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诗歌和中国诗词的对比

合集下载

关于中日古典诗歌的意象比较研究

关于中日古典诗歌的意象比较研究

关于中日诗歌意象的比较研究摘要:以中日古典诗歌中梅花、月亮、钟声意象异趣为倒,导出中日诗歌意象的三个主要不同:广博豪放与小巧细腻;以诗言志与余情幽玄。

进而认为造成这种异趣的原因与中日两国历史地理、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有关。

日本古典诗歌开辟的小巧、细腻、言情、阴柔的路径,应当蕴有值得深入探讨的启迪。

关键词:中日古典诗歌;意象;比较所谓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中国传统诗词中的意象,主要是从意与象两个方面考虑的,“意”指意思、思想;“象”则是物象、实体。

从地缘角度看,中日两国是隔海相望的邻邦。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中日都是东亚文化圈的组成部分。

所以在诗歌意象追求上,两国诗人是一致的,但是在意蕴方面却各有特色。

中日两国各个时代的不同诗人,都对自然景物情有独钟,吟咏自然的诗篇比比皆是。

本文就拟取中日古典诗歌中“明月”、“落花”、“梅花”等意象来分析,考察两国诗人的意象选择和吟咏志趣,并对日本古典诗歌不可或缺的“物哀”、“幽玄”、“阴柔”等观念的形成及影响加以探讨。

一、广博豪放与小巧细腻中国地域广大,山川辽阔,赋予了中国是诗歌豪放、博大的气质。

而日本是狭小的岛国,反映到诗歌上,则形成了纤小,抒情,细腻的特征。

中国使臣曾把日本的濑户内海当成河流而望洋兴叹,美国人也认为日本河流好似瀑布。

岛国的寸土寸金,使日本人喜爱少而精的思维,对短小的文学样式情有独钟。

中国诗则不同,从从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无论汉赋、唐诗、宋词,都具有恢弘气质,表现了诗人博大襟怀、和祖国壮美风物。

以明月为例。

中国的月兼有婉约凄美,和豪放广博。

明月有时表达的情爱与哀愁意,比如“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的忧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愁苦。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相思。

中日七夕诗歌比较研究

中日七夕诗歌比较研究

中日七夕诗歌比较研究七夕节,又称“牛郎织女节”,是东亚地区广受欢迎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表达情感、祈求幸福,各种庆祝活动和民间习俗也成为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比研究中日两国的七夕诗歌,探讨两国在七夕文化方面的异同之处。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日本的七夕诗歌与中国相比,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特色。

日本七夕诗歌多以短歌、现代诗和俳句等形式出现,强调自然美与情感表达,而中国的七夕诗歌则多以古体诗、词等形式流传,注重对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的描绘。

以日本的现代诗为例,我们发现诗人在描写七夕节时,常常将自然与人物融合在一起,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节日的氛围和人们的情感。

如一首名为《七夕》的现代诗中,诗人写道:“夜晚的天空,亮晶晶的星星/是心中的秘密,是爱的期盼/悄悄地许个愿,让它飞向远方/在这七夕的夜晚,我们望向同一个方向。

”这首诗将自然景象与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而中国的七夕诗歌则更注重对传统神话传说的描绘以及现实生活的反映。

以古体诗《七夕》为例,诗人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描绘了女子在七夕夜晚扑萤火虫、祈求幸福的场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们的心态。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中日七夕诗歌在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日本七夕诗歌注重自然与情感的融合,体现了日本文化中对自然美和内心世界的;而中国七夕诗歌则更传统神话和现实生活的描绘,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我们还发现两国的七夕诗歌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这体现了七夕节这一传统节日在不同文化中的普遍价值。

综上所述,中日七夕诗歌比较研究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两个国家在七夕文化方面的异同之处,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七夕节这一传统节日在不同文化中的魅力。

我们建议在今后的文化交流中,应更加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特点,以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古诗与日本和歌、俳句的对比研究

中国古诗与日本和歌、俳句的对比研究

中国古诗与日本和歌、俳句的对比研究
罗春霞;方萍
【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6)005
【摘要】本文以诗歌比较为手段,对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和歌、俳句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梳理出日本诗歌在承袭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同时,有其偏狭而独特的发展:题材更狭窄,形式更凝炼,审美更纤细.
【总页数】5页(P76-80)
【作者】罗春霞;方萍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7;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2
【相关文献】
1.和歌俳句雪月花长春雪月花日本料理 [J],
2.日本汉诗本土化的探索——江户汉诗在理论及实践层面对和歌、俳句的借鉴 [J], 祁晓明
3.日本人雪月花的美意识——以和歌俳句为中心 [J], 徐婷婷
4.日本和歌俳句与隐喻表达 [J], 毛峰林;李素杰
5.从日本古典和歌及俳句看日本人的审美观表现 [J], 毛峰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日古体诗歌之“乡情”对比赏析

