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寓言二则 苏教版(2018)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寓言二则揠苗助长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明白得词语意思,会写四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
3.明白做事不可急于求成,要遵循事物进展规律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
教学难点:明白做事不可急于求成,要遵循事物进展规律的道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齐读课题。
学习“揠”。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2.相信小朋友们差不多把课文读会了,要是课文里的词娃娃跑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吗?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着急喘气一大截巴望自言自语白费力倦神疲总算生认读,多种形式读。
3.请同桌互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能把句子读通顺,课文读准确。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读完课文,小朋友们能给“揠苗助长”换个词语说说吗?(拔苗助长)那你明白“揠”的意思了吗?2.那个人什么缘故要关心禾苗长高呢?指名回答。
出示“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里去看。
”(1)“巴望”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说吗?(期望、希望、期望。
)(2)谁来读一读?(3)农夫天天到田里去看,他的心情会如何样?(着急)(4)农夫这么心急,会对禾苗说些什么呢?3.但禾苗有向他所想象的长得那么高了吗?出示“但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看起来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1)禾苗确实一点儿也没长高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禾苗实际是长高了,“看起来”一词就说明禾苗是在不断生长,只只是速度不像那个人想象的那么快。
(2)比较句子,去掉“看起来”能够吗?“但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看起来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但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3)你发觉了什么?你觉得哪句更加确切?4.那个时候他的心情会如何样?(着急)谁来给它找找近义词?(着急)写“焦”。
从哪里能够看出他专门着急?出示“他在田边着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方法帮它们长。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寓言两则》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寓言两则》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寓言两则》精品教案【教材分析】本篇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一则是《南辕北辙》),《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丢羊补牢的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的楚国去,他却朝北方走的事,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是难以达到目标的,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
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故事寓意深刻。
【导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坊”“盘缠”等字词的音、形、义。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导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导学时间】2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这是我们二年级学习的两则寓言,并相机板书“寓言”,还记得“寓”的意思吗?(寄托,包含)“言”呢?(道理)“寓言”的特点,就是一个小故事包含一个大道理。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去感受寓言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学习《亡羊补牢》(一)看题质疑1.先看第一则《亡羊补牢》,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亡”什么意思?“牢”指什么?为什么会亡羊?为什么要补牢?)2.带着这些疑问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
(二)读文知事1.提出难读难认的生字,强化认读。
课文大家读完了,文中有几个难认的生字词不知大家掌握得怎样?请看大屏幕:窟窿街坊羊圈谁想起来读一读?提醒轻声音和多音字;你能看着“窟窿”的字形想想它指什么?(上部是穴部,说明与洞穴有关,所以“窟窿”指的是洞。
)街坊指谁呢?(邻居)“街”字你能有什么好办法很快记住它?(因为“街”是供行人走路的,所以有个“行”字,因为“街”是路,与土有关,所以中间两土。
三下教案--寓言二则

教 学 过 程教学各环节赏析或教学环节再设计课 题 9、寓言两则 姓 名黄玉冰教学内容《寓言两则》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收集寓言。
教 学 过 程 教学各环节赏析或教学环节再设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齐读课题。
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二、感知全文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三、细读理解课文1、第一自然段。
(1)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
(3)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
(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2)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3)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1)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二、感知大意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4、寓言两则教材分析:本课是两则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的是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就把禾苗一棵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
告诉我们:事物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若违反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啄食河蚌,被河蚌紧紧夹住。
它们互不相让,结果双双被渔夫抓住的故事。
告诉我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这是初次接触寓言故事这种文体,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以及它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寓言这一文学体裁。
4、明白两则寓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了解寓言这种体裁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这则寓言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寓言蕴涵的道理,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
“寓”是寄托的意思。
“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二、学生自学课文,布置自学要求:(一)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农夫是怎样的人?2、他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三、检查自学。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案寓言二则《揠苗助长》讲述了一个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但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教育人们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然后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接着带着问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和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然后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并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最后是细读悟道理,讨论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
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今天,让我们继续研究《寓言两则》,板书课题为《鹬蚌相争》。
