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的 玉文化

合集下载

《说文解字》“玉”部字的内涵及其显示的古代玉文化意识

《说文解字》“玉”部字的内涵及其显示的古代玉文化意识

古时人们认为洪水泛滥、
鱼米丰收是受水神的控制。
有了不同的分工:大的当作礼器,用于典礼祭祀;小
的用来当作配饰,
以体现贵族的尊贵身份。
(二)礼瑞类
礼瑞类玉器主要用于统治者举行大典、仪式等
二、
《说文解字》中玉的类型及用途
庄严重大的活动。
《周礼·地官》“
:守邦国者用玉节。

玉的用途甚广,
《说文解字》中“玉”部字达两百
第 19 卷 第 4 期
2020 年7月
Vol.19 No.4
July 2020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doi:10.3969/j.issn.1671-7864.2020.04.001
《说文解字》
“玉”
部字的内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其显示的古代玉文化意识
起的玉。
《汉字源流字典》:
“朋,象形字,甲骨文象两
祀土地神仙时,
将玉埋藏在底下;
焚玉是为了祭祀天
串细贝连在一起之形,
是古代的货币单位;
一说五贝
上的神仙而焚烧玉器使焚烧的香烟能飘上天庭;沉
为一串,
十贝为一朋。

可见
“玉”
在古代有货币之义,
玉是将玉沉入水中以祭祀水神,
祈求一年风调雨顺,
后来玉渐渐增加了其他的意思,依据玉的形状大小
圭,
九寸;
矦执信圭,
伯执躬圭,
皆七寸;
子执谷璧,

多个,
对这些字进行分类溯源,
可以得知玉的不同用
执蒲璧,
皆五寸。
以封诸矦。

说文解字对玉的解释

说文解字对玉的解释

说文解字对玉的解释
《说文解字》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有五德。

一曰有实,二曰有彩,三曰有斑,四曰有泽,五曰有伦。

从豕,象以豕衿為玉。

豕,豸也,象其屈衿。

”。

具体来说,《说文解字》对玉的五个德性进行了解释:
1. 有实(指玉的质地坚硬,密度高,具有坚固的耐久性和透明度)
2. 有彩(指玉的颜色丰富多彩,有红、黄、白、青、碧等多种颜色)
3. 有斑(指玉表面有明显的斑点或纹理,这也是玉的独特之处之
一)
4. 有泽(指玉散发出一种光泽,称为光泽玉或油脂光泽)
5. 有伦(指玉的道德品质高尚,具有高贵的气质和文化底蕴)
此外,《说文解字》还提到了玉的形状,认为玉是以豕的衿为形状,豕是豸,豸是像玉一样弯曲着身体。

《说文解字》玉部字所蕴含的玉文化的开题报告

《说文解字》玉部字所蕴含的玉文化的开题报告

《说文解字》玉部字所蕴含的玉文化的开题报告
《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字典,通行于汉代,由许慎
编写,共收录了5403个汉字,并对每个汉字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其中,玉部字是《说文解字》中的重要部分之一,与玉文化密不可分。

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物品,被誉为“石中之王”。

在中国古代,玉被视为吉祥物和象征权力、尊贵的物品。

玉文化渗透于我国古代
的艺术、文学、宗教、政治等各个方面。

对于这种神秘的、优美的文化,许慎作为一位博学的学者自然不会放过。

在《说文解字》中,玉部字共收录了27个字,每个字都有详细的注解。

例如“玉”,许慎解释为“美玉也,因其清美德皆玉也”,其中清
美德,就是对于玉文化的一种科学解释。

而且,玉文化不仅体现在注解中,还体现在许多玉部字的造型上。

例如“玩”字的上面加上“珏”,
形成“玩”字,表示玉的美丽。

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我国传统文
化中的瑰宝,更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说文解字》玉部
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玉文化的内涵,在后世的研究中有着重
要的意义。

中国玉器文化-玉字概说

中国玉器文化-玉字概说

中国玉器文化-玉字概说祝昌中整理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有这样的解释:“玉,石之美者。

