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历史沿革
关于保定的研究报告

关于保定的研究报告引言本文是对中国河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保定进行的研究报告。
保定作为河北省的第二大城市,是该省经济、文化和交通的重要中心。
本报告将对保定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发展、人文景观等方面进行分析和介绍,以期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
一、地理位置保定位于中国东部河北省中部,北临北京市,南濒河南省,西接山西省,东部与河北省其他地市相连。
市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8°56’,东经115°29’,总面积为18473.57平方公里。
保定地势东高西低,境内山脉、丘陵和平原相间,地形起伏较大。
二、历史沿革保定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7年的西汉初年。
在历史上,保定曾是北方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甚至成为中国的首都。
随着历史的演变,保定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化。
从辽、金、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政治中心,到民国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枢,保定见证了中国历史的许多重要时刻。
三、经济发展作为河北省的重要城市,保定的经济发展一直居于省内领先地位。
目前,保定已形成以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保定以汽车制造、钢铁冶炼和化工等产业著称,拥有大量的钢铁企业和汽车制造企业。
另外,保定的交通便利也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内有多个高速公路和铁路交汇,使保定成为河北省和中国的交通枢纽。
四、人文景观保定是一个拥有丰富人文景观的城市,其历史和文化遗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
在保定,人们可以参观到一些重要的历史古迹,如北魏的大慈寺、大观园和东汉的白马寺等。
此外,保定还有一些自然景观,如白草畔、颐和湖和云蒿山等,这些景点给人带来了放松和欣赏大自然的机会。
五、教育与科研保定是中国重要的教育和科研中心之一。
保定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如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
这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为保定的教育和科研水平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吸引了来自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学生和研究者。
图说保定丨1538-1956年,老地图看尽保定城市历史变迁

图说保定丨1538-1956年,老地图看尽保定城市历史变迁地图大概是平面时代最能够反映某个时期的城市地理、规划、社会状况的历史物证。
地图的全面和所容纳储存的巨大信息量,比如区域的基本地理状况。
那些走向与名称传承至今的街道还有那些历经岁月与动荡,城市是多层次、自相似、动态的开放复杂巨系统。
其形成机制、形态特征及形态演进是复杂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图用文字、地标和线路的形式勾勒出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
审视研究保定古城的演变。
地图是一类最形象、最直观记录保定城市发展的独特史料,尤其值得关注。
▲保定城市小,历史地位和北京无法比拟,从1325-1950年,有70多幅老地图反映北京城的历史变迁。
北京的城图,时间跨度大,数量多,不一一列举了。
一个城市的历史形态的演变,反映了选址、建造、变化等,结合城市地图变迁,这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城市的发展的脉络。
地图是富含信息的文献类型,它的功效在于用简洁的符号和文字,将复杂的自然和人文要素映像到时空的大背景下,任由读者从多角度、多渠道研读,获取各自所需的养分和乐趣。
▲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清苑县志里的保定清苑城图,也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保定城的地图,是保定城图的原点。
城市空间也是伴随着历史不断地演变,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将保塞军设置在清苑县。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保塞军提高为保州,清苑县变更名字为保塞县。
金朝保塞县又重新叫做清苑县,同时再次设立满城县。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李继宣担任保州知府。
任职期间,修筑城池关隘,疏通城外护城河,修葺军营民舍,开凿一亩泉河,建造船只来运输粮草,保州至此开始有了都市的规模。
▲清同治十二年(1873)《清苑县志》,保定河道图。
▲清康熙十九年(1680)《保定府志》,保定府境全图。
保定城池与太行山脉的狼牙山峰遥相呼应,使保定古城形成了西峙太行,东抱白洋的大尺度自然山水格局。
▲据清康熙十九年(1680)《保定府志,按照轴测绘制方法,形象的绘制了保定的城墙,街道、重要衙署、园林、庙宇,充分的反映了清康熙年间保定古城的城市风貌。
保定文化

