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对日本的影响
唐朝的影响力确实很牛,既促进了世界发展,也促进了大唐发展

唐朝的影响力确实很牛,既促进了世界发展,也促进了大唐发展唐朝的影响力确实很牛,既促进了世界发展,也促进了大唐发展唐代中国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周边各国的商人、使节、贵族、学者、僧侣、艺术家不断来到中国。
由鸿胪寺专门负责接待:设立商馆、市监、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太学中有众多留学生,政府中也有外国人任职。
长安、洛阳、扬州、广州都是当时重要外贸城市。
各种外域的宗教艺术在中土广泛流播,如在天竺已经衰落的佛教,源于东罗马的景教,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和袄教。
这些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丰富了当时人的社会思想,激荡着人们的头脑。
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艺术在中国大地传播、生根,发展壮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不以为异,而是崇“胡”成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
◆平定百济塔塔上刻有唐平定百济的事迹。
‖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朝鲜半岛有高丽、百济、新罗三国,都与唐有往来。
唐曾攻灭高丽,辖有三国全境,后.新罗统一朝鲜。
新罗商人来唐,在今山东、江苏一带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楚州(今江苏怀安)有新罗馆,山东的赤山(今山东石岛)、莱州等地有新罗坊。
新罗常派大批留学生到长安,据记载,开成五年(840) 一次回国者即有百人,一些人参加唐朝科举考试,并留下做官。
著名的如崔致远,12岁入唐求学,18 岁中进士,曾在唐政府任侍御使、内供奉等职,著有《桂苑笔耕集》20卷。
唐文化对新罗影响十分巨大,新罗使用唐朝年号,采用唐历,在学校和社会上广泛使用汉字、汉文。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在那里也受到广泛欢迎。
新罗效仿唐朝政治制度,中央设执事省,相当于唐的尚书省,地方也分别设置州、郡、县、乡各级行政机构。
他们还学习唐朝的科举制选官。
此外,新罗还积极学习唐朝的医药、天文、历法、雕板印刷术、种茶术等。
东北面今俄国东边海岸地区的库页岛、堪察加半岛一带有流鬼国,亦臣属于唐,年年朝贡。
◆日本正仓院正仓院是日本著名的皇家文物馆,现藏有大量珍贵的唐朝文物。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课时优化训练一、单选题1.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近代被介绍到了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材料表明( )A.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B.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C.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D.中国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源氏物语》引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中国诗词,作者在152个重要的情节中融入了131处节选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
书中仅引用的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
而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
由此表明( )A.《源氏物语》是一部诗歌总集B.《源氏物语》作者曾久居长安C.《源氏物语》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依据D.《源氏物语》取材于中国故事3.被称为“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马克思语)和“水手之友”的发明分别是中国四大发明中的( ) A.印刷术和造纸术 B.造纸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印刷术 D.火药和指南针4.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
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
材料体现了( )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5.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这表明( )A.中华文化开放包容B.中华文化圈的发展扩大C.中华文明博大精深D.汉字文化具有丰富内涵6.1893年,琉球王国学生开始到国子监学习。
清代时特设琉球学馆于国子监内,作为琉球王国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居所。
他们在中国学习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冶炼、造船、铸钱、烧瓷、制茶、制糖等。
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高二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答案在最后)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吴家二掌柜将香表蜡烛裹在一起,算了账,付了钱,汪二在回家的路上走着,心里默默地想:同嫂子拜堂成亲,世上虽然有,总不算好事。哥哥死了才一年,就这样了,真有些对不住。
