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复习——虚实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一、虚实结合的概念。
在古诗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概念。
所谓“实”呢,就是诗人描写的那些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像眼前看到的景色、人物的行为动作之类的。
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实实在在能看到的东西,这就是实写。
而“虚”就比较有趣啦,它可以是想象出来的东西,像对未来的憧憬、对过去的回忆,或者是梦幻中的情景。
就像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这个“梦”就是虚的,是一种幻想中的情景。
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情感、概念等,把它们当作一种“虚”的存在来描写。
二、虚实结合的作用。
1. 丰富内容。
虚实结合就像给古诗加了个“扩充包”。
只写实的话,内容有时候会显得比较单调。
比如说写送别,要是光写眼前的长亭、古道、友人的背影这些实景,虽然也能表达送别之情,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要是加上虚写,像想象友人此去的路途艰辛,或者回忆两人曾经的美好时光,那诗的内容一下子就丰富起来了。
就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前面可能是实写喝酒送别,这后面想象自己酒醒后的情景,就把那种离别后的孤独、凄凉的感觉更深刻地表现出来了,而且让整首词的内容更饱满。
2. 营造意境。
3. 深化主题。
三、虚实结合的例子赏析。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首诗里,“旅馆寒灯独不眠”是实写,诗人在旅馆里,对着寒灯睡不着觉,这是眼前真实的场景。
而“故乡今夜思千里”就是虚写啦,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说故乡在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这种从对方角度来写思念的虚写手法很巧妙。
通过这种虚实结合,把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既含蓄又深刻。
如果没有这虚写的一笔,诗就只是一个孤独旅客的自怨自艾,有了这虚写,就好像把故乡和自己的思念连接起来了,让思乡之情弥漫在两地之间,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高考古诗虚实结合手法

高考古诗虚实结合手法复习指津一、1. 古诗中虚景主要指梦中之景、亲历之事、历史之事和未来之景四类。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梦中“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盛大热烈的仙人盛会场面。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极写梦中往昔繁华的帝王生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周瑜英雄形象和赤壁之战火烧曹军史实的再现。
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与情人分别后旅途况味的描写。
古诗中实景主要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景。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缱绻离别场景等都是实写。
2. 按虚景与实景的关系,虚实结合手法可分为虚实对比和虚实衬托。
(1)虚实对比是虚景和实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主旨。
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常运用虚实对比手法。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着重虚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后富贵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表达了今昔盛衰无常之感。
(2)虚实衬托也叫虚实反衬,是虚景和实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委婉含蓄抒情。
一类是以虚衬实,也叫“对写法”,是在思乡诗词中诗人从描写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抒发深挚的思亲怀人之情。
如高适《除夜作》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实写自己除夕之夜在清冷旅馆中寒灯下影只形单凄寂难眠,第三句“故乡(借指亲人)今夜思千里(借指自己)”从对面虚写,想象故乡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
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含蓄。
一类是以实衬虚,也叫侧面描写,如《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虚写与实写

古诗鉴赏:虚写与实写一、诗歌中虚与实实与虚本来都是美术上的术语。
“实”本来是指图画中细致丰富的地方,而“虚”本来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清】笪重光《画筌》:“无画处皆成妙境。
”什么是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一般来说,虚写主要有三种:1、已逝之境。
就是对过去的回忆或者对古代的设想。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2、未来之境。
就是对未来的猜测或者设想。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3、想象与联想之境。
一般以神仙鬼怪的世界以及梦境居多。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二、虚写与实写常考的四种手法:1、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写、实中有虚、虚中有实)2、化实为虚3、化虚为实4、对写法三、“虚”与“实”的关系(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扬州慢》《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高考语文备考之诗词鉴赏——虚实结合