”这一注解从物质和艺术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

众所周知,汉字是象形文字。

“象三玉之连,其贯也。

”即“玉”的象形字初意是三块美玉用一根丝绳贯穿起来,是“丰”字型,“三玉之连”代表天地人通。

后来人们又解释“玉”字是“玉”字加一点,即玉者怀抱一块石头,当然这块石头也就非常珍贵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用玉,也将玉的含义扩及语言、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查《辞源》、《辞海》,以玉为部首的字多达五百多个,包含“玉”字的词汇、成语、句子也已超过一千条以上,这些字及词汇与玉有直接关系,包含着各种不同意义。

我们祖先赋予“玉”的内涵无比深这、无比广阔。

《礼记•聘义》及《论语》中都有“君子比德于玉焉”的句子。

古人认为工具有仁、义、智、勇、洁的君子美德,所以以玉比德,敦品励行。

所谓“人君德美如玉,而明若烛”,“言贤者德音,如金如玉”,都是歌颂玉的温润,寓意君子美德,是故“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北齐书》里有句话:“大丈夫宁为玉碎,不可瓦全”,道尽中国人对信念的执著。

玉既与君于美德相连,也往往与女性形象相连。

“玉人”用以形容美貌的女子,更有“金枝玉叶”、“金董玉女”、“小家碧玉”、“玉貌花容”,“冰清玉洁”、“纤纤玉手”、“亭亭玉立”、“如花似玉”、“冰肌玉骨”、“玉容”、“玉面”、“玉言”、“玉颜”、“玉照”、“玉骨”、“玉肌”、“玉手”、“玉腰”、“玉步”、“玉心”、“玉发”、“玉体”、“玉目”、“玉音”等形容女性的词汇。

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旧时激励读书人奋发上进的动力,曾经延续了几千年。

在日常生活中,以玉为性虽不多见,以玉为名则较多见,历朝历代,男男女女,都常以“玉”字为名,以象征个人的高超德行。

自然界万物中也往往被与玉相关的名词美化,如吃的有“玉米”,花有“玉兰花”、“玉蕊花”、“晚愿背叛结发,拒绝了丞相招婿,得罪权贵祸端院起,落走他乡。

中国玉文化(含五德

中国玉文化(含五德

中国玉文化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之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仁、义、志、勇、洁!君子比德于玉,余俱为石矣!仁——“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明玉给人带来恩泽,具有仁爱之心,生性温和。

义——“理之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从外表看就能看到玉的里面,是否有杂质,是玉的忠义!智——“其声舒畅,专以远闻,志者方也”敲击玉石,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并且能传达到很远的地方,说明玉是有智慧的,并且善于传达给周围的人。

志在四方!勇——“不挠而折,勇之方也”不屈不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洁——“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

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

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

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

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玉文化发展历史和田玉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渊源深远。

我国考古学者最新研究考证并提出了中国在石器和青铜器、铁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是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

和田玉在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浅析《说文解字》玉部字及中国古代玉文化——以部分玉部字为

浅析《说文解字》玉部字及中国古代玉文化——以部分玉部字为

浅析《说⽂解字》⽟部字及中国古代⽟⽂化——以部分⽟部字为⽂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更是⽂化的载体,东汉许慎编著的《说⽂解字》是我国古代第⼀部字典,是⽂字符号的集⼤成之作,也是古代⽂化的⼀⾯镜⼦。

《说⽂解字·⽟部》包含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化,其中⽟部就收字⼀百三⼗九个,解释了形形⾊⾊的⽟,对⽟部字及从⽟之字进⾏分类考察,体现了我国发达的⽟⽂化。

《说⽂·⽟部》:“⽟,⽯之美。

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也;鳃理⾃外,可以知中,义之⽅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也;不挠⽽折,勇之⽅也;锐廉⽽不忮,絮之⽅也。

象三⽟之连,其贯也。

凡⽟之属皆从⽟。

”《说⽂》中,许慎在其他字部⾸下,对字义分析⼀般都简单地指明“~也”,但是对“⽟”的解释却⽤了五个排⽐句,象征君⼦“仁”、“义”、“智”、“勇”、“洁”五种德⾏。