走到家,将香纸放在泥砌的供桌上。嫂子坐在门口迎着亮上鞋。
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既然丢了丑,总得图个吉利,将来日子长,要过活的。我想哈要买两张灯红纸,将窗户糊糊。”
第二、三段,“大约在9世纪初,白居易诗歌就已经传入日本,深受日本宫廷的喜爱……白氏文集》成为几代天皇的修身课程”“对白居易诗歌的推崇,也影响到了平安时代文人的创作”,接着阐述白诗在日本获得的广泛认同及其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第四段,“白居易的诗歌之所以能在平安时代的日本获得广泛认同,一方面是因为其诗歌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另一方面,白居易诗歌中的感伤诗和闲适诗契合了日本人的审美需求,拨动了宫廷贵族和知识阶层的心弦”,继而深入分析白诗获得广泛认同的两方面原因;
对白居易诗歌的推崇,也影响到了平安时代文人的创作。在这一点上,女作家紫式部所著《源氏物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其开篇《桐壶》中,桐壶帝与其妃子之间的凄美爱情与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里的故事情节颇为相似。桐壶帝在爱妃死后感叹“天命如此,抱恨无穷”,让人联想到《长恨歌》中的名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除《长恨歌》外,这部日本古典文学名著还多次借用白居易的其他诗歌。在《须磨》一回中,被流放的源氏公子在仲秋之夜望月思乡,吟诵了白诗“二千里外故人心”。此处的借用流畅自然,毫无生涩之感,足见紫式部对白居易诗歌的熟识和掌控力。
闲话日本汉诗

闲话日本汉诗日本的古代文学有两大分支,一是日本人用日文创作的和文学,另一种就是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被称作日本的汉文学。
在日本的汉文学当中,汉诗是最重要的一种。
所谓日本汉诗,就是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并且遵从汉诗格律用韵的一种诗歌形式。
根据日本汉诗的发展情况,本文将其分为四个时代来逐一解说。
一、王朝时代王朝时代,大致可从日本的大和时代末期开始,包括了整个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
这个时代的汉诗受到中国的南朝及唐朝和影响,尤其以唐代的影响最为巨大。
早于奈良时代的白凤文化时期的大友皇子、大津皇子等人应该是最早写作汉诗的诗人了。
到了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汉诗写作更是蔚然成风。
无论是贵族宴饮,还是迎接外国使节,都要赋诗。
这时的汉诗文创作受中国齐梁体及唐初诗风影响较深,大多为五言诗,内容多属于侍宴、应召、从驾之类的应景之作。
比方说下面这首《咏月》,便是文武天皇在夜宴时所作:“月舟移雾渚,枫楫泛霞滨。
台上澄流耀,酒中沉去轮。
水下斜阴碎,树落秋光新。
独以星问镜,还浮云汉津。
”此诗在早期的日本汉诗中,是最富诗情画意的一首。
将月比作舟,将月下云霞比作舟楫,想象自然,诗中“酒中沉去轮”一句,优雅而有余韵。
下面这首吉田连宜的《秋日于长王宅宴新罗客》则是为了欢送新罗大使所作:“西使言归日,南登饯送秋。
人随蜀星远,骖带断去浮。
一去殊乡国,万城绝风牛。
未尽新知趣,还作飞乖愁。
”说起这个时代的日本汉诗,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此人便是汉名晁衡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侣。
他于公元717年同第七次遣唐使一行入唐,受业于太学,后留唐任官职,并继续钻研学问。
公元753年向玄宗请命归国,但船在东海遇风暴,漂泊至安南。
此时,长安误传也已遇难。
李白在悲痛之中写了有名的《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幸存的促麻吕以后辗转反回长安。
终生仕唐,埋骨中原。
他与李白、王维等人的关系都很密切。
第5课 “海内存知己”

第5课“海内存知已”(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唐朝对外频繁的友好往来。
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关系。
日本留学生和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晁衡)和鉴真。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唐朝和天竺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
唐和波斯、大食的友好往来。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由于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和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2)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新罗、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唐朝也吸收了各国的长处,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双方人民都有好处。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文小字,找出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从而培养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是谁写的?他是什么时代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由此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4课“和同为一家”。