中日古体诗歌之“乡情”对比赏析

欣 赏古 体诗 歌这种 浓缩 的纯 美语 言艺 术 ,就 是一 次与 诗 人灵 魂进 行交流 的过 程 ,其 中传 达 出来 的丰 富的文 化 内 涵 ,正 是一 堂最 生动 的跨文 化 交际课程 ,且趣 味横生 。在 我 国对 中 日古体 诗歌进 行对 比研 究八 十年 代 以来才 为人们 所 重视 ,由 日本 著名 芭蕉研 究家 关森 胜夫 和我 国著 名唐宋 诗词研 究专 家陆 坚教授 合 著 的 《 日本 俳句 与 中国诗 歌 一一 关于 松 尾 芭 蕉 文 学 比较 研 究 》 ( 1 9 9 7 年 ),可 以说 开辟 了 中 日古体 诗歌 研 究的新 境界 :此 后有 不少学 术成 果对 中 日诗 歌 中美学 的相近 相通 之处 和艺 术风格 的 不 同之 处作 了 深刻 的 阐述 ;本 文选 择 了另一 视角 ,拟对 中 日古体 诗歌 中 的 “ 乡情 ”这一 主题 进行对 比赏析 。 中 日两 国诗人 尽管 有着 不 同的 国别 、不 同 的语 言 、不 同的文化 和处于 不 同的 时代 , 但 对故 乡的感 情却 是相通 的 , 所 以和歌 与汉 诗 中有许 多优 美的 诗歌来 赞美 乡情 ,许 多意 境极 为相 似 。诗人 们常 常运 用相 同载体 ,比如都 运用 了 明 月 、高 山、花 草 、乡音 等载 体来 吟诵 乡情 ,然而 由于 文化 差异 ,其表现 大为 不 同 。通 过 中 日古体 诗歌 的对 比赏析 , 可 以充 分感 受跨文 化背 景下 诗歌 的不 同魅 力 ,体 会 到不经 意 间表 现 出的中 日两 国文化 的差异 性及 其各 具其美 之处 。

中日古体诗歌之 乡情 对 比赏析
刘 继 萍 中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外 语 学 院
摘 要 :诗歌对比赏析实际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诗歌这种高浓缩的语言同样是不同文化的写照。中日两国古体 诗歌在使用 同一载体赞美乡情时也表现 出了不同的文化特性 ,只有把握好不 同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体诗歌 的 语言之美及语言所隐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关键词 :古体诗歌 ; 乡情 ; 不同之美 ; 相似之美

中日“雨”的意象对比——以《唐诗三百首》与《古今和歌集》为例

中日“雨”的意象对比——以《唐诗三百首》与《古今和歌集》为例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中日“雨”的意象对比——以《唐诗三百首》与《古今和歌集》为例胡琪琪 湖南师范大学李谊 湖南师范大学摘 要:“雨”是中日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在诗歌领域。

其抒情意象,折射出诗人们的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本文通过搜集《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中含“雨”的诗句,在分类数据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对比分析,来探讨中日“雨”意象特征以厘清东亚汉字文化圈各自特有的文人气质。

关键词:唐诗三百首;古今和歌集;雨;意象对比作者简介:胡琪琪(1994-),女,汉,湖南省邵阳市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文化;李谊,女,汉,湖南省长沙市人,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90-03前言: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在我国文学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具有很大的影响。

《唐诗三百首》是众多唐诗选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经典的选本之一。

和歌是日本的一种诗歌形式,由古代中国的乐府诗经过不断日本化发展而来。

《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第一部的编撰和歌集,其文之流畅与优美奠定了其在日本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日诗歌意象的比较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颇丰。

但主要是从月、水、风等意向进行对比研究,将“雨”这一意象进行对比的研究并不多。

因此,本文以“雨”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的对比来考察中日“雨”的意象的异同。

1、《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中“雨”意象的分类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感的自然物象上升到特定的抒情意象,融入到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当中,诗人的心境不同,“雨”所带有的意象也是不一样的。

1.1《唐诗三百首》中含“雨”的诗句清朝蘅塘退士孙洙编著的《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仅占全唐诗的1/160。