这不仅是对⽟的赞美,也是对⽟所代表的五种君⼦德⾏的衬托。

这种解释分析已经超出了⼀般字义解释的范畴,⽽是对“⽟”字和⽟⽂化关系的⼀种阐释。

中国古代可以说是⽟的王国。

帝王⽤⽟既能显⽰其天意和权⼒,更能显⽰其⾄⾼⽆上的威严;君⼦佩戴则可以表⽰出品德之⾼尚及⾏为之端庄;⽽庶⼈戴着也体现出⼀种风流和习俗。

⽟确实很美,这些很⾃然的跟古⼈的审美情趣、伦理道德意识相契合,这是⽟在先秦时期受到宠爱的原因之⼀。

再者,⽟在那时⽤途很⼴泛,祭祀、政权、朝聘、⼈事等⽅⾯都离不开⽟。

古⼈不仅能⽤汉字表⽰天然的⽟⽯,⽽且还给打磨的⽟器取了不同的名字,并⽤汉字表⽰出来,这些表⽟器的汉字《说⽂》共收三⼗多个,多为形声字,解释为“从⽟某声”。

只有琥、珑、瑞、瑁、珥这五个字解释为会意兼形声字。

具体可做如下分类:第⼀类:祭祀、丧葬类⽟器。

祭祀⽟器专指那些⽤来祭祀天地四⽅、先宗列祖、⽇⽉星⾠、⼭岳河川以及其他各路神灵的⽟器。

《说⽂》“瑒”字的解说为以祠宗庙者,可见瑒可⽤于祭祀先祖列宗。

《说⽂》⼀上⽟部:“靈,巫也。

以⽟事神,从⽟雷声”异体作靈,从巫。

《说文解字》中女部的文化研究

《说文解字》中女部的文化研究

《说文解字》中女部的文化研究一、玉字阐释《说文解字·玉部》:“玉,石之美也。

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悠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折不挠,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象三玉之连,其贯也。

凡属玉之属皆从玉。

”大致意思是说,玉是美丽的石头,有五种美德,玉字形体象三块玉组成,中间的一竖将其连贯起来。

但是许慎对玉的解释着重它的“五德说”,而没有从字形发展的角度来分析。

许慎是东汉人,因其见的文献材料有限,所以《说文解字》的分析难免有所疏漏。

时代的局限与阶级局限也是分不开的,《说文解字》也是为当时的王政服务的,而许慎对玉“五德”的高度赞扬很有可能是推崇儒家思想的结果。

我们可以从玉的字源上来追溯玉字的本义。

玉字的甲骨文写作“”,象用绳子串连的三块玉片,并且两头露着绳子,金文写作“”,两头已经不把绳子露出。

小篆沿用了金文的写法,但是三横是要求等均分布的,与“王”字不同。

到了楷书阶段,人们为了与王字区分开,将其加一点写作“玉”,但是当它作为字的偏旁部首时一般还是写作“王”,只是最后一笔写为提。

专家根据玉字的形体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史前人类最初只是把玉从石头中挑选出来,仅仅是因为它特有的光泽而将其作为一种装饰品,很可能还夹杂着贝壳串连起来。

所以许慎强调玉字“五德说”的解释是他个人加上去的,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二、玉部字的分类《说文解字·玉部》里收录的126 个字,可以分成几种类型。

其中,有的划到普通玉石这一类,它们并没有特别的性质,仅仅是一块美玉。

有的字是描述玉不同的颜色,如“瑕”,释为玉石上的小赤色。

“璊”,释为玉的赤色,像这些形容玉色的词也可以归为一类。

还有的是一种容器,像“瓘”指酒尊,“瓃”特指天子们的酒尊,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生活用具。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个别的字比较独立,很难与别的字归为一类,我们称它们为杂类。

