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
《倾城之恋》赏析篇

《倾城之恋》赏析内容摘要:《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作家 ,她的小说中弥漫着一种梦魇般挥之难去的悲凉氛围 ,虽然其中也有着人生的种种热闹繁华 ,但最终都难逃一个苍凉破败的结局。
而《倾城之恋》似乎是一个例外。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个艺术形象 ,所要表现的是现代人人性失落后的苍凉困境关键词:人性失落反差美《倾城之恋》描述的是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故事中的男女主人翁其实不那末使人全部倒出,他们不是帅男靓女,一点儿也不芳华浪漫,他们的恋爱故事也不是那末缱绻内心悲苦,哀婉动人,他们都是很自私的人,也都是有污点的很世俗的人。
白流苏,一个旧时代女子,她不愿屈从,要做新女性,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二奶!一个旧式家庭生长的新女性,白家的六蜜斯,离婚后住在娘家。
白家虽是上海败落户,却死要体面。
年光光阴将去,旗袍关于她来说就像是根救命稻草,牵着她的芳华岁月和淑女身份。
同时,她也是一个情场赌徒,把婚姻作为职业,在汉子身上找到最后的呵护。
她伶俐斗胆,自卑高傲、矜持要强而自私,她的语气中总带些尖刻与寻衅。
她大白本身对汉子有着莫年夜的吸收力,脸上老是经常挂着各类设计好的笑脸,就算在最困难、最为难的时分,她仍能坚持永不言败的肉体。
但在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当她不堪丈夫暴力,离婚住回娘家,社会舆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但这都暂且撇它一边,尽可装聋作哑地过。
关键是同一屋檐下家人因时间愈久厌弃愈深的寒言冷语、指桑骂槐却是装聋作哑也无法回避的。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摘要:张爱玲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杰出的海派⼥作家代表作家,她的创作⼒图还原战争背景中⼈的固有的本性,张爱玲所展⽰的是包括他⾃⼰在内的芸芸众⽣在战争环境中正式的⼈⽣形态。
在张爱玲的“私语”中,交织着复杂⽽⽭盾的美感倾向,⼀⽅⾯是对现代⽂明的“荒凉”感受中呈露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美感特质,另⼀⽅⾯,则是对⼠⼤夫乐感⽂化传统的眷恋,对普通⼈的寻常⼈⽣乐趣的沉迷。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部经典的中长篇⼩说,是⼀个动听⼜不近⼈情的故事。
张爱玲⽤她苍凉的笔调,华丽绚烂的语⾔,营造出⼀种苍凉的美感。
关键词:张爱玲;爱恋;悲凉;艺术风格⼀、故事简介故事发⽣在⾹港,上海来的⽩家⼩姐⽩流苏,经历了⼀次失败的婚姻,⾝⽆分⽂,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潇洒的单⾝汉范柳原,便拿⾃⼰当赌注,远赴⾹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法的场地在浅⽔湾饭店,原本⽩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港时,⽇军开始轰炸浅⽔湾,范柳原折回保护⽩流苏,在⽣死交关之际,两⼈才得以真⼼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
在读完了张爱玲的这篇⼩说,就会发现,说他是传奇,不如说是⼀个反传奇的故事。
书中的⼥主⼈公⽩流苏并不是美貌惊⼈,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
这倒是“倾城”的另⼀个意义:倾覆、倒塌、沦陷,在这个意义上,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和范柳原,使他们做成了⼀对平凡的夫妻。
⼆、⽩流苏的悲凉在《倾城之恋》这本书⾥,⽩流苏由⼀个楚楚可怜,等待救援的落难公主,摇⾝⼀变成为⼀个主动出击,为⾃⼰未来⽽努⼒的⼥骑⼠。
旧思想在这个家庭中根深蒂固,况且先前婚姻的失败,娘家的冷落以及徐太太的适时点醒,都逼得流苏⼼⾥只能摆下“婚姻”这个唯⼀事业。
从⽽形成了她以“赌徒”为背景的婚姻模式。
⽽败落的家、守旧的⽼母、为钱是图的哥嫂共同逼迫了⽩流苏,撑起了她柔弱背后的强悍。
张爱玲《倾城之恋》简析

倾城之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最能代表她的风格的当数《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写一对精明过份的男女是如何在爱情上锱珠必较,功利全局,最后却因香港的沦陷而成全了那份世故的婚姻。