01 虚与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为实,未知为虚。
02 什么是古诗词的虚与实?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
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
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
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
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虚实结合定义: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03诗歌中的虚实相生之法:虚实与情景的关系(-)景物为实,情感为虚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
而读者那么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句化情思为景物。
欣赏时要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正面为实,侧面为虚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那么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那么写山。
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以“静”反衬琵琶声之美蛙声十里出山泉踏花归去马蹄香间关莺语花底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三)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四)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
“不尽之意”那么为无限。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那么不高,烟霞锁其腰那么高矣。
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诗词艺术手法重点突破之虚实结合

练字当头熟中生巧——诗词艺术手法之虚实结合【要点点拨】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中国古代诗歌十分讲求“虚”与“实”的妙用,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模式。
何谓“实”?何谓“虚”?所谓“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事、实景,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捕捉到的。
例如《石壕吏》《卖炭翁》中用直白的笔触所描写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实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等等。
而“虚”则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从字里行间感受的作者的主观意识世界。
具体而言,古代诗歌中的“虚”一般包括四种类型。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古典诗歌中,诗人在描写当前景况时,常插入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
这也是一种虚实结合,当前景象为实,已逝景象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实”。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破吴,凯旋而归的往事。
诗人极力渲染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王城故址上只剩下鹧鸪乱飞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二句,《望江南》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写词人对故国和往昔的追思,都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过去的景况,它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描写手法【虚实结合】含义: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作用:①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吸引力;②丰富诗歌内容,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增强表现力。
例句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前两联写实。
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禁不住“涕泪满衣裳”。
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
后两联写虚。
我们“放歌”、“纵酒”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
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虚实结合,大大拓展了诗歌外延,表现了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强烈愿望,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动静结合】含义: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同时做动态和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作用:①突出事物特征,将对象表现得活泼有致;②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③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使句子灵活多变,富于诗意;④烘托作者的某种心境和情绪。
例句赏析: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动静结合,相互映衬。
诗中末句对大鱼跃出的“动”态描写,更衬托出前三句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的“静”态美,一静一动,富有诗意。
抒发了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正侧结合】含义:正侧结合是古代诗文中写人、写物常用的一种手法。
“正“指的是正面描写,“侧”指的是侧面描写。
高考语文复习虚实结合手法课件23张pptx(2024)