从玉的特殊用途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玉。

(一)装饰品这类字是从审美角度而言,作为装饰品,当然是找些外观漂亮的东西来佩戴和摆设。

浅析《说文解字》中“玉”的审美意蕴

浅析《说文解字》中“玉”的审美意蕴

艺术研究•132文/王鸿雁浅析《说文解字》中“玉”的审美意蕴内容摘要 中国古玉器有着悠久的历史,玉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这不仅仅因为玉石资源稀有或玉石表现出的美丽,更是因为玉有着深层次的美学价值。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玉”、“珏”部对于玉的记载和描述分析,是相对成熟和完善的,所以从原始人文社会的角度去揭示其中的玉文化,进而对《说文解字》中包涵的玉文化进行审美解读,也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 《说文解字》;玉;审美意蕴1 玉文化审美意蕴——内容美内容美主要是从玉石的社会属性来看,包括人们对玉欣赏、玉石制作工艺、以玉比德的玉德文化审美内涵以及以玉为信的瑞信文化审美。

1.1 赏玉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化进步,人们的观赏审美水平不断提高。

这是玉文化内容之美的重要表现之一。

玉石观赏水平进步,表现在“区分玉石”和“美玉欣赏”两个方面。

在中国历史上,玉石有一段时间是被混谈的,没有被区分开。

而许慎在《说文解字》对“玉”部字所收字中,区分玉与石的字大量存在,并且更为详尽。

例如:“瑀”“珢”“璅”“璡”“璁”“玽”“琂”“玗”等,解释都是“石之似玉者”,即象玉的美石;“玪”“玤”“璓”等,解释都是“次於玉的美石”,可以用来制作丝带上的小璧;“玖”:石之次玉黑色者;“瑎”:黑石,似玉者。

黑色的石头,象玉。

对于玉石成分的描述有:“瓒”,三玉二石也。

对玉内部的区分更为详细。

在《说文解字》中,“璙”“瓘”“璥”“琠”“玒”“珦”“璐”,都指的是“玉也”,“瑾”“瑜”“瑶”“琳”的解释是“美玉也”“玉之美者”,等等都说明对玉的审美已经深入其内部。

1.2 治玉治玉,即玉的制作工艺。

为适应进步了的赏玉文化,玉的制作工艺水平也随之不断进步。

首先,治玉的方法趋于纯熟。

《说文解字》玉部字里“琱”“琢”“理”,都是“治玉也”,但又有细微区别。

从《说文解字》中对“琥”“瓏”“瑵”“瑮”“璱”“璪”“瑑”“珇”“瑬”等字的记载情况来看,当时的治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出现了透雕、阴刻、阳刻、浮雕、圆雕等相当纯熟的玉器工艺制作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中的玉文化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与古埃及、古印度及两河流域并称四大文明的发祥地。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同时也创造出了举世灿烂的中华文明。

而作为文明最直接的代表就是文字。

从上古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龟甲牛骨上的象形符号,从而演变至篆书行书、楷书,形成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方块形汉字。

汉字的演变几乎可以代表和我们中华名族文化的演变。

汉字是表意文字。

先民们在造字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将他们对世间万物和人事的看法和解释等都体现在汉字的形体机构之中。

因此对汉字的解说,也就必然包括文化的解说和阐发《说文解字·叙》中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古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世界观,天人观等等基本能想到都在文字演变中看到。

因此,研究文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仅分析了文字更深入到文化等各个方面。

《而当今我们对古代文化研究很多都依赖于许慎的《说文解字》,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的研究。

《说文解字》不仅是最早的一本查字工具书,更是一本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

“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界人事,莫不毕载”。

《上说文解字表》许冲(许慎之子)中如此叙述。

因其所涵盖之广,一一所叙,实乃初学者所不能够也。

因此只在此浅叙《说文解字》中的玉文化。

《说文》第一卷:“玉,石之美。

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鰓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

”由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古人对玉石的认识,从而将人性之美好赋予其上。

不论是玉或是与玉极相似的岩石,都具有晶莹光泽、坚硬温润的质感与美感。

这些很自然的和古人的审美情趣,道德伦理意识相契合,因而被引入古人的伦理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的人格化身。

其次,玉在古代生活中应用更为广泛。

祭祀、政权、朝聘、人际、服饰等反面都离不开玉。

《说文》共分540部,录9353字,其中玉部文126重17。

所占比例也是相当之大,可见古人对玉的青睐。

对玉部字有以下几种分类:
一、玉以及玉相关的分类。

璙liáo、瓘guàn、璥jǐng、琠tiǎn,tiàn、巎náo、璠fán、璵yú、瑾jǐn、瑜yú、玒hóng、琜lái、瓊qióng、珦xiàng、珣xún、璐lù、瓒zàn、璑wú、珛xiù、璿xuán、琳lín 此类皆“玉也”。

