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生平个人简历.doc
郑和

郑和宝船与哥伦布船队 旗舰的对比
现代造船技术
05
后世纪念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中国 的航海日,并规定全国所有船舶鸣笛挂彩旗,系取郑和首次下西洋之日期 1405年7月11日。 600年后的这一天,对郑和下西洋的纪念达到了最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国家邮政局于2005年6月28日发行《郑和下西 洋600周年》纪念邮票1套3枚。
We have many PowerPoint templates that has been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help anyone that is stepping into the world of PowerPoint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We have many PowerPoint templates that has been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help anyone that is stepping into the world of PowerPoint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04
成就荣誉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 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 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和平外交: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2、国家安全: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3、发展传播: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4、开拓航路: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5、造船技术:郑和宝船的主要造船地。 85% 6、航海技术:郑和大航海综合应用了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 测量水深和底质等多种导航手段。
英雄人物之郑和

郑和下西洋
郑和
从1405年到1433年,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
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
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
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劳累过度过逝。
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
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船只。
郑和事迹简介50字

郑和事迹简介50字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郑和(1371-1433),明代著名航海家,曾七下西洋,航行距离达到6万里,访问30余个国家,交流外交友好。
他曾在印度洋建立了中国的影响力和航海霸主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通商外交的辉煌成就,
是中国海洋史上的一座丰碑。
第二篇示例:
郑和(1371-1433),明代航海家,七下西洋七次,航行距离达10多万海里,到达东非、南亚、阿拉伯、波斯等地。
他开辟了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文化和贸易交流。
他的事迹
被后人称为中国航海史上的一座丰碑。
第三篇示例:
郑和,明代航海家,七下西洋七次,穿越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印度洋等地,传播中国文化。
海上缔造和平友谊,促进贸易往来。
他
开创了一段辉煌恢宏的航海史,被誉为中国古代航海的代表人物,对
世界航海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篇示例:
郑和(1371年-1433年),明朝宦官出身,曾率领七次航海,走遍南海、印度洋、阿拉伯半岛等地,成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流,被誉为“世界古代航海史的奇迹”。
郑和的简介

郑和的简介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
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
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收纳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卫千户,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
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马府毁于战火,室家荡然无存。
郑和后裔至今已传至第21代。
郑和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乙酉34岁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1407年10月13永乐五年九月十三丁亥36岁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乐七年已丑38岁九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乐十一年癸己42岁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乐十五年丁酉46岁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乐十九年辛丑50岁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后人认为在这一次下西洋他发现了美洲。
1431年宣德六年辛亥60岁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中国的明代航海家郑和

中国的明代航海家郑和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航海家,其中最著名且备受尊敬的便是明代的航海家郑和。
郑和是贵州仁怀人,于公元1371年出生。
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探险家之一,其航行和探索为中国的海上贸易和外交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郑和的生平事迹,探讨其航海活动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一、郑和的生平郑和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富商。
在郑和年轻的时候,他被明成祖朱棣选中并赋予了重要的任务--领导远航探索。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共组织了7次远航,船队足迹踏遍了印度洋、南海和非洲东海岸等地。
二、郑和的船队郑和的船队通常由几十艘大型宝船组成。
这些宝船非常庞大,长达数百尺,上面装载着丰富的贸易商品和文化遗产。
据说这些船甲板上可容纳上千人,每艘船都配备了兵士、水手、航海员以及其他必要的人员。
这种强大的船队使郑和能够在长时间的航行中保证安全,并与当地居民进行友好的交流和贸易。
三、郑和的航程郑和的远航路线主要包括东南亚、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
他在这些地方建立了贸易关系,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交流。
郑和远航的目的是扩大中国的影响力,保护中国商人的利益,并开辟新的贸易路线。
他的航行还帮助中国了解了世界的其他地区,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郑和的贸易和文化影响郑和通过他的航行和贸易活动,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他的船队带回了丰富的商品,包括丝绸、瓷器、茶叶和药材等。
这些商品在海外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并推动了中国的出口经济。
同时,这些航行也使得中国与其他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郑和带回了许多来自其他国家的物品和传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技术。
五、郑和的外交使命郑和的航行不仅仅是贸易活动,他也肩负着外交使命。
在郑和的航行中,他与来自各地的政要和统治者会面,并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
这些外交活动巩固了中国的地位并为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争取了支持。
云南名人的事迹