2.出示图片。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培养朗读、概括能力)1.那么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等一会儿我们集体交流。
2.《鹬蚌相争》的故事是怎样的呢?有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3.有哪一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告诉大家。
首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练一练。
4.指名表述,适时表扬。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1.故事基本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可是,为什么鹬和蚌要互不相让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同桌分角色扮演鹬和蚌,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拔。
四、联系文本,理解人物(练朗读,理解人物心理)1.抓住鹬猛地用尽用气——威胁筋疲力尽,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苏教版语文3下《寓言两则》教学设计1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两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
懂得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读通全文,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知道课文中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
什么是寓言呢?师解释寓言:寓言是用虚构、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3、引导: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板书:揠苗助长)二、探索新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完成填空题。
宋国有个农夫,因为巴望禾苗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结果禾苗_______。
(学生完成填空)同学们,你能根据上面的一段话,说说《揠苗助长》中“揠”是什么意思吗?那么《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三、细读课文,领悟寓意1、课文写的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课文写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为了使田里的禾苗长高些,长快些,他就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2、这个种田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是从那些词语中看出来的?(这个种田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于是天天去看。
由于心情急,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
从“巴望”、“焦急”两词语可以看出。
)3、这个种田人使用的办法好不好呀?为什么?(这个人使用的办法不好。
他不但累得筋疲力尽、气喘吁吁,而且禾苗都被枯死了。
最终没有达到他想要的结果,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的话,就叫作“欲速则不达”。
理解: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4、好心、费力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小组讨论、汇报。
(禾苗只能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生长。
如果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就离开了哺育它的土壤,它就失去了水份与营养,就如同婴儿离开了母乳一样无法生存下去。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寓言二则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寓言二则苏教版教学目的:1、学习生字,了解词语,了解寓言含义。
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培育先生阅读寓言的兴味。
培育先生的自学才干。
3、学习随文识字的方法,尝试边读边想,做复杂批注的学习方法。
4、了解寓言,从寓言中体会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天分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这两那么寓言故事所包括的寓意,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阅历了解«鹬蚌相争»所包括的寓意。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师:同窗们,明天我们一同来学习第24课«寓言两那么»。
板书,提示谁想展现一下你的预习作业,教一教大伙你昨天已学到的东西.1.记字形,学写生字:疲勃2.认读生字词,了解词义.ù zé sng iā píèn bó寓言两那么宋国着急精疲力竭疑惑兴致勃勃寓言揠苗滋长3.读通课文4.按课文内容填空古时分有团体,由于想让自己的禾苗就把禾苗结果。
通知我们 .生:寓言就是用幽默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那大家都听过寓言故事吧,你能回想一下,以前你都听说过那些寓言故事吗?出示:〔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坐井观天〕师:这篇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两那么〞。
出示:3、如今谁能说一说〝揠苗滋长〞的〝揠〞是什么意思?〝助〞又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揠苗滋长〞是什么意思?师评价:你真了不起,教员不讲你也能自己处置。
明白:揠,〝拔〞的意思。
揠苗滋长就是拔禾苗协助禾苗长高。
三、自读自悟1、这篇课文很有意思,我们试着演一演,怎样样?〔想〕别忙,想要演好这篇寓言,首先我们就要揣摩一下文中这团体的举措、语气,把这团体当作自己,来,自己先试着读读课文。
看看事情究竟是怎样发作的。
〔一〕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从他的朗诵中,你体会到他是这样的语气?〔着急〕从文中的什么中央可以看的出来呢?出示: 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精品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精品教案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精品教案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寓言这种文学形式,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课涉及的两则寓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孩子应该能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师生的互动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起来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
24、寓言两则教材分析:《揠苗助长》是一篇许多孩子比较熟悉的寓言故事。
该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热切盼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思来想去,最终想出了一个用拔禾苗来帮助禾苗生长的方法,最后导致禾苗枯死。
通过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从事物的规律,否则就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鹬蚌相争》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说出寓言的寓意,明白不顾事物的发展,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悟出寓意。
教法学法: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造形象等方式理解寓言内容,感悟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学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你们能告诉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吗?(学生交流)其实我们熟悉的这个小故事就是一则寓言。
(板书:寓言)寓言就是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4、《寓言两则》,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今天来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板书)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1、这里的“苗”“助”“长”分别是什么意思?(生交流)2、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有什么好办法呢?(生交流,给浇浇水,施施肥,还要给它拔拔草……)3、“揠”是什么意思? (生交流)4、因而“揠苗助长”也称为“拔苗助长”。
拔苗真的能让禾苗长大吗?(生交流)5、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理解寓言含义。
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学习随文识字的方法,尝试边读边想,做简单批注的学习方法。
4、了解寓言,从寓言中体会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这两则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
板书,提醒
谁想展示一下你的预习作业,教一教大伙你昨天已学到的东西.