保定,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拥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灿烂的文化精神。
自古以来,就是华北平原上一座有着重要意义的古城。
纵览保定灿烂的文化历史,总是不乏各种名人的身影。
而很多名人,都将保定作为自己的安葬之地,让一身忠骨留在保定这片土地上。
而这些名人的墓葬,正是从侧面反映出保定所拥有的那种文化底蕴与文化精神。
一、保定的历史沿革战国时期,保定属于中山国。
北魏太和元年(477年),设置清苑县,而这个名字,正是因为清苑河而得名,这也正是保定设县的开端。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设置奉化军(管辖清苑县),天成三年(928年),升格为泰州,这便是保定设立州的开始。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因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籍在清苑,而清苑又是北宋的军事重镇,因此在清苑县设立保塞军。
又因为清苑地处宋与辽的交界地带,又设置了保塞军和保州。
保塞一词,是取保卫边塞的意思而命名。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率领军队北伐,驻扎保塞半个多月,称之为金台顿。
太平兴国六年,保塞军升格为保州,寓意永保安定。
淳化三年(992年),州、县治所都迁至今天的保定城区。
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陷保州,仍沿用宋代的称呼,称之为保州,又名金台驿。
金天会七年(1129年),保州成为顺天军节度使的驻地。
金贞佑元年(1213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南下,攻占保州城,保州在战火中沦为一片废墟。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元朝政府重建保州城,太宗十一年(1239年)顺天军改为顺天路,保州改为路治。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顺天路更名为保定路,保定的名字由此而来,取永保安定的意思,寓意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
保定路的辖区与现今保定的行政区划范围大体相近。
历代政区的变化,也大多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
明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废除保定路,设立保定府,又称保阳郡。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称帝,定都北京,北平行都司恢复称谓,大宁都司迁至保定府。
正德十年(1515年),明朝设立保定巡抚署。
保定市区行政区划沿革

保定市区行政区划沿革保定古称上谷、保州、保府,因城池似靴,又名靴城。
保定是首都“南大门”,以“保卫大都、安定天下”而得名。
位于河北省中心地带、太行山东麓,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河北省前省会。
一、历代建置区划(一)先秦(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07年)殷商(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今保定一带为有易氏属地。
西周武王十五年(约公元前1065年)至东周战国中期周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80年),为燕国辖地,漕河北岸桑邱(今保定城北10公里之空城)古邑辖区。
是年,齐伐燕取桑邱,一度成为齐国领地。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禅位于相国之子。
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宣王乘机灭燕,中山国相司马喜亦率军对燕作战,始为中山国辖地。
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赵约燕、齐之师灭中山国,燕、赵重新划定疆域,今保定一带分属赵国、燕国,乃有燕南赵北之称。
燕王喜四年(公元前251年),燕王伐赵,赵将廉颇破燕军,逐北500里,围燕都,一度属赵,议和后,廉颇退军,复还燕。
赵悼襄王二年(公元前243年),赵国大将李牧伐燕,取武遂(今徐水县遂城),再度为赵国领地。
秦王政(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国,设邯郸郡,今保定属邯郸郡辖区。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以原邯郸郡辖区之北部建恒山郡,今保定属恒山郡。
(二)西汉-金(公元前206年-公元1234年)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承袭秦制,实行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今保定市区隶属于中山郡(汉初为郡,景帝三年改国)北新城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在今满城北1.5公里置北平县,辖今满城县全部,今易县西部(今五回岭地区)、南部郎山(今狼牙山)等地。
汉武帝元朔年间(公元前128-公元前123年),在今清苑县境内封置了广望、将梁、樊舆(《水经注》记为在今徐水境内,《太平寰宇记》记为在今清苑境内)、柏畅(柏陵)四个小侯国。
保定人文风俗文化调研报告

保定人文风俗文化调研报告在保定地区进行人文风俗文化调研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历史背景。
本文将从保定的历史沿革、民俗传统、地方特色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挖掘和展示保定的人文风貌。
一、保定的历史沿革保定是河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研究,保定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
随后,保定成为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保定成为地方政权的重要基地。
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使保定成为了一个集各类历史遗迹于一体的城市。
二、民俗传统保定地区的民俗传统源远流长,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例如,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清明节,这一天保定人会纪念祖先,扫墓祭祖。
此外,保定还有许多宗教节日和庆典活动,如佛教寺庙的庙会和道教活动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庆典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三、地方特色文化保定地区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包括方言、饮食、传统工艺等。
保定方言是以晋语为基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保定的美食也颇具特色,如涮羊肉、刀削面等,深受当地人民和游客的喜爱。
此外,保定还有许多传统工艺,如剪纸、画坛、梆子等,这些传统工艺代表了保定的独特文化。
四、人文景观保定地区还有许多著名的人文景观,这些景观不仅反映了保定的历史和文化,也是游客游览的热门景点。
例如,保定有世界文化遗址——石家庄,这个历史遗址见证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普遍采用石质建筑的特点。
此外,保定还有曾经的皇家园林神农架、燕赵文化名城赵州桥等,这些景点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文化的教育。
综上所述,保定地区拥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风俗文化。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保定的历史沿革、民俗传统、地方特色文化等方面。
希望我们的调研能够为保定的文化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和了解保定,欣赏其美丽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保定市

