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第六讲——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习俗

岁时节日习俗篇一:第六讲岁时节日民俗第六讲岁时节日民俗【教学目的】掌握岁时节日民俗形成的原因,掌握我国岁时民俗节日的分类及特征;了解汉族及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岁时节日及其民俗。
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二、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三、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岁时节日民俗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岁时民俗,一是节日民俗。
这两个部分是有紧密联系的。
岁时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
而节日民俗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岁时节日。
在不同的岁时节日中,同样传承下来的是不同的民俗事象。
据此,我们认为,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象。
一般有周期性,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一)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岁时节日民俗在精神民俗内容中是最丰富的一种民俗。
它的最初形成,是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
人们对天文知识的认识,是来源于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观察。
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法产生了。
有了历法,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和安排生活就方便多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正是根据天文、历法知识来划定一年中的时序节令,将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纳入自然规律之中,逐步形成不同的风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为感谢上天的恩赐,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一般在农闲时候)举行祭祀仪式,开展各种文娱活动,这样,节日就产生了。
不过,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就是相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其内容也不尽相同。
因此,节日及其民俗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节日传统习俗介绍

节日传统习俗介绍1. 引言1.1 概述节日传统习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的庆祝活动中的共同行为和仪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统习俗被代代相传,并逐渐演变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节日传统习俗都承载着人们对于历史、宗教、价值观和社会联系的理解。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介绍节日传统习俗。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概括介绍节日传统习俗的背景,包括其定义与起源以及传承与演变的过程。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比较不同国家节日传统习俗的异同,包括中国、西方和其他国家。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通过礼仪意义、家庭和社会联系以及历史文化沉淀等方面来对节日传统习俗进行文化内涵的分析。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讨论当代节日传统习俗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了解和介绍节日传统习俗,通过对其背景、比较、文化内涵以及现状与未来的探讨,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节日传统习俗。
同时,本文也旨在探讨现代变革和全球化对于这些习俗的影响,以期引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思考。
通过阅读该文章,读者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国节日传统习俗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价值。
2. 节日传统习俗的背景介绍2.1 定义与起源节日传统习俗是指在特定日期或时间举行的一系列活动和仪式,以纪念特殊的历史事件、人物或者庆祝宗教信仰等。
这些习俗往往源远流长,被代代相传并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节日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往往与当地的地理、气候、宗教和历史等因素密切相关。
起初,许多习俗是由于文化中某种信仰或仪式而衍生出来,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独特的节日传统。
2.2 传承与演变节日传统习俗通常通过口头和实际行动来传承给后代。
在家庭中,长辈会将他们从祖辈那里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传给下一代。
同时,在社区和学校等公共场所,也会举办各种活动来推广并保护这些习俗。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一些传统习俗可能逐渐消失或发生改变。
传统节日及节日风俗ppt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传统节日的传承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维系民 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节日与家庭团聚的意 义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01
传统节日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强调亲 情、友情和家族的凝聚力。
家庭团聚的意义 02
传统节日为家人提供了一个相聚的机会, 可以增进感情、传承家族文化,并强化家 庭观念。
弘扬民族精神
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通过教育和传承,有助 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核心价值观。
促进社会和谐
传统节日风俗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爱和互助,通过教育 和传承,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谢 谢汇 Nhomakorabea 人 :
XXX
传统节日的意义
传统节日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庆祝这 些节日,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族的历史和 文化。
传统节日的现代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节日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承文化, 更在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团结,以及弘扬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传承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传统文化。
元宵节风俗
元宵节猜灯谜、吃 汤圆、放烟花等习 俗源远流长,承载 着人们的美好祝愿 和对家的温馨记忆。
灯谜的智慧
灯谜作为元宵节的 文化符号,以其独 特的形式和智慧内 涵吸引着无数人的 参与,让人们在思 考中体验节日的快 乐。
汤圆的意义
吃汤圆作为元宵节 的重要习俗,象征 着团圆和美满,传 递着家庭的温暖和 爱意。
传 社统 会节 的日 价在 值现
代
传统节庆与旅游经济的 联系
传统节庆活动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提升经济收益。 01
节日民俗