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各族人民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今天我们学习“海内存知己”这一课。
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的一句作为课题,突出了唐代对外友好往来的空前盛况。
随唐时期,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是强盛的国家。
唐政府对外采取比较开放的政策,积极同各国交往,尤其同亚洲各国交往频繁。
那时候,我国都同哪些国家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有哪些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这些就是我们在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书写课题)2.讲授新课一、频繁的贸易往来:(悬挂《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朝与各国频繁贸易往来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后回答,教师作总结)1.唐朝的强盛,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发达的对外交通,为同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
唐朝的对外政策(要求学生用颜色笔在书上划重点符号)“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他们的税收,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或在中国任官”。
日本巨著_源氏物语_中有关唐文化的体现

大 众 文 艺大120胡支书和王祚祜的刁难和侮辱默默忍受,透过沈沅的遭遇,反映了反右派斗争时期给人所带来的悲惨遭遇。
《天鹅之死》中,汪曾祺描写一只天鹅被人打死,另一只不鸣不食寻找一块结实的冰面,从高高的空中掉下来,把自己的胸脯在坚冰上撞的粉碎;而跳《天鹅之死》的白蕤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为一句话就被打成了反革命,受尽了“地包天”的折磨。
《七里茶坊》中,汪曾祺则用了更为直接的词语来表示,如“标准田”、“以虚带实”,这些属于当时的专业词汇,揭露了当时浮夸风和大跃进所造成的后果,其中这里面还有三句很沉痛的话,“他们(坝上的人)真辛苦!”,“我们(坝下的人)也很辛苦!”,“中国人都很辛苦啊!”。
这三句话其实就是作者本人的生命体验,是一颗伤的心的人生感喟。
如果说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不足以引起重视的话,那么《八月骄阳》则是一篇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的再现。
这是汪曾祺在事隔二十年后的1986年写老舍先生投湖自尽的悲剧。
文化大革命中,身为文联主席的老舍先生不堪侮辱,被迫害致死,临死时,“脑袋上都是用皮带抽的伤,身上净是血嘎巴!”,可谓伤痕累累,体无完肤,令人震惊。
作者借文中人物顾止庵道出了心声,“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士可杀,不可辱!”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摧残了多少无辜的生命,多少人含冤莫白,忍受不了的,死去了,苟活于人世的,内心在承受岁月的煎熬和良心的谴责,如今的我们是无法去深刻体验那种痛苦的经历了。
但逝者已矣,末名湖的水洗涤了老舍的血痕,时间让人学会了遗忘,但我们不能遗忘屈辱的历史,巴金老人多次呼唤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而文革结束后,汪曾祺在重返文坛后的第一篇小说《骑兵列传》中明明白白的说,“但愿这些老同志平平安安的,但愿以后永远都不搞那样的运动了。
但愿不再有那么多人的肋骨、踝骨被打断。
”[4] 声声泪,字字血,这是经历过悲惨岁月的人的心声,这种超乎言表的悲剧意蕴让人悲从中来,泪不能禁。
参考文献[1]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993.[2] 张恒学.社会主义悲剧观念与中国当代文学[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3] 汪曾祺、施淑青.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家[J].上海文学出版社,1998(4).[4]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后记.汪曾祺全集(卷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61.自从6世纪前后中国文学开始传入日本列岛后,日本文学就一直深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中日关系史期末复习

汉朝西汉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小国与汉朝有来往。
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给“汉倭奴国王”金印。
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入日本。
20世纪初,日本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唐朝1、“遣唐使”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