水文
保定部分河流(3张)保定市位于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中上游。大清河上游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水系上游为 拒马河,自张坊出山口以下分为南、北拒马河。北拒马河在涿州市境内有胡良河、琉璃河、小清河汇入后称白沟 河;南拒马河在定兴北河店有北易水、中易水汇入,白沟河、南拒马河在白沟新城汇流,以下称大清河。北支洪 水经新盖房枢纽分别由白沟引河入白洋淀和新盖房分洪道入东淀。南支水系有潴龙河、唐河、孝义河、府河、漕 河、萍河等,均汇入白洋淀,南支洪水经白洋淀下口的枣林庄枢纽入东淀。大清河水系流域面积4.3万平方千米, 白洋淀以上流域面积3.1万平方千米。境内水系的最大特点是呈扇形分布,自成水系。
2022年,保定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80.3亿元,同比增长3.8%。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古城保定(3张)原始社会末期的唐虞时代,今保定市分属于冀州和幽州。 殷商时期,保定市境域为北燕之地。 西周,姬发灭掉燕侯国。西周至战国,为燕赵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中山国就在境内建都。 春秋时期,建北平城,系保定建城之始。保定西南部建立了鲜虞国,后来晋国不断东侵,保定南部逐渐被晋 国和鲜虞国占领,北部则为燕国所有。 战国时期,燕昭王在今古城东侧、府河北岸筑广养城,为放牧战马之城。周安王二十二年(前380年)的战 国中期,齐伐燕占领桑邱(距今保定城北10千米左右),保定为齐国所辖。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燕国发生 内乱,齐国约中山国伐燕,燕国北部为齐国占领,南部被中山国占领,保定为中山国所辖。 秦时,今保定市辖区南部属恒山郡,北部多属广阳郡。 西汉时,分属涿郡、中山国。 东汉,分属涿郡、中山国、河间国。今辖区各区县大部分置于两汉时期。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综述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2022年,保定市生产总值实现388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464.8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391.5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2024.0亿元,增长2.3%。三次 产业结构为12.0∶35.9∶52.1。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元,比上年增长4.4%。
保定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保定的名词解释是什么保定,位于中国河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它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来解释保定这个名词。
保定地处华北平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位于中国的大幅度地面运动区,与中山、西山及燕山山脉相邻,北接石家庄,南接北京,距离首都仅150公里。
保定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宜人。
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保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保定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乐游国,是华北地区最早的文明中心之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保定曾被称为“国之重器”。
从北方民族游牧时代到中华民族的统一时代,保定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隋唐时期,保定成为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朝时为灵州府,辖区之大,直接对接中原、辽、回疆,是“九域神京”之一。
此后,保定作为军事、经济和交通枢纽地带保持着其重要性。
在中国的“南京政府”时期,保定成为临时的首都,并发展成为新中国最早的工业中心之一。
保定的文化特色丰富多彩。
这座城市拥有众多著名文化景点和历史遗迹,如定州铁佛寺、卢沟红儿童医院、白鹿原等。
这些景点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保定的独特风情。
保定还是京剧和滑稽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推向了全国乃至世界。
在经济方面,保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物流环境。
由于地处北京、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的交通要冲,保定的交通发达,成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同时,保定还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煤炭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和能源基地。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扶持,保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工业、商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和企业。
总而言之,保定这个名词代表着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和经济繁荣的城市。
它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使得保定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个值得探索和了解的目的地,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地方。
河北保定市历史沿革