简论中日诗歌的差异性

简论中日诗歌的差异性
摘 要 :诗歌 是一种语 言 艺术 ,古典诗歌能 够集 中、深 刻地反 映 出一个民族的特质 。本 文利 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 三个方面探讨 中 日 从 两 国诗歌 所表现 出来的差异性。进而认为其形成的原 因与中 日两国历 史、地理、社会 文化 背景和民族心理有关。 关键字 :诗歌 ;俳 句;对称性 ;意境 ;生死现
文 艺评 论
简论 中日诗歌的差异性
黄丽 ( 江西省南昌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3 00 ) 300
文 章 中, 小泉八 云把 日本 诗 歌 比作寺 钟 的一击 ,其 妙处 在 于缕缕 的幽 玄的余 韵在 听者 心 中永 续 的波动 。野 口米 次 郎在 《 日本 诗歌 的精神 》 中又将 俳句 比作 一 口挂 着 的钟 ,本是 寂寂 无声 的 ,得 有 人 去 叩它一 下 ,这才 发 出幽 玄的 响声 来 ,所 以诗 的一半 要全 凭读 者 的理会 。 来看两 首 同样著名 的诗—— 空 山不 见人 ,但 闻人 语 响。返 景入 深 林 ,复照 青苔 上 。 ( 王 语 言在 文 化 中 的重 要 性 不 容 低 估 。 语 言是 人 类 最 基 本 的大 鹿柴 》 ) 众媒 介 ,是其 他一 切媒 介 赖 以传情 达意 的 大众 媒介 。早在 唐代 维 《 古池 々蛙 达 水 0音 ( 松尾 芭蕉 ) 的 中 日文 化交 流中 ,诗人 们运 用诗 歌 语言 进入 人 际间 的传播 与交 可以说这首五言绝句和 日本俳句 的意境很接近,但 比较起 流 。诗 歌 以语 言文 字为 载体 ,能 非常 细腻 地表 情达 意 。相对 于其 他 的文 学 体裁 ,诗歌 更 能 以最 简洁 的 手段 抵达对 象 的核心 。从文 来 , 中国诗 歌显 得过 于完整 。在 中国 ,仅仅 几个 字绝对 算 不上 一 学 史 的角度 来看 ,那 些没 有磨 灭 的古典 诗歌 能够 集 中也更 深刻 地 首诗 ,它 意境 虽好 ,但 太短 促 ,无法 将 诗意 深深 印入人 的头 脑 , 反 映一 个 民族 。也正 是两 国问 的文 化交 流传 播 ,中 日诗歌 多有 相 所 以只能 作 为一首 诗 的一部 分 ,就像 一幅 全 景 山水画 里 的一角 小 景,作 为点缀 , 同时起 发展 的作用 。 似之 处 ,在 日本诗 歌中常 常能呈现 出 中国诗歌 的渗透痕 迹 。

日本俳句相比中国古诗有什么特点?

日本俳句相比中国古诗有什么特点?

日本俳句相比中国古诗有什么特点?日本俳句,是一种有特定格式的古典短诗。

严格的俳句必须符合两个规则:第一,俳句由三行(5-7-5)共十七个音节组成,这里的音节以日文(假名)为标准。

第二,俳句中必须要包含有一个季节语。

可以是春、夏、秋、冬、新年、节日等季节用语。

也可以是众所周知能够表明季节的动植物或生活、自然用语。

俳句的由来日本中古的时候将中国乐府诗发展为和歌,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

俳句是三行十七音,相当于是截短的和歌。

这有点像绝句被看成是截短的律诗,按日本学术界的说法,俳句的原型是中国古诗中的绝句。

比如近代俳句的代表人物正冈子规就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源于汉诗绝句之故。

”俳句的具体发展脉络大致可以看作是:首先,受乐府诗影响发展来的“和歌”,主要采用汉字,用词追求典雅,主要在贵族中流行。

然后,以和歌的形式多人连唱,发展为“连歌”(也可看作是和歌的一种形式)。

接着,在连歌基础上,用词日本化、通俗化,句式更加简短,形成以滑稽诙谐内容为主的“俳谐连歌”。

最后,在俳谐连歌基础上,使发句独立成诗,形成追求瞬间情思感悟的“俳句”。

除了严格的俳句之外,俳句也发展出了,无季节语俳句,和抛弃一切格式的自由律俳句。

日本俳句早期代表人物及作品1. 山崎宗鉴(?—1553)当时日本流行和歌以及多人连唱的连歌,宗鉴自度不擅长连歌,另创俳谐与之争衡,被后世尊为“俳谐之祖”。

宗鉴提倡以口语俗语作讽刺揶揄,主张废除一切格律,但对季题却很尊重,后来成为俳句一大铁则。

宗鉴的作品大致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嘲世诙谐,例如:“良月若安柄,绝似佳团扇。

