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美

合集下载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
嘿,咱今儿就来唠唠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你想想啊,那一首首诗词
就像是一幅幅神奇的画卷,有虚有实,那叫一个妙啊!
比如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月光那可是实实在在能看到的,可诗人却把它和地上的霜联系起来,这就是虚啊,多有意思!这
不就跟咱做梦似的,有时候梦里的东西感觉那么真实,可醒来才发现
是一场空。

诗词里的虚实也是这样,让你一会儿在现实里,一会儿又
仿佛进入了一个虚幻的世界。

再看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明明是冬天的雪景,
却用春天的意象来描述,这虚得太有创意啦!就好像本来是冰天雪地,一下子就变得生机勃勃了。

哎呀呀,这诗人的脑子咋就这么好使呢!
还有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是真的,可把它
想象成银河那就是虚呀!这多有想象力,就好像那瀑布真的是从天上
掉下来的银河一样。

你说古典诗词里的这些虚实结合,不就跟变魔术似的,一会儿变出
个这,一会儿变出个那。

这可不是随便变的哦,那都是诗人精心设计
的呢!咱读这些诗词的时候,不就像是在跟着诗人一起玩这个神奇的
魔术嘛。

我觉得啊,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真的是太绝了!它让诗词变得更
加丰富多彩,更加有魅力。

它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能让我们
沉浸在那个美妙的世界里。

咱可得好好欣赏这些诗词,去感受那虚实之间的奇妙之处啊!。

略谈古典诗歌中的虚与实

略谈古典诗歌中的虚与实

了托 物 言 志 的 手法 ,实 写 了雄 伟 壮 观 、冲 决 一 切 、气 势 磅 礴
的瀑 布 形象 ,表 现 了作者 弃 燕 雀 之 小 志 ,慕 鸿 鹄 以高 翔 的 豪
情 , 这 是虚 写 ,作 者 主观 上 的情 志 ,都 依 托 在 了客观 的景 物
界 ,丰 富 了诗 中 的意 象 ,开 拓 了 诗 中 的 意境 。
“ 军 夜 战 ”只 从 侧 面 带 出 , 避 开 了对 战 争 过 程 的 正 面 描 前
写 ,从 侧 面 烘 托 ,让 读者 从 “ 大漠 风 尘 日色 昏”和 “ 战洮 夜 河北 ”去 想 象 前 锋 的仗 打 得 多 么艰 苦 ,多 么 出色 。从 “ 已报
钓 图》 只 画 了漂 浮 于江 面 的 I 扁舟 和 个 在 船 上独 坐 垂 钓 …I r 的渔 翁 , 阴周 除 了 寥寥 儿 笔 的 微波 之 外 ,几 乎全 为空 白 。然 而 ,就是 这 样 的 空 白表 现 出 了烟波 浩 淼 的江 水和 广 阔 的空 间 感 , 衬托 了江 寒 意萧 瑟 的 气 氛 , 从而 更 加 集 中地 刻 画 了渔 例 如 白居 易在 《 琶 行 》 中三 次写 到 江 中 的 月亮 ,其 目 琵 的 都 是 为 了烘 托 人 的情 感 。 “ 时 茫茫 江 浸 月 ”烘托 出主 客 别 相 对 无 言 、黯 然 神 伤 的心 情 ,反 映 了当 时诗 人 与 友人 凄 凉 的 心境; “ 东船 西 肪 悄 无 言 ,唯 见 江 心秋 月 白 ”是 对 琵 琶卢 的
它 可 以 通 过 视 觉 、 听 觉 、触 觉 等 感 知 到 ,是 真 实 具 体 的 描 处 高 。溪 涧 岂能 留 得 住 , 终归 大 海 作波 涛 。 ”作 者在 此 使 用 绘 。所 谓 “ ”则 是想 象 之 景 , 存 在 于人 的思 想 意识 之 中 , 虚 引 发 人 的 联 想 。 具 体 说 来 : 有 限 为 实 , 无 限 为 虚 ; 景 物 为 实 , 情 感 为 虚 ; 1 面 为 实 ,侧 面 为 虚 ; 眼 前 之 景 为 实 , 已 F

浅论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特性

浅论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特性

浅论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特性浅论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特性论文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审美鉴赏直接信息潜在信息中国古典诗词讲求虚实相生,通过一虚一实,一隐一显,相互作用,形成巨大的艺术张力,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诗歌的审美空间。

一、中国诗词中的虚实相生,渊源于先秦哲学中有无相生论二、古典诗词鉴赏中应注重直接信息和潜在信息的整体接收正是由于中国古典诗词具有这些审美特性,因此,我们在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应注重对诗词传递出的直接信息和潜在信息进行整体接收。