河北保定市历史沿革保定市(Baoding Shi)位于河北省中部,距省会石家庄124.8公里。
西依雄伟的太行山,东临广阔的河北平原,京广铁路自西南而东北穿过市区。
南、东及东北与清苑县毗邻,西和西北与满城县相连,东四长达20。
5公里,南北宽约11.7公里,总面积为14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9.3平方公里)。
人口50.24万余(其中城市人口40.297万),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满、回、蒙古等12个少数民族。
辖南、北、新市区及郊区共4个区、14个街道办事处,9个公社、106个居民委员会,有264条街巷,109个自然村。
保定地区行政公署及保定市人民政府分别驻于北市区的新北街和市府前街。
本市为保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我省重要的城市之一。
宋代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始于今保定市区设置保塞军,因此时这一带为宋辽交界之地,故取保卫边塞之意为名。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升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元代于此置顺天路,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始改名为保定路,盖直接取永保安定之意为名,此是今“保定”一名之由来。
保定市辖区,在春秋时为北燕之地。
战国时先为中山国之西北边地,至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后,遂没于赵。
秦代为恒山郡地,西汉时为中山国北新成县地。
东汉时北新城县(改成为城)改属涿郡。
三国魏时改隶河间郡。
晋代因之。
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始析新城县(已去北字)南部地区置清苑(故城在今市东北七里)、永宁(此城在今满城县东界)两县,皆属高阳郡,可见今保定市区当时主要为清苑县地,西北一隅属永宁县地。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清苑、永宁二县省入乐乡县,且徙乐乡县治于今保定市区,此地始出现了城邑。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乐乡县更属瀛州,十八年乐乡县改名清苑县(仍治今市区),今保定市当时为清苑县地,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清苑县改属河间郡。
唐代仍为清苑县地并为县治(辖属沿革详见“清苑县”)。
五代后晋初,始置泰州,治,辖清苑县,是时今市仍为清苑县地,并为泰州及清苑县治所,开运二年(公元945年)泰州自今市区徙治满城县,仍领清苑县(清苑仍旧治),后周时改治莫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古代时期
• 二、解放后
一、古代时期
• (一)秦国以前
保定在殷商时期为北燕之地,西周至战国为燕赵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燕、中山就在境内建都,有三千多年历史。 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改河北中北部为上 谷郡,保定位于其中。后来保定成为河北都会, 则称保 定为上谷。
一、古代时期
二、解放后
(三)1968年至今
1968年8月18日,保定专区改保定地区,建保定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改为保定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11月15日,保定市由地区析出,复为省辖市,满城县划归。 1986年5月7日增辖清苑县,保定市辖新市区、南市区、北市区、郊区 和清苑县(现清苑县)、满城县4区2县 1987年撤销郊区。 1994年12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组建新的 保定市(地级)。 2015年5月8日,保定市的行政区划由3个区、18县、2个县级市的格 局,变为5个区、15县、2个县级市的格局。
二、解放后
(一) 1948年11月5日,解放军围攻保定。11月22日凌晨,驻保 国民党军政人员逃往北平。解放军随即入城行政人员也陆续进城,建 立保定市人民政府,为冀中区直辖市。
(二)1949年8月1日建河北省,保定仍为省会,8月9日建立保定 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8年4月省会迁天津,11月29日,保定专 区所属22县1市分别合并为保定市、县(现定州市)、阜平、涞源、 涿县(现涿州市)、易县、高阳、徐水、安国、唐县10县(市)。 1960年2月,专、市合并称保定市。1961年5月恢复保定专区建制, 市属各县变专区所属,合并的大县陆续撤销。1962年恢复22县1市建 制。1966年省会返迁保定,1968年迁往石家庄。
• (二)宋朝时期
北宋建隆元年(960)于清苑县驻军,以后扩展到满城 一带,992年更名为保州,以后宋金多次发生战争,保州 城在战乱中成为废墟 。
一、古代时期
• (三)元朝时期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张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 1275年更名保定路,保定一名始于此,寓“保卫大都,安 定天下”之意。
一、古代时期
• (四)明朝时期
清沿旧制,仍设保定府。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 巡抚移驻保定,保定为直隶省省会。至清朝灭亡(1911) 直隶总督驻此,一直为河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 事中心。
一、古代时期
• (五)清朝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为保定府。明永乐 元年(1403年),明成祖决定将国都迁北平(迁都后改称北 京),并将北平行都司更名为大宁都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