中国民俗专题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 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以卜来 年丰欠。 消寒图形式很多。一般是在纸上画成九栏, 每栏绘成九枚铜钱,每钱代表一天,旁边标 明日期,这样正好九九八十一天。每天用毛 笔根据“上画阴,下画晴,左风右雨雪当中” 进行涂抹。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民俗专题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 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 “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 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民俗专题
腊八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原系古代欢庆 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 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后演化成 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
中国民俗专题
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 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 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 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
中国民俗专题
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儿子名张(名 单)郎,儿媳叫丁香。 后来,张郎不愿在家种地,出外做买卖。丁 香一人挑起全家生活重担,服侍公婆盘田种 地,生活十分艰难。
中国民俗专题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 以保护和监察一家; 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 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 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中国民俗专题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 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 灶王爷之手。 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 有重大利害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俗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俗习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古代民俗习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习俗既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也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俗习惯,探讨其起源、特点以及影响。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古代民俗习惯的代表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初一举行,持续15天。
春节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与农业生产和天地神灵息息相关。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比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这些活动寓意着迎接新的一年,祈求丰收和吉祥。
二、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古代民俗习惯中的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这个节日起源于对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也与驱邪避邪的传统习俗有关。
在端午节,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
这些习俗意味着祈求健康、避邪、驱除瘟疫和平安。
三、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古代民俗习惯中的月圆之夜,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
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的祭祀活动和嫦娥奔月的传说相关。
在中秋节,人们会享用月饼、赏月、点灯笼等。
这些习俗寓意着团圆、庆丰收和祈求家宅平安。
四、敬祖祭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敬祖祭神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和古代民俗习惯。
人们通过祭祀祖先和神灵,表达对先人和神明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敬祖祭神活动通常与农业生产和节气密切相关,比如春耕、秋收等。
这些活动包括祭拜祖先的牌位、上香、祭奠神明等。
敬祖祭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尊长和传统的敬仰,也传承了家族和民族的历史记忆。
五、婚俗婚俗是中国古代民俗习惯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婚俗历史悠久,各地风俗差异较大。
比较典型的婚俗包括婚礼前的红妆仪式、迎亲队伍、婚礼仪式、丰盛的婚宴等。
这些习俗体现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和家庭观念,同时也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俗习惯丰富多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既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情感交流和社会凝聚的纽带。
中国文化概论民俗传统与节庆习俗

中国文化概论民俗传统与节庆习俗中国文化概论:民俗传统与节庆习俗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其中民俗传统和节庆习俗是其独特之处。
这些传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习俗和信仰体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文化概论中的民俗传统和节庆习俗。
一、民俗传统民俗传统是指特定社会群体中代代相传的特定行为和习俗。
这些传统通常反映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对时间的观念以及对社会群体的认同感。
在中国,民俗传统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与农耕社会保持紧密的联系。
1. 传统婚礼习俗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丰富多样,因地区而异。
然而,大多数婚礼都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环节:婚姻介绍、聘礼交换、彩礼和嫁妆、婚礼仪式和喜宴。
这些习俗反映了对婚姻和家庭价值的传承,以及对多世代和谐关系的追求。
2. 家庭聚会与祭祀中国家庭聚会常常和祭祀仪式相结合。
例如,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在家中举行祭祖仪式。
全家人会一起跟随传统仪式,祈求祖先的保佑和新年的吉祥。
3. 传统节日庆祝除农历新年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和清明节等。
这些庆祝活动通常包括家庭聚会、食物、传统表演和游戏等元素。
这些节日习俗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也反映了对自然界和家庭团结的重视。
二、节庆习俗节庆习俗是指特定节日或庆典期间的传统习俗和活动。
这些习俗通过庆祝特定的历史事件、纪念重要人物或表达对特定事物的敬意,进一步扩展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为重要且最具规模的传统节日。
在春节期间,中国人民庆祝农历新年的来临。
这是一个家庭团聚、欢庆和祈福的时刻。
人们挂起红灯笼、贴对联、吃团圆饭、放烟花爆竹,并进行各种传统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和耍狮子。
2.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
这一天,人们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并以赛龙舟、吃粽子和挂菖蒲等方式庆祝。
节日期间,人们还有习俗佩戴五彩丝线,希望能够避邪和驱灾。
3. 中秋节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是以祭月、赏月和吃月饼而闻名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习俗ppt课件

节 日 之 一 。 指 农 历 一 年
是 我 国 传 统 节 日 中 最 重
除夕节食俗
打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 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 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 《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 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
南北朝 唐朝
宋朝 虞AY 春节相关艺术作品:16亿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 “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 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春节食俗
据史料记载,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 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 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 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 渐丰富多彩起来。
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 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玖 重 阳
重阳节
老 每 老月节节“今民形重九经重
2012 12 28
年 节 。
年 农 历 九
年
日与踏。间成九,》
人日里除春重的,。两中
权,祭、”阳节到重九把
益全祖清皆又日了阳相“
阳 节 ,
月 保国的、是称,唐节重九 为
初 障人四盂家“此代早,” 农
纸中国流统重。,鬼
中元节习俗
祭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 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
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
祖 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放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
河 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
灯 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
中国节日习俗PPT

