白流苏去了香港。
白流苏决定赌一把,她倒要看看自己还有没有年轻女人的优势。
到了香港她才知道她是在跟一个饱经世故、情场老手在谈“恋爱”。
介绍人曾说,范柳原“年纪青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的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白流苏看范柳原极尽殷勤、挑逗之能,就是不提婚姻之事,自然也不愿自动投人到他的怀里,让他占便宜。
她决心只要婚姻,不要做情妇。
范柳原觉得,白流苏似乎只看重婚姻,而不讲感情,心说,你越这样,我越不会结婚,只想让你当情妇。
后来白流苏说自己要回上海,她是想试探范柳原对自己的态度。
没有想到范柳原欣然同意。
白流苏不得已回到了上海。
回来后日子更不好过。
她几乎被家庭泼就的污水泡起来了。
不久,范柳原也按捺不住给她打了电报,让她再去香港。
这时白流苏由于家庭的压迫,只好示弱。
回到香港后,果然成了范的情人。
这时范柳原仍然是在玩弄两人的关系。
只当了一个星期的情人,范柳原就决定去英国,并宣布一年半载再回来。
就是从情人的关系看,这正常吗?显然不正常。
这两个主人公,被不同的家世、文化背景、心事分隔着,各怀鬼胎,又绕来绕去兜够了圈子,精刮赛精刮,费尽了算计,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半推半就的。
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07中文四班张露 072003040110摘要:《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不近人情的故事。
文章简单的介绍了作家张爱玲的生平简介和《倾城之恋》的故事梗概,通过场上海白公馆、香港浅水湾分析了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这场爱情游戏的起因、经过直到尾声。
《倾城之恋》里,从腐败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没有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因之柳原和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但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最后通过这些理解进一步的分析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的人物形象性格。
从而达到作品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环境分析白流苏范柳原《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的中长篇小说。
“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而《倾城之恋》中,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却也成就了白流苏的幸福。
在倾城之恋中的“倾城”的意思上:则是倾覆、倒塌,沦陷,这个意义。
作者简介:张爱玲,原名张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作家。
也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作家。
1921年出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锋头极劲的清流人物,其祖母则是洋务重臣李鸿章的女儿。
显赫但又日渐颓败的家境,让张爱玲自幼就饱尝了人间冷暖。
童年时在北京、天津居住,1929年迁回上海,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发表了《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
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国与作家赖雅结婚,过着“隐居”生活。
1995年卒于美国洛杉矶自己的公寓,享年七十五岁。
然而张爱玲名字的由来,则是在她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相当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煐”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自己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
课外书推荐:张爱玲《倾城之恋》

课外书推荐:张爱玲《倾城之恋》《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
《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她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内容介绍:《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
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创作背景:旧式大家庭是张爱玲本人最熟悉的场景。
“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跟她的父母婚姻阴影有关。
幼年的父母离异、家族的败落都给她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
她从父母亲族身上,看到了更多旧式婚姻的苍凉。
作品中的女性几乎很少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强者,他们找不到自我的存在,也极少拥有过纯真浪漫的爱情。
她们的爱情婚姻纯粹是谋生手段,是求生的筹码。
她们清醒地知道自己是男人的附庸,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就尽力利用男人的需求来谋求自己的利益。
婚姻是双方权衡利益下的交易,在这场交易中,经济利益当然是主角,爱情婚姻成了女性谋生的工具。
为了谋生而成家,婚姻也只是一种交易,这构成了女性苍凉的人生。
她极力描写这种“废墟之爱”——无爱的婚姻。
这种婚姻不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是女性对生活做出的无奈抉择。