云南名人的事迹郑和明朝航海家、外交家人物生平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
十岁时被入侵云南的明军掳走,成为太监入朱棣府中。
为朱棣立下赫赫战功。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
1405-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公园距昆明60公里,位于滇池南端。
郑和公园的建立,表达了家乡人民对这位航海家的怀念。
公园入口处高大的门楣上雕刻着千帆竞发,乘风破浪,向前挺进的图案,正象征着郑和不畏艰难险阻,为国家民族创功立业的精神。
公园内还建有“望海楼”:以巨船形为底,楼设三层,其中陈列郑和像、郑和航海图、福建《天妃应灵之碑》及有关史籍等文物,登上这座“楼船”,可望五百里滇池,睹物思故,怀念郑和的'感情油然而生。
一尊郑和雕像矗立在山顶。
他眼看前方,双目炯炯有神,身披的长袍向身后飘起,似乎还是站在高大的楼船上指挥航海时的姿势。
罗炳辉中国著名的36位军事家之一人物生平罗炳辉(1897.12-1946.6)出生在云南彝良一个汉族贫苦家庭。
17岁离开家乡,到昆明参加了滇军,作战勇敢从士兵升至营长,曾参加过讨袁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
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率众举行了著名的吉安起义。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历任红军独立第五团团长、红六军第二旅旅长、红六军二纵队司令员、红十二军军长、红九军团军团长。
1934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8年1月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开展统战工作。
1939年5月任第五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皖中,开创了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
王兟王兟14岁半考入云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两年,1984年远赴英国牛津大学进修,取得森林及土地管理的硕士学位及哲学、政治及经济学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
毕业后加入麦肯锡国际咨询公司工作三年,1992年加入香港汇丰银行,后又到高盛投资银行。
郑和简介 郑和真的是太监吗

郑和简介郑和真的是太监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他曾七次带船队下西洋,郑和船队穿过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历经三十多个国家,加强了明朝与周边各国和平外交,将中国古代文明带向世界。
郑和图片郑和出生于1371年,他原本叫马和,他的祖先曾居住在云南,是元朝旧部的贵族人士,在当地十分受人敬重。
郑和原本还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家庭十分美满。
1381年,傅友德等人奉朱元璋之命率军攻打云南。
一片混战中,当时才11岁的郑和被军队俘虏,郑和惨遭阉割之后还被拉倒军中做娈童。
后来因缘际会来到了燕王府,因为郑和人比较机灵,朱棣就把郑和留在身边,将他培养成亲信。
郑和在朱棣的府中跟着老师学习,阅读了大量书籍,能力日渐提高。
公元1405年,朱棣派郑和率领船队远航,郑和船队经过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路走了30多个国家。
到公元1433年,郑和的远航已经走过了七次,在最后一次的返回的途中,郑和在船上病逝,享年62岁。
郑和死后,他的衣冠冢被葬在南京牛头山,郑和墓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有名的景点。
郑和下西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和平相处,提供了外交途径,将中国文明传播到海外各国,同时,为明朝开辟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和是太监吗郑和下西洋画像我们经常受电视剧和同人小说的影响,会对郑和的性别提出疑问。
毋庸置疑,历史上的郑和确实是一个太监。
郑和在11岁时就被朱元璋军队阉割,到14岁的时候才跟着朱棣。
郑和在朱棣称帝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朱棣因此给郑和赐姓,郑和也因此将名字由马和改为郑和。
郑和在朱棣身边一路平步青云坐到了内官监太监的位置,这已经是正四品官员的高位了,称得上是当时太监中地位最高的一位了。
郑和简介因为郑和被阉,他一生都不可能有孩子。
郑和将自己哥哥的长子收养过来,取名为郑文铭,继承锦衣卫千户的官职。
但是在太平天国时期,郑和府邸被火灾烧毁,已经无从考究。
郑和养子一脉传承下来,至今已经到了21代,郑和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中国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郑和