”“老朽轻抚地,蛙鸣似个长。

”另一种是安贫淡泊,例如:“入夜食毛栗,明月出山巅。

”“十月纸窗破,遂识金风寒。

”宗鉴临终时咏了一首“辞世”歌:“宗鉴,何处去?他界行。

”2. 荒木田守武(1472—1549)守武既擅长连歌,又热衷于俳谐,曾说:“俳谐连歌的格律当由我制定。

简论中日诗歌的差异性

简论中日诗歌的差异性

简论中日诗歌的差异性:
中日诗歌不同的对称观中国人认为只有对称的才是完整的,完美的。

因此中国的对联、律诗、绝句都是讲究工整的对仗。

在日本却不太看重对称美,日本人不喜欢偶数喜欢奇数。

日本的俳句、短歌及长歌,格式都是不对称的,俳句由五七五3个句子、17个音节组成,短歌由五七五七七5个句子、31个音节组成,长歌也是类似的格式,只是规模更大些,既不押韵,也不对仗。

这与中国的诗歌,不管四言、五言,还是七言,都遵守严格的对偶韵律,形成一个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日本诗歌和中国诗词的对比
09015434 焦天齐
从九歌到湘夫人,从诗经楚辞到盛唐长安,在中国灿烂而瑰丽的诗词文化中涌现着各种各样的诗词歌赋,到现在,我们仍能从生活中找到诗的影子在每个人的身边萦绕,经久回响,念念不忘。

从古诗词到现代诗,我们有曾经的小桥流水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暖炉”的温和而淡雅,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哀婉幽怨,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洒脱与不羁,我们不缺乏这样的小小情意;同时,我们也有着大气磅礴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孤辽壮阔,有着怒而冲冠”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豪气。

有人说,中国人诗心已死,君且看用黑色的眼睛去追寻光明的顾城,用自己的一生去圆自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孩子,君且看曾经轰动你我生活中的“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中,赠饮天下人“
这豪气,这浪漫,何来诗心已死之语?
读惯了顾城与北岛,在生活中接触语文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有一言说生活即是语文,而语文则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每天活在这个”大语文时代“中,无时无刻不熏陶着浸染着我们,慢慢的我们发现,在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同样的辉煌与灿烂,如莎翁14行诗,如松尾芭蕉的俳句。

从和我国诗词最为相近的和歌俳句开始,再一次感受美。

有一种说法,说俳句的形成得益于中国近体诗中的绝句。

日本中古的时候出现了和歌,和歌的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

后因多人合咏和歌,出现了长短连歌。

而俳句起源于连歌,为连歌的发句,为三句十七音。

连歌的胁句,为二句十四音。

加起来正好是三十一音。

而中国古人有一说法,把绝句看成是律诗的一半,即所谓“绝者,截也”。

古代日本诗人大半都能汉诗,所以,俳句的形成,很可能是日本人从绝句和律诗的关系上得到了启发。

正冈子规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得力于汉诗之故。


俳句的意境与汉诗更多有相通之处。

俳句的妙处,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绮景,与诗人的玄思梦幻对应起来,造成一种幽情单绪,一种独在的禅味,从刹那间而定格永久。

而这种禅寂,在中国的诗歌里也屡有体现。

比如王维的诗句:“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

”(《偶然作》)、“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反复釜山僧》)等。

而日本俳句诗人,有很多能写汉诗。

也有很多,把中国的汉诗俳句化。

比如芭蕉的一句:“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便是引杜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我们从和歌说起,和歌起源于口耳相传的远古时代,记纪歌谣中保存着它们的孑遗,只是在形式上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待到“万叶集”时代,和歌以短歌为中心,包括长歌、旋头歌、片歌等诸形式才基本上凝定下来。

延至“八代集”时代,和歌作为日本宫廷文学的样式之一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中世以迄近世,和
歌的创作形势虽有衰飒,但是其中的短歌作为知识分子的基本教养之一,依然生机勃勃地活跃于日人的笔下唇边。

在我们认知中比较著名的和歌有被人熟知的《万叶集》,其中的雷神短歌想必是朗朗上口,其中的“隐约雷鸣,阴霾天空,即使天无雨,我亦留此地”在新海诚大师的言叶之庭中一举成名,但这首雷神短歌每句话都是经典的,如另一版本的“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也有着一种小小的心思在其中。

和歌主要有着中国汉朝到晚唐时期的影子,首先,诗集的组成形式有三种体制,长歌(诗歌的长度没有限制,每行的音节为5,7,5,7,5,7……);短歌(每首诗只有5行,音节组成为5,7,5,7,7)音节组成是模仿中国诗歌近体诗中的律诗与绝句,同样为5言与7言,在现在人们通常所知的和歌主要指短歌,音节组成为很有规律的577577,但由于和歌中日语平假名音乐性没有汉字强烈没有尾韵,没有对仗,也没有平仄。

