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二十世纪以来《长恨歌》研究之三:爱情主题说
浅析《长恨歌》主题之爱情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1. 引言《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王昭君入汉为妃为背景,描述了唐明皇和王昭君之间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白居易的爱情观。
2. 爱情观的深意2.1 御赐红罗作裙带这一描写表现了服饰之美,突出了唐明皇对王昭君极高的宠爱,在文中流露出浓烈的欢愉和幸福感。
2.2 感官与美丽白居易通过字面上皇后穿着华丽衣物来展示他对美丽感官和外貌的迷恋。
这反映了他对于外在形式美感受过度关注的一面。
2.3 长恨歌旨在表达怀念与哀伤虽然主题是爱情,但整个诗作并不只局限于一个浪漫故事。
它还包含了怀念和哀伤的情绪,表达了对美好过去的思恋和无尽的遗憾,将爱情与命运紧密结合。
3. 白居易眼中的爱情3.1 爱情的力量白居易在诗中描绘了唐明皇对王昭君深深地爱,并用琉璃瓦与金银堂形容两者关系之密切。
这显示出白居易对于爱情绝对忠诚,并相信爱可以超越一切。
3.2 爱与道德约束尽管有着强烈的感情,白居易通过描述后来昭君回国就成为他人妻子的事实,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标准高度重视的观点。
尽管有着强大的感情冲动,但白居易也意识到个体在社会中要承担责任与义务。
3.3 爱情与宿命白居易也提及自己命运多舛。
这种安排揭示出一种信仰或命运主义,暗指了一种不可抗拒或是被迫完成某项责任。
4. 结语通过对白居易《长恨歌》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诗中对爱情有着复杂而真实的理解。
白居易将爱情与美丽、命运和道德等多个因素相融合,揭示了他对爱情的思考和颇具洞见的见解。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档内容仅是一个概览,详细论述可根据需要进行补充。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引导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部经典之作的主题思想吧。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长恨歌主题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n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一曲旷世的爱情悲歌——也析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与“感伤主题”说相近而又有重大区别的是“自伤主题”说。此说认为《长恨歌》主题是假借李、杨故事,表达对作者自己不幸爱情的感伤。他们考证,白居易年轻时有一个感情甚笃的恋人“湘灵”,二人历经感情磨难终未结成连理,以致白居易最后与夫人结婚时年纪已达36岁。所以,《长恨歌》中的李、杨已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李、杨,而是白居易根据自己的感情改造的李、杨,表达的是自己与“湘灵”永别离、长相思的绵绵之恨,是为自己的不幸爱情谱写的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
“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曰:
“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对这一问题的最后思考。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
“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长恨歌》实际处于这样一个交汇点上: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白居易的《长恨歌》被誉为唐代爱情诗的巅峰之作,其浓烈的爱情主题成为了该诗的核心。
通过对白居易《长恨歌》的细致拆解和解读,可以看出该诗呈现了深沉的爱情情感,并探讨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纠葛等重要主题。
首先,《长恨歌》描绘了白居易对杨贵妃的深沉爱恋之情。
诗中的白居易通过感慨古今的变迁,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
他把杨贵妃塑造成了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形象,用“人生可否长久”来诠释他们之间的感情。
白居易对杨贵妃的爱情是如此之深,以至于他愿意为她放弃一切,甘心为她付出一切。
这种深沉的爱情情感使得诗中充满了浓烈的悲愤之意。
其次,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也探讨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他以杨贵妃为代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官吏。
然而,诗中也揭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对现实中权力斗争的冷酷和尔虞我诈感到失望,通过描述杨贵妃的婚姻和身份的变迁,揭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
白居易以杨贵妃的命运寓意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痛苦感受,着重强调了所谓的“富贵险中求”的反讽意义。
此外,白居易也在《长恨歌》中探讨了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纠葛。
杨贵妃原本是唐玄宗的宠姬,但最终成为了他的妻子。
白居易通过诗中对杨贵妃的描写,暗示了他们之间存在着爱情与婚姻的矛盾冲突。
他们的婚姻并不是建立在纯粹的爱情基础上,而是受到官僚体制、权力和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干扰和束缚。
诗中对杨贵妃在宫廷中的命运的描写,也体现了白居易对于婚姻制度和官场生活的不满。
综上所述,《长恨歌》是一首描述白居易爱情情感和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重要作品。
通过对杨贵妃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于爱情与婚姻问题的探讨,白居易在该诗中表达出了他深邃的感情和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长恨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经典之作综上所述,《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一首重要作品,通过描写杨贵妃的命运和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婚姻和官场生活的痛苦感受。