背景:传统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 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如节日有节日的风俗、全国各地有不同的地域风俗,我国有 56个民族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
目录
CONTENTS
1 除夕 2 春节 3 元宵节 4 寒食节 5 清明节 6 端午节 7 七夕节
八、中元节:
时间:
农历七月十五
习俗:
放河灯、祭祖、祀亡魂、焚纸锭等。 意义:俗称鬼节,祭祀先人、放水灯等。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
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
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
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坟,而
二、春节:
时间: 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 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 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三、元宵节:
时间: 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 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十二、腊八节:
时间: 习俗:
农历十二月初八 吃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的到来,就意味着离中国 传统的春节越来越近了,浓浓的年味,在空气里蔓延开来。在这个芳 香弥漫的腊月时分,品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不仅养生,更寓意丰收 美好。
十三、祭灶:
时间: 习俗:
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重新整合期)——明清 一定程度的复古,文化娱乐 性和礼仪应酬性加强,经济性淡化。
第三节 我国主要的节俗
一、春节
1、“年”的含义及来历
“年”最早的含义是指作物的生长周期。《说文·禾 部》:“年,谷熟也。” 夏商时期产生“夏历(农历)”。夏以正月初一(朔日) 为“岁首”。商以十二月初一为“祀首”。 “年”的名称开始出现于周代。周以十一月初一为 “年”。 秦以九月初一为“年”。 西汉武帝时期恢复夏历。称正月初一为“元旦”。 辛亥革命后,公历与农历分开。 新中国成立后,定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的时间界限:从腊月初八至正月十五。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主要习俗
祭拜牛郎织女
主要习俗
乞巧
六、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主要习俗 1、祭月、赏月和拜月 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魏晋开始有中秋赏月之举。 2、中秋节与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
七、冬至节
与清明一样是由节气转化而来的少数节日。 周至秦的“小年”。 汉代的“贺冬”。 魏晋以后的”亚岁“。 宋以后形成现在的习俗。 1、吃饺子防冻。 2、祭祖。
四、我国节俗的发展历程 ——起、承、转、合
起(萌芽期)——先秦 文化素材:节气、历法、原始宗教和崇拜 特 点:大部分节日已经产生,但内容尚不
丰富,形式比较单一,流行区域不广,时间 尚未完全确定。 承(融合成长定型期) 新的社会经济条件、宗教的 影响以及民族大融合使节日 民俗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四、我国节俗的发展历程
三、清明(寒食)节
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 十五日,斗指为乙,为清明。”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 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二十四节气中,演变为节日的主要是清 明。 寒食节与清明的合并。
主要节俗
禁火寒食 春秋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
祭祖与扫墓 秦以后开始,至唐时盛行。
踏青(春游、探春、寻春) 荡秋千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所创,汉武帝时改 “千秋”为“秋千”。 打球、放风筝、拨河
五、七夕(乞巧、女儿)节
起源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诗·小雅·大东》;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箱 (厢)。”
汉无名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 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第五讲 中国的岁时节日民俗
第一节 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一、节日的概念
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设置的、 被 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某些时间 单位。
二、节俗的概念
一定地区的人们在所设置的时间单位内, 基于一种崇拜、纪念或企盼心理而开展各种 用以表达慰藉心理的活动及其各种事物的总 称,也就是指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及人们所表 现的相沿承袭的各种活动. 节俗不仅记载了人们对自然 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程度, 也显示了不同社会阶段的经济、 文化与科技水平。
四、端午节
“端午”的含义:
“端”是“开始”的意思,古代“午”与“五” 通用,所以又称“端五”或“端阳”。原指每 月五日,后来专指五月五日。唐时因避玄宗讳 而正式改称。
端午的来由
古代吴越族举行龙图腾祭的日子。到宋代才由官 方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龙舟竞渡
吃棕子
与“五”有关的习俗
“五色长命线”:红、黄、蓝、白、黑 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 龙船花。 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 瓣包子、雄黄酒
一、春节
2、春节的主要民俗活动 吃腊八粥 扫尘(扫年) 除夕贴年画、剪纸、春联、门神、守岁、包饺子 放鞭炮 拜年 元宵
舞龙灯、舞狮
跑旱船
挂灯笼
吃汤园
二、三月三
大约起源于周朝 由“祓禊 ”到“曲水流觞”。 游春踏青 大理三月三歌会与三月街
王羲之《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 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 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 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 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 情……
三、节俗的构成要素
时间——特定的日期 心理及文化客体 ——观念性因素 相沿承袭的仪式性、 社交性和娱乐性活动
四、节俗的特点
地域性和综合性 文化性和娱乐性 纪念性和周期性 稳定性和发展性
第二节 节俗的起源与发展
一、节俗的起源
1、时间前提 三代(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基本定型 2、基本途径 原始崇拜与信仰 迷信与禁忌 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纪念 季节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