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
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

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意境吸引着世人。
诗词艺术追求和强调的是一种音韵的美感,通过形象优美、韵律流畅的文字,将人们带入一个超然的境界。
在古代诗词中,音韵美是其核心特点之一,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词中的音韵之美。
一、平仄和声调的对仗古代诗词中的句子往往是由平仄排列而成。
平指声音平稳舒展,仄指声音紧紧收缩。
平仄相间的对仗关系,使诗词含有韵律感,给人一种旋律般的愉悦。
同时,句子中的声调对仗也是古代诗词的特色之一。
不同字的声调和谐组合,使整篇诗词透露出一种和谐的音乐感。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平仄和声调的对仗,使整首诗词朗朗上口,既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又给读者以愉悦的美感。
二、韵律与节奏的流动古代诗词的音韵美还表现在其韵律和节奏的流动之中。
诗词的韵脚往往是重要的音韵元素,通过不同长度和重音的韵脚组合,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感。
整首诗词如一首优美的曲子,通过起伏有致的节奏,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动人心弦的美感。
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通过韵律的流动和节奏的变化,使诗词充满了生命力,将读者的情感与诗人的意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音韵的运用与成韵的技巧古代诗词运用音韵变化和成韵技巧,使之表达更为精妙,同时也增添了音韵美的成分。
例如,《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尽、流、目、楼”的成韵,使整首诗词在音韵上呈现出一种和谐感。
古代诗词还借助音韵的运用创造了许多形象生动、意境丰富的描写手法。
例如,杜甫的《听蜀僧濬弹琴》中的“钟声何处觅幽人,应是天上白云深。
”通过“觅、人、深”的音韵,使得描绘的场景更加栩栩如生。
总结起来,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索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

探索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优美动人的音韵美而被广泛传颂。
在古人的笔墨间,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积,更是一种音韵的艺术。
本文将探索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以折射古代文人的智慧和审美追求。
一、古诗的韵律特点古代诗词音韵美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其韵律特点上。
在古诗中,韵的使用规律严谨,有着丰富的变化形式。
首先,古诗词中的韵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
在韵母中,多采用双声母韵母的形式,使得整个诗词的音调变化丰富多样。
其次,古诗词中的平仄是音韵美的关键所在。
平仄指的是音节的平仄的长短关系,即平仄轻重的排比。
通过合理运用平仄,使得古诗词拥有优美的音韵美感。
再次,古诗词中对于韵母的运用多样化。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运用不同的韵母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追求和情绪表达。
在古代,文人们崇尚韵律美,因此对于韵母的运用非常讲究,以达到音韵优美的效果。
二、古诗词中的音美篇章古代文人追求音韵的美感,不仅仅在整体的诗词韵律中,还体现在每个篇章的细节之中。
首先,句子的长度和排列顺序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表现。
在古代诗词中,采用抑扬格或者阳平阴仄的方式,使得整个句子排列有序,协调和谐。
这种方式不仅仅能够增强诗词的音韵美,还能够使得诗词的意境更加深入人心。
其次,字的选择和运用同样对于音韵美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古代,文人们非常注重字的音韵特点,充分运用雅致的字眼来形容情感和景物,使得整个句子或者篇章更加动人。
最后,韵的选择和变化也是古代诗词中重要的音韵美表现形式。
在古代诗词中,往往会采用一定的韵脚形式,使得整个篇章在音韵方面更加连贯。
三、古诗词音韵美的意义和影响古代诗词中音韵美的追求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艺术价值,更是对于古代文人审美追求和智慧的体现。
首先,古代文人通过对音韵美的追求,使得文学创作更有层次感和韵律感。
音韵美的运用使得古代诗词更富有情感和艺术性,能够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其次,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对于后世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美

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美1.古代诗词的韵律:古代诗词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主要包括平水韵、词林正韵等。
这些韵律使得诗词具有音乐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2.押韵:古代诗词中的押韵是指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或者每两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音相同或相近。
押韵使得诗词更加和谐,富有音韵美。
3.韵母:古代诗词中的韵母有单元音韵母和复元音韵母两种。
单元音韵母如“ā、ō、ī、ū”等,复元音韵母如“ai、ei、ui、ao、ou、iu”等。
4.声母:古代诗词中的声母有浊音和清音两种。
浊音如“b、d、g、zh、z、j”等,清音如“p、t、k、c、ch、q”等。
5.声调:古代诗词中的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
不同的声调使得诗词具有不同的音韵美。
6.意象: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是指通过诗人对自然景物、社会现象、人物形象等进行具体描绘,以表达诗人情感和思想的物象。
意象是古代诗词意境美的基础。