因此可以说,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虽然以白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让人感到更加浓重。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倾城之恋》,它讲的是在一个动乱的年代里,人受到种种的影响,什么都倾覆了,唯一剩下来的,可以依靠的,便只有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与关系。
我很喜欢这个主题,一个动荡的年代,一段唯美的感情。
即便有一天一切都成了废墟,但人心中的东西却能让人们紧紧依偎着,相依为命。
1、解读这部作品,首先要解读与作者的某些关系提起张爱玲,心头总会涌起一种别样的滋味。
她有着灵动飘逸的气韵,有着旷世难寻的才华,有着高贵典雅的气质。
她的一生充满传奇的色彩:有着缺少父爱的凄凉的童年,有与胡兰成相遇相知的浪漫,有赖雅余生陪伴的温馨;但是偏巧,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她,却一点也不幸福,胡兰成风流成性、不负责任,偏巧她人生最初最重要的时期都处于那些刻薄、没落、自私的人群之中。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便是在爬满蚤子的生命中苦苦挣扎着,但终不免一个悲剧性的命运。
张爱玲自己的爱情也是,她爱上了一个民族汉奸,这样的结局终究不能完美。
因此,她的文章风格也始终笼罩在郁郁寡欢息的笔调下,他的作品如《金锁记》、《花雕》都有着不能完美的结局。
但她却慷慨地赋予《倾城之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或许是她对自己爱情的一种真心的寄托,抑或是对心中那份渴望爱与完美的情怀的眷恋与不舍吧。
2、对作品内容的解读相遇就是一种缘分,这缘分似乎是天注定,没有回旋的余地,正如张爱玲所说:“这缘分是于千千万万人中遇见你所遇见的那一个人,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正好遇见了。
是的,就是这样一种唯美的感觉。
流苏,一个充满高贵典雅气质的没落的白家小姐,一个旧式大家庭中的新式女人。
她离了婚,想投奔娘家寻找一个栖身之所,但是亲情冷漠人言可畏,她的无辜的灵魂经受着世俗与势力的拷打,她实在没想到上天会再赐予这样的自己一份真实的爱情。
范柳原,一个无根漂浮、四处漂泊的海归浪子,一个现代风月场偶露真情的调情高手,他不相信女人,不相信会有真正的爱情,因此贯穿于社会的红尘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析

范柳原是一个有钱的华侨和他 在伦敦的交际花情妇生下的儿子, 由于他父亲在中国有妻子,柳原 充其量算一个庶出的,而当母亲 去世后,孤身一人流浪伦敦“很 吃了些苦”。父亲故世后,才获 得继承权,却得不到整个家庭的 尊重和认可,成了一个浪荡公子。
范柳原从小在英国长大,是个 很“西化”的中国人,而出身名 门的大家闺秀白流苏就是一个纯 粹的中国女人,有着东方女性特 有的贤德与顺从。
凄艳的色彩 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文如其人,文如其 衣。张爱玲喜欢用些艳丽浓重的字眼,在她的小说中 随处可见那种种华丽凄艳的文字,通过那份绚丽色彩 突出她所表达的主题,给人视觉上一种强烈的冲击, 让人在视觉冲击中去联想,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东 西。
多样的修辞 一个个离奇的象征,一串串断珠的比喻, 一段段淡淡的描写都使得她的作品格外的美丽。 笔下故事世俗,但字里行间闪动灵气,充满淡淡的冷 意,浓艳的画面,奇特的想象,堪称经典的字句
他迷恋善于低头的传统中 国的风韵,迷恋传统的中 国女人流苏和柳原的互动 有许多地方都是出于心计 的,一个是传统的女人期 待婚姻,一个是漂泊的浪 子想找情妇,柳原对流苏 是如此的迂回、曲折;流 苏对柳原是如此的矜持、 含蓄,香港之行是流苏人 生的一次赌博,流苏进行 着异常的心灵之旅,一场 心智的较量。
• 11、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 注:没有说一个爱字,但最深最浓的爱早已流溢出来。 12. 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女人教坏了,又喜欢去感化女人,使她变成好女人.我可不像那么没事找事做. 我认为好女人还是老实些好. 注:我可不是一般的男人---那谁是?
倾城之恋解析

《倾城之恋》这部小说中,不仅描写了一个在战乱背景下的恋爱故事,更是一部反映人生困境,人性弱点以及理性回归的哲理小说。
我在网上找到一篇解析的文章把它转过来给喜欢的朋友一起欣赏。
一倾城之恋蕴涵的人生困境(一)围城意识《倾城之恋》中这一围城意识是通过作者对流苏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当兄嫂恶言相击,她跪着祈求母亲做主,而母亲却呆着脸,不做声她恍惚回到多年前,还只十来岁的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里人挤散了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每个人都是一个围城,谁也走不进谁的世界。
而在世俗的城堡里,城里的范柳原想逃出来,城外的白流苏想冲出去白流苏是想从封建枷锁中冲出去,冲进现代的城,找到衣食来源,比如穿时髦的衣服,跳交际舞,想和有钱的范柳原结婚。
范柳原已经厌恶了物欲横流逢场作戏的现代社会,想冲出去,冲进原始的,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精神世界。
他把巴结他的那些俗女人看成他脚下的泥,他觉得白流苏不应该光着膀子,穿时髦的长背心,而希望她穿旗袍,想象她在原始森林里奔跑。
“倾城” 是指人类文明之城物欲之城倾塌。
此时,人需要从原有的城堡里逃出来,重新架构价值体系,思想体系“倾城之恋” 展现了人们在围城内外冲进冲出的人生困境。
(二)现代末日意识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中写道: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管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如果我常用的字眼是“荒凉” ,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倾城之恋》清晰地描写出城市毁灭时,人们内心的真切体验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剩下点断墙颓垣,失去记忆力的文明人在黄昏中跌跌绊绊摸来摸去,好像是找着点什么,其实是什么都完了。
这是当时人们面临的又一困境,在灾难面前,人们将嚣张的物欲冷却下来。
