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浅论白居易长恨歌

浅论白居易长恨歌

浅论白居易长恨歌浅论白居易长恨歌【论文关键字】白居易长恨歌主题风情感伤【论文摘要】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持爱情说:从三个方面进行分,肯定白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

《长恨歌》自产生之日起,对主题的看法、理解就有分歧,时至今日多种主题说仍然存在,综合看大致有三种说法,即“讽谕说“(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恨其误国)、“爱情说”(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指爱情悲剧的双重性、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作者态度的双重性。

剧中男女主人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既是祸国殃民的统治者,又是美好爱情的体现者;作者原本有“惩尤物,窒乱阶”的意图,但在具体描写中赞扬二人爱情的成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在一般都认为:“双重主题说”比较符合作品实际,笔者则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

说它是写爱情的,根据是这样:(一)这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

说《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因为悲剧故事的始末在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

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艳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

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

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

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1. 引言1.1 作者背景白居易(772年-846年),字白二郎,号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宰相。

他是著名的诗人、文学评论家、散曲作家,也是唐代三百年中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诗圣”。

白居易自幼聪颖,少年时代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

他先后担任过临洮郡丞、礼部员外郎等职,后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历任秘书郎、翰林学士等职务。

最终升至宰相之职,成为唐代最有影响力的官员之一。

白居易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也是非常显著的,他的诗歌以清丽、豪放、感人见长,尤以《长恨歌》、《琵琶行》等脍炙人口,被誉为“豪放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对散曲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贡献,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曲作品。

白居易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1.2 作品背景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一首长诗,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探讨,首先是从文学风格的角度来看,白居易善于以简约明了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这在《长恨歌》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从历史背景来看,《长恨歌》是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正值唐朝繁盛时期,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墨客纷纷涌现,这也为白居易创作如此豪放激昂的作品提供了土壤。

从个人情感角度来看,白居易在创作《长恨歌》时正值中年之际,对爱情、人生、世态炎凉等问题有着更加深刻的思考,这也使得他在这首诗中表现出了更为真挚和动人的情感。

作品背景对于我们理解《长恨歌》的文学价值和情感表达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2. 正文2.1 长恨歌的情感表达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叙述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长恨歌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杨贵妃和唐玄宗之间的纠葛情愫,以及两情相悦却因命运故事的悲剧结局。

长恨歌中的情感表达充满了对爱情的追求、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对命运的无奈,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哀愁和忧伤。

《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文献综述(精品文档)

《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文献综述(精品文档)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实践材料专业: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项目:文献检索与文献综述技能训练文献综述名称: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实践起止时间: 2015年1月13日至1月27日班级: 2013级中文一班姓名:王志涛学号: 20138560 成绩:2015年 1月 27 日《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文献综述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突出代表诗人,在李杜之后坚持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道路。

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勿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勿言人所共欲言。

”(《瓯北诗话》卷四)。

而《长恨歌》就是其代表之一。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学健将郑振铎称其为“很成功的一篇叙事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长恨歌》无疑是一部十分出色的爱情叙事长诗,不仅其写作手法上别具一格,而且更难得可贵是在描写杨李爱情时采用了人性角度,以情为主旋律。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来结构全篇,但也受到佛教变文乃至道教仙化故事的影响,同时,其中还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

在创作中,作者打破了他写讽谕诗所坚持的“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规则,在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为情而作,非为事而作,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慨力。

本课题主要是结合唐代诗歌发展及白居易的个人生平以及《长恨歌》,浅析近年来学界对白居易及其长恨歌的研究主要方向。

为达到全面了解,笔者有侧重性查阅了大量相关著作,以下为笔者认为具有较高可信度的专业书籍杂刊:[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郑振铎.插图中国文学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9[3]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4]彭求定等编撰.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2[5] 白居易撰,顾学颉[M].北京:中华书局,1979通过对以上著述查阅,笔者初步认识并了解《长恨歌》相关主题内容及学界对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近况。