但由于产地、颜色、成分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古人对其定名也有所不同。

如:“璠”、“玙”,鲁之宝玉;“珣”,产于东方;“璐”、“瑾”、“瑜”、“璿”、“琳”均为美玉,属普通玉石一类,但质量更高;“瓒”,成分为三玉二石也;“珛”,特指朽玉,是有疵点的玉。

此类字还包括玒、琜、琼、珦、玘、珝等,表示的是各种不同的玉石。

此外,还有一些是与玉相关的,如根据玉之声,玉之色泽,玉之纹理等。

玉之声:球、玲、玎、瑝、琤、瑲、瑣,许慎皆训为“玉声”。

球、玲、玎三字意指玉声之美妙。

琤,玉佩相击之声,李商隐《燕台·春》:“香眠冷村琤琤珮。

”玉之光:《说文解字》“瑛,玉光也”;“瑩,玉
色”,段玉裁注:“谓玉光明之貌。

”玉之色:《说文》“瓊,赤玉也”;“瑳,玉色鲜白”;“碧,石之青美者”,实指青绿色或青白色的玉。

玉之纹理:指玉料表面的花纹,古人称之为玉英华。

《说文解字》:“璱,玉英华相带如瑟弦”,“瑮,玉英华罗列秩秩。

”“璱”指花纹细密,“瑮”指花纹排列有序。

可见古人对玉的观察之仔细,记录之详尽,更体现出玉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二、特殊用途的玉。

1、瑞信类。

主要是政治军事之类的用途。

古人赋予玉以祥瑞的象征,古代做瑞信之物用于朝聘,天子接见诸侯时执的玉为瑁。

“瑁,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

五等诸侯分别执五种不同的圭璧,如“璋”“玠”“”。

在古代,瑞玉是王者及贵族身份的标志,可作为君臣信物。

[4] 瑞玉也用于外交和军事上。

古代发兵调兵要用信物,“瑞”,《说文解字》里解释为“瑞,以玉为信也,从玉”,把玉作为凭据,信物。

“琥”就是一种调兵信符。

《说文解字》里解释为“琥,发兵瑞玉,为虎文。

从玉从虎,虎亦声”。

2、祭祖礼神之用。

先秦时期,主要的礼仪用玉有六种:璧、琮、圭、璋、璜、琥,合称“六瑞”。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体现古人原始观念中的天圆地方。

礼天玉器为圆璧,仿天圆而作;礼地用的黄琮,外圆内方,仿地而作。

“璧”用来祭天,“琮”用来祭地,“圭”用来祭东方之神,“璋”用来祭南方之神,“琥”用来祭西方之神,“璜”用来祭北方之神。

3、丧葬之用。

《说文》中“琀,送死口中玉也。

丛玉,从含,含
亦声。

就是将玉放入死人口中。

这么做的原因是古人认为玉石得山川之精气而成,故迷信地认为把玉放入死去的亲人的口中或身上就能驱邪避鬼,尸体不会腐烂。

这是葬玉,另一种是一般玉器,摆放在墓室棺椁之中,象征其生前地位。

4、配饰之用。

主要是用玉来做装饰之物。

“瑾、瑜、玦”等都是古人所配之玉的名称。

因为与有五德,所以反过来玉对人们的言行举止又能起到警示与规范的作用。

所以在服饰方面总要设法缀上玉,人的身上总的有玉。

《礼记·曲礼下》:“君无故玉不去身。


一部《说文解字》道出古人的方方面面,对政治,对经济,对生活都有着独特的看法和理解。

在先秦时代,玉(《说文》中的所说的“石之似玉者”、“石之美者”、“时之次玉者”)的用途,几乎无所不在。

玉制用品的种类极为繁多,玉石雕刻艺术也达到辉煌境界。

可见玉在古代是极其重要的。

玉文化已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言道“君子端方,温良如玉”,喜欢玉,更重要的是喜欢它所代表的美好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