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建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
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
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
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
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
如阿倍仲麻吕(原名晁衡)。
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
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
他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做诗相酬赠。
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空海与鉴真和尚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九十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
他于804年(贞观二十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向惠果学密宗,回国时带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密宗。
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字有很深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姓淳于,扬州人。
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
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
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辛,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
白居易对《源氏物语》的影响

白居易对《源氏物语》的影响作者:庄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6期摘要:《源氏物语》作为日本物语文学的高峰之作,其中不乏中国文学的影响痕迹。
本文从文学观、思想结构和人物塑造三方面来比较《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的异同之处,表现白居易对《源氏物语》的影响。
关键词:《源氏物语》;白居易;《长恨歌》作者简介:庄颖,苏州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178-01《源氏物语》是日本物语文学的高峰之作,创作于11世纪初日本的宽弘年间,相当于我国的北宋景德年间。
当时的日本经历了与隋唐两代的频繁交往,成为日本宫廷文化核心的汉学方兴未艾。
《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在父亲藤原为时的熏陶之下,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较深的造诣。
这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她不仅创造性地引用了大量中国典籍,加强了故事情节的凝练和人物的力度,提高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而且在文学观和人生观上也接受了中国文学的影响。
《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文选》等中国古典中的史实和典故在《源氏物语》中有不少原文引用。
然而,在名目繁多的中国典籍影响中,《白氏文集》的影响最大。
从文学观来看,白居易强调文章是“感于事”、“动于情”而产生的,主张走写实与浪漫结合的道路。
紫式部则强调她的《源氏物语》是“写世间真人真事”,“一切物语,都是写人情世态,写种种心理,读物语自然了解世相,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这是读物语的人首先应该考虑的”。
对封建统治者腐败生活的揭露是那个时代有正义感的作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在这一点上,白居易和紫式部的价值判断是一致的。
但由于两个人受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又显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首先,白居易在被贬江州、忠州之前是谏官,可以直接接触社会的各个阶层,所以他对生活的感受以及诗歌的覆盖面都很广。
而紫式部入宫后只是皇妃的女官,能够接触到的只是后宫的各个角落,因此她就无力旁及社会生活的底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白居易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武田谦信