古典爱情诗歌的美丽与离殇——试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古典爱情诗歌的美丽与离殇——试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 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
治作 用 。 诗 人 的一生 可分 为前 后 两个 时期 。 白居 易 早
年热心济世 , 强调 诗歌 的政治 功能 , 力求语 言浅 易, 相传老妪能解 , 写下了《 新乐府》 、 《 秦中吟》 等 6 O首诗歌 , 以讽喻诗最 为有名 , 与杜甫 的三吏、 三 别 同为著 名 的诗 史 。他与 元稹 一 起 倡 导 新乐 府 运 动, 揭露时弊。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 、 反映人 民疾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0 5
二、 作者 自居易简介
白居易 , 字乐天, 号香 山居 士 。唐德 宗 贞元 年
作者简介 : 方龄 萱( 1 9 8 4一 ) , 女, 甘肃天水人 , 讲师 , 硕士 , 主要从事高校宣传和教 育管理 工作 。
2 0 1 3年 9月
在 四川度过 了 童 年 生 活 , l O岁 左 右 父 亲 去 世 , 她
被寄养在 洛阳 的三 叔杨玄畦家。杨玉环天生 丽
质, 兼 之 优越 的受教 育环 境 , 使 她具 备一 定 的文 化
近的游仙寺游览 , 话及李 隆基与杨玉环之事 , 王质
夫对 白居 易说 , 唐 玄宗 与杨 玉环 的爱 情故 事 , 需要
杨玉 环 , 出身宦 门世 家 , 曾祖父 杨汪 是 隋朝 的 上柱 国 、 吏 部 尚书 , 唐初被 李世 民所 杀 , 父 杨玄 琰 ,
应, 命令高力士在游仙寺佛 堂前的梨树下缢死年
方3 8岁 的杨 贵妃 。 白居易 一 日与友 人 陈 鸿 、 王 质 夫 到 马 嵬 驿 附
是蜀州司户 , 叔父杨玄硅曾任河南府土曹, 杨玉环
为江州司马。晚年寄情山水 , 独善其 身 , 好佛 , 创 作 了大量 的闲适 诗 。 《 长恨歌》 是 白居易借对历史人 物的咏叹, 寄 托 自己的心情之作 。作于公元 8 0 6年。自居易 1 l

白居易《长恨歌》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研究白居易《长恨歌》研究在《长恨歌》研究中,主题及层次划分一直是热点问题。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恨歌》是由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述唐玄宗李隆基和其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的诗歌。

直到如今,对于这首诗歌的创作主题思想以及诗歌结构的研究层出不穷,成果也相当显著。

对于《长恨歌》的主题,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即讽喻说、爱情说以及双重主题说。

这些研究也试图揣摩创作者当时创作的这样一首流传甚广的乐府歌行体诗歌的创作心态。

随着当代西方诠释学的影响日益扩大,德国阐释学家伽达默尔有关本文理解和解释中的“视域融合论”被学界广泛接受。

《长恨歌》的研究也应将本文与接受者密切联系,以便更好的诠释这首诗。

视阈融合与阐释阐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

它经历了从赫德、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的发展,到当代伽达默尔、利科尔等人的发展,而走向成熟的。

伽达默尔是海德格尔的学生,他继承了海德格尔“此在”阐释学的本体论路向。

而“视阈融合”这个概念是阐释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视阈’(Horizont)就是看视的区域(Gesichskreis),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

把这运用于思维着的意识,我们可以讲到视域的狭窄、视域的可能扩展以及新视域的开辟等等。

”[1]388所以我们可以说我们的视域正是和我们思维着的意识紧紧相连。

视域不同的人,思维也就不尽相同,那么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认识必定是不同的。

“因此,诠释学处境的作用就意味着对于那些我们面对流传物而向自己提出的问题赢得一种正确的问题视域。

”[1]388而人们的“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独自存在的视域融合过程。

”[1]393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应建立在解释者和作者的“诠释性对话”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我们理解和解释某一个本文的过程,其实就是将作者作品的视域与解释者视域融合的一个过程。

《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论(4)

《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论(4)

《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论(4)(二)关于“爱情”、“讽谕”术语选择的偏误与策略“爱情”、“讽谕”是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使用最多的两个术语。