和歌不用第一人称,也没有句逗,这与汉诗也颇相似;作者范围广泛,上至天皇贵族,下至农民,流浪艺人甚至一些不知名的歌者,可以说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可以创作的文学形式,其题材包罗万象。

日本古代诗人间编纂家纪贯之曾经在《古今和歌集》的假名序中,用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来阐述和歌的六体,找到和歌和汉诗某些共同的表现手法,尽管如此,和歌缺少了汉诗雄伟的气势和现实主义精神。

汉诗主张”诗以言志“,抒发时代的真情实感,强调”文质取半“、”以情伟文,以文被质“,即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并重,而和歌则专注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这也和日本人情感内敛而含蓄有关,比如在告白的时候那一句经典的”今晚夜色很美“足矣,他们的情感向来在不言中点点滴滴沁人心底;山上忆良的《贫穷问答录》是由两个处于班田制度下的贫苦农民对话组成的长歌,然而他们并没有表示对”里长“及社会的不满,而只是发泄对贫穷人生的苦闷和对自身的哀怜。

即使是”防人歌“也只表达对父母妻儿的思念,而很少关心战争或社会本身。

从12世纪的平安时期以后,日本流行一种叫“连歌“的诗歌形式,它是和歌的一种,由两人或多人为了娱乐轮流即兴吟咏而成,类似于中国的”柏梁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和歌的严谨,即拘泥的形式和偏重感情的倾向,他题材广泛,扎根生活,因而雅俗共赏,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以滑稽诙谐为题材的”俳谐连歌“又占了上风,俳谐连歌以粗鄙语人诗,获取幽默效果,一些诗人不满于现在的没有丝毫美感的连歌,从和歌形式加以改进,首先,山崎宗鉴,荒本田首武等人开始将连歌的首句分隔开,作为一种新颖的吟咏体,此为俳句;17世纪的松尾芭蕉以”幽玄“和”闲寂“入诗,使俳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作为现在耳熟能详的俳句而言,他被人们口耳相传自然有自己的道理,首先,俳句的形式仍是五七调,以三言十七音为主,沿用了5-7-5的音节规律,第二,因为俳句很短,他无法驾驭大的社会题材,较为贴近生活,第三,俳句继承了和歌的美学,却有其独特之处,这主要体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如美而婉转清雅的“季语“,如春之”茶摘“,夏之”七夕“,秋之”红叶狩“,冬之”年贺状“。

说到俳句,就不能不提俳句之神松尾芭蕉,和另一个俳句诗人正冈子规,比如其句“我庭小草复萌发,无限天地行将绿“寥寥十余字将天地将蓬勃的生机写的欲透纸而出,写初春,”雪融艳一点,当归淡紫芽“,融雪,紫芽,选取意象色彩素雅清冷干净,教科书一般的日式美学。

而,在他笔下的夏天,章鱼壶中梦黄粱,天边夏月,则有着另外一种风味,作为十分工整的俳句5-7-5格式,他笔下有迷蒙马背眠,月随残梦天边远,淡淡
起茶烟,旧时中日文化多有相通,这一句是化自杜牧的《早行》,“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

林下带残梦,叶飞忽时惊“
再来看看松尾芭蕉大师笔下的千古名句“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声响“与古诗中”鸟鸣山更幽“相似又不同,鸟鸣句写的是鸟鸣衬的山林愈发寂静,而蛙跃句,则描绘的是亘古的静寂被忽然打破之后又回归于更深的寂静。

是所谓,布满青苔的古池就是万古长空,清脆的蛙跃就是一朝风月,这种幽深的禅意,只属于日本的空寂之美,在中国人的心中也能颇有感触。

古诗中多有思乡恋家之情,在俳句中则有小林一茶的“燕别叫了,从今天起,我也是漂泊者啊“淡淡几字,却让人不由怆然,同样的,中国有才女李清照,日本有才女和泉式部,”本思已忘怀,徒留侬身,莫非君之遗物“我徒留在这世间的躯体,也不过是你的遗物,这样的深情炽烈,在含而不露的日本文化中非常罕有,也显的更加动人。

最后在这个结题论文的结尾,也已经到了会下雪的金陵之东,有时会想起那样的一句隽美之语——
雪的碗里,盛的是月光。

想必在这个冬天里,偶尔也能有一种清雅淡美之感在其中,冷冽的感觉愈发减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