这部小说对人性冷漠的描写令人震慑,仿佛出自一个饱经沧桑的大家之手,其艺术之圆熟,语言之精美堪称中国现代爱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同时代的苏青赞美《倾城之恋》:“作者把这些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描写得如此动人,便是不平凡的笔法。
《倾城之恋》里充满了苍凉、抑郁而哀切的情调。
这是一个怯懦的女儿,给家人逼急了才干出来的一个冒险的爱情故事。
她不会燃起火把泄尽自己胸中的热情,只会跟着生命的胡琴咿咿哑哑如泣如诉地响着,使人倍觉凄凉,然而也更会激起读者的怜爱之心。
”这是一个关于调情的故事,描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调情表演。
傅雷本来是张爱玲小说最早的肯定者,但他对这部作品却评价不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认为:“作品的重心过于偏向顽皮而风雅的情调”,“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炼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
”但也有人认为,傅雷的意见仅仅代表着男性读者的意见,这个意见对于范柳原是合适的,对于白流苏则有些冤屈。
站在女性的立场看,白流苏的调情的背后,是生存的焦灼和无奈。
范柳原意在求欢,而白流苏意在求生。
这也是一个关于弃妇的故事,是一个弃妇在进行垂死挣扎和自我拯救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
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
白流苏虽然几经努力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猎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凉感,白流苏逃出了旧的家庭,又进入了另一个家庭,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城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虽然战争加快和简化了许多人的正式成婚的速度,但这种婚姻靠得住吗?主题解析《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却成就了白流苏的婚姻,但结果仍是苍凉的,香港之战的洗礼不曾将白流苏改变成革命女性。
婚姻也没有让范柳原放弃纸醉金迷的放荡生活,只是范柳原的俏皮话再也不对白流苏说了,而是省下来留给别的女人,在范柳原的心里至少把白流苏当成了自己人,但要说他真正的爱上白流苏,仍然是谈不上的,他们之间为对方付出的一点真心只停留在战争中,当他们认为金钱、地位、名誉等等都靠不住时,他们才愿意坦然的抛弃一切重负,毫无“私心”的爱对方。
各怀心思的两个人居然在战争中有了契合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白流苏只把谈恋爱当做她的救命稻草,范柳原只把谈恋爱作为他征服女人的一种手段。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白流苏虽在物质上成为了赢家,在精神上却仍然是输家,但这种婚姻至少让她摆脱了经济上的困顿,家人的冷眼、讽刺。
这不正是她选择和范柳原谈恋爱想要的结果吗?但白流苏仍然是惆怅的,在她的内心是渴望范柳原只爱她一人的,但她知道这种愿望一辈子也不会实现,就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是爱范柳原的钱呢?还是爱上她这个人才用恋爱作为赌博换取婚姻。
因此她也就不奢望范柳原对她忠诚,不见其他女人,只爱她一人了。
范柳原和白流苏都是不相信爱情的人,白流苏在经历了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后,对有钱的男人已产生了不信任。
更不会相信一个有情的花花公子和她谈恋爱是因为爱她。
范柳原也是不相信女人的人,他喜欢自由,更不愿一个不爱他的人整日的管束着他,他知道身边的女人嘴里说喜欢他,身体上屈服于他都是为了他的钱罢了。
又怎会对这些女人付出真心呢?白流苏也是奔着他的钱的,范柳原又怎么会看不明白呢?但在轰炸中范柳原感受到白流苏的一点真心,这是她在其她女人身上从来没有得到过的。
他明白白流苏这种受到封建礼教思想教育的女人,因为自己离过婚内心肯定是自卑的,跟她结婚,她也不会像其她女人那样咄咄逼人,要求他只爱她一个。
范柳原也就放开自己凭着这点真心便答应同白流苏结婚。
白流苏因此而得救。
张爱玲谈《倾城之恋》