《长恨歌》研究之所以分歧极大,可能部分与术语的选择有关。

在中国主流文化中,爱情具有庄重、神圣等品质,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关系十分复杂,如先作寿王妃、李杨年龄相差三十多岁等,因此只要使用“爱情”这个术语,学术界就很难统一起来。

“情爱”作为现代汉语辞典里的常用语词,具有热烈、浪漫等涵义而不具“爱情”的庄重、神圣,尤其是一个不带强烈褒义色彩的中性词,或许使用“情爱”表述李、杨关系更为准确。

“讽谕”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出自白居易自编诗集时把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及《与元九书》的相关阐述。

白居易170余首讽谕诗,尤其是其中《新乐府》、《秦中吟》等诗篇尖锐直露、近于“匕首投枪”式的风格,赋予了“讽谕”明确无误、不能随意更改的涵义。

“讽谕”之说显然无视《长恨歌》“婉丽多情”的文本特征与讽谕诗尖锐、直露等风格的重大差异。

或许采用“婉讽”或“劝讽”念,不但避免把白居易自己归入感伤诗的《长恨歌》与讽谕诗混淆,亦可更准确地揭示《长恨歌》以帝王切身之痛,动之以情、婉转以劝的基本特征(参阅拙作《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倾向与文化意义》,《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

而言之,采用“情爱”、“婉(劝)讽”分别代替“爱情”、“讽谕”,可能有助于弥合学术界在李、杨关系定性方面存在的巨大分歧及《长恨歌》主题研究逐步形成共识。

一部约1200年前的在今天仍然受到广泛关注和出现相当巨大的分歧,是异乎寻常的,表明《长恨歌》文本可能处于某种“临界”状态,具有可从不同方向进行解说的性质。

这意味着,作为一部经典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不仅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而且很可能提供了进行文学鉴赏和研究的相当重要的典型样本。

1200年后重温对《长恨歌》的阐释和研究,或许能激活更多的思考,进一步揭开其中的迷雾,找到更加合理的科学结论。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

德行渐暗,在《长恨歌》这首诗词当中写道:“缓歌谩 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
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集中体现出唐玄宗专宠 诗句时,就会在心中对这一爱情悲剧产生莫名的悸动。
杨贵妃而疏离治世,以至于后世史家称之为“唐女祸”, 而在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缠绵悱恻、生死不渝的情感当中,
由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政治黑暗,朝廷中枢势弱、藩镇 是生离死别的“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并未围绕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这一传统的认知层面来进 是一位充满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唐玄宗在早期是李唐中
行切入,他另辟蹊径地选择了从道德主题来展现这一“爱 兴的一代君王。他在位之时,既亲手开创了“开元盛世”
情故事”,白居易立足于儒家“圣人门徒”的立场。以 的盛唐景象,让唐朝成了“盛唐之世”;同时,在他统
道德伦理的层面来展现出社会行为意识、人际关系,通 治的后期,也因为吏治腐败,直接导致出现了“安史之
居易在《长恨歌》的诗词当中,从宏观历史意蕴当中展
《长恨歌》这首诗词取材唐代“安史之乱”这一重 现出历史的诉说的方式,也能够让人感受到历史是有温
大历史事件,较好地体现出中唐时期的社会政治的历史 度的,它充满着普通人的丰富情感,即使是帝王将相、
场面,在这样宏观的历史层面,来展现出君王与爱妃之 才子佳人也一样有着爱恨情仇的情感经历,唯其如此,
《长恨歌》这首诗词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古代诗词 居易在《长恨歌》这首诗词并没有去刻意地重点描写“安
当中的经典之作,是因为诗词以“真挚情感”为重点, 史之乱”的历史事件,但是,却在“渔阳鼙鼓动地来,
让人们在读诵这首诗词时,能够深入地融入这首诗词所 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营造的唯美意境当中,产生情感共鸣,并能够从中获得 等诗句当中,侧面描写了“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

《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文献综述

《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文献综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实践材料专业: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项目:文献检索与文献综述技能训练文献综述名称: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实践起止时间: 2015年1月13日至1月27日班级: 2013级中文一班姓名:王志涛学号: 20138560 成绩:2015年 1月 27 日《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文献综述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突出代表诗人,在李杜之后坚持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道路。