中国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郑和中国大航海时代是指从明朝初年到17世纪中叶,中国海上贸易和探险活动达到巅峰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拥有强大的海洋实力,其中最著名的探险家之一就是郑和。
郑和是明朝初年的一位伟大航海家,他率领的舰队完成了七次伟大的航海远征,开拓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为中国大航海时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郑和的背景。
郑和,又名马三宝,出生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00年)的云南昆明。
年轻时,他跟随父亲参加了明太祖朱棣领导的平定南方的战争。
在战争中,郑和表现出了出众的军事才能和勇敢的精神,因此受到了朱棣的赏识和提拔。
后来,朱棣登上皇位,即明成祖,成为郑和的主上。
郑和的第一次航海远征开始于永乐二十一年(1403年)。
他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拥有62艘大船和数千人的船员。
这支舰队的目的是开辟贸易路线,寻找珍贵商品,并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郑和的舰队远航到了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的地区。
他以巧妙的外交手腕和强大的舰队实力,成功地推动了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
郑和的航海远征不仅仅是为了贸易,他还扮演着中国的使节角色。
在每次航行中,郑和都会携带明朝皇帝的诏书和礼物,向其他国家的君主展示中国的强大实力和友好态度。
他还帮助其他国家解决了一些纷争和争端,为维护地区稳定和和平做出了巨大努力。
在这七次航海中,郑和的舰队不仅仅是商业贸易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和科技的传播者。
郑和的舰队载着丰富的物品和知识,将中国的文明传播到了海外。
他们为其他国家带去了马匹、绸缎、瓷器等宝贵的商品,同时也带去了中国的农业技术、建筑技艺和航海知识。
这种文化交流的方式为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郑和的航海远征给中国大航海时代带来了繁荣和机遇。
他的航海活动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带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他率领的舰队也给中国带来了安全感和荣誉感,显示了中国的海洋实力和国际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和生平个人简历在历史书上对郑和有所了解,那么你知道他的生平吗?下面是的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郑和生平个人简历”,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郑和生平个人简历人物生平早年生活元朝初年,郑和的祖先移居云南,是元朝云南王麾下的贵族。
郑和原本姓马,名“和”,生在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曾经跋涉千里,朝觐麦加,因而被当地百姓尊称为“哈只”,即“巡礼人”或朝圣者之意。
郑和母亲姓温,非常贤良。
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哥哥叫马文铭。
郑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
1381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势力,派手下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发起明平云南之战。
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马和被明军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秀童。
后来,进入南京宫中,在14岁那年来到北平的燕王府。
燕王朱棣见马和聪明、伶俐,便把马和留在身边,成为燕王的亲信,为了提高身边服务亲随的文化水平,朱棣不仅挑选学识丰富的官员到府中授课,而且还让他们随意阅读府中的大量藏书。
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马和很快便成了学识渊博的人。
由于马和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出色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使命,得到朱棣的器重,“内侍中无出其右”,尤其是在帮助朱棣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马和立下大功,更为朱棣所赏识。
在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朱棣以赐姓授职的方式表达他对有功之臣封赏与恩宠时,马和被赐姓“郑”,从此便改称为“郑和”。
同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官员。
史称三宝太监。
出任正使这是由于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
首先,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郑和少年时就在明军中服役,在明军中长大,后转入燕王府侍候朱棣。
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朱棣参加“ 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
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将二万余名官兵交给郑和指挥。
郑和下西洋中的几次军事行动也证明了郑和的军事指挥才能,确保了这几次军事行动的成功。
航海事件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后向爪哇方向南航,1406年6月30日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
时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爪哇,西爪哇兵杀郑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惧,献黄金6万两,补偿郑和死难士兵。
随后到三佛齐旧港,时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海盗陈祖义凶横,郑和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获贼船五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
郑和船队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
在古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押陈祖义等献上,陈祖义等被问斩。
施进卿被封为旧港宣慰使。
旧港擒贼有功将士获赏:指挥官钞一百锭,彩币四表里,千户钞八十锭,彩币三表里,百户钞六十锭,彩币二表里;医士,番火长钞五十锭,彩币一表里,锦布三匹。
第二次下西洋明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公元1407—1409年)。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
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
于永乐七年夏七八月间回国。
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
碑文中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
此碑于1911年在锡兰岛的迦里镇被发现,现保存于锡兰博物馆中,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汉文尚存,是中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珍贵文物,也是斯里兰卡的国宝。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永乐七年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1411年7月6日(永乐九年六月十六)回国。
姚广孝下西洋的史料给另一个关于郑和航海目的的假设也提供了佐证。
潘教授说:在《大唐西域记》中,明人的注中有这样的记载:“皇帝遣中使太监郑和,奉香花往诣彼国(指锡兰,今斯里兰卡)供养……当就礼,请佛牙(传为释迦牟尼的牙齿,据说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牙齿完整无损,称为佛牙舍利)至舟,灵异非常,光彩照耀……永乐九年七月初九至京师。
皇帝命于皇城内庄严栴檀金刚宝座贮之……”永乐九年正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期间。
“姚广孝参与了第三次下西洋,迎回了佛牙,这说明第三次下西洋显然是朱棣事先计划好的,否则就不会派出姚广孝这样级别极高的官员。
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迎佛牙’!”有学者如是分析。
至于朱棣为什么要派遣船队,不远万里从斯里兰卡迎回佛牙,更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朱棣是篡建文帝的位上台的,他劳师动众迎回佛牙,一个主要用意可能是为了证明他的正统地位,平息民间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这种做法,前代的帝王就曾经用过。
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11月(永乐十一年十一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1415年8月12日(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国。
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1417年6月(永乐十五年五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1419年8月8日(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3月3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1422年9月2日(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回国。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1431年1月(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1433年(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1433年7月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力士、通士、民稍、买办、书手、通共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二名。
正使太监七员、少监十员、监丞五员。
内官内使五十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都指挥二员。
指挥九十三员、千户一百四十员、百户四百三员。
教谕一员、阴阳官一员、舍人二名、余丁一名。
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名。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
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
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人数众多,组织严密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出使过的城市和国家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部分专家、学者认为还到过澳大利亚,美洲和新西兰,南极洲,等地。
福建长乐县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开洋之地,当年庞大舰队屡此驻扎于此,伺风下海。
这里不仅有郑和当年亲自竖立、保存完好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而且有下西洋影响下形成的“十洋街”。
明后期“倭患”的严重更促使人们纪念和崇拜与海洋相关的神癨逝世介绍1433年(宣德八年癸丑) 62岁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
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
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和平外交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
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
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
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
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
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
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剿灭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
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有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国家安全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
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朝末年,日本国内发生内战,部分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便到中国沿海抢劫,到明初朱元璋时期,非常猖獗。
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内还不稳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内,国防上采取被动的防御战略,在沿海省份设立卫所,在北方修长城和派兵屯边。
朱棣时期,陆海两方面对明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改变了被动防御战略,主动出机,陆上方向实施迁都、亲征漠北;海上方向组建了郑和舟师,震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并从海上实施战略包抄,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从而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