7.意境:意境是指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手法,将意象组合成一个具有情感色彩和艺术美感的整体。
意境美是古代诗词的最高境界。
8.意境的营造:古代诗人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来营造诗词的意境。
这些手法使得诗词具有更深的内涵和美感。
9.意境的类型:古代诗词的意境美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雄浑、冲淡、典雅、清新、凄美、豪放、婉约等。
10.意境美的作用:意境美使古代诗词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涤。
综上所述,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美是通过韵律、押韵、声母、声调、意象、意境等要素共同构成的。
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使得古代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列举出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韵律和节奏。
解题方法:回顾课本和教材中关于古代诗词韵律和节奏的内容,列举出常见的韵律和节奏,如平水韵、词林正韵等。
答案: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韵律和节奏有平水韵、词林正韵等。
2.习题:请解释古代诗词中的押韵是指什么。
古代诗词的音韵美与节奏美

古代诗词的音韵美与节奏美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音韵美与节奏美一直被人们所称道。
古人在创作诗词时,不仅注重文字的意境和意义,更追求音韵的和谐与节奏的流畅。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的音韵美与节奏美,并从多个角度解析其独特之处。
一、音韵美古代诗词的音韵美是由词牌、韵律和平仄等因素共同构成的。
首先是词牌的选择,词牌是指一种特定的音乐节奏和歌调形式。
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音律特点,能够让人们在朗诵或演唱时感受到独特的韵律美。
例如,“清平调”、“浪淘沙”等都是常见的词牌,各自拥有着独特的音乐韵律,给人以不同的艺术享受。
其次是韵律的运用,古代诗词中常常运用押韵的手法来增强音韵美。
押韵既可以使整首诗词的声音和谐,也可以增加其节奏感,给人以愉悦的听觉享受。
押韵的运用要求词句之间的音韵相似或相同,既能呈现出多样的音乐美感,又能增加诗词的记忆性。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其中的“尽”和“流”押韵,使整首诗词更富有韵律美。
最后是平仄的运用,平仄是指词句中字的音调,分为平声、仄声。
平声指声调平缓的音节,仄声指声调变化较大的音节。
诗词中平仄的搭配不仅可以增加音韵美,也能增强节奏感和语感。
平仄的运用需要考虑整首诗词的整体音律,使之和谐统一。
例如,“自古逢秋悲寂寥”中,“自古”为平声,“逢秋”、“悲寂”、“寥”为仄声,整体平仄相间,节奏流畅,给人以美的感受。
二、节奏美古代诗词的节奏美是指诗词在朗诵或演唱时所表现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诗词的节奏美主要通过韵律和句子结构的安排来体现。
首先是韵律的运用,韵律可以给诗词赋予一种律动感,使之更富有活力。
古人善于运用重复和变奏的手法来增强韵律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里的“行”和“声”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回旋的韵律感,给人以引人入胜的感觉。
其次是句子结构的安排,古代诗词中的句子往往精炼简洁,以达到抑扬顿挫的节奏效果。
句子的长度和节奏的变化不仅能够增加美感,也能让人们在朗诵或演唱时更好地表达情感。
古代诗词中的音韵与节奏美

古代诗词中的音韵与节奏美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藏着丰富的音韵与节奏美。
这些古代诗词通过精妙的语言艺术,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世界的感悟。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中的音韵与节奏美,并通过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进行阐述。
1. 音韵美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是指诗词在语音上的和谐与韵律。
这种美学原则要求诗词在发声和抑扬顿挫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韵律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中运用了平仄韵律的对仗和押韵技巧,使整篇诗词在语音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2. 节奏美古代诗词中的节奏美是指诗词在音节和字节上的排列和组合,形成一种富有节奏感的韵律美。
这种美学原则要求诗词的字与字之间有一定的节奏变化和呼应关系,使整篇诗词在语言节奏上具有一种优美的触感。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首诗以独特的节奏安排和鲜明的音乐感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效果。
3. 对比与对仗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对比与对仗的修辞手法,这也是音韵与节奏美的重要体现之一。
通过对比与对仗,诗词能够形成一种鲜明的音韵对照,使整篇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通过“白日/黄河”、“千里目/一层楼”的对仗,突出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
4. 韵律与意境古代诗词中的音韵与节奏美不仅仅是在音响上的契合,更重要的是它们与诗词表达的意境相互结合,共同创造出艺术的美感。
诗人通过选择特定的音韵和节奏来营造出符合意境的氛围。
例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使用平仄韵律和流畅的节奏感,诗人成功地描绘了秋夜的宁静和祥和。
古代诗词中的音韵与节奏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特征,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它们通过精巧的语言艺术,将诗人的情感和对自然世界的感悟传递给读者。
探索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