诗词《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诗词《长恨歌》的爱情主题诗词《长恨歌》的爱情主题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是什么呢?大家的看法是什么呢?篇叙事诗,一经问世,便为读者所喜爱,被誉为“古今长歌第一”( 明.何良俊)。
但对其主题,众说纷纭。
本文试从《长恨歌》的文本特点出发,联系诗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的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客观地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第一、从《长恨歌》的文本来看该诗的爱情主题《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其时白居易任县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李、杨故事而作。
从诗题上看,《长恨歌》是歌咏“长恨”的。
“恨”什么,为什么要“恨”,诗人是通过具体叙写李、杨爱情悲剧,层层展示出来的。
长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它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起到了引领全诗的作用。
诗人以汉喻唐,简述了唐玄宗专宠杨贵妃,终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诗句中,闪烁着诗人白居易对唐明皇声色误国的极大痛心。
如果真象一部分人所说本诗主题是讽刺唐明皇酒色误国的话,本人认为有点牵强。
首先,全诗共120句,这部分内容不到四分之一,算作略写,我们写文章要讲究详略,详写的才是主题所在,而本诗四分之三的章节在写李、杨爱情悲剧,所以《长恨歌》表达的是爱情主题。
要说本诗主题是讽刺政治的话,理由不充分。
其次,如果本诗主题是讽刺政治的话,为何白居易剔除历史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把寿王妃写成“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般的纯情女子,而省去唐玄宗对梅妃的思念及与虢国夫人不清不白的关系,也没写杨贵妃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
而陈鸿的《长恨歌传》则写道:“玄宗在位岁久……以声色自娱。
…… 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王邸”。
杨贵妃也因“冶其容,敏其词,婉变万态,以中上意”,使其兄弟姊妹封爵拜相,权倾一时。
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在《连昌宫词》写道:“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浅谈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浅谈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长恨歌》是一篇非常优秀和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不但词藻华丽,它还蕴含着创白居易丰富的感情,与此同时又叙述了安史之乱的部分经过,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关于白居易创作这首名篇的意图,各方也有不同的猜测。
有人认为《长恨歌》是一首讽喻诗,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有人认为白居易写此诗是为了歌颂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白居易为他们的爱情悲剧感到惋惜,因此写了一个奇幻的结局;有人认为白居易写此诗既有讽刺唐玄宗之心,亦有歌颂爱情之意。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三种,不过我认为白居易写这首诗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惋惜和遗憾,讽刺唐玄宗也是为了表达他心中强烈的惋惜和遗憾。
这首诗中讽喻的部分也很明显,比如开篇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唐玄宗似乎是个不太靠谱的皇帝,整日沉迷于女色。
再比如这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更是直接指责唐玄宗不思朝政,整日只知道陪美人享乐,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得知杨贵妃姿色不凡,备受恩宠,以至于成为了“红颜祸水”。
接下来笔锋一转,“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这一段开始写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出逃,而将士们不满于唐玄宗对杨贵妃过分的恩宠,要求处死杨贵妃,否则“六军不发”。
唐玄宗万般无奈,无力保护杨玉环,于是杨玉环死于马嵬坡。
可以说安史之乱既是大唐国运的重大转折点,又是唐玄宗一生的转折点,亦是本诗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具有丰富主题的叙事诗,其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以下是从几个方面对《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1.讽谕说:根据诗中描述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以及统治阶级荒淫
误国,可以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在于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并对此进行讽刺和批评。
这种观点认为《长恨歌》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示。
2.爱情说:从诗中描绘的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
他们在爱情中所经历的曲折与悲欢离合,可以看出《长恨歌》主题是歌颂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真挚的爱情。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性的美好和爱情的崇高。