所谓直接信息指文体的表层信息,它以一种显的形态存在,它是鉴赏主体在读、听诗词时通过感觉、理解、联想和想象等生理机能的作用接收的信息。

所谓潜在信息是一种在文本中没有明白说出而以隐的形态存在的信息,它是鉴赏主体根据文本中的语词、结构、修辞和其他因素的暗示、指引才能接收的信息。

鉴赏主体的审美感受源于对作品审美信息的接收,虽然作品的审美信息包含有直接信息和潜在信息两部分,但人们往往忽视潜在信息。

其实,潜在信息对诗词的鉴赏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增强主体的审美效果。

这是因为接收潜在信息能增加主体的审美信息量。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残缺并不是美的,完整、健全才是美。

一件事物如果能够按照它的本质最完满地表现出来,那就是完整的,也就是健全的,而这就是美的。

我们平常所说的“完美”即指此。

由于诗词创作的特点决定了诗词文本中既有直接信息,又存在有潜在信息,若我们在鉴赏过程中,遗漏了潜在信息,忽视了潜在信息,那主体接收到的审美信息就是不完整的,而且是残缺不全的。

例如贾岛《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剑客》一诗的直接信息就是,我用十年的时间磨成了一把利剑,它的剑刃雪白如霜,却还没有试过它的锋芒,今天拿出来给您们看看,谁有不平的事,我去替他解决。

而这首诗也很明显地存在着潜在信息,也就是诗人用十年磨一剑的比喻诗人十年的寒窗苦读,用“霜刃未曾试”比喻自己有出众的才华但还不为人所知,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想为人民大众办事,一显身手的愿望。

古典诗词中虚实手法的鉴赏

古典诗词中虚实手法的鉴赏

古典诗词中虚实手法的鉴赏作者:徐素凤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0年第08期虚实理论在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而文学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中的虚实虽然有相通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文学中的虚实,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究竟有何不同?如何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进行鉴赏?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肤浅的探讨。

一、古典诗词中虚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李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

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人感悟到的是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抒理的写法。

以上两例,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

从表达的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的关系。

二、古典诗词中虚实与烘托的关系诗人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有时正面描写景物的特征即可以传神,但当有的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从而达到表现景物的目的。

例如古人写女人美貌,常说羞花闭月、沉鱼落雁。

虽然没有对其美貌作正面的描写,但却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从而达到审美的体验。

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之美: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之美: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之美: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意境的理论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特有的一种理论,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用来抒发情怀的一种方式。

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尤其注重意境美在自己作品中的展现,以及通过文字给其他人带来的情感上的满足感和愉悦。

这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大标志,更是作者在作品当中把主观思想和客观思想进行的一种更好地融合。

意境的概念和形成1.意境的概念意境,是指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更深层的艺术理解,是对作品产生的一种令人感悟、虚无缥缈的艺术境界,也是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将主观情感和客观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使二者能够更好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将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显露出来,也能够使读者在情感的高度上与作者产生共鸣,给读者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

意境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只是在作品中蕴含了很多种作者表达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来更好地创造出一个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生动的思维情感世界。

2.意境的形成意境的形成可以看成是一个通过结合文学的形象和文学中表达的作者情感描绘出的一个思维空间。

意境理论在我国古代的应用也是源远流长,在很多著作当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周易》和《庄子》对意与象、言与意的观点就有所阐述。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言再高妙也还是需要有意的随和才能真正体现作品中真正的情感。

意境特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一种作者将情感画面和眼前的景物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来引起作者的思绪进而感染读者。

在一些文学作品当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也有很多,比如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抬头就可以见到南山,显得那样的怡然自得,将作者内心的闲适心情也直接表露了出来。

还有一些情感是间接性的,将作者的情感蕴藏在描写的景物当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别自己的好友孟浩然,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的影响下,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形成。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虚实理论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

仔细分析,文学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中的虚实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究竟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笔者想就这些问题作个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