张爱玲谈《倾城之恋》张爱玲与傅雷在《倾城之恋》的创作上有过一次探讨。
傅雷本来是张爱玲小说最早的肯定者,但他惟独对这部作品评价不高。
他认为:"一个'破落户'家的一个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讽撵出母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
正要陷在泥沼里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整篇故事可以用这一两行包括。
因为是传奇(正如作者所说),没有悲剧的严肃、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对照也不强烈。
因为是传奇,情欲没有惊心动魄的表现。
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练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
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里却空空洞洞,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
《倾城之恋》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宝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
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飘滑;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着虚伪。
……勾勒的不够深刻,是因为对人物思索得不够深刻,生活得不够深刻;并且作品的重心过于偏向顽皮而风雅的调情,倘再从小节上检视一下的话,那末,流苏'没念过两句书'而居然够得上和柳原针锋相对,未免是个大漏洞。
离婚以前的生活经验毫无追叙,使她离家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引动显得不可解。
这些都减少了人物的现实性。
总之,《倾城之恋》的华彩胜过了骨干;两个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而张爱玲对此批评并不服气,她为此写了《自己的文章》反驳说:"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
《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论文(文学评论):倾城之恋作品分析

《倾城之恋》与张爱玲的悲观爱情主义Cassanova罗华南师范大学一.引题张爱玲的文笔,善于以一个故事表达生活哲理。
她的故事以悲剧居多,而终成眷属的故事寥寥无几,倾城之恋是一个另类。
为什么?因为张爱玲对爱情的态度是悲观的,倾城也是悲伤的,她似乎用各种意象告诉着我们什么,尝试揭示什么。
事实证明时代与人性是爱情悲剧的根源。
二.时代背景故事构建在民国时期,是封建意识和开放思想初步交汇的时代。
繁华的上海滩,年轻的女性和钱势的男人流连于舞厅、酒吧,纸醉金迷,时髦颇受追捧,当时社会上的风气是追名逐利。
从表面上看,女性地位是提高了,她们可以去社交,结识称心的男人,但实际上男和女不平等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女人的最终目的是找到一个有钱有势的丈夫,可以说男人决定着女人的终身幸福。
白流苏便是一个被男人抛弃的女人,同样也被家族嫌弃。
而徐太太是她重新找回幸福的机会。
人们的信条是: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三.人物心理分析1)初见情迷在舞厅中的三支舞,为两人交往埋下伏笔。
白流苏身上不同于一般青春的活力与稚嫩,她懂得玩乐,有懂得矜持,亲近而神秘。
她那一类的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
下颌起初是圆的,近年来渐渐尖了,越显得那小小的脸,小得可爱。
然而白流苏的开放却不因为爱慕,“她半是赌气: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
范柳原真心喜欢她么?那倒也不见得。
他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相信。
她看得出他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
但范柳原是深深被吸引住了。
”范柳原的迷恋也只是男女之间荷尔蒙的作用,难以把握,他还未把白流苏当成结婚的对象。
不过这样,白流苏还是有了争取的筹码,她要取悦范柳原。
2)为爱赌博那一夜之后,范柳原理所当然地邀请白流苏,而白流苏为了自己打算,也只会接收,于是踏上了离家赴港的旅途。