探索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形式闻名于世,更以其独特的音韵美让人震撼。
古人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注重了字音的韵律和节奏,使作品更具韵味和感染力。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
一、韵律的奥妙古代诗词作品中的音韵美,主要体现在韵律上。
古人通过细腻的笔墨和巧妙的运用字音,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韵律效果,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以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通过运用字音的韵律,如“高猿哀”、“清白回”、“木萧下”、“江滚滚”,创造出了一种跌宕起伏、如波涛起伏般的音乐效果,令人陶醉其中。
二、平仄的变化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还体现在平仄的变化上。
平仄是指音节的发音方式,包括平声、仄声和轻声。
古人通过巧妙地运用平仄,打破了单调的音节,使作品更具韵味。
以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为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运用了丰富的平仄变化,让音节更加有节奏感。
如“东风夜放花千树”中的“夜放花”、“更吹落”,以及“宝马雕车香满路”中的“宝马”、“雕车”,都是以平声和仄声相结合的方式出现,使整首词更加动听。
三、押韵的巧妙运用押韵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也是表现音韵美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同类音或相近音的词语放置在句子的末尾或特定位置,达到押韵的效果。
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中通过将“尽”与“流”以及“目”与“楼”进行押韵处理,使诗词更加韵味十足。
押韵的巧妙运用,让整首诗的音韵更加和谐,使人听之有如音乐。
四、音节的优美排列音节的排列方式也是古代诗词中音韵美的表现形式之一。
古人通过将音节进行优美的排列,使作品更加和谐。
以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为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字之间搭配组成词,由词再组成句,由句再组成文。
因此,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
要想文章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这在可以歌唱的诗词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诗词的语言要有乐感:诵唱时金声玉振,听读时抑扬悦耳、声调悠扬,这才是诗词的佳境。
声律的重要性,首先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作为文章的外在形式,声音的高下更迭非常重要,他就像物体外表的色彩一样,没有它就会黯然失色。
刘宋时期著名的文章家和史学家范晔在给外甥的信中也谈到声律的重要性,他认为论文作诗,首先要“性别宫商,识清浊”,而“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上来”(《狱中与诸甥书》)。
到了齐永明年间,诗歌声律上的要求首先被周颙和沈约提了出来:周颙的《四声切韵》,沈约的《四声谱》从理论上皆系统地对此加以阐述,诸如“四声”、“八病”等。
谢朓、王融等名诗人则在创作上加以呼应,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永明体”。
“永明体”在题材、用事上虽也有自己的要求,但最大的特点就是音律协调、对仗工整。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又在此基础上“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使律诗不仅在音韵对仗、起承转合方面形式更加缜密整齐、新巧工致,而且符合粘附的规则,使律诗完全定型。
从此以后,律诗作为音韵协调、对仗工整的新体诗逐渐取代古体,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主要的体裁。
律诗定型后,唐以后的中国古典诗人更加讲究声律之美,杜甫说自己“老来渐于声律细”,又说自己“新诗改罢自长吟”,所谓“长吟”看看能否朗朗上口应当是其主要方面。
王昌龄在《诗格》中强调了对仗的重要,并把诗歌的对仗分为五类:“一曰势对。
二曰疏对。
三曰意对。
四曰句对。
五曰偏对”。
宋代的江西派,明代的前后七子,清代沈德潜的格律派对诗歌的格律声韵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则提出更多、更为具体的要求。
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

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音韵美成为世人所称颂的艺术形式。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音韵美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使得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弦的感知体验。
本文将从平仄音律和韵律格律两个方面探讨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
一、平仄音律古代诗词中的平仄音律是指诗句中的音节发音是否平顺、抑扬有致。
平仄音律是古人对于音节的分别发声,有平声、仄声之分。
平声指的是声调平稳的音节,仄声则是声调甚至高低变化明显的音节。
通过平仄音律的运用,诗词能够形成一个旋律,使读者在朗诵时能够感受到一种音乐般的韵律美。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一句,平仄音律的运用使得诗句的韵律感更加明显。
这种音韵美能够让读者在朗诵时得到一种连绵不绝的节奏感,仿佛置身其中。
二、韵律格律除了平仄音律外,古代诗词还有韵律格律之美。
韵律格律是指诗句中的字音是否和谐,是否能够形成一种押韵的美感。
古代诗词往往以五言、七言为主,这些格律要求每句中的字音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则。
而古代文人通过对字音的巧妙安排,使得诗词的押韵美更加显著。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利用“屏”和“萤”的押韵使得整个诗句的韵律更加和谐。