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古代诗歌鉴赏的虚实艺术

古代诗歌鉴赏的虚实艺术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虚与实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层面:(一)作家经常用虚的手段去加工和表现实物,从而使实物更加逼真和神妙。(二)作者在表现客观现实的真情实境时,又因心造境,以手运心,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让实物实境融会着艺术家的深情奇想。
第一个层面,用虚的手段来表现实物,又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全诗用比喻,主体事物根本没出现。读者却可以抓住诗中新妇怕见公婆的情状,想象出主人公在应试之前担心文章不合时宜,因而惴惴不安的心情。
又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用夸张、比拟的方式,展示了边地山川的雄阔苍凉和守边将士的离愁别恨。“白云间”、“万仞山”、“怨杨柳”都是虚拟的形象。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的这首《梅花》只是正面突出地写墙角梅花盛开着,散发出一股股幽香,而删略了它的生存背景刻画,却使人通过联想分明感到它生活在一片冰天雪地里,虽然花的颜色和雪的颜色难以分辨,但它释放的香气清晰可鉴。这样,在一片开阔的雪野中,几枝梅花傲然挺立,境界也就完全表现出来了。
(2)有些诗歌还经常借助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来表现眼前事物。如借助于假想中的事物、希望中的事物、推测中的事物、梦中的事物、回忆中的事物等等来折射现实。
陆游的词《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3、虚像。即用非现实的、非本体的事物或形象去表现事物。具体情况有如下三种:
(1)用虚拟的形象去描摹事物。戏剧舞台上,演员扮演的角色开门关门、上楼下楼、行船走马都是靠虚拟动作完成的。虽有时借助一些实物(如船浆马鞭等),但也只是实体的一部分,河流、原野、船只等都全部虚掉了。演员正是借助于划浆、摇动马鞭等虚拟的动作(虚拟的形象)来表现泛游于江上或奔驰在原野的。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比喻、象征、夸张、比拟等方式,也是借助这种虚拟的形象去描摹实体形象的。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

诗词中的虚实结合解析

诗词中的虚实结合解析

诗词中的虚实结合解析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的虚实结合一直是其独特魅力的源泉。

虚实结合所呈现的是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精妙的艺术构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诗词中虚实结合的解析。

诗词中的虚实结合体现在诗人对于现实事物的处理方式上。

诗人以虚幻、抽象的语言为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静夜思》中,李白以“床前明月光”开篇,虚实的对照营造出了诗人的心情以及环境的静谧。

虽然这只是虚构出的一幅画面,但却道出了人们对于月亮的思念之情和夜晚的宁静之感。

虚实结合更多地表现在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诠释上。

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以丰富的比喻和描绘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他借鹳雀楼的高度将自己的意境推向极致,通过楼高处的视角表达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虽然这样的虚幻描绘并不在现实中存在,但却更加准确地将诗人的情感抒发出来。

虚实结合还体现在诗词中对于美的追求上。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八月湖水涨,涨则能洗凉汗;惟有杨枝甚瘦,说不尽凉心安。

”虽然这个场景是杜牧虚构的,但通过诗人对凉爽的渴望的描绘,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错觉,并感受到了夜晚的宜人与凉爽。

虚实结合在诗词中有时候也可以体现为现实事物和感悟的融合。

宋代陆游的《秋夕》以“银烛秋光冷画屏”开篇,在描述花草的美景时,融入对人生的思考:“共君今夜意,不是人间富贵人”。

虽然这些词句所描绘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景象,但通过诗人的感悟和审美,给读者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总的来说,诗词中的虚实结合是诗人高度艺术创作的结果,使诗词不再局限于描述现实,而是展现了更丰富、抽象和深远的内涵。

通过虚实结合,诗人能够以独特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审美和哲学思考。

虽然其中的虚幻之处可能与现实有所脱离,但正是这种虚幻让诗词更富有诗意,更加深入人心。

深入挖掘诗词中的虚实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美-中学语文论文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美
曾敏
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术语。

它被广泛地运用到诗歌、小说、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

这里,我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诗词的虚实美。

所谓的实,就是诗词直接提供给欣赏者的艺术形象,即诗歌所展现的人、事、景、物等。

所谓的虚,就是诗词间接提供给欣赏者的需经想象才能把握的审美内容,即非现实的人、事、景、物等。

然而,虚不是无,也不是直观的有,而是指言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致、味外之旨、弦外之音等。

宋代范唏文说:“虚者枯,实者塞。

”如果诗歌只写“虚”,就显得抽象,干瘪无味,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就显得堆砌,死气沉沉,没有生气。

虚写与实写应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在实境的规范和暗示下,虚才赋予特定的内容,获得艺术生命;在虚的对照和映衬下,实境才得到深化和扩大。

二者只有有机结合,作品才会获得完整、深广、多变、和谐的意境美。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虚实二者的完美结合呢?
首先,从表现手法上,应实写和虚写并重,达到虚实相生的境地。

清代苴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观;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此处提出了虚实相生的概念。

所谓虚实相生,是在构成艺术形象时,既有实写,又有虚写,使作品内容以少胜多,小中见大,意味无穷。

《白马篇》就是一例。

诗一开篇,诗人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副“少年骋马图”。

可是,“白马饰金羁,联翩西北驰”,却只有奔腾的良驹,而没有勇敢的骑手,然而,我们并不感到缺少人物,因为金羁已点明了人物的存在。

诚然,马鞍是为驾驭者而设的,而少年的飒爽英姿并不是由此而来,则是诗人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由奔腾的战马的雄姿烘托出来的。