但是,他们没有真正恋爱,而是谈恋爱。
范柳原说着情话,挑逗白流苏;白流苏又欲擒故纵,不让得手,着实是斗智斗勇的爱情游戏。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作者:张爱玲主要目录:一、古典豪门与现代都市二、荒谬飘摇的爱情三、灵动的感悟与平实的细节1 、灵动的感悟2 、平实的细节《倾城之恋》(1943 )也是张爱玲的重要作品。
作品仍然是一个爱情故事,仍然是在爱情中书写人生的荒凉,比《沉香屑第一炉香》其荒凉意味更强。
甚至,主人公的性格也和《沉香屑》有相似之处。
但是,其题材、写法,韵味,又有所不同。
一、古典豪门与现代都市小说的题材很特殊,故事存在着两个环境:一个是现代大都市,一个是传统古典贵族的大家族内部。
这个传统贵族大家庭是在上海。
故事中的人物又到香港。
前边写大都市里衰败、破落的大家族生活,有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
后边却是写贵族小姐与现代浪子在香港相爱,豪华饭店、宾馆,灯红酒绿。
衰败古典贵族大家庭与现代都市的结合,是张爱玲在题材上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
在其他小说中,也有这样的二重结合。
《花雕》《茉莉香片》《金锁记》等。
这种题材的作品,在现代文学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把这样两种特殊的生活组合在小说中,具有很特殊的美感。
张爱玲强调一种参差的对照之美。
这也是一种对照。
这种对照也存在着一种苍凉、荒凉的美感。
大家族在现代城市里,失去了古典时代的威风,日益衰败、破落。
给人一种毁灭感。
同样是荒凉的意味。
张爱玲家庭本身就是这样的大家族的。
二、荒谬飘摇的爱情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命运是不断下滑、沉落,最后她的自我消失在欲望之中。
但是,这里,主人公白流苏的爱情却有一种上升的趋势。
白流苏是一个衰败的贵族大家庭的小姐。
这个大家庭整天过着那种乌烟瘴气、勾心斗角的生活。
白流苏因为是小老婆所生,特别是有过离婚的经历,所以,在家庭中格外受排挤。
他的哥哥、嫂子都欺负她,看不起她。
但是,她并不是软弱的人,所以,仍然怀着自己生活渴望。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华侨富商子弟范柳原,经过一番所谓的曲折艰苦的高级调情以后,在香港沦陷的炮火中,他们各自感到了对方的真情实意,宣布结婚。
在这种爱情中,白流苏有两个动力:一个是大家庭的压力,一个是对生活渴望。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最早开始看《倾城之恋》是因为迷恋这个名字。
在没有读它的时候,我想,这故事应该有一座城,还有一个爱情故事。
倾城,不一定是美女的代称,但一定会是绝美爱情的形容词。
看这部小说,还因着喜欢里面人物的名字。
白流苏,范柳原。
绝对是两个很搭的颜色在里面,白的是苏,绿的是柳。
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读小说,我都深深觉得作者为人物起名字一定是花了很大的气力。
我也写过一些小说,短篇中篇都有,长篇需要太多时间,暂时未曾涉猎。
但每次在故事情节勾画好了之后,总是为给人物取名字伤脑筋。
女子的名字,最好要特别,灵气,还要代表她的个性。
如果是白流苏叫白秀贞,请注意这两个字。
流苏飘逸美丽,有点捉摸不透的感性,但秀贞二字,必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传统的女子,恪守所有旧式女性的美德。
当然也不乏反讽的名字,比如《绝望的主妇》里面,其中一个女主角叫盖伯瑞尔,在英语名字里面,它是忠贞的意思,但她是最早出轨的。
所以单单看这两个名字,我就深深爱上了《倾城之恋》。
这座城,是香港,而且是沦陷的香港。
张爱玲说:“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白流苏)。
”相信你可以想象,也能理解,有些爱情,只存在于某个地点,某个时间,一点不合都无法成功。
在战争中,人的欲望变得太少,只剩下活着就好。
那平凡的婚姻,是浪漫主义者的归宿。
小说里是这样写的“不料柳原却看中了她,更不料其时香港适起变乱,幸运竟使她正式成了他的妻子,从‘婚姻的保障’而得到‘经济上的安全’,流苏从此便可‘笑吟吟’的暂时把生命告个段落了。
”既然书名有一个“恋”字,他们相爱吗?范柳原拿稳了白流苏跳不出他的手掌心,白流苏爱上范柳原目的是图经济上的安全。
而对于他们之所以没有发生关系,张爱玲写的是:“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
”写到范柳原、白流苏终成眷属时张爱玲调侃道:“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