中国文明早启,文化积淀深厚,博大精深,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更是巨大而深远。在亚洲的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中国的邻邦中,日本受影响最深。自奈良时代开始,随着大量遣唐使的派遣,文化的交流日益加深。日本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史书《日本书纪》,从体例到语言都受《汉书》的影响,公元751年《怀风藻》的问世,标志着日本文人诗歌创作的肇始,这也是现存最早的汉诗集。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万叶集》明显地受到《诗经》和《昭明文佚》的影响。在日本文学史上,甚至还出现过汉诗文几乎压倒日本传统文学的时期(即从《万叶集》后期的759年到《古今和歌集》成立的905年的大约150年之间),人们称之为“国风黑暗时代”。直到宽平皇朝接受菅原道直的建议,废止遣唐使,对外采取封闭策略,日本的传统文学才得以发展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影响后世文化深远的平安朝文学中,对日本汉文学乃至日本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无疑首推白居易。 据考,白居易的作品传入日本的时间最早见《日本文德天皇实录》上所记载,承和五年(838),由太宰少贰藤原岳守从唐商人带来的物品中挑出《元白诗笔》呈现给仁明天皇。随后,遣唐使陆续带回了更多的作品。其诗一经传入,立即刮起了一阵“白氏旋风”,深受当时日本文人的喜爱。当时白居易还在世,并在他的《白氏文集》自记中称:“集有五本……其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不在此记”,说明白居易在世时已经知道了其作品传入日本的事实。据《日本国见在书目》记载,当时传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长庆集》(29卷)。在平安文士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中,共收汉诗1812首,白居易一人之作品即占了507首(其次为元稹,65首)。该书在推广白诗方面影响深广,在稍后的诗集《和汉朗咏集》中,共收录589首诗,其中白居易的诗就达137首之多。 当时在日本凡谈及汉诗文者,言必称《文选》和《白氏长庆集》。据《江谈抄》记述,当时和白居易同时代的日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对《白氏文集》最是钟爱,相传他在最先得到白氏文集时曾秘藏偷读,视为珍宝。后来他要考验臣子有没有学问,就故意把白居易的诗念错,考考这个臣子熟不熟白居易的诗句,若是熟,就代表这个臣子很强。一次他在召臣下小野篁试其才时,赋汉诗曰:“闭阁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小野篁奏曰:“圣作甚佳,惟‘遥’改‘空’更妙也。”天皇感慨道:“此乃白乐天句,‘遥’本作‘空’,仅使卿耳,卿之诗思已同乐天矣。”可见小野篁对白诗的熟记已达到背诵如流的程度,因此他也有“日本白乐天”之称。平安时代的汉学世家菅原、大江两家也都是长庆集的崇拜者。据日本学者金子彦二郎的《平安时代文学与<白氏文集>》一文中统计,菅原道真在《菅家文草》中引用、化用《白氏文集》达500多首诗,80多次,并有所创新和发展。据记载,后醍醐天皇在收到菅原道真的诗集后,以“见右丞相献家集”为题,作诗大加赞赏,曰:“更有菅家胜白样”,并在诗后自注:“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平安朝廷还专门开设《白氏文集》讲座,由大江维时给醍醐天皇、村上天皇侍读,此后数代天皇都参加了这个讲座。并多次举办御前诗会,围绕白诗取题唱和。《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作为一条彰子皇后的女官,也曾给皇后讲授《白氏文集》。在这一时期问世的《枕草子》、《源氏物语》等作品中,处处可见对白诗的活用。据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白诗达90余处。 在我们看来,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无论如何也要首称李白、杜甫,白居易要排在较后面。为何在日本,白居易的影响却是无可比拟的呢?笔者认为,白居易之所以风靡日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白诗数量丰富,取材范围广泛,便于学习和借鉴 白居易活了75岁,共创作了三千多首诗作,保留很好,在《全唐诗》中共编为三十九卷,是唐代诗人中保存诗歌最多的。另外,由于白居易的经历十分丰富,其诗歌取材范围更是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个时候日本的平安文坛写作主流便是要会写中国的文字跟诗文。朝廷重要的典章制度也是用中文来书写,正式的聚会,吟诗弄文都要使用中国的诗文才能表现本事与才华。对大部分的人而言,这是有难度,所以必须要看中国人如何写春天、山河,这是一种临时的范例或辞典。前面提到的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就是应当时的这种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参考书。该书将所收1812首汉诗分为季节、天象、地理、人事、官事、草木、禽兽、宴喜、别离……等十五部门编纂,以便利日本文士们写作汉诗之际,依其所欲咏颂的内容而寻找其摹仿参考的对象。这就类似我们小学时候用的模板,在自己还不太会写文章的时候看的名家或典型作品,多了就知道怎么写。下面引一例以观平安文士如何藉中国诗人的作品创作汉诗的情况: 〖停杯看柳色〗 巡留细叶(柳叶)含烟处,酌罢柔条(杨柳枝)遇雨时。蘸甲(碰到指甲,意指酒满)未倾莲子绿(绿指酒的颜色),染心(执着的心态)空系曲(酒母)尘丝。 〖白居易诗〗 停杯看柳色,各忆故园春。(风雨中寻李十一因题船上) 一行弱柳前年种,数尺柔条今日新。(喜小楼西新柳抽条) 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春衫。(三月三日) 峰攒石绿点,柳宛曲尘丝(带着黄绿色的酒)。(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以上这首平安文人的汉诗作品,严格说起来不是一首好诗。不过从题目到诗句,处处都可以看到其摹仿化用白居易诗句的痕迹。典型的平安朝廷的诗人就是这样,他们翻翻《千载佳句》,自己当下要写什么诗,就专门看那一类的作品,不管如何,这是一种练习,若是能超脱,就会建立自己的风格。