诗篇紧接着补叙少年那箭无虚发的本领:有左射又有右射,有仰射又有俯射,不但能射中静止的箭靶,而且能命中如飞的猿猱。

单说箭靶,就有多种多样;形容他敏捷、勇猛、剽悍,竟用了猿猱、虎豹、螭龙等动物作比。

总之,这一节采用了大量实写的手法。

而在描写少年疆场杀敌时,采用虚写手法,真是惜墨如金,具体情况一概略去。

如惊天动地的战场、少年的奋不顾身,敌人穷于招架而溃不成军,作战时间等只字不提,只用“长驱捣匈奴,左顾凌鲜卑”两句诗就让人信服。

虽然虚写但并不影响人物形象,因为上文补叙得很详实,埋下了伏笔,这样,节省笔墨对人物心理进行描写。

就全诗而论,前部分实写少年精湛的武艺,即“勇”;后部分虚写少年的光辉思想和崇高精神,即“忠”。

而实的勇,根源于虚的忠,真实而可信;虚的忠,又在实的勇中体现。

这样,全篇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既完成了英雄人物的塑造和赞颂,又达到诗人表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目的。

再如《陌上桑》一诗,诗人采用实写的手法只描写秦罗敷的发饰、耳环、短裙短衣,只字不提她的美丽,但她的美丽却已跃然纸上,那是她的衣着的华美烘托出来的,其次还在于诗人妙用虚写的手法,通过少年和赶路人及农耕者看见秦罗敷时那如痴如醉的神情表现出来的。

大家可以想象,要不是秦罗敷的美丽,那些人会如痴如醉吗?可能多看她一眼都不愿意的。

正是诗人巧妙运用实写和虚写相生相济的手法,才把秦罗敷描绘得美若天仙。

其次,以实写虚,含蓄隽永,力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袁枚说过:“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

”这说明诗歌的含蓄。

诗歌必须具有虚的审美内容。

的确,诗人太直露的话,便无韵味,也没有什么欣赏价值。

只有寓诗人的主观感情于具
体的艺术形象之中,该隐则隐,诗歌才会有品味的必要。

金昌绪的《春怨》便是一首含蓄隽永的好诗。

原诗是这样:“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怨究竟怨什么呢?分析此诗,就知诗歌一开头就写把莺儿打跑,接着说明打跑黄莺儿的原因是不想让它在树枝上啼叫。

大家不禁要问,春天的黄莺儿啼叫声音是那么清脆悦耳,给人带来春天的消息,带来新的希望,为什么不让偷啼叫呢?接着诗人说明了原因,是因为黄莺儿的啼叫声惊醒了女主人公的美梦,使得她不能梦中神驰辽西,会见自己的丈夫啊!全诗采用心理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怨情。

表面上,诗人实写女主人公打黄莺儿、怨黄莺儿,可一结合唐代历史一分析,才知道辽西是战场,原来女主人公怨的不是黄莺儿。

因为残酷的现实战争生活生拉活扯地将她与分开,梦是她和丈夫相会的唯一的地方,是她唯一的安慰,不料却被黄莺儿给打破了。

由此,女主人公的怨情得到进一步升华,矛头直指战争和发动战争的统治者,这才是全诗的弦外之音,也就是该诗的虚情。

该诗含蓄到了家,真正做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再次,借助修辞,化虚为实,力求生动形象。

巧妙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移我情于他物”,使得感情物化,化虚为实。

周伯强说:“不以虚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

”在这里,他指出了感情物化、情景交融的观点。

比如我们说咬牙切齿是恨、紧皱眉头是愁、解愁、消恨等,把这些无形的心理,也就是虚的东西,加以物质化,说成实在的东西。

如“愁”,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重量了,可以用船载了;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可以理,可以剪了,可见愁之乱;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居然有长度了;刘秉忠“一曲清歌一杯酒,为君洗尽古今愁”,愁可以洗了;贺铸“试
问闲愁都几许?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如一川烟草之多,如满城风絮之乱,如梅子黄时雨之连绵不断。

这些诗句,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愁物化,写出具体可视可感的东西,生动形象,使诗歌更有韵味。

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这里,景语即实,情语即虚。

虚的感情应隐含在实的描写之中。

当然,王国维的“境界说”并非可用虚实所能概括的,而是虚实从属于“境界说”。

★作者单位:四川邻水县丰禾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