张爱玲希望表达出世界末日意识带给人们的启示,只有在末日之时,人们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是生命中最宝贵,最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倾城之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最能代表她的风格的当数《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写一对精明过份的男女是如何在爱情上锱珠必较,功利全局,最后却因香港的沦陷而成全了那份世故的婚姻。
这部小说对人性冷漠的描写令人震慑,仿佛出自一个饱经沧桑的大家之手,其艺术之圆熟,语言之精美堪称中国现代爱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同时代的苏青赞美《倾城之恋》:“作者把这些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描写得如此动人,便是不平凡的笔法。
《倾城之恋》里充满了苍凉、抑郁而哀切的情调。
这是一个怯懦的女儿,给家人逼急了才干出来的一个冒险的爱情故事。
她不会燃起火把泄尽自己胸中的热情,只会跟着生命的胡琴咿咿哑哑如泣如诉地响着,使人倍觉凄凉,然而也更会激起读者的怜爱之心。
”这是一个关于调情的故事,描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调情表演。
傅雷本来是张爱玲小说最早的肯定者,但他对这部作品却评价不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认为:“作品的重心过于偏向顽皮而风雅的情调”,“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炼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
”但也有人认为,傅雷的意见仅仅代表着男性读者的意见,这个意见对于范柳原是合适的,对于白流苏则有些冤屈。
站在女性的立场看,白流苏的调情的背后,是生存的焦灼和无奈。
范柳原意在求欢,而白流苏意在求生。
这也是一个关于弃妇的故事,是一个弃妇在进行垂死挣扎和自我拯救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
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
白流苏虽然几经努力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猎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凉感,白流苏逃出了旧的家庭,又进入了另一个家庭,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城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虽然战争加快和简化了许多人的正式成婚的速度,但这种婚姻靠得住吗?主题解析《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
我们读小说,总是从标题开始的,标题唤起读者一些可能的阅读经验,是作者预先设计的读者期待视野。
如果这个说法不错的话,我们可以设想,张爱玲在拟定这个题名时期待读者首先会赞成,这里将讲述一段传奇——“罗曼司”,即一段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
就此而言,在标题范围内,“倾城之恋”不具有叙事性质,只是一个复合名词,在文学语汇的传统中,它是一个形容词。
形容妇女容貌极美,美到令众多的人倾慕、倾倒的程度。
“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齐梁时期钟嵘在《诗品》中论及诗之吟咏性情的功能时也写道:“……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据此,女有美色,倾城倾国,一旦进入文学叙事,显然就要暗示一个非凡的结果。
“汉皇重色思倾国”,引出白居易的《长恨歌》,创造了一个千古爱情的传奇。
但是,读完了张爱玲的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它是传奇,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
书中的女主人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
倒是在“倾城”的另一意义上:倾覆、倒塌,沦陷,在这个意义上,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使他们做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
显然,这一结局的实际指涉对读者可能的期待是一个倾覆。
不妨由这里入手,探讨这个倾覆带来的意义的游移、空缺或潜层的增殖。
(一)两类时间看张爱玲的作品,与看那一时代许多作家的作品感觉不同,这种不同的感觉概言之,是时间差。
柯灵在回忆中说:“我最初接触张爱玲的作品和她本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时代。
1943年,珍珠港事变已经过去一年多,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中国抗战胜利还有两年。
上海那时是日本军事占领下的沦陷区。
”柯灵用“严峻”概括他对那个时代——时间的感受,这种感受,我们在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到: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火》三部曲。
在此前后(1943年前后)还有萧红的《生死场》,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这是集体记忆中的历史时间,严峻,生死存亡之秋。
《倾城之恋》一开始就涉及一个全然不同的时间情境:“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
’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
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人家的十一点,这是公众时间,张爱玲的故事,不在这个轨道、或乐谱上。
她写的是私人时间、个体时间、特殊时间,在这个时间网络里织就她关注的人物故事。
老钟,代表了白公馆的日常生活特点,依然是家长作主,几代同堂的大家族聚居,依然是家庭成员间财产的纷争、婚姻的变故,陈陈相因的生老病死。
巴金《家》里面那种父与子的冲突、新时代的面影,在这里真是一点儿也谈不上。