日本人有自己的和歌,不过和歌也常是从中国文人的作品中转化而成的。《千载佳句》的编者大江维时的伯父大江千里即编了一本《句题和歌》。该书搜集汉代以降至唐代各家之古诗句,以供写作和歌的参考之用,分春、夏、秋、冬、风月、游览、杂、离别、述怀等九部门,每部门各收十首至二十首和歌。先录其典据之诗句,后附和歌;所载的和歌,即是依原诗句翻译蹈袭、或摄取转化而来。由于白居易的高产,写作题材范围十分广泛,凡个人生活、做官生涯以及社会民生,都有记述咏诵,因而他自然成为收录诗作最多诗人,其丰富的作品也自然成为当时文人学习诗歌创作的首选范本。 二、白诗通俗浅显,直白流畅,易于理解和摹仿 白居易的诗歌大量吸收民间语言,具有很强的通俗性、现实性和平民性,号称“老妪能解”。据蕙洪冷斋夜话记:“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解之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不复集。”白居易自称:“稂莠秕稗,生于縠反害谷者也;淫辞丽藻,生于文反伤文者也。”白居易以其天才,作诗既意求通俗,不避俚语,天下俚俗语,遂几尽在白诗中。王荆公因此叹曰:“天下好语被杜子美道尽,天下俚语又被白乐天道尽。”顾实在其《中国文学史纲》中指出:“盖当时之诗,竞拟魏汉,甚者至肖诗之雅颂,强自鸣高而自炫学博。白居易独以入耳为主宰;显为一种反动。洵具有慧眼卓见也。今观《长恨歌》《琵琶行》,皆无注脚即可明白。宜乎彼诗在当时大行于世,上自王公,下至野老村妪,莫不玩诵之。故白居易者,纯粹平民诗人也。”在白居易在世时,其诗作已经深受各阶层人们的喜爱,据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号为元和诗。……然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据白居易自己给元稹书信当中也说:“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白诗之流行,由此可见一斑。 曲高则和寡,李白的诗汪洋恣睢,天马行空,像意大利高音歌剧一样,难以摹仿;白居易的诗则类似流行金曲,众口传唱。日本当时虽说风行汉诗文,但毕竟汉语是一种外语,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无论是写作还是欣赏,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和学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奏效。因此,不管平安朝的贵族文士们对汉诗如何热心,也不管他们如何热中于汉文化,要运用繁难的中国文字、生疏的中国语言来写出能够表达日本民族微妙表情的华丽典雅的诗文来,那谈何容易!李白等人的诗对他们而言难度太大,肯定是学不来,只有白居易的诗符合了既能够读懂且能照搬摹仿的条件,因而深受平安文人喜爱。 三、白诗中体现出的“闲适”、“感伤”的审美情趣和佛道思想符合了平安时代的文化背景,容易引起文人的共鸣 白居易的把自己的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自叙言:“夫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白居易其它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正因为对政治有着极高的热情,所以才会注意到租税,进奉,宫女,宦官等方面的事物,才能写出这些讽喻诗,也才能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主张。《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剑,如《歌舞》写公卿们日中乐饮、夜半歌舞的享乐生活,结句是“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买花》写长安城中有钱人竞买牡丹、以豪奢相夸耀,最后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新乐府》中《卖炭翁》、《杜陵叟》、《缭绫》、《新丰折臂翁》等皆是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著名之作。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明确宣布,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并称这类诗旨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但白居易的这种政治热情,随着屡遭挫折而渐渐消退。在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饱受排挤倾轧,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亲去世,白居易丁忧居渭村,而他的爱女金銮子也在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贫又病,靠好友元稹时常分俸济日。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几年内经受了至亲离丧、仕途失意的一连串打击,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为避祸远嫌,以诗、酒、禅、游自娱,有感而发创作了平易悠闲的闲适诗,诗歌中处处流露出退避政治,知足长乐的闲适思想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并转而求禅问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在生活上,白居易开始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嗜酒犹甚,据宋人统计,白诗“二千八百首,饮酒者九百首。” 在白居易后期的作品中,以闲适、感伤诗为多,其中成就最大的当数《长恨歌》和《琵琶行》,字里行间弥荡着浓浓的感伤情绪,寄托深微,加以绘声绘色的铺排描写,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