1.记字形,学写生字:疲勃
2.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ù zé sng iā píèn bó
寓言两则宋国焦急筋疲力尽纳闷兴致勃勃
寓言揠苗助长
3.读通课文
4.按课文内容填空
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自己的禾苗就把禾苗结果。
告诉我们 .
生: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那大家都听过寓言故事吧,你能回忆一下,以前你都听说过那些寓言故事吗?
出示:(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坐井观天)
师:这篇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两则”。
出示:
3、现在谁能说一说“揠苗助长”的“揠”是什么意思?“助”又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师评价:你真了不起,老师不讲你也能自己解决。
明确:揠,“拔”的意思。
揠苗助长就是拔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三、自读自悟
1、这篇课文很有意思,咱们试着演一演,怎么样?(想)别忙,想要演好这篇寓言,首先咱们就要揣摩一下文中这个人的动作、语气,把这个人当作自己,来,自己先试着读读课文。
看看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一)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从他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他是这样的语气?(焦急)从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的出来呢?
出示: 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
(1)“巴望”是什么意思?(很希望,希望的不得了)
课文中为什么要用“巴望”而不用“希望”呢?我们来换个词来读读,看有什么不同。
①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指名读,扩大读的面积)
②我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2)“天天”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每一天都来)
师:星期一来吗?星期二来吗?……晴天来吗?阴天呢?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一下吗?
(3)我们也来学着他的样子来把这一句读读看。
(齐读)
(4)这一段当中还有那些地方表现出他很希望自己的禾苗长的快些?
(二)出示:“可他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
”
师:他读的怎么样啊?谁能来评价一下?(突出了几个字“一点儿也没有长”)
师:你也能学他的样子来读一读吗?
师: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吗?
生:禾苗实际上是长高了,只是生长的速度很慢,一两天是不会有多大的变化的,而这个人不懂植物生长的规律,所以就认为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
于是就想办法帮它长。
师:这个人为什么觉得一点儿也没有长?
生:因为他太着急了!
师:来,我们一起再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农夫焦急的心情。
农夫会怎么想?怎么说?
过渡:心里着急就得想办法啊,于是他苦思冥想了一阵,终于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
是什么办法呢?生说出示
师: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出示: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的筋疲力尽。
师:原来他苦思冥想的办法就是用拔的方式来帮助禾苗快快的生长。
师:想出了办法,按理说他应该是很轻松的,可是他还为什么筋疲力尽呢?
生:“一棵一棵的往上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所以才筋疲力尽。
虽然是这么的累,你看看他的脸上的表情:高兴着呢,怎么会是这样的表情呢?(总算是看到了自己的禾苗生长了一大截)
出示:观察人物图画
(词串联系)你能用你学过的词语来形容一下他的表情吗?
3、你能读出这种既高兴又累的感觉吗?试试看!谁再来读?(扩大面读一读)
4、齐读
过渡:看着自己想出来的办法,农夫觉得自己的办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默读就是不动唇,不发出声音,放在心里读!)
(三)第三段
出示: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了!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生:认为自己的办法很好!
师:你是从文中的那些地方看出来的呢?(兴致勃勃)
看来这个人真的累极了,可是他又为什么兴致勃勃呢?
生:想到自己的禾苗要长高了,心里自然很高兴了
师:所以,他虽然是累坏了,但还说自己的力气“总算”没有白费,认为自己这么做对极了。
师:你们也能试着读一读吗?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啊?(请学生评价)那你来读读看!
齐读
(四)第四段
过渡:他这么着急自己的禾苗快快长高,得到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齐读第四小节。
师: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
生:(太着急了)禾苗被他都拔起来了,违背了植物生长的规律。
师:如果你是这个农民的邻居,看到了这一幅情景,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禾苗要慢慢的长,急着长只会是坏事)
师:对啊,禾苗的生长也有它一定的规律,如果咱们不依照它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就会坏事,这----就叫做“揠苗助长”。
(五)表演内化
这样精彩的故事,想不想表演给你的爸爸妈妈看一看啊?先请同学们自己在小组里练习一下,一会我们找同学上来演一演(教师下去和学生一起探讨)
学生表演(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