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勿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勿言人所共欲言。

”(《瓯北诗话》卷四)。

而《长恨歌》就是其代表之一。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学健将郑振铎称其为“很成功的一篇叙事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长恨歌》无疑是一部十分出色的爱情叙事长诗,不仅其写作手法上别具一格,而且更难得可贵是在描写杨李爱情时采用了人性角度,以情为主旋律。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来结构全篇,但也受到佛教变文乃至道教仙化故事的影响,同时,其中还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

在创作中,作者打破了他写讽谕诗所坚持的“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规则,在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为情而作,非为事而作,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慨力。

本课题主要是结合唐代诗歌发展及白居易的个人生平以及《长恨歌》,浅析近年来学界对白居易及其长恨歌的研究主要方向。

为达到全面了解,笔者有侧重性查阅了大量相关著作,以下为笔者认为具有较高可信度的专业书籍杂刊:[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郑振铎.插图中国文学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9[3]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4]彭求定等编撰.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2[5] 白居易撰,顾学颉[M].北京:中华书局,1979通过对以上著述查阅,笔者初步认识并了解《长恨歌》相关主题内容及学界对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近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实践材料
专业:汉语言文学
实践教学项目:文献检索与文献综述技能训练
文献综述名称: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
实践起止时间: 2015年1月13日至1月27日
班级: 2013级中文一班
*名:***
学号: ******** 成绩:
2015年 1月 27 日
《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文献综述
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突出代表诗人,在李杜之后坚持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道路。

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勿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勿言人所共欲言。

”(《瓯北诗话》卷四)。

而《长恨歌》就是其代表之一。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学健将郑振铎称其为“很成功的一篇叙事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长恨歌》无疑是一部十分出色的爱情叙事长诗,不仅其写作手法上别具一格,而且更难得可贵是在描写杨李爱情时采用了人性角度,以情为主旋律。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来结构全篇,但也受到佛教变文乃至道教仙化故事的影响,同时,其中还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

在创作中,作者打破了他写讽谕诗所坚持的“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规则,在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为情而作,非为事而作,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慨力。

本课题主要是结合唐代诗歌发展及白居易的个人生平以及《长恨歌》,浅析近年来学界对白居易及其长恨歌的研究主要方向。

为达到全面了解,笔者有侧重性查阅了大量相关著作,以下为笔者认为具有较高可信度的专业书籍杂刊: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郑振铎.插图中国文学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9
[3]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
[4]彭求定等编撰.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 白居易撰,顾学颉[M].北京:中华书局,1979
通过对以上著述查阅,笔者初步认识并了解《长恨歌》相关主题内容及学界对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近况。

此外,笔者还利用网络平台,登录中国知网及中国期刊网进行关键字搜寻,共搜寻相关文章期刊209篇,实际利用不足40篇,综合前人研究整理归类为以下几类:
一.关于《长恨歌》主题探寻
此类主要是试图通过对《长恨歌》主题探寻,来进一步把握白居易与《长恨歌》关联,是研究白居易与《长恨歌》常见视角。

一般来讲,其分析主要有:爱情说,隐事说,讽喻婉讽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与泛主题说。

至于还有一部分研究集中放在对白居易生平以及时人看法上作为切入
点,此类颇具代表文献有:
胡可先,文艳蓉《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东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02期)
季子孝《白居易与湘灵悲苦恋情-----<长恨歌>主题探究》(《教师杂刊》2012年第25期)
王昑《幻境与长恨-----论<长恨歌>的情节和主题》(《齐齐哈尔师范学报》1984年03期)
李永利《矛盾组合体---浅析白居易<长恨歌>》(《才智》2011期06期
其中李永利《矛盾组合体---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一文就指出双重主题说,并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并不像其创作初衷那样简单,而写作手法人物塑造所体现的思想感情也与创作之初意所不符甚至矛盾。