犹如流苏的哥哥三爷劝流苏为离婚前的丈夫戴孝主丧时说的话:“你别动不动就拿法律来唬人!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的!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这段话,只稍微改几个字,就可以算做白公馆对历史时间的感受。
也可以说,它表达出张爱玲对小说人物与时代关系的感受。
时代固然在变化,但在张爱玲小说世界的众多家庭中,一切如常。
个人与历史、民族、政治意义中的主流、洪流,不相干。
这也是张爱玲对时代和社会的一种发现。
当许多被称为新文学的作家们,尤其是四十年代的作家们急于捕捉社会变化、历史脚步和一个新时代的幻影时,张爱玲窥视的是它的背影——时代和社会的背影。
它是沉入阴暗,没有前途,日益混沌的一面。
我们今天可以有把握地说,它确实如海明威比喻的“冰山”一样,是沉入水下的,比水面上露出的光亮部分浓厚和沉重得多的部分。
张爱玲解说《传奇》的封面,勿宁说是女作家自己姿态的写照:“封面是请炎樱设计的。
借用了晚清的一张时装仕女图,画着个女人幽幽地在那里弄骨牌,旁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仿佛是晚饭后家常的一幕。
可是栏杆外,很突兀地,有个比例不对的人形,像鬼魂出现似的,那是现代人,非常好奇地孜孜往里窥视。
”这个现代的鬼魂,照出了作家自己的津津有味,饶有兴致。
流苏就从这样一个近于凝固的家常时间中走出来,这是个要创造自己命运的女人,她的创造,可以说是要在白公馆的时间轨道中挣扎出来,开始她个人生命的时间。
这点启悟,从一个特殊的时刻开始——前夫的死。
徐太太来报丧,流苏面临一个选择,兄嫂一致挤兑她要逼她回去守活寡,流苏没法儿不迫切地为自己寻找归宿,这个家是再也住不下去了。
与巴金笔下出走的女性不同,流苏出走看不出任何新理想的引诱(比如对自由的向往、对挣脱封建家庭牢笼的渴望),她要走,是生命自己在这刻发出的呼喊,是生的本能的呼喊。
这一生的本能要求活动,而且它是流苏仅存的本钱。
在小说的前半段张爱玲有一段时间意象生动交织的描写:“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里,搁着珐琅自鸣钟,机括早坏了,停了多年。
两旁垂着朱红对联,闪着金色寿字团花,一朵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
在微光里,一个个的字都像浮在半空中,离着纸老远。
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
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
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
流苏交叉着胳膊,抱住她自己的颈项。
七八年一眨眼就过去了。
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
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
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
这一代便被吸收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
”流苏的挣扎和反抗竟然修成正果,终于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在这姻缘里,他们遭遇了个体时间之外的集体时间——战争。
我想,这是遭遇,而不是参予,这一点,仍然是张爱玲与那些侧重表达集体感受、民族意识的作家的区别。
战争作为这个体生命时间的威胁介入流苏和范柳原的关系,令他们不能不重新考虑两人关系的价值,从而加速了缔结正式婚约的程序。
在这样一个处理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张爱玲如何利用传统的美色“倾城”这一语义向写实“倾城”这一语义的转换。
在浅水湾一边山的高墙下,范柳原对流苏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
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这一幕,曾被傅雷称绝:“好一个天际辽阔胸襟浩荡的境界!”其实,这不止是人物的感觉,也是张爱玲对个人时间与历史时间相遇时二者关系的感觉。
在那个众多作家认为严峻的时代,这严峻对于张爱玲来说更重要的是它对个体生命的威胁。
相对于众多作家的民族本位,张爱玲是以个人为本位的。
这才是她所理解的个人时间与历史时间相遇的含义。
她在不止一个地方说过:“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由于这样一种感受,张爱玲笔下的这对情侣,获得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他们成为苟全于乱世的一种人生形式的代表。
乱世中的伧夫俗子,既无意于推动历史,也不幻想融入大众以求集体性永生,要的只是个人生命、此生此在的实存。
所谓“浮生若梦”,所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无非是这种乱世人没法儿摆脱的无常感。
于无常中求得有常即是流苏与范柳原姻缘际会中的最佳境界,这也是傅雷引述的一段:“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
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
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
她突然移到柳原身边,隔着他的棉被拥抱着他。
他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握住她的手。
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由于这种以个人生命价值为本位,对个体生命时间流失的急迫关注,《倾城之恋》包括了流离失所、危城劫难、乱世求存这些特殊感受,它兼容了一代代乱世中背井离乡漂泊到海外的中国人的苍凉记忆。
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理解张爱玲于他们的亲切和受欢迎的程度;也不难看出,为什么这样一类感受在现当代海外华文作家作品中积淀成了一个基本的母题。
(二)两种视点傅雷是张爱玲作品最早的肯定者,但他对《倾城之恋》评价不算高。
他认为:“因为是传奇(正如作者所说),没有悲剧的严肃、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对照也不强烈。
因为是传奇,情欲没有惊心动魄的表现。
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炼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