3.双重主题说:根据诗中描绘的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
及作者在描写中既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又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认为《长恨歌》具有双重主题。
这种观点认为,一方面是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另一方面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
示。
综上所述,《长恨歌》的主题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长恨歌》都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独特艺术表达的作品,既展示了白居易作为伟大诗人的才华,又展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建国后三十年关于《长恨歌》主题的论争中,“爱情主题说”似乎并不占优势。
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儒家诗教传统,这一传统过分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相对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因此往往要求作品就重大社会问题发表政治性的看法,而较少涉及极其普泛化的爱情。
即使在作品中写到爱情,也往往是作为比兴寄托的手段而出现的,言在此而意在彼。
这种诗教传统不仅影响文学创作,而且也影响文学批评,因此,在对作品进行批评时,往往以有无讽谕惩劝为重要的最衡量标准——有则称扬之,无则贬斥之。
建国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过分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规避或忽视普泛化的感情。
在文学研究领域,奢谈封建帝王后妃之间的爱情多少有些不合时宜。
即使在持“爱情主题说”者那里,李、杨的爱情也往往被泛化为普通人民大众的爱情,仿佛不如此便不值得肯定和赞扬。
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的深入,学术空气逐渐活跃,学术禁忌逐渐解除,“百家争鸣”再次也是在更根本的意义上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伴随着学术春天的来临,持“爱情主题说”的人慢慢多了起来,并日渐受到比较多的人的注意,此派观点在整个《长恨歌》研究中所占的分量也逐渐加重,以至后来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持“爱情主题说”者的主要观点,大多与持讽谕主题说者针锋相对,其大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李、杨可能而且确实存在真正的爱情。
持“讽谕主题说”者多从历史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李、杨不可能存在爱情,但持“爱情主题说”者则认为,探讨《长恨歌》的主题,应完全从作品本身出发,从作品提供的人物形象出发,必须把作品中的李、杨与历史上的李、杨区别对待,而不能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代替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
白居易在创作时,有意识地对历史事实作了筛选和剪裁、改造,剔除了那些不利于表现李、杨爱情的东西,选取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李、杨爱情的真挚、纯洁、缠绵、坚贞的东西。
如把杨贵妃描绘成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纯洁少女,而隐去了历史上的杨贵妃曾五年为寿王妃、后为女道士等事实,隐去了历史上她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也隐去了唐玄宗与杨氏姊妹特别是虢国夫人的丑行等等。
持“爱情主题说”者还针对持“讽谕主题说”者利用恩格斯“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官方社会以外纔有”,以及“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的论断否定李、杨爱情的观点,指出恩格斯所指的是王公年轻时由父母决定的那种婚姻,而李、杨的结合显然不属此例。
恩格斯在上述论断之后,接着又说:“至多只是在浪漫事迹中,或者在不受重视的被压迫阶级中,纔有这样的事情。
”李、杨的爱情关系正属于这种“浪漫事迹”。
因此,断定李、杨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是一种误解,而不是对作品内涵的深刻揭示。
虽然持“爱情主题说”者提供的个别论据有些似是而非,但其主要观点显然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第二,白居易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而不归入讽谕诗[1],清楚地表明了他对李、杨故事的定位,因此不能用他创作讽谕诗时提出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解释《长恨歌》。
持“爱情主题说”者认为,《长恨歌》完成之时,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还未完成,其理由是:《新乐府》为元和四年、五年时所作,时白氏入朝为左拾遗,在谏官任上得以了解天下病痛,时政得失,纔以诗为谏。
元和十年,贬官江州司马,在《与元九书》中总结自己创作讽谕诗的实践经验,纔得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纔告形成,因此不能以后律前,把后来纔有的理论硬套在以前创作的作品的头上。
而白氏在元和元年“所作的《策林》虽然提出了作讽谕诗的见解,但这是为了应制举而闭门赶出来的文章,并非作者对自己创作实践的总结或正在实行的主张。
”[2]持爱情主题说者的辩解有些牵强,持讽谕主题说者把白氏元和元年的创作和元和三、四年时的创作混为一谈也显然不足取。
因为白居易元和元年制举中第后,对被授予盩庢尉很不满,曾经一度有归隐之想,而元和二年以后,被调归京师,官职升迁很快,对宪宗也心存感激,一心一意要补察时政以报答皇帝知遇之恩。
时过境迁,即使对同一题材也可能有前后不同的感悟与体认,笔底“风光”完全有可能不同,因此用新乐府中《李夫人》等相关作品代替或置换《长恨歌》的主题是不可取的,也应该是十分错误的。