这种韵律美使得读者在朗诵时可以感受到一种韵味,将文字的美感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三、音韵美的意义古代诗词中音韵美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文字的美感,更是为了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音韵美能够将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
音韵美是一种情感的体现,是文人赋予诗词以生命力和魅力的重要手段。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通过音韵美将白居易对时光流转和生命无常的思考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字的美感,更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对生命的思索和反思。
在现代社会,音韵美虽然不像古代诗词那样盛行,但是它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八陈友冰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字之间搭配组成词,由词再组成句,由句再组成文。
因此,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
要想文章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这在可以歌唱的诗词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诗词的语言要有乐感:诵唱时金声玉振,听读时抑扬悦耳、声调悠扬,这才是诗词的佳境。
声律的重要性,首先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作为文章的外在形式,声音的高下更迭非常重要,他就像物体外表的色彩一样,没有它就会黯然失色。
刘宋时期著名的文章家和史学家范晔在给外甥的信中也谈到声律的重要性,他认为论文作诗,首先要“性别宫商,识清浊”,而“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上来”(《狱中与诸甥书》)。
到了齐永明年间,诗歌声律上的要求首先被周颙和沈约提了出来:周颙的《四声切韵》,沈约的《四声谱》从理论上皆系统地对此加以阐述,诸如“四声”、“八病”等。
谢朓、王融等名诗人则在创作上加以呼应,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永明体”。
“永明体”在题材、用事上虽也有自己的要求,但最大的特点就是音律协调、对仗工整。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又在此基础上“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使律诗不仅在音韵对仗、起承转合方面形式更加缜密整齐、新巧工致,而且符合粘附的规则,使律诗完全定型。
从此以后,律诗作为音韵协调、对仗工整的新体诗逐渐取代古体,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主要的体裁。
律诗定型后,唐以后的中国古典诗人更加讲究声律之美,杜甫说自己“老来渐于声律细”,又说自己“新诗改罢自长吟”,所谓“长吟”看看能否朗朗上口应当是其主要方面。
王昌龄在《诗格》中强调了对仗的重要,并把诗歌的对仗分为五类:“一曰势对。
二曰疏对。
三曰意对。
四曰句对。
五曰偏对”。
宋代的江西派,明代的前后七子,清代沈德潜的格律派对诗歌的格律声韵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则提出更多、更为具体的要求。
至于诗歌格律方面的具体要求,各种谈诗歌作法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这里撮其要,讲两个方面:一、构成诗歌格律的三要素中国古典诗歌以格律来区分,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每首没有一定的句数,不讲对仗,也不拘平仄。
虽要求押韵,但并不严格。
近体诗又称律诗,是初唐以后才定型的新诗体,它对每首诗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皆有严格的要求。
律诗根据句数和字数的不同,大致又可以分为三种:律诗、排律和绝句。
律诗八句,如每句五字称五言律诗,每句七字称七言律诗。
排律又叫长律,至少十句以上,有时达一、二百句。
排律一般是五言,很少有七言。
绝句又称截句,即截取律诗的一半,为四句。
每句五字称五绝,每句七字称七绝。
无论是律诗、排律或绝句,都必须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其中平仄最为重要。
1、平仄这在律诗作法中最为重要。
平仄是根据古代汉语的声调来确定的。
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其中平声属于“平”,上声、去声和入声皆属于“仄”。
平声平坦,仄声短促,有高低变化。
所谓“平声平调莫低昂,上声高呼猛力强。
去声低回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样,平仄交错,就可以使声音发生多样变化,听起来波澜起伏,铿锵悦耳。
汉字一字一音,有几个字就有几个音节。
但在律诗中一般都是两个字构成一个节奏或音组,所以又称之为双音节。
由于律诗无论五言还是七言,每句的字数都是奇数,所以又总有一个单音节。
这样:五言诗每句就有三个节奏,两个双音节、一个单音节;七言诗就有四个节奏,三个双音节,一个单音节。
是“平”是“仄”即按音节的划分在一句中交错使用。
另外律诗在结构上每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第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每一联的上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
律诗的押韵一般只押平声韵,所以对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字,出句的最后一字则可平可仄。
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反的叫“对”,平仄相同的叫“粘”律诗对“粘”和“对”要求很严,该“对”不“对”,该“粘”不“粘”,就叫“失对”、“失粘”,是作律诗的大忌(如故意“失对”、“失粘”,叫“拗体”,是律诗另一种作法,在下面的“拗救之美”中专论)。
平仄在律诗中使用的规律是:在一句之中交错使用,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相对,在上下联之间则相粘,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中上句“好雨知时节”与下句“当春乃发生”;上句“随风潜入夜”与下句“润物细无声”;上句“野径云俱黑”与下句“江船火独明”;上句“晓看红湿处”与下句“花重锦官城”之间为“对”。
“当春乃发生”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与“晓看红湿处”之间为“粘”。