10
03
现代文阅读中的虚实结 合
2024/1/29
11
散文中,将抽象 的情感、哲理等转化为具体的形 象、画面,增强散文的意境和感 染力。
实写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 场景的细致描绘,营造出散文的 真实感和生动性。
虚实相生
在散文中,虚与实相互依存、相 互映衬,共同营造出散文独特的 审美效果。
17
作文升格训练
选材用材
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典型素 材,并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进 行艺术加工。
语言表达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 文章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审题立意
训练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确立 深刻、新颖的立意。
2024/1/29
谋篇布局
训练学生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新 的角度审视问题,提出独特的 见解和观点。
2024/1/29
虚实结合包括化虚为实与化实为虚两种。化 虚为实,将虚幻的事物写得真实可感,化无 为有,化抽象为具体,造成一种如见其物、 如临其境的实境,让读者在回味中感知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化实为虚,把客观 实在的事物描述成虚幻的景物,以寄托诗人
的某种情思,抒发诗人的某种情怀。
4
虚实结合的意义
16
材料选择的虚实相生
实的方面
选择具有典型性、真实性的材料,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虚的方面
运用寓言、故事、象征等手法,使材料具有隐喻性和多义性,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
2024/1/29
虚实相生
在选择材料时,既要注重材料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又要善于运用寓言、故事等手法,使 文章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富有诗意和哲理。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虚实结合(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虚实结合(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二、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作答。
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2、请从虚实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金山寺①(节选)苏轼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③,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注】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
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
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3、这首诗第三至六句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员外院长分司东都注去年秋露下,羁旅逐东征。
今岁春光动,驱驰别上京。
饮中相顾色,送后独归情。
两地无千里,因风数寄声。
注: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
所任之积多为闲职。
4、这首诗第三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年游寓独游秦①,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②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③寄语洛城风日道④,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
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
游秦,此处指游长安。
②南桥:指洛水上的天津桥,洛阳城中一游览处。
③西第:东汉外戚梁冀为大将军,府第在洛阳城西。
因马融曾为之写《大将军第颂》,后人称之为西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 还酹江月 (已逝之景之境)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 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 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 好祝愿。
五、布置作业(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
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日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 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 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 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 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 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⑻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泪痕: 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已然为实,未然为虚。
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链接课本,总结规律。 那“虚”在诗歌中又有哪几 种常见的形式呢,大家能结 合具体的诗歌谈谈吗?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列缺
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 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 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 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神仙鬼怪的世界、梦境)忽魂 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 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朝又一年。
如高适《除夜作》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实写自己除夕之
夜在清冷旅馆中寒灯下影只形单凄寂难眠,第三句“故乡(借 指亲人)今夜思千里(借指自己)”从对面虚写,想象故乡亲 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丰富诗歌的内容, 把诚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深沉含蓄。作者常常突破时空的 限制,通过想像将对方的言行摄入诗中,增强诗词的情趣,扩 大诗词的意境,将所抒发的情感加以深化。王维的“遥知兄弟 登高处,变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月夜》等。这种曲折有 致、出乎常情的写法,更能表达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有评语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 ”
诗中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
虚”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 这个远行之人。
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深
切的思家情怀。
四、拓展延伸:(2013年天津卷)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 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 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 zhù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六,古时 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
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 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 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 好愿望。
规律总结:
提问方式: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特色。 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简析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 答题步骤 1、点手法 2、析虚实 3、明效果 真题巩固: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 卷)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 现手法。
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着重虚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破吴后富贵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 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中 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中心 (强化诗人的情感)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
(设想对方之境)
诗词中的“虚”分类:
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想象:设想未来之境
联想:由此及彼,从对方的角度写
回忆:忆逝之景之境
探究诗歌中虚与实的作用 接下来请大家结合学案上 的三首诗,两两组合,相互讨论,探究虚与实在诗歌 中有何作用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2、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突出中心(丰富诗歌 的内容)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
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 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 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前两句实写淮 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相互通行,虚写作者对 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之情;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 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 愿望。
虚实结合
实:现实的,眼前的; 虚:想象的,过去的、未来的; 作用:丰富诗歌内容; 强化诗歌情感; 扩大诗歌意境 答题格式:点手法
析虚实 表效果
我们曾学了柳永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
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 在词中,作者将他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 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 情景,是实写;下片主要书写别后想象, 是虚写。这种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在古典 诗词中经常用到。那何为虚,何为实呢
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
(学生谈)“实”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
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 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设想未来之境)
月夜
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满眼骊山。 【注释】(1)开元;天宝,说天宝只是为了音律上的 考虑。(2)驿使;送荔枝的驿站官差。 请从虚实角度分析下片最后三句
答案:实写眼前所见的游人过往车马扬起的红尘,满眼 佳木葱茏的骊山。 虚写当年杨贵妃缢死马嵬的悲剧,交 待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 虚实对比,含蓄点出统治者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 教训。
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 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 中,引发人的联想。
实:现实的,眼前的; 虚:想象的,过去的、未来的;
“虚”与“实”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是指通过联想和想象虚拟出来的。 眼见为实,心想为虚。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3、从实处着笔,实中见虚,凭虚处传神,激发读者的联想 (扩大诗歌的意境)
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
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 样的情感。在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运 用可以大大丰富诗歌的内容,扩大诗 的意境,强化诗歌的情感。
那在高考的诗歌鉴赏中,这种手法又是如何考查的呢?
下面请大家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来完成2015年安徽的诗歌 鉴赏,杜甫的《月圆》。 三、练习体会: 月圆①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故园松桂发,万里 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 作。②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 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简要 赏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