第三,《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应分别对待,不能等同。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虽然紧密相关,但毕竟是由两个人创作的两篇不同作品,所谓“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只是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推测,不能代表白氏的本意。
揭示《长恨歌》的主题,更主要的是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细致中肯的分析,推导出真实可靠的结论。
而且,从《长恨歌》中,根本看不出杨妃专权干政的痕迹,也不存在杨贵妃狐媚惑主的事例,那样的历史教训从何得出来?持爱情主题说者企图撇开《长恨歌传》以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是不足取的,因为《长恨歌传》与《长恨歌》题材既相同,创作又同时,而且写成之前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还在一起讨论过李、杨故事,应该说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把握不应出现大的偏差。
而持讽谕主题说者不顾陈鸿传奇存在的版本差异,径取通行本《长恨歌传》[3]“创作缘起”中的议论而对其他版本不深考细辨即舍此取彼也不为妥。
第四,《长恨歌》前半部分对李、杨爱情生活的描写,有些诗句含有一定的讽刺或谴责意味,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爱情歌颂主题。
因为这些讽刺或谴责的分量是比较小的,是次要的,而对爱情的歌颂则分量大得多,是主要的。
白居易如此写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作者对李、杨沈湎于骄纵淫佚的生活以至荒败朝政,最终导致天下大乱的事实表示不满,而对他们的爱情与不能长相厮守的不幸遭遇抱有同情。
另一方面作者为了交代李、杨爱情发生发展时的情形,以展开故事情节,揭示其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
实际上,一些持爱情主题说者与持双重主题说者一样,均认为《长恨歌》既存在对李、杨爱情歌颂的成分,又存在对李、杨爱情谴责批判的成分,分歧仅在于持双重主题说者认为两种成分不分彼此,没有轻重之异,而持爱情主题说者则认为歌颂爱情的成分重,谴责批判的成分轻,不能对等。
无论黑白还是白黑,其思维方式并无二致,即都认为《长恨歌》存在着矛盾对立、互不兼容的两个方面。
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比较简单的问题时也许能够奏效,而在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就不能不遭遇尴尬:既要承认作品是一篇成功的优秀作品,又要承认其内部存在着两种矛盾的思想感情。
另据日本学者下定雅弘教授《战后日本白居易研究概况》[4]一文介绍,日本学者也大多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对李、杨真挚、缠绵、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赞美。
他说:“战前,铃木虎雄在《白乐天诗解》(弘文堂,27。
东京弘文堂再版67)一书里说,‘长恨歌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情事,不可相信它有‘惩尤物、诲淫’等的用意。
如有,是失败的。
’吉川幸次郎《新唐诗选续编》(岩波书店,54.5。
筑摩书房《吉川幸次郎全集》卷十一、73)认为,它是根据对两人爱情的深刻同情而创作的。
近藤春雄《论长恨歌》(爱知县立女子短期大学纪要6,55.12)一文说,它是吟咏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世界,其主题是玄宗思慕贵妃而悲伤地逝世的长恨。
”另外,川合康三《论长恨歌》(《中国的人性探求》83.2)一文,“指出前半与后半都有‘搜求——获得——丧失’的情节,而且以这个情节为基础前半和后半有对应关系。
作者说前半用仙界的事物比喻地上的事物,后半用地上的事物比喻仙界的事物。
再者贵妃的形象在前半只是个蒙天子宠爱的女人,在后半却是积极倾诉自己的爱情的女人。
这样,《长恨歌》表现出了男女相爱的世界。
”入谷仙介在《唐诗名作选》(日中出版,83.11)一书中对《长恨歌》作了详细说明,认为“《长恨歌》是纯粹的恋爱悲剧。
白居易很勇敢地咏出新乐府而批判当时的政治腐败,他这勇敢的精神把专制君主的情事改为人类普遍的爱恋故事了。
”丸山清子也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以悲剧告终的爱情,是对‘失去的爱情’所抱的长恨。
”[5]但她同时又认为,白居易对李、杨的爱情进行了“道德上的批判”,没有把它“单纯地当作爱情问题来处理”[6],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也就是说,她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主题,只不过作品存在一些干扰主题的地方。
在台湾,一些学者也认为,“……而《长恨歌》的根本价值正可由此考虑。
他(白居易)廓清了一切杂质,还原了爱情的纯粹面,抒发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纯净感情,创造出中国文学传统里至情至爱的艺术典范。
……白居易肯定了两人情爱之真,纔写出了《长恨歌》千古名作。
”【7】“他(白居易)要通过李、杨爱情悲剧,表达一种爱而不得其爱,却又不能忘却这种爱的‘永恒的遗爱’。
”【8】[1] 白居易生前,其集子经过了几次编辑:长庆四年,元稹为之编定《白氏长庆集》,计五十卷。
此文集前二十卷为诗,,后三十卷为文;大和九年,白居易亲自编定《白氏文集》六十卷。
此集并非简单地附作品于后,而是将增补的部分内容分别编于原来相应的卷次之下;翌年即开成元年,编定六十五卷本;开成四年,编定六十七卷本;会昌二年,编定七十五卷本。
集子的编辑虽非出于白氏一人之手,但其分类应能代表白居易对作品的定位。
[2] 马茂元、王松岭《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上海师院学报》,1983年1期。
[3] 所谓通行本,指《文苑英华》、《白氏文集》所收《长恨歌传》。
[4] 《西北师大学报》,1989年第4期。
[5] (日)丸山清子《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40页。
[6] 同上,第149页。
【7】(台)王安祈《<长生殿>改编本举隅》,《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一卷第一期。
【8】(台)唐葆祥《<长生殿>及古典名剧的改编》,《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一卷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