在主题上存在着讽喻政治和赞美爱情的矛盾主题,在杨玉环形象塑造上,存在着美化、神化与丑化、俗化的矛盾,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兼用写实与浪漫的手法;在情节设置上存在着对事实的客观叙述与迎合市民情趣而虚构再创作的矛盾。

《长恨歌》其作品本身就是在作者复杂的心理下写就的,和白居易人生观世界观的认识度有着必然联系,其多组矛盾是作者复杂的心理的反映,是“和谐”的矛盾。

并且从讽喻政治与歌颂爱情的矛盾主题、杨玉环形象塑造上的矛盾、写作手法上写实与浪漫幻想的并用三方面来加以阐述
二.从《长恨歌》内容、写作手法、作者生平及白居易自身的爱情悲剧来加以分析研究
此点主要集中在通过寻求李杨爱情悲剧与白居易自身类比,从而进一步挖掘其创作内涵动机,把握《长恨歌》内在精华,是研究白居易与《长恨歌》的最有活力和最吸人眼球的部分。

此类著述大体有以下代表:
王用中《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西北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以下4个内容:1.第一次较全面系统地揭示了白居易的初恋悲剧和论述了该悲剧是白居易写成《长恨歌》的认识基础和感情基础;2.肯定了《长恨歌》是写李杨爱情,并肯定了李杨在史实上存在深厚感情;3.造成“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李林甫“养成天下之乱”和杨国忠“终成其乱”,与李杨相爱无直接关系;4.陈鸿的《长恨歌传》与白居易《长恨歌》是持相反立场。

历来以《长恨歌传》作为研究《长恨歌》的主要依据,必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孟祥荣《存活两个世界里的爱情神话---说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和聚焦》(《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文章把《长恨歌》定义为一首爱情叙事诗,化用当代叙事学的有关理论,同时又紧密联系叙述内容本身,对其诗性表达形式进行了剖析。

《长恨歌》的形式构成包括分别由十分丰富的功能构成的现实世界和神话世界两大序列;叙事聚焦表现为由唐明皇到杨太真的切换和位移。

孔瑛琦《痛感中的快感---论白居易<长恨歌>的悲剧美》(《青年文学家》2014年19期)文章指出:“当我们真正了解悲剧之美时,会发现悲剧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文学形式。

如果说喜剧给我们只是一时的快慰的话,悲剧给我们的则是深沉的快乐,浮于表面的快感很容易忘记,深刻悲剧可以让我们时刻铭记。

悲剧让人免于沉溺在安逸中,让我们有忧患意识,从而催人奋进。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便是这个道理。

由此观之,正是因为《长恨歌》具有悲剧的这些特点和功能,成为经典也就当之无愧了。

从《长恨歌》的悲剧性来解读,具有独到之
处。

三.从与《长恨歌》系列作品对比中加以阐述以及新视角转换来对《长恨歌》进行分析把握
曾艳《白居易与王安忆<长恨歌>》(《重庆交通大学大学报》2013年02期)全文就白居易《长恨歌》与王安忆《长恨歌》进行对比,从而寻求两者共性。

文中结语中说:“文化是具有传承性的,因而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与王安忆的许多相似点。

但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因而白居易写到的东西可能成为王安忆的一种借鉴,更可能启发她写作的灵感,赋予她想象的空间。

”以共性寻求《长恨歌》精神内涵是对白居易与《长恨歌》的进一步发展。

董遂庭《白居易<长恨歌>的文学地理学解读》(《世界文学评论》2012年02期)全文以前所未有的角度解读《长恨歌》,代表了目前研究白居易与《长恨歌》最新动向和科研展示。

文章分为《长恨歌》诗歌创作的地理动因,宫邸生活的香软书写,移情入景的地理形容,借"丝"为"思"的地理传情,空间转换的地理洞见五个标题内容。

以标其笔者对《长恨歌》解读的另一种思考。

四.结语
综述,近年学界对白居易与《长恨歌》的研究越来越趋于深化,对比探讨与科学角度新视角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对作品本身内容及写作手法和主题搜寻热度不减,依然是研究白居易与《长恨歌》主力方向,可以说,白居易与《长恨歌》的研究趋于完善,但仍有可为之处。

最后感谢上述文献提供了大量有关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