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以第一句句末两字的平仄来划分,基本上有四种格式:平平脚、仄平脚、平仄脚、仄仄脚。
七绝的四种格式如下:(下面诗句中的黑体字为可平也可仄)第一种:平平脚,如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仄平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种:平仄脚,如白居易《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四种:仄仄脚,如杜牧《念昔游》: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秋山春雨闲吟处,遍倚江南寺寺楼。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种格式中,第二种仄平脚最为常见,第三种平仄脚则少见。
七绝的这四种格式是律诗中最基本格式,七律、五律、五绝的四种格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的。
其中七律的第一种格式就是七绝的第一种加第三种,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第二种格式即是七绝的第二种加第四种,如温庭筠的《题李处士旧居》:水玉簪头白角巾,瑶草寂历拂轻尘。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浓荫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南窗自有忘机友,谷口佳称郑子真。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的第三种格式等于七绝的第三种格式两首相加,七律的第四种格式等于七绝第四种格式两首相加。
这里不再例举。
五律也有四种格式,和七律的四种格式完全相同,只要把七律的每句开头两个字去掉即可。
如七律第一种格式平平脚: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去掉每句的前两个字,就变成五律的第一种类型: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的第二、三、四种格式也分别是七律的二、三、四种格式去掉每句前两个字,不再例举。
五绝也有四种格式,也是将七绝的四种格式每句前面两个字去掉即是,如七绝第一种平平脚的平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去掉每句前面两个字,就变成五绝的第一种类型,如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绝的二、三、四种亦是如此,不再例举。
2、押韵古典诗词的格律实际上包括格式和声律两个方面,而声律又包括平仄和押韵。
汉字一般来说都是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韵母相同的字就叫同韵字,如陈、晨、臣、尘的韵母都是en。
律诗的对句即二、四、六、八句最后一个字的必须是同韵字,这就叫押韵。
另外,律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允许换韵。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第二句“水面初平云脚低”的“低”,第四句“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泥”,第六句“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蹄”,第八句“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堤”的韵母皆是i。
中国由于幅员辽阔,特别是南北字的读音差别很大,所谓南腔北调。
既然要押韵,字的读音就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于是产生了制定标准的“韵书”。
中国最早的韵书叫《切韵》,是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经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在陆法言家讨论商定,并由陆法言执笔成书。
《切韵》共5卷,收1.15万字。
分193韵。
其中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
因陆法言是河北人,颜之推是山东人,所以《切韵》的声韵系统为北方音系,有人具体考订为洛阳音系。
《切韵》在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所以又称《唐韵》。
《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
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
《切韵》之后,有人又总结唐代诗人的用韵规则,编了本新的诗韵,这就是明清以后普遍使用的《平水韵》。
《平水韵》分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五大类别,共106个韵部,每个韵部用一个字作代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
古代诗人作诗或今人作古代律诗,就必须熟读乃至背诵《平水韵》,这样才能押韵而不至于乖违。
对于写旧体诗的今人来说,押韵似乎不必如此严格,鲁迅说:“(写旧诗)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
3、对仗上面说到诗词格律实际上包括格式和声律两个方面。
平仄和押韵属于声律,对仗则属于诗歌格式。
所谓对仗,就是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词性相同的词依次对应,如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等。
对仗是律诗必备的条件,无论五律、七律或排律概莫能外。
五言或七言律诗的四联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排律除首联、尾联外,中间不论多少句都必须对仗。
如温庭筠的《题李处士幽居》:水玉簪头白角巾,瑶琴寂历拂轻尘。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春。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
南山自是忘年友,谷口徒称郑子真。
其中颔联“浓荫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中,出句“浓荫”和对句“细雨”对仗,且均为偏正词组;出句的“似帐”和对句的“如烟”相对,且皆为介词状语;出句的“红薇”和对句的“碧草”相对,且皆为偏正词组;出句“晚”和对